走入網絡時期及教育新概念
時間:2022-01-11 03:10:00
導語:走入網絡時期及教育新概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網絡化時代對于教育的挑戰
世界的網絡化,這是時代對于我們的巨大挑戰。這個又一次起源于西方的科技革命,使得我們又一次面對西方文明發展的優勢。我們不能忘記,在上一次現代科技的發展中,西方領先了東方。在那一次西方的挑戰面前,我們中國人曾經歷的失敗,由此而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痛苦,是決不能忘記的。這一次我們必須自覺地迎接挑戰。在戰勝這一次挑戰中,教育應當發揮何種作用,這是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自覺思考的問題。當前西方發達國家正在致力于教育與因特網聯網的發展計劃。亞洲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也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時代提出的挑戰,正在致力于建設教育網與教育信息上網的工作。計算機網絡當然是要有物質性的技術基礎的,因此有關教育網絡化的問題就不是僅僅在理論上的務虛就能解決的。但是,網絡時代的科技發展與上一次即工業革命的科技發展的一個最大不同之處,就是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以有形機械設備等巨大的生產規模為標志的,而這一次用阿爾溫·托夫勒的話說,叫做“信息煉金術”。今天的主要資產,是所謂“無形資產”,即信息。由此可見,網絡時代的教育變革,恐怕也不僅僅是以有形計算機、光纜、人造衛星,甚至像電話線這樣的物質設備,僅有這些東西,還不能成為真正信息意義上的網絡。所以,網絡化時代的教育變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與網絡時代相應的教育思想觀念。筆者把這樣一種教育思想觀念以“教育新概念”名之。但這決不意味著筆者提出的是一套系統的教育新概念,作為一種初步的探討,只能說這是提醒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必須思考與“網絡時代”相應的“教育新概念”問題。
二、教育的新生產力基礎已經形成
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這個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今天教育的生產力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新生產力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網絡為主要標志。既然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新的發展,那么網絡時代的教育觀念必然會有很大的轉變。今天,馬克思給我們的一個基本思想方法,將仍然是教育新觀念的基礎。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基礎上的。可惜的是,我們始終牢記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這條基本原則,卻并不總是能使我們自覺地思考今天的教育。至少在今天的教育界,還很少有人注意到今天的社會生產力,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根本
性的變革。這種變革之所以說是根本性的,是因為它是劃出歷史學家們努力尋找的劃分歷史時期的根本性界限。美國某些未來學家提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三種文明或三次浪潮,就是以生產力發展為依據的。人類在某一片土地上定居下來,利用自然力:土地、水、風、耕牛等等,創造了農業文明,掀起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次改革浪潮。第二次改革浪潮是以機械力的利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機械化。然而今天,據未來學家說,從本世紀50年代開始,又在發生一次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也是劃分出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的革命性變革,這就是信息正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要素。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生產力。這種新生產力有許多可見的標志:財富不再主要表現為龐大的廠房、機械設備;從事間接生產的人,即不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所謂“白領”和服務性人數,超過了直接從事物質產品生產的“藍領工人”;生產中的競爭,主要的是人才的競爭,以至于演變出了“人才大戰”;生產的資源,不再只是所謂“土地”、“原材料”或“貨幣資本”,用未來學家的話說“知識——廣義地說,包括數據、信息、意象、符號、文化、意識形態以及價值觀——是現在第三次經濟浪潮的主要資源。”(注:阿爾溫·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陳峰譯:《創造一個嶄新的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1頁。)。
信息是生產力,并不是只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才出現的,其實信息的生產力性質,在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中也如此。但是在農業文明時代以語言文字為基礎進行信息傳播,在工業文明時代以印刷技術為基礎進行信息傳播,這些信息傳播方式,既不能把信息的巨大力量釋放出來,也不能導致信息的大量生產。我們說當今世界已經出現了新的生產力要素,但這并非說世界已經是新的生產力占主導的世界。世界仍然存在著不同生產力水平的文明,甚至有些地方還處在農業文明的水平上。當今的中國也是三種文明并存。但是,問題是:如果我們不想落伍于時代,我們就必須發展最高的文明。如果我們的教育不想落后于時代,我們就必須使我們的教育建立在最新生產力的基礎上。“教育先行”,這個我們早已接受下來的觀念,在網絡時代的巨大變革面前,成為切實的要求。事實上我們今天的教育還是沒有能夠做到先行,但是在知識成為主要生產力要素的今天,沒有“先行”的教育就難有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筆者認為給我們今天現實教育以很大影響的,還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認識到這一點,對中國當代出現的“應試教育”與歷史上曾有過的“科舉教育”有相似之處,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所謂“應試教育”,在筆者看來就是農業文明水平上的教育。繼續維持這種教育是可怕的。我們提出的“素質教育”,或者說我們今天對于“素質教育”所達到的認識水平,大體上也還在工業文明的水平上。確立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必須適合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在工業革命基礎上的教育思想。這一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當然還應堅持,但是,如果我們確認“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網絡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素質教育”還應有更新的內涵。
三、確立網絡時代的教育觀念是教育思想現代化實質性內容
社會要實現現代化,社會現代化要靠教育現代化。這一觀點已深入人心。我們也知道教育現代化既有硬件設施的現代化問題,也有軟件條件現代化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追求現代化方面,現在做的比較多的,也比較重視的主要還是硬件工作。即便在硬件建設方面,我們所做到的就一定能說是現代化的嗎?我們在實現硬件現代化方面,是否有深刻的工業革命時代思想的影響?就是說,一味地追求規模、豪華等等,這是否有工業革命時代教育思想的印記?看來教育現代化,主要的還是教育思想的現代化。那么教育思想的現代化究竟是什么呢?當然,教育思想這個概念是太寬泛了,它所涉及的教育的方方面面,從教育的哲學理念到教育實踐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列出許許多的“觀”來。這里,筆者不準備對各種“觀”作一一具體的探討,這里只想提出教育方法論思想問題,也即是說,教育思想現代化,在當今的時代就是確立網絡時代的教育方法論思想。在當代中國教育中存在著一些近乎荒唐的悖論。這尤其表現在,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所引起的震動同教育對于信息技術反應遲緩這樣一種矛盾狀況。這就是有學者指出的,當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中受到‘冷遇’”,“在兒童乃至成人游戲王國中卻大受歡迎”(注: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這里面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教育思想方法論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建設起完善的信息技術設施,并能讓所有教師學會并能方便地使用,教育信息技術熱起來,并非不可能。但是問題并不在手段問題、技術問題或工具問題,而在思想方法問題。我認為在教育思想方法論上,目前在教育界存在著兩個主要的問題:
第一,教育的社會生活基礎,尤其是上文指出的社會生產力基礎,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者對此未能普遍地意識到。指導教育者看教育問題的方法論思想,或者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或者是工業文明時代的。在農業文明時代,教育或接受教育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在工業文明時代,教育是為“批量生產”服務的,在網絡時代,人成了財富本身。教育或接受教育,既是個人財富的獲得,也是社會財富的獲得。在個人,因為接受了必要的教育,而使個人獲得了社會生活的力量,因而變得“富有”起來;在社會,因為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力量的增長,而獲得了巨大財富的源泉。
第二,我們的教育資源分配與利用方式,仍然是印刷機時代的。網絡時代的教育,是超越時空的資源分享。然而,我們今天所習慣的學校教育,仍然是建立在人類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基礎上的,即建立在由于印刷機的發明所導致的大量書籍印刷基礎上的。依賴于這樣信息傳遞的教育活動,是工業文明的教育。這樣一種信息傳遞的手段,提高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但是它仍然受到很大的時空限制。受教育者在一個學校里,有比較好的交流信息的便利,但是校際之間、地區之間,交流就有了困難。工業文明創造了現代學校,使現代學校也像一所大工廠,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也像物質產品一樣,可以批量生產。但是不同學校生產出了不同的產品。這是由于學校之間的相互隔離造成的。
網絡時代所發生的信息傳遞的革命性變革,使得“這種相互連接的網絡基本上是時空的破壞者,把距離和時間縮小到零”(注:參見金吾侖:《信息高速公路與文化發展》,《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網絡時代正是由于可以更便捷地獲得和使用信息,而使得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網絡時代的教育發展,必然要求打破學校圍墻的限制,也存在了打破這種限制的條件。分享別校的資源,也與別校分享自己的資源,這應當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指導思想。
四、學校的基本培養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學會使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當前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人們感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來看待“考試”這個問題。既要考試,就有分數,就有比較。人們在經驗上對考試分數也有懷疑,但是人們還是不能找到有力的證據來說明這種考試分數意義的有限性。那么,我們究竟應當怎樣來評價教育的結果呢?網絡時代,社會發展建立在信息利用的基礎上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對于接受教育的人來說,最為重要的是獲得運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沒有這樣能力的人,根本不能夠在網絡時代生活。從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夠培養出會運用信息和創造
信息的人,我們也就不能建立一個網絡時代的現代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有可能再一次落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后面。我們就可能再一次失去趕超西方文明的機會。幫助學生學會運用信息和創造信息,也有兩種不同文明的差別。在工業文明時代,也講究發明、創造。但是工業文明時代的發明創造,是建立在印刷技術信息交流方式基礎上的。而網絡時代的運用信息與創造信息,則是建立在現代信息網絡基礎上的。兩者在內涵上有一致性,但是在使用的方法手段上有所不同。為了培養在網絡時代會運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的人,我們必須為受教育者創造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手段的條件。在網絡時代,“信息”或在一定意義上說“知識”,成為社會生產力的最重要的成分、給處在經濟尚不發達地區的教育,或那些所謂“薄弱學校”帶來了福音。信息在改造世界中的力量的增強告訴人們,學校質量的提高,主要在信息資源獲得條件的優化。只要我們能打破學校間信息封閉的狀況,建立起有效的學校間的信息交流通道,學校的現代化發展,既能夠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學校的現代化建設也抓住了實質性的內涵。
- 上一篇:多元化信貸投資問題探索
- 下一篇:信息網絡應用與思想政治教育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