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09:1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校企合作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的問題
1.教育資源投入不足。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的辦學成本更高,需要師資、教學場地、設備、耗材、資金等大量教育資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了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但實踐中仍存在資源投入不足的現象。首先,企業的人才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基于生產秩序以及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在合作中只愿意投入有限的教學場地、設備、耗材和實習工資等硬性資源,而在委派高素質員工指導學生、參與課程開發與教學實施等柔性資源方面的積極性不高、投入不足。企業不愿意承擔員工的指導費用,更不愿看到員工受教育活動影響而分散精力并影響生產活動。其次,學校教師教學延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學校將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指導寄希望于企業,存在甩包袱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學習地點分散、教學組織不便,學校對學生的輔導、答疑等教學指導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2.企業指導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雖然有企業為學生配備了企業指導教師,但數量偏少,且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企業指導教師的工作高度自由化,教師處于自發狀態,缺乏制度保障。首先,企業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高。企業指導教師大多為工程技術或管理人員,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學科知識,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心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次,教師師德存在兩極現象。有些企業指導教師性格開朗、樂觀豁達,熱心教育事業,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徒感情,教學指導認真負責;有些企業指導教師因工作繁忙或性格內向孤僻等原因,與學生難以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教育活動敷衍了事,教育方式簡單粗暴。
3.校企合作基礎薄弱。目前,校企合作大多以人力資源為合作基礎,企業希望獲得高素質技能人才以提升員工隊伍素質,學校希望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以提高學校辦學水平,但現有合作基礎存在雙方需求不均等及合作基礎單一等問題,合作基礎較薄弱,大多數合作靠人情關系維持,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共生機制還不牢固。一是雙方需求不均等。學校因技能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要求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需求較大,需要借助企業一線的場地、設備、技能人才等優勢資源來開展教育,但目前外部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相對寬松,企業可以低成本引進所需員工,對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需求不高。二是合作基礎單一。目前,校企合作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等方面的合作不足。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可直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資源合作基礎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但因學校教師水平有限,這方面的合作未得到有效開展。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問題產生的原因
1.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機復雜。企業是經濟組織,其生產經營活動以營利為目的,而學校是教育機構,以培養人才為目的。受政策導向和本質因素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機比較復雜,這使得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表現出兩面性:一方面,企業需要投入各類資源與職業院校聯合培養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受經濟活動思維驅使不斷衡量校企合作的投入與產出效益,因而產生了不關心學生教育活動、不斷索取學生勞動生產使用價值以增加產出等現象。復雜的動機是企業重生產輕教育、教育活動的智力人力資源投入不足等的重要原因。2.校企雙方在合作中存在博弈行為。校企合作雙方需要就教育資源配置及生產活動和教育活動安排進行協商,雙方均會努力做出有利于自身的決策,并就相關合作條件進行博弈,博弈結果也將影響雙方的行為。因為無參與職業教育的制度約束,企業在合作博弈中往往占據主動地位,容易提出許多有利于企業生產的要求,并努力降低企業合作成本。學校由于面臨教育行政部分的考核與評估的外部壓力,因而對校企合作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企業正好把握和利用了學校這一心理,這使得學校在合作博弈中處于劣勢地位,總是最大程度地滿足企業生產活動要求以換取合作機會,有時甚至犧牲部分教育目標。3.校企合作制度建設滯后。當前,我國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熱點主要集中在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方面,而在校企合作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方面相對滯后。近年來,我國相繼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文件,明確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提出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方向和原則意見,在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方面營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圍。但是,在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行為規范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評估等方面仍然缺乏政策規定,這也使校企合作實踐缺乏政策指導和約束,進而產生許多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說明國家開始意識到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缺乏深入設計。
校企合作教育探究論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其主要表現如下。
1.1企業的參與熱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校比較主動、企業缺乏內在的動力和熱情,即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業作為一個營利實體,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校企合作不僅不會帶來直接的效益,還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并要承擔相關成本。企業要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者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資金和精力,而培養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選擇該企業,加之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比較忙,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必然會減弱。二是企業對學生素質的不滿意,也影響其積極性。由于學校的課程設置、學生自身等多種原因,使得企業在合作中對期望效果產生了失望,特別是財經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本身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比較多,需要動手的技能知識要求比較少,而且眼高手低,學生對實踐工作缺乏興趣和激情、學生能力不能勝任崗位要求、學生做事缺乏認真的態度等都會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1.2合作基礎薄弱,合作方式簡單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采取大眾化、學科化等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培養的人才從能力、知識結構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脫離實際。一些以教學為主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在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指引下,雖然在教學計劃、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和實訓內容,但是并不為企業認可,被認為差距還很遠。教師多是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積累,指導實踐課程和實訓課程也是從書本到書本,過于簡單和形式化。
校企合作教育論文
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其主要表現如下。
1.1企業的參與熱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校比較主動、企業缺乏內在的動力和熱情,即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業作為一個營利實體,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校企合作不僅不會帶來直接的效益,還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并要承擔相關成本。企業要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者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資金和精力,而培養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選擇該企業,加之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比較忙,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必然會減弱。二是企業對學生素質的不滿意,也影響其積極性。由于學校的課程設置、學生自身等多種原因,使得企業在合作中對期望效果產生了失望,特別是財經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本身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比較多,需要動手的技能知識要求比較少,而且眼高手低,學生對實踐工作缺乏興趣和激情、學生能力不能勝任崗位要求、學生做事缺乏認真的態度等都會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1.2合作基礎薄弱,合作方式簡單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采取大眾化、學科化等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培養的人才從能力、知識結構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脫離實際。一些以教學為主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在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指引下,雖然在教學計劃、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和實訓內容,但是并不為企業認可,被認為差距還很遠。教師多是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積累,指導實踐課程和實訓課程也是從書本到書本,過于簡單和形式化。
在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間采取的合作模式較為普遍的是組織參觀、現場指導,或者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一般地,一二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參觀,四年級進行畢業前的實習,但是這些實踐活動因為時間較短、缺乏系統性指導、缺乏技能性的內容要求或者學生自身對實習所抱的態度等原因并沒有取得實際效果,簡單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校企合作教育研究論文
1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1.1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不健全
造成校企合作不穩定、不深入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或者滯后。目前,政府協調對校企合作的作用缺位,校企合作等相關政策法規沒有出臺,使得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體制和模式未能真正建立起來。在制定區域人才發展規劃時,各級政府沒有發揮其主導作用,不能及時本區域企業人才需求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沒有與本區域市場結合,針對性不強,使得企業找不到急需的人才,而畢業學生找不到對口的工作場面。
1.2校企合作以形式為主
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關鍵的如何操作或實施協議的具體條款,忽略實現合作的既定目標等實質內容。相反,關注的是合作協議的簽訂,掛校企合作的銅牌,以及領導間的互談的場景等,而且合作協議是泛泛而談,沒有具體的可實施的條款,可操作性不強。校企合作的形式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應付上級的檢查。有的職業院校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花了很大力氣,與很多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協議書。不少企業老板礙于同事,同學或親戚朋友的面子,在協議書上簽了字。但此校企合作協議書是為了應對上級的檢查,很難保證合作效果,甚至可以說是一張廢紙。二是為了取得頂崗實習成績。學校對學生頂崗實習情況要進行過程性考核,由于過程管理不到位,學生為了獲得良好的頂崗實習成績,返校前幾天時間就把所有過程性考核的表格填好,利用親戚、朋友關系蓋上企業單位的印章,上交到學校,頂崗實習預期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1.3高職院校不能適應行業需求
校企合作教育分析論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其主要表現如下。
1.1企業的參與熱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校比較主動、企業缺乏內在的動力和熱情,即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業作為一個營利實體,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校企合作不僅不會帶來直接的效益,還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并要承擔相關成本。企業要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者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資金和精力,而培養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選擇該企業,加之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比較忙,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必然會減弱。二是企業對學生素質的不滿意,也影響其積極性。由于學校的課程設置、學生自身等多種原因,使得企業在合作中對期望效果產生了失望,特別是財經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本身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比較多,需要動手的技能知識要求比較少,而且眼高手低,學生對實踐工作缺乏興趣和激情、學生能力不能勝任崗位要求、學生做事缺乏認真的態度等都會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11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采取大眾化、學科化等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培養的人才從能力、知識結構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脫離實際。一些以教學為主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在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指引下,雖然在教學計劃、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和實訓內容,但是并不為企業認可,被認為差距還很遠。教師多是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積累,指導實踐課程和實訓課程也是從書本到書本,過于簡單和形式化。
在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間采取的合作模式較為普遍的是組織參觀、現場指導,或者到企業實習一段時間。一般地,一二年級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參觀,四年級進行畢業前的實習,但是這些實踐活動因為時間較短、缺乏系統性指導、缺乏技能性的內容要求或者學生自身對實習所抱的態度等原因并沒有取得實際效果,簡單的合作模式也削弱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校企合作教育探討論文
1校企合作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財經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其主要表現如下。
1.1企業的參與熱情不高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校比較主動、企業缺乏內在的動力和熱情,即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企業作為一個營利實體,以追求利潤為目標,校企合作不僅不會帶來直接的效益,還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并要承擔相關成本。企業要參與學校的活動,或者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安排管理,必然要投入資金和精力,而培養出的人才最后未必選擇該企業,加之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比較忙,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必然會減弱。二是企業對學生素質的不滿意,也影響其積極性。由于學校的課程設置、學生自身等多種原因,使得企業在合作中對期望效果產生了失望,特別是財經類院校的學生,由于專業本身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理論知識比較多,需要動手的技能知識要求比較少,而且眼高手低,學生對實踐工作缺乏興趣和激情、學生能力不能勝任崗位要求、學生做事缺乏認真的態度等都會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1.2合作基礎薄弱,合作方式簡單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采取大眾化、學科化等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培養的人才從能力、知識結構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脫離實際。一些以教學為主的財經類高等院校在轉變教育觀念、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指引下,雖然在教學計劃、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實踐課程和實訓內容,但是并不為企業認可,被認為差距還很遠。教師多是從校門進校門,沒有很多的實踐經驗積累,指導實踐課程和實訓課程也是從書本到書本,過于簡單和形式化。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分析
1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成效分析
1.1初步構建了職業教育和產業界合作平臺。校企合作從頂層設計角度分析,初步構建起中央到地方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其中該制度主要參與部門有教育部、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扶貧辦和農業部等。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在每個直轄省市均構建起來。在2010年成立了行指委,該部門主要指導職業教育工作,目的是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職業院校與聯合舉辦論壇,實現了學校、產業以及行業之間的有效對接。1.2校企合作模式深度進一步增加。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發展較快,職業教育集團化可以促進各地方企業和學校的交流與合作,能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斷加深,涌現出了一批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經驗。比如“校企一體化”“教學工廠化”“企業校區”等的建立。“區域性校企合作辦學聯盟”最先在浙江海寧市成立,該辦學聯盟涉及的企業、行業協會、工業園區和職業教學機構較多,可以承接培訓、招聘和畢業生跟蹤等多種服務項目。隨著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斷加深,校企合作辦學聯盟也紛紛在各個地方興辦起來。1.3校企合作法規政策得到了初步完善。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另一項偉大成就就是關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規政策不斷完善。教育部和財政部在2007年聯合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為了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國家稅務總局也制定了《企業支付實習生報酬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等。這些法規政策的頒布,都在表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在職業院校得到了有力發展。與此同時,有關校企合作地方性的法規政策也逐步落實,比如成立于2009年的《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接著在山東、天津、沈陽、深圳等地也紛紛制定了校企合作扶持政策。比如引人關注的《關于本市推進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首次在上海制定,上述法規政策的制定實施,都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已經發展到了一定規模,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就[1]。
2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2.1政策指導和共贏機制有待完善,責權利界定不明確。政府制定的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合作政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運行機制有待健全的情況下,不利于穩定職業院校和企業兩者之間的關系。校企合作上的有些政策在責權利方面還有待明確,兩者劃分不清楚。企業、職業院校和政府均站在自身利益考慮,未構建多邊互贏的合作機制。利益分割的不明確,不能促使利益鏈和價值鏈無縫銜接在一起,在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下,會出現某些區域資源過多造成資源浪費,而某些區域資源過少,難以發揮實際效果。2.2企業參與內在動力不足。獲取利益是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企業在職工搭配上有一定的原則,要確保每個崗位都有低中高三個不同層次,而熟練的技術崗位人員則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現階段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自身素質難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企業出于各方面的考慮,會影響自身內在參與動力。2.3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現階段職業院校與企業雙方之間的合作只存在于表層,表現為職業院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上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與企業生產匹配度不高。加上職業院校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生理論性知識的掌握上,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導致職業院校的教學不夠系統也不夠完善。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針對性較差,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高實踐操作技能的要求。而企業要想將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服務于自身生產,就需要加強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化培訓,期間增加的隱形成本和顯性成本均較高,即便這樣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得不到企業的認可。
3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的有效途徑
3.1以政府為主導,進一步明確責權利分配。在政府主導下可以構建更為合理的利益分配權責利框架,政府部門具有行政職責,在政府引導下可以同時兼顧職業院校、企業以及政府自身三方利益、責任和權利。在合理有效的約束機制下,可提高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的有效性。政府需要提高對企業的關注度,要意識到在校企合作中,企業所處的弱勢地位,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多保障企業的權益,因為企業與職業院校和政府自身相比,面臨的市場壓力會更大,在利益獲取方面有更好的訴求。因此政府需要將企業作為強勢方來看待,以免影響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信心,降低合作欲望[2]。3.2立足成本考慮,提高企業合作內在動力。提高職業院校和社會企業之間的融合程度,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得以全面體現,就需要立足成本考慮提高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的內在動力。在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等環節需要增加相應成本,增強雙方合作信心。促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就需要從頂層設計環節分析,將成本問題作為優先考慮的問題。企業對成本的關注度與職業院校相比,前者更為敏感。雙方合作過程中,企業需要充分考慮機會成本,其中決定職業院校和社會企業兩者是否合作的關鍵就是對比社招成本。成本精算中,企業預估出來的收益與成本都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圍內,就會積極與職業院校展開合作。但是企業如果覺得自身經營風險較大,在收益得不到保證的前提下,就會降低自身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信心,表現為較為消極懈怠。因此職業院校和企業在合作開始之前,就需要將成本和收益充分考慮進去,由此才能增強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信心,加快產教融合進程[3]。3.3進一步優化職業院校和企業間的轉譯機制。職業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加快產教之間的融合程度就需要創新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設計以及培養模式上作出一定調整,提高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融合程度。職業院校要想創新自身人才培養模式就需要提高政府對其的支持力度,增加政府審批環節對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之間的關注度。現階段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社會企業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專科課程設置的需求表述不清,導致職業院校不能理解社會企業的需求和表達意思,也就不能貼合企業需求對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模式作出一定調整,雙方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影響了轉譯機制的正確表達。因此職業院校和企業兩者之間需要設置轉譯機制,只有這樣職業院校才能正確理解企業訴求,企業也可以將自身實際表述給企業,兩者在有效溝通闡述自身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可提高校企合作深度,更好滿足企業需求[4-5]。3.4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程度。相對落后的職業教育模式會制約校企之間的合作,不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國家政策不管是在制定上還是在發起落實上都需要較長的時間,政策制定實施的落后性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加上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養需要較長周期,一套政策實施下來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導致國家政策更加落后于企業發展的需求。因此立足職業學校、企業和國家三方利益,政府需要提高政策制定速度,盡可能縮短政策制定周期,將政策制定的時間跨度縮短,剔除中間不必要的環節,這樣可保障企業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關于國家政策上的信息,并將其反饋給職業院校,能保障反饋信息的時效性和真實性,促使職業院校開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此外,職業院校也需要提高自身政策消化能力、吸收能力以及執行能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調整,促使國家政策在職業院校得到有效落實和推進。職業院校需要對國家下達的政策,在第一時間內執行,并落實[6-7]。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探索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商業學校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為例,闡述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意義,分析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的現狀,探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突出其特色并指出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以期提高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深化產教融合,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基本素質的電子商務專門人才。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創業;電子商務;教育模式
我國在經過20多年“校企合作”式的發展后,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1]。電子商務因其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不斷刷新傳統商業模式,成為最適合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專業之一,電商創業之路成為眾多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創業選擇。
1創新創業教育對電子商務專業建設的意義
我國大量傳統企業由傳統領域向電商行業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對電商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強烈,電商專業從誕生便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創新、創業是互聯網的基因,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電商專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1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精神、創新創業知識、創新創業能力及其相應實踐活動的教育[2]。創新創業教育旨在引導學生切實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塑造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創新創業心理品質,培養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及教育環境的搭建,培養學生的自信力、領導力、抗打擊力和溝通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1.2增強學生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需要開設電商專業課程,更需要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財務管理知識和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創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增加對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吸收,還可以增強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1.3提高就業率,滿足企業需求。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學生高質量創業、就業。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還可以改變他們的傳統就業觀念,通過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實現多種途徑就業。100EC.CN顯示,截至到2018年12月,企業人才需求結構變化大,除了傳統的電商運營、客服、技術等人才缺口外,新媒體、社群、視頻動畫等方向的人才需求增長更加迅猛。跨境電商、農村電商等需求也逐步放大[4]。因此職業院校應該圍繞市場需求培養出適合企業需求的大量應用創新型電子商務人才。
2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本質之回歸、紓困之途徑。文章將動態理論運用到職業教育中,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從動態聯盟的視角進行分析,明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立足點、關鍵點、保障點,并從三個維度對校企合作的路徑進行闡述,提出實施企業主體院校主導、培育協調耦合能力、推進校企文化互化等措施來促進校企合作。
[關鍵詞]動態聯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
一、動態聯盟理論及其在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
(一)動態聯盟概念。動態聯盟是1991年在《美國21世紀制造戰略報告》中首次提到,該報告由美國Lehigh大學的幾位教授同美國工業界的主要決策人提出,并提交給美國國會。1995年,普瑞斯等人發表《靈敏競爭者與虛擬組織》專著,開始深入研究虛擬組織,認為虛擬組織是增強競爭力的組織方式。之后,關于動態聯盟的理論成為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前沿熱點被學術界廣泛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動態聯盟的定義仍眾說紛紜,學術界也沒有明確界定動態聯盟的含義,只是把動態聯盟含義歸納為兩大類:一是從信息網絡的角度來界定,認為動態聯盟是一種通過網絡結成的沒有地域界限的動態聯合;二是從組織的角度來界定,認為動態聯盟是指某一企業在敏捷制造環節中,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機會,無法獨立完成或不能順利完成時,會聯合多家企業,協力爭取市場機會并共享收益的組織形式。胡茜(2009)把兩方面的意思結合起來,提出:動態聯盟是一種由多家獨立經濟實體,在一個階段范圍內,通過信息技術搭建起來的網絡組織。聯盟中的各參與實體基于共同的目標,利用各自的核心資源,充分信任、團結合作、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二)動態聯盟理論在職業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1.職業教育校企動態聯盟的界定。職業教育動態聯盟是指跨組織的合作形式,是高職院校與社會產業結構、經濟團體為實現一定周期的戰略目標,按照協議或某種契約形成的共同體,共同體內成員各取所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職業人才培養。2.職業教育校企動態聯盟的特征(1)動態性。校企合作中的參與方并非僅僅是“校—企”一對一線性的合作,它是學校和企業在塑造共同愿景和創造共同價值的機制約束下,彼此交錯鏈接而形成的立體網絡化的多要素協同作用的動態系統。聯盟內,任何一種參與方都與其他參與方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和價值關系。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各參與方之間的價值關系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參與方之間的關系架構發生變化,如參與方的退出,合作項目的取消或推遲等,會使各合作方在動態博弈中開始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并形成全新的網絡合作關系。(2)開放性。職業教育是一個開放的辦學系統。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與外部環境和聯盟內的組織進行能力交換。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也需要與包括院校在內的聯盟成員開展合作共贏,依靠開放的社會組織網絡來傳遞知識、信息、技術等資源。(3)互補性。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盟組織中,聯盟成員采用各種方式聯結在一起,不同形式的資源通過社會關系在網絡組織中流動,基于合作方之間的資源互補,才導致資源之間不斷流動,也正是因為這些資源的互補,才使得合作方之間的合作共生關系得以加強。(4)自組織性。校企聯盟是由多方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組織,包含知識與信息傳遞、資金與技術投入、師資與場地交換等多種關系,彼此達成協同、默契的規則,各盡其職而又協調合作地形成有序結構。3.動態聯盟理論在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意義。當前商業環境朝著個性化、小批量、多趨勢發展,眾多企業僅憑一己之力,已很難擴張與發展,只有搭建網絡組織,建立有效的企業動態聯盟才能實現共贏、促進發展。這種思維模式在跨領域的校企合作中同樣適應。職業院校在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與眾多企業一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光靠學校培養人才早已孤掌難鳴,而與企業合作的現狀卻又不樂觀。當前的校企合作由于雙方利益訴求差異、校企地位不清、政策制度缺失等問題,導致雙方合作淺嘗輒止、難以維繼。如何改善當前脆弱的合作關系,將校企合作的美好愿景轉化成現實,已列入了職業教育議事日程。借鑒企業動態聯盟理論,能有效解決校企合作難題,即將企業動態聯盟理論納入校企合作分析框架中,謀求校企雙方的利益平衡與增長,在重視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過程的結合,全方位關注校企接觸面的廣度,多層次留意交融點的深度,使學校和企業從既往的平面合作向縱深立體合作轉化。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態聯盟分析
(一)立足點:謀求校企雙方利益平衡與增長。校企合作是博弈的過程,學校和企業都屬于特定的社會組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關系體系,各自的性質和職能不同。學校通過職業教育,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并由此獲取企業資源和社會認可;企業吸收學校培養的職業人才,實施社會經營,創造利潤,同時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校企之間的合作是以人才為紐帶展開,但是,雙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宗旨注定合作是個博弈過程,緊密的校企合作聯盟往往需要確定校企雙方在聯盟中的地位,才能兼顧校企各自的利益訴求,實現校企之間利益互惠的妥協與平衡。(二)關鍵點:誰是校企合作聯盟中核心組織者。校企合作不能建立在一方獲得收益、另一方利益損失的基礎上,因此,除了明確校企在聯盟中的地位,選定校企合作聯盟核心組織者也是關鍵問題。為促進校企合作的緊密性,核心組織者必須具備溝通、協調、監督與服務的能力,調控校企合作之間的博弈。具體地說,核心組織者主要任務是:確定校企合作聯盟的共同目標;界定聯盟內成員的類別與利益訴求;化解成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提出能夠為成員所接受的合作方案。那么,誰可以充當核心組織者?從目前國內的校企合作來看,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現象普遍,職業院校雖然積極,但并不具備組織管理能力。在此情況下,需要一個第三方組織者,既能切身體會學校、行業企業需求,又有足夠的信念與力量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穿針引線。近幾年來,部分優秀教育服務企業組建校企合作聯盟,積極布局教育領域,充當核心組織者的角色。他們搭建教育與產業合作橋梁,研究產教融合策略,研發教育技術新產品,組織聯盟成員商榷、制定行為標準、實施細則,對校企合作加以引導、監督,充分發揮“政產學研”深度服務功能。(三)保障點:政府有效干預。所謂政府干預,絕不是指政企不分,而是指政府通過制度、政策、法規以及經費等方面對參與合作的企業與院校給予支持。在動態聯盟的運行過程中,教育服務企業搭建校企合作橋梁,使職業教育向縱深推進的同時,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配合,使原本復雜多變、相互沖突甚至漫無目的的社會關系能夠納入到一個明確的、統一的目標上,才能保持聯盟的協調發展,以此推進合作效率的提高和合作效益的增長。立足于學校和企業之外的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確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同時,從體制、政策層面進行干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引導聯盟內團體和個人行為,有效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以往的聯盟無不表明,只有政府的法律法規才是最有效的宏觀運行規則,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進行高效干預成效顯著。國外有許多類似的成功案例,只有政府的干預涵蓋合作雙方的各個階段,才能促成聯盟的穩定發展。
職業教育與校企合作的探究
摘要:職業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為企業一線服務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協調企業關系,與企業聯合,借企業之水行教育之舟,以教育之本奠定企業之基。因此,職業教育與企業密不可分。本文在職業教育校企業合作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政策、機制和管理等方面,試圖提出職業教育與校企合作新路徑。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服務;創新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培養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企業一線提供發展動力;企業為職業教育提供最佳實習場地,企業發展帶動了人才需求,促進了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與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的發。因此,職業教育與企業的發展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二者密不可分。目前,我國大多企業并未參與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也不聯系企業,從而造成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就業問題。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在鼓勵職業教育的同時,為企業制訂了多項措施和政策,鼓勵校企合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便適應社會和經濟需求。因此,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得到了空前發展。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現狀
職業教育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是執行國家教育方針,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是更好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是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在促進城市就業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的發展,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市場需求、崗位需求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對于校企合作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材制訂、教學環節等各個方面,學校和企業要結合市場需求,明確人才定位,建設適合校企合作特色的專業教學體系。因此,本章結合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對其校企合作現狀進行剖析,試圖探索校企合作適合高職學生發展的有效模式。首先,實施集團化合作以便推進校企合作發展。為了校企合作高職學生有良好的實習環境,學院和企業共同建立了校內、校外實習基地,例如我院與卓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共同協商,學院和企業雙方簽訂了合作協議,專業共建,明確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制訂了實訓內容,學生學習場地不再局限于課堂。企業派遣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到學院講授專業內容,學院派遣優秀的專業教師帶學生到企業參加實踐,企業和學院共同參與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在現場指導和教學中,教學和學生隨時記錄新知識、新經驗和新方法,再組織其他專業教師和學生研究和探討。其次,學院和企業實施資源共享。學院和企業通過校企合作,開設企業訂單班,學生完全按照企業標準招生。學生一旦進入企業訂單班,學生便可以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簽訂協議后,學院便按企業用人標準教育和管理學生。學院和企業共同管理企業訂單班。企業為學生配備一名班主任,主要負責公共課程的學習、職業道德、商務禮儀、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培訓。企業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機會。學生學習期滿,按用人協議約定到企業就業。再次,學院和企業實施深層次合作以便推進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校園文化能陶冶情操,增強主人翁意識。企業可在校園內和實訓室懸掛橫幅、企業標語、企業文化用語等對學生陶冶學生企業情操。企業指導老師也可在企業訂單班指導班級活動,讓學生體會企業文化教育。學院和企業共同建立了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企業、學院共同出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學院專業教師共同設計建設實訓基地。從2009年建設機械與信息工程技術學院以來,學院建立了1個實訓基地,8個計算機實訓室,可容納200名學生同時進行實踐操作。同時,可根據實訓內容和課程要求,模擬實訓環境,與企業相關崗位的工作流程一致,也能體現企業員工各個角色之間的配合和協作。例如,在計算機網絡實訓室,企業要求學生建設電子商務綜合網站,學生需要自主在實訓場地完成網站所需的技術操作,包括網站域名建設、空間建設、網站信息編輯、處理、上傳和等操作。學生的學習針對性很強,學習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并且從項目實踐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
二、職業教育與校企合作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