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范文
時間:2023-03-31 15:0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企合作,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一、職業教育需要企業的充分、深入參與
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勞動者,技術員和技術工程師等技術、技能型實用人才的一類教育培訓和服務。它的最終目的在于獲得相當數量的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掌握從事某一個或某幾個職業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參與社會生產和服務的實用性人才,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企業是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單位,掌握著社會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是接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的單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可以為學校輸入實際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可以反映社會對勞動力的最新要求,還能帶來最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這些對于增進職業學校學生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就業競爭力,促進職業生涯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有行業企業社會生產部門的全面,深入參與,職業教育是不能迅速發展的,與社會生產實際也總是相脫節的。
二、校企合作中的問題和原因
當前,幾乎所有的職業院校都在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校企合作。但是通過調查了解校企合作的雙方的態度時,發現了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學校熱衷于尋求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而企業熱情卻不高。校企合作出現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學校方面
首先,對于舉辦職業教育的目的和目標的特殊性認識不足。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勞動者,技術員和技術工程師等技術、技能型實用人才的一類教育培訓和服務。職業教育的目的決定了職業院校要樹立教育為區域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服務的原則。而學校多是希望通過“產學合作”在積累辦學資金,提供設施設備,建設實訓基地方面獲得企業的支援,希望企業在學生實踐技能培訓和畢業實習方面提供便利條件,而對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考慮不足,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實際利益考慮不足。其次,學校方面實際并不尊重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多學校僅把進行校企合作當作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形式,一項為完成教育行政命令不得不做的工作,而不是將它作為一種職業教育的育人模式來看待。將積極深入開展校企合作變為被動尋求企業作為畢業生實習單位,作為接收學校畢業生的工作單位。在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學校管理、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教育教學、監督評價等環節不太注重企業用人單位的參與,很少考慮他們的意見。再次,由于我國職業教育多為國家舉辦,接受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學校人事聘任和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不能適應校企合作的要求,不能保證在學校和企業間的人員交流、信息流通、產品開發、科研攻關等方面的合作順利進行;
(二)企業方面
首先,在我國,傳統上沒有企業必須參與職業教育的認識;其次,作為一個營利性組織,企業主要以經濟利益為追求目標,產學合作并不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反而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經濟損失,從而影響了參與產學合作的動力;再次,我國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技術和工藝水平較落后,多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對于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深刻,新員工經過短暫的實地培訓便可勝任,因而并不重視企業員工培訓,亦不重視為公司培養和挑選高技能、高素質的員工;第四,由于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仍需加強,技術管理與轉化機制不健全,企業并沒有利用職業學校優秀的智力和硬件資源一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的強烈訴求;
三、促進校企合作深入全面開展的對策
(一)加強宣傳,在職業教育界和企業產業界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理念
首先,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參與的一種育人活動,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育人活動。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取得企業的資助,可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培養和選擇適合需要的人才,可以利用學校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可以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員工培訓等。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種平等主體間的全面,全程的,深入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與企業應遵循自愿平等,責任與權益統一的原則,遵守相關法律,恪守共同約定。學校要尊重企業地位,尊重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充分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企業在專業設置,確定才培養方案,課程開發,教育教學等環節擁有批評建議的權利,擁有參與各教育環節的權利。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促進校企合作全面深入開展
要有效實現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就要著力構建校企合作機制。當前推進校企合作急需建立起有效的動力機制與監督和評價機制:
1.動力機制
提升企業動力分為增強內部動力和提升外部吸引力兩個方面。通過社會宣傳教育,可以讓企業認識到人才和技術的重要性,增強企業內部動力。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因素包括學校的吸引力和現實的經濟利益。學校加強軟件和硬件建設,提升師資質量和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是增強吸引力的有效途徑。國家和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鼓勵,引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
2.監督和評價機制
對于校企合作活動的監督主要有法律監督,教育管理部門的監督和校企合作委員會的監督,依此保障校企合作各方履行各自職責,達成校企合作項目預定的目標。對于校企合作的評價有“軟”的指標,包括培養人才的質量、管理的科學化程度等;也有“硬”的指標,如培養人才的數量、效益、合作企業的成本、產值等,只有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才能夠檢驗產學研結合形式的正確與否、效果好壞、效益高低等。對于校企合作的評價要以行業組織和教育管理部門為主,客觀評價產學合作的教育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
參考文獻: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5B).
篇2
【關鍵詞】 校企合作 三方共贏 技能競賽
一、傳統中職教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學生不會學,教師不會教。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很大程度沿襲了中學的應試教育模式,雖然學校提倡教師要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但都未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原因是:①教學任務重,事務繁雜,用于教學研究的時間太少。據調查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周課時基本都超過15節,而且大多數教師還兼班主任工作,或兼行政工作,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占據了教師的大量精力,因而很難有充足的時間用于教學研究。②教學經費緊缺,專業課教師下廠學習或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太少。因此,面對綜合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很多傳統的思想、方法還依然印在教育者的頭腦中,在教學模式上與傳統的模式不差上下,因此就導致了學生不知道應該怎樣學,教師也不知道怎么教的尷尬局面。
2.學生實踐少,動手能力差。由于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和學校硬件設施的影響,導致了這種狀況。原因是:①教育者認為改革應該慢慢來,不應該跨度太大。實際上,目前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學理念還是偏重于理論教學,再加上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力度不夠,嚴重影響實訓教學的開展。②學校教學設施陳舊,學生數量急劇膨脹,給實驗實訓教學帶來諸多不便,因而很難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學生進行實訓,提高動手能力。
二、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帶來的三方共贏局面
為了很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現代職業教育注重校企合作辦學,實行工學結合模式,技能競賽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合作項目。自從我們開展了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以來,我們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逐漸形成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局面。
1、技能競賽讓學生更了解企業
自教育部提出“普通高中有高考 職業學校有技能競賽”以來,惠州商校每年都進行各專業的技能競賽培訓。競賽活動以專業為單位,從方案制定、競賽動員到組織實施、總結表彰等,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確定的十幾個比賽項目涵蓋了各專業所要求的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點,以動手操作為主,理論知識為輔,同時開展“技能競賽總結”的交流會等活動。所有學生現場比賽后直接選出優秀的選手再進行強化訓練,公開公正,學生在既評比技能又評比職業道德的同時還為自己爭取到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競賽讓我對自己的能力和實踐有了信心,也讓我今后對技能學習更加細心?!?818班專物流專業的黃少武憑借他拿手的技術在第一屆全國物流競賽中獲得特等獎。他說,競賽前一個月,很多同學為了多練習操作基本功,纏著老師到教室為他們指導。
“技能只能證明能力的某一方面,到企業工作還需員工具有良好的綜合能力。”12F54班李文凱認為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努力發展自己的綜合實踐能力是今后學習的主要目標?!案傎惢顒邮怯脤嵺`輔助學生的理論學習,從就業角度說,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2F52班計算機網絡高級方向――清華萬博班主任張凌認為競賽強化和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質,使學生的培養更接近、符合企業的用人標準。
2、技能競賽讓學校更了解企業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中學校必須立足、突出學生的技能培養,使其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
惠州商校的辦學目標之一就是“企業的需要就是學校的追求。”中職學校要有質的發展,首先要轉變中職教師的觀念。惠州商校近年一直以來從教師認識入手,按“走出去,請進來”的路線,除了每年暑、寒期都會派出一批一線的教師到企業中實習,還聘請省內外相關專業的專家到學校擔任相應課程,使學生能夠學到現在生產一線的技術,我校的“網絡高級專業――清華萬博方向”就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技能競賽的目的不光是要學生具有高水平、高技能,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p>
惠州商業學校鄧慶寧校長認為,職業教育不光滿足企業的需求,還要考慮社會的需求。自2008年起,學校專門設立了“技能精英訓練中心”這個部門,專門為各專業的技能精英學生的技能訓練、教練安排、資源配置等方面提供服務,學校還在各種技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給予資金獎勵,以鼓勵和支持學生學到更精通的技術,以后更好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2009年以來,本校所有參加市、省技能競賽的選手除就業率達100%外,據統計這些畢業學生都找到了更理想、更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3、技能競賽讓企業更了解學生
從2003年至今,銳捷網絡、聯想公司等大型公司已經錄取了惠州商校400多名計算機專業的優秀畢業生,一直保持友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為了讓自己的學生更符合企業的需要,學校經常組織教師走訪企業,了解企業的用工情況和畢業生的工作情況,并征求用人單位的意見,改進教學?!凹寄芨傎惥褪菍W生向企業展示自我的平臺”,用工單位很欣賞學校每年的技能培訓及技能競賽活動,他們認為企業通過競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畢業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
據了解,目前很多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就是課程設置與企業用人脫鉤,實習量太少,使得企業在錄取人員后還要花大力氣培訓?;葜萆绦I設置中的技能訓練和企業的生產流程并軌,學生們的技能訓練教室就是企業的實訓工廠,“通過技能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實操技能,同時縮短了企業培養人才的時間”。和學校有多年合作關系的銳捷網絡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表示,公司會關注每屆的技能競賽,從中了解一些優秀生源的情況并進行跟蹤記錄。
除了加強學生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培養外,學校還加強和企業聯系,以實習基地為依托,在做好畢業生的推薦工作基礎上,為學生建立相對穩定的就業基地。同時學校還向企業印發畢業生信息宣傳冊,提供人才供應情況,邀請企業進校園舉辦校園人才招聘會。據悉,2003年以來,70%的學生借助校園招聘會一次性與用人單位簽訂用工意向或直接就業。
三、校企合作辦技能競賽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
在校企合作中及系各專業專家委員會的建立過程中,常常出現一頭熱一頭冷的情況,表現為學校熱而企業冷。這主要是利益的不對等造成的。
學校熱是辦學的需要、評估的需要,是利益的驅動。
企業冷也是利益造成的,這主要有二方面的原因:(1)我們的畢業生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要。(2)當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
盡管我們幾年來也與多個企業簽定了校企合作協議,但這種合作是淺層次的,也是不牢固的。
要使此合作牢固:(1)加強就業指導,在當前畢業生的專業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的情況下非專業素質盡量達標。(2)學校一定要出臺一些措施,給企業(或專家委員會成員)以一定的利益引導。
四、小結:校企合作競賽――工學結合的新模式、學創結合的新實踐
通過舉辦各種校企合作的競賽,我們看到了企業、學校和學生獲得了多贏。就計算機專業而言,由于計算機技術所應用的區域廣泛,加之發展速度相當快,校內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基礎的通性的知識,不可能針對每一細類產品進行教學,而學生就業的企業往往是某一領域的個性化、專業化的產品。隨著近年來計算機發展的相當快,市場對計算機技術的更新也在急劇加快,而相關的技術卻是目前相關中專專業還未涉及的,也正成為相關企業和中專學校專業的新的研究課題。結合大賽,師生和企業一起在深入市場、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作專題設計,補充了校內教學內容的空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鍛煉了創新能力,提高了技能,是“學創結合”教學模式的新實踐。而且,由于要求針對企業對市分析后所得的技術,使學生的所撐握的技術及領域離市場更近,更切合社會實際。而企業通過大賽推廣了技術及產品的時時也選拔了的優秀學生。對于學校教學來說,一方面教學內容得到了補充,另一方面也是工學結合的一個有效途徑,從而達到三方共贏的新局面。
參 考 文 獻
篇3
您好!
_______大學_______研究生院是_______大學與_______市政府合作創辦的以培養研究生層次人才為主的辦學實體,它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著名大學與一個與時俱進的地方政府成功對話的結果。我們致力于為_______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升級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學科優勢和基礎,面向_______市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設置了_______市經濟、科技、文化及社會發展急需的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機械工程與自動化、材料科學與技術、自動控制與機電工程、城市與土木工程、管理與創業工程等____個強勢學科部,目前已建成光電信息等20余個研究中心,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目標的____個實驗室正在建設中。
以_______大學_______研究生院為主體的_______大學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員會即將正式成立。_______大學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是_______大教學體系改革的一部分。“校企聯合培養”是我們結合_______大的學科優勢與_______地區的經濟、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現狀,設置的三種培養模式之一,這種全新的學生培養模式初試階段已經獲得成功,首批畢業生的培養成績得到了學校、學生、企業、社會的高度評價,這批畢業生 ____%以上進入_______市企業就業,為_______地區的經濟發展輸送了所需人才。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員會是 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與全國各企、事業單位聯系的橋梁與紐帶;有利于加強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與企、事業單位在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是探索有特色的產、學、研相結合道路的合作平臺。
現誠摯的邀請貴公司參加本委員會,與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展開全方位的合作,并取得輝煌的成果!甲方:_______大學_______研究生院
乙方:入會單位甲、 乙雙方現就以下條例達成一致,并簽署協議如下:
一、 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1、甲方按照《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委員會章程》規定對乙方進行科研、技術支持和服務。
2、乙方享有參加本委員會組織的各種學術、技術交流活動的權利;享有知識及技術成果的權益的分享權;享有優先招收_______大畢業生的權利;享有與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的優先權。
3、乙方應執行本委員會理事會的決議;執行與甲方保持密切聯系,協助甲方與其他會員的互助合作的義務;執行協助甲方開展技術發展調研等活動的義務。
4、乙方有權向甲方提出各方面合作要求,待與甲方協商后方可進行合作工作。
5、甲方有為乙方保密咨詢的義務,會員所提供的資料不得另作他用。
6、如一方單方面違約或有損害對方利益或形象的行為,另一方有權終止協議(并可依法追究違約方責任)。
二、其他未盡事宜,由甲乙雙方協商解決。
三、本協議一式兩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
1._______大學校企合作委員會章程。
2._______大_______研究生院校企合作理事單位入會登記表。該表填寫好后送交或郵寄來本委員會,此表如不足可自行復印。
篇4
關鍵詞:校企合作 實踐與思考
校企合作,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不僅是職業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辦好職業教育,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人才的重要途徑?,F談談我校校企合作的實踐和幾點思考。
1 我校校企合作實踐
1.1 成立校企合作組織機構,保證校企合作有效運行 學校于2009年10月成立了由校領導及各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校企合作辦學委員會”,委員會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準辦學定位,明確辦學方向,全面指導協調我校校企合作各項工作。教務科和各專業科科長負責制定與企業合作辦學的教學、教務工作,并配備一名專職校企合作聯絡員,負責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
1.2 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制度建設 在“校企合作辦學”、“提高就業質量”的辦學觀念實踐中,我們逐步認清職業學校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多贏為原則,以技能成才為目標,以推薦就業為關鍵環節,通過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校企雙方合作開展技能教育,促進學生技能就業,成為高技能人才。
1.2.1 建立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會由企業領導、行業協會、學校領導、招生就業辦、專業科和教學骨干等人員組成。專家委員會主要工作內容:
一是校企雙方及時溝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協助學校設置和調整專業、制定教學計劃、明確教學內容,確保所教、所學、所用三者不僅對接,而且必須體現高技能;三是學校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服務,開展在崗員工技能培訓等;四是在企業建立學生校外實習基地、教師能力提升基地、企業員工技能培訓與鑒定基地;五是合作實施學生的教學實習和畢業前的上崗實習;六是共同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1.2.2 選擇優秀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強化學生實習教學。學校將選擇管理比較規范,經濟效益比較好的企業作為學校校外實習教學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實習小組,由學校確定組長并負責上班和業余時間的學生管理,確保實習正常進行,同時請合作企業領導或專家聽課,對教師所教、學生所學、企業所用三者是否對接進行評述,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確保所教、所學、所用的有效對接。另外學生實習之前,學校、企業、學生三方要簽訂相關協議,約定學生實習期間的生活費、安全等事項,實習期間萬一發生事故,可依協議執行,免除不必要的糾紛。
1.3 校外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進一步提升辦學層次 我校在多年辦學實踐中,深切地體會到,必須配置與專業相對應的校外實習基地,以方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并取得組織安排實習教學的自。為此,學校與貴州輪胎廠、貴州新云器材廠,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貴陽永青儀電科技有限公司、貴州乾通企業集團、貴陽雙力模具廠、中國電信貴陽分公司、中國移動貴陽公司、上海熱風連鎖機構等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實習實訓基地。通過校企合作,使企業和學校高層管理、工程技術人員、專業教師能進行溝通交流,有效發揮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校發展,促進企業生產經營,搭建互利多贏的平臺,使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受益。
1.3.1 共同打造師資隊伍。為加快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我校將學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利用假期送至企業培訓學習,聘請企業專家組成專業課程開發指導委員,安排骨干教師到企業生產車間輪訓,以及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或技術骨干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1.3.2 企業見習。由于學校的硬件設備、企業的環境氣息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對學生形成直觀的教育作用,所以每年在新生入學以后都要組織學生到貴陽海信電子有限公司、貴陽永青儀電科技有限公司、貴州乾通企業集團、貴陽雙力模具廠等企業進行見習,讓學生對以后的學習內容、工作的崗位能有直觀教育,對以后的教育學習起到指導性作用。
1.3.3 “訂單”培養。企業根據人才的需求,與學校簽訂用人協議,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實習標準。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理論課由學校負責完成,學生的上崗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畢業后即參加工作實現就業,達到企業人才需求目標。
企業的職工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提升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由學校提供培訓的師資、場所,達到培訓的要求。
1.3.4 頂崗實習。學校與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簽訂學生實習就業協議。將三年級的學生,根據所學專業分別安置到相應的企業頂崗實習。
1.3.5 來料加工。由于受到學生實習實訓材料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實訓的強度和密度受到限制,通過對外與企業的聯系,把企業的產品拿到學校來,由學生代為加工。
2 校企深度合作的幾點思考
在我校校企合作實踐中,深深的體會到,很多合作只停在表面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如果要做到雙方真誠合作,深度合作,我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2.1 校企深度合作必須要多贏 校企合作是一項雙方付出努力、多方共享利益的事業。學校必須轉變觀念,要從“多贏”角度考慮校企合作,從企業贏、學生贏、學校贏等多方面出發開展校企合作,缺少了任何“一贏”,校企合作都難以成果。只有多贏,才能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2.2 校企深度合作必須以人才培養融合為前提 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職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市場和社會的需求,以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素質的需求為依據。因此,學校和企業要共同商定科學的培養目標,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適銷對路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優勢共同培養學生,使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就能做到“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通過建立“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把企業文化和現代化企業員工的素質培養提前進入校園”校企合作育人等培養模式,將校企融合的職教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在教學環節上,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達到培養受企業歡迎高素質勞動者的人才目標。
2.3 校企深度合作必須以文化層面融合為核心 企業的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大量的人才。采取訂單培養方式的校企合作,能解決企業人員的急缺,但職校畢業生素質尚達不到企業要求。如何才能快速地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呢?只有把企業文化和現代化企業員工的素質培養提前進入校園,使學生提前接觸企業文化,知曉未來職場的要求,從心態、習慣以及技能訓練上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在學校就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到職場的過渡。因此,校企深度合作必須以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為核心。
總之,校企合作是適合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新型辦學模式,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必經之路;是企業快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大量人才的保障。因此,需要職校和企業深度合作,不斷的探索和努力、開拓和創新,才能使這項工作邁向深入。
篇5
關鍵詞:校企合作;契約;合作契約模型;合作精神
高職教育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如何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已成為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多年來,各高職院校從強化實踐性出發,重視與企業的互動、交流與合作,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改革與深化,形成走校企合作之路的寶貴經驗[1]。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層次較淺、穩定性較差,咎其原因,校企雙方沒有建立規范的合作契約關系,從而很難達到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初衷。契約是雙方或者多方之間的自愿協議,契約的目的是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契約法所關心的是實現所約定的義務[2]。合作契約是在合作精神的基礎上,以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原則,為了實現各自的目標規定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合作理念,它包括“合作”、“責任自負”、“實現雙贏”3方面的內容。
一、高職校企合作契約的必要性分析
以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為核心,以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為原則,積極探索學校與企業的協調發展機制,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的契約對高職院校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職校企合作契約是實習基地穩定發展與建設的基礎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建有一個或多個實習基地,但有的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依靠私人感情和熟人關系建立和維持,建立之初既沒有制度約束,也沒有嚴格的權利義務合同,合作不夠規范,造成部分實習基地名存實亡的局面。如果在實習基地建立之初,通過可行性認證與選擇,校企雙方法人簽定合作契約將會有助于實習基地的穩定發展與建設。
(二)高職校企合作契約是培育雙師教師的保證
“雙師型”教師的培育是當今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校企合作契約在促進雙師教師的培養上有重要的意義。由于企業工作人員主要是職業人士,缺乏教學理論與教學經驗的積累,而學校的專職教師長久在校教書,缺乏實踐教學經驗且教學素材薄弱,通過校企合作契約的相關商定,如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與學校專業課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換崗半年等,從而使雙師教師能落到實處。
(三)高職校企合作契約是修訂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的橋梁
為了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所需知識與技能無縫對接,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就需要不斷修訂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如何了解本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群的職責、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礎上概括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與素質,需要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的能工巧匠不斷的溝通與完善,而在不同組織歸屬的工作人員之間如何配合是一個難題,校企合作契約正是最好的橋梁。
(四)校企合作契約是校企合作深入的必由之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職業教育”一章中提到:健全企業參與制度。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規和激勵政策,深化產教融合,這需要找準學校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點,積極探索學校與企業的協調發展機制,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長期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3]。因此校企合作契約是校企合作深入的必由之路。
二、高職校企合作契約模型的構建———高職合作式契約關系模型
高職合作式契約關系模式是以“合作精神”為前提,在平等、互助、互利的基礎上達成的一種長期的相互協定,即總契約??偲跫s打破了兩個組織各行其事的界限,在充分考慮校企雙方利益的基礎上,通過確定共同的項目目標,抽調雙方相關能手骨干建立校企項目管理小組,即分契約,及時地溝通以避免爭議和訴訟的發生,培育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關系,共同解決項目中的問題,以促使在實現項目目標的同時保證校企目標利益的實現[4],促進產學合作不斷完善,介于關系治理與正式契約之間的一種互補性的契約關系。模型說明:
(1)校方法人和企業法人目前已進行的校企合作中,大部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都是通過相關專業負責人與企業達成的口頭協議,這種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維系主要是靠專業負責人與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的關系,很不穩定,而且那只能是個人行為。只有校企法人達成了契約,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運行體系才能真正的建立起來。
(2)“合作精神”合作精神是一種“共同參與、協作共贏”的精神,它在管理規范、職責分工明確、項目思路清晰的前提下,雙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遇到問題、難題內部相互不推諉,共同推動活動順利開展以及服務質量的提升。
(3)總契約明確的契約條款,修改契約和解決矛盾的程序,是分契約的法律依據。把合作的項目和時間、方式約定清楚。這里特別應當注意合作的時間性,一般合作時間應在5年左右,否則學校的專業調整、培訓時間和質量都將難以保證[5]。
(4)(分契約)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小組由項目參與各方人員(包括校方的人事部門選派相關教師和企業選派相關技術人員以及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在項目管理主持人的領導下,小組成員討論制訂伙伴協議并付諸實施。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合作項目管理小組成員和主持人都是暫時的,當分項目完成后,各人都回到自己原有的崗位。因為校企合作的項目是多方面的,例如項目主要相關餐飲建設,這就需要教相關知識的老師與餐飲部合作,項目是關系人才流動的,就需要人事部和主管院長負責等等。高職校企合作契約模型是介于關系治理與正式契約之間的一種互補型的契約關系。它通過總契約(長期)明確的契約條款、修改契約和解決矛盾的程序,與分契約(短期)的靈活、雙邊、持續的關系治理雙管齊下,使校企合作的履行更加順利[6]。
三、校企合作契約模型在酒店管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在高職教育中,酒店管理校企合作發展迅速,在校企合作契約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合作精神”方面
1.取得的成果。以北京職工之家為例,他們全程參與和支持我?!罢n程標準”建設等活動。在“校企契約”簽訂之前,我校商貿系系主任及相關教師對北京職工之家的企業文化,制度體系等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同時,北京職工之家的人力資源部相關人員也到我校進行了考查。正是基于合作精神的前提下,才簽訂“校企契約”。在“課程標準”項目執行中,北京職工之家與我們進行了緊密的溝通,餐飲、客房經理與我們專業任課教師共同討論研究,正因為雙方緊密溝通、包容的合作心態,從而順利完成了《餐飲服務與管理》《前廳客房服務與管理》等實操課程的制定。
2.存在的問題。合作精神是指一種“共同參與、協作共贏”的精神,然而,在近幾年的校企合作中,有些校企雙方開始參與積極,持續協作卻很難,如在“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這個項目上,它們在“校企契約”簽訂之后,當起甩手掌柜,因此,實習教學質量很難保證。其實,忽略合作中雙方溝通的環節,也證明了這些契約背后“合作精神”的缺乏[7]。
(二)在校企合作委員會建設方面
1.取得的成果。高職許多酒店管理專業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或者管理項目組,選派富有經驗、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項目經理,由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和企業人力資源代表組成管理團隊,共同實施管理。以我校為例:組建與合作企業共同參加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委員會制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共謀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教學計劃,充分發揮校企兩個優勢,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8]。
2.存在的問題。在校企合作委員會組建成員里,幾乎沒有學生方面的代表。我們校企合作當事人應包括校方、企業和學生
3方面,如果不把學生納入到項目管理小組中來,學生的訴求得不到合理的申訴,就會發生學生實習情緒不高,甚至怨聲載道,另外,學生方面的訴求是校方和企業都不可忽視的,例如薪資糾紛的處理,學生人身安全的保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
(三)在實踐教學質量方面
1.取得的成果。為了進一步維護和穩定實踐教學工作秩序,加強對實踐教學過程的動態監控,充分調動學生實踐學習積極性,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校企雙方成立了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小組,在頂崗實習教學過程中根據對教學管理及教學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的質量情況進行監督控制與評價,提供反饋信息,促進了實踐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從2006年至今,8年的合作,我校共有300多名學生到中國職工之家酒店頂崗實習,其中有50名左右參加了“兩會”的接待工作,取得了優秀的實習成績,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
2.存在的問題。雖然許多校企雙方成立了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小組來保證教學質量,但由于實習周期長,監控與評價小組很難對實習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因此,實踐教學質量并不能像預期那樣好。例如,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酒店實習6個月以上,在這過程中,學生出問題并不能及時得到學校和企業的反饋,原因在于學校與企業溝通不及時。另外,學生實習被分配到客房餐飲部分占70%,進行重復且繁重的工作加上部分學生思想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常有上班中開小差[9],出現怠工,怠學現象。
四、主要結論和建議
契約合作充分體現了校企間明晰的責、權、利;是互惠互利的一種合作,更重要的是簽定符合校企合作實際情況的契約并能有效地執行才是有效管理的基礎和根本,為人才培養質量優化和企業對人才素質提高提供了解決思路。
(一)合作雙方的慎重選擇
合作雙方的慎重選擇是后期具備合作精神的基礎,校企雙方應本著自愿、平等、互利、互助、互惠的原則進行合作。選擇時,要注意:(1)企業(校園)文化的認同。(2)規模要求的相適應。(3)互利是合作的基礎,適度選擇雙方的利益共同點。(4)合作雙方契約的簽定應是企業法人與學校法人之間的協議。(5)合作雙方應在總契約中把合作的項目和時間、方式約定清楚。
(二)合理組建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小組
在總契約的指導下,我們會階段性地進行子項目的合作,組建成臨時的項目小組,在臨時的項目小組中,為了保證當事人各方的訴求,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1)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小組應由子項目中技能骨干擔任,并注意新人的培養。(2)學生是當事人,應選派代表參入管理小組當中來。(3)項目小組中學生、教師、企業業務骨干人員結構比例應是1:1:1。(4)應有相應的激勵機制來調動項目小組管理人員完成項目的熱情。
(三)契約履行責任的保障機制構建
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作的探索,但是只有簽定符合校企合作實際情況的契約并能有效地執行才是有效管理的基礎和根本。要保障學校、企業及學生3方面遵照高職合作式契約行使權利與履行責任就必須搭建保障機制。政策層必須通過制度設計完善契約履行情況,并把制度與三方的利益掛鉤,并且責任到個人,例如,學生如不完成與其畢業掛鉤,教師責任與工資掛鉤,企業能手責任則與其工資掛鉤等等。通過制度化、責任化來保障契約履行效果。通過逐步完善校企契約,合作雙方的慎重選擇、合理組建校企合作項目管理小組、契約履行責任的保障機制的構建來提高校企合作的整體管理水平,對很多高職院校來說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更是實現校企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徑。在開發和創新校企合作契約約束機制下,深化校企合作,這樣才能培養出滿足現今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陶言誠.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展望[J].職教論壇,2013(23):65-67.
[2]MacneilIR.Themanyfuturesofcontracts[J].SouthernCaliforniaLawReview,1974,47:753-769.
[3]高山艷.法律視角下的校企合作制度[J].教育與職業,2010(26):12-15.
[4]胡曉雨.不完全契約下的聲譽激勵機制[J].知識經濟,2009(4):1-2.
[5]劉紅磊.職業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機制中的契約關系研究[J].研究與探索,2014(26):17-19.
[6]徐寒,申玲,施陳晨.基于關系契約理論的合作模式分析[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3(3):104-107.
[7]李洪帆.商業契約與合作精神[J].國際木業,2009(5):1.
[8]宋潔,閆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運作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76-77.
篇6
關鍵詞:校企合作;模式;職業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實施科教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推進經濟轉型、實現經濟騰飛的迫切需要。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定位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專門人才”。這一辦學宗旨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以能力為本位為培養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傳授理論知識以發展學生智力,又要注重技能訓練,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過程要貼近生產實踐,并要有效地將兩者在實踐環節中融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必須要依賴同企業的合作,必須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的辦學宗旨。
一、國內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高職教育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相對歐美國家而言還很不成熟,校企合作經驗相對缺乏。但是,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一些高職教育的先驅們勇于進取、探索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引進智力”模式、“引進資金”模式、“建立實習基地”模式等,這些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點,在很大程度相互交叉,但多數以學校為主,少數以企業為主。雖然校企合作模式正在職業教育中轟轟烈烈地開展。但也存在了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比如在一些學校精心設計的合作項目中,學校的熱情很高,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企業。但企業卻往往是態度冷漠,有時只是礙于情面,敷衍地進行一些缺乏深度的合作。另外,學生在企業實習時,企業也只是根據自身的需要,向學校提供本企業急需用人或簡單重復勞動的單一崗位,學校也只能被動地接受企業所提供的單一崗位。學生通過實習學習的技能也只是單一崗位的技能,完全忽視了人才的綜合技能培養。所以這種校企合作只能以企業的利益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利益,這樣是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在考核和保障機制上面也缺乏統一。學校有教學質量的考核和保障機制;企業有產品質量的考核和保障機制;而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和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人才質量,卻沒有統一的考核和保障機制。除了無法對校企合作績效進行考核外,一旦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發生了學生意外傷害、商業機密泄密等事件,就會因為缺少相關法律依據而束手無策。不斷扯皮使得合作協議變成了一紙空文,嚴重挫傷各方的積極性,給校企合作蒙上了陰影。顯然,這是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違背的。所以這些問題的出現只會導致校企合作各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無法長期持續、校企合作各方更在乎獲利而忽視人才培養等。
二、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教育研究中,我們校企雙方需要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思路,新方式,新領域。除了傳統的邀請企業專家參加專業研討、建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和下派專業教師進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為企業進行技術服務等傳統模式,還可以積極探索應用以下新的合作模式:
1、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將學校辦到企業里
實踐教學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中心環節,因此,實訓條件建設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職院校的實訓條件建設主要是通過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設以及與校外企業合作構建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形式來完成。然而,這樣的實踐訓練,往往會使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相脫節,企業指導老師不能走進校內進行技術指導,學校專業教師也不能走進企業進行項目研究與學生實踐指導。所以從根本上不能實現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與校外實踐技能的無縫對接?;诖耍ㄟ^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學校按照企業的需求設置專業、制定專業培養方案,由企業提供場地、技術和管理,并由學校與企業共同提供設備、資金和師資,由校內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共同開展實訓教學。這樣可以使高職院校的實驗實訓場所成為企業技術開發的核心,而企業的生產條件成為高職院校技術推廣的“試驗田”,這樣也可以為專業教師直接參與技術研究、項目研究等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在校學生直接在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技能訓練、工藝設計、創新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實現真正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2、積極推行崗位化教學,將企業引進學校里
學校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企業,將企業引進學校,由學校提供生產辦公場地,由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指導,企業派遣技術人員協助學校專業教師為學生講解生產工藝,工作流程和方法,學生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生產經營。另外教師可以模仿企業管理模式進行組織教學、生產,學生可以從事不同崗位的生產與工作,讓學生充分了解不同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規范。同時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們輪流充當主管、組長、員工等不同的角色,讓學生體會企業管理的意境。崗位化教學既能解決企業生產任務重、設備緊缺等矛盾,也實現了崗位化教學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提高學院設備的利用率,降低了實習成本,并能適當創收,校企雙方可以實現共贏。
3、積極推行訂單式培養
學校應該根據專業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大型企業進行合作。學校與企業簽訂用人協議,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實現預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最后由企業按照協議約定安排學生實習和就業。因為這種培養模式,在培養之初就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就業崗位。所以整個培養方案都是根據企業的用人標準來確定的,而且培養過程也是由企業直接參與的,所以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勝任企業的崗位工作,而且也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所以訂單式培養模式是一種貫徹“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等教學原則,增強學校教學針對性,落實企業用人標準,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實現學生優質就業,減少教育資源浪費,化解畢業生供需矛盾,培養適銷對路人才的先進辦學模式。
4、積極邀請企業專家來校指導教學
學??梢云刚埰笫聵I單位技術專家、技術能手來校授課,將企業的生產過程、工作流程、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信息實時傳送到課堂,使職業素質教育真正體現在專業教學中,從而努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同時也滿足學校實踐型教學的需求。另外根據教學安排,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專家到校召開專題講座,并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和畢業設計,積極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5、積極推行校企合作項目的研究與開發
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的,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探尋雙方利益的契合點,通過校企合作共同研發項目,來進一步增強合作的原動力。在項目研究合作中,學校專業教師可以主動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產品開發和技術革新活動,與企業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實現“產、學、研”無縫結合。另外教師在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項目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項目的研究與開發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參與項目的研究與開發的全過程,改變了到企業實習崗位過于單一的情況,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操作能力;對于企業來說,把項目交給學校的師生來做,不僅可以得到項目產品,而且可以節省費用。
校企合作作為高職教育的一種辦學模式,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職教育需要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加快專業建設步伐,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參考文獻:
[1]宋建軍.商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與瞥理的創新.[期刊論文]-教育探索2008(8).
[2]徐海燕.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的探索[期刊論文]-科技創新導刊.2010(20)
[3]李敏華.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期刊論文]-當代職業教育.2011(1)
篇7
關鍵詞:政府;高職院校;企業;合作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與產業部門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系,具有明顯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特色;從世界校企合作教育的發展歷史看,合作教育也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所以以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能更有效地實現培養目標,并能更進一步促進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校企合作中的“?!?、“企”作為社會系統中兩個子系統的產學雙方,既有各自獨立的運行機制,又有互相聯系的一面,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雖有利益的一致性但又伴隨著一定的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基于此,筆者提出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協調協作辦學”的“政校企”相結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期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的“雙贏”。
一、政府主導
政府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充分發揮自身的服務社會職能,充當好推動者、協調者、監督者、驗收者等角色,通過立法、建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大力支持產學合作教育這一重要的育人方式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以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經濟。但這里需要指出,支持需要把握時機,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支持形式。
目前已開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學校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伙伴,企業主動與高職院校尋求合作的很少,且合作的內容、深度都有待于進一步加強。要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全面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使之真正落到實處,政府必須在立法、財政等諸多方面給予支持,成為強有力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推動者。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校企合作教育特別是尚處在探索階段的校企合作教育,能否富有成效,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推動力度是個決定性的因素。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開展校企合作教育并取得成功的國外經驗中得到啟迪。
學校和產業隸屬關系和任務目標等的不同,單純靠它們自身,或者是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產業主管部門來協調產學雙方的利益及合作教育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都有一定的難度。政府作為國家上層公共管理部門,不僅應正視這些現存矛盾,同時應分析矛盾,協調二者的利益。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作用顯得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保證校企合作較為順利的校企雙方沿著既定的合作目標、合作方式運行,確保合作內容的實現,而且可以強行推動合作不順利的企雙方承擔自己的合作職責,履行自己的義務;實現自己的權利,尤其是實現學校的利益,使學校在合作中對人才培養有充分的發言權和主動性,保證企業的合作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
二、高職院校協調
在日本,高等職業教育被稱為“企業眼中的教育”;在德國,高等職業教育被稱為“企業手中的教育”。充分體現了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密切關系。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還是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弊端就是容易偏離制定校企合作的初衷——培養出符合企業實際需要的合格勞動者。
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堅持辦學特點的社會性、服務面向地方性、辦學形式的開放性、培養目標的針對性、教學模式的靈活性、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師資隊伍的復合性、基地建設的豐富性等。沒有企業的參與,學校白己閉門造車,制定出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很難滿足企業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切實轉變觀念,以自身的教育優勢,土動營造與企業的合作機制,使企業樹立一種“投資職教,必有厚報”的投資辦學理念;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建立通過勞動力市場需求分析,人才預測,吸引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合理開發和確定專業的設置新機制,真正做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采取“走出去”的態度,采取為企業、為學生著想的態度,定可獲得雙贏局面。
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所處的情景往往與進入企業后工作的場景存在巨大反差,學校與企業文化融合,容易使學生實現認同與接受企業文化。以課堂教學為陣地,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的品質融入教學的同時,加強社會職業實踐體驗環節,指導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設計與實施,將追求潮流、創造先進、領導行業的理念融入職業道德教育中,可突破原來陳舊的教學理念。通過提供校園創業環境、按照企業文化的特點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等強化“企業式”管理。
三、企業參與
企業可以在人、財、物和信息等資源上全方位、多層面參與職業教育,與職業學校開展校企合作。包括參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參與實際教學過程,參與師資隊伍建設,參與教育投入等方面。此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還可以表現在招生、科研、提供就業崗位和職業資格體系的建立等方面。
根據市場的需求,針對職業崗位(群)或技術領域來參與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通過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參與課程開發,形成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與職業教育專家共同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通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才能更符合企業的需要。
篇8
一、區域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一,訂單模式。該模式指學校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學校根據企業各項項目工作所提出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進行本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合作教育模式。訂單模式當中,又有“長期訂單”子模式、“中短期訂單”子模式和“近期訂單”子模式。其二,定向培養模式。該模式是長期訂單模式的一種,該模式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由企業出資資助某固定學生完成學業,該學生畢業后到資助單位進行定向就業。該模式有“定向招生”子模式和“定向分配”子模式。其三,“實訓基地培訓”模式。該模式是指大專院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建設學校的實訓基地,在實訓過程中感受真實的企業生產與工作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工作意識、工作技能和專業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大專院校的實訓工作實力,培養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工作意識及職業素養意識,為學生的工作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四,“校企互助培訓”模式。該模式是指根據相關企業的用工要求,學校與企業共同研制出教學、培訓方面的要求,并且共同編制與企業工作實際相關的授課培訓教材,為企業現有員工開展各種相關技能等級提升的培訓工作。培訓時由相關企業提供教學以及實訓的地點和設備,由大專院校派出專業教師及企業派出相關技術人員共同完成該項培訓教學工作。
二、區域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模式
其一,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鼓勵相關專業的教師參加相關專業職務技術資格證書的考核工作,考取各類專業職務資格證書;
(2)選派相關專業的教師參加校企合作單位和行業協會組織的各種培訓交流與學術交流工作,使大專院校的教師能夠了解掌握最新的行業企業發展趨勢;
(3)積極鼓勵教師進行本專業的進修,從而提高教師自身知識水平;
(4)組織本校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技能教學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相關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使大專院校教師從單純地傳播知識,轉變為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人才開發、職業訓練。
其二,抽派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掛職鍛煉。
大專院校要堅持每年選派相關專業教師到企業工作一線頂崗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此外,安排其他教師在自己的課余時間,到相關企業進行頂崗掛職,參與企業的各項實踐項目工作,并且鼓勵教師將企業的實際生產、工作課題帶回到教學課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研究。
其三,鼓勵教師參與企業項目工作室課題研究與教學實驗實訓條件建設。鼓勵大專院校在校內的實訓基地設立專門的企業項目工作室。在該工作室中,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師與企業相關專家可以合作申請各類科研課題,合作進行項目的前期調研、研究開發工作,共同促進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此外,還應當鼓勵大專院校教師參與到學院投資的各種實驗實訓設施的建設當中來。其中,負責各類實驗實訓室項目建設的專業教師,必須與合作企業共同深入市場調研、了解市場,在此基礎上提出實訓室的建設方案并論證;共同起草實驗實訓室的招投標文件,共同簽訂合同;校企雙方共同主持項目的建設、設備的安裝調試與驗收工作。其四,促使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參與各類教學質量工程。為盡快培養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使新進校的青年教師適應各類崗位工作,迅速成長為專業教學骨干,學院應當積極幫助青年教師提高各專業的教學工作質量。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系統性的培養:同行與專家對青年教師的教學現狀評價;老教師研究制定各專業的培養方案并悉心指導;學院教學督導組跟蹤聽課;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錄像;優秀的青年教師開展示范公開課;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實踐技能培訓;到企業進行掛職實習,等等。
三、區域經濟環境下校企合作中企業發揮主導作用、參與辦學的機制分析
其一,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建立校企互惠雙贏、深度合作的動力機制。一方面,高職院校應以市場為向導、樹立起為企業服務的思想意識,提高技術攻關能力,在合作過程中做到能夠為員工進行培訓、能夠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以及能夠為企業量身打造專門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也要充分利用高職院校的各種資訊信息與技術服務,合作進行企業相關產品的研制開發工作、設備與技術的改造工作。此外,高職院校必須同步制定一系列的獎懲制度,鼓勵教師以各種項目形式來開展校企合作。
2.建立和完善校企長期合作、良性互動的內部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管理辦公室,有利于企業與學院之間就合作的各個項目來訂立章程、明確相互間的職責以及相互協商和監督;二是制定校企合作項目制度,主要內容應當包括對項目立項的扶持、安排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推進、項目結束進行績效評估、并獎勵項目成果等;三是制定并嚴格實施“校企合作管理辦法”,同時要求學院教師要嚴格遵循校企合作掛職鍛煉各項管理規定、校企合作開發各類實驗實訓教材管理規定。
其二,校企合作共同拓展辦學之路。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校企合作共同擬定雙方的發展規劃。需要成立由校企雙方負責人、主要技術骨干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辦公室,共同研究校企合作相關專業在課程、師資、教材方面的建設、所涉及的專業人才的培養與雙方共贏發展等重大問題。
2.校企合作共同進行相關課程、專業的建設工作。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根據企業相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任職要求,同時參照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共同編制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選好相應的教材,使得產學研緊密結合,突出學生的能力鍛煉。
篇9
中職校校企合作是選擇“學校主導型”模式,還是選擇“企業主導型”模式,抑或是選擇“校企共建共享型”模式?是選擇“頂崗實習”模式,還是選擇“工學交替”模式,抑或是選擇“訂單式培養”模式?我想,其重要性不是采用哪種校企合作模式,而是在于“一切為教學服務、一切為學生服務”,即實現學生“崗位人”“職業人”和“社會人”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實現學校育人與企業用人的零對接。因此依據“因地制宜、資源共享、不拘形式、互惠互利”原則,中職校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果案例中那份“合作協議”的實施沒有偏離體現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五個對接”目標(專業與崗位對接、教材與行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服務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這種“帶嫁妝”(帶土地或帶設備)式與企業合作也是一種合作嘗試。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礙是校企雙方目標不一致,企業的目標是利潤,需要創造經濟效益,而學校的目標是培養人,企業因此缺乏合作動力。這樣學校設備承包出租給企業進行經營的校企合作方式對人才培養很可能發揮不了大的作用。我也擔心案例中那份“校企合作協議”,其結果還是“一頭熱、一頭冷”,學校教學與企業生產出現“兩張皮”,結果校企不是“融合”而是設備“融出”與教學資源流失。學生所謂在企業實習也很難專業對口,極易處于“放羊”狀態。
如何避免上述案例中“值價”問題的擔心?我想中職校還是主動出擊,創造性建設主導型的先進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瞄準市場設專業,依托專業辦產業,辦好產業促專業,辦強專業引產業,大膽地探索“引產入教、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做到“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既能實現學校就業的零對接,又能解決學校教學成本的問題。
例如我校果蔬花卉專業(食用菌栽培方向)就是以“專業+基地+公司+農戶”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為基礎,創建集教學、實訓、科研、生產、培訓、推廣、示范、鑒定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開放性、共享型”的校內“產業引領式”食用菌技術應用實訓基地,體現“五性”:一是產業引領性。購置現代化生產設備或研發最新生產工藝,主動引進產業最新技術,實施企業化運作。二是教學主導性。即校內實訓基地設備在選配、安裝布置、環境氛圍等方面滿足生產性先進的功能基礎上,先要有利于教學的組織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三是技術超前性。即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體現區域主導產業設備與生產的最新技術、最新工藝引進(研發),讓學生在基地實訓過程中就能學到并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路線、工藝路線和技術實際應用的本領。四是生產效益性。即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通過企業化管理,使基地由“消耗型”向“效益型”轉變,研發并生產、銷售區域主導產業最新產品,使學生在真實而綜合的職業環境里,從產品的工藝到產品的加工、產品的檢驗、勞動紀律的養成、設備的保養等各個方面都得到真實生產與體驗的機會。五是服務開放性。即校內實訓基地在環境和總體設計上既為學生提供基本技能實訓場所,又能承擔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的培訓及鑒定功能任務,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對外服務的基地,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周如俊 江蘇省灌南中等專業學校)
篇10
關鍵詞:美國;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國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為典型、最為成功的一種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學教授漢曼·施奈德首次提出這一教育模式以來,美國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斷完善與有效運行的過程中,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美國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響
(一)美國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國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開始于20世紀初,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與工作時間交替進行,一般以周、月或學期為單位時間,學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大約是40小時。在工作期間,學生與企業達成協議,并取得相應的報酬。到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了“半天交替制”,即學生一般在學校接受半天的理論學習,下午或晚上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性的兼職工作,而且可以獲得應有的報酬,這樣學生每周工作的時間大約為20小時。這種“半天交替制”除了適用于全日制學生外,對那些超過傳統入學年齡或有著不同學習要求的學生有著特別的意義,其普適性與方便性大大增強。
(二)美國合作教育的特征
實用性——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合作教育的美國職業院校,從招生、專業設置、教學到實習,一切都以企業的需要為中心,培養目標為企業所需的合格實用的專門人才,教學均在企業的參與下開展。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認識到學習關系到未來工作的重要性,自覺地將課堂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避免一味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動態,跟上科技發展速度,進行具體問題情境分析,研究如何解決問題,從而增強其社會適應性。同時,學生在工作中的責任心與義務感也可以得到培養。對企業而言,參與合作教育的全過程,可以密切關注學生的各項情況并不斷做出調整以便有效錄用,省卻不必要的職前培訓經費及時間成本。
廣泛性——各方緊密聯系、全程參與美國合作教育的開展并非僅僅是學生、學校及企業三方的事情,其所涉及的部門與人員相當廣泛,而各部門與人員之間也并非相互獨立,而是各方互相配合,達到合作教育的有效運行。學生是合作教育的主體,學校必須結合本校及學生的實際,圍繞企業需求進行招生、課程設置、管理方式的選擇等一系列工作。企業更要參與其中,為學生提供資金投入、實習場所、教學設備等。各級政府及家長進行監督與支持,新聞媒體也進行積極的宣傳,銀行在經費上給予強力保證??梢?,各部門各司其職,又有機統一,使得美國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進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務于本社區美國各社區學院進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務本社區經濟為宗旨,學校與當地企業進行合作教育,圍繞當地企業的需求不斷進行各方面調整。學校招生也以本地區學生為主,既幫助其實現就業,又服務于本社區經濟發展。學校同時為企業提供新型研發技術,引導本地企業更好地發展。美國合作教育的這種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教師要求等方面具有靈活多樣的形式,適用性也更強。
(三)美國合作教育的影響
合作教育這一教育模式在美國取得了顯著成效。統計數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學畢業生認為結合工作實際的教育是他們事業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畢業生表示他們就業的單位就是他們上大學期間實習過的單位;63%的畢業生認為他們的就業機會確實比別的畢業生多,而且所從事的職業大多是在學習期間最后去實習的那些單位提供的;40%的畢業生承認不管工作有何變動,其職業總是與在校期間獲得的工作經歷密切相關;占合作教育項目畢業生總數一半以上的人從事著令人羨慕的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還有15%的畢業生考上了研究生,得以繼續深造。
美國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美國經濟發展的需求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及市場人才結構不斷變化,要求美國的職業教育必須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能并重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美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來,各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求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這樣才能不斷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增強企業的生命力。在這種情況下,為順應經濟與市場的需求,擔負高技術人才培養重任的職業院校通過與企業緊密聯系進行合作教育,無疑對學生、企業、學校三方都是正確的選擇。
(二)美國實用主義的文化價值取向
美國作為一個多種族國家,其文化必定呈現出多樣性特征,各種文化聚集到一塊,雖有沖突,但更多地是相互借鑒與不斷融合。美國文化的最典型特點是實用性,實用主義的文化價值取向左右著美國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美國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杜威將實用主義這一文化意識推向了,直接應用到了教育領域之中。在美國,幾乎每個社區至少擁有一所社區學院,美國人并不為進入社區學院學習,然后成為一名技術人員而感到羞恥,相反,在美國,高級技術工人的待遇往往更高,地位也更突出。美國人的這種強烈的實用主義文化價值觀,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開展變得更加容易。
(三)美國聯邦政府的積極支持與宏觀調控
在美國的校企合作中,聯邦政府起了積極的引導與協調作用,不僅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設立專項資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更通過具體立法規定、保障了美國合作教育中各方的權利與職責以及需承擔的后果。1994年5月4日,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了《學校至職場機會法案》,簡稱stwoa。該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學校至職場機會”教育體系(stwoa,1994,sec.1)。該體系包括三個核心組成部分:以企業為基地的學習活動(注重實際工作經歷、現場輔導、掌握技能、工作培訓等),以學校為基地的學習活動(注重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教學大綱及內容的融合)和連接性活動(把學生和雇主聯系起來的各種活動,以及幫助學生獲得附加訓練的活動)。該項法案的簽署及實施,對規范、促進美國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也有力地保障了合作教育模式的適用性。
(四)美國合作教育自身運行體系的有效運轉
合作教育部在每所進行合作教育的學校中均設有自己的合作教育部,在這個部門有兩類人:一是承擔合作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一是溝通學生、學校與企業三者關系,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項目協調人。項目協調人對外代表學校一方與用人單位聯系、談判和簽約,組織校企進行合作教育;對內是學生的顧問和輔導員,根據學生的特長、學校開設的專業及社會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學生選擇專業、確定方向,并安排學生外出實習。項目協調人通過有序地安排學生的課堂教學和外出實習,協調、解決學生學習和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實際問題,保證合作教育的順利進行。即使在學生上崗后,項目協調人仍要經常去工作單位進行監督與指導,并征求工作單位對學生的意見,不斷協調與改進學生、學校和工作單位三者之間的合作關系。
制度保障對學校而言,每一所開展合作教育的學校都需制定正規的合作教育計劃,包括合作教育的模式、招生標準等,并要做出標準的書面說明。對學生而言,學生在參與合作教育的過程中對應承擔的責任與應享受的權利都要知曉,如學生參與實習工作的正式文件、來自學校及雇主的對學生的評價等均應加以保存。對雇主而言,雇主需要平等地滿足自己的最大利益,學校需向雇主提供書面說明或有利于合作的共同信息材料,雇主還可以獲得評價學生工作的權利等等??梢姡晟频闹贫仍谝欢ǔ潭壬洗俪闪嗣绹献鹘逃捻樌M行。
評價體系在美國的合作教育中,對學生的評價并非只由學校一方或學校與學生雙方做出,企業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更能顯示出合作教育的成功之處。學校與企業對學生的評價不會因學生所在地點分散而受到影響,學生在工作期間,學校依然會進行監督、指導并做出評價,企業同樣會對學生接受課堂教學的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學校與企業共同從理論知識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判斷其在合作教育中的表現。
對我國校企合作開展合作教育的借鑒
校企合作已越來越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辦學形式和發展趨勢,如何通過合作教育保證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顯得至關重要。美國合作教育的許多地方值得我國借鑒,如對開展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國家制度的保障、培養人才的本土化目標、自身完善的運行體系及評價體系等等,都值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以借鑒,不斷改善、調整,以形成我國獨特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有觀.美國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2003,(3):16.
[2]徐平.美國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國教育研究,2003,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