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06 10:40:48

導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本質之回歸、紓困之途徑。文章將動態理論運用到職業教育中,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從動態聯盟的視角進行分析,明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立足點、關鍵點、保障點,并從三個維度對校企合作的路徑進行闡述,提出實施企業主體院校主導、培育協調耦合能力、推進校企文化互化等措施來促進校企合作。

[關鍵詞]動態聯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三維路徑

一、動態聯盟理論及其在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

(一)動態聯盟概念。動態聯盟是1991年在《美國21世紀制造戰略報告》中首次提到,該報告由美國Lehigh大學的幾位教授同美國工業界的主要決策人提出,并提交給美國國會。1995年,普瑞斯等人發表《靈敏競爭者與虛擬組織》專著,開始深入研究虛擬組織,認為虛擬組織是增強競爭力的組織方式。之后,關于動態聯盟的理論成為管理科學中的一個前沿熱點被學術界廣泛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動態聯盟的定義仍眾說紛紜,學術界也沒有明確界定動態聯盟的含義,只是把動態聯盟含義歸納為兩大類:一是從信息網絡的角度來界定,認為動態聯盟是一種通過網絡結成的沒有地域界限的動態聯合;二是從組織的角度來界定,認為動態聯盟是指某一企業在敏捷制造環節中,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機會,無法獨立完成或不能順利完成時,會聯合多家企業,協力爭取市場機會并共享收益的組織形式。胡茜(2009)把兩方面的意思結合起來,提出:動態聯盟是一種由多家獨立經濟實體,在一個階段范圍內,通過信息技術搭建起來的網絡組織。聯盟中的各參與實體基于共同的目標,利用各自的核心資源,充分信任、團結合作、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二)動態聯盟理論在職業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1.職業教育校企動態聯盟的界定。職業教育動態聯盟是指跨組織的合作形式,是高職院校與社會產業結構、經濟團體為實現一定周期的戰略目標,按照協議或某種契約形成的共同體,共同體內成員各取所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職業人才培養。2.職業教育校企動態聯盟的特征(1)動態性。校企合作中的參與方并非僅僅是“校—企”一對一線性的合作,它是學校和企業在塑造共同愿景和創造共同價值的機制約束下,彼此交錯鏈接而形成的立體網絡化的多要素協同作用的動態系統。聯盟內,任何一種參與方都與其他參與方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和價值關系。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各參與方之間的價值關系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參與方之間的關系架構發生變化,如參與方的退出,合作項目的取消或推遲等,會使各合作方在動態博弈中開始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并形成全新的網絡合作關系。(2)開放性。職業教育是一個開放的辦學系統。院校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與外部環境和聯盟內的組織進行能力交換。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也需要與包括院校在內的聯盟成員開展合作共贏,依靠開放的社會組織網絡來傳遞知識、信息、技術等資源。(3)互補性。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聯盟組織中,聯盟成員采用各種方式聯結在一起,不同形式的資源通過社會關系在網絡組織中流動,基于合作方之間的資源互補,才導致資源之間不斷流動,也正是因為這些資源的互補,才使得合作方之間的合作共生關系得以加強。(4)自組織性。校企聯盟是由多方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組織,包含知識與信息傳遞、資金與技術投入、師資與場地交換等多種關系,彼此達成協同、默契的規則,各盡其職而又協調合作地形成有序結構。3.動態聯盟理論在教育學研究中的應用意義。當前商業環境朝著個性化、小批量、多趨勢發展,眾多企業僅憑一己之力,已很難擴張與發展,只有搭建網絡組織,建立有效的企業動態聯盟才能實現共贏、促進發展。這種思維模式在跨領域的校企合作中同樣適應。職業院校在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與眾多企業一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光靠學校培養人才早已孤掌難鳴,而與企業合作的現狀卻又不樂觀。當前的校企合作由于雙方利益訴求差異、校企地位不清、政策制度缺失等問題,導致雙方合作淺嘗輒止、難以維繼。如何改善當前脆弱的合作關系,將校企合作的美好愿景轉化成現實,已列入了職業教育議事日程。借鑒企業動態聯盟理論,能有效解決校企合作難題,即將企業動態聯盟理論納入校企合作分析框架中,謀求校企雙方的利益平衡與增長,在重視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過程的結合,全方位關注校企接觸面的廣度,多層次留意交融點的深度,使學校和企業從既往的平面合作向縱深立體合作轉化。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動態聯盟分析

(一)立足點:謀求校企雙方利益平衡與增長。校企合作是博弈的過程,學校和企業都屬于特定的社會組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關系體系,各自的性質和職能不同。學校通過職業教育,為企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并由此獲取企業資源和社會認可;企業吸收學校培養的職業人才,實施社會經營,創造利潤,同時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校企之間的合作是以人才為紐帶展開,但是,雙方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宗旨注定合作是個博弈過程,緊密的校企合作聯盟往往需要確定校企雙方在聯盟中的地位,才能兼顧校企各自的利益訴求,實現校企之間利益互惠的妥協與平衡。(二)關鍵點:誰是校企合作聯盟中核心組織者。校企合作不能建立在一方獲得收益、另一方利益損失的基礎上,因此,除了明確校企在聯盟中的地位,選定校企合作聯盟核心組織者也是關鍵問題。為促進校企合作的緊密性,核心組織者必須具備溝通、協調、監督與服務的能力,調控校企合作之間的博弈。具體地說,核心組織者主要任務是:確定校企合作聯盟的共同目標;界定聯盟內成員的類別與利益訴求;化解成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提出能夠為成員所接受的合作方案。那么,誰可以充當核心組織者?從目前國內的校企合作來看,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現象普遍,職業院校雖然積極,但并不具備組織管理能力。在此情況下,需要一個第三方組織者,既能切身體會學校、行業企業需求,又有足夠的信念與力量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穿針引線。近幾年來,部分優秀教育服務企業組建校企合作聯盟,積極布局教育領域,充當核心組織者的角色。他們搭建教育與產業合作橋梁,研究產教融合策略,研發教育技術新產品,組織聯盟成員商榷、制定行為標準、實施細則,對校企合作加以引導、監督,充分發揮“政產學研”深度服務功能。(三)保障點:政府有效干預。所謂政府干預,絕不是指政企不分,而是指政府通過制度、政策、法規以及經費等方面對參與合作的企業與院校給予支持。在動態聯盟的運行過程中,教育服務企業搭建校企合作橋梁,使職業教育向縱深推進的同時,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環境配合,使原本復雜多變、相互沖突甚至漫無目的的社會關系能夠納入到一個明確的、統一的目標上,才能保持聯盟的協調發展,以此推進合作效率的提高和合作效益的增長。立足于學校和企業之外的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確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同時,從體制、政策層面進行干預,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引導聯盟內團體和個人行為,有效推動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以往的聯盟無不表明,只有政府的法律法規才是最有效的宏觀運行規則,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進行高效干預成效顯著。國外有許多類似的成功案例,只有政府的干預涵蓋合作雙方的各個階段,才能促成聯盟的穩定發展。

三、搭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動態聯盟的三維路徑

(一)實施以企業為主體、院校為主導,注重雙方利益訴求。馬克思認為,主體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擔當者。聯盟內的職業院校、企業、教育服務企業和政府是以校企聯盟為載體,在這個載體中,需要謀求校企各方利益平衡與增長,因此,確定合作方內部誰為主體、誰為主導至關重要。在改革開放初期,職業教育為迎合市場對職業人才高效率培養的需求,出現了以學為主,以工為輔,遠離企業和市場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下,無法實現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的。雖然政府出臺相關文件要求促成校企合作,但是政策籠統,主體指向不清,致使松散的校企合作瓶頸問題不能從實質上得以解決。之后,“雙主體”論的提出確定了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但是忽視了企業主體和院校主體之間利益驅動的本能,且缺乏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溝通機制和獎勵機制等,致使主體利益無法實現平衡和統一,企業不熱衷參與校企合作,學校便仍是單方面的合作組織者、參與者、實施者。因此,“雙主體”論不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選擇路徑。既然職業教育是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人才培養目標要以企業的需求來確立,課程體系要以企業職業能力的培養來設置,職業崗位能力標準和培養數量要以企業的發展來確定,追根溯源,企業應該是校企合作當仁不讓的主體。而院校則是在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主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課程體系的調整、崗位能力的培養。學校的主導必須服從于企業的主體,是在企業主體下實施的主導。只有明確校企之間的主體和主導地位,雙方才能優勢互補、共創雙贏。確定企業主體學校主導地位后,院校可通過開設二級學院,實行校企共同組建董事會下的校長負責機制,由企業方任董事長,校方任副董事長,校方任院長,企業方任副院長,通過創辦合作辦學體制,以及創新合作運行機制和合作動力機制,明晰校企主導和主體關系、責任和權利關系,從而促進校企雙方良性互動、互惠互贏。(二)培育協調耦合能力,形成戰略聯盟合作模式。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提出: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職教集團的建議進一步表明職業教育將跨越教育與職業、學校與企業、教師與師傅之間的界限,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相互融合,校企合作必將成為混合式、立體化、網絡式的聯盟組織。聯盟內部,各方以各自的發展戰略為基點,以實現共同發展愿景為目標,多元聯結、資源互補、多方共贏、風險共擔,形成長期的非合并的合作關系,最終推動職業人才的培養。這種穩定的網絡聯結,不僅需要確定校企的主體主導地位,還要求教育服務企業聯結校企端點,對接供需,實現跨界貫通,政府部門有效介入,規范職業教育外部環境。教育服務企業通過利益共同體的合作機制設計行之有效的供需對接方案,包括校企合作計劃、合作決策流程、教學模式、師資保障、實訓組織等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內生動力來組織、對接校企供需,做到精準服務、規范運作、協調校企之間的利益平衡。同時引入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學生的從業素質,增強適應度。并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設專業化、開放共享的校企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為校企提供相關增值服務。政府部門出臺相應政策來保障校企合作,從頂層設計,將校企合作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規劃。同時,制定法律法規、合作詳細規則,強制要求參與職業教育的校企各方,保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持續有效發展。政府還應制定具體的方針政策,扶持參與合作的企業經濟發展和利益補償,以激勵和保障職業教育校企深入合作。(三)推進校企文化互化,增強校企合作契合度。校企文化互化是指院校文化和企業文化互動互補、變革創新。斯肯、迪爾和彼德森認為,院校文化是由院校相關人員,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和行政管理人員,通過長期工作和生活,共同建構的組織傳統與規則,這種傳統與規則又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內化為人們思考、活動的方式,它反映的是學校的整體辦學、經營和發展。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成員認可、接受、傳承的價值觀、道德觀、行為規范的總稱,包括企業的產品、質量、服務、信念、精神等。院校文化和企業文化是兩種異質的文化,存在多種差異和沖突,但是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標需要校企文化相互滲透、互融互通。既要推進職業院校文化企業化,也要加強企業文化教育化。為實現職業院校文化企業化,首先,要明確的是“院校文化企業化”并非是“院校企業化”,強調的是企業文化的職業精神的融入。其次,辦學模式必須打破校企邊界,以企業的名稱來冠名二級學院,教學環境注入企業元素,建設“廠中校”“校中廠”,以企業化要求來布局教學、實訓環境。再次,在院校管理上,實行企業組織管理模式,采用董事會等組織結構,學生職員化管理,生活細節企業化管理。最后,課程由專任教師、企業培訓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授課。專任教師負責學習領域課程,注重思維方法、專業能力、關鍵能力的培養。培訓師負責行動領域課程,注重技能操作的訓練。企業師傅負責崗位能力課程,鍛煉學生的操作經驗和培養踏實的工作態度。為推進企業文化教育化,需要企業提高教育責任意識,強化教育功能;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承擔職業教育的辦學任務,建立企業培訓中心;參與職業院校的決策和管理,包括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培訓計劃的制訂,學員實習實訓的指導。企業熟悉生產技術特點,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有深刻的了解,企業文化教育化能夠促進職業教育發展、增強校企合作契合度。

參考文獻

[1]易小兵.高職教育校企共同體深度發展的三維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4(2):12-14.

[2]黃愛華.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演進、研究與變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7(1):92-94.

[3]楊進,張健.職業教育校企雙主體合作的問題、博弈與整合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3):88-91.

[4]南旭光,章曉明.高職教育校企網絡特征及動態能力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6(1):14-17.

[5]劉希富.校企合作框架下高職院校辦學結構耦合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4(2):13-14.

[6]劉曉花,古永司.基于企業動態聯盟理論的高職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20-22.

[7]汪健.政府有效介入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J].教育與職業,2017(5):50-53.

[8]謝翌,馬云鵬.重建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建構的主要任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3):7-13.

作者:陶春柳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