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0:05: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先秦儒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先秦儒家思想論文
一、先秦儒家對于“仁”“道”的把握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以上引文出自《論語•里仁》篇。我們在對這里的文字進行解讀的時候,可能會關注到“道”的內涵的問題。
在先秦儒者那里,仁是個人修養。仁作為身、心的雙重維度,專屬于個體的人。因此孔子的仁是完全在乎個人修養的,甚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關懷?!叭蔬h乎哉,吾欲仁,斯仁致矣?!保斪尤缡窃坏臅r候,表明了人的內在追求才是求仁的永恒的主題詞,客觀原因在這一品質中則是不能夠站到主導的火車頭上的。而道則不然,“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的實行需要能力、機遇。即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的達遇之意。道這一命題蘊涵了儒家的入世情懷,即道不是所謂孤立的個體,它試圖展示給我們的實質上是人對于群體的意義。“道”是儒家的功利觀,或者說成是功業觀,是人對天下應當擔負的積極責任,同時作為個體的人自我實現、自我認同的最高手段而存在。我們一般可認為道是儒家在社會層面上的最高理想。
《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于是某些學者很喜歡用形而上來表達道。其實,道形而上的一面的提法,本身是值得思索的?!靶味稀北挥脕矸g遙遠的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的“tophilosophytometa”的時候,已經自覺或非自覺中披上了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的外衣。換言之,中國人所謂的“形而上學”在指代這一實質之時,已經是徹徹底底意義上的哲學,愛智慧之學,而非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道”。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傳統意義上的“道”究竟是什么?很顯然這個道跟我們現在所說的道是有些差異的,而惟有關注差異的部分,才能夠對先秦儒者做出真正貼切的解讀。因為這樣的歷史文本才是最具備真實性的儒家的思想,而非二手材料。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研究論文
那么,什么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呢?為了使問題更加明晰和易于集中討論,本文在此把討論的范圍確定在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別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及其缺陷
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理論的產生,都是基于解決現實中某種問題的需要???、孟、荀生當春秋戰國之亂世,運用自己的學說幫助明君圣主結束各國紛爭、建立有序社會,是他們共同的目標,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動因和基礎。這樣,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內在邏輯的一個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個符合理想的社會。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類似周朝制度的社會:“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王治:“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可以稱之為“政教之極”:“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誠能而后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保ā盾髯印ぞ馈罚?/p>
從上可見,孔、孟、荀對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社會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會稱之為道德社會。
那么,這種理想的道德社會如何才能成為現實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由此往下推衍。對于這個問題,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實行德治!
先秦儒家文化思想對德育工作的啟示
摘要:先秦儒家文化中蘊涵著以“仁”為核心、以“明人倫”為重點、以“隆禮”為特征的德育思想,在教育方法上儒家教育者強調反求諸己、學思并重、身體力行、因材施教,這些思想對當代高校德育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啟示作用。當前我國高校德育工作內容存在缺乏創新性、方法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將先秦儒家德育內容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培養學生自我教育意識,增強德育內化性;重視知行合一,增強德育實踐性;提倡因材施教,增強德育針對性,解決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的發展服務,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服務。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文化;德育思想;高校德育
先秦時期被稱作中華文明的頭顱,這一時期社會思想高度活躍,百家爭鳴,文化學術異常繁榮。其中,儒家是影響最深的一個學派。儒家德育思想以對如何使人性向善,需要采取哪些方法,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做出了系統性論述。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蘊涵著以“仁”為核心、以“明人倫”為重點、以“隆禮”為特征的德育思想,對當代高校德育發展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先秦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
先秦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他們重視德育,提出了系統的德育內容和不同層次的德育目標,以及為落實這些德育內容,實現其德育目標所采用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這些思想無論是在當時社會還是在今日,都有著重要意義。(一)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首先,儒家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德育思想??鬃拥摹叭省卑瑯O為豐富的內容,首先是“克己復禮”,這是實現“仁”最基本的要求,通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要求,最終達到“天下歸仁”的目的。其次,提出了以“明人倫”為重點的德育思想。孟子在“人倫”方面提出了“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1]。為了培養出“明人倫”的君子,孟子又提出以“仁、義、禮、智”為具體內容的“四端”,并主張將“四端”由家庭擴充到社會。最后,提出了以“隆禮”為特征的德育思想。荀子強調要以禮修身,“禮者,所以正身也”[2]。在荀子看來,人不知禮就會陷入混亂、悖謬,統治者不重視禮,就無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在荀子的思想中,禮是修身治國的一項重要內容。(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的教育方法。先秦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對人性中的善充滿向往,為了使人向善,提出了具體的德育目標及全面的德育內容,并從受教者和施教者的不同角度總結了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的德育方法。首先,反求諸己。反求諸己追求的是遇事要反思自身原因,強調自省的重要性,重視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德育內容的內化。其次,學思并重。如果說反求諸己側重強調思的重要性,那么學思并重則是把學習與思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強調二者應同步進行,要防止只學不思給人帶來的迷惘,同時也避免只思不學而使人變得懈怠。再次,身體力行。在德育過程中,儒家代表者大都要求受教育者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身體力行不僅是對受教育者而言的,它同樣要求教育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用自身正確的道德行為作為示范,對受教育者起到榜樣的作用。最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施教者根據受教者不同個體之間的個性差異,為達到最佳教育效果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有針對性地傳授相應的教學內容??鬃邮莿撛煲虿氖┙谭椒ǖ牡谝蝗?,他在教育學生和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就充分運用了這一方法。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者也?!保?]
二、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先秦儒家思想施政論文
摘要:在儒家思想主張中,特別強調一種治國安民之策,即用禮、樂等方法和手段來化民成俗,使合于善。本文的主要議題就是要談談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樂與王政,以此說明音樂的教化功能是與政治相聯系的,這是其一大特色。那么,音樂到底有怎樣的功用,它與政治又有多少瓜葛,文章將會涉及。此外,簡言對音樂的期望。
人類漫步了如此之久,其間創造了諸多文化財富——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音樂也是涵蓋于其中的一支。然而,追溯源頭來看,禮與樂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音樂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廣泛性使音樂成為相對獨立而又不統屬于禮的藝術,它有著獨特的功能。比如:音樂理論與歷朝歷代的民間音樂形式或禮儀是沒有多大關系的,而且由于音樂可以滿足人的聲色之欲,故決定了音樂的相對獨立性,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個領域。“樂”與“禮”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密切起來,只因為在“勃興三代”特殊的文化大環境中,尤其是周代用雅頌之音樂來強化嚴格的等級秩序,與此同時又收集、引導民間詞曲,吸取民間情歌中有利于其統治的成分,進行加工用以服務于禮,為其統治服務。
當時光的指尖點至春秋時期,先秦儒家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他們主張用“禮樂”作為建立秩序、教化萬民的基本途徑,于此禮和樂的關系就變得親近起來。我們后世所言的禮樂,概由此時形成,且言“禮”必及“樂”,言“樂”必及“禮”,“禮”主外,“樂”主內。《樂記》上說:“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古文?!睉饑鴷r期是一個徹底的“禮崩樂壞”的時代,自“無義戰”的春秋以來,周代森嚴且復雜的等級秩序已走到了無法挽救的崩潰邊緣,與此同時,與禮儀相關的音樂也漸漸的沉入了萬丈溝壑。民間的新聲在這“亂世”再次興起,不同的音樂形式并行不悖,共同發展。音樂本身的多樣化和其故有的相對獨立性使其與禮的關系就此漸漸疏遠開來。而在那以后,雖然歷代也都重視樂的政治功用,但似乎并不如周代那樣密切。筆者知識淺薄,此言恐有欠考慮,待方家指點。在此所談的樂教思想,即樂的教化功能,僅局限于先秦時期,且就談儒家思想中的樂與王政。
一、先秦音樂
1.音樂的概念
什么是音樂?在此所說的音樂不同于現代所說的音樂,中國傳統的樂的觀念,是存有特定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的?!稑酚洝飞险f:“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成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薄皹氛?,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樂之末節也?!薄稑酚洝匪d音是發自于內心而又“成文”的,樂是合于道的音,如此才可成為樂,即“夫樂者,與音相近而不同?!币魳肥呛芨呱畹?,“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也”。所以真正能懂得音樂的只是君子。
詮釋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現代價值
論文關鍵詞: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辯證分析現代價值
論文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視為“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倫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闡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接著又對孝道思想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指出孝是一個優弊共存的“雜糅體”,即有其適應時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礙社會發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揚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對于當今社會仍有重要意義。
先秦儒家開創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構建的孝道觀,則是這一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論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道德傳統,是中國人個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民眾產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而且對當今中國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作用。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因此,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便是具有濃厚的血緣宗法成分。一般說來,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榮,需要相互關心、幫助。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子女,子女應該尊敬、贍養父母。這樣,就有了同一血緣關系的孝。
“孝”不是人類社會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財產的出現,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關系確實可靠,且導致承認并確定子女對其先父財產的獨占權利的情況下才開始產生的?!靶ⅰ弊鳛橐环N道德規范,要求子女奉養、尊敬和服從。到西周時期,隨著父權家長制的確立,“孝”和以“孝”為主的宗法道德規范最終確立并完善起來。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傳統世襲制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孝”的觀念及其作用進一步升華,并與政治相結合成為調整和維護政治關系的行為準則?!坝行⒂械隆本统蔀榱宋髦艿摹暗赖戮V領”。周代的“孝”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奉養、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戰國時代諸子之學勃興,學者們對“孝”有了更深的見解??鬃永^承了西周的“孝”觀念,并把它系統化,確定為普遍的倫理模式。
先秦儒家君權合法性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以古希臘的政治權利須有合法性論證的基本規則為依托,本文以同情理解的態度對先秦儒家關于君權合法性的思想分別從君權的天命支撐、君權的道德支撐和君權的制衡措施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論證。筆者以為,儒家的君權理論依托于宗法制而來的天命論,認為是上天根據君主的德性賜予君主以“天祿”;君權的享有是因為君主在孝弟、愛民和奉行禮儀方面具有為人君師的修養;與此同時,君權也具有來自行政操作中君民關系、上天的懲戒、具備儒家“道統”精神的諍諫之臣等三方面的有效制衡。先秦儒家的這種理路在當時是有效的,在中國古代社會也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君主論;君權合法性;君權天授;德行修養;君權制衡
先秦儒家的君主論思想深刻而廣大,悠久而精微,穩健而充滿張力,其理論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儒家方方面面的理論都為這一思想的展開作了十分周全的鋪墊。儒家的君主論基本上由其合法性論證和統治方法論構成,二者彼此滲透,互為補充,具有深厚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的土壤以及強有力的理論導向和價值抉擇的根據。唯其如此,先秦儒家的君權合法性論證才具有濃厚的時代性和文化傳承的背景,精華與糟粕并存,真理與謬誤相因,現實與空想互為依持,對中國文化與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得失成敗,回響千古,發人深思。
一君權的天命支撐
在古希臘語中,“政治”(Politics)一詞的詞根是“城邦”(Polis),指的是“共同體成員(即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討論、對話并達成同意的活動過程,以及實現此過程的儀式、程序和技藝”。因此,政治就是討論,就是在差異中找到一致的意見。于是,“世俗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論證”,辯證的思考,理性的論證,現實的選擇,正是政治的主體與歸宿。①先秦儒家與古希臘的城邦相去千山萬水,其理論的形態也顯示出大相徑庭的特點,但是,儒家對君權合法性的論證卻深刻而富有條理,路徑眾多而彼此涵攝,在理論的整體性、系統性、實用性和針對性上形成了獨特的有機性。
由于對人生命運具有一種極為透徹的觀察和研究,儒家的政治倫理學說承接上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其終極理念是“天”,是“天命”。因此,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孟子曰:“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保ā睹献印とf章上》)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大人、圣人也罷,先祖、君師也罷,實際上都涵蓋在無邊無際、浩瀚博大的“天”的理念之中。這種天的理念的崇高地位來源于原始宗教的信仰,從堯時“絕地天通”的宗教斗爭中可以窺見“天”以及與“天”通話在中國早期的政治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②這種歷史的傳承在先秦儒家的政治倫理學說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分析論文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鬃拥倪@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為宋人,后來避難于魯。其父叔梁紀曾做過魯國陬邑大夫。在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貧閑。大約二十歲左右,做過"委吏"是管理倉庫的小吏,和"乘田",職務是管理牛羊,還做過"儒"、即富貴人家有婚喪等事,為人贊禮,司儀。可能從"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五十歲以后作了官,是魯國的中都宰,后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鬃雍髞碓实茏又苡瘟袊?,向各國統治者游說,試圖在政治上謀求發展,施展自己韻政治抱負。但是,始終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書活動,先后有四十余年,培養了眾多的賢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私人辦學之風。他廣收門徒,據說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所謂賢者,即深浮孔學,在事業上或學術上有成就的人。從而,培養了人才,組成了以孔子為核心的學術群體。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鬃咏⒘讼到y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對孔子學說理解的各異,出現了各立門戶的情況,孔門分化了。分化的情況,韓非在《顯學》中說:"儒分為八",即分為八個派別。八個學派的具體內容,多數沒流傳下來,其中思孟學派和荀子一派卻大顯于后世。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思想家??鬃右院?,儒學成為顯學,戰國時期許多學者出自孔門,如墨家的創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等人。兩漢以后,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成為我們民族的傳統政治觀點的主干。因而,對中華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主要特點表現為:
1、重視傳統,注重繼承。儒家一貫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欣賞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認為自己長時間夢不見周公,是一種衰老的表現,真的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經",也是提倡古道,不過不是"不作",而是古題有新解,按照他的認識賦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后來,孟子則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稱堯舜"。荀子主張"法后玉",不過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與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后儒也都繼續和發揚了這一傳統。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教育論文
一、儒家政治思想的特點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學說為宗旨而形成的學派時稱謂。"儒者"即專指孔子及其門弟子。"儒學"即專指孔子思想及其門弟子發展的學說??子谑侵袊嗡枷胧纷顐ゴ蟮娜宋?,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時代??鬃訉τ谥袊嗡枷胴暙I在于,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對于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鬃拥倪@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為宋人,后來避難于魯。其父叔梁紀曾做過魯國陬邑大夫。在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貧閑。大約二十歲左右,做過"委吏"是管理倉庫的小吏,和"乘田",職務是管理牛羊,還做過"儒"、即富貴人家有婚喪等事,為人贊禮,司儀??赡軓?三十而立"開始授徒講學。五十歲以后作了官,是魯國的中都宰,后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鬃雍髞碓实茏又苡瘟袊蚋鲊y治者游說,試圖在政治上謀求發展,施展自己韻政治抱負。但是,始終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書活動,先后有四十余年,培養了眾多的賢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開創了私人辦學之風。他廣收門徒,據說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所謂賢者,即深浮孔學,在事業上或學術上有成就的人。從而,培養了人才,組成了以孔子為核心的學術群體。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定的"六經"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經濟、歷史、文學、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他是通過"述"與"作"兩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獻作了系統的整理,編寫刪定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論語》。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研討論文
1、重視傳統,注重繼承。儒家一貫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欣賞古昔,效法先王??鬃泳驼f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認為自己長時間夢不見周公,是一種衰老的表現,真的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經",也是提倡古道,不過不是"不作",而是古題有新解,按照他的認識賦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后來,孟子則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稱堯舜"。荀子主張"法后玉",不過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與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后儒也都繼續和發揚了這一傳統。
2、儒家的基本范疇是禮與仁??鬃訉ΧY與仁作了系統的闡述:并構成了孔學的理論基石。后學孟子系統發揮了其仁說,荀子則全面展開了其禮論。孟荀各自對仁與禮的學說作了階段性的發展、以后的儒家門徒都繼續在這兩個范疇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隨時代的變異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禮發展成為"理"。
3、政治和倫理結合。對儒家說來,政治是倫理的擴大,倫理是政治的基礎,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梯,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忠是孝的擴大。他們認為修身、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聯的,儒家所提倡的"禮",既是政治準則又是道德規范。從董仲舒起把禮具體為"三綱五常",支配了整個封建社會,違反了它,就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政治問題,。
4、在治國方略上主張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如何治民,統治階級歷來有德與刑兩手,即鎮壓與教化并用??鬃又鲝垖γ褚?道(引導)之以德,齊(整齊)之以禮。"(《為政》)他認為用道德和禮教來管理民眾,民眾不但有廉恥而且民心歸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認為理想的政治應當是免刑、無訟和去掉殘暴、免除虐殺。但在現實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絕對不要刑。其傾向是重德輕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繼續了這個傳統,主張"省刑罰",提倡以教化為主。他說:"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盡心上》)、荀子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更張,他主張"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禮"相聯的,二者并重。同時他也把刑看作是懲戒未來、減少犯罪、進行教他的一種手段。他說:"凡刑之本,禁暴惡惡,且懲其未也。"(《正論》)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張顯然有別于孔子,這表明荀子開始向刑治靠擾。后來的儒者,在如何運用法刑洽民上,也隨社會歷史各種的變化,在側重點上各有不同,但總的傾向還是強調以德為主。
5、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從孔子起就不大探究"無"或自然的奧秘,《論語》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可見孔于是很少講關于夭命鬼神一類的問題。孟子講天就比孔子多了,講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最終歸于地上的人間倫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荀子則明確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儒家德治思想與歷史價值研究論文
一、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及其缺陷
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理論的產生,都是基于解決現實中某種問題的需要。孔、孟、荀生當春秋戰國之亂世,運用自己的學說幫助明君圣主結束各國紛爭、建立有序社會,是他們共同的目標,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動因和基礎。這樣,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內在邏輯的一個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個符合理想的社會。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個類似周朝制度的社會:“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墩撜Z·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王治:“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保ā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髯有哪恐械睦硐肷鐣梢苑Q之為“政教之極”:“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誠能而后敢受職。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愨。夫是之謂政教之極。”(《荀子·君道》)
從上可見,孔、孟、荀對理想社會的具體描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社會有序,人民安居樂業,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會稱之為道德社會。
那么,這種理想的道德社會如何才能成為現實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內在邏輯由此往下推衍。對于這個問題,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實行德治!
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書的開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孫丑上》中繼續闡發這一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荀子把德治進一步發展為禮治:“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矩之于方圓也,正錯之而莫之能誣也”。(《荀子·王霸》)以禮治國是荀子的治國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學那里,禮是德的外在表現,所以,禮治的實質仍是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