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教改綜述

時間:2022-06-13 05:59:00

導語:先秦文學教改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先秦文學教改綜述

先秦文學是中國偉大文學傳統的源頭,是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當前,先秦文學的教學遇到了不少問題,遭到嚴峻的挑戰。①為了切實改進先秦文學教學的現狀,筆者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一線教學的經驗,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更新教學觀念

先秦文學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既有隔離,也有承續。生活在今天的社會,一味迷戀過往,固然迂腐,但是割裂傳統與現代的聯系,菲薄傳統的合理價值,也是非理性的表現。傳統本身是開放的,是不斷與時俱進的。不同時代的人不斷地對傳統進行反思和詮釋,從而也就不斷賦予其嶄新的內涵和價值。因此,先秦文學教學可以并且應該立足于今天的時代,結合現實的社會人生,使其中富有當代意義的部分重現光彩,發揮效用。先秦文學必須活動起來,走向現實的社會人生,而不是靜靜地躺在歷史的角落,供人憑吊。先秦文學教學應該參與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來到學生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里,成為能夠相伴左右的精神食糧。人類已經步入二十一世紀,新興學科不斷涌現,知識更替日新月異,知識獲取更為便捷。因此,先秦文學課堂應該走出靜態知識傳授的樊籬,致力于文學傳統的開采和發揮,從而實現經典著作與當代的對話。讓學生在對話中認識經典,在交流中獲得感動與升華。

二、重組教學內容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精心組織教學的內容非常必要。②先秦文學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大塊:文學史梳理和文學作品講解,前者重在各個時期文學的特點、流派與演變,后者重在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選擇以精講作品為主。學生在高中階段沒有系統接觸先秦文學,作品閱讀量有限,因此需要在大學階段扎實補上這一環。由于時代久遠、字詞艱澀等客觀原因,學生自學先秦文學作品非常困難,花力氣講解作品顯得尤其必要。先秦文學史梳理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授課可不時加以援引和點撥,但不應占用太多課堂資源進行講授。以朱東潤先生《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以下簡稱《作品選》)為例,先秦部分入選的作品都是上乘佳作,最好通講,必要時教師還應補充一些作品。補充作品的時候,或者撮其概要,或者取其局部。比如《詩經》中的愛情詩是學生感興趣的類型,但是《作品選》所收除了相思就是棄婦,不利于窺見《詩經》愛情詩的全貌。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補充《靜女》、《野有死麇》、《將仲子》一類的作品,讓學生知道《詩經》寫愛情既有愁苦怨悔、悱惻纏綿之作,也有歡快輕松之作。又如《左傳》入選《作品選》者,有六篇節自魯僖公年間。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齊桓公伐楚、晉獻公欺虞、秦穆立文公、城濮勝負、秦晉伐鄭、秦晉鏖戰等內容,教師最好將當時的天下大勢、諸侯恩怨、各國內政等內容向學生作扼要交代,補充相關記載。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洞見紛戰離合背后的緣由,又可以激發他們對春秋歷史的求知欲望和探尋興趣。當然先秦文學課時有限,難以平均用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處理作品時能夠靈活變通。有些作品逐句解析,比如《尚書•無逸》、《國語•邵公諫厲王弭謗》等;有的作品則采用傳統章句的方式,以段落為單位進行講解,比如《左傳•公子重耳之亡》、《晉楚城濮之戰》等;有些作品則可以揭示大意,與其他作品合講,比如《左傳•秦晉崤之戰》即可與《尚書•秦誓》合講,共同補全“春秋五霸”、“秦晉伐鄭”、“燭之武退秦師”、“蹇叔哭師”、“墓木已拱”、“王孫滿觀師”“、弦高犒師”“、晉戎圍殲”等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上,我們主張先講《尚書》、《左傳》等歷史散文,再講《論語》、《孟子》等諸子散文,最后安排《詩經》、《楚辭》和神話等教學內容。這樣組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時空概念,而時空概念的搭建對于先秦文學學習非常重要。由于時空跨度大,學生面對先秦文學,往往難以形成確鑿的印象,先秦文學的定位每每與傳說、虛幻類同。這種縹緲的感覺自然會影響先秦文學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同時,先講歷史散文,后講詩歌神話,也符合由實及虛的邏輯順序和認知規律。歷史散文中的典章制度、政治形勢、人物史實等大多具有實在性,諸子散文中的思想主張、哲學觀點具有形而上的抽象性,詩歌神話中的意象意境、心態精神則顯得更為空靈。歷史散文的講解可為后面探討詩歌藝術、思想體悟等內容搭建一個堅實的平臺。

三、改善教學模式

《禮記•學記》第一次從理論上對中國古代的教育教學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其中關于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地位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借鑒意義。《禮記•學記》對學生的相互觀摩給予高度評價,將它與防患未然、及時施教、循序漸進三者并列,視為教育教學成功的關鍵。“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為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文學課堂上實施觀摩教學的最好途徑就是引入討論法。設置問題,讓學生充分展示所學所思,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換比較,取長補短,修正完善。在討論中,師生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不斷重復,不斷推進,最后大家共同獲得發現與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得以活躍,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保證、教學效果也得以提高。討論法要在先秦文學課堂發揮效用,前期準備要充分,討論進程要隨時調整,順勢引導,探討結果則需要提煉與總結。

具體講,有五個環節需要做好。

1.疏通作品,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支撐討論。比如講解《晉公子重耳之亡》,天下大勢、各國君主、各國立場、人物關系以及驪姬之禍的原委都應該先行告知。

2.立足教學內容,設定問題。論題應該具有當代意義,能夠引起爭論,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晉公子重耳之亡》一文,可以問重耳成功回國的原因何在。講《馮諼客孟嘗君》,可以這樣發問,馮諼的事跡是成功謀職的范例,大家畢業后都面臨求職,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學生的討論逐步涉及到真才實學、自我宣傳、自信心態、忠于職守、量人謀職、調諧利益等內容,這會讓他們受益匪淺。

3.關注發言,理清觀點,回到主干,形成對話。教師可用復述、強調等方式使學生的觀點更加明晰,讓人容易理解,同時使討論從枝蔓的細節回到主要論題的軌道。比如講解《墨子》,可以讓學生比較墨家“兼愛”與儒家“仁愛”的異同,并且思考為什么儒墨學說后來會有迥然不同的命運。面對紛紜雜陳的討論,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概括,逐步引到人性本然、政權扶持、家庭根據、社會基礎、客觀結果等領域,讓他們能夠互相理解,形成對話。

4.適時追問,引發思考,推進探討。根據討論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將討論推向深處。比如講解《齊伐楚盟于召陵》,可以提問如果齊楚交戰,誰是勝者?學生的觀點分為兩極:齊勝或楚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追問為什么齊勝或者楚勝?學生的討論會涉及戰爭正義、地形有利、人心所向、領導英明、同盟支撐等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有大量的知識信息補充進來,顯示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尤其是那些主張楚勝的觀點,可能會深度發掘楚國對抗中原國家的有利條件,從而為后面講解《晉楚城濮之戰》埋好伏筆。在此基礎上,再加追問,齊桓公和管仲有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學生對此問題的討論,必將涉及齊桓公求霸的手段、桓公霸業的特點、后人評價、伐楚意圖、征伐進程等論題。通過這樣層層推進,學生會感到興味盎然、欲罷不能。

5.總結提煉,形成結論。討論最后,教師要對已經得到的觀點進行總結,得出能夠達成共識的結論,或將討論引向更廣泛、更本質的層面,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比如講解《蘇秦始將連橫》,這樣提問:蘇秦是否是成功人士?如果你認為他是,那么他成功的原因在哪?學生的討論會涉及理想、奮斗、挫折、現實、世態等話題,也會涉及縱橫家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人特長、處世短板等內容。經過充分討論,得到了不盡相同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不妨這樣總結:如果以始愿必達作為標準,蘇秦是失敗的,因為他放棄了最初的連橫策略,也沒有實現通過征戰統一華夏的理想。當我們把他與古代那些堅守理想、矢志不渝的仁人志士相比,這一落差更為明顯。事實上,縱橫家遭到批判的地方也正在此。從謀求個人騰達的角度講,蘇秦又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他善于機變、務實、堅持不懈,而這些恰恰是縱橫家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蘇秦是否是成功人士這個問題很難說存有標準答案。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每個人對待成功的理解各有不同,每個人都在用行動展示著自己對于成功的詮釋和理解,那么你們的理解又是什么呢?從而把關于成功的思考引向更深的層面。

四、改良評估方式

先秦文學教學的評估大多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一張試卷決定學習的效果。這種評估手段在一定范圍具有客觀公正、易操作、效率高的優勢,但是閉卷考試在全面性上終究是有欠缺的。閉卷考試,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只能檢測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再現與運用的情況,無法考查學生在身心行止方面的提升情況,而這一點恰恰是先秦文學教學最寶貴和最有價值的部分。先秦文學教學實踐的是“大文學”“、泛文學”的概念。除了文學審美欣賞的追求以外,先秦文學還有更為廣泛的言行儀范、品性修養方面的目的。③學生通過學習,除了對先秦文學的發生、演變、影響等有清楚認識外,還應該體察古代賢圣對于社會人生、政治道德諸多命題的思考和探求,從而在人格精神上受到感染,得到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行“大文學”教育,在考查時,也應該注意全面性。因此,我們建議在閉卷考試的基礎上,增設綜合素質考核。這種考核占總成績的40%,它不通過書面考試的方式,而是根據平時的表現打分。綜合素質的成績又可以分為兩塊:基礎分與加分。前者包括考勤、作業的基本要求;后者重在課堂表現,與課堂討論結合起來。

加分的項目可以包含討論參與、文獻熟練、識見卓越、心性修養等種類。加分項目的設置是評估方式改革的關鍵所在。考核范圍應該覆蓋書面知識、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精神素質等領域。簡單地說,這種考核方式既考識記也考原創,既考頭腦也考心靈。舉例來說,有的同學在講《左傳》之前,已經讀完《東周列國志》,在討論時常常補充資料,考證史實,比如僖負羈之死究竟有幾種說法?楚國的長城何時修建?許穆夫人究竟是誰所生?等等,這樣的學生可以得到文獻熟練和討論參與的加分。針對屈原的“美政”思想,有學生這樣論斷:從政治主張看,屈原并不是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張甚至有些平庸,親賢人遠小人是盡人皆知的道理。特別是我們已經見識了子產、管仲那樣偉大的政治家,我們更不應該高估屈原的政治思想。那么《離騷》的真正價值在哪里呢?不在于政治主張進步,而在于他用詩的語言描述了憂愁的萬千情狀,這才是它妙絕千古的地方。雖然具體觀點尚可探討,但是這樣獨抒己見的同學應該得到識見卓越的加分。在總結先秦文學學習的意義時,有學生這樣總結:先秦文學不但讓我了解經典的文學著作,更讓我學到了人生的哲理。通過這一時段文學的學習,我深深知道人都有缺陷,都會犯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真能走出自己的局限,及時遷善,必將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重耳、秦穆公是這樣的人,劉邦、曹操也是這樣的人。這樣的同學可以加上心性修養的分數。在運用加分的時候,有三個原則需要遵循。首先,機會均等,確保每個學生有加分的機會;其次,依據客觀,學生的觀點作為加分依據,應以摘要的形式記錄下來,避免憑模糊印象給分;最后,態度謹慎,加分涉及學生的評價,應當科學設計,認真執行,杜絕草率。

五、搭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但要學好卻有三道難關:語言文字、史學基礎、思想素養。正是這三道關,讓很多學生對先秦文學雖然心向往之,但卻躊躇不前。對于教師而言,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障礙,課堂教學也會疲于奔命。一會兒講文字發音、詞語訓詁,一會兒補充史實背景,梳理思想淵源,好好一堂課因為東補西湊變得七零八碎。而且,對于大多數先秦文學的教師而言,語言文字的學問雖然稱為小學,但是小學不小,語音文字、訓詁語法,每一樣都需要下專深的功夫方可窺見門庭。上古歷史、先秦思想同樣淵深廣博,許多學者畢生精力沉浸其中,方得其一枝一節。文學老師對于這兩門學問大多知其皮毛,偶有精通者,也限于非常狹窄的細節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先秦文學對從教者在知識儲備、學術視野方面的要求更高。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難題,搭建合理的課程體系非常必要。在這個體系里面,古代漢語和國學課程是兩大支柱。雖然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對于各個階段古代文學的教學都很重要,但是對于先秦文學而言,這種重要性尤為迫切。先秦文學屬于上古漢語時段,不但與現代漢語在字詞釋義、語法修辭上面有巨大差異,即便與唐宋以后的古代漢語也有根本差異。另外,在古代文學教學系列中,先秦文學排第一,大多安排在大學一年級授課。

這個時期的大學生無論在文史素養還是古漢語基礎上都顯得非常薄弱,學生的實際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有巨大的鴻溝。這個斷裂需要開設古代漢語課程來解決。學生通過古代漢語的學習,在字詞釋義、語法修辭、文史常識等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從而為教學先秦文學打下基礎。先秦文學教學在傳授先秦思想方面的障礙,需要開設一些國學課程,讓學生通過此類課程,對傳統學術思想有一個總體了解。先秦文學與先秦學術思想有著緊密的聯系。先秦文學的作者大多數本身就是思想家,創作目標大多為了闡明自己的思想,文學性只是體現在思想闡述的技法上面。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思想,要讀懂他們的作品,把握其中的文學造詣,將會非常困難。比如墨子在說理方面其實很有技巧,但是如果不了解墨家的思想體系,《兼愛上》、《非攻上》、《公輸》三篇文章在文學技巧上的妙處,就很難理解。然而,文學課堂又不便喧賓奪主,專講墨家思想。這類問題即可以通過設立國學課程解決。為了提高效果,還可以建議學生適當選修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一類的課程,加深對先秦文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