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6:5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先秦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先秦散文

篇1

一、 比德

注重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是先秦諸子的共同特征。關于描寫山水的散文往往首先從倫理原則考慮,對山水旅游即是如此,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論語?雍也》篇記,孔子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前兩個“樂”字,意思是喜歡。可見孔子這番話是從觀賞山水出發(fā)的。

對于前兩句,西漢初年的韓嬰解釋說:“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知者;動之而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于水也。”“夫山者,萬民直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植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出云道風,從(聳)乎天地之間。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山也。”這就是說,山水有君子之德。

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的《老子》曾提到“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的《管子?水地》篇講到水有五德,玉有九德。同時期的《晏子春秋》曾以“行水”“淵澤”比喻國君的品德。還說,“君子若華山然,松柏多矣,望之盡日不厭。”他們雖然沒有直接聯(lián)系旅游觀賞,但是這種以自然事物與君子比德的美學觀,無疑對后世的山水美學觀有一定的啟發(fā)。

《論語?子罕》篇記:“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據(jù)《莊子?讓王》記載,孔子的這番話是厄于陳蔡對子路講的。命意顯然不止是贊賞植物的耐寒本性,而是歌頌正直之士臨難不懼,堅貞不屈的高尚品德。這句話形象高雅,含蘊深邃,耐人尋味。很多文章,如《荀子?大略》、《史記?伯夷列傳》都曾引用并加以發(fā)揮。雖然文字簡略,卻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觀,潤澤及于中國文化史各個領域。文學中的詩、文、詞、賦,藝術中的繪畫、書法、雕刻、音樂,都愛以松柏及具有某種特定意義的動植物作為題材,這已經成為至今盛行的中華民族美學傳統(tǒng)之儀,而在山水文學中更是比比可見。

先秦文學中的自然比德說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告訴人們:自然美好的實質,是自然物的屬性與人的某些品德美相類似,人可以從審美客體意會到審美主體的某些品德美。因而,游山玩水的意義便著重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從山水中體認君子之德,從而加強自身的品性修養(yǎng)和意志鍛煉。這種美學觀著眼于自然與人的關系,而不是脫離人類社會,單純欣賞自然美。它比起古希臘畢達格拉斯派所謂的“美是和諧與比例”,以及歐洲中世紀圣?托馬斯?阿奎那所謂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那里”的觀點要高明得多。和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謂“構成自然界的美好,是使我們想起人來的東西……”有某些相通之處。當然,比德說只是注意到自然物的象征意義,而比較容易忽視自然美本身的屬性。這個問題,到魏晉以后才逐步解決,其標志便是山水詩的興起。

二、 悟道

天人合一、師法自然是先秦時期的重要思潮。道家學派鼓吹最力,其它各家也不乏類似的看法。因而,先秦諸子在觀賞自然變化之時,大都注意總結其中的運動規(guī)律,探索客觀世界蘊涵的奧秘,用以指導人們的主觀世界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是古人進行山水旅游時的基本心態(tài)之一。

《莊子》中借山水而悟道的例子很多。

《秋水》篇記:“莊子與惠子游于濠粱之上……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二人展開了一場關系到認識論和審美觀的辯論,由此引發(fā)哲學上的甚多評論。在文學上,魏晉詩人寫鳥魚多寄玄音,寓道旨,即其余緒。

《知北游》假托仲尼之言曰:“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必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先肯定山水林泉能給人以快樂,馬上又否定。因為人生哀樂無常,主觀無法掌握。這種觀點發(fā)展到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便演化為人生如寄,及時行樂。唐代李白的名句:天地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即是他對上面那句話的發(fā)揮。

由于各派哲學體系不同,所以他們的審美標準便各異。孟子以茂盛而有用的森林為美,“牛山之木嘗美矣”,他以之比喻人必須保持仁義之心的本性。莊子則以無用之木為美來闡發(fā)無用即大用的哲學。同樣是觀察水,儒道著眼各不相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逝水永遠奔流不息,有如時光一去不復返,用意是勉勵人抓緊時機,自強不息。莊子則欣賞“止水”,強調“水靜猶明”,感慨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教人們“無為”“無所用心”,態(tài)度比較消極。

所以,從人生觀角度而言,孔孟的積極意義更明顯,對后世社會的影響也更廣泛;但是從自然哲學看,老莊所揭示的哲理往往更精微,對后世理論思想的促進更加有力。而對山水文化來說,儒道兩家的滋潤分別有所側重,作用都是無可估量的。

三、知政

先秦時期的山水旅游活動,首先是在天子、諸侯倡導之下開展起來的。所以出游除了賞心悅目之外,往往還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如觀民風,知得失,宣威德,名教化等等。

《管子?戒》篇記載,“春出”為“農事不本”,而“秋出”為“人之不足”。其中心思想是統(tǒng)治者旅游必須有益于民,而不應妨民害政。

針對統(tǒng)治者的游樂態(tài)度,孟子提出“與民同樂”的口號不僅對山水旅游,而且對后世許多活動都有影響。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名作《岳陽樓記》,在描寫巴陵山水的盛況之后,產生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情就是與孟子思想一脈相承的。《晏子春秋》多次論及山水旅游的觀感。如《內篇諫上》記:“景公將觀于淄上,與晏子閑立。公喟然嘆曰:‘嗚呼!使國可長保,而傳于子孫,豈不樂哉!’晏子對曰:‘嬰聞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虛至。今君以政亂國,以行棄民久矣,而聲欲保之,不宜難乎?’”他認為要想長治久安,必須“任賢而贊德”,使“民樂其政而世高其德”才行。否則災禍“恐及于身”。

又有外篇記:“景公游牛山,少樂。”三次請晏子祝愿。晏子對曰:“臣愿有君而可畏……”“臣愿有君而明”“臣愿有君而可輔”。這種方式與《管子?小稱》篇鮑叔三祝相近,不過那次是聯(lián)系君臣宴飲,這次是結合山水,都是借機從政治上進行規(guī)諫。

一些思想家在隨同統(tǒng)治者游山玩水的時候,常常要聯(lián)系和總結歷史經驗,提供以古鑒今的教訓。《戰(zhàn)國策?魏篇》中記載了魏武侯與吳起的對話。吳起以“山河之險”說起,接著列舉了三苗、夏桀、殷紂,皆恃山河之險而為政不善,終于亡國。隨后得出結論:從是觀之,地形險阻,奚足以霸王矣。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先秦兵家的山水觀。

篇2

謝謝你用血和淚,用欣喜的微笑

把我們送進這個喧鬧無邊的世界

母親啊,你給了我們美妙的人生

世界上,有什么光芒

能比得上母親的目光

所有的溫柔和愛

都凝集在母親的目光里

我們感覺幸福

因為我們都曾被這樣的目光凝視

母親啊,你的目光矚望著我的一生

世界上,有什么聲音

比母親的聲音更熟悉更親切

母親的呼喚可以穿越一切喧嘩

輕柔地打開我們的心扉

聽到母親的聲音

我們便忘卻了所有的煩惱

母親啊,你的聲音陪伴著我整個生命

世界上,有什么愛

比母親的愛更無私

母親像蠟燭為我們燃燒

母親用她全部的心血

撫平我們身上每一個微小的傷痕

母親健壯的身體在我們成長中衰老

母親如花的容顏在我們成長中枯萎

母親啊,親愛的母親

你是字典中最美麗的詞匯

你是人世間最普通卻最偉大的角色

沒有母親的愛

我們都會變成可憐的孤兒

沒有母親的無私的奉獻

世界會變成寒冷的冰窟

想一想,母親為我們做了什么

而我們,又為母親做了什么

面對偉大的母愛

用行動真心感恩吧

如果對自己的母親冷漠

怎能算一個真正的人

滄桑后的純凈-獻給母親:我仿佛不太愛她

太柔弱的肩

撐不起我的太陽

沉重

我常常嘆息

為她

為父親離去后

難以抹去的心傷

母親的頭發(fā)是染過的黑

漂亮的眼睛

掩蓋了無聲的迷茫

她不曾埋怨

我少不更事的成長

從來的隱忍

為我無知的錯傷

她老了

依然淡淡的沒有語言

偶爾的笑容

孩子般無恙

那些被生命洗滌的滄桑

在她的心里變得純凈

篇3

一、領略語言美

散文用詞靈活、生動、形象,體現(xiàn)一種傳神美。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審美,可以抓住重點詞語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視覺與情感的強烈震撼中感受語言的美。如《拉薩的天空》從頭至尾都在描述拉薩天空的“藍”, 藍是全篇的關鍵點,是散文構思的凝聚點。教學中,我首先在板書課題的時候,用藍色粉筆寫 “天空”。 對于學生來說拉薩充滿神秘,顯得陌生而遙遠,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拉薩的藍天,在低回的音樂背景下朗誦,把學生引領進一個如仙境般的天地。讀完,我要求學生用一個字形容拉薩的天空,他們不約而同地喊出了“藍” !再讓他們找找文中有哪些“藍”。學生們毫不費勁地全部找了出來。抓住文本中的藍進行歸納:“ 湛藍”、“藍晶晶”寫出了拉薩天空藍得純粹;“純凈”、“明潔”、“透亮”寫出了拉薩天空藍得明凈。我還告訴學生在拉丁語中,藍寶石就是折射天空的藍。

文中運用了不同的藍,學生在尋找這些深藍淺藍中,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深刻體會到語言的美已經不僅僅是色彩的震撼與視覺的沖擊,更是語言本身的魔力。

散文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展現(xiàn)一種生動美。《西湖》中運用了大量比喻,詮釋了西湖的秀美典雅。用“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描繪出了西湖平靜柔美的姿態(tài);用“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使西湖的動態(tài)美躍然紙上。從這一靜一動的勾勒中,學生眼前仿佛呈現(xiàn)出一幅隱隱遠山,湖水盈盈的仙境。如《北大荒的秋天》還將幾種修辭手法融在一起,“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比喻與擬人并用為文本增色。

美的句式,美的修辭,帶來賞心悅目。學生體會了這些修辭手法的妙用后,就會情不自禁地“情動而言形”。語文學習中,“讀”字當頭, 在反復朗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揣摩修辭方法在表達上的豐富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品味情感美

余光中說過:“散文在一切文學的類別之中最難作假。”散文是最真實、最直白的,是作者內心情感最自然的寄托。在進行散文教學時,一定要引領學生關注作者在字里行間中的情感。深入文本發(fā)揮想象,換位思索是品味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徑,以“境中之情”去撥動學生“胸中之情”,在對情感的理解認同和反復體會中品味和提升。

如教學《桂花雨》,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小琦君,從“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桂花樹使勁地搖”入手,因勢利導地問:“你一會兒做這個,一會兒做那個,不覺得累嗎?”學生紛紛表示這是小琦君無比渴望的樂事,終于盼到了真是激動萬分。搖桂花的情節(jié)引起了學生的共鳴,表現(xiàn)出真實的情感毫不做作。特別是學生在扮演小琦君,大聲地喊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他們忘記了這是課堂,忘記了自己,完全融入了文本,真情流露,再次進入了角色。因為文本不僅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真情實感的“發(fā)生源”。

這樣,學生在感受文本濃濃情感的同時,對領悟作者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與文本充分的對話中,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在無形中接受情感體驗,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鑒賞意境美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感可以推動文思,辭以情發(fā)。當學生的情感達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有噴吐的愿望。所以需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內涵,創(chuàng)設濃厚的教學情境,才能夠誘發(fā)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境界。如教學《荷花》“聞著花香,看著美麗的荷花,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其中的一朵”,我利用多媒體畫面與語言的渲染,讓學生展開充分想象自己就是一朵荷花,進行大膽表演。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盡情展現(xiàn)荷葉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茂盛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了美的意境,走進作者的心靈。

篇4

高職學生普遍生源差,學生人文素質更是相對低下,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人文知識缺乏。高職學生文、史、哲等方面的人文知識淺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語文素質低下。他們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悠久文化基本上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少的可憐可笑。例如,很多的高職學生不知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為何物,不知岳飛、文天祥、莎士比亞為何許人也,不曾讀過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

2、學習興趣偏斜。高職學生學習目的相對簡單,知識面狹窄。他們來高職院校就讀,大多并非自愿,就是學點技術,混張文憑,三年后找個好點工作。因此,他們大多熱衷于“考證”,在他們看來,拿證就意味著掌握了一技之長,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實現(xiàn)了學習的目的。至于人文知識根本是老掉牙的、枯燥乏味的東東,基礎知識課堂成為他們睡覺、逃課、網上沖浪的最佳樂園。

3、心理承受能力差。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現(xiàn)象,他們的心理素質差,抗挫能力低下,一遇到失敗或挫折,就容易沖動或悲觀消沉,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甚至自暴自棄,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叫嚷著什么生不逢校,活著沒意思。

4、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偏差。高職學生大多注重現(xiàn)實,功利性強,至于利他、奉獻好像離他們很是遙遠。人際關系普遍疏遠冷漠,缺乏愛心、同情心、正義感,屬于典型的“四不學生”,即“對人不感激、對事不滿意、對物不愛惜、對己不嚴厲”。

高職學生這一人文素質現(xiàn)狀為我們提出了教書育人的新要求,我們不僅要教給高職學生今后賴以謀生的專業(yè)知識及相關職業(yè)技能,還應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塑造他們的健康人格,提升他們的人文精神,教育他們做個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二、諸子散文教學進行人文教育的意義

高職教育是一種職業(yè)準備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堅持職業(yè)技術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否則,培養(yǎng)出來的“只是服務于某些目的的專業(yè)工人,那他們并沒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從一定意義上說,高職諸子散文教學就是人文教育,擔負著傳承文化、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之重任。

1、提高高職學生道德素質。楊叔子曾說過:“大學的主旋律應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級器材”。諸子散文大多文質兼美,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內容,它所表現(xiàn)的自然之美、人生之美、社會之美, 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與一般的道德說教相比,更容易換醒高職學生心底最為純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的愉悅情緒,潛移默化之中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諸子散文是中國古代先哲們智慧的結晶,是先哲們對自然、人生、社會詮釋的真諦。通過教學,可以讓高職學生感受先哲們詩意的人生,品味深邃的文化底蘊,學習高尚的人格,從而讓高職學生洗滌自我的心靈,陶冶情操,培養(yǎng)自己淡泊明志、生生不息等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諸子散文助力高職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對策

1、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

現(xiàn)有的高職諸子散文教學,基本上采用滿堂灌輸?shù)摹白衷~”教學方式,只注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講解,很少涉及文學鑒賞及審美評價,諸子散文課堂成為一潭吹不起任何漣漪的死水。教育理念決定教育改革,要培養(yǎng)現(xiàn)有高職學生的人文精神,強化他們的人文教育,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淡化諸子散文的“工具性”,強調其“人文性”,把諸子散文課堂教學變成真正的文學課。

2、創(chuàng)設人文環(huán)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知情意的教育是整個的、統(tǒng)一的。”諸子散文教學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就應做到“知情意”的和諧統(tǒng)一。濃郁的人文環(huán)境會讓高職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人文素質,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展現(xiàn)。為此,我們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設人文環(huán)境,引導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品味美,并用語言文字去表現(xiàn)美,既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審美情操,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1)創(chuàng)設班級教室環(huán)境。教室墻壁可通過懸掛張貼一些我國古代先哲們的畫像、經典語錄等渲染人文氛圍,創(chuàng)設教室人文環(huán)境。例如,當一個性格暴躁的學生佇立于溫和敦厚的教育大師孔子的畫像面前時,自然而然可以放平心態(tài),安放躁動的心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以警示著學生思考做人的準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可以讓學生每天檢查反省自己。另外,教室里也可以設置一些墻報或黑板報,以傳遞和張揚人文精神為主題,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對高職學生的潛在的人文育人作用。

(2)以人文精神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可以將諸子散文的一些經典篇目以課本劇的形式活靈活現(xiàn)地形式搬上舞臺,讓高職學生在課本劇的編劇、布景、表演的同時,別具一格地啟迪他們的智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3、營造人文教學環(huán)境

韓軍曾說過:“好的語文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學會語言本領――這是語文教學成功的根本。”可見,教是為了不教,諸子散文教學應該從字詞句教學中走出來,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人為本,讓高職學生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走進作品,走近作者,陶冶情操,讓高職學生在輕松的人文教學環(huán)境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提升。

4、創(chuàng)新人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以教材為主要內容,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傳統(tǒng)的諸子散文教學方法講究“字字落實,句句清楚”,教師單邊的一味灌輸,有“言”而無“文”,學生對諸子散文學習毫無興趣,根本談不上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和培養(yǎng)。因此,我們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諸子散文教學更貼近語文學科教學的人文特質。

篇5

【關鍵詞】夏商周;禮樂文化;中國美學;先秦兩漢美學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樂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唐代孔穎達指出:“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夏商周三代又是禮樂文化形成并且走向成熟的時期,禮樂文化于殷商特別是周代之盛行可謂廣,影響可謂深。禮樂文化作為先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所遵循的一種文化,必影響其所處時代的審美風尚。

一、禮樂文化釋義及禮樂文化的淵源

禮樂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禮儀、禮樂和禮器。禮儀包括禮義和禮制,禮義即“禮”之本體,周代以“德”為禮之本體,后世有“變禮”之說,就是對禮的本體進行重新闡釋;禮制就是“禮”的規(guī)范制度,這里的規(guī)范制度指的是“禮”的踐行方面的內容。

禮樂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國古代文明的文化土壤中,它形成于中國古代夏商周三代,主要分為禮和樂。禮樂的起源與人類文明的演進是同步的。《禮記·禮運篇》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飲,貴桴而上鼓,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早在原始社會,初民生活中已有禮的萌芽;禮樂并不是三代才開始有的,而是人類文明長期演進的結果。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唐虞時代已初具禮樂,如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典三禮,為秩宗;夔典樂,教胄子,習詩歌。

二、夏商周禮樂文化的嬗變歷程

禮樂文化形成于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分為禮和樂。禮作為古代政府統(tǒng)治的手段,主要通過音樂的節(jié)拍、韻律,舞蹈來約束人的行為規(guī)范,樂主要通過文化思想控制、引導人的內心,使政府的統(tǒng)治能夠穩(wěn)定。作為有文字可考的華夏文明的源頭,史學家們深入研究夏、商、周三代,試圖還原當時真實的歷史場景和人們生活的基本方式。在孔子看來,夏、商、周三代之禮一脈相承,而《周禮》則是集其大成者。孔子認為“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通過周公的制禮作樂,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最終得以定型和成熟。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備起來的,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tǒng)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周代形成的冠、婚、喪、祭、朝、聘、鄉(xiāng)、射以及職官制度等禮儀、禮制和禮義,主要保存于流傳至今的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等三禮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樂”及樂德、樂語、樂舞等內容本記于《樂經》,然《樂經》“失于秦火”;好在“禮樂相須以為用”,不少樂制的內容可以在“三禮”中的禮儀制度中看到,而專述樂義的《樂記》也保存在《禮記》之中。

三、夏商周禮樂文化的特性和功能

三代禮樂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審美維度就是在禮節(jié)儀式中個體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儀表和風范。儒家所儀表又可分為儀態(tài)和儀容,儀態(tài)包括人在推崇的坐儀、立儀、行儀、跪揖之儀以及授受之儀等;儀容中分為容貌、服飾和神態(tài)。這些外在的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講究符合“中”,《禮記》中定下了許多標準來規(guī)定如何持中,符合“中”的行為就是君子之行,被認為是好的、文雅的,更被推崇為美。這里的“中”的含義即是我們所講“宜”的一種審美內涵。

“樂”是夏商周禮儀文化的兩個核心之一,先秦社會在對音樂的選擇上受到了禮樂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有節(jié)制、莊重典雅,追求中和的“樂”。由野蠻社會直接表露情感的“音”到禮樂制度下的“樂”,經過形式上的加工和圣賢先王的篩選,最終得到符合禮制的“樂”,使之成為“通倫理”之音。指出好的“樂”不是追求 “極音”,不是音樂性和旋律感,也不是傳情達意的到位和張揚,而是達到一種精神上的凈化和情感上的延續(xù),從而使人心趨于平和寧靜,社會趨于和諧友善,政治

于和平安定。“文”與“質”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兩個最基本的概念,它往往包含著一個時代的整體面貌和特征。古人喜歡用“文”、“質”來概括一個朝代的時代風尚,從“夏尚忠,殷尚鬼”到“周尚文”,“文”與“質”兩個概念之包羅萬象,所以三代禮樂文化又可以歸結為“重文尚質”的審美取向。

四、三代禮樂文化對先秦、兩漢美學思想的影響

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的特色是突出的,這種特色既反映了三代社會剛從原始社會脫胎出來,身上還不可避免地帶有原始文化和原始習俗的某些影響,又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進入文明以后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質。這種素質表現(xiàn)在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點、理想追求和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也表現(xiàn)在各個具體的文化領域中。由于這些特色及表現(xiàn)這些特色的文化領域的建立,我們認為,作為一個民族的審美文化體系算是基本形成了。雖然它還有待于發(fā)展,但總算給以后整個中國古代美學史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也為其規(guī)定了基本的調門。

三代代禮樂文化所產生的“宜”“和”“重文尚質”的美學思想對先秦、兩漢影響極深,從時間上講,對春秋戰(zhàn)國、秦漢等大一統(tǒng)的時代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從藝術上,對后世詩歌、繪畫、書法、建筑、音樂都有影響;從道德上講,對后世的君子品格、風骨、文人士大夫品格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從社會倫理上講,對后世的中庸思想、“和”的思想、“仁”的思想影響深遠。可以說中華文明的起于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中國古典美學也發(fā)源于三代禮樂文化的審美思想。研究中國禮樂文化的審美蘊涵,可以夏商周三代為基點,更好的理解儒家文化的淵源,將中國古代美學史向前推延,明確中國文化的聚變時期在于夏商周之際,中國審美的聚變時期也在于夏商周時期。可以說,中國美學史要以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所派生出的審美思想為起點抒寫,中國古代美學誕生的文化土壤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禮樂文化并且得以濫觴。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尚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學勤.十三經注疏·禮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儀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李學勤.十三經注疏·周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李學勤.十三經注疏·論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6]司馬遷.史記[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篇6

“什么什么?你再說一遍!你是說,你用半黑魔法?”靜兒吃驚的問道。

“嗯。”婉兒拖著哭腔應一聲。

“我說、你、不是、你、你找死啊!”靜兒憤怒的說不出話來,“要知道用半黑魔法是會被判死刑的!”

“可是那個時候……我是大腦一片空白……我什么也不知道啊……”

“唉……十有八九是被人控制啦……單純的婉兒啊……”冰兒搖了搖頭,“不過那人是誰呢?”

“你們等一下!”玉兒喊道,“我想我應該知道是誰了!”

“誰?”大家齊聲問道。

“我猜啊,就是黑暗之神這家伙!”

“你怎么知道的?”梅兒反問。

“椏楓是誰啊,他不是玉龍?zhí)崆賳幔空盟麄z要作戰(zhàn)……于是乎……”

“哦~”

大家做博士狀,用一種怪怪的聲調說道:“啊!你終于聰明點啦!”

玉兒狂汗……

靜兒沉思片刻,突然走到冰兒面前,對她喊道:“哭!”

冰兒愣,狂汗過后,問道“你沒病吧?”

“哎呀,我叫你哭你就哭!”靜兒一臉嚴肅。

“干什么啊……瞧你那模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冰兒狂笑不止,眼淚都笑出來了,靜兒突然用一個瓶子接住了幾滴眼淚,把它們給椏楓灌了下去。

你要是現(xiàn)在還不知道靜兒要干什么,我只有評價你是個!

前幾集不是講過了嗎?水仙子的眼淚又蘇醒的作用!

椏楓突然跳起,把眾人嚇個半死~汗~

“拜托,你怎么會用黑暗魔法?”椏楓沖婉兒吼道,”不帶這么玩賴的!

“可是……咱也不是故意的……”

眾人汗死~

“好咯好咯,就不說你了,走吧走吧,quickly點哦!”

“干嘛?別再比了……我要瘋了……”

“比個頭啊,趕緊去取木晶石啊!”

“啥啥啥?你再說一遍!”

“我,木——晶——石——”

“啊”

婉兒就這么被椏楓拽著(好像……有點……),其他人趕緊跟著,左轉右轉,又回到比賽的地方。

“人家說不比就不比嘛!”婉兒有點憤怒的說。

“比什么比!你趕緊念‘提琴仙子重回,木晶石現(xiàn)身!’,快點!”椏楓催促道。

“干什么哪……哼!”婉兒抽出提琴之匙,慢慢念道:“提琴仙子重回,木晶石現(xiàn)身!”

椏楓突然拿出一根魔杖,整根魔杖是用碧玉砌成的,上面有一只龍的圖案……

“那庫里多!索庫里多!”

突然,地上的花型圖案閃出了光,一顆晶石在光中緩緩升起……

木晶石!

“你要說早說啊……那么費勁……”

篇7

戮力同心奮楫篤行的意思是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意思是:從前我先君晉獻公和貴國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來表明,再用婚姻加深兩國關系,出自《左傳·成公十三年》。

《左傳》相傳為左丘明著,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后多稱《左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現(xiàn)在,我已深深地迷戀上了她。她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精靈,她演繹出了許多文學經典,她為我構建了一個美麗的文學世界。對我來說,她的魅力越來越大。

(一)漢語:演繹先秦散文的精靈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跟大爺背《道德經》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蘊藏在其間的哲理,我到現(xiàn)在也沒有完全搞明白。當時只是覺得好玩,也就跟著背,還挺喜歡。現(xiàn)在,我讀七年級了。先跟老師讀了教材上的六章《論語》,接著又讀全本《論語通譯》。越讀越覺得孔圣人思想的高明、智慧和博大。大爺和老師都說,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經典,內容博大精深,這勾起了我更大的閱讀興趣。漢語神奇,她將兩千多年前人們的智慧傳給了我。

(二)漢語:演繹唐詩風韻的精靈

大唐是我國古代最繁榮昌盛的時期,而唐詩也是大唐最完美的文學形式,詩人燦若繁星。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是唐詩天空的雙子星座。很小,媽媽就教會我背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從詩中,我逐漸認識了天上的月亮,地上的白霜,還有家里的床和窗。明月經常穿過窗照在我的床上,多有趣啊!現(xiàn)在,我還能讀出詩中的思鄉(xiāng)情。小學階段,我背了很多唐詩。我被唐詩的風韻迷住了。前不久,我又背下了詩圣的《望岳》,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千古名句,簡簡單單十個字,卻抒發(fā)出俯視一切的雄心壯志和英雄氣概。我已把它作為我讀書的座右銘。漢語真神妙,組成了那么風韻別致的唐詩。

(三)漢語:演繹宋詞意境的精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這首千古名詞,至今依然陶冶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操。這首詞寫得豪邁、灑脫,還意境高遠、胸懷博大。是漢語,把作者的內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我的面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用七個疊音詞,將她的心境展示成千古絕唱。她更寫出了感人的“綠肥紅瘦”,“人比黃花瘦”,“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意境。絕代詞人李煜有一江春水那么多的愁,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麗句。這是多么醉人的意境啊!最近,通過雜志上的文章,我又走進了宋詞的意境,更沉迷于漢語的神韻,也發(fā)現(xiàn)宋詞意境是一道絕妙的風景。

(四)漢語:演繹四大名著的精靈

從小到大,我看過的《西游記》的電視劇、連環(huán)畫、動畫片、卡通書……加起來不下20種,記不清看過多少遍。小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現(xiàn)已成為現(xiàn)實。現(xiàn)在,我正在攻讀《三國演義》。書里語言的巧妙安排讓我望塵莫及,人物形象千姿百態(tài)、各有風采,使我癡愛。雖然我還沒拜讀過《紅樓夢》和《水滸傳》,但是我相信,用漢語寫出的古典小說名著,一定會把我?guī)胍粋€多彩多姿的人物世界。漢語有塑造不朽人物形象的魔力。

(五)漢語:演繹現(xiàn)代文學的精靈

篇9

先來看看鄭伯,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鄭國可謂危矣,顯然,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應該是當務之急。所以當佚之狐推薦燭之武時,鄭伯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xiàn)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無能為也已”形成了一次波瀾,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至此,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勇于自責的君主形象躍然紙上,一般的教學中,師生能夠分析于此就不再挖掘了,我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們是不是還有別的理解,讓學生們想一想鄭伯和勾踐有什么共同之處,得出二人都是事到臨頭才開始求賢的結論。同時引導學生品味他的話:“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去化解,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忙,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再想一想秦晉攻打鄭的原因――當年慢待重耳,可知鄭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這樣一分析鄭伯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了,我趁勢引導學生看從鄭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啟發(fā)學生思考,最后,得出了作為國君,既要禮賢下士,從諫如流,還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的結論。

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戰(zhàn)與不戰(zhàn),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zhàn)。我引導學生品味作者用的“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它們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說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盟,但這并不是說明秦伯是一個無主見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當他認識到與晉圍鄭,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最后來看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fā)起的。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霸權,晉文公還忽悠秦伯一起攻鄭,其實是想讓秦伯看得見吃不著,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于是事情就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后盾,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晉侯無疑成了最大失敗者。 這時,我讓學生讀最后一段,“子犯請擊之(秦)”,事情又起了波瀾,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我讓學生們討論一下晉文公,他為什么沒有采納子犯的意見擊秦軍呢?有的學生說因為重耳重義氣,講究仁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我說,“不錯,這是原文,還有沒有擴展的?我們歷史上還學過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看看對你們有沒有啟發(fā)。”并大致講一下這個故事,說后來晉楚果然交戰(zhàn),晉依照諾言退了90里。但名義上如此,實際上是誘敵深入的策略。

學生們一下明白了,說“我知道了,‘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冠冕之詞,根本原因是秦鄭已經聯(lián)盟,晉怕腹背受敵,所以講了一番大道理。

篇10

你也許會遇到一些好朋友,但最好的朋友也是書。你苦惱時給你寬慰,迷惘時給你信念,消沉時給你激勵,彷徨時與你娓娓而談。閑暇時,手執(zhí)一冊,便擁有一份清新;勞累了,手握一卷,便有了一份寧靜。睡著了,他也會在夢中向你款款而來,悄悄地流過你的心田。

你也許會吃到許多美食佳肴,但最可口的食物還是書。書是全人類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如同離開了空氣一樣不能生存。“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

你也許上了多年的學堂,但是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書是大學里貴重的珍寶,智慧的鑰匙。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一卷卷書籍如一個個探險家,領著你探新大陸,征新土壤。他是靈魂的壯士,能隨時幫你發(fā)現(xiàn)名山大川、古跡名勝、深林幽谷、奇花異草。等你從這所大學里畢業(yè)時,你就會獲取許多知識和技能,掌握奮斗的武器和創(chuàng)造的利斧。

你也許有過不少崇拜的偶像,但最值得崇拜的還是這些著書立說的中外作家:詩著“無韻之《離騷》”的屈原;演繹“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洛陽紙貴《三都賦》的左思;“關河夢斷何處”的陸游;“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杜甫;“一醉累月輕王侯”的李白;“十七人中最年少”的白居易;“俯首甘為儒子牛”的魯迅;和有著火一般激情的郭沫若等等。還有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與《神曲》的詩人但丁;著《童年》、《母親》、《在人間》和《我的大學》的文豪高爾基;書《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和《死囚的末日》的巨匠雨果……

因此,我要讀書。看萬古宏篇巨著,觀千年歷史畫卷。朗古詩,從《詩經》到唐詩宋詞;閱古文,從先秦散文到唐宋家之作。讀長篇小說,從《三國演義》到《紅樓夢》、《水滸傳》;賞傳統(tǒng)劇目,從《竇娥冤》到《桃花扇》、《》……

所以,我要讀書。至樂莫若讀書。讀書是打發(fā)時間武裝自己的最好方式,讀一本好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幾乎近零距離的紙,品嘗著帶著墨香的文字,讓淡淡的書香滌蕩著我的心靈。讀書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獲越豐滿。有書讀的日子里,充實、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