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4 23:12: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感
**是我高三時的語文教師,我則是老師的科代表。作為李老師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擁護者和實踐者,我有許多話要說,卻無從下筆。當我讀完李老師《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萬千,高密四中時的那一段經歷又歷歷在目。現在僅以我再讀書時寫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來,作為對李老師的感激和對目前教育現狀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業,然后才是謀生的職業。如果僅僅把教育當作養家糊口的職業,那么教材、課堂、備課作業、學生等等自然就成為我們掙錢的工具。心中沒有對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學中就很難奉獻出一片愛心,教育就很難成功。人通過一份職業養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過一份事業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時,愛心也就隨之而來;當學生把你當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時,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從尊重開始--尊重學生拉開了教育的序幕,愛是教育的開端,學生自我成長是教育的過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對社會對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教育完美的結局。
4、學校的主人是老師和全體學生,領導則是公仆。尊重老師,才能使老師迸發出干勁;理解學生,才能讓學生學有所成。
5、大雪無痕,教育無跡。教育給人帶來的是知識是思想,更是靈魂的洗禮。高密四中留給我的則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有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輕松愉快的書,是一部教育智慧積厚流廣的書。它很豐盈,內容上到處洋溢著教育的美和對教育的反思,濃濃的教育美學與教育哲學兩者一同把這本書滋養得豐富厚實。翻開它、心頭涌起暖流、有如沐春風之感,這部書明晰了我頭腦中活躍而紛亂的教育思想。它摒棄了我對教育硬傷所在的錯誤看法,讓對教育生活充滿理想之美,產生一種新的體驗、想象,與追問。透過那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結構,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回歸,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靜地召喚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動發生的地方。是它、讓我重新想起并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遺忘的一切。
李希貴老師之點睛妙語:
1、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2、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情感的種子總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4、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依舊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讀后有感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部輕松愉快的書,是一部教育智慧積厚流廣的書。它很豐盈,內容上到處洋溢著教育的美和對教育的反思,濃濃的教育美學與教育哲學兩者一同把這本書滋養得豐富厚實。翻開它、心頭涌起暖流、有如沐春風之感,這部書明晰了我頭腦中活躍而紛亂的教育思想。它摒棄了我對教育硬傷所在的錯誤看法,讓對教育生活充滿理想之美,產生一種新的體驗、想象,與追問。透過那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文字結構,我看到了生命化教育的回歸,看到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悄悄流淌。它安靜地召喚我回到教育的源初、回到童心的居所、回到感動發生的地方。是它、讓我重新想起并懂得尊重那些常常被我遺忘的一切。
李希貴老師之點睛妙語:
1、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
2、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情感的種子總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3、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是徒勞。
4、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依舊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心
舞蹈基本功培訓在幼兒教育中的實效性
幼兒師范教育專業主要是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合格的、適應社會需求的幼兒教師。而舞蹈作為幼兒師范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會跳舞,而且還要具有能教授舞蹈的能力,甚至要具有編排舞蹈的能力。舞蹈基本功訓練作為舞蹈的基礎對幼兒師范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不經過嚴格的,正規的基本功訓練,將來學生就跳不好舞,更教不好舞。然而現在普遍的現象是學生對基本功訓練不夠重視,認為基本功訓練枯燥乏味,又苦又累,出成績慢,只要表現力好就行。殊不知,沒有正規的,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只追求所謂的舞蹈感覺。學生必定跳不好舞蹈。舞蹈訓練本身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良好的柔韌性,靈活性和舒展性。跳起舞來就不會流暢和優美。
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中展示的視覺藝術,以有韻律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這就要求舞者具有很好的肢體靈活性和協調性。在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發展形象思維、自由地、創造性地表演舞蹈。這樣才能以情動人,達到“以舞帶情”、“以情舞動”的藝術效果。這種“情動并茂”的表演才能化為動態美的藝術形象,才能引起觀眾的審美興趣,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贊賞。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收到動人的藝術效果。因此,舞蹈基本功訓練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里所講的舞蹈基本功訓練主要是指芭蕾基礎訓練和古典舞基礎訓練。芭蕾基訓是舞蹈的基礎,也是學生在舞蹈學習中基本功強化、舞蹈氣質與舞姿形成的關鍵。它主要遵循“開、繃、直、立”的教學原則,訓練學生的基本能力。芭蕾基礎訓練主要訓練身體的肌肉能力,包括開度,軟度,力度以及身體各部位配合的協調性。通過訓練可使身體的穩定性,直立感,肌肉能力增強。為更加高難度的技術技巧打下基礎。通過把桿練習,地面練習,舞姿練習,使同學們儀態得到訓練的同時掌握基本的芭蕾技術技巧。為以后的舞蹈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中國古典舞基訓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舞蹈的表現力,增強身體的韻律。古典舞主要講究“手、眼、身、法、步”,提出古典舞形,神,勁,律的整體訓練體系。神態形態講究“圓曲擰傾”、身韻動律講究“提沉沖靠含腆仰”的身法態勢。通過這些對身體韻律,呼吸、能力和技巧的訓練使學生懂得并能自覺地掌握“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本領。使其具有形神兼備,身心并用,內外統一的藝術修養。作為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要通過學習舞蹈以達到能跳能教的目的。舞蹈基本功訓練的主要訓練目的是要求學生們改變自身的自然狀態,達到身體靈活,舒展,能掌握基本的舞蹈技能。而舞蹈教學的主要手段是示范教學,如教師沒有優美的舞姿,就不能讓學生們完全地領會動作要領。特別是以后學生們的教授對象是幼兒,孩子們只會一味的模仿。這就更加要求幼師學生們要有標準的舞姿,優美的動作。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到孩子們。
但是對于初學舞蹈的幼師專業學生來說,主要缺乏舞蹈藝術所應具有的力度,穩定性,靈活性和表現力。跳起舞來動作生硬,表情呆板,穩定性,力度差。因此,必須通過系統的訓練才能克服這些毛病。比如,腳背差,腿上力量不夠的學生在做腿部動作時就不夠優美,舒展性就差,表現不出來應該有的延伸感。而肩部不開,不靈活的學生在跳傣族民間舞蹈時就不能完全地表現出伸展,優美的動作。如果力度,穩定性不好,在做技巧時就會搖搖晃晃,站立不穩,如在搬腿,控腿的技巧中,如果訓練不到位就會出現腿部發抖,站立不穩,破壞整個舞姿,使動作表現出現丑態,影響視覺效果。另外,舞蹈表現需要運用呼吸,只有運用好呼吸跳出來的舞蹈才優美,才能感染觀眾。如整個舞蹈沒有呼吸就如同干枯的河流沒有生機。作出的動作就沒有點與點的結合,就不能稱之為舞蹈。有些學生跳起舞來沒有激情,肌肉不興奮,整個動作做起來干巴巴的,還有些是身體僵硬,胸部憋氣,不但自己跳起舞來氣喘吁吁,滿臉通紅,也給觀賞者帶來不適。這就是沒有運用到呼吸,即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氣息,導致動作沒有張力和感染力。因此就需要讓學生們認識到舞蹈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作為幼師專業的學生應該把芭蕾基礎訓練和古典舞基礎訓練結合起來,放在教學的重要部分,讓學生在舞蹈的基礎訓練中把技術訓練運用到有目的的表演組合或具體的作品中,成為滿足實際需要的有目的的技術訓練。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基礎訓練得到和諧的運用和強而有力的展示。
情感,節奏,構圖是舞蹈表現的三大要素。作為幼兒教育師范專業的學生,必須駕馭得了這三大要素。運用自身的靈活性,情感和動作來表現舞蹈的美。在學生掌握動作的同時,應當滲透充滿感情和想象的舞蹈藝術語言,在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發展形象思維、自由地、創造性地表演舞蹈。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收到動人的藝術效果。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從課堂邁向舞臺最終走上講臺。
兒科護理學微課設計論文
自主學習(AutonomousLearning)是現代化的學習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自己去探索、質疑和分析[1]。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信息化的推進,要求人們自學學習、選擇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護理工作關系到全民健康,護士應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及時獲得新知識新技能,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如何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前護理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微課程(Micro-lecture)是指按照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2]。其核心理念是在課程中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微課程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自由控制,學習內容自由選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使學生的課后學習是開放的,真正實現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我國傳統兒科護理學教學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個性差異,過分關注知識和技能的講解,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3-4]。將微課程引入兒科護理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大程度提高學習效果。本研究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為導向,構建兒科護理學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以呼吸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為例,探討兒科護理學微課程的設計思路和方法,為推進兒科護理學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兒科護理學課程性質與內容及重要性
兒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發育、衛生保健、疾病防治與護理的學科,具有專業性、實踐性、應用性強等特點。該課程內容包括總論和各論,總論包括兒科護理學概述、小兒年齡分期及各期特點、兒科護士的角色與素質要求、兒科護理學的發展與展望、小兒生生長發育及保健、住院患兒護理和兒科護理技術;各論包括新生兒與新生兒疾病護理、營養障礙疾病患兒護理以及呼吸、循環、消化、血液、泌尿、神經等各系統疾病的護理。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專業護理人才,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和重危患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整體護理。
2兒科護理學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構建
2.1以自主學習能力為導向的微課程設計理念。微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微視頻、微動畫、微課件、微講義和微練習等,可應用于教學前、教學中和教學后(即課堂外學習和課堂內學習),幫助學生進行“課前自主預習—課中自主探究—課后自主復習”,形成自主學習循環,從而提高護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護生自主學習習慣及評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效果。2.2兒科護理學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構建。通過對大量文獻的閱讀與分析[5-7],掌握了微課程的概念及理論基礎,對國內外優秀的微課程網站進行研究,結合兒科護理學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護理專業學生特點,根據微課程的設計原則、設計要素等,構建兒科護理學微課程教學設計模型,詳見下圖。
3以“呼吸系統疾病患兒的護理”為例的微課程設計
高職高專聲樂特殊教育論文
一、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基本學情
高等職業教育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強調理論教學和實踐訓練并重,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特殊教育發展需要的、畢業生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具有為特殊教育事業奉獻精神的,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熟練的,既能在特殊教育學校任教,又能在普通小學任教,就業面比較廣泛,特殊教育的音樂教學就是為了讓那些具有音樂天賦的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將來能夠走進特殊教育學校教特殊兒童唱歌、跳舞。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他們以后走上工作崗位面對的是那些智力殘疾兒童,要把美妙的歌聲帶給他們,要用在學校學到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來教會那些智力殘疾兒童怎樣歌唱,讓他們對歌唱產生興趣,有助于開發智力殘疾兒童的智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因此,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的聲樂課同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聲樂課相比,沒有音樂教育專業所學的聲樂那樣復雜,內容要簡單,因為學生們在聲樂方面都是零起點,沒有基礎,要從最基本的歌唱姿態及呼吸開始講起,由淺入深來達到教學目的。
二、高職高專院校的特殊教育專業應如何進行聲樂教學
聲樂是用人聲演唱的音樂,是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優美嘹亮的歌聲。學習歌唱發生的基礎知識、演唱技能和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是聲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每位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熟悉和掌握的。下面就是我認為高職高專院校特殊教育專業聲樂課應教授的理論知識,教師講完后,需要讓學生們親自實踐,由教師逐個的進行輔導,還可以讓學生們互相指導,這樣學生們既掌握了聲樂要領,而且自己也學會了怎樣教學,畢業后就能直接走上工作崗位進行教學,體現了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特點。
(一)歌唱的姿態
練習歌唱,首先要掌握好歌唱的姿態,如果姿態不正確,就會影響呼吸、發生和歌唱的表現。正確的歌唱姿態:1.身體自然直立,力求端正、大方、樸素、自如;2.雙腳稍分開,兩腿站直,重心要穩。3.臉部肌肉要放松,表情自然,雙眼向前平視,上胸暢開,雙肩略向后,但不緊張,小腹微收;4.任何時候不要夾肩、縮脖、瞪眼、皺眉、撇嘴等;5.無論在演唱或練唱時,都不要用手或腳打拍子;6.演唱時可適當加入動作,但要簡練、利落、大方;
看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摘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的好壞或將直接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梁漱溟先生被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儒家”,他既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也有進行社會改造試驗的行動,他知行合一,成就頗高。本文擬從這位大師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出發,探討家庭教育對今天孩子的成長的影響。
關鍵詞:梁漱溟;家庭教育;孩子;成長
梁漱溟,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他被稱為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梁先生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著名學者林毓生認為: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領導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構思宏大的社會改造試驗,嘗試將西方現代化的優點與中國文化的優點融合起來,為此進行了積極而可貴的探索。梁漱溟先生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并且知行合一,能本著自己的思想去行動。我們在感嘆他這一生的成就時,同時也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能有如此高的成就,源動力從何而來?答案很簡單,家,他從小生活的地方。梁先生生于北京,那是清光緒十九年,西歷1893年,亦即甲午中日大戰前一年。如果說梁先生這一生的成就是時代的造化的話,那他的啟蒙教育一定是家庭教育的促成。
一、家庭教育的氛圍是孩子成長的空氣
梁漱溟在《我生有涯愿無盡》之《我的父親》里提到:“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的壓迫。他從未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兒童或成年人。”我們姑且不論梁父是否懂得育兒的藝術,但是他這種“寬放”卻真切地成就了梁漱溟一生最大的財富——獨立思考,表里如一。父親的這種“寬放”,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也成就了梁先生的“自學”成就,“環境好、機緣巧,總讓我自主自動地去學,從沒有被動地讀過死書,或死讀書。”臺灣作家龍應臺在《目送》里說過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個體的存在,他需要得到父母的充分尊重,而不是父母的善意“控制”(美其名曰:我是為你好)。這個個體有著自己探索世界的想法和權利,父母只是適時地幫他規避風險就好,然后如龍應臺說的那樣看著他的背影,不必追。父母與孩子本是這個世界上最愛的關系體,可父母營造的家庭氛圍有時候卻造成了相愛相殺的局面。在《奇葩大會》上,高曉松公開自己“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跟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系,導致年輕時出現很多問題”,直到40歲后,才慢慢走出這個陰影。無獨有偶,一向以霸氣形象示人的姜文,也曾坦言:“我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處不好與母親的關系”。為了討母親歡心,姜文做過很多努力。努力考上中戲,媽媽把錄取通知書扔到一邊,對他說“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別跟我聊這個”;努力出名,媽媽毫不在意;努力給媽媽買房,她卻從來沒去住過。無法取悅母親,無法讓母親為自己驕傲,成了姜文一輩子的痛點,內心有一部分總是缺乏自信,甚至母親過世之后,他都不能釋懷。無論是高曉松和父親的緊張的關系,還是姜文和母親的不和諧的狀態,我們都可以感到一個家庭里的氛圍其實就是孩子成長的空氣,孩子在什么樣的空氣里呼吸,他的大腦就會形成什么樣的記憶,一旦形成的記憶不會一時退去,相反,他會跟隨孩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甚至一輩子。回頭看看梁父對他的教育形成的氛圍,無疑是給了他最好的自由,身與心的自由,梁漱溟先生呼吸著這樣自由的空氣長大,所以他總能心無旁騖,看自己所想看之書,思自己多愿思之事,并能做到知行合一。
二、家庭教育的理念是會得以傳承的
思想政治教育探討論文
內容摘要:21世紀藝術人才的培養有賴于創作能力的發揮,而創作能力的培養依賴于人的個性解放,文章著力探索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個性教育研究,培養藝術人才的健康個性,挖掘藝術創作能力,最終實現德藝雙馨、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個性教育個性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了“全面發展”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告訴我們:高校教育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把教育與人的自由、尊嚴、幸福、終極價值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即個性的教育。
一、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教育內涵
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和人的健康個性的實現和超越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將培育健康個性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把實施個性教育作為一條重要的途徑,而對于教育工作者應首先清楚個性及個性教育的內涵。
嬰幼兒飲食中的教育與心理因素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安靜吃飯有利于健康。本文以吃飯中的紀律問題為切入點,通過深入實地觀察以及與美國幼兒園進食活動相比較,來探討幼兒進食中存在的教育與心理問題。
首先從幼兒情緒、行為、人際關系、個性培養等方面剖析這種傳統做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說明在幼兒教育中應具有的正確的教育觀,同時提出應當為幼兒創造一個民主、寬容的就餐環境,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的發展。
在幼兒園,常常可以聽到都是這樣善意的提醒:“你怎么還說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別說話”……膳食活動中幼兒保持安靜,不說話是指幼兒園的紀律。許多老師、家長十分認同。一些幼教專著也認為幼兒吃飯不專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會發生厭食”。吃飯不說話還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美德。春秋時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語”,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時,提到邊吃邊談恐怕對呼吸器官有害。除了被視為傳統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兒園內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曾聽到一個幼兒老師說:“讓孩子邊吃邊玩一個小時也吃不完。”吃飯不說話,有利于加快進食速度。教師可以及時將用過的餐具給食堂送去,不耽誤食堂員工的工作,教師也可以及時地讓幼兒做好午睡的準備,不耽誤教師的換班。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慮幼兒園的這一項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認可。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們有必要對長期貫徹的規定重新修正。說話問題與幼兒的健康發展有何種深層的關系?對健康的標準的理解是關鍵。現代“健康”已不僅僅是傳統上認為的身體強壯、發育正常、無缺陷,還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認知、情緒、情感、個性、人際交往等多方面。推而知之,在幼兒園中要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必須做好包括身體保育和心理保育兩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僅要照顧幼兒身體發育,促進身體機能的發展,還要對幼兒的心理加以保護,不斷增進幼兒的心理能力。因此進食問題已不能僅從身體健康考慮,必須從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的角度來重新認識。
幼兒的身體發育迅速,卻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過多的外界刺激會造成各種興奮灶相互影響,相互抑制,出現興奮灶的弱化。進食中,教師為了讓幼兒吃飽吃好,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往往不厭其煩地提醒幼兒:“別說話,好好吃”、“快點吃”、“不要把飯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凈”、“注意細嚼慢咽”等等。原本愉快的進食頓時嚴肅起來。幼兒必須運用較低的記憶能力記住相當數量的規矩,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飯,這勢必造成興奮灶的抑制與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減少,食欲下降。另外,從生理解剖特點來看,神經系統調節反應的區域與消化腺的區域都在下丘腦中位,凡能影響高級神經活動興奮與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響食欲,其中情緒起了重要作用。當人的情緒低落時,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沒有食欲。教師對吃得慢的幼兒的催促(事實上,就餐一開始教師就不斷地對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對規則不時地提醒,使幼兒的神經處于緊張狀態,影響了食欲,甚至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反感、恐懼、緊張,造成食欲不振、厭食、畏食。
對比一下,美國幼兒園孩子們的用食環境十分寬松,幼兒可以自己選擇座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孩子們很愿意告訴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歡討論飯桌之外的話題,如《忍者神龜》或是同爸爸媽媽上哪兒玩了,等等。老師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邊聊邊吃,只是在幼兒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如將大塊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剝水果皮等,頗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氣氛。孩子們吃飯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會受到催促。而在中國老師們忙個不停,為每個孩子盛飯菜,并注意隨時提醒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說話。然而讓幼兒專心吃飯還是讓老師大為傷神。在觀察中,仍有些幼兒不吃飯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沒有吃幾口。有些保育員為了讓幼兒把飯菜都吃完,就給幼兒塞飯,往往沒等幼兒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兒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動,有的甚至出現嘔吐現象。是美國的飯菜香嗎?中國幼兒園食堂的精美飯食比起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幼兒食物十分簡單。寬松的進食環境使美國幼兒吃得更愉快。然而這又與我國傳統和幼兒園中的“吃飯說話易嗆食,不利于專心吃飯”的告誡大相徑庭。中國幼兒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國幼兒差嗎?在觀察中,我們也看到即使有老師的督促,幼兒之間仍進行著悄悄話,“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媽媽》。”“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嗎?”發生嗆食的幼兒很少。在家庭中幼兒也不免與父母在飯桌上談話。種種跡象表明幼兒說話與吃飯不專心嗆食沒有密切的關聯。而幼兒在吃飯不許說話的要求下引起的對吃飯活動的反感、厭食、畏食、食欲不振卻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