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范文

時間:2023-04-10 05:02: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了孩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但是生活中,卻不時地因為家長“疏忽”的緣故,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上期本刊報道了北京豐臺,一位年青母親用嬰兒車推著兩歲的女兒,與兩個要在路邊停車的男人發生了爭執。兩個男人執意讓她讓開,以便停下他們的汽車。母親卻認為他們不講道理,不肯讓開,爭執中車上下來一名男子,不僅打了母親,并且抱起了嬰兒車摔到地上。兩天后,孩子不治身亡。想必這個母親會后悔吧?如果忍一忍,將孩子帶離現場,悲劇也許就可以避免。

一個新生,可愛、傳承著一個家族基因的小生命就這樣離去了,父母、家人陷入了無限悲痛之中。

我們誰都不可能準確地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人。但理性能夠讓我們做到:在身邊有小孩子時,一定不要與人發生沖突。

因為在發生沖突的時候,大人往往會忽略了身邊的小孩子。又因為小孩子是最弱小的,讓他們很容易受到傷害,被驚嚇、碰撞、劫為人質,甚至發生車禍。就是在熟悉的家庭里,父母也不要當著小孩子的面發生沖突,為他們留下粗魯不堪的記憶。

我也有過一次類似的經歷。多年前,我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幼兒園,斜對面突然沖過一輛自行車,一下子把我的車子撞倒了,兒子摔到了地上。

“你怎么不看紅燈撞人呢!”我本能地沖他說。

“他媽的,撞你?我還想打人呢!”這是一個粗壯、蠻橫的中年男人,他不僅沒有一點歉意,竟然邊說邊往上捋了下手表,一副要動手打人的架式。

我的心里滿是無辜被人欺負的憤怒與痛苦。但我沒有失去理智,不是一味地與他爭吵,而是趕緊去看兒子的情況。

“沒有摔著孩子就好。快走吧,這樣的人,可別跟他計較。”周圍有幾個人幫我扶起了車子,抱上了兒子。綠燈也亮了,我載著兒子向前騎去。我想在這件事情上,我很幸運的是,當時只擔心摔傷了兒子,沒有再去跟他講什么道理,加上周圍又有好心人的勸解,才避免了事情的惡化。真要打起來,我哪是他的對手?那樣,遭殃的是孩子啊!他會受到驚嚇,甚至會挨打……

所以,當父母的身邊有幼小的孩子時,一定不要與人發生沖突。要克制自己,盡可能地謙和與忍讓。更重要的是要看護好自己的孩子,免得他們遭受交通、搶劫、墜物等傷害。

我還在一家飯館里,看到過一位孕婦與另一位婦女為了一個座位爭吵起來。兩個人最后動了手,孕婦揪住了那位婦女的頭發,那位婦女則用力地推搡孕婦。孕婦的肚子高高地挺著,大概有七八個月的樣子。我趕緊過去跟她說:“這樣容易傷到孩子的,你坐我那邊吧。”孕婦這才松了手,真是可怕極了!

生物學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的雌性生物,大都是回避沖突、注意保護腹中胎兒的。人類的婦女在懷孕早期,臉上就會出現一片片灰褐色的蝴蝶斑,也是為了保護胎兒,使其避開異性或者一些危險的生物。

篇2

據了解,這5名孩子并非第一次離家。他們常常穿著單薄地在外結伴流浪;到了晚上就住在地下通道或者電視塔下。曾經在街頭救助過他們的一名畢節市民回憶,孩子曾對他說,“寧愿流浪挨冷挨餓也不去民政局”,因為“那里沒有自由,要定時上廁所,吃的住的都難受”。

這一慘痛的事件迅速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也引發了關于流浪兒童救助機制的思考:如何及時發現正在流浪的孩子?如何讓流浪兒童救助機制更有成效,避免孩子“二次流浪”?

誰來負責

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及中國《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流浪兒童是指為年齡在18周歲以下,脫離家庭或監護人的看護,流落到社會上超過24小時,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兒童。

201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機制應當是“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負責、社會參與”。

但在現實操作中,這種工作機制牽涉的政府部門很多,涉及公安、衛生、交通、鐵道、城管等。“真正落實起來,可能要近10個部門協同‘作戰’。”張傳文說,他是山東省泰安市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主任、救助站站長。

部門責任分工不夠明晰,一來降低效率,二來導致問責難。張傳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在工作中常有戰戰兢兢之感——救助站的主要責任是接收流浪兒童,包括為其提供食宿、尋找家人、教育培訓、身體恢復、送返回鄉等。如果找到家人,由救助站負責護送回鄉,并對家長進行教育和指導;如果找不到家人,由救助站負責轉送社會福利機構。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孩子回到家后再次離家出走。“如果出了問題,矛頭又會指

向救助站。”張傳文說。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這種機制的弊端在于各部門“誰都沾點邊,誰都不負責,實際上沒有辦法客觀解決問題”。

事實上,就在事發前半個月,畢節民政局也剛了《畢節市七星關區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實施細則》,同樣要求公安、民政、衛生、城管以及鎮鄉辦事處等部門以高度的責任心做好流浪兒童的救助工作。

事發后,盡管這起事件被警方定性為“意外事故”,但仍有包括區教育局局長、區民政局局長、鎮長、校長在內的8位相關負責人被免職。有網友認為這樣處理打擊面過廣,并從側面反映了流浪兒童問題問責不明。

民間組織的助力

“我想,如果貴州畢節那5個孩子在廣州流浪的話,或許我們能在他們躲進垃圾箱之前找到他們,并給予幫助。” 廣州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李森說。

從2004年開始,作為廣州最大的民間青年志愿者組織,廣州啟智中心每周或者每兩周都要組織約40名志愿者,抽出一個晚上的時間,從晚8點到凌晨12點,在廣州各大天橋、隧道、建筑工地等流浪人員聚集區進行志愿服務。

服務內容包括派發飲用水、食品、衣物,為流浪者理發,播放露天電影,與流浪者聊天兒等,以及告訴他們哪里有工作機會或免費的技能培訓。

在原有的公安、城管、民政部門負責的基礎上,民間組織的努力正在成為一支重要的補充力量,令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作更加全面細致和高效。

據媒體報道,從2012年8月開始,廣州市海珠區政府每年擬拿出200萬元,用以購買廣州啟智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其轄區內各個社區提供的專業社工服務。這種“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協同”完善社會建設的方式,越來越為地方政府所接納。

云南省家馨社區流浪兒童救助中心,是一家專注于流浪兒童和困境兒童綜合救助的民間機構。多年來,家馨中心一直在救助昆明街頭的流浪孩子,并嘗試探索流浪兒童救助的新模式。由于無權強制救助流浪兒童,家馨中心的工作人員只能帶著志愿者直接上街尋找流浪兒童并與之交談,取得他們的信任,勸導他們去救助中心;那里為孩子提供免費的吃、穿和醫療衛生等服務。待其狀況穩定后,再將其送到兒童村接受救助。

家馨的另一種救助方式是將流浪兒送到“類家庭”,一種集看護、疏導、教育于一體的“親情化”的救助方式。一些孩子在充滿愛心的家庭里逐漸找回了溫暖。

家庭問題:流浪的源頭

流浪兒童離家原因多樣,包括家庭貧困、父母不和、家庭暴力、想出去見世面、被拐賣等,但家庭問題是最主要的根源。

家馨中心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合的《轉型期昆明市流浪兒童調研報告》顯示,調查對象中,將近一半的流浪兒童是為了逃避家庭問題而選擇離家出走。來自重組家庭的孩子占調查總數近三分之一,另有近三分之一源于單親家庭。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監護及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孩子缺乏足夠的監護、家長教育方式粗蠻、網吧等娛樂場所在農村的蔓延,都令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復雜。上述報告中一個令人心痛的數據是,將近七成的孩子回家后又離家。他們中有31.7%是因為家人尋找,或被公安、機構遣送回家的,但44.8%的孩子為了逃避家庭問題再次出走。報告指出,當家庭問題依舊的時候,強行把兒童送回家庭的結果就是兒童的再次逃離家庭。

篇3

一、在接納中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

(一)事無大小,尊重為先

當你的孩子不愿與他人分享玩具時,你是否會跟他說這是媽媽買的,玩具就應該給他人分享?當你的孩子前幾天才報名了繪畫班,而今天卻跟你說不想學畫畫而想學鋼琴時,你是否會批評他無定性還是會表揚他是個興趣廣泛的好孩子?不一樣的對待方式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作為父母更多的是要懂得孩子的生心發展規律,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傾聽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畢竟孩子再小,終究也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是個獨立的個體,從懂事開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著自己的獨立想法和意志,就跟成人一樣,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二)處變不驚,懂得接納

如果孩子打破了調羹,你會皺眉說“怎么連個碗都不會拿”還是寬容地說“沒事,碎碎平安,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碎的,但是下次要當心點好嗎”?又或是在點餐時孩子說要吃披薩而你卻說披薩不好吃,媽媽來幫你點個比披薩更好吃的吧?接納,其實更多情況下是一種價值觀,或許孩子還小,但是自他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的那一刻,已標志著以其自我為中心――“我”的發展,我們要做的只是允許孩子的不完美,允許孩子犯錯,常常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接納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與寬容。

二、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

(一)導放結合,支持幼兒的獨立行為

首先,雖說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主體性原則,且其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但并不是隨意的、只看不管的,只有在大人正確發揮主導作用的情況下,放任幼兒去體驗、去親歷,才有益于孩子的發展。教育者要在愛孩子的同時更不忘嚴格要求,而非溺愛。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猶如一位掌舵者,在行進中需要一盞導航儀,指引他們在航海之路上不迷失、走正軌。

其次,幼兒的學習是自我建構的、是真實感性的、是獨立自主的、是能動創造的,這就需要與環境:物質環境、精神環境的接觸,因此,主導的不是思想上的惟命是從,而是在環境的創設上下功夫。

最后,在沒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不妨放開我們的手,用尊重、接納、信任孩子的眼光,讓他們自己去試一試、嘗一嘗!

(二)因材施教,強化幼兒的獨立行為

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對于不同孩子之間獨立行為的鞏固和強化也需因材施教。對于具有較強獨立意識的孩子,大人需給他們創造更多探索周圍世界的機會,讓他們在主動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繼而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和應對能力;而對于獨立意識較薄弱的幼兒,不可急于求成,應相應降低標準,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捕捉進步的瞬間,運用“放大鏡”來放大、夸贊進步的鏡頭。如對于穿脫衣褲而言,對于獨立意識較強的孩子,往往爭著要自己穿,但是往往由于小班幼兒手部小肌肉群發展的不成熟、動作的不協調、方法方式等的不恰當運用,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作為老師的我會在認可她的獨立意識、贊許她的獨立行為的同時,更會在事后運用談話、拿洋娃娃演練等方式鼓勵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樣穿才更方便的辦法,并在之后的午睡實踐中加以適當的指導與鞏固。而對于坐在小床上等著老師來幫忙的這些獨立意識相對較弱的小朋友,作為老師的我先會用小兒歌、小游戲等方式激起孩子自主動手的興趣,如運用自編兒歌“我的小手巧巧,自己把褲穿穿,小褲小褲像山洞,兩列火車開出來”。再培養孩子如何穿得快、穿得棒。

三、在自我成長中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

(一)努力營造動手機會

大人們可通過幼兒能力范圍以內的小事給幼兒創造很好的鍛煉機會,無形中增強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且在收獲成就感的同時提出幼兒最近發展區內的期望,使孩子能夠嘗一嘗這“跳一跳也能摘到的果子”的味道。比如在平時起床后,鼓勵孩子在家中自己疊被子,在孩子有了獨立完成疊被子的意愿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如何把被子疊好、疊整齊,培養孩子不僅做到獨立自主,更要做好。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更需努力創造動手機會,把問題拋向孩子,鼓勵幼兒自主洗手、刷牙、穿衣褲等,體會自己的小手本領大、收獲自信。

(二)適時分享成長歷程

家長不妨將寶寶自主、獨立做事情的舉動用相機拍攝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張貼在家中的墻上,與孩子一起分享這“光榮”的時刻,交流體會,為孩子的再獨立樹立信心和動力。

……

篇4

案例一:家里常有“戰火”,我也是座火山

小軍,男,17歲,因為打架鬧事而被送進咨詢室。從他記事開始,父母就不停地吵架。隨便一點什么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媽媽永遠是一副委屈氣憤的模樣,從眼前的事可以扯到她和爸爸戀愛的時候。爸爸最初會和媽媽說道理,說著說著就吵起來。后來爸爸就沉默,忍到不能忍時就離家而去,不管媽媽如何哭喊。說到這里小軍的眼淚就流了下來。他說在父母爭吵的時候,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他躲在房間的角落里很害怕。他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也不理解爸媽為什么會變得這么兇,他很害怕這一切的錯都是由他引起的,他很害怕這個家就會散了。同時他也恨媽媽啰唆嘮叨、恨爸爸無情無義。如此多的恐懼和憤怒積在心頭,小軍就變成一座隨時會爆發的火山。每次發火后,小軍又非常自責,他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案例二:父母相敬如“冰”,女兒冷若冰霜

曇曇今年28歲,長得眉清目秀,說話的樣子乖巧可愛。別人都很難理解,為什么她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連個男朋友也沒有。其實曇曇從大學開始談過四次戀愛,只是最長的一段也才半年,還沒來得及曝光就結束了。每次都是她發現對方存在讓她無法接受的缺點,就疏遠對方,讓男友們一頭霧水地“被分手”。一般來說,親密關系出問題的人往往原生家庭成員的關系也會有問題,所以咨詢師試著了解她和父母及父母之間的關系。曇曇說她父母從來不吵架,甚至她都沒有見過爸媽對對方大聲說話。如果有意見不合他們就都不再說了,各做各的事,當這件事沒有發生過。而且她父母都很客氣,“麻煩”“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不像夫妻倒像同事。說到這兒,咨詢師明白了曇曇為什么無法維持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談戀愛是需要“談”的,可她在和男友感情好時,她不知如何表達親密,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男友的親密表達;在和男友有沖突時,她又不會處理,只會逃避、冷戰。這樣的互動方式下,關系自然不能長久。

案例分析

通過小軍和曇曇的故事,我們看到不管父母是長期隨意的爭吵還是長期刻意的壓抑,都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和影響。

父母長期爭吵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自卑。孩子(特別是三歲以下)面對問題往往用內歸因模式。比如,被老師批評了,他們不會認為是老師標準過高或有誤解,會覺得是自己沒能力;如果父母爭吵,他們會覺得是自己不好惹爸爸媽媽生氣、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長期如此,孩子就會越來越自卑。

內化負向互動模式。孩子最初的人際交往模式往往就是從父母之間及父母和他的互動中學習到的。在有爭吵的家庭,當夫妻意見不一致時,他們會相互指責埋怨,認為是對方的問題導致無法溝通。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面對和同學的沖突,他也會以語言或行為攻擊的方式來應對。

向攻擊者認同。在父母爭吵的時候,孩子內心往往是害怕無助的。越小的孩子越無力承受這種恐懼。這時他會發展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吵得最兇打得最厲害的一方。他們會對身邊的同伴恃強凌弱,或是在感覺到要被欺負之前主動欺負別人,這樣讓他覺得自己也和父母一樣有力量,以此來減緩自己作為受害者的恐懼、焦慮和無助,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向攻擊者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父母長期壓抑情感、回避沖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害怕沖突。在一個長期回避沖突的家庭,孩子無法學習和別人意見不一致時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和別人協商、如何堅持自己的想法。所以當觀點不一來臨時,孩子會像父母一樣更多地表現出冷漠、退縮、離棄,或試圖擊敗對方,以此來緩解內心對沖突的恐懼。

情感淡漠。人的情緒有如鐘擺,每個人對愛與恨、快樂和憤怒體會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試想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常地表達生氣和擔心,也就很難恰當地表達快樂和安心。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緒不夠豐富,在與別人交往時也表現出情感相對淡漠。

無法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一個不敢和別人有爭執的人,在本質上對關系是不信任的。在他心里會覺得只有通過討好對方、回避沖突才能維持感情,一旦發生爭執就會使關系出現裂痕。有了這樣的擔心和害怕,他很難以最真實的一面和人相處,這樣建立的關系就不夠真實,難以維持長久。

不傷感情的吵架法

親密關系的維持是需要互動的。正向的互動方式會增進感情,如關心、擁抱、欣賞等,負向的互動方式會影響感情,如忽視、控制、惡語相向等。吵架作為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是中性的,如果爭吵中,雙方能放下防衛、通過爭吵增加了解、不斷地進行負責的溝通就是正向的,夫妻會越吵越愛;如果爭吵中,雙方對彼此不信任、充滿敵意和傷害就是負向的,夫妻會越吵越恨。所以,有孩子在場,父母并非不可以吵架,關鍵是如何吵。

以下四種爭吵的方式被稱為吵架中的“四大殺手”,會給夫妻關系和孩子的情感帶來極大的傷害。

殺手一:指責

不斷責怪對方、對對方的人格進行攻擊。相對來說,女性比男性更愛指責對方。

殺手二:反擊

無論一方用什么方式表達出他的不滿或期望,另一方都不接受,甚至會反過來指出對方的不對。反擊有時候表現為翻舊賬。

殺手三:蔑視

一方因為學歷、道德標準、社會地位、或是經濟收入等優勢而貶低對方,給人一種高高在上,對方不如自己的感覺。

殺手四:冷漠

這是逃避的方式,以一種貌似不在意、無所謂的態度讓另一方更加惱怒。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這種方式。

父母要使爭吵變得不傷感情、積極有意義,除了要避免上面提到的“四大殺手”外,還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傷及無辜(指責對方的親友等)

2.了解對方的心理感受

研究發現,爭吵的事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沒有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所以了解對方爭吵中的“心里話”就很重要。一般來說,引起爭吵往往是“被在乎、被照顧、被欣賞”這三種心理需要之一沒有被滿足。

3.回應對方的心理需求

僅僅對引起爭吵的事端進行解釋,只能緩解當前的情緒,不能增進感情。只有對未被滿足的期望進行回應,才能觸及對方的內心。比如,當妻子抱怨“我為家付出這么多,你從來都不在乎”時,丈夫可以回應“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謝你為我和這個家做了這么多,之前總覺得不用說出來,這讓你難受了,真是抱歉”。

4.說出自己的期望與感受

任何一份關系都是相互的,在充分理解對方的基礎上,也需要告訴對方自己的期望和感受。像剛剛的例子,丈夫還可以這樣對妻子說:“謝謝你為家為我付出這么多,我也希望以后在你需要我的時候讓我知道,有時候我會疏忽,但我是真的很在乎你。不然事后你怪我的時候,我也覺得很委屈。”

吵架后安撫孩子的情緒

不傷感情的吵架法是需要父母共同努力去學習的。有時候父母一沖動又會使用原來有傷害性的溝通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事后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以減少爭吵對他的影響呢?

1.主動向孩子解釋爭吵的原因

不必詳細交代爭吵的緣由,更不能借此向孩子說另一方的壞話,重點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的爭吵是父母之間的事,不是他的錯。

2.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父母爭吵時,孩子的感受往往是很復雜的,有害怕、擔心、生氣、緊張、傷心、無助等。父母在事后要嘗試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幫助他給情緒貼上標簽。如果孩子感覺到在父母的爭吵中受到很大的傷害,父母要真誠地道歉。

3.解釋爭吵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

篇5

范林

2005年2月中旬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項對北京、上海、廣州等6個大城市的近2500名8歲-13歲的中小學生生活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66.6%的小學生、77.1%的中學生睡眠不達標!小學生每天能夠睡足10小時及以上的為33.4%,初中生中每天能夠睡足9小時及以上的只有22.9%。

46%的初中生睡眠時間低于8個小時。

小學生睡眠不足問題也相當嚴重:24%的1—3年級小學生、33%的4—6年級小學生睡眠時間低于9個小時。

相關鏈接:

為了體力與腦力的恢復以及促進兒童身心的生長發育必須保證睡眠時間。正常人的睡眠時間應隨年齡需要加以區別,新生兒至少一天要睡眠20小時,嬰兒需要14~15小時,學前兒童需要12小時,小學生10小時,中學生9小時,大學生與成人一樣需要8小時,老年人因新陳代謝減慢,平均需要6~7小時。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保證:小學生10小時,中學生9小時。

調查顯示,中學生睡眠時間普遍不足,遠低于國家有關標準。在校時間長、家庭作業多、課外加班忙是影響他們睡眠的三大因素。

一、課業負擔是晚睡的主因

中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過長。調查顯示,有52%的城市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了國家規定的“扣除課間休息時間,不得超過7小時”;56%的城市初中生在校時間,超過了國家的9小時標準。

學習不斷面對課堂上的較大容量,好不容易“熬”回到家,尚要做大量的家庭作業,閱讀各類輔導書籍。

“你睡得晚的時候,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81%的學生回答是由于學習,答案諸如 “學習”、“復習功課”、“背書”、“作業太多,升學壓力大”、“做題,復習、預習……”等。

放學回家了,孩子們也決不會輕松。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都有近一半的學生,每天寫作業時間超過國家標準,其中22%的初三學生每天要寫作業4小時以上。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父母安排的、自己制訂的學習任務,他們不得不擠占睡眠時間。

二、睡眠與智力發展緊密相關

國外一所權威研究機構多年的跟蹤研究表明:孩子的睡眠與他們的智力發展緊密相關。那些每晚睡眠少于8小時的孩子,有61%學習跟不上。39%成績平平;而每晚睡眠在10小時左右的孩子,只有13%學習落后,76%初級中等,11%成績優良。

醫學專家強調,睡眠與青少年健康成長密切相關。(1)睡眠不足將引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2)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學習效率低下,出現一些不適,如頭暈、頭痛、心慌等,發生各種慢性生理疾病。(3)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易出現情緒低落、壓抑、焦慮、急躁、不好動、興趣不廣泛等表現。

心理上的反常表現反過來也會影響睡眠,導致入睡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睡眠不足給學生造成的影響是明顯的,不利于學生的生長發育,不利于學生的心智發展。侵占學生的睡眠時間,實際上也是對學生進行不計效率的掠奪性開采。

10多歲本來是活潑、朝氣的年齡,但由于睡眠不足,相當一部分孩子顯得缺少靈氣。

學生、家長和教師——幾許無奈幾許憂。

教師也有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家長的期望,來自學校的重任,及學校老師間的競爭。

三、向課堂要質量和效率

教師應改革教學,創新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方法,追求時效,精講精練,以多練習量來應對考試的“題海戰術”應該徹底拋棄。

“學生怎么學得快,學得有效,老師就應該怎么教。”此外,老師還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不惟追求量,而是掌握好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從而減輕學業的負擔。

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如果學生沒有強健的體魄,素質教育豈不是一句空話?將來拿什么東西去與別人競爭?如何挑起建設祖國的重擔,又如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呢?我們的教育理念不是以人為本,不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嗎?

四、從我做起

初中學生有5個中考科目,周一至周四,若每科作業(讀、背、寫、復習、預習)限30分鐘,學生便需做(坐)2.5小時;周末每科作業限1小時,學生要做(坐)5小時;每科作業若限1.5小時,學生要做(坐)8小時!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坐”大的。

他們缺少運動,缺少復習、預習課本等的自主時間,更缺少睡眠!

過多的作業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還是學校……?

學生不是機器,他們是未成年人,是八、九點鐘的太陽。

教師的職責不是為了學生的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嗎?

切勿不惜以學生的身體為代價!

篇6

這是該校的數字化校園系統。這個系統中,記錄著學生的各種數據,教師能輕松掌握學生的知識點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課后作業時間也有效減少。“借用農業術語,我們就是變漫灌為滴灌。漫灌就是不合理的作業,繁瑣、重復;滴灌就是有針對性地教學。”校長陳立華說,“滴灌是針對根的灌溉,有效、節約。對學生來說,小學也是人生的根,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生的。”

學校經過長期的教學和研討,提出了“構建幸福教育的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整合課程內容,實現“四個轉變”:課程設置關注人的發展,由知識向能力轉變;課時長度立足實際需要,由平均向按需轉變;課程目標突出能力培養,由單值對應向多元對應轉變;課堂教學強調因材施教,由漫灌向滴灌轉變。

該校精心設計了“作業監控記錄表”,這是學校對課業負擔進行“日記錄、周監控、月評估”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一份四年級某班3月份的表上,列明了每天語數外三科的作業類型,有預習、摘抄、簡算等內容,都是基礎作業,全部完成時間控制在二三十分鐘。班主任是“監控”班級作業情況的統籌者,某科的作業稍多,別的科目就要減少,控制總時長。

“減量不等于減質,我們減的是重復性的內容,有興趣、有余力的孩子還可以自行拓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學校副校長張琪說。“四年級有七八個孩子特別愛寫作,在班級空間里貼出自己創作的小說,‘粉絲’還不少。”說起這些,語文老師劉立紅顯得很高興。

篇7

“單獨二孩”政策放開之后,很多媽媽或自己或被說服著把“二寶”納入了自己的人生規劃。二寶的到來,代表著我們要放棄什么,又意味著我們能得到什么?作為資深的二寶媽媽,崔老師也許能給你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媽媽不在,姐姐在!”

某個周末,我有事外出,照看姐妹倆的任務就落到了老公的身上。當我回家的時候,老公正忙著做飯,姐妹倆坐在一起,姐姐正在給妹妹講故事,妹妹用眼角瞟了我一眼,并沒有表現出見到媽媽的驚喜和興奮,姐姐呢,更是專注地給妹妹講故事,全然沒有對媽媽回來有什么表現……

作為媽媽,我自然希望姐妹倆相親相愛,可眼前明明是姐妹倆相親相愛的場景,我心里卻有隱隱的失落。

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指出,獨生子女缺乏恨的經驗。當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時,孩子從感到嫉妒、痛恨到逐漸接受弟弟或妹妹的存在,最終會產生互相愛憐、彼此忠誠的感情,通過這個過程,孩子們感到了由恨到愛的轉變和整合。而沒有同胞競爭的獨生子女則沒有這種機會來學習表達恨意和憤怒,也不能體會到細膩的歉疚感。

我一直非常關注格格作為姐姐的“喪失”之痛,在妹妹2歲之前,姐妹倆的爭吵頻率似乎一直很難下降。正當我糾結這樣的爭吵什么時候是個頭時,姐妹倆的和諧場景開始出現:

鏡頭一:

我和老公帶孩子們外出游玩。午飯后,1歲半的妹妹開始午睡,于是,我抱著妹妹到車上休息。而5歲半的姐姐因為玩得過于興奮,嘴巴不停地在說話,還不停地問我問題。

我對姐姐說:“妹妹在睡覺,請你小聲點。”

盡管我不停地示意姐姐安靜,但由于姐姐還沉浸在之前的狀態中,很難停下來。終于,妹妹被吵醒了,“哇”地大哭起來。

我輕拍妹妹,輕輕地說:“哦,寶貝,對不起,我們把你吵醒了,讓媽媽來抱著你,請你繼續睡吧!”

但是,那天的妹妹不知怎么了,雖然還迷迷糊糊的,卻帶有強烈的攻擊性,她揮舞著小手來打我。

看到妹妹這樣不停地“打”媽媽,姐姐終于按捺不住了,說:“妹妹,你打我吧,是姐姐把你吵醒的!”姐姐邊說邊抓起妹妹的小手輕輕打自己的臉。

說來也真奇怪,妹妹竟然安靜下來了,不一會兒,又睡著了。

我驚奇地看著姐姐。姐姐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媽媽,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姐姐是真實地在表達自己的歉意,而不是外在力量強迫她這么做。

鏡頭二:

一天,2歲的妹妹和6歲的姐姐躲在餐桌底下玩游戲,兩人竊竊私語,似乎在密謀什么事情。這時,我隨口問道:“你倆在說什么呀?”姐姐立刻就對妹妹說:“不要告訴媽媽!”妹妹堅定地重復:“不告訴媽媽!”

鏡頭三:

2歲的妹妹總是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而我卻不愿意總抱她,于是,妹妹轉向姐姐:“姐姐,抱抱我!”

6歲的姐姐自己都還是個孩子,但她卻停下來,抱了抱妹妹,然后對她說:“姐姐抱不動,媽媽累了,妹妹拉著姐姐的手一起走好嗎?”妹妹順從地依偎在姐姐的身邊,手拉手向前走。

鏡頭四:

妹妹2歲2個月,我有事出差,姐妹倆白天都在我辦的匯樂園里。我回來后,老師和我說了一件她觀察到的事情。

有一次,妹妹想媽媽了,就哭,正在一邊玩的姐姐立刻過去抱住妹妹說:“妹妹別哭,媽媽不在,姐姐在!”然后,妹妹就真的不哭了。

老師說:“你不在的時候,姐姐真的會像媽媽一樣去照顧妹妹。”

“媽媽不在,姐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其實埋藏著負責、擔當、照顧、支持等正向的力量,但作為成人的我們卻經常只看到他們爭吵、競爭、欺負等負向的行為。

手足之情,是我們中國人對兄弟姐妹之間親密關系的一種比喻。手足由同一個身軀伸出,靠著同一心臟壓縮出的血液而生存,他們彼此扶手,榮辱與共。用“手足”來比喻同胞親情,其實也是表明手足之間的親密相處、互幫互助。

在我們的生命中,可能獲得的朋友相當的多,但不會有任何朋友能完全等同于手足。朋友可以絕交,從此便不再是朋友;夫妻可以離婚,從此就不再是夫妻。但手足即使絕交,身上依然流淌著相似的血液。

在多子女家庭中,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就成為他們的合作者和同謀者,既是學習的榜樣,也是引以為戒的例子。手足雖然互相訓斥,但也互相保護,雖然互相激勵,但也互相讓對方痛苦。

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她的自傳《黑莓的冬天》中這樣寫道:

“在成長的過程中,姐妹們表現出了激烈的爭斗;在成為年輕的母親后,她們拿子女來互相攀比,這無疑是爭斗的延續。但是,當孩子們漸漸長大,姐妹們反而比以前親密了許多。到了晚年,她們又常常是彼此精挑細選的、最令人開心的伙伴。”

瑪格麗特?米德還分享了她童年記憶中非常有價值的珍貴畫面:

“只有我和露易絲能回憶出庫爾奇是指什么,它是一只歡蹦亂跳的長毛狗,還總是耷拉著耳朵;記得后院長著一棵漂亮的蘋果樹;記得母親開車載我們去海灘的路上唱過《兩只織布鳥》;記得父親在臥室的地毯上打高爾夫球;記得一位名叫凱瑟琳的保姆,在晚間祈禱時教我和妹妹說:‘愿上帝保佑我的父母、所有親戚、朋友和賓?克羅斯比。’”

我曾看到許多二寶家庭,因為怕兩個孩子互相影響,于是讓兩個孩子分開。一個養在爺爺奶奶家,一個養在自己家;一個奶奶養,一個外婆養。在分開的情況下,兩個孩子的沖突是減少了,但是,隔閡也增加了。成年后的兩個孩子,也許就失去了童年的共同記憶。

篇8

數字備忘

婚檢率 2003 2004

廣東 52% 2.9%

廣西 51.7% 1.55%

有一些孩子,一生下來就生活在疾病與痛苦之中,他們面色蒼白、體虛力弱、骨瘦如柴;他們腹部隆起、骨骼發育不健全;他們需要按時輸血以維持生命,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否則死神隨時都會光顧,而他們,就是地中海貧血的重癥患兒。

他們本來也應該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花一樣的面容,但是因為父母都帶有輕型地中海貧血的遺傳基因,而輕型地中海貧血患者多無癥狀,更不自知,如果不進行婚前檢查或產前篩查,根本無法預先防范,于是,25%的患病機會就成為這些孩子100%的痛苦人生。

曾是同林鳥,狠心丈夫拋妻棄兒

8年前,一對夫妻生下了一個患有重型地中海貧血的兒子,那以后,深深的愧疚便烙在了母親的心上,但是她還慶幸自己有個疼她和兒子的老公,家里的經濟條件還算富裕。正當她滿懷信心救治惟一的兒子時,丈夫卻帶著家里所有的存款悄然“消失”了,留下了幾十萬元的欠款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孩子。

這對夫妻就是丁霞和吳大志,他們是1994年經過自由戀愛而結婚的。婚后,兩個人一起做小買賣,共同奮斗了幾年之后,家庭條件好了起來。1997年,盼望已久的兒子降生了。看著襁褓中漂亮的寶寶,夫妻倆高興得做夢都會笑。可是,寶寶8個月大的時候,丁霞突然發現他反應很不正常,他在晚上經常會吐奶、哭鬧、精神不好,剛開始,一家人也沒太注意,以為是小毛病。可沒幾天,孩子就開始發燒、腹瀉。這下可把夫妻倆嚇壞了,他們忙抱孩子到縣醫院檢查。醫生仔細檢查后,對夫妻倆說:“你們的孩子患的可能是地中海貧血癥,我建議你們還是到廣州市婦嬰醫院檢查一下,那里的檢測技術比較先進。”從沒聽說過“地中海貧血癥”的丁霞和吳大志根本就不知道這個病的可怕,聽了醫生的話,就連忙趕到廣州市婦嬰醫院做了詳細的檢查。

檢查結果證實了孩子得的確實是“重型地中海貧血”。而且,夫妻倆都是輕型地中海貧血。醫生告訴他們,得這個病的孩子只能靠每個月定時輸血維持生命,但一般活不過3歲時。聽到這個噩耗,夫妻倆一下子就垮了,抱在一起號啕大哭!看著鮮紅的血漿注入到兒子細嫩的體內,丁霞那顆做母親的心都被攪碎了。但是她擦干了眼淚,告訴自己:孩子是我生出來的,我要為他負責,我絕對不能讓他死!讓她感到欣慰的是,丈夫在她最痛苦的時候一直支持著她,他往返于醫院、家、生意之間,再苦再累卻沒有說過一句。他堅定地告訴丁霞:“你就放心地陪著兒子吧,我是你們堅強的后盾。”有了這個后盾,丁霞的心踏實多了,對兒子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2000年,眼看兒子就要過3歲生日了,丁霞準備給孩子過一個難忘的生日。這天一早,吳大志像往常一樣,去店里忙生意。可是,丁霞陪著兒子等了他一晚上,也沒有見到人影。更可怕的是,自那以后,吳大志好像人間蒸發一樣,徹底從丁霞的世界里消失了。剛開始,丁霞以為丈夫被人綁架,可是當她找到吳大志最后出現的那個茶樓打聽時,服務員卻告訴她,吳大志是和兩個人一起離開的,并不像綁架。就在這個時候,丁霞發現家里所有的存折都不見了,她忙趕到銀行去查,原來存折里的存款在吳大志失蹤的那一天全被提走了。

丁霞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怎么也想不通,那個對她體貼有加、從沒抱怨過兒子的病、買回水果總是挑兩個最大的給她和兒子的丈夫怎么會突然扔下她和兒子不管了呢?而且竟然還狠心拿走了全部的積蓄!那是兒子的救命錢啊!丁霞緊緊地把兒子摟在懷里,哭得嗓子都啞了。禍不單行,就在她被丈夫的絕情傷害得體無完膚的時候,債主們聞訊都趕來討債了。最后,那些債主一起把丁霞告上了法庭,法院把丁霞的房子、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拍賣了,還了幾十萬的欠款。走出那個自己苦心經營的家,丁霞兩手空空地帶著孩子搬到了臨時租的房子里。

這一連串的事情發生得太快了,讓她來不及細想,更沒時間繼續悲傷,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兒子下一次輸血的錢怎么辦?這時,母親張美英聞訊趕來了。看著心力交瘁的女兒,張媽媽心疼得大哭起來。從那時起,張媽媽就充當了“爸爸”的角色,幫助女兒照顧可憐的外孫。有的朋友勸丁霞一定要把吳大志找出來,把家產要回來,孩子就有救了。可她知道有太多的人這樣“走”掉了,有時間還不如去賺錢給孩子治病,哪兒還有心情找那個無情無義的人啊!

困頓中,丁霞借了錢重新做起了批發小食品的生意,一天天累死累活就為了給孩子治病。而張媽媽則擔起了照顧孩子的重任,因為經濟上的拮據,他們一個月只能維持一次輸血。每到月底,祖孫倆就要從縣城趕到市里。因為丁霞不想讓外人知道兒子得了這個病,怕孩子受到歧視,所以,每次張媽媽拎著祖孫倆一天的食物和衣物被鄰居看到時,她都會告訴人家,自己是帶外孫到市里玩,看著別人羨慕的眼光,張媽媽卻像吃了黃連,偷偷地把眼角的淚水抹掉。輸血順利的話兩個多鐘頭就能結束,如果中間出現了滾針、血流不暢等問題,時間就長了,最長一次竟花了13個小時。輸血時,張媽媽一步也不敢走開,有時輸完血天色已晚,他們不得不留在醫院里過夜,張媽媽就在走廊的長椅上湊合一夜,第二天再帶著外孫趕回縣城。

別人是供房子,而我供的卻是隨時都會倒塌的“房子”

一晃兒,丁霞的兒子浩浩8歲了,他一直在廣州市婦嬰醫院輸血。幾年來,醫學不斷地進步,重型地中海貧血癥可以通過干細胞移植手術達到根治的效果。最初,干細胞移植只能通過同胞的臍帶血移植,當丁霞弄明白,必須要她和丈夫再生一個完全健康的孩子,用這個孩子的臍帶血移植給浩浩時,丁霞剛剛燃起的希望又破滅了。

每天,她想的就是怎么賺錢,怎么治孩子的病,早已把吳大志忘到腦后。但如今,當她知道救孩子的惟一希望還是在吳大志的身上時,她崩潰了,這么多年的辛苦仍敗給了那個絕情的男人,一如5年前他的出走,這次,他再一次毀滅了兒子生的希望。后來,干細胞移植發展到無血緣關系的外周血移植,在醫生的幫助下,浩浩和捐獻者進行了幾次配型,但都沒成功。2005年3月,當記者到廣州市婦嬰醫院采訪時,遇到了來院輸血的丁霞母子和張媽媽。這一次,還是張媽媽陪著浩浩來輸血,而丁霞是來醫院進行配型檢查的。醫生告訴她,只要血型符合,母親也可以移植干細胞給孩子。

浩浩的眼睛大大的,是個很好看的小男孩,沒有一絲地貧患兒的外貌特征。陪在一旁的張媽媽告訴記者,浩浩的學習成績很好,是少先隊員,還是三好學生。浩浩唱歌很好聽,寫得一手好字,畫畫也很好,在他們租住的房子墻壁上貼滿了浩浩的“大作”。張媽媽還悄悄地告訴記者,浩浩在學校很受小女生的喜愛,好多女生都會送他禮物。病床上的浩浩聽到這里,原來一直面無表情的臉一下子紅了,露出了一個孩子本該擁有的燦爛笑容。

滿面風霜的張媽媽一提起女兒,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小霞太不容易了!我和她爸都沒有工資,所有的生活費和醫藥費都要靠她一個人湊。她一個女人太苦了,當媽的不幫她,誰能幫她啊?小霞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心里總惦記著浩浩的病。現在她掙的錢都花在了浩浩身上,一個月兩三千塊,真不知道孩子再大一點該怎么辦!”

記者見到丁霞的時候,她剛剛抽完血,等待最后的配型結果。當記者表示希望能和她談談浩浩的病情時,丁霞有些戒備的心理,再三叮囑記者不要登出浩浩的真實姓名,也不要拍照,她希望能給浩浩一個平靜的生活環境。

她告訴記者,每一次到醫院對自己來說,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為一個母親,她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去延續兒子的生命,去珍惜與兒子共度的每一天。她把所有的痛苦一個人扛,沒有向任何人哭訴,也不求別人的憐憫,只想讓孩子平平靜靜地過日子,“連自己的父親都不幫他,還能靠外面的人幫多少呢?”只有自己幫自己。她內心中最感激的,就是醫院里所有的醫護人員,這么多年來,是醫護人員充滿信心的笑容給了她堅強的力量,讓她能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然而,一個女人到底能承擔多少的痛苦呢?有的朋友說丁霞現在所做的都是“無用功”,是白養兒子。還有人說:“你太傻了,他爸都不要他了,你還要他干嗎?”聽了這話,丁霞心都涼了,她最困難的時候,沒向朋友要過一分錢,求過一次幫忙,她不想拖累朋友,但是卻一直無法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真是針扎不到自己就不知道疼啊,他們不明白浩浩就是她的命根子!她怎么能眼睜睜看著他死?無論她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每次浩浩輸完血臉色變得紅潤了,她就什么苦都不覺得了。“別人都是每個月交錢供房子,我是供一座隨時會倒塌的房子,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兒。我不想跟人家說,說了也幫不上忙,說出來還要把自己的傷口剝開,疼啊!”

一提到兒子,丁霞的淚水就止不住地流。幾年來,每次輸血都是自己的母親陪浩浩,自己從來不去。不是她不想去,而是一看到針扎在兒子身上,她的心就哆嗦,然后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可她還得掙錢給孩子輸血,她絕不允許自己倒下。而浩浩也帶給她太多的快樂:成摞的獎狀,老師連聲的稱贊,她以自己擁有這個好兒子而驕傲。浩浩越乖,她的心就越疼,她做夢都想,要是浩浩能恢復健康該多好啊,她什么都不求了!如果用自己的命來換兒子的健康,她會毫不猶豫地豁出這條命來!可是她的命救不了兒子,自己只能絕望地等待,一天天地數日子,每晚都會從睡夢中驚醒。她不敢想象失去兒子的日子,一想人都空了。對于移植手術,丁霞越來越覺得希望渺茫,丈夫仍杳無音訊,兒子的年齡也漸漸大了。

當記者問她,結婚前是否參加了婚檢時,她說婚檢是做了,但沒有專門做地中海貧血癥的檢測,因為她當時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病。最后悔的是產前檢查也沒有做,結果給兒子帶來了這么大的災難,她一直深深地自責。她跟浩浩說:“做我兒子那么辛苦,不要做我的兒子了。”浩浩卻說:“我喜歡做你的兒子,只是為什么我要有這個病?”看著孩子無辜的表情,丁霞沒法回答她。多少次,浩浩哭著說:“媽媽,我不想得病!”丁霞聽了都要瘋了。去年丁霞生日的時候,浩浩閉著眼睛虔誠地許愿:“讓媽媽以后都不哭。”以前丁霞一哭,兒子就跟著哭,從那天起丁霞再也不敢在他面前哭了。“我要給兒子一個安安靜靜的環境,哪怕他最后還是要離開我……我也無怨無悔。”

離開醫院后,記者的眼前時時浮現丁霞一家以及很多地貧患兒和家屬的樣子: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眼睛中藏著莫名的憂慮,也許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性;而家長們在孩子面前都是輕松談笑,想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的特殊,但是一轉臉,他們都要咬緊牙關才能止住涌出的淚水……

對“地貧”,我們知道多少

“為什么沒早一點取消?”這是兩年前記者聽說要取消強制婚檢這個消息時,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我是一個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知識女性、大學本科學歷,有中等的收入,但是當初結婚的時候,也還是想著怎么能逃避這道關口,最后實在沒轍才去婚檢的。而放眼周圍,托關系走后門不去婚檢的,大有人在。

不想去婚檢的原因,雖然每個人都各有不同,但不外乎嫌麻煩、不好意思,或者害怕暴露隱私……殊不知艾滋病和名目繁多的性病,以及上千種遺傳病、傳染病中的任何一種都能讓新婚夫婦的幸福大打折扣,甚至改變兩個人后半生的命運。如果結婚之前,能夠真正了解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我們還能那么勇敢地對婚檢說“不”嗎?

也許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人們不愿去婚檢在很大程度上與費用有關,但在大中城市,婚檢率的驟降絕對不是因為經濟問題。有很多報道都在拿數字說話,稱2003年10月《婚姻登記條例》出臺取消強制婚檢后,各地的婚檢率直線下降了多少個百分點,但記者認為,這并不能說明“強制婚檢”有多必要,暴露的其實是之前被強制婚檢所掩蓋的、人們對于婚育知識的嚴重匱乏。

取消強制婚檢,標志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也給予了老百姓更多自主選擇的權利。但是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當事人必須要確實具有對自己的選擇后果承擔責任的思想準備和行為能力。

都說無知者無畏,其實建立在無知基礎上的無畏,是一種非常可悲的精神狀態。

重型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因為患者身體無法制造足夠的紅血球來支持生長及正常的活動。最早是在意大利、希臘和其他地中海區域的民族及其移民的后裔中發現的,因此而得名。后來發現除地中海地區之外,其他臨接海洋的地區也是此病的高發區,所以又叫“海洋性貧血”。

20世紀40年代,我國第一例地中海貧血在廣東被發現。廣西、廣東、海南、云南是這種病的高發區,福建、四川、貴州、湖北、湖南等地也較為常見。廣西醫科大學75歲高齡的龍桂芳教授對8個民族10萬人普查后發現,廣西地中海貧血基因攜帶者高達20%,也就是說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地貧基因攜帶者。

而這也已經是20多年前的數據了,龍教授在采訪中說,近三四年來,她每年對全國各地送來的“疑似地中海貧血”血液標本進行化驗,無論是收到的標本還是被確診的人數都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英國王室中流傳出來的血友病能夠讓沙皇王朝衰敗,足見遺傳性疾病的毀滅性危害。地中海貧血也是這樣一個可怕的幽靈。雖然重型患者會嚴重貧血,肝脾腫大,生長發育緩慢,往往幼年夭折或孕育六七個月時死胎;但輕型者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他們只是遺傳基因的攜帶者,婚配以后有25%的機會產生重型和50%的機會生下輕型地貧嬰兒。因此這個幽靈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它像半顆隱形炸彈,悄悄地藏于人體之內,一旦遇到另一半,就會馬上被引爆。

輕型的地貧患者不需要治療,而重型地貧患兒,治療起來則非常麻煩。常規治療是定期輸血以維持生命,但長期的輸血,又會引起過量的鐵沉淀,所以他們還得做去鐵治療。一般的去鐵治療方法是,用“皮下注射泵”在肚皮上注射,每天要持續8~12小時,不少患兒因為去鐵過程太痛苦而無法堅持。

為了減輕去鐵過程的痛苦,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在國內率先引進了一種名為“去鐵酮”的新型口服藥。使用口服方式去鐵,可以省下1/3的費用。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輸血量增大,去鐵藥劑量的增多,如果按正規的要求治療,其費用是非常高的。一般情況下,1-3歲的孩子一個月最少要20支去鐵藥物,一支76元,加上輸血,要兩千多;4-7歲的孩子要三四千元。孩子年齡越大,需要的費用也就越多。

這么高的費用,使很多患者的家庭傾家蕩產,所以民間把地貧患兒叫做“吸血鬼”。許多孩子都難以維持正常治療,至于一些農村的患兒,只能一直等到奄奄一息了,家里再賣一只雞或一頭豬,來給他輸一點血。由于高昂的費用,有的孩子一旦被確診為重型地貧后,家長就再也不帶孩子來治療了,而放棄治療,等待的只有死亡,這樣的孩子太多了。眾所周知,現在國內的臨床用血非常緊張,而這些重型地貧孩子每個月都必須獲得輸血。這么多的血從哪兒來?也已經成為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現在“O”型血和“AB”型血比較緊缺,醫院便發動互助獻血活動,要求患兒的家長必須獻血,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孩子有血輸。

在廣州采訪時我們見到一個3歲大的小女孩,個子比同齡孩子矮得多,臉黃黃的像秋天的萎菊,鼻梁扁扁的,兩眼之間的距離很寬,已經開始有了地貧孩子的典型相貌特征。這個孩子已經3個月沒有輸血了,血色素很低很低。孩子的父母跑了很多家醫院都說沒有“O”型血,而父母又因為體重不夠90斤,不符合獻血的標準。于是,這對父母到街上的獻血車旁求好心人幫幫忙,付給他們錢。可是那些人都懷疑地躲開了。如今,這對瘦弱的夫妻只能這樣天天領著孩子往醫院跑,盼望著哪一天能交好運。而這個生命被攥在死神手里的孩子,就那樣茫然地睜著眼睛看著父母跑來跑去,那種眼神真讓人心疼。

而能夠堅持做徹底去鐵治療的患兒,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干細胞研究中心主任黃紹良教授估計,在中國還不到1/5,“地貧患兒大多數到10歲左右就會因肝硬化等病死去。”因此,國內重型地貧患兒的壽命要比國外患兒短很多,國外最好的能活到40歲,國內的能活到十幾歲已經很少見了。

目前能夠根治地中海貧血的方法就是移植,包括骨髓移植、造血干細胞移植、同胞骨髓移植以及同胞臍帶血移植。雖然國際、國內對移植治療地中海貧血還存在分歧,但根據廣州婦幼保健醫院成功實施的16例移植手術來看,成功率還是很高的。

但是移植需要的費用很高,從20萬到30萬不等,這筆可觀的費用把很多家庭都擋在了希望的門外。同時,由于國內捐獻骨髓人數太少,骨髓庫資源也十分有限,即使出得起錢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那么幸運地找到合適的配型,畢竟同胞的配型成功幾率也只有25%。現在,有太多的孩子等著200cc血救命,更有太多的孩子等著相同的骨髓救命。如今的骨髓捐獻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外周采血即可確定是否配型,如果配型相同,只要像獻血一樣抽取200cc的血液即可挽救一個幼小的生命。捐獻者可以到當地的血液中心咨詢相關事宜。

除了婚檢,還有什么能擋住地貧的洪流

可以說,對于地中海貧血這種疾病,在醫學上對其認識得已經很清楚了。雖然治療起來比較麻煩,但憑現有技術手段卻是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的。塞浦路斯以前也是地中海貧血的高發國,但是從1975年開始執行世界衛生組織的預防計劃,到1983年就已經實現了重型地貧患兒零出生率,而且這項紀錄一直保持至今。

廣東和廣西這兩個高發地區,也都在2000年前后開始在婚檢地加入地貧基因檢驗項目。當時婚檢是強制程序,城市的婚檢率已經達到了99%,但因為農村婚檢率極低且基數比較大,其平均婚檢率在50%到70%左右,所以當時仍然有重型地貧患兒出生。現在國家把婚檢政策由強制改為自愿,參加婚檢的夫妻已經少得可憐。這道形同虛設的堤壩,還能擋得住地中海貧血這道來勢兇猛的洪流嗎?

廣州市婦嬰醫院兒科主任孫新不無擔憂地說:“取消強制婚檢剛剛一年多,懷孕需要時間,孩子生下來到發病也有一段時間,最早的6個月,晚一點的還有兩歲多發病。因此現在暫時從臨床上還看不出問題,但是一兩年后,人們就會發現,重型地貧的患兒會急速增加。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它直接影響著我國人口的素質。只有充分認識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都能自覺地重視婚檢,至少懷孕時做好產檢,這種情況才能夠避免。”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兒科教授方建培認為:“取消強制婚檢,不太符合我國國情,因為人們的僥幸心理太強,沒有自覺意識;而且思想上不重視,覺得麻煩,還有很多人認為婚檢會侵犯個人隱私,自己的事不愿意讓別人干涉,其實這都是因為不知道具體危害,不知道得了病后會這么慘。”

南寧市婦幼保健院潘春惠副院長告訴記者,在她所見到的地中海貧血患者中,大部分是因為出現其他病狀到醫院就診時,才被查出來的,很少有病人主動要求進行地中海貧血的篩查。廣州市婦幼保健醫院負責婚檢的馬宏民主任也提到:“在取消強制婚檢以后,主動來婚檢的人群中,其學歷都普遍比較高。以前強制婚檢時,大學本科的不到30%,而現在達到70%。

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婚檢率,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優生優育知識、讓人們自覺意識到婚檢的重要性,才是根本途徑。當然婚檢不是最終目的,提前規避婚姻中的健康風險,有效預防新生兒出生缺陷才是最重要的。亡羊補牢,猶為未晚,針對地中海貧血項遺傳性疾病,面對婚檢防線失守的嚴峻現實,我們當前最緊迫的就是要更牢固地建立起產前篩查這道防線。

產前診斷也是預防地中海貧血發生的重要手段。如果你沒有婚檢,那么只要在懷孕56天至65天到醫院做產前診斷,就可以知道胎兒有無地中海貧血,若胎兒顯重型或中間型地中海貧血,就可以馬上采取措施,從而避免一場家庭悲劇的發生。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婚檢這道防線,光靠產檢,技術要求高、費用也較高。對于個人,流產經歷帶給身與心的痛,恐怕對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都是一場噩夢。既然風雨終歸要來,我們為什么不能提前買一把傘,以最小的代價贏得主動,來為我們的生命保留一份從容呢?

小貼士

篇9

2、自己帶孩子,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能體會,就算你就在我身邊,你也不會懂!

3、果然懷孕生孩子帶孩子這過程中有很多心酸和委屈,只能夜深人靜時拿出來流流淚,其他時候強顏歡笑到底。

4、一個人帶孩子最怕的就是半夜發燒,各種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篇10

也許你曾感受過母親對兒子的那種牽掛;也許,你曾感受過妻子對丈夫的那種依戀;也許,你曾感受過孩子對父親的那種期盼!那么,當你憑借強健的體魄登桿爬塔,越嶺翻山時;當你施展嫻熟的技巧接表掛線時;當你奮戰在電業的前沿而驕傲地宣稱是光明的使者時,你的頭腦是否繃緊了安全這根弦?原創:

安全,這兩個普通的字眼,在我的心中曾是那樣平凡,但是當一場悲劇在我身邊猝然發生,我的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不忍心說出這位主人公的名字。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供電職工,平日里他工作一直很出色。但在一次登桿撤線的作業中,他忽略了一個不該忽略的細小環節——沒有打臨時拉線。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次小小的忽略卻造成了他終身的遺憾。就在他剪斷最后一根導線準備下桿的時候,他感受到電桿在劇烈的搖晃。接著,電桿倒下了,他也倒下了……當他再次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已是三天之后,躺在醫院病床上的他早已是遍體鱗傷。

出事的當天,他年邁的老母親聽到兒子不幸的消息,急火攻心,當即暈倒在地上;正在上班的妻子接到電話以后驚叫了一聲,繼而發瘋似的向醫院奔去;才滿兩歲的孩子,晚上見不到父親回家,哭喊著找爸爸,然而他的媽媽卻不忍心把孩子帶到他那慘不忍睹的父親的床前。她怕呀,怕在孩子的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可怕的印跡。就這樣,一個充滿幸福和歡樂家庭,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破了。

在護理他的那些日子里,我親眼看到: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給兒子喂飯時那顫抖的雙手,年輕的妻子給丈夫擦背時那雙浸滿淚水的眼睛;天真爛漫的孩子注視父親時驚恐得不知所措的神情……看到此情些景,還有誰的內心不是為之一顫?還有誰會若無旁視的面對眼前的一切?

這起事故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訓。然而,就是這個晴天霹靂的震撼,卻仍有人在神經麻木,視安全于不顧,釀成了一起更加悲慘的事故。他是一位生龍活虎的小伙子,在一個狂風大作,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沒有做任何絕緣防護的情況下,匆忙奔赴出事現場。一萬伏高壓線因高溫熔斷掉在了地上,就在這一瞬間,他被強大的電流擊倒在十米開外的地上……來不及與朝夕相伴的同事說上一句話,來不及面對妻子實現那曾經許下的諾言,來不及親手接過襁褓中的嬰兒看一眼,就匆匆走完了他二十四個短暫的春秋。

是什么導致這些悲劇的事情發生?我說:“是盲目,是疏忽,是對安全觀念的淡漠,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我不懼怕死亡。”但我要奉勸你,不要作無謂的犧牲。

也許,有的同志會說:“我不懼怕傷殘。”但我要奉勸你,不要作毫無價值的冒險。

也許,有的同志對別人的悲劇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違章蠻干。但我要大聲的提醒你:“危險就在你面前,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

朋友們,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個人都僅有一次,自釀的苦酒自己可以喝下,自己的痛苦自己可以承擔,然而留給母親的悲哀,妻子的傷痛,孩子的陰影,卻是任何人也無法抹掉的。

作為一名電業工人,我們都懂得這樣的道理:違章作業是最可恥的表現,忘記安全,危險就潛藏在身邊,遵章守紀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那么,我們為什么有章不循?有規不守?是因為你工作多年,對各項操作輕車熟路就可以把《規程》放在一邊?

朋友們,你可知道?那本薄薄的《安全規程》浸透著多少血淚,多少悔恨,多少辛酸?原創:它積累著多年的寶貴經驗,它已成了我們工作中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