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構建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11:0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體系構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體系構建

企業服務營銷體系的構建

一、供電企業服務營銷體系的構建原則

1.以服務為核心,提高顧客滿意度。電力系統的直接受益者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構建完整的服務營銷體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群眾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只有顧客滿意了,才能說明供電企業提供的服務深得人心,才能在群眾心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接受自己提供的服務。通過對顧客滿意度的調查,供電企業可以根據顧客的消費意見進行自我修整和改進,為完善服務營銷體系提供寶貴的意見和經驗。同時,供電企業在進行內部考核或者經營企劃時可以將顧客滿意度作為核心標準,這也是供電企業在做出發展決策時的重要衡量標準。

2.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就供電企業方面來說,在構建服務營銷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把握住工作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心。只有以人為本才能時刻掌握自身的服務產品的質量,才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并且及時根據各種反饋做出處理,才能在不斷改進中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樹立強大的企業形象,擴大市場,做大、做強企業。總的來說,供電企業在提高服務水平的同時還會相應地提高其營業利潤水平,因此,企業要時刻注意調整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保證提供優厚的工作待遇,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滿足工作人員的實際需要,工作人員才會更加充滿信心地在本企業工作,才會以最好的工作態度向顧客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顯然,在這種條件下才會達到增大顧客滿意度的目標。

3.堅持以創新探索為主要前進手段。在構建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創新是企業擁有不斷發展的動力的源泉,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能完成對提高服務水平的探索,才能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供電企業服務營銷體系的構建,主要是通過構建內部服務營銷體系和外部服務營銷體系來完成構建完整的服務體系。

二、內部供電企業服務營銷體系的構建

內部的服務營銷體系注重的是培養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可以這么說,工作人員已經成為企業的第二顧客,企業內部的種種政策,就是對工作人員提供的各項服務,企業在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對工作人員進行獎勵和鼓勵,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企業內部的工作效率,這樣才能為企業爭取到大量的客戶源,吸引顧客。內部服務營銷體系的構建原因還是在于通過提高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以便跟顧客進行更好地交流與溝通,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

查看全文

貨幣體系革新構建對策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在造成世界經濟衰退的同時,也凸顯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的一個重要根源: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制度性缺陷。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重要問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國際貨幣體系歷經長期發展探索形成今日之格局,其中有其重要優勢,但總體看仍存在諸多弊端,甚至成為多次國際經

濟金融危機的制度性根源。

(一)美元危機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直接誘因

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時,美國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濫發美元,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使中國及世界各外幣持有國財富縮水,引發了以中國為首的世界各國要求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強烈呼聲。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平等的,美國是儲備貨幣的最后提供者,如果美元嚴重貶值,全球經濟可能會面臨失控的風險。美元的泛濫必將導致世界對美元價值信心的喪失。

(二)世界經濟失衡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重要因素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金融資本的跨境流動呈現出獨立運動態勢,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貨幣供給量的增長也不再受到實體經濟增長的約束,國際資本流動增長率要遠遠高于同時期的國際生產增長率和國際貿易增長率,使得全球金融資本總量急速膨脹并遠超過實體經濟總量。隨著東亞地區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崛起和對外貿易量的不斷擴大,必然要求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元能夠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給以滿足資本需求。大量的國際資金流向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相關國家貿易順差、逆差規模擴大,全球經濟進一步失衡。同前幾次國際經濟失衡相比較,本次經濟失衡程度更大、范圍更廣,且貿易順差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美國成為了貿易逆差的主要承擔國。全球經濟失衡中貿易逆差國主要是美國,而順差國卻隨著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轉移在不斷變化:由日本、韓國轉移到中國、東南亞,進而向南亞、非洲和南美洲國家轉移。貿易順差的背后是作為國際貨幣的美元不斷地從美國流出,流入到相應的順差國。席卷全球的美國金融危機正是暴露了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危機的恢復過程也是對現行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自我完善過程。

查看全文

低碳旅游體系構建研究

一、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評述

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提出競爭優勢理論后,關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研究便開始成為旅游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1]。國外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勞奇和里奇(Crouch&Ritchie)。他們較完整地分析了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因素,認為限制性因素(qualifyingresources)、目的地管理(destinationmanagement)、核心資源和吸引物(coreresourcesandattractors)、支持性因素和資源(supportingfactors)等構成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2]。在此基礎上,他們以波特的國家競爭力鉆石體系模型為理論依據提出了適用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的概念模型,即CR模型(見圖1),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奠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克勞奇和里奇兩位學者提出并完善CR模型之后,國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問題。郭舒、曹寧(2004)運用區域競爭的有關理論考察了旅游競爭力與目的地發展之間的關系,他們對影響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六個關鍵性因素———核心吸引物、基礎性資源、支持性因素、發展性因素、資本性因素和管理創新進行了分析,構建了彼此之間的關系模型[3]。史春云等(2006)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主要評價模型(CR模型和DK模型)、變量選擇(價格、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游客偏好與需求以及環境管理因素等)、模型應用等方面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定量評價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對未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應當在時間、空間、類型三個維度上進行評價[4]。易麗蓉、傅強(2006)就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旅游支持因素、旅游資源、目的地管理、需求條件、區位條件等五個因素與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五個影響因素之間也呈正相關關系[5]。此外,馮學鋼、沈虹、胡小純(2009)構建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的投入產出指標體系,運用數據差異驅動原理,對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競爭力展開量化研究,得出了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投入產出效率呈現東強西弱的格局,且大多數旅游目的地對其所占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的結論[6]。減德霞(2009)從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入手,借助因子分析選取分析性評價指標并設定相應指標權重,結合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表現形式構建顯示性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得出了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指標體系[7]。綜觀以上文獻,目前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競爭力影響因素方面,即立足于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某幾個影響因素而建立一套競爭力評價指標,或者是對一些成熟的目的地競爭力模型進行修正,例如一些學者利用波特競爭力模型構建旅游目的地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6]。然而,已有相關研究大都籠統闡述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在評價指標的選取上具有一般性和籠統性,沒有對不同類型的旅游目的地(如生態旅游目的地[8]、體育旅游目的地[9]、低碳旅游目的地等)加以區分,對不同類型旅游目的地競爭力影響因素的差異性也缺乏足夠考慮和深入研究。低碳旅游目的地在國內屬于新生事物,學術界對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內涵、競爭力影響因素、競爭力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極其匱乏,導致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缺乏理論指導。本文試圖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為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評價和低碳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概念解析

(一)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內涵

旅游目的地是指一定地理空間上的旅游資源連同其旅游專用設施、旅游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條件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成為旅游者停留和活動的目的地(保繼剛,等,1996)[10]。低碳旅游目的地是近年新興的旅游目的地類型,目前國內對低碳旅游目的地概念、內涵的研究還不多見,僅少數學者對此進行了論述。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2010)認為,低碳旅游目的地是指以低碳型旅游城市為依托,由低碳型旅游景區組成,全面貫徹低碳旅游理念的旅游目的地[11]。事實上,就空間范圍來講,低碳旅游目的地既可以是一座城市(如上海、保定入選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試點城市),也可以是一個景區(如安徽黃山風景區、四川九寨溝風景區等),甚至是一個小島(如海南低碳旅游島)。就本質屬性來看,低碳旅游目的地應該是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原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根本要求,通過營造良好的低碳旅游社會氛圍和貫徹低碳旅游理念,開展低碳旅游生產、引導低碳旅游消費的可持續發展的旅游目的地。這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相區別于其他類型旅游目的地的本質所在。低碳旅游目的地中的“低碳”是指“較低”或者“更低”的碳排放量,為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確定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實現路徑[12]。具體來說,低碳旅游目的地的“低碳性”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旅游吸引物的低碳性。低碳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包括低碳旅游資源和低碳旅游產品,是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根源,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的核心。按照旅游競爭力“引力說”的觀點,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多寡、種類、質量、分布等決定了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現實競爭力。因此,與其他普通旅游目的地相比,低碳旅游目的地首先應該擁有較為豐富的低碳旅游吸引物,以吸引低碳旅游者到訪,開展低碳旅游活動,帶動目的地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2.旅游設施低碳化。旅游設施,包括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專用設施,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物質載體,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正常運轉的必要基礎。旅游設施低碳化是指旅游目的地的規劃和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應以低碳為主題,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3.生活方式及旅游消費低碳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游客的消費觀念對旅游目的地的低碳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地居民及旅游者的消費理念和行為向低碳轉變將有助于實現目的地二氧化碳減排。作為低碳旅游目的地,應當引導人們轉變消費觀念、改變人們以往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和旅游行為,形成低碳消費習慣、低碳生活及低碳旅游氛圍。4.生態環境優良。發展低碳旅游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減少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作為低碳旅游的空間載體———低碳旅游目的地,必須合理利用目的地旅游資源,保護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5.低碳政策制度完善。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發展不僅需要良好的低碳資源、低碳設施和優良的生態環境,還需要政府制定合理完善的相關政策制度,如環境立法、支持和鼓勵旅游企業低碳化發展的金融、財稅政策、低碳人才引進和管理政策等,以引導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到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發展當中。低碳政策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僅體現了目的地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低碳旅游目的地未來的發展潛力。6.低碳技術全面。低碳技術是指那些有利于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益,最終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先進技術,如新能源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和埋存技術等。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設的各個方面,如清潔能源利用、低碳建設設施、綠色交通規劃、低碳旅游產品及生態環境保護環節都需要低碳技術支撐。因此,建立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效、清潔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領域的多元化低碳技術體系,是低碳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實質

查看全文

加強邊際協作   構建共防體系

加強邊際協作構建共防體系

**區委政法委**

自2003年以來,我區就把邊際協作作為構建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重要內容來抓,與周邊縣市,各鄉鎮街道之間都簽訂了行政邊界治安防范協議書,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邊際協作聯防活動,特別是為維護小平同志百年誕辰系列紀念活動期間的社會政治穩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就目前來看,由于地理位置和一些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邊際地區仍然是行政管理的“薄弱地”、矛盾糾紛的多發地、社會治安的“復雜地”。因此,加強邊際協作聯防,任務緊迫,意義重大。

一、邊際協作的目的意義

邊際協作的目的是:進一步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范機制,徹底消除治安防范盲區,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安防控網絡,更加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邊界地區社會穩定,促進邊界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邊際協作的意義,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

巨災保險體系的構建

[內容提要]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而且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重。當巨災發生時,政府習慣地成為責任的第一承擔者,而保險公司卻在此時缺位,賠償額金僅占損失總額的2%—3%,國民經濟的成果被大量消耗。面對諸如汶川大地震之類的巨災,如何構建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巨災保險體系,是本文思索的重點。

[關鍵詞]巨災保險保險公司再保險汶川大地震

一、我國巨災保險體系的現狀

(一)構建巨災保險體系的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我國四川省汶川地區發生8.0級特大地震,受災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因災死亡近7萬人,受傷超過36萬人,尚有近2萬人失蹤,截止5月30日為止,共發生余震6000多次,其中尤以5月25日16時21分發生在青川的6.4級余震為最,此次余震又造成四川廣元、甘肅隴南、陜西漢中等地數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千余間房屋倒塌。國際巨災風險建模公司ATR環球公司目前對此次地震的損失進行了估計,認為本次地震造成的所有投保和未投保保險的財產損失可能超過1400億人民幣,而其中投保財產損失可能為20至70億人民幣。[1]

今年春節前后的雪災又使南方諸省面臨困境,此次雪災波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損失之巨為百年所未見。截止到5月29日,5月末的一場特大暴雨已經造成55人死亡。

查看全文

糧食安全體系構建思考

我國實行糧食市場化改革后,糧食生產、銷售、儲備以及管理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變化使我國的糧食安全面臨著許多新問題。糧食安全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探索糧食安全體系的構建,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具有現實意義。國務院采取十項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是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變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我們一定要看到面臨形勢的嚴峻性,增強預見性,提高自覺性,積極探索有效提高國家糧食安全能力的新途徑、新方法。筆者認為,構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應做到堅持一個原則,建立和完善“六大體系”。

堅持“立足國內、偏緊平衡、適量儲備,市場運作,宏觀調控、引導消費、搞活流通”原則。立足國內:我國的糧食安全主要依靠自力更生、穩定生產來解決,爭取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5%左右,力爭國內的糧食生產保持5000億公斤至5500億公斤左右。偏緊平衡:總供給量與總需求量之間基本實現平衡,大體維持在5000億公斤水平上并適當利用國際市場做一些調劑。適量儲備:儲備糧食的數量保持在供應量4個月為宜,主要由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組成,企業儲備現在大量減少,要采取措施逐步恢復。在儲備結構上也要加以調整。市場運作:運用市場機制形成市場價格,刺激糧食生產,引導糧食消費,實現產銷平衡,供需接軌。宏觀調控:改進、完善、加強宏觀調控,包括儲備糧的吞吐調節,最低收購價的實施,進出口的調劑等。引導消費:我國人均糧食只有370公斤左右,要創造適合我國國情、有利于人民健康的膳食模式,在全社會倡導節約糧食之風。搞活流通:要著力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帶動糧食產業化、流通現代化的發展。要形成以大型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依托、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企業群體,構筑新型收購網和銷售網,為糧食的有序流通服務。總之,國家糧食安全體系是個科學的系統工程,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把握以上原則,不斷改革創新,才有可能走出一條適合我國糧食安全實際情況的新路。

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糧食生產體系。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開發商品糧生產基地,要統籌規劃,保持適度規模,使其生產能力與糧食需求相適應,確保糧食供求的基本平衡。同時,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糧食品種結構、優化糧食區域布局,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要轉變傳統的糧食安全觀念,樹立食物安全的觀念,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糧食生產向優質化和營養化發展。三是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扶持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與糧食生產者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建立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體系,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四是保護農業資源。加強耕地資源保護力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市場貿易體系。這是促進糧食流通、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糧食市場越開放,市場交易越規范,糧食就越安全。一要培育國內糧食貿易市場。立足全國糧食大市場,規范產銷區市場銜接,減少流通中間環節,穩定和拓展糧食供給渠道。要重點抓好省級糧食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糧食批發市場的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強化市場功能,把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結合起來,使流通渠道多樣化、效率化、競爭化,形成高效有序的糧食市場網絡體系。二要建立國際糧食貿易市場。入世以來,我國不僅保持了糧食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糧食進出口上呈現出有進有出的新態勢。在確保國內糧食生產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進行品種調劑,彌補部分糧食缺口,搞好國內糧食供求基本平衡。

建立健全完善規范的糧食市場管理體系。根據新形勢下糧食安全和供求平衡的要求,改變糧食市場管理辦法手段,由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進一步加快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進程,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糧食市場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糧食市場準入制度、市場交易制度、價格管理制度,完善對糧食市場的監管。進行糧食立法,把糧食管理納入法制軌道。制定旨在保護基本農田、規范耕地管理、保護糧食主產區農民利益的法律,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另外還要按照市場要求,制定糧食流通、經營管理的法律法規,依法管理糧食流通。同時,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減少行政干預。

建立和完善高效靈活的糧食儲備調節體系。一是合理確定糧食儲備規模與結構,建立多層次的儲備網絡。除中央戰略儲備、地方儲備外,還要建立社會儲備,包括生產者余糧儲備和經營者經營儲備等,對糧食安全多加一道保險。二是建立合理的儲備糧收購機制。可直接向出售糧食的農民收購,也可按實際情況向糧食批發市場收購,確保儲備糧源。三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儲備糧管理機制。在儲備糧的收購、經營、輪換上,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既做到儲備糧保值增值,減少財政負擔,又起到調控糧食市場,保持市場穩定的作用。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入庫要把好質量關,充分發揮糧食部門在檢驗技術、設備上的優勢,對入庫糧食嚴格按照國家糧食質量標準要求進行鑒定,車車抽樣檢驗,依質論價,確保質量良好,杜絕不符合儲備糧標準要求的糧食入庫,這是確保儲糧安全的前提,也是確保儲糧安全的基礎,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儲存把好科技關,努力提升科學保糧水平,堅持利用一切現代科學手段改善糧食儲存環境,制約庫存糧食的變劣因素。采用機械通風、自然降溫和適時地密閉隔溫等防護措施抑制糧食品質變劣,同時大力推廣綠色無公害儲糧技術,做到延緩糧食陳化、確保儲糧品質安全。

查看全文

文化和旅游統計體系構建探討

摘要:隨著文旅融合的不斷推進,文化和旅游統計應具有統一的統計體系。參照文化和旅游的國際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基于資源、經濟和公共服務三個大維度的統計標準框架,框架的資源維度目的在于摸清文化和旅游的“家底”;經濟維度測量旅游和文化產業(包括文旅新業態)的規模、經濟貢獻率;公共服務維度測量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情況、文化的傳承的保護情況。并簡要闡述了數據的獲取方式和大數據的優化方法。

關鍵詞:文化和旅游;統計體系框架;文旅融合

文化和旅游融合已經悄然展開,要真正做到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品融合還需要漫長的探索。就統計而言,建立相對統一的體系,才能更好的促進融合。統計系統構建為數據分析挖掘提供良好的基礎,進而影響分析決策,對事業和產業的發展起到指引作用。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新業態不斷應運而生,以往的統計指標體系加入較少新業態的度量和新技術的使用。文化和旅游分別統計的體系不利于文旅融合與發展。本文參照國際標準,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并加入新技術對文旅事業的影響,初步建立文旅統計指標體系框架。

1文化和旅游統計指標體系研究進展

1.1文化統計體系研究進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統計的角度是這樣定義文化的:文化是某一社會(社會群體)獨特的精神、物質、智力和情感特征。范圍包括:藝術、文學、生活方式、聚居方式、價值體系、傳統和信仰。“互聯網+”時代,我國2018年文化產業分類新增了互聯網文娛平臺、可穿戴文化設備等。這標志著,統計指標體系隨著社會和產業的發展應做出相應調整。創意與文化之爭即將迎來文化新業態。聯合國文化統計指標系統框架包括橫向和縱向,橫向維度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慶祝活動、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音像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服務、旅游業、體育和娛樂;縱向維度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培訓、存檔和保護及裝備和輔助材料。對于如何界定生產性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采用了產品集中分類法(CPC)以及國際標準工業分類法(ISIC);對于如何界定文化商品和服務,采用了國際收支服務分類(EBOPS)和協調體系(HS);對于如何界定文化職業及文化從業人員,則使用國際標準職業分類法(ISCO)。在2008年之前對于文化參與度當前很多統計是基于對文化產品的服務和消費的指出的統計,在2008年之后,我國也隨著歐美發達國家一樣進行了一次時間利用數據調查,時間利用的統計能夠準確反映人們的文化參與程度。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度量是行業遺留的難點尚未突破。1.2旅游統計指標體系研究進展。對旅游的統計首先要明確游客的界定。旅游是指出于商務、休閑或其他個人目的(非在被訪問國家或地點受聘于某個居民實體)在持續時間(不足一年)內,出行到其慣常環境之外的某個主要目的地的活動。世界旅游聯盟將統計體系分為與旅游業相關的基本概念、分類、數據、指標等,在具有國際可比性的國家統計體系下測度旅游業的經濟貢獻。目前我國旅游統計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旅游市場的旅游人次、收入、花費、客源地、目的地;飯店和旅行社的數量、收入、稅收、就業率;旅游教育培訓涉及的高等院校數及在校生人數等。與文化統計類似,主要從經濟的維度度量,然而社會層面的統計相對較弱。作為社會化的產業,社會和公共服務同樣重要。《2008年國際旅游統計建議》和《2008年旅游衛星賬戶:推薦方法框架》均得到國家統計局的同意認可。基本統計信息方面,主要從旅游需求與旅游供給兩方面統計,包括基本的概念體系、相關的分類標準、對應的指標體系及統計結果表式等。“衛星賬戶框架”遵守國民核算原則,設置了一系列全球標準和定義來測量旅游對GDP、就業、資本投資、稅收等等的貢獻,以及旅游業在國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統計中,我國的旅游統計體系無論在基本統計還是旅游貢獻測定方面都與國際框架、建議存在一定的差距。1.3文化和旅游的統計方法。文化和旅游的統計方法受限于統計科學的發展,以往主要以抽樣調查、部門報表和專項調查三種途徑。統計調查項目由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門共同制定,地方會根據本地區特色和實際需要適當的增加地區性的統計內容。然而,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能夠縮短數據的更新頻率,在用戶畫像、精準營銷方面為統計增添新方法。

2文化和旅游指標體系構建

查看全文

制造業德育體系構建

1構建德育的長效機制

1.1強化運行質量管理,建立德育目標管理系統。德育質量是中職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的生命線。中職院校德育工作與普通高校相比,更具專業性、實踐性、職業性、適用性的特點,與崗位實際緊密相連,因而德育運行質量直接影響德育調控機制的發揮。學校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德育目標管理系統。推行德育工作目標管理,賦予各德育職能部門和德育工作者以清晰的、明確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工作目標,施行學校德育工作責任制。通過德育目標管理,把德育工作具體細化,明確德育工作方向,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從而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隨意性。把德育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個德育部門和德育工作者,建立一個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工作責任體系。另外,應加強中職院校德育工作系統的層級管理,將領導層、管理層和執行層的職能作用區分。明確德育工作系統中,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從屬關系和同一層級中各部門之間的協作關系,使德育工作組織結構系統中目標結構、權力結構與信息結構達成一致,保證組織活動的續展性、有序性和協調性。進一步地加強德育工作運行質量管理,就是要求做好中職學校黨委宣傳思想工作領導機構、德育實施管理部門和基層黨政工團、學工組織、德育教研室的統一指揮、分工協作,著力發揮德育工作系統縱向控制協調能力,使各德育管理層級的目標、權力、信息互相配合,互相溝通,互相促進,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不斷提高德育工作整體水平,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第一位置,把育人作為學校的第一職責。1.2構建德育反饋體系,建設評估指導機制。為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學校管理者應構建德育工作的多級評估制度,對學校相關部門德育實施情況進行定期地督促與檢查,對整年的德育工作進行評價,對新一年的德育工作進行指導,以此促進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學校要重點抓師德、師風建設,修訂完善師德考核辦法,完善師德考評獎懲制度,通過建立師德社會監督機制,設立師德信箱及師德舉報投訴電話,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各方都參與師德監督。管理者還可制訂師德、師風建設主題教育實施方案,落實教師教學常規制度,開展教學行為規范管理。引進師德表現公開承諾制度,此制度要求各級優秀教師、模范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及黨員教師率先垂范,抵制和反對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并作出公開承諾,主動接受監督,以此不斷提升教師思想境界和專業化水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強大內驅力。根據中職學校的自身特點,對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日常生活、社會實踐、文體活動以及實訓實驗中的思想道德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分析、反饋,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德育工作效果。德育評估是德育工作正確決策的基礎、有效管理的關鍵和德育全面總結的依據,德育評估體系是整個高職院校德育系統建構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中職學校德育評估體系的構建與優化,則是有效發揮德育評估作用的前提,形成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為確立德育評價機制奠定了基礎。中職學校要根據評估指標體系的要求,運用先進的測量、統計和評估方法,對德育的現狀和實效進行判斷和評價,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獲得對評估對象全面客觀的認識。只有以德育評估的客觀結果為依據,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人生觀、價值觀等實際情況,科學地總結德育工作的成敗得失,積累經驗,改正錯誤。通過德育評估指導,進一步明確德育工作目標,調整德育計劃和相關政策,實現德育的動態管理,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2加強隊伍建設

2.1培訓專職德育工作者,發展德育能力。我校的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把德育工作人員的教育、培養作為系統工程,努力建設一支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政治堅定、業務精湛、專兼結合、功能互補、結構合理、精干高效、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高素質的德育工作隊伍。專職德育工作者在積累教學經驗的同時,學校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他們脫產、半脫產或在職培訓進修。通過教育理論學習,舉辦專題講座,加強德育科研,組織開展社會考察、社會調查等形式,逐步發展德育工作者的能力。學校要對優秀德育工作者及時地進行考察,將政治素質好、有發展潛力的德育工作者作為黨政后備干部進行重點培養,并逐步選拔到各級領導或管理崗位上。2.2加強班主任隊伍的建設,提升工作成效。學校管理者應不斷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發揮班主任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要堅持選拔、使用、管理、培養、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班主任的教育、培養,制定培養規劃,有步驟地安排各種形式的培訓,組織全校班主任開展經驗交流會,不斷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理論素養、班級組織管理工作水平與工作效果。

3加強校園綜合治理

進一步強化學校的安全保衛工作,突出學生安全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與管理,預防事故發生。大力開展學生自救自護安全知識教育活動與培訓;加大法制宣傳力度,開展法制知識講座,搞好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整合好校園周邊關系,營造一個和諧、健康、安全的校園環境;大力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設好心理咨詢室,讓心理輔導進課表,確保校園秩序穩定。

查看全文

中職德育教學體系構建

一、中職德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中職德育教學面臨諸多方面的問題和壓力,使得德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職生源質量偏低,家長與學生對職業教育認識存在偏差

中職學校學生文化課基礎普遍較差并存在嚴重偏科現象,基本上都沒有考上高中,而上中職學校是無奈的選擇。大多數學生在初中是受教師冷落,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上得過且過,缺乏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有部分學生認為上中職學校就是來學技術的,不愿意學習文化課。另外,還有一部分家長考慮到孩子還小,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就行,孩子不上中職在家也沒有什么事可做,甚至還有可能在社會上惹事生非,來中專就只想混個畢業證。

(二)德育課特色不明顯

照搬普高德育經驗,認為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同屬一個年齡階段,兩者在身心特點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德育工作也自然有共性。因此,在德育工作中照搬或過多借鑒普高經驗,偏離職業學校德育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未注意到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于普高,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的差異,學生思想、心理狀態的區別。有調查表明: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程不抱喜愛態度,認為學校德育與現實不合拍。

查看全文

構建律師誠信體系策略

誠信是對律師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要求,是律師執業活動的生命線。加強律師誠信建設,必須依靠健全的規章制度規范律師執業活動中的信用行為,把加強律師、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協會的行業自律與完善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以及全社會對律師執業活動的監管、監督、保障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全方位地加強律師誠信制度建設,用制度來保證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損。

一、律師個人較高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素質是律師誠信的基石

誠信是律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準則,是律師職業的本質要求。提高律師個人修養,是律師誠信的前提和基礎。

(一)律師應模范遵守以“愛國守法、明禮誠信”為核心的社會基本道德規范。遵守社會道德規范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律師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者,更應以自己的內心信念和實際行動恪守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基本道德規范,在以誠信為基礎內容的公民道德建設中,做社會誠信的實現者和維護者,以其廣泛的社會活動發揮其守信的示范作用,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承擔相應的特定的社會責任。

(二)律師應嚴格遵守律師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規范。誠實信用,要求律師本著公平、真誠與恪守信用的精神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1)律師在接受當事人委托時應真誠地承諾將為當事人提供優質服務;(2)律師在接受委托后自覺履行委托合同,信守諾言;(3)律師對當事人負有忠誠信賴義務,即勤勉盡責,在法律服務中盡最大努力追求委托人合法權益的最大化;(4)追求工作效率,不得拖延、不得敷衍馬虎;(5)嚴格履行合同義務,不擅自撕毀、中止合同、解涂委托,以免使當事人的利益受到不應有的損害;(6)律師與法官、檢察官、公證員、仲裁員及有關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關系要符合法律法規和律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不得妨礙國家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律師應以誠實守信的行為樹立自身良好的社會形象,以律師個體的道德品格反映全行業的道德風貌和水平。

(三)律師較強的業務素質是律師誠信的必要條件。2004年3月施行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把“律師應當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提高執業水平”列入第二章——律師的職業道德中,可見律師業務水平已經成為律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律師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基于自身的工作性質,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是作為一名律師最基本的工作要求,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是邁向律師誠信的第一步。有了專業知識和專業精神,才能依法最大限度地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才能贏得當事人的贊賞和信任,從而通過每個律師的誠信實踐,提高整個律師行業的社會公信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