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建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3:5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體系建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體系建設論文

篇1

論文摘要:物流業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的貨暢其流,但在現實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其中物流市場的誠信度低或誠信體系很不健全是一大問題。本文首先對我國物流市場的現狀及成因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完善我國物流市場誠信體系提出了一些建議。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加快物流業的發展,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利因素正制約著發展的速度,物流市場的誠信問題就是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物流企業信用缺失問題已十分嚴重,物流企業信用問題的有效解決,物流業信用治理模式和體系的構建,成為推動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動力。

一、目前我國物流市場誠信狀況

1.物流市場陷入“檸檬市場”怪圈

部分物流企業的失信行為影響了整個物流行業的誠信度,使顧客對市場上所有物流供應商的服務和信用存在懷疑,導致出價很低,而誠信企業的優質服務是無法按低價提供的,最終結果是劣質企業獲得交易機會,占領市場,誠信企業難以立足,致使物流市場淪為“檸檬市場”。

2.在代收貨款業務中,運輸單位攜客戶貨款潛逃

代收貨款業務的出現和不規范運作,給物流運輸企業攜貨款潛逃提供了機會。從正規運作的角度講,貨運企業收到貨款應及時向商戶兌付,但實際操作中代收貨款的兌付期一般為3天到一周,有的甚至更長時間,從而使貨運企業容易產生違規挪用貨款行為,當長期積累無法償還或形成擠兌風潮時,貨運企業就容易產生攜款潛逃的行為。

3.過度承諾,實際服務質量達不到,違約后拒不承擔責任

某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為了拓展市場、競爭對手,不惜承諾以低價格提供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高質量服務。貨主根本不可能以拒付運費為條件約束物流提供商,迫使其提供符合合同約定的高質量服務,因為雙方都清楚,貨物本身的價值遠遠高于運費。至于依法追償,整個訴訟和追償過程花費的時間、人力、金錢等各種成本相當高昂,甚至高于物流提供商違約給貨主造成的損失,因此對于貨主而言,訴訟追償往往是得不償失的,也就是說,付諸法律也不可能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形成有效的震懾和約束。

4.違規泄漏客戶商業信息,對客戶企業的經營造成嚴重損害

在合作過程中,第三方物流供應商能夠清楚掌握顧客企業內部的運營信息乃至商業機密。盡管根據合同和商業慣例,物流供應商有義務替顧客保守機密,但在實際操作中,仍有一些物流企業因其內部管理松散、草率或是受某些更大利益的誘惑,將其掌握的顧客信息泄漏或出賣給其他利益主體,最終導致物流交易雙方信用關系破裂。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這種失信行為無論是無意的還是故意的,其結果都是給顧客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有時甚至是致命性的。

二、我國物流市場誠信問題的原因分析

1.物流企業信用觀念不強,企業內部合同管理不到位

一些物流企業沒有較強的信用觀念,短視經營,或者抗風險能力不足,服務質量無保障,更無法建立誠信經營的理念。企業內部合同管理很不到位,這也是導致物流供應商違約失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物流企業對合同管理不夠重視。如在合同簽訂階段,為拓展市場或高估自身服務能力,導致過度承諾;或是對物流作業過程管理不足、失控等,最終使得實際服務不能滿足合同要求,形成失信。

2.我國物流信用方面法規尚不健全

我國信用立法滯后,司法、執法效率不高,物流業信用缺乏法律保障。至今沒有一部專門的商業信用法或社會信用法,針對物流行業信用的部門規章更未引起特別關注,關系社會信用及特定行業信用問題的法條只零散地出現在《合同法》、《擔保法》及《貸款通則》等相關法規中。信用立法滯后的同時,司法、執法過程也存在問題,突出表現為訴訟成本過高、執法不嚴、辦事效率低下等。

3.我國政府部門監管不力,市場監管難以到位

對市場監管的監管制度,基本上也只是依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家,對于失信往往當作“經濟糾紛”或者是“合同糾紛”處理,缺少強力措施。尤其對其中的經濟犯罪難以做到事前監控,事后依法罰處。正是由于政府的監管不力,再加上信用立法工作滯后,才使行業失信懲戒機制不能有效運轉,失信行為得不到嚴厲的處罰,失信成本低,物流企業的失信行為才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4.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發展還不夠成熟

在行業協會方面,目前我國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盡管現已形成數個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協會,但各協會都還未在物流服務各領域樹立絕對的權威地位,也尚未將所有物流企業納入其會員范圍,未得到所有物流企業的認可,因此,其行業自律作用還不能夠得到廣泛、充分的發揮,致使基于信用管制的行業自律主體基本處于缺位狀態。

三、我國物流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策略

1.物流企業自律

誠信就是對承諾的兌現。現在,對物流服務的質量作出承諾已經成為國際物流標桿企業的信用標識。在誠信指導服務的同時,服務又體現誠信。有時無形的誠信甚至比有形的資本還重要。因此,物流企業應嚴格做到誠實守信,把加強企業自身的誠信建設放在首位。企業加強誠信文化的建設,按照行業服務規范的要求制定服務標準,認真履行服務承諾條款,依法經營,自覺遵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法則,恪守商業信譽和公認的道德規范,不發生損害客戶利益的行為。

2.完善我國物流信用方面的法規建設

吸收和借鑒他國經驗基礎上,我國應盡快完善法規建設,嚴格物流市場的準入和行業標準。對申請經營者的資金、辦公場所、運輸車輛、裝卸工具、貨場面積、倉儲倉庫都應該有一個規范的量化指標。規范物流行業發展中的無序現象,創造一種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創建一種鼓勵低成本、高質量服務、高效率經營的機制。同時,國內各相關專業部門還應集中在一起,派出代表進行聯席辦公,然后委托某部門進行管理,這幾個部門聯合參與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政府要對真正的物流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使其做大、做專和做強。

3.建立社會公共信息平臺,提高物流運作流程的透明度

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整合電子商務、電子物流、電子政務資源來打破物流條塊分割,加強企業間、各級政府部門間及企業和政府間的信息溝通,實現信息透明,并據此建立物流企業的誠信評價機制和商業信用監督制度,建立物流企業和物流人員的信用評價與監管機構,使物流外包企業、物流企業、其他相關行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等在最大范圍內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與監督,提高物流運作流程的透明度。通過建立企業誠信檔案,定期評估報告,確保公共信息平臺這一整體的長展與物流業的動態發展步調一致。

4.加強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管力度

政府對物流企業行為的規制,對維護物流市場秩序,推動物流產業的發展無疑將會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組織制定、實施我國物流企業信用管理的相關處罰條例,強化并提高對代收貨款的接貨人和貨運公司的資質認證,支持和促進物流行業協會的發展,監督行業協會信用自律的公正性,真正發揮監管職能。

5.加強銀企合作,實現電子結算

可以通過加強銀企合作,超出一定數額的要在驗貨后由銀行代收的辦法,避免在短時間內代收貨款在貨運公司大量積累。合理的代收貨款返還時間是流程管理的重要環節。為防止接貨人環節出現問題,從法律環節上要求各網點接貨人務必每天兩次從銀行向貨運公司總部全額匯出當天所接收的代收貨款。還可以利用銀行先進的現金流管理方式和安全可靠的區域間現金流流通體系,還可使物流公司不直接接觸資金,通過POS機刷卡,網上銀行代收貨款等方式,避免現金交易,實現電子結算。

參考文獻:

[1]魯建東.物流園中存在的誠信問題探討[J].物流科技,2007,30(4):51-52.

篇2

一、“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現實意義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立統一矛盾助推了國家政府部門和學術界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伴隨著環境保護的不斷深入已走過40多年歷程,既有理論研究上的貢獻,也取得了一定實踐探索的經驗。然而,面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卻仍顯疲軟和力不從心。目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究其原因雖然有自然和歷史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是近年來經濟迅速發展造成資源過度開發。同時也存在改革體制不夠健全等原因。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這說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構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已成為國家政府層面關注和重視的重要問題。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以來,學術界掀起了討論構建生態文明制度的新熱潮,學者們圍繞"什么是生態文明制度?如何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怎樣的生態文明制度?”對生態文明制度的概念內涵、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理論基礎、必要性和緊迫性、構建路徑、框架結構進行了全方位探討和研究,眾所周知,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同,相應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應呈顯出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我國經濟社會已步入"新常態”階段,那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如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新常態”?這理應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研究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然而就目前來說學術界還沒觸及到這方面的研究,不少生態制度還相對落后,重要的生態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內容尚需完善,制度體系有待深入探索和建構。首先,從研究的路徑和方法看,現有研究由于缺乏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制度缺失缺位及凸顯矛盾的深刻剖析,因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有待逐步優化。在研究方法上已有成果大多缺乏邏輯與歷史、普遍共性與特殊個性、理論分析與實證調研、橫向比較與縱向分析、量化指標考核和本質內容分析、宏觀層面和微觀層次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其次,從研究的視角和學科看,目前研究視角較為單一,如對經濟激勵機制的研究大多為針對單一制度的經濟學研究,缺乏多視角、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和共同研究,故很多研究結論不免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常態”下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現實影響深遠的實踐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新常態”的來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必定會沿著縱深方向發展。首先,在理論層面上:第一,“新常態”下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將成為學術界研究發展的動向之一。生態文明制度構建如何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保護的大邏輯,首要的是必須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第二,應進一步拓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研究視角,并豐富和深化生態文明制度內容體系。在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進行研究時,必須擺脫單一的研究視角,加強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分析,開拓視野,借鑒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第三,應該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的研究。生態公正和環境正義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理論前提和主要任務,只有重視生態文明制度中的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和探索,才能實現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其次,在實踐層面上:第一,應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及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目前對生態文明制度的研究大多是宏觀上的探討,抽象的規范性和理論性研究較多,而從實證角度進行具體制度運行及實效性的研究較少。第二,要加速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試點實驗。以實踐為基礎,通過實踐不斷地檢視已建立起來的生態文明制度,并進行經驗總結,才能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第三,應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出發,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制度優先領域”的實踐研究。生態文明體系制度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依托健全的體系來激勵并制約個人行為,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因此新常態背景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顯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迫切的實踐價值。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特別是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深刻意義、現實依據和實踐經驗為依據,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的生態缺位、法律制度缺失和體制弊端凸顯為原由,探索了"新常態”視域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構的基本原則、路徑依賴和體系框架。這些研究不僅有助于學界深入挖掘生態文明制度思想,更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搭建了平臺,提供研究基礎和方法論支持。

作者:夏廣毅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院

篇3

1新形勢下鄉鎮農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很多鄉鎮農機管理機構不健全,缺少鄉鎮農機管理服務機構,更談不上先進的工作方案、完善的管理機制;另外技術人才隊伍匱乏,導致農機推廣工作難以開展。具體問題為以下幾點。

1.1農機管理機構不健全

我國部分基層區域的農機管理機構不健全,且由于人才與技術的缺乏,經常會出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農機管理機構的建設缺乏足夠依據,無法根據相關規定與要求開展建設工作,難以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1];另一方面,各級政府部門對于基層農機管理機構不重視,相關部門未能積極建設相關機構。且在實際工作中,相關機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能結合自身發展現狀等制定完善的推廣制度。

1.2缺乏高素質人才隊伍

基層面廣,人員不足,宣傳工作不到位。新形勢下,鄉鎮農機管理者沒有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無法聘用專業素質較高、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才,難以提升鄉鎮農機管理工作可靠性[2]。在聘用工作人員之后,沒有對其進行專業知識與管理技能的培訓,無法利用創新教育與經費支持方式提高鄉鎮農機管理工作質量,導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同時,相關機構還沒有利用先進的技術管理方式與培訓手段開展相關工作,無法提升農機使用安全性,也難以優化鄉鎮農機管理工作體系[3]。

1.3推廣經費短缺,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在基層農機管理機構發展中,還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資金短缺導致鄉鎮農機管理機構的經費不足,且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難以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甚至會影響整體農機管理機構的建設成效。且政府部門無法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不能利用優惠政策等,影響基層農機管理機構的建設速度,導致出現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2新形勢下鄉鎮農機管理工作措施

2.1完善農機推廣系統

在建設鄉鎮農機管理機構后,制定完善的管控方案和完善的系統建設體系,可以提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成效,科學對每個農村區域的農機使用情況進行管理,做好數據信息記錄工作,并建設完善的檔案管理體系。還有利于對其進行監督,逐漸提升評價工作成效,做好事故防控活動。第一,相關機構需要在道路兩旁設置懸掛警示語,要求機構管理人員定期開展走訪調查工作,在基層農機使用中,加強安全專業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其工作質量。相關管理機構可以利用電視等媒體開展安全知識的宣傳活動,宣傳農機使用的法律法規,利用安全講座等形式,提升農機使用者的安全性,為其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優化其發展體系。同時,還要加強巡查工作力度,利用科學的宣傳和教育方式,提升其工作質量。需要加大處罰與打擊力度,對于農機使用中出現安全問題與管理問題的,需要對其進行懲罰,以免日后出現問題[4]。第二,創新工作形式,提升農機管理工作質量。一方面,相關機構需要樹立創新觀念,根據農機管理工作要求,制定針對性的管理方案,滿足農機管理機構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針對農機管理機構的工作特征,建設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系統,科學開發各類信息技術,創新工作形式,明確各個機構的工作職責,提高其工作可靠性與先進性,優化其發展體系,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鄉鎮部門需要建設專門的農機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逐漸提升工作效率,減少農戶投訴。

2.2引進專技人才隊伍

鄉鎮農機管理者需要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聘用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才,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提升農機管理工作質量。首先,相關機構可以與農機技校、各機構等開展培訓活動,在相互合作的情況下,制定完善的農機操作培訓方案,將考試與培訓結合在一起,經過專門考核之后,才能為其發放證書,提升農機使用者的工作質量。其次,需要聘用專業素質較高的農機管理工作人員,使其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掌握先進的農機管理技能,落實管理制度,在認真的學習與實踐中,提高自身工作效果。最后,需要對農機駕駛者進行駕駛技術的培訓,使其了解相關交通法律法規,樹立安全操作觀念,提高自身的工作質量與可靠性,減少其中存在的農機管理問題。需要針對新形勢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特點與要求,制定完善的專技人才培養戰略方案,培養現代化技術型人才,如與職業技術學校合作,要求職業技術學校在培養人才期間,根據基層農機管理工作要求,建設完善的知識框架結構,以便于開展相關培訓與管理工作。

2.3加強農機推廣體系建設資金投入

針對基層農機管理工作,相關部門需要建設完善的管控方案,針對我國新形勢下對于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的要求,予以足夠的資金支持。第一,在資金支持的情況下,需要保證基層農機管理機構的建設成效,全面分析其發展需求與特點,與企業相互合作,在全面合作的情況下,企業應予以一定的資金支持,以便于開展農機管理工作[5]。一些中小型企業可以參與到農機管理工作中,積極建設各類工程項目,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第二,政府部門需要予以資金扶持,制定完善的優惠政策,建設相關的優惠項目,給予基層農機管理機構一定的資金獎勵,保證可以優化其發展體系,滿足其實際發展需求,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技術結構與推廣結構,例如:在農機推廣工作中,可以為基層農機管理部門提供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使其在推廣的過程中減少資金的支出,提高推廣宣傳工作質量。同時,可以利用農機購進補貼的方式,積極開展鄉鎮農機管理等工作,保證可以提高農民對于農業機械設備購買的積極性,以此支持基層農機管理部門的工作。

3結語

在新形勢下,農機管理工作受到廣泛重視,相關機構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創新工作形式,明確農機管理工作職責,優化其發展體系,增強農機管理工作效果,保證基層農機管理部門的完善性與優越性,發揮其在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農機管理機構的工作體系,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推廣技術,做好培訓與管控等工作,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廖獻華 單位:廣西北海市農機管理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屈寶玲.加強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的措施探討[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4(3):87-88.

[2]魏鳳傳.新形勢下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的改革及創新探索[J].農民致富之友,2015(2):235.

[3]陸慧華.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鄉鎮農機管理工作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5(20):223.

篇4

建設“6個百畝核心點、6個千畝展示片、6個萬畝示范區”,展示精確定量栽培、農機農藝相結合、滇屯502等十幾個主推品種,包含芒市鎮芒核;風平鎮弄么;軒崗鄉芒廣;遮放鎮戶悶、街道、戶弄、遮冒等四個鄉鎮。做好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點的標牌明示工作,便于農民自行參觀選種。通過以上措施,進一步擴大新品種展示、示范覆蓋,把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點建在農民家門口,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進度,讓新品種、新技術切實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抓住水稻生產的關鍵時期,組織農業干部、技術人員、示范農戶,選擇有代表性的高產創建示范片進行觀摩,開展技術交流,充分發揮示范片的輻射帶動作用。并大力宣傳。各級部門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學科技、用科技、創高產”農業技術活動,擴大高產創建的社會影響,及時報道整建制高產創建活動的進展情況和取得的成績,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確保項目保質保量實施,省、市領導監督現場,崗位專家主持制定了詳細的實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間地塊核查指導,促進項目順利實施。2014年通過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使項目區內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產量由2000年以前的不到350kg/667m2,提高到2014年的442kg/667m2以上,增幅21.1%。

2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取得的成績

1)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能充分利用本省農業科技資源,建成省市鄉三級機構技術體系,整合了分散的資源,搭建了產業技術平臺,加強了技術研究攻關、技術示范的力量,促進與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對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貢獻率。

2)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能優化配置現有農業科技資源,建立從科研到推廣、從實驗室到田間、從科學家到農戶、從科技成果到轉化為生產力等環節緊密銜接的有效機制。

3)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能突出研究重點,突破技術瓶頸,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和綜合試驗示范,掌握體系覆蓋區域的水稻生產勢態同市場接軌,提升了市場對水稻生產的導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推廣的轉化率。

3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1)試驗站與體系內外專家交流較少,下一步加強與水稻產業體系單位、專家交流與合作,積極承擔崗位專家的試驗任務,集中精力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有力支撐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體系內共享資源力度不大,應該加強體系單位資源互補交換。

篇5

1文件提交日在專利審批中的具有重要意義專利申請的“先申請原則”(可簡單理解為:同樣的發明創造,其專利權授予在先申請的申請人)決定了申請文件提交時間的重要意義,同時專利審查過程中的法定期限也以中間文件提交日作為申請人是否及時答復審查意見的時間依據,逾期未答復可能導致視為撤回專利申請權。因此,對于專利申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申請日和中間文件提交日的確定,如果由于信息化系統的故障導致專利局無法及時接收申請人(含人)提交的文件,將導致申請人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提交申請文件或其他相關文件,或者使人無法在與客戶(申請人)約定的時間內完成專利申請工作,由此將造成申請人和機構雙方的損失,也影響國知局在社會公眾和和國際上的形象。“PCT申請國際階段審查管理系統”提供給申請人(含機構)提交新申請的途徑有三種:PCT-SAFE客戶端、SIPO客戶端、在線申請,專利局需保證能夠實時且不間斷地接收PCT-SAFE客戶端、SIPO客戶端提交的新申請,保證申請人或機構能夠7×24小時使用在線制定和提交PCT申請。如果“PCT申請國際階段審查管理系統”申請端信息接收功能運行不能正常運行,則無法滿足上述服務要求。

2系統運維工作需要應急環境的支持在“PCT申請國際階段審查管理系統”采用了負載均衡、應用集群等技術手段來提升系統的持續運行能力,避免了單點故障,并采用了相應的數據備份等手段確保數據和系統的安全。但是當配合國際標準修改以及業務持續優化等原因,需要對系統進行大規模業務邏輯調整時,電子申請系統需要停止運行,需要有相應的應急手段替代正式系統接收專利申請文件,以保證文件的及時提交。

二、建設PCT電子申請應急體系的幾點想法

1建設PCT電子申請應急系統PCT電子申請應急系統應通過對“PCT申請國際階段審查管理系統”的改造和其他應急功能的建設,實現PCT電子申請系統各個業務環節的順利進行,真正達到電子申請系統持續不間斷服務,尤其是系統應能夠準確的記錄應急狀態下各文件的提交日和案件的申請日。應急系統建設需完成以下幾部分工作:(1)改造SIPO客戶端,實現對應急系統的支持。能夠識別當前的接收狀態(正常、應急),并針對應急系統的后續處理提供支持。(2)改造服務端程序,當系統恢復后接收應急系統接受的文件,并按照正常規則完成文件的后續處理,并生成正式回執發送給用戶,對于存在問題不符合接收規則的文件提供處理失敗回執。(3)開發應急服務端處理系統,當系統切換到應急服務后,能夠對SIPO客戶端和PCT-SAFE的文件接收,并提供應急回執。(4)開發PCT-SAFE應急功能及改造服務端生產系統,實現PCT-SAFE對應急情況的響應。(5)開發應急環境和生產環境的數據傳輸和同步應用、應急恢復后續處理應用、后續處理監控應用。在技術方面,應急系統重點要解決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復制技術。對于結構化數據,考慮當前生產環境復雜的數據庫配置環境,應采用基于數據庫專用數據復制工具的復制方案;在非結構化數據復制方面,鑒于當前NAS環境網關平臺統一,采用基于NAS網關的數據復制技術,能使數據復制環境較為簡單,具有容易實施容易維護的特點,應采用此技術方案。

篇6

社會事務離不開管理,不同的管理體系有著不同的設計原則,那么作為城市生產和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供水設計,也有著自己的設計原則,內容包含易維護原則、安全原則、操作界面簡單原則和可擴展原則,只有遵循原則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供水系統,實現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

1.1易維護原則

供水系統設計首要的是把硬件平臺需要放在第一位,盡可能應用容易維護維修的平臺,當出現故障時,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進行維護管理,實現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目標。任何軟件和系統都存在著缺點和不足,在城市供水系統開發中,也有問題存在,特別是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較為實際、也較為著急,都需要冷靜認真和思考,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保證供水走進千家萬戶時,不出漏洞。

1.2安全原則

安全原則是進行城市供水管理系統設計時,格外需要注意的大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現代供水管理系統由計算機控制,系統中存有所有使用用戶的機密信息,通過信息檢索能夠指導系統運行,假如出現工作失誤,就會造成大量用戶信息丟失,輕則給工作制造了麻煩,重則造成城市供水系統崩潰,后果是不可挽回的。

1.3操作界面使用簡單原則

城市供水管理系統不僅是為了企業管理方便才設計的,在使用中,除了相關管理人員以外,還有城市普通家庭。不同的素質、不同的文化結構決定了對界面的熟悉程度,只有以最簡化的原則設計出來的界面,才更加符合現代社會需求,打開界面就能讓普通大眾理解和使用,簡化原則能夠有效推廣系統應用。

1.4可擴展原則

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永恒的客戶,供需關系隨時變化著,不斷波動的市場使客戶關系變得不穩定,這是普遍存在的的市場規律。供水企業在設計供水管理系統時,一定要考慮到可擴展、可變更的原則,城市供水市場需求變動時,能夠有效應對,及時調整,保證企業效益、穩定供給市場。

2城市供水體系建設重要意義

城市供水體系是民生工程,其建設好壞直接影響到城市建設,所以說,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對城市規劃的新區推動作用明顯

城市不斷擴展,新區規劃越來越多,一個城市在發展中新區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進行新區規劃或者老城區改造時,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供水系統建設,可以說城市供水體系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同步的,從這一點看,城市供水體系建設推進了城市建設步伐、對新區建設和老區改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量,讓城市供水系統在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2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完善了現有的供水基礎設施,保障了居民及生產用水

我國城市建設,不斷加大對供水系統的改造,為居民和企業提供可靠優質的供水,讓城市居民和企業獲得充足水源,享受城市發展成果。可以說,城市供水系統建設能夠有效完善現有供水基礎設施,極大激發了供水系統活力。

2.3城市供水體系建設構筑了強有力的城市供水網絡,實現了及時供水功能

對城市供水體系的作用,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一個城市,水的作用是明顯的,完善優質的城市供水網絡能夠全面提升城市品味,促進城市發展,反映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水平,可以說,規劃合理的城市供水體系,能夠全方位優化城市供水結構、完善城區供水管網、實現供水功能,充分保證居民和企業用水需求,為經濟建設發展服務。

3我國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城市供水體系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也得到普遍認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這種不足阻礙了城市建設發展,影響了城市供水系統布局,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系統建設,才能有效解決不足的問題。

3.1城市供水管網普遍存在老化現象,遇到極端天氣或者施工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積停水

我國所有的城市都面臨著老城區管網老化的問題,由于新城區建設不斷發展,大部分資金投入走向新區擴建,對老城區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設施的陳舊,很容易造成供水管網爆裂,導致全城供水中斷,這個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造成城市被動,形成不可預估的后果。

3.2城市供水基礎設施薄弱,對于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任何一項改動都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同樣也需要大量資金,要想對整個城市供水管網進行全面更換和維護,資金投入量是相當大的,只能是出現問題再進行維修,勉強使用是許多城市在供水管網改造中的態度,沒有大事故,就維持現狀,這對城市供水系統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3.3城市供水體系的建設,與城市建設脫節,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發展

城市供水體系建設應該緊跟城市建設步伐,但事實上,卻是二者相脫節的,二者沒有形成相互促進的機制,更沒有形成相互約束的能力,二者限展速度脫節的實際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發展。

4改善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具體措施

只有不斷改善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速度,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城市供水體系建設水平,發揮應有作用。

(1)我國多數城市供水管網都有老化的情況,只有不斷優化城市供水管網,對老化管網進行及時更換,才能排除各類供水安全隱患,如果得不到及時更換,就會在臨界點時發生爆發,到那個時候城市供水系統就會崩潰,后果不可想象。

(2)只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才是保證城市供水系統高效運行的著關鍵。城市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強大的資金支持,只有多方努力,籌集資金,才能加大設施建設、改造薄弱,滿足城市需要。

(3)制定相關水務制度和管理政策、通過專項資金方式,從宏觀政策和資金投用上,保證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快速發展。協調推進城市供水體系與城市建設速度,使二者相互促進、協調一致。將其納入到城市整體規劃中,二者匹配密切,并做到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

5加強城市供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果

篇7

管理操作風險的原則

在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征求意見階段,操作風險曾被定義為“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以及外部事件給銀行造成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這個定義意味著操作風險可能引發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比較容易理解,是指某一操作風險事件發生后,按照銀行適用的法律、法規反映在銀行法定財務報表的損失,損失包括所有與該操作風險事件相聯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為避免后續操作風險損失實施的相關成本支出。但對于如何界定操作風險引發的間接損失一直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是其他類型的風險發生引發操作風險事件發生,或者操作風險事件發生后引發其他類型風險發生而造成的財務損失,但難以把握的是,間接損失數據是應當歸入操作風險損失,還是歸入其他類型風險的損失。后來,在新資本協議定稿之際,操作風險被定義為“由于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以及外部事件給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事實上將間接損失排除在外。

參考新資本協議的定義,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操作風險現階段應遵循以下四項基本的原則:

(1)全面管理。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總部和國內外分支機構都必須建立完善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控制操作風險損失。而操作風險管理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因此操作風險管理制度的控制力應該滲透到銀行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覆蓋所有的部門、分支機構和崗位,并由全體員工執行。

(2)政策及時調整。由于目前我國銀行業監管機構尚未對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制訂監管規則,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戰略、方針、政策也都處于變化當中,操作風險管理的政策制度應隨著外部和內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

(3)成本與收益匹配。管理操作風險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商業銀行的管理措施必須與具體業務的規模、復雜程度和特點相適應,通過付出合理的成本將操作風險損失控制在銀行經營所能承受的范圍內,不切實際地追求零操作風險并不可取。

(4)嚴格問責。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操作風險發生頻率較高的階段,應堅持嚴格問責的原則。銀行內部操作流程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有明確的責任人,并嚴格按規定對違反制度的直接責任人和負有領導責任的管理人員進行問責。

操作風險的分類

新資本協議將操作風險損失事件分為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就業政策和工作場所安全性,客戶、產品及業務操作,實體資產損壞,業務中斷和系統失敗,執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七類,每一類還有相應的子類。但如何根據新協議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操作風險進行有效分類是實踐中的一個難題。不少國內商業銀行發生的操作風險事件帶有典型的“中國特色”。因此,在新協議的指引下,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對操作風險進行分類或許是當前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

按照新協議中規定的操作風險的四類誘因,我國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類別大體可以分為:

(1)由于銀行業務流程、制度管理存在不當或偏差而沒有及時完善,導致操作或執行困難而產生的操作風險。比如,內部或對外流程不適當;責任分工不明確;文件殘缺;合同標準文本條款殘缺;合同標準文本條款對銀行不利;文件記錄內容不全面;合同標準文本中空白條款填寫不完善或不正確;風險管理報告不充分;財務報表披露不充分;新業務或新產品已經在前臺辦理,相關的文件沒有及時傳達到前臺;對前臺相關業務的新規定沒有及時傳達到員工;對業務流程要求執行不力等。

(2)由于人員因素導致的操作風險。這類操作風險是當前我國銀行業面臨的主要操作風險。人員風險源于主觀和客觀因素,前者為銀行員工不遵守職業道德,違章、違規或違法操作,單獨或參與騙取、盜用銀行資產和客戶資產,或工作疏忽,其行為給銀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后者為員工的自身能力與崗位對人員素質要求不符給銀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3)由于IT技術或技術應用環境失靈造成系統服務中斷或造成錯誤的服務,或由于系統數據風險影響業務的正常運行而產生的操作風險。如科技投資風險;系統開發和執行風險;系統功能問題或系統失效風險;系統安全風險;法律或公共責任風險;風險管理模型風險等。

(4)來自外部的主觀或客觀因素產生的操作風險。如交易對手通過訴諸法律而使交易無效(并非主觀故意或過失違反法律、法規、規章和規定);內部的管理規章制度與外部法律、法規或監管要求發生沖突;反洗錢活動不力;業務操作違規;對客戶的隱私和數據保護不力;外部采購或供應商風險;外部開發過程中所面臨的第三方中斷必要資源的風險;火災、洪水、其他自然災害等。

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設計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未來完整的操作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應由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商業銀行總部履行操作風險管理的牽頭部門、總部其他部門、國內外各級分支機構等構成。

在這個管理層級體系中,董事會應是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操作風險管理的發展藍圖和體系框架,審議并批準操作風險基本管理制度。評判操作風險狀況,對高級管理層、職能部門、各級機構履行操作風險管理職責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并提出改進要求,確保整個銀行機構能夠識別、衡量、監督及控制操作風險。確定整個銀行操作風險可以接受的水平,監控整體操作風險狀況是否符合本行的操作風險偏好,對特殊情況進行審議,必要時向董事會報告特殊情況等。

高級管理層負責執行董事會批準的操作風險管理戰略、管理政策、基本管理制度,評估操作風險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監控相關管理制度的具體實施情況,識別相關管理制度的不足和缺陷,決定為完善操作風險管理而采取的重要措施或行動方案。

商業銀行總部是履行操作風險管理的牽頭部門,負責擬訂有關加強操作風險管理的基本制度和辦法,以及操作風險識別、評估、監測、控制、緩釋、計量等方面的具體管理制度和報告制度,并向高級管理層報告有關情況;就完善操作風險管理及擬采取改進措施和行動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牽頭協調、監控、督導總部其他部門及各一級分行開展操作風險管理工作和執行高級管理層的決定,并向高級管理層報告有關情況;負責定期向高級管理層報告操作風險狀況及其占用的經濟資本狀況等。

商業銀行總部其他部門的主要職責包括:結合本部門實際情況負責制定本部門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報備牽頭管理的部門。負責建立本部門操作風險控制程序,貫徹操作風險管理的各項要求。積極掌握和運用操作風險管理技術、模型和經驗,識別本部門存在于產品、業務、流程方面及其他方面的操作風險,并確保在推出新的產品、業務、流程及IT系統前,對其內在操作風險做出充分的評估,采取適當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風險。對本部門操作風險控制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對主要業務范圍內的操作風險暴露及操作風險事件進行持續監控,完成本部門操作風險狀況的匯總、歸集和分析工作,按時報送牽頭部門。

國內外各級分支機構負責本級機構的操作風險管理,其主要職責包括:實施轄內操作風險信息的匯集、操作風險的監控和管理工作,并按相關要求向上級機構報告本級機構操作風險狀況,同時向本級機構負責人匯報。對轄內各部門及下級機構的操作風險管理情況進行政策執行督導和檢查,匯集轄內操作風險信息狀況。通過自我評估等方法識別對實現工作目標有負面影響的各類內在因素(如本機構業務的性質和復雜程度、人員的素質、組織的變化及人員流失率等)及外在因素(如經濟狀況的波動、產業技術的改變、政策形勢的變化等),制訂或完善相應的操作風險管理制度,采取適當措施防范和化解操作風險。

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運行機制

未來我國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運行機制應該由識別和確定、量化和評估、緩釋、監控、規避、報告等環節組成。

從操作風險的識別來看,首先要通過確定不同部門、不同分支機構、不同業務的操作風險事件來識別操作風險。由于操作風險表現程度上的差異,在確定操作風險事件時應根據對操作風險的歷史經驗、未來操作風險預測、潛在損失金額、潛在損失頻率等因素,將操作風險事件進行一定的分類,如一類操作風險事件、二類操作風險事件和三類操作風險事件等。

操作風險的度量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最難以做到的。根據國際活躍銀行的經驗,一般是通過量化方法,歸集和分析銀行在不同部門、不同分支機構、不同業務的各類操作風險,全面衡量銀行總體操作風險承受能力。隨著戰略投資者進入我國商業銀行,我國的商業銀行應借助戰略投資者的風險管理技術,引進關鍵風險指標、戰略風險評估、自我評估問卷、操作損失分析等方法,建立完整的操作風險度量體系。

操作風險緩釋實際是銀行操作風險的“出口”。我國的商業銀行應根據操作風險管理的成本效益和預期損失相匹配原則,以及各類風險緩釋措施在應用中的可操作性,針對不同類型操作風險事件可以考慮采取接受風險、減少業務量、實施外包、購買保險、調整流程、計提準備金、加強人員培訓等不同的操作風險緩釋措施。

操作風險的監控是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操作風險的另外一個難點。操作風險事件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沒有IT手段的強力支持,有效地監控操作風險幾乎是一句空話。我國的商業銀行應充分利用IT手段建立操作風險的監控體系,操作風險的信息應納入整個銀行企業級數據倉庫項目中。在風險緩釋措施難以奏效,風險監控手段不到位的情況下,如果業務產生的盈利無法覆蓋可能帶來的損失,應果斷限制開展具有高操作風險的業務。

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應考慮建立操作風險管理的報告制度。完整的操作風險報告制度應涵蓋報告內容、報告人員、報告頻率等要素。操作風險報告的內容應包括操作風險類型,所有因操作風險事件產生的相關數據和損失原因,關鍵風險指標KRI、戰略風險評估結果、自我評估問卷結果、操作損失分析結果,對監管機構、董事會稽核委員會、內外部審計機構等在檢查中發現問題進行整改的結果等;無論是商業銀行總部的職能部門,還是國內外各級分支機構都應該設立本級機構操作風險的報告人,由報告人負責報告轄內的操作風險狀況;應區分報告的內容,確定操作風險報告的頻率,有臨時性報告、月度報告、季度報告等,對于重大操作風險事故或案件,應采取特事特報的方式,不設時限規定,使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準確信息。

我國銀行業操作風險管理的環境建設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內部應特別注意操作風險管理的環境建設。

首先,銀行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必須對操作風險給予足夠的重視,營造由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操作風險管理環境,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員工的操作風險管理意識和職業道德素質。

其次,根據銀行企業級數據倉庫項目建設的總體規劃,對計劃實施的流程進行操作風險識別,同時建立及時歸集操作風險損失的數據采集系統和數據庫,提升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現階段就應著手收集操作風險損失數據,實現連續、實時地監控和評估整個銀行總體操作風險,確保總體操作風險水平在董事會確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同時使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能根據操作風險數據對操作風險狀況進行有效評估。

第三,銀行內部應加強對操作風險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培訓,保證各級員工獲得操作風險管理方面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對新入行員工,應在上崗前將崗位的操作職責及操作技能作為培訓的必要內容。

篇8

關鍵詞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措施;浙江溫州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加上優越的氣候條件,使溫州市的森林植被資源、生態環境具多樣性、區域性和過渡性等特征。溫州市平原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占陸地面積的18.3%,丘陵山地主要在西部。沿海平原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而西部丘陵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局部氣候差異明顯,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海島淡水資源缺乏,多受風暴潮等災害危害,但森林質量較好。

1森林生態體系建設分區

1.1東部平原海島生態林整治區

本區位于溫州市東部沿海島嶼及平原水網地區,包括洞頭縣,鹿城、龍灣2區全部,甌海、永嘉、樂清、瑞安、平陽、蒼南等6縣(市、區)部分鄉鎮的濱海平原或水網平原。

1.1.1東部海島、濱海生態林整治亞區。本區位于東部沿海,包括沿海鄉鎮及洞頭縣島嶼,樂清市沙門,瑞安市北麋、北龍,平陽縣南麋、甌北區靈昆,鹿城區七都,蒼南縣北關等島嶼。本區島嶼港灣眾多,淺海灘涂面積大,土地后備資源充足。本區山地以丘陵為主,海拔大多數在200m以下,山地的土層薄,肥力低,土壤質地較差,常受臺風登陸影響。本區主攻方向是:完成沿海防護林體系與高標準平原綠化工程,提高抗臺風防洪能力。

1.1.2平原水網生態林整治亞區。本區位于溫州市東部的平原水網地區,包括樂清、瑞安、鹿城、甌海、龍灣、平陽、蒼南等縣(市、區)的68個鄉鎮。該區域內耕地集中,河網密布,水域面積大,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鄉鎮企業發達,是我市經濟活動最集中地區。本區主攻方向:完成高標準平原綠化工程建設,重點抓好農田林網,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標準化綠化及墳山綠化,提高環境質量。

1.2中部低山丘陵生態林建設區

本區位于溫州市中部,主要分布在平原的內側和西北山地的外側,包括樂清、瑞安、永嘉、甌海、平陽、蒼南等縣(市、區)的87個鄉鎮。區域內森林質量差,陡坡耕地多,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是生態林重點建設區。本區主攻方向:實行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加強森林資源培育和保護,切實提高森林的質量。

1.3西、北部山地生態林保護區

本區地處我市的西部,包括文成、泰順兩縣全部山區,永嘉、甌海、樂清、瑞安、平陽等縣(市、區)的128個鄉鎮。本區以山地為主,群山連綿、峰巒起伏、地勢險峻,是楠溪江、敖江、飛云江等水系發源地,森林植被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國家級烏巖嶺自然保護區及珊溪水利樞紐工程均在其中。本區主攻方向:抓好生態公益林建設;加強水系源頭保護,禁止濫墾亂伐、陡坡開茺,保護天然林資源,加快生態恢復進程。

2森林生態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2.1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

全市列為國家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的有48個鄉鎮。重點建設以木麻黃為主的123km泥質海岸宜林地段;在此基礎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成總面積達到1.77萬公頃。

2.2平原林網建設工程

樂清、瑞安、鹿城、甌海、龍灣、平陽、蒼南等縣(市、區)平原水網地區86個鄉鎮,按照省林業局“高標準平面綠化建設工程”要求,使農田林網控制率達80%以上,道路綠化率達95%以上,村莊綠化率達到25%以上。

2.3通道綠化建設工程

本工程涉及全市114個鄉鎮。重點建設金麗溫、諸永、同三線溫州段高速公路隔離柵兩邊綠帶50m,以及沿路通道兩側山地的生態公益林,建成后總規模達到4.57萬公頃。

2.4城鎮綠化建設工程

全市重點建設是人工造林1323hm2、林相改造1444hm2、林地管護5510hm2,使公共綠地達到1432hm2,城鎮公園達到850hm2,環境保護林達到4475hm2,街道綠化達到650hm2,庭院廠區綠化達到930hm2。

2.5重點生態保護區建設工程

我市現有2個國家級風景區、7個省級風景區、20多個縣級風景點線,有國家自然保護區2個,森林公園13個,國有生態林場14個,總面積達3.55萬公頃,是我市旅游風景與生態保護重點區域,必須花力氣建設好、綠化好、保護好。

2.6生態防火阻隔帶建設工程

采用生物防火阻隔森林火災蔓延,應列為長遠防火體系建設項目。重點建設省界線248.8km,地區界344.4km,縣界885.2km,鄉鎮場交界與重點防火范圍內8008.5km。要經過15~20年努力,使全市形成以生物防火林帶為主體的森林防火阻隔網絡體系,提高森林自身的綜合防火能力。

2.7庫區生態林建設工程

我市現有大中小型水庫7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9座。按庫區周圍500m范圍,或第1層山脊、小支流300m內范圍,森林按水源涵養、護岸林、水土保持林的要求,全市需建設庫區水源涵養林2.83萬公頃,封護灌木林500hm2。

2.8水系源頭生態林建設工程

溫州市轄區有甌江、飛云江、敖江、楠溪江、大荊溪、清江、浦門溪、甘溪、交溪、沙程港水系。全市需在上述水系河流源頭封山育林1.35萬公頃,封山護林13.69萬公頃,營造水源涵養林1.73萬公頃,封護灌木林0.72萬公頃。其中,飛云江流域生態林4.92萬公頃,敖江生態林2.99萬公頃,楠溪江生態林4.67萬公頃。建成后的生態林將發揮森林“海綿作用”,減少雨水徑流的沖擊動能,增強保土防沖、涵養水源的功能,減少、減輕中下游洪澇災害,進一步提高生活用水質量。

3森林生態體系建設措施

3.1建設管理體系

為如期實現森林生態體系建設目標,必須在現行建設管理體系外開拓新管理模式。但是,森林生態體系建設不論管理體系如何,其最終要落實縣鄉級政府建設責任制,充分發揮政府對建設生態環境、為民辦實事的職能。

3.2營林技術措施

3.2.1“封、飛、造”結合。對具有萌芽更新、母樹飛籽更新條件的宜林地塊采取封山育林,培育混交異齡復層林;對連片面積較大的跡地,采取飛機播種造林辦法,加快綠化進程;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采取人工造林,種植速生常綠樹種,加大混交林的比重,以達到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資源的抗逆性、穩定性。

篇9

(一)市場流通主體百花齊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亂

一是他們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礎上自由組合的,機構較松散,而且,大很多農產品市場季節性都十分明顯,由農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決定什么時候進入農產品市場交易,導致農產品市場作為市場主要功能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由于市場的主體是由一家一戶的農民生產者組成,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在實際運行中,成交規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個市場主體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很難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競爭力。

(二)農產品流通體系有缺失

農產品流通體系最大的特點是:技術裝備水平高,所采用的組織方式較為先進,是面向全球的農產品交易的平臺,可以解決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涉及市場和信息、中介組織和龍頭企業、科技推廣和應用、農產品加工、包裝和經營,以及市場檢測和檢疫等系列問題。但是,目前廣西在這方面的建設,是比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問題。

1.農產品物流信息閉塞,對市場指導作用有限。廣西農產品物流的信息相對發達地區是非常落后的,體現在沒有一個功能強大,連接廣泛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造成農民市場信息貧乏,當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時,農民抗衡市場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風交易,在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沒有話語權,常常出現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2.基礎設施不足。廣西的農產品市場大多處于非常簡陋的狀態,基礎設施落十分薄弱,許多地方達不到現代批發市場功能應具備的基本要求。二是政府部門扶持市場的方式、方法單調,手法單一,基本上是行政管理為主,很少有咨詢服務和市場指導的作用,對市場調節的功能有限。

3.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緩慢,尚未形成完整的物流方式。廣西大部分地區農產品銷售仍以傳統的農村集貿市場為主,主要承擔農產品集散功能的各種專業批發市場也沒有擺脫傳統的交易方式。交易手段相對落后,不能承擔起廣西農產品在全區更談不上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對區域外的流通組織吸引力不大。

(三)市場建設缺乏合理規劃布局

市場建設是與城市(小城鎮)建設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在建設市場之初,把綠色環保的城市資源考慮進來但是,廣西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多布局不是很合理。其表現:一是集中在傳統的鬧市區,使原來擁擠的交通更加嚴重,所產生的噪聲、垃圾、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顯。二是農產品物流市場占地經營的現象十分普遍,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混亂的現象更為嚴重,市場監管和規劃能力薄弱。

二、建設新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廣西的農產品物流必須著眼于全球國際競爭的高起點,定位要高,要從宏觀角度綜合思考問題,把提高廣西農民的經營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壯大流通主體,提高農村市場組織化程度

國內外的市場建設實踐證明,簡單依賴一家一戶的農民很難與國內外大市場、大流通進行競爭和對話,我國農民的合理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農民單打獨斗進入市場,在時間上、人力資本上和財力上都是很不經濟的,尤其農民在休息和運輸等方面更是處于不利的地位。這樣農民必須要擁有屬于自己反對銷售體系,建立起自己的流通組織,以公司的面貌進行市場交易,達到擺脫各種中間商的剝削的痼疾,獲得較高的農產品銷售價格,當農民流通組織實力壯大后,可以進入農產品批發和期貨買賣交易,提高農村流通組織博擊市場的能力,使農民獲得產業鏈條上最高的利益。

(二)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主要措施有:通過優惠的條件吸引城市的超市和連鎖組織在農村建立一批協議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由基地向城市提供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等等。選擇一批有實力的農村流通組織,逐漸向直營銷售配送轉型,也可以把他們培育成農村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揮一他們頭聯系生產基地,一頭聯系市場的橋梁紐帶作用。

(三)規范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與管理

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要加強管理,具體做法是,把每年的建設任務細分落實到人,有專人負責,來推進項目建設。在政策上要重視和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改造和升級,要制定出有關的優惠政策,在資金上要大力扶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

(四)全力以赴搞好農產品市場體系的框架

到2015年,新建和改造一批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和功能,加強制度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培育市場主體,打造“內外貿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到2015年,建設、培育10個國家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30個自治區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

(五)重點拓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展示功能

讓物流配送、冷鏈系統、電子信息、質量檢測、環境衛生等設施得到全面改善;形成一批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規范、輻射范圍大、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地批發市場。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把廣西農產品的食品質量和廣西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及養生、綠色、長壽的主題和形象聯系在一起,進行國際宣傳和營銷。

(六)支持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冷鏈配送設施

發展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農產品配送中心;二是支持有條件的產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重點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環節建設,改善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條件,大力發展冷藏運輸,逐步提高農產品冷藏運輸能力;三是積極培育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的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企業。

篇10

一、當前保險市場信用體系存在的問題

縱觀目前保險市場發生的各種問題,多與保險信用機制的不完善有關。這些影響誠信建設的問題主要有:

1.競爭主體行為不夠規范,主要表現為違規經營,支付過高的手續費、回扣,采用過低費率等惡性競爭行為,損害了保險公司的社會聲譽;

2.內部管理、險種設計、精算水平、營銷手段、風險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沒有統一的有關信用度的認定機制,缺乏對失信者進行全社會懲罰的措施,對市場參與者的信用狀況難以實施全面有效的評價與監管;

4.在保險業內部,有關信用的信息處于嚴重的不對稱狀態。由于保險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險業務的專業性又強,使保險消費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難以了解保險公司及保險條款的真實情況,如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償付能力及發展狀況、參加保險后能夠獲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憑借主觀印象及保險人的介紹作出判斷,客觀上為保險公司的失信行為創造了條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綜合使用;

5.從業人員素質還有待提高。尤其對保險人的選擇、培訓及管理不嚴,有一些保險公一J誤導甚至授意保險人進行違背誠信義務的活動,嚴重損害了保險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體系建設的具體對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主要對策是構筑保險市場的信用體系。完善的信用體系和規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是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作為具有市場風險、以誠信作為經營基本原則的特殊行業,保險公司更應將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為發展之源,立身之本。具體對策:

1.建立完備、規范的公司內部管理機制,實行集約化經營。要從組織管理、財務核算、責任累積、風險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險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要創新管理理念,廣泛運用當今先進的技術成果來提高管理效率,加速產品開發、數據處理、資金劃撥、成本核算、業務和辦公自動化、網上營銷等業務內容的電子化進程,提高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的集約化經營水平。

2.規范人從業行為,加強對公司全體員工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是提升保險信用制度的重要環節。我們目前仍以保險人展業為主,所以推進人的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強化依法經營意識、使現代人了解職業道德和誠信原則的關鍵所在,并將職業道德教育融人常規的職業培訓之中就顯得成為重要。另外,也應加強對公司全體員的教育和培訓。培訓員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員工誠信道德的選擇與評價能力。要創建道德環境,使員工在實踐中體驗和升華道德情感,理解并認識誠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

3.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誠信人格影響員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感染并帶領一大批具有誠實人格的高素質員工隊伍,各級工作人員之間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工作關系。要強化“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

4.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是建立保險信用體系的根本途徑。保險是一種無形商品,它作為商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戶往往通過理賠、到期償付、回訪等判斷公司及產品的優劣。因此可以說,企業信譽和服務質量是公司的兩大命脈,誠信服務更是維護客戶權益的重要體現,整個營銷的全過程公司都必須提供始終如一的、全面的、及時的、周到的服務。首先,在客戶買保險時,通過耐心細致、詳細全面、客觀真實的服務,使客戶能明明白白買保險。其次,公司應在保單維持階段為客戶提供長期的優質保險服務。當客戶申請被接受后,通過電話回訪、面見被保險人等方式與客戶聯系。確認保險利益是否存在,客戶的陳述與投保單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實,以便發現問題能迅速處理。切實維護和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塑造專業、真誠、守信的良好企業形象。當客戶發生事故前來索賠時,應盡量合理簡化手續,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通過向社會公開服務承諾,量化服務標準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用真誠、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和社會大眾對整個保險行業的信任和支持。

5.規范投保人、被保險人的信用行為是保險信用的重要保證,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是誡信原則在保險合同中的具體運用,是保險人估計和判斷風險的一個重要依據。鑒于中國目前的狀況,可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根治個人信用缺失的頑癥,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公認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