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0 15:43: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討論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討論法教學探討論文
討論法作為一種有利于學生素質提高的教學方法,為不少教育研究者所提倡。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本文將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實際,對討論法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對討論法的誤解
最近十來年在對素質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嘗試有利于學生能力提高的各種方法,討論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爾澄老師曾就“三國鼎立”一課和“隋朝大運河的開鑿”等問題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各地中學歷史教師還組織了對“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評價康熙”、“美國西進運動的影響和作用”、“如何看待壟斷”等問題的討論。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就大多數中學教師而言,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實施討論法教學的十分罕見。除了歷史課教學內容繁重,討論法所需時間較多而難以采納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討論法的誤解。分析如下:
一是將簡單問答當做討論。一位有多年教齡的教師一次上課后總結說,該節課采用了討論法。而實際上整節課他僅向學生提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十月革命的任務是什么?十月革命有什么意義?老師每提一個問題,就請一個學生回答,而學生僅需在書上找出相關內容念一遍,其余的時間都是老師講述教材,這顯然不是什么討論。
二是將談話法誤解為討論法。談話法是教師通過和學生相互交談來進行教學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連續問答方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思考去獲得新知識。如,講“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一位教師問:“中國無產階級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答:“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一些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受雇于外商企業,成為中國第一批無產者。”教師:“產生于什么地方?”學生:“主要在沿海和長江流域各通商口岸。”教師:“書上說中國無產階級先于中國資產階級誕生,為什么說是‘先于’?”學生:“中國僅有資本主義萌芽,手工工場所有者還未形成為一個階級?!苯處煟骸皩?,以前講過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現在來看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首先‘萌芽’與‘產生’有什么區別呢?”……該教師注意用問題的鏈條揭示前后課文的內在聯系,將新舊內容串聯起來,收到了較好的啟發思維的效果。在總結評議該課時,一些教師認為此課的特點在于采用了討論法,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該教師確實提出了一些可供學生討論的議題,如:“‘萌芽’與‘產生’有什么區別?”“洋務派開辦的企業是否屬于民族資本主義?”“維新變法從思想要求發展為政治運動,為什么稱為運動?”等。這些問題都很有啟發性,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或長或短的討論,但該教師習慣于自己的講授,僅把這些問題作為了自問自答的設問句處理,并沒有真正讓學生討論。全課只有前面提到的師生問答,而學生所需回答的僅是過去所學與教科書內容有關的問題,并不是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該課只采用了談話法而未采用討論法。
通過多年來對中學歷史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考察,我發現,將談話法誤解為討論法的情況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它阻礙了教師對討論法的應用。當然談話法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運用談話法,學生在課堂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和參與,這種方法不少教師都能夠運用。但是,討論法畢竟與談話法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不可相互替代。
高中歷史討論法教學探索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討論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是在課程改革轟轟烈烈進行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往往不能達到教師預期的理想效果。那么,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充分認識討論法教學、掌握討論法教學的實際操作技巧,提高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的良好效果呢?本文將結合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工作實際,嘗試從討論法教學的實施策略及具體操作過程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議,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歷史;討論法教學;實施策略
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傳統的中小學進行的應試教育要轉變為素質教育,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了適應現代社會與時俱進的教育形勢,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多教師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開始嘗試新課程改革,于是在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中,我們開始進行研究性學習、合作探究性學習、興趣學習小組等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試圖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建立起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而討論法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但是,在高中歷史學科當中使用討論法教學之前,我們教師必須認真探討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以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運用討論法教學的實施策略
討論法教學是指學生通過探索、研究和討論,最終得出結論。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就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歷史課堂上的某一個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的一種教學方法。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
歷史學科能力培養與討論法論文
近來報刊不斷報道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博士等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看法。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比較出在中、美兩國教育制度下學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學研究中創造力的多少。美國人思維活躍,敢想敢干,富有創新思想?!皻鋸椫浮碧├站褪亲詈玫睦印!?〕而中國學生成績可以達到優秀,可膽子太小,缺乏主見和創見,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2〕這個問題在高等教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不過追根溯源,基礎教育應負主要責任。關于中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能力問題,雖然有很多學術上的討論,但在實踐中始終未受到重視,中學歷史教育也不例外。對此,本文擬作一初步探討,并希望這種努力能夠對中學歷史教學實踐提供某些思路。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鴻圖,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于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不可能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因而,培養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二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小組討論法在社會醫學教學中的設計
摘要:探討在社會醫學教學中應用小組討論法的目的及設計要點。通過基于小組分析、討論的小組討論法的應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有效提高了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鍛煉了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組討論法;社會醫學;教學設計
社會醫學是高等醫藥院校中醫學及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其所弘揚的現代醫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觀、健康觀,在整個醫學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運用各種學習形式與方法進行學習,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掌握本課程相關知識與技能,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小組討論法,效果良好。
1小組討論法在社會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目的
社會醫學主要研究社會因素與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系及規律,制定社會衛生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身心健康與社會活動能力,提高生命質量,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小組討論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有利于其自學技能的獲得,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教育目標的實現[2]。課堂教學中針對具體案例,模擬情景設定小組專項任務,組織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醫學相關理論及研究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1.1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案例討論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評價案例討論法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及意義。方法:選擇選擇2015級初中起點高職護理學生2個班共99人為研究對象,15級高職護理7班共48人作為實驗組,15級高職護理9班51人作為對照組。結果:從學生對教學的滿意程度來看,實驗組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結論:在婦產科護理教學中,采用案例討論法可以明顯提高學生上課效率,提高學生滿意度。
關鍵詞:案例討論法;婦產科護理;教學;應用研究
案例討論法指的是收集臨床實踐中出現的典型病例,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中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文獻查閱、資料收集、積極討論、研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討論法與傳統的講授法有所不同,它改變以往在課堂上主要是以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這種教學方法逐漸被教師及學生認可,開始成為目前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本研究將案例討論法應用到五年制高職護理《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選擇2015級初中起點高職護理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15級高職護理7班48人作為實驗組,15級高職護理9班51人作為對照組,年齡18-19歲,均為女生。(二)方法。1.教學方法?!秼D產科護理學》是護理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護理學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課于實習前一學期,共96學時,6學分。選擇其中6節內容共12課時作為案例討論法的講授內容。實驗組由授課教師精心選擇典型案例,上課前把案例分發給學生,學生按照自愿的原則分組,查閱與病例有關的文獻資料,分組進行討論,上課時由小組成員根據案例說出自己對本疾病的認識、觀點,鼓勵觀點不同的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辯論,教師最后做出點評,并進行總結,然后再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拓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法,針對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授課時穿插一定的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知識。2.調查方法。完成所有12課時的教學任務后,集體發放調查問卷,要求10分鐘左右完成。
二、結果
討論法與歷史學科能力培養論文
近來報刊不斷報道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李政道博士等對中國教育現狀的看法。他們通過親身體驗,比較出在中、美兩國教育制度下學生的最大不同在于科學研究中創造力的多少。美國人思維活躍,敢想敢干,富有創新思想?!皻鋸椫浮碧├站褪亲詈玫睦?。〔1〕而中國學生成績可以達到優秀,可膽子太小,缺乏主見和創見,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這個問題在高等教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不過追根溯源,基礎教育應負主要責任。關于中學教育中培養學生能力問題,雖然有很多學術上的討論,但在實踐中始終未受到重視,中學歷史教育也不例外。對此,本文擬作一初步探討,并希望這種努力能夠對中學歷史教學實踐提供某些思路。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鴻圖,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于開拓創新的人才。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于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造能力的青年一代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從中國實際來看,大多數學生不可能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因而,培養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公務員之家
中學歷史學科中的能力培養雖提出已久,可時至今日,教學中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即使在北京的某些市重點學校,學生不能也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仍只會記憶一些零散的知識。〔3〕而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證明:零散的材料遺忘最快,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可以完全消退。〔4〕這種情況也是導致1989年以來高考材料解析題普遍得分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將日益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僅從應考的角度來看,加強能力訓練和培養也是必要和緊迫的。歷史學科應培養什么能力?近年已有不少提法。有學者認為在諸多能力中最緊要的是歷史思維能力,即依據歷史材料認識、分析歷史人物、事件和歷史過程的能力,筆者同意這種看法。它不僅適用于考察歷史,而且在觀察現實、認識社會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巨大作用,是做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教育要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那么它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鑒于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筆者在前人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提出一點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二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后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儲存知識的“硬盤”.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觀念得到轉變,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養.課堂討論法,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自由參與交流,使物理教學變得富有生機與活力.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談些看法.
一、構建民主氛圍,誘引學生討論
教師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師生相互尊重、共同分享,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圍繞問題展開探討,學生不必擔心自己的“錯誤”引發同學的嘲笑,也不必擔心自己的發言被老師打斷.教師以新穎的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杠桿”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古代戰爭場面,突出顯示古代的“炮”———拋石機的巨大威力,讓學生感受到杠桿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對生活中杠桿產生濃厚的對話興趣.師:木板上釘有一枚圖釘,可以用什么工具把它拔出來?生:羊角錘.師:使用工具是智慧的表現,生活中還有什么工作是利用工具來完成的?生:扳手擰螺絲、開瓶器開瓶蓋.師:以上工具在工作時有何特點?生:轉動.教師演示示意圖,向學生介紹支點、動力、阻力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杠桿,并用自己的動作表達“昂首向上、提起足跟、手提重物”,體會身體中的杠桿.教師要呵護學生的見解,對于不足的地方,通過追問等方式予以補充.在學生表達時,同伴之間應相互尊重,傾聽他人的觀點,遇到問題討論解決.
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中國學生膽子小,老師未講的內容,學生不敢去想,老師未做的實驗,學生不敢去做”.在課堂討論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物理學科與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特征,挖掘生活素材,選擇難易適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討論話題,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例如,在講“滑輪”時,教師可以出示學校升旗時的圖片和多媒體播放工人吊木箱的情景,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情況下滑輪有何不同.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軸的位置不隨物體運動的輪子是定滑輪,軸的位置隨物體一起運動的輪子是動滑輪.教師讓學生舉出生活、生產中應用滑輪的實例,并指出分別是哪一種滑輪.通過討論,學生總結出:有旗桿頂端的滑輪,有電梯上的滑輪,也有塔吊提起重物時下端的動滑輪.又如,在講“物體的浮與沉”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木塊、樹葉能夠漂浮在水面,鐵塊會沉入水底,為什么用鋼鐵制作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鋼鐵制作的潛水艇卻能夠在水中自由地上浮和下潛呢?學生對這樣的問題饒有興趣,一下子興奮起來,圍繞“怎樣測量物體所受的重力?”“怎樣利用器材和配重使小瓶上浮、下沉和漂浮?”等問題對物體的浮沉條件開展討論.
三、控制討論過程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討論法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新課改中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它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師生互動等都有積極的作用。為了確保課堂討論質量,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精心組織,全程參與,及時調控。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準備,全員參與
討論題目要提前公布,明確討論目的、要求,列舉論題的分問題,認真鉆研教材,查閱參考資料,寫好發言提綱。同時,教師應營造一種積極、和諧的課堂討論氛圍,使每位學生都踴躍發言,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取長補短,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各有所得,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巧設問題,激發興趣
討論的問題要精心選擇學生學習中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有利于對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題的范圍應是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重要歷史人物,以及與當前形勢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的熱點問題。其次,所確定的問題要具有發散性和新穎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創設的問題應難度適中,讓每個學生都思有所得,有話可說。
三、精心組織,有的放矢
古代文學教學論法運用
當前,課堂教學仍然是我國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但也是傳統教學思想統治最牢固的陣地。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要手段是兩支粉筆一張嘴;形式是教師高高站在臺上,學生正襟危坐于臺下;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學陷于程式化,老唱一個調子,學生膩味,幽默地稱上課是“聽老北京的故事”。它形象地反映了古代文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方法陳舊、形式單一的狀況,要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拋棄注入式、填鴨式,運用在“學習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討論法。
一、討論法運用的理論依據
1.國際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師的工作并非知識傳授信息,而是以陳述問題的方式介紹這些知識,把他們置于某種條件中,從而使學生能在其答案和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聯系?!?/p>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曾明確提出:“智育工作要轉變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3.教育部2000年頒布的《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提出:“新世紀教改工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對已有教學改革成果的整合、集成和深化研究,使之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同時開展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教學改革實踐,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在我國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代教育思想;能夠主動適應新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充分調動學校和師生積極性的教學運行機制。”
二、討論法運用的實踐證明
課堂討論模式在物理教學的作用
一、明確教學目標,確定討論范圍
將課堂討論模式運用到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確保課堂討論的效率。討論不同于平常聊天,需要有既定的主題和范圍,不能脫離教學任憑思緒天馬行空。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不能過高,讓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感,又不能太過松散、簡單,應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物理學習的樂趣并有所收獲。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應根據本課教學內容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層層推進中對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教學“物體的運動與靜止”這一課時,教師可將明確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以及理解“參照物”這一概念作為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也就清楚地知道本課需要重點掌握什么,討論范圍自然也就明確了,不至于在討論過程中出現偏題現象。在討論過程中,除了教師設置的問題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對知識進行探究。在學習“物體的運動與靜止”時,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坐在行駛的汽車上向窗外看,窗外的大樹明明沒有動,為什么我卻覺得大樹在向后移動呢?這問題是學生平時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所得到的。教師可針對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然后再進行細致的講解,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
二、結合課程要求,選擇討論方式
課堂討論的模式并不是單一、不變的,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適當的方式。課堂討論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其一,小組課堂討論法。當教學中出現爭議比較大的知識點時,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法,即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集中討論。教師分配小組時,要注意將基礎較好和基礎較差的學生搭配起來,以形成互幫互助的團體,讓小組內的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討論。比如,教學“物理功率計算”這一課時,由于不同的題目所給出的條件不同,計算功率時所使用的公式也不同,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總結,探討使用不同公式的不同條件。其二,個人提問課堂討論法。個人提問課堂討論法更具靈活性,可以讓學生舉手提問,也可以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討論。例如,教學“光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光學現象并舉手發言。當學生們討論出雨后彩虹、放大鏡能放大物體、鏡子中看到另一個自己等現象時,就對光學產生了初步的認識,同時還會對光學現象產生好奇,從而為后續的物理學習打下基礎。
三、及時總結反饋,提高討論效率
在引入一種教學方法后,想要進一步提升這種方法所產生的效益,離不開及時的評價、總結和反饋。一節課結束之后,教師要先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討論過程中的表現等進行評價,再由學生進行小組之間的相互評價,然后再將這些評價匯總成最終的分數。其中,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可以體現在課后小測中,教師應該采取獎勵措施鼓勵討論中表現得比較積極的學生,學生相互評價的內容包括溝通表現、思考積極度、團隊合作情況等。在評價之后,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總結,找到課堂討論過程中的不足和欠缺之處,再進行針對性的完善和改進。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討論效率。例如,教學“平面鏡成像”這一課時,教師可設置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實驗,以加深學生對光學現象的理解。教師需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為每個小組準備實驗所需的平面鏡、蠟燭燈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平面鏡成像實驗,并總結其中的規律。在實驗完畢后,教師可以請各小組展示本組的實驗成果和總結出來的規律。通過實驗,學生們紛紛總結出“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與物體大小相等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這一規律。通過及時的評價、總結,教師可以對課堂討論環節進行改進,從而提高課堂討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