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法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4-03-22 18:0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討論法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活動方式的有序運動,是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受教學的其它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等)的影響,在教學的諸因素中起到"橋梁"的作用,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效率。其中討論法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和共同交流,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將問題引向深入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化學教學中,討論的主題大多由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擬定,也可由學生結合疑難向教師提出。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討論法常見的有同桌討論、前后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等。
一、明確培養目標
對技工學校學生而言,其培養目標是為企業或生產第一線輸送應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更要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若想讓學生在有限的在校學習期間,學到所有知識,那是癡人說夢!但決不能因此就不向或少向學生傳授知識了。相反,在教學中應該盡全力向學生傳授盡可能有用的知識,問題是"什么是有用的知識?"我覺得就是我們常說的:應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因教學效果好壞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會學習,也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講清概念、強化應用上。
二、了解學生基本情況
就目前大多數技工學生而言不僅僅基礎較差,而且學風不好,厭學氛圍較濃。為此,若想達到教學預期,只有徹底了解、摸清學生的一系列相關情況(如:學習之目的、想法、興趣愛好、家庭狀況、未來打算等),才能找到教學的接點,做到胸有成竹,對癥施教。因此,首先應向班主任了解,其次應經常與學生交流,同時多與各課任教師交換意見,唯其如此,才讓我們知道如何備課,如何上課。
三、"吃透"教材
由于教材編寫者所依據的是眾多學生普遍的特點,并不一定完全適合特定的班級、學生的情況,因此教師在研析教材時要針對自己學生情況,并結合生產實際以及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知識銜接情況,例如,在給學生(制糖專業)講授《分析化學》課程時,就必須重點了解其與《制糖工藝》、《制糖分析》和《糖蜜酒精生產工藝》特別是與《制糖分析》課程的知識銜接。在制糖生產過程中無論是亞硫酸法清凈還是碳酸法清凈過程中中和PH控制是重中之重,因為其控制的結果直接影響白糖的色值和濁度等質量指標;鍋爐用水分析中硬度的是必測項目(EDTA滴定法),因為硬度的高低不僅會影響清凈效果還會影響傳熱效果(設備結垢問題是糖廠一大難題);制糖化學管理分析屬分析化學中定量分析范疇等等。只有在把握住重點、難點后,在一定程度上"重組"、"改編"或"增刪"其內容,多用實例,認真備課,以便更好的適合于自己的情景。誠然,這樣會使備課的工作量加大(需要大量的信息資料,諸如生產工藝及設備、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等),但惟有如此,教學效果才能提高。
四、精心組織教學過程
"寓"教于"樂",教無定法。
教學方法應因人因事因內容而異。不同教材或相同教材不同的內容教法不一樣,相同的內容教法也不一樣;不同的對象教法更不能一成不變;不同的時間、地點,教法更需改變。有鑒于此,在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為極大地調動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改變由教師獨攬講授或個人自學的單向輸入知識信息所帶來的某些弊端,代之以多向知識信息傳遞與交換的"立體式"教學格局,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發揚教學民主,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虛心、認真和協作精神。當然,討論式教學法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把握討論的主題,創設一種互相支持、互相評判的氛圍,圍繞爭議的問題啟發點撥而不輕易下結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深化討論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一定的組織能力、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唯其如此,才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形成師生互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例:《分析化學》§3-6一元酸堿的滴定(視頻播放)
一、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Cl溶液
二、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HOAc溶液
1、給出問題
① 何謂滴定突躍?(注意在化學計量點前后0.1%,滴定曲線的變化)。
它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若改變滴定劑的濃度和用不同強度的弱酸或弱堿滴定時,注意滴定曲線的變化)。舉例說明。
② 酸堿滴定中指示劑的選擇原則是什么?舉例說明(指示劑的變色
范圍和滴定突躍范圍的交集)。
2、分組(不絕對)
3、醞釀過程
結合視頻觀看,認真閱讀教材內容,組織好解答過程
4、結論給出過程
誠然,結論給出時,方法也不絕對,可以個人解答,可以分組解答,也可以大合唱,百花齊放,異彩分呈;可在座位上解答,也可以到講臺上闡述,自由搏擊,海闊天空。當是時,教師已屬其中一員,師生渾然一體,而且才會對"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有新的感悟!
5、歸納,共識
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本課程內容進行知識小結,包括重點、難點以及收獲、感悟等等。
又比如在酸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實驗時,同樣可以用此方法進行教學。市售鹽酸中HCl含量不穩定,且常含有雜質,應采用間接法配制,在用基準物質標定,確定其準確濃度。常用無水碳酸鈉(Na2CO3)或硼砂(Na2B4O7.10H2O)等基準物質進行標定。其中無水碳酸鈉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故使用前應在180-200℃下干燥2-3h。也可用NaHCO3在270-300℃下干燥1h,經烘干發生分解,轉化為Na2CO3,然后放在干燥器中保存。而硼砂(Na2B4O7.10H2O)不易吸水,但易失水,因而要求保存在相對濕度為40%-60%的環境中,以確保其所含的結晶水數量與計算時所用的化學式相符。實驗室常用在干燥器底部裝入食鹽和蔗糖的飽和水溶液的方法,使相對濕度維持在60%。在進行實驗時,除常規要求不變外,可以給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去驗證和探討:
1、若用已吸收少量水的無水碳酸鈉標定HCl溶液的濃度,問所標出的濃度將偏高還是偏低?
2、若使硼砂未能保存在相對濕度60%,而是存放在相對濕度30%的容器中,采用該硼砂標定HCl溶液時,問所標定的濃度是偏高還是偏低?
五、小結
我經常自問"在課堂上那有限的時間里,教師教什么?如何教?"如果僅僅局限于教課本上的那點兒內容,那教師的工作就太簡單、輕松了。在如此競爭的社會環境里那真是一種幸福!何談什么艱辛和危機?又怎么會有那么多文人騷客著書寫文章謳歌贊頌教師呢?因此作為一名技工教育者,面對如此多變的世界和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應對之策,教學方法永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教師作為一個大寫的"人",其責任和義務是什么?教書與育人并重,不僅要教會其如何學習還要教會其如何做人和生活。
參考文獻
1高職高專化學教材編寫組.分析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二版
2中國輕工總會甘蔗糖業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甘蔗制糖化學管理分析方法
3廣東省糖紙工業公司,甘蔗制糖,輕工業出版社,1989第一版
篇2
目前,在倡導中醫現代化的形勢下,經典著作《傷寒論》的教學陷入困境,學生對其失去學習興趣,感到年代久遠、枯燥乏味、生澀難懂。然而,千百年來醫療實踐證明,《傷寒論》仍是學習中醫學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不是中醫方劑學、內科學、診斷學的重復。學習的目的必須突出兩點:一是學習張仲景的臨床思維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臨證思維能力;二是熟悉治療方法、方劑及其化裁,從而提高學生的經方運用能力。
1 《傷寒論》辨證思維特點
《傷寒論》中有明顯的病、證、方證層次結構,如疾病可分為傷寒和雜病;太陽病可分為中風證、傷寒證、表郁輕證;中風證分為主證桂枝湯證和兼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陽明病分為陽明燥熱證、陽明燥結證等。病證、方證層次結構使辨證能不斷深化進行,使論治能擊中要害,這是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同時也要注意其特殊性,使臨證具有靈活性。如原文第50條:“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傷寒論》還突出了法隨證變的指導思想。如運用大承氣湯中,有時很果斷,有時一試再試,有時用后即止,有時用后再用。此外,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傷寒論》六經辨證建立了6個理想的病證模型,由此把握各種疾病的本質。所謂“六經鈐百病”,實際上是病證模型發散思維的結果。
臨證時如何辨證論治,通過《傷寒論》的教學,可使學生熟知幾種方法,進一步提高思維分析能力。
1.1 排除法
即通過所述與方證無關的陰性癥狀如“不嘔、不渴、無表證”來說明病不在三陽。原文第125條以小便不利、神志無異常情況來排除太陽蓄血的診斷。
1.2 對比法
通過相似癥狀之間的區別達到精確的辨證。如第14條的桂枝加葛根湯與第31條的葛根湯證,兩者皆為太陽病兼項背強幾幾。所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湯證為表虛證兼經輸不利,故見“汗出惡風”;葛根湯證為傷寒表實證兼經輸不利,故見“無汗惡風”。同樣的“項背強幾幾”,那么,汗出與否就成為臨床正確用藥的關鍵點。再如第93、94、95三條并列,分析3種不假藥力而汗出的不同機制。第93條的“冒汗”可責其虛;94條的“戰汗”為邪已外解;95條的“自汗”則為衛強榮弱而邪不去。3種汗出進行對比,則引導辨證思維活力自在其中。
1.3 分析法
《傷寒論》常論述在某個共同的前提下幾種不同的轉歸。這個共同前提,可能是原有的癥狀,也可能是某種治法,但結果會完全不同。臨床辨證的主要依據仍是各自的特征性癥狀。如原文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點出太陽病已八九日,至再經之陽明、少陽主氣之期,如邪傳陽明,則可見大便不利而小便色黃;邪傳少陽,則可見喜嘔。但現在“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卻有“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之證,分析其尚屬太陽為病。因為發熱惡寒是太陽病的主證之一。而熱多寒少,是邪氣已微。惟此熱多寒少并非經常,只一日二三度發作,更可見正氣亦虛,只多在早上陽升,正氣欲出,中午陽旺,正氣轉盛,日晡陽降,邪氣欲出之際,引起正邪相爭,有如瘧狀。據此則又可知,榮弱多病從熱化,衛閉即不得汗散,所以也是熱多寒少之理。此證尚有如下幾種轉歸:一種是脈微見緩象者,則正雖虛而邪已解,故為欲愈;一種是脈微而惡寒甚者,《傷寒論》強調此為陰陽俱虛,即榮衛氣血皆傷,而正虛邪逆較重,故不可再施以汗、吐、下的單純祛邪之治療,否則,即易導致陽亡陰竭;而最多見的一種是,面色反有熱色的發紅,這是病不欲解,因為衛分猶閉,所以不能得小汗出乃熱壅于上之故,且氣行皮下而其身必癢。對此,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一以和榮,一以開衛,小其劑量,使微汗出而愈。
1.4 歸納法
《傷寒論》善于對疾病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如原文第144、145條對婦人熱入血室進行歸納;第282條對少陰病的臨床特征歸納闡述。
1.5 遞進法
遇到棘手的問題、復雜的問題逐步解決。如原文第29條為陰陽兩虛、復感外邪之證,誤投桂枝湯犯“虛虛之戒”,使證情錯綜復雜,難以一方兼治,便層層遞進,隨證治之。
2 《傷寒論》治療特點
2.1 所載方劑大多至今仍用于臨床
《傷寒論》對用藥指征的描述是具體的、形象的,有是證用是方,療效是可重復的。自人類有文明以來,雖然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的機體和疾病斗爭所表現出的癥狀和體征相對穩定,具有極強的可重復性,故藥證不變,經方療效經久不變。
2.2 劑量嚴格要求
《傷寒論》對方藥劑量要求嚴格精確,主要體現于兩方面。①藥物的絕對劑量較為精確。其處方劑量大多使用精確的計量單位,如分、兩、斤、合、升等,只有少數情況下運用不精確計量單位,如一大把、雞子大等。②方藥相對劑量嚴格精確化。所謂相對劑量,即指同一方劑中各藥劑量比例,如桂枝與芍藥等量、桂枝倍芍藥,其功能主治就發生了很大變化。
3 建議
3.1 激發學生的興趣
有學者提出利用“從眾心理”和“偶像效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抱負水平和成就動機是成正比的[1]。在教學中穿插一些名醫的成長史以及運用傷寒論經方治療疑難疾病的醫案,使學生認識到學好《傷寒論》是名醫成才之路中的重要臺階,從而為學好本門學科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礎。
3.2 熟記原文
《傷寒論》全書體現了法隨證變、知常達變的思想。學生要“知常”,則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記條文,在應用時才能達到信手捻來的境界。實踐證明,背誦原文是許多醫家達到“知常達變”的捷徑。如原文第38條講了大青龍湯證的典型癥狀,乃言其常;39條則講了有可能出現的不典型脈證,乃言其變。通過熟記才能達到胸中有丘壑。
3.3 精研醫案,具體運用
《傷寒論》是一門臨床基礎學科,是理論與臨床實踐聯系的橋梁。許多學生對理論、方劑很熟悉,但臨證卻不會使用。《傷寒論》方藥臨床運用思路的介紹是《傷寒論》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中,首先應講清方劑的應用指征、理論依據、應用范圍、配伍加減等實用技術,然后闡明方劑應用的具體思路,并且應精選研究一些古今醫案,在原文方劑的講解之后,通過醫案的應用,使學生了解古人是如何應用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使用,從而掌握方劑的使用規律,提高臨床診治疾病的能力。
3.4 建議學生閱讀大量古代文史類作品
《傷寒論》成書距今已有1800多年,閱讀古代的文史類作品,一方面可以增進對原著的理解,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另一方面,“讀史使人明智”,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醫德修養。
3.5 運用優質的教學模式
在中外教育史上,廣大教師以一定的教學理論為指導,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實踐成功經驗的分析和總結,創造了許多在不同條件下取得優質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精講-自學-討論-操作”四結合教學模式非常適合《傷寒論》的教學。“精講”即教師不再重復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診斷學等學科的理論,而是重點突出《傷寒論》的獨特之處;“自學”使學生有選擇性地、自覺地、愉快地學習;“討論”是一種師生合作學習,教學相長,產生師生的互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操作”是指學生依據所學的原理、概念和事實,獨立地從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傷寒論》是臨床實踐的結晶,學生可通過“操作”——臨床實踐、實驗,學用結合的活動,得到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研究證明,“精講-自學-討論-操作”四結合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改善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自我表現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
總之,教師不僅要把握《傷寒論》這門學科的辨證思維和治療特點,而且要在教學中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傷寒論》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篇3
(一)學習過程要循序漸近,由淺入深
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不強,社會知識比較缺乏,經濟法本身理論性較強,如果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很深的理論,學生就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所以老師在選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開始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和習題,讓學生學習,等待學生入門之后,再適當地延伸。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案例進行分析和研討,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問題情境、仿真的經驗,使法律以鮮活的面孔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機會設身處地地面對案例情境中所引發出來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學習。案例教學法的出發點是激發學生個體探究動機,教師精心選擇案例,創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知識,比如在講“經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中,用王某把錢借給李某,這一現實生活中簡單案例,提出誰是法律關系主體,誰是客體,誰是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去探索,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討論,從而理解什么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三要素,即主體、客體、內容。案例的運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思考的欲望,主動地尋找答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對于案例教學法的課堂組織,一是案例的呈現。以恰當的方式呈現案例能促使學生進入案例情景中深刻感悟案情,激起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問題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現身說法等方式展現案例;也可以采用視頻、圖片或漫畫的形式來呈現案例,也可以用文字敘述案情。展現案例的同時要提出思考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二是案例的討論。可以采取分組或全班討論的形式進行,在討論中,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既要發揮教師的作用,控制學生討論的范圍和時間,又要讓自己成為學生的伙伴,認真傾聽他們的想法并適時給予點撥,這種點撥指導的關鍵在方法的指導和思維的啟迪。
運用案例教學法要注意用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案例的實用性。經濟法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案件,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性,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增強觀察生活、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陳述,同時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好處,達到開放式教學效果。
(三)組織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為學生提供一種真實、系統和全面的技能訓練,使枯燥、無生氣的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與傳統的法學教育方式相比,它有如下特點:1.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和地位發生轉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起輔助作用。在模擬法庭訓練課上,學生是中心,他們處于律師、法官、檢察官或當事人的地位,他們必須設身處地地考慮扮演的角色的利益,從不同的角度參與同一案件的審理,并全力以赴地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結果,因而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姿態是積極主動的,對學習進程的推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教師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則是較次要的和輔的,他們只是素材的提供者而已,并在必要時提供適當的指導和評價。2.具有一定的綜合實踐性,教學過程中不僅涉及法律知識技能,還能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表演技能和心理素質。模擬法庭就是讓學生模擬法院審理案件的情景進行處理案例,由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書記員、原告、被告、律師等。由于學生身臨其境,效果較好,學生通過辯論、思考,能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事務所咨詢式教學方法
事務所咨詢式教學方法是一種實踐教學法,是指可以參照律師事務所的咨詢模式,由學生定期在事務所輪流值班,接待有關人員咨詢,或當場處理有關經濟法方面的糾紛、爭議。
篇4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方法;創新
一、音樂對小學生的作用
小學音樂教育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去指導孩子認識客觀世界,擴大孩子的知識視野,促進孩子智能向多方面發展,諸如情感體驗、鑒賞力、想象力等。音樂可以提高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它利用鮮明的節奏、豐富的和聲等來直接刺激孩子的情感中樞,對孩子的情感、情操和道德觀念起到積極影響。小學是教育過程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鞏固孩子正確的學習動機,對孩子以后的繼續教育過程尤為重要。音樂作為教學內容之一,可以給孩子帶來歡樂,讓孩子快快樂樂進行其他課程的學習,從而為繼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當前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
1.創新能力欠佳
部分教師的音樂教學只是機械地重復著以往的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學生的特點,更不符合創新的理念。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獲取知識和組織知識,教師不可以只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這種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已不符合課改的要求。
2.傳統教學模式、方法未打破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加之課程內容安排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即師教生學教學模式難以根除。在教學方法上講的過多。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發揮。
3.傳統教學評價未改變
小學音樂教學只是普通的藝術教育,而不是專業和職業的藝術教育。在教學評價方法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僅從知識和技能方面評價,忽略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鑒賞力等方面的評價;不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忽視了音樂育人的功能。
三、創新教學與方法探討
1.營造良好的課前氛圍
孩子的本性是好動,課間十分鐘對孩子而言便是“動”的時刻。因此上課時正確調節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的注意力“拉”到教師身上極為重要。教師可以在課前放些舒緩的音樂讓孩子逐步靜下來;也可以彈奏樂曲,讓孩子有節奏地做拍手等動作,逐步將孩子的注意力調節到課堂中。在開始講課時,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2.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合理進行教學
學生的生理特點是好動、好玩,心理特點則是好奇、好勝。雖然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建立起來,但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較強,易出現聽音樂時手舞足蹈的現象。音樂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并據此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孩子好動的特點,通過“動”來掌握音樂節奏,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內容的理解。
3.把情感融入課堂
情感對音樂教學極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教師要與學生真誠相待,以感情贏得感情,出孩子能夠從音樂教學中感受到喜悅和樂趣,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并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具有幼兒的特性,需要由教師引導他們對音樂的感悟。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
4.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指導
音樂是抽象的,每個學生不同時間聽同一首作品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教師不應該對音樂內容描述過多或對意境描繪太具體,因為過多的語言可能會限制學生的主動思維,阻礙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因此,教師應把更多的想象空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樂趣和愉悅體驗。
5.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特點,選擇能打動學生的歌曲。很多孩子走出課堂便不在歌唱教師所教的歌曲,這存在許多原因。如歌曲內容陳舊,不符合學生的特點,不為學生所熟悉,對教師所選歌曲不感興趣;歌曲旋律復雜或內容抽象,超出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選擇教學內容時,應選擇為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而不是復雜的歌曲。
6.開展多種課內活動,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教師應定期結合音樂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開展一些簡單、生動、學生所喜歡的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與他人的合作過程中,既給孩子提供了展現自己的機會,培養了展現自己的機會,也培養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最重要的是通過開展此類活動,讓學生找到自己的發光點,從而樹立正確的自信心。
四、小結
篇5
關鍵詞:倫理學;教學方法;芻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0―0143―02
《倫理學》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思想政治專業的一門必修課,是對師范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課程。倫理學學科的特點決定其教學目的不僅是基本理論知識的傳輸,更要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本文主要從精選講授內容,教學方法多樣化,完善考核方式方面談談在講授本課程的體會。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獲得更多知識和信息的同時,建立起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和正確認識,并較為熟練地掌握實用而有效的分析問題的方法及能力,嘗試解決身邊的道德問題。
1優化相關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倫理學》課程作為我院傳統課程,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實現個體道德完善,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作用。講好《倫理學》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遵循教學大綱的內容和結構的基礎上,選擇一本結構合理,內容含蓋面廣,不僅反映了《倫理學》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而且也有明顯的時代特色的好教材尤為重要通過對我國目前較為權威的倫理學教科書,如羅國杰主編的《倫理學教程》、章海山主編的《倫理學引論》、倪愫襄主編的《倫理學導論》,李春秋主編的《新編倫理學教程》等認真閱讀,歸納整合,選擇能夠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力求把普遍性與師范性、講授基本理論觀點和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的教材。選用李春秋主編的《新編倫理學教程》。本教材的具體特點是:科學性、新穎性;學術性、通俗性;立足現實、有一定的前瞻性;每章之后設立思考題,實例及分析提示。但是因為《倫理學》課程設置是54課時,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所選擇,上篇道德基本理論,下篇社會道德的內化所有章節保留,而對中篇教師職業道德中的三章內容合為一個專題講授。較好地將思想史的敘述與理論問題的展開結合了起來;對道德規范及道德原則的分析突破了以往過于狹隘和政治化的局限,體現了深度的理論分析;授課內容做到了詳略得當,保持了較好的延展性和開放性。
2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多樣化
調整相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講好《倫理學》課,對主講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學水平、教學方法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采取傳統的“灌輸式”為主教學方法,會使教學過程單調,教學缺乏吸引力和有效性。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從教學方法,講授方式教學手段等方面入手,切實提高教學效果。設計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包括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問卷調查等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感受道德問題與日常生活的多角度關聯,避免了教材過于空洞或單純理論灌輸的缺陷,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和形象起來,并與學生和社會生活的實際貼近起來。
2.1案例教學法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傳統的教學只告訴學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每位學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發表見解。通過這種經驗的交流.一是可取長補短、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一兩次技不如人還情有可原,長期落后者,必有奮發向上、超越他人的內動力,從而積極進取、刻苦學習。
引導學生變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知識應該轉化為能力,學生一味的通過學習書本的死知識而忽視實際能力的培養,會對自身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障礙。
2.2重視雙向交流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測試時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求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抓住該課程所特有的實踐本性及其精神特質,加大案例式教學等實踐環節,從而使該門課程能夠真正成為學生喜歡、愛學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例舉一個醫學倫理的案例;某醫院器官移植病區住有兩位患者需要進行肝移植:一位是王某,男,48歲,因多年飲酒導致嚴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歲,無業青年,在一次購物時因抓歹徒而致肝臟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現有一肝臟可供移植,兩位患者組織配型都符合,但王某能交出手術費,而李某不能。請結合你所學的倫理學知識分析:如何抉擇這個肝臟應該先移植給誰?為什么?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從對肝臟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為這屬于搶救范圍。而對王某來說這不是致命的,可以在等待肝肺的來源。從現實性上看,經濟效益是各個醫院都重視的問題,要得到醫療服務就得付費,這也是患者的義務。因此,似乎應該給王某進行移植。從倫理上分析,李某年輕,負傷是由于見義勇為所致,這是一種高尚的行為,社會對他應該給予回報,醫院也應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這家醫院在經濟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醫藥費,社會各界也應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李某得到對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臟,王某若能主動加入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將無矛盾可言了。
從法律來說,從醫院利益來說應該選擇王某.但從道義道德來說應該救見義勇為的李某,這樣大家都能見義勇為讓大學覺得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好報。
討論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將學習的主動權交與學生。教師啟發思路,講解要領,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相互研討和爭鳴。例如在講授道德行為選擇的自由與責任一節內容時,例舉有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3美元,惹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并拿出13美元說:“這錢可以借給你,但是一年后你要還我”。從此這個男孩開始了艱苦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于把13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日后的美國總統里根。問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責任有了怎樣的理解?你有類似的經歷嗎?在討論中,每個學生都回答有類似的經歷,引導學生思考;人們的道德行為選擇要受到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制約。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個人就應當而且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道德責任。意志自由的程度決定責任的限度。
利用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制作成ppt課件,依靠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將圖片,文字,聲音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其生動直觀,信息量大的優勢,提高教學效果。
3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完善的課程考評體系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保證。每門課程都有其獨立的知識體系和特點,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要“積極完善考試方法,要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閉卷與開卷,筆試與口試,平時作業與期末測試,理論道德認知與實際表現相結合的綜合考核大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應用以及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科學有效的考試和評價體系”根據《倫理學》課程的特點和教學目的要求,筆者在考核中采取試卷考試、撰寫小論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考試成績按比例計算。閉卷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情況,比例占65%,撰寫小論文考查學生對課程理解的深度和學術研究能力,比例占20%,課堂討論考查學生運用理論理解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比例占15%。這種綜合性的考試考查方法較好地體現《倫理學》課程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和要求,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實際教學效果來看,該門課基本上擺脫了傳統的“說教式面孔”,寓德性教育于知識傳授中,使知識傳授成為活的思想和精神的表達。
不足之處在于:一方面是由于理論問題、概念涉及得太多,恐怕難以在規定的授課時限內完成,這就可能影響這門課程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個體道德部分的內容還可以再具體化,因為這一部分與青年學生的實際更為相關,若能加強則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成效與啟示
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以倫理學的眼光對人類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加以審視,從而增強學生的對于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的關注,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充實,充分反映了該學科的前沿理論和最新發展;教學方法多樣化,有討論、有案例,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倫理道德現狀,切合學生實際,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
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進行教學,準備充分,教學方法運用得當,特別是討論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與同學交流,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認可度高,也喜歡上這門課,表明該課程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比較好地實現了預定的教學目的。這表明本課程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他們思想上的一些困惑,進而幫助他們深入反思了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教學效果良好。但有12%的學生對本課程不感興趣,其主要原因是“理論闡釋過多”,有59%的學生認為授課內容的最大優點是貼近生活實際,41%的學生認為引發了他們的深入思考。教學內容的主要缺點是案例分析不夠和過于艱深晦澀。由于中西哲學和哲學都還沒有開設,而倫理學說到底是一門哲學課程,所以學生感到教學內容過于艱深晦澀是可以理解的。盡管在教學中已經提供了不少案例,但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基本要求,學生期望有更多的案例分析,使有關理論易于被掌握。在教學方法上,有20%的學生建議多進行討論、讓學生上臺演講、參與案例分析等。還有學生建議教師應該給學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等。在關于教書與育人的結合問題上,建議教師教給學生一些生活經驗,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給學生的立身處事以切實的指導等。學生學習本課程之后正面感受主要是:對社會的認識加深,引發了對許多社會現象的理性評價和深入思考;系統化、實用化、由簡入難、步步深入的講授,使一些學生獲得了對一些現實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深入分析的方法,提高了個人的理論思辨能力,增強了哲學思考能力;講授應多重視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關注社會熱點;希望倫理學成為生活的指導,教師能夠多給學生指點迷津,指導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在假期做一或兩次社會倫理道德問題調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柳海民主編.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馮相紅.基于素質教育的高師《倫理學》教學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3).
篇6
關鍵詞: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方法
當前,實訓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在近幾年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之后,不論是實訓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時間還是實訓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的考核比例,都得到較為明顯的增加。有計劃的實訓教訓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形象理解,而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進而促使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就模具專業而言,其實訓教學內容較多,且各具特點,不同的實訓教學都是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而教學內容而制定的,但盡管如此,其實訓教學方法在總體上還是存在這許多的共性,不僅可以相互借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共通。
1.規范指導書,提高實訓質量
實訓指導書是模具專業理論實訓課程的主要依據,其不僅是教師進行實訓安排的重要參考,而且也是學生進行課上訓練與課下準備的重要參考,對于教師與學生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相關的實訓指導書,教師在課堂上的實訓教學需要靠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這不僅是對有限的實訓課時的浪費,同時也是對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工作準備的不夠充分。對于學生來講,理論性與實踐性都較強的實訓課程本身就具有較高的難度,學習與操作起來較為吃力,對相關指導書的依賴性較強,如果沒有指導書,則對其理論學習與實訓操作會帶來嚴重的影響,不僅讓其無法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而且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也無法取得較為理想的理論學習與實訓操作。此外,在教師和學生都沒有指導書的情況下,學生一發現問題就會向教師詢問向教師求助,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而且對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對整個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的順利進行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實訓指導書作為教學依據。
在對實訓指導書進行選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實訓指導書的質量問題。該質量問題主要是指指導書的內容要能夠符合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要求。具體來講,實訓指導書的選擇主要由教師來完成,教師要根據模具專業理論實訓課程的實際要求與實際側重點選擇高質量的指導書,同時,該指導書選擇過程當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考慮,對學生的專業基礎與接受能力要有所全面的了解,在對學生的基礎與能力進行全面的了解基礎之上選擇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求與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的指導書。此外,教師在經過長時間的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工作后,可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與自己學生的專業掌握情況,對已有指導書進行豐富與完善,以進一步提高實訓指導書的利用率與指導作用。
2.提升教師素質,加強教師指導作用
在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教師的指導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指導教師在實訓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不僅包括對學生的時間能力、理論理解能力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而且還包括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許多指導教師的工作做得十分細致,目的是為了將每一個知識點與每一個操作技巧都教給學生,但經過多年的實訓教學總結,這種教學指導不僅沒有獲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造成了學生對指導教師的過分依賴與學生創造力進行扼殺等不良的影響。相反,有些指導教師在進行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時則采用了過于粗放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給予過多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操作,這也會對學生的實訓效果產生消極的影響,對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任務的按時完成與高質量完成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指導教師要對教學方式把握好,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以更好的進行實訓指導工作。
具體來講,一方面,教師在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要將重點與難點對學生進行直接的講授,而學生能夠自主掌握的內容則要盡可能的鼓勵學生自主完成,如此一來,既能節省有限的實訓課時,又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為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教師在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的實踐過程當中,要不斷進行專業能力的提升,不僅是理論方面的,實際操作方面的能力提升也要加強,同時,要在教學過程當中對模具專業理論實訓這門課程進行總結與歸納,將已有的教學經驗與已發現的教學問題進行梳理,對可取的經驗進行進一步的提升,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對策,進而促進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3.完善考核機制,對實訓課程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
考核機制不僅有助于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教學質量的評價,而且有助于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水平的評價,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完善的考核機制都是一種激勵與督促。對于自覺性較差的學生而言,如果沒有嚴格的考核機制,其在實際的理論學習與實訓操作過程當中,很難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師的講授過程當中,個別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甚至會出現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進行其他活動的現象。同樣,在沒有嚴格的考核機制的情況下,教師在進行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也容易出現不負責的懈怠,對于學生應掌握的重點與難點部分不給予細心的講授,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等,這些現象對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來講,都是十分不利的。
在模具專業理論實訓教學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完善學生的考核機制,對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與實際操作能力進行實時的考核與評價,在對學生進行有效督促的情況下,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以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提供必要的依據。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師的考核機制的,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態度進行及時的考核與評價,在對教師進行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對工作認真、態度積極的教師給予應有的鼓勵。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滑動變阻器;初中物理;工作原理;電流;教學
1.激發興趣
很多中學生都認為物理科目枯燥無味,但無論學習哪一門知識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所以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展示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這樣才能使學生樂于學習物理。首先,學習物理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就自然而然少不了實驗的過程,滑動變阻器也是如此,需要教師向學生展示實物,讓學生了解其結構與工作原理等,特別是講授實驗的原理時,教師要懂得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其探索興趣。
2.夯實基礎
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明白滑動變阻器是什么,做什么用的,只有明確這些概念才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其具體的工作原理。滑動變阻器是電路中的一個重要元件,它可以通過移動滑片的位置來改變自身的電阻,從而起到靈活控制電路的作用。滑動變阻器在電路分析中并不完全屬于一個定值電阻,它也可以作為一個變值電阻。在遇到關于滑動變阻器工作原理的考題時,很多學生遇到這類問題往往感覺不知從何下手,但是究其根本,這些考題都是圍繞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與構造來提問的,考察的就是學生對于滑動變阻器原理的了解和連接方法的掌握情況。對于滑動變阻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要求學生能夠掌握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2)要求學生掌握滑動變阻器的結構以及符號和示意圖;
(3)學會使用滑動變阻器來改變電流。
在傳統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教學方式就是向學生展示滑動變阻器,試圖用直觀的方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這種效果往往收效不高,學生并不會因此產生學習興趣。所以通過教學改革后,本文認為應該采用實物教學加動手實踐教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
例如,在物理教學課堂上準備好一個滑動變阻器,以及電源、電線、鉛筆芯、燈泡、夾子等實驗元件。首先讓學生能夠了解滑動變阻器的原始形態,以及最簡單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如圖1)。連接好電路后,將滑動變阻器的銅線綁在鉛筆芯的一端,另一端可以在鉛筆芯上移動,并在移動的過程中觀察燈泡亮度的變化,在電壓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利用改變電阻能夠改變電流,通過觀察實驗讓學生理解滑動變阻器的工作原理。
通過這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學生能夠發現鉛筆芯連入電路越長,燈泡的亮度則越暗,鉛筆芯連入越短,燈泡的亮度則越亮。實驗結束后,教師不要立刻講解實驗的原理和“奧妙”,讓學生先自主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規律?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后總結出:燈泡的亮度與鉛筆芯的長短有直接的關系,與電阻也成反比的P系,鉛筆芯連入電路越長,電阻也就越大,燈泡就會變暗,反之則越亮。
通過左右移動變阻器觸頭來改變燈泡的亮度一直是多年來物理考試的難點,所以為了打好滑動變阻器這一重點的基礎,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這一實驗的具體過程,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楚直接的懂得其中的原理。其難點在于,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滑動變阻器的接線柱分別是哪兩根,并且確定電流經過的線圈是哪一部分的,只有清楚了解整個電路的結構和電流的走向,才能夠準確的判斷出正確答案。
另一方面,對于滑動變阻器的限流、分壓作用,很多學生也總是找不到方向,滿頭霧水。對此,需要教師通過實驗過程來向學生展示出具體的電阻變化,在準備好電源、點燈、電流表等實驗元件后,先將電源關閉,然后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到不同的位置,再打開電源,從而發現改變了點燈的亮度和電流的大小。通過反復實驗,學生就能夠從實驗過程中發現滑動變阻器的限流與分壓的作用。
3.實際應用
在學生對滑動變阻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還要經常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滑動變阻器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滑動變阻器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知識,能夠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滑動變阻器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有油量表、自動測高儀、電路調節等。電路調節器一般用于電風扇轉速,電車變速和臺燈亮度調節等。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正確的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于實踐中。例如,在指導學生通過滑動變阻器來制作模擬調光燈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燈泡在不同的亮度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壓和電流,并且指導學生如何對模擬調光燈進行實測和評估,是否節能?高效?安全性如何?學生通過將書本上的知識進行實際應用后,不僅激發了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還能夠舉一反三,而教師通過引導和啟發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動手去做,既可以科學的消除學生對滑動變阻器認識上的誤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朝松.巧破滑動變阻器[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5年04期
[2]徐新梅.對一節二輪專題復習課的分析與思考――以變阻器為載體,問題為主線[J].物理教學,2015年10期
[3]占亞保.滑動變阻器在電學實驗中2種接法的探討[J]. 高中數理化,2015年21期
篇8
關鍵詞 環境材料概論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教學模式
1 環境材料概論的課程簡介
環境材料的英文名稱Ecomaterial,它是Environment Conscious Material的縮寫,也就是說這種材料是具有環境意識、考慮環境、考慮生態學的材料。它在生產的過程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比較少,廢棄后能夠回收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比較大,其從生產使用到回收的全過程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最小。因而它可以稱為“綠色材料”或者“生態材料”。環境材料是未來新材料的一個重要方向,更是人類保護生存環境、實現材料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開發既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又具有較高的資源利用率,且對生態環境無副作用的新材料及其制品已經成為現實的一種迫切需要。
環境材料概論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涉及材料產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材料科學的基本知識、材料的環境協調性評價、材料的生態設計與理論、材料的環境友好加工及制備、環境治理功能材料與技術等,是重要的專業先導課程。
2 課程教學特點
2.1 是環境科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學科
該課程是90年代初才發展起來的新課程,內容廣泛,涉及環境科學和材料科學,且發展迅速,文字敘述多,大部分是概念知識,計算內容偏少,從材料科學的基本知識到環境材料的設計、制備加工,再到各種環境材料的介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記憶的知識太多,且各種自成體系,學生會學起來抓不住重點,容易感到枯燥無趣,學習難度加大。
2.2 課程的專業要求不同
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這門課程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例如,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重點要講解材料的基本知識及材料的生態設計、生態功能材料等,而再生資源科學與工程則重點講解環境材料治理技術及環境生物材料、復合材料的生態化等。這就要求任課教師根據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課時分配,以提高教學實效。
2.3 與實際工程密切相關
環境材料是一種概念材料,且發展迅速。若選擇不當,會直接影響到工程的使用功能。所以需要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要引用工程實例,來獲得材料的重要信息。
3 課程教學方法及模式
3.1 培養學生興趣以提高教學成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成果。筆者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案例式教學方法,在第一節課緒論里,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環境材料的重要性,借用一個20分鐘的環境科教片來調動學生,不但讓學生知道環境材料在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而且讓學生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學生觀看完之后,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課程討論,彼此交流心得體會。可謂一舉多得。再比如,在講到生命周期評價時,利用問題驅動式教學來啟發學生,在講到生命周期評價時,“是一次性還是可重復使用型的嬰兒尿布更符合環保要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答案卻是不一定。因為要根據地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曾經在美國的某個州,公眾認為一次性的嬰兒尿布浪費資源,且加重了垃圾填埋場的壓力,所以州議會在公眾壓力下頒布禁止使用一次性嬰兒尿布的法令。但是隨后的事實證明,大量的使用可重復利用的嬰兒尿布導致了用水量的急劇增加,而當地恰是美國最干旱的州之一,用水非常緊張。而當地幅員遼闊,垃圾填埋場不存在任何壓力。所以當初的禁令是錯誤的,該州又恢復了一次性嬰兒尿布。由此可見,在進行生命周期評價時,對于選擇系統邊界時,對于環境問題的分析必須考慮到本地的實際情況,再做出正確的判斷。
3.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環境材料概論課程中包含了眾多工程知識,許多材料的性能難以用語言來描述,得通過試驗來表達,而現實條件做很多試驗又不可能。這時采用多媒體課件顯得尤為重要,我學校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有多媒體可以利用,這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且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圖片、影像、動畫等手段來描述材料特征及試驗方法,不但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3 充分且有效利用網絡資源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已經遍及了在各個高校, 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方便地使用互聯網來工作學習,在環境材料概論課程教學中,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取各種環境材料的新標準及新的試驗方法,以彌補教學的局限性。
3.4 以教材為本,不斷補充新內容
材料與科技的發展是互動的。科技發展帶動了材料的發展,材料的發展也直接影響的科技的進程,因此,教材必須保持一種動態狀態,時常更新。就我國目前情況,時常更新教材有點困難,所以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經驗,以一本教材為基礎不斷補充,不斷地擴展內容,再加上現在互聯網的資源,完全可以實現不斷獲取環境材料新的知識。
3.5 考核內容多樣化
目前,很多課程的考試,都是采取期末考試來評定。而這就造成了學生采取的策略都是考前突擊和死記硬背,更有效客觀的考核應該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綜合評判。考試的卷面成績不足以全面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綜合掌握,應該再加上平時的表現,為此,對于環境材料概論,筆者采取總成績=平時成績(10%)+期末成績(90%)來綜合評定,會更為公正。
4 結語
在深入分析環境材料概論課程特點后,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深入,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方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新的環境材料的不斷出現,教學將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再探討。
參考文獻
[1] 尹健,李益進.《建筑材料》教學改革實踐[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9(5):47-49.
[2] 賈福根.《建筑材料》課的教學體會[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9(1):68-70.
[3] 安玲.對《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探討[J].甘肅科技,2003.19(6):108-109.
[4] 康全禮,陸小華,熊光晶.CDIO 大綱與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31(4):15-18.
[5] 歐儉平,馬愛純,蔣紹堅.工程案例教學法在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高教論壇,2006(5):131-132,135.
篇9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理論體系、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還遠遠沒有成型。除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之外,信息技術課具有鮮明的自身特點:突出學生技能的掌握和實踐運用。因此,在教學中決不能沿用現成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而應有其獨特的教學模式。筆者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三種教學方法較為常用有效:
一、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以明確的任務驅動為目標,在自主學習和協作交流的環境下,讓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新的知識。合理運用該教學法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在強烈的求知欲驅動下,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能力。“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一般分為設計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等。
在具體設計任務時,教師要把握好任務的針對性和階梯性。任務是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的,同時任務的制定要充分考慮到所有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初一學生在學習“表格制作”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仿照課程表,設計一個10行5列的空表格”。這個任務就包含插入空表格、合并單元格、表線添擦等子任務,在完成這些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對表格的插入、行列的刪除、表線的處理等操作就會逐步熟悉,從而達到本課時“讓學生掌握制作簡單表格方法”的教學目標。
在任務完成階段,教師要做好對學生上機過程中的個別指導和答疑工作。學生之間水平存在差異是個普遍性的問題,再加上具體操作的多樣性,導致不同的學生往往會遇到不一樣的問題。以制作小報為例,在制作過程中,有的學生會對“藝術字”的基本編輯方法不是太清楚,有的學生對應用圖片、自選圖形的組合、美化不了解,有的學生對圖文混排的方法不熟悉,如果都采取“一鍋端”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而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就很有必要。
二、探索發現式教學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是學生求知的本能,而“探索發現式教學法”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設置疑問為出發點,以學生探究問題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教師通過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自主思維,通過情感體驗、實踐嘗試、獨立探究、合作討論等形式完成知識的學習。“探索發現式教學法”一般分為四個環節:設疑――探究――解決――發現。
在運用“探索發現式教學法”時,教師一般要把握如下幾點:首先,疑問的設置要有共性,既要游離于具體問題之外,又要緊扣知識點的核心。問題沒有共性會讓學生多走彎路,極大浪費課堂時間。其次,在學生探究過程中要注意及時引導,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在解決問題后要及時總結,合理評價。恰當的評價既能匯總分析學生在前期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又能適時引出新的知識點供學生進一步探求。
三、實踐啟發式教學法
實踐是創新的重要基石,信息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特c是它的工具性較強。“實踐啟發式教學法”的本質是以教師啟發為激勵手段、以學生實踐運用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般分為三個環節:(1)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找出實際問題背后的知識點。(2)分析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點。(3)解決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給予肯定或補充,并不失時機提出新問題,為下一個知識點埋下伏筆。這種教學模式類似文學寫作中的“倒敘”手法,即先找出問題背后所涉及的知識點,然后引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點,最后再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在具體教學中如何迅速、準確地找到實際問題,并將之抽象為信息技術知識點呢?
首先,教師要善于與其他學科老師溝通,有些知識點需要借助計算機解決時要提前精心設計,不斷增強信息技術的“滲透”能力。例如初一學生在數學學到有關利用計算機制作圖表的知識時,可以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相應的案例讓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實踐操作,不斷增強他們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
其次,在課堂上大膽鼓勵學生自己挖掘,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學習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成就感。例如,學校正在開展“唱響國歌”大合唱系列活動,學生了解到評委老師的打分系統還是人工操作,很不方便。于是,我鼓勵學生利用EXCEL函數等知識幫評委老師們設計一張實時計分表及名次表。學生經過認真思考,結合評委老師的有關要求和競賽規則,在學習了函數有關知識點后,經過小組合作,綜合利用MAX()、SUM()、RANK()等函數巧妙地設計了一張數據表。通過此表大大提高了評委老師的工作效率,學生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體驗到了EXCEL學習的實用性。
篇10
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心理特點
1.物理基礎知識薄弱。相當一部分基礎好的學生都被普通高中錄取,職業學校錄取的學生大部分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表現在學生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等方面,與普通高中學生存在較大差距。
2.存在自卑厭學心理
很多學生在小學和初中因學習成績較差,經常受到老師批評,從未體驗過成功的喜悅,對學習失去信心,產生了自卑感;有些學生剛進人中等職業學校時,對學習還有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人、知識難度的增加,就開始打退堂鼓甚至干脆放棄,產生了厭學心理。
二、中等職業學校的物理教學和教學目標
1.中等職業學校的物理教學主要是為學生學習專業課打好基礎
但在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強調專業需要什么,我們就去教什么,而忽略物理基礎知識系統體系的教學。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一技之長,更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完善物理教學體系,力求學生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物理學知識,為學生將來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創造條件。
2.中等職業學校物理教學對專業學習有直接影響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不同,對物理課學習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比如對電子電工類學生,在教學中,對直流電、交流電部分的教學應有更高的要求。
3.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為專業技能操作打好基礎
三、選擇適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物理基礎知識相對比較薄弱,自我約束能力上進心都不強,同時還要進行專業課的學習,學習任務相對較重。因此,教學工作者如何對既定的教學對象發揮出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中等職業學校的物理教學中根據學生心理結構探索出一套最優的教學方法。
1.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動力。但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在學習上往往不求上進,缺少動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滿信心,創造成功的機會,用“肯定、承認和贊揚”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改變用“一個標準”要求和衡量所有學生。在教學中努力地去發現所有學生的優點、長處,適當地表揚他們,不僅教師可以獲得學生的好感,而且還可以使教學雙方在心理上靠攏,縮短彼此間的距離。只要看到進步都要進行贊揚,平時上課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起學好物理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合理調整物理教學內容,適當降低內容學習難度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按照不同專業的特點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如在電子專業教學中,我們可以按“光學、電學、力學、熱學、原子物理”的體系組織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不同專業的要求適當降低內容學習難度。如對建筑專業學生來說,掌握力學知識的要求就要比其他物理知識的學習要求更嚴格,我們可對其詳細講解,而對于光學、熱學等部分內容可略講,甚至有些知識只需了解,如原子物理等內容。這樣做的目的既降低了學生學習難度,又保證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3.采取各種不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
(1)通過生動風趣的語言,讓學生喜歡上物理課。教學也是一門語言藝術,特別是物理課教學,相對其它學科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識變得生動,往往會贏得學生的喜愛,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
(2)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物理是一門基礎實驗學科,良好的實驗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演示實驗可使學生有“眼見為實”的感覺。學生實驗更能使他們有自己動手的機會,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一方面使學生看到一些奇異的物理現象,產生好奇心,增強他們進一步探尋知識的愿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動手能力的訓練,為他們學習專業技能課以及專業理論課的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圓周運動的向心力時,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實驗,按照常規認識,當易拉罐運動到最高點時,水應該會往下灑,但實驗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沒有下落;接著讓轉速慢下來,學生們會發現慢到一定程度后水會下落,這時我們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使水不落下來,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3)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物理實驗與實際生活,使學生感悟實際生活的奇妙和規律。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和物理知識緊密結合。如光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汽車頭燈為什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為什么轎車的車窗玻璃要裝有色的,車外人很難看清車里人的面孔?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進一步提高物理課的學習興趣。
- 上一篇:項目建設管理制度
- 下一篇: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