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出版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21:59: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數字出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數字出版

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簡介

自2010年CNKI推出優先數字出版平臺以來,國內科技期刊才開始慢慢實施優先數字出版,可以說對于中國優先數字出版,2010年是從理論到實踐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1]。眾多學者對優先數字出版進行了研究[2-10],但對其在各個期刊的具體推廣研究還比較少。筆者根據不同科技期刊的不同編輯流程對它的推廣實施進行研究。根據《中國機械工程》優先數字出版的實施情況和對多家科技期刊的咨詢調研發現:到2017年,優先數字出版在國內仍處于初級階段,后續發展也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對所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找出了阻礙優先數字出版發展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些原因,結合科技期刊自身的編輯流程,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

1科技期刊實施優先數字出版存在的問題

筆者于2016年對《中國機械工程》15%的作者的優先出版需求進行調查統計,對十幾家同行期刊進行咨詢,整理分析發現優先數字出版在各個編輯部的實施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1人員不夠總體來說,科技期刊的編輯部人員都不多。根據人數其規模可以分為大中小3種:2~3人屬于小規模;4~6人屬于中等規模;6人以上已經可以算是大規模了。在數字化、多媒體的現時,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編輯還要承擔一些額外的信息處理等任務,如微信、論壇、、系統信息更新等;而優先出版要想做好,所需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編輯部基本都沒有辦法抽出專門的人手來做此項工作。1.2對期刊短期產生的作用不明顯優先數字出版的主要作用在于對社會,對于期刊來說,短期所產生的作用不明顯。文獻[11]研究了時滯與優先數字出版的情況,并根據統計結果,認為優先數字出版能將期刊影響因子提高約15%;但這里的優先數字出版是指完全無時滯的理想優先出版,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要改變編輯流程,很多編輯部都難以實現。文獻[12]研究了在線優先出版科技文章及其引用分析,發現期刊在線優先出版論文通過DOI的引用被記入SCI的即年指標和總被引頻次,且使更多讀者有機會更早閱讀下載論文并在更廣范圍內去引用,對影響因子具有潛在效應。上述文獻都提出優先數字出版對期刊影響因子有利的論點,但沒有說明這種有利的影響與期刊編輯部所需要付出的工作量之間的關系。現以《中國機械工程》和《機械工程學報》為例,說明優先數字出版對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中國機械工程》于2013年開始實施優先數字出版,到2017年優先出版共2317篇[13],另在機械儀表工業類中排名第一的《機械工程學報》也是在2013年開始實施優先數字出版的。這2種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前后的文獻引用情況如表1所示。從表中看不出優先數字出版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明顯影響。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實施的時間還不長,影響還沒有表現出來;二是影響影響因子的因素很多,優先數字出版只占一小部分,故而效果不明顯。總體來說,優先數字出版對期刊影響因子的提升是有積極作用的,只是在短時間內并不明顯。.3領導不重視,不了解一個項目的實施,領導的決策起著決定性作用,尤其是主編負責制的期刊。優先數字出版能不能在該刊實施以及實施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對優先數字出版的重視程度。咨詢的科技期刊中,還沒有實施優先數字出版的期刊領導普遍認為其工作量大,對期刊發展的意義也不大。1.4作者對優先出版的需求度不高對《中國機械工程》2016年15%的作者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作者是因為畢業或者升職的需要而撰寫論文的,并沒有優先出版的需求,對于優先出版的態度也是可有可無。其中只有約8%的作者因時間需求而需要優先出版,還有約3%的作者因對科技工作的熱情和責任而需要優先出版。

2實施方案

2.1優先數字出版主要實施方式優先數字出版可以很好地解決出版時滯過長這一難題,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傳播和科技工作的展開,因此它的發展勢在必行。通過查閱文獻以及總結一些科技期刊實施的情況發現,目前優先數字出版的實施方式主要有6種,且每種方式對時滯縮短的貢獻都不一樣。由于在互聯網極速發展的現今,大部分讀者都是通過網絡來獲取論文的電子版,所以本文中的時滯縮短指的是論文電子版見網的時滯縮短。時滯縮短調查結果主要是通過對比期刊在CNKI中優先數字出版和正式出版(電子版見網)之間的時差而得到的。6種主要實施方式描述如下。1)論文一經錄用即簡單編輯后單篇上傳。采用該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時滯,但存在論文質量問題,且工作量比較大。2)論文錄用排期后經編輯初步編輯后單篇上傳。這種方式的時滯即為等待排期和初步編輯的時間,可以省掉精編、排版、發行以及等待電子版見網的時間,時滯縮短平均約7個月。采用該方式,相比于方式1)可以顯著提高論文質量,且只增加很少工作量,即論文優先版上傳整理的工作量。3)論文錄用排期后經編輯精編排版,但還沒有紙質印刷前整期上傳。這種方式可以省掉排版、發行以及等待電子版見網的時間,時滯縮短平均約6個月,且質量得到保證。4)論文一經錄用即精編后單篇上傳。采用該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時滯,且質量得到保證,適合少量具有時效性的論文出版。5)作者有需求,提前排版后上傳。該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時滯,且質量得到保證。6)優秀的論文提前排版后上傳。該方式可以完全消除時滯,且質量得到保證。2.2編輯流程與實施方式目前,科技期刊的編輯流程主要有2種:一種是一篇文章從收稿到初審到外審到錄用都由不同的人負責,然后從編輯到出版又由1位責任編輯負責(流程一);另一種是一篇文章從選題策劃到出版都由1位編輯負責(流程二)。編輯部應采用適合自己期刊的優先數字出版形式,以期達到效益最大。通過這幾年的摸索,一些編輯部已經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優先數字出版模式。通過總結提煉,針對不同規模和編輯流程的編輯部,優先數字出版實施方案如表2所示。例如:對于采用編輯流程一的大規模編輯部,人手多,一般論文篇數也多,有條件派專人負責,論文錄用排期后經編輯初步編輯后傳給該負責人,由該負責人單篇上傳;對于流程二的期刊,由于每一篇論文從一開始就由1位編輯負責,故可以采用編輯負責制,即論文在誰手上,誰負責上傳。由于精編的時間比較長,一般是初步編輯時間的2~3倍,一篇論文也不可能是連續作業,為更好地體現優先數字出版的優勢,故選在初步編輯后上傳;而對于小規模期刊,由于論文比較少,精編與初步編輯之間的等待時間比較短,故精編后上傳,在不影響優先數字出版優勢的前提下能保證質量。按照上述方案實施所產生的工作量其實只是增加了稿件上傳和網上編輯的工作。在網速通暢的情況下,統計上傳和編輯20篇文章所需要的時間是82min,也就是說1篇文章只需要約4min的時間就可以實現優先數字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所咨詢的多家科技期刊中,大部分都采用的以方式(3)為主,輔以方式(5)和方式(6)的方案,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保證優先出版的質量。《中國機械工程》也采用了這種優先出版方案。

3優先數字出版為本刊帶來的好處

查看全文

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數字出版調查研究

一、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的特點

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的數字出版,在內容搜索方面,通常以關鍵詞作為搜索條件,繼而實現內容之間的鏈接。同時,頁面彈出的信息與搜索關鍵詞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這是提升數字出版內容傳播有效性的重要方式。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的數字化發展,使得數據資料成為出版類期刊的重點內容。以知網為例,其網站通過錄入和登記期刊內容,來建設數據庫,實現即時性搜索。中國萬方等專業期刊平臺也對加快期刊數字出版速度起到推進作用。分析數字化期刊網站的運營特點可知,出版類專業期刊的數據非常重要,是提高數字期刊出版質量的先決條件,也是進行數字化發展的關鍵,更是當前的建設難點。通過對數據庫內容的調取,完成搜索任務,以維持信息平臺的運行,這是數字出版的一大特點。在用戶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數據庫內容,構建信息化平臺,并以關鍵詞進行內容調取的運營方式進行擴容。對數字出版的研究,還需依據當前大環境展開。數字化的過程中,不能忽略對專業期刊內容的審核把關,按照統一的數據庫錄入流程和標準整合、錄入數據,確保專業期刊數字資源整合的規范性。

二、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策略

專業期刊的數字化出版,需要以數據的整合為前提,來制定、實施相關策略。數字出版的難題大多集中在內容和質量的把關上。高質量的內容是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的保障。內容資源的錄入標準確立,也是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在確立錄入標準和嚴格審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做好專業期刊的數據資源整合、網站運營工作。做好數據資源的整合,是期刊網站進行內容錄入的基礎,該環節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專業期刊的內容資源的統一規范。各期刊網站要建設好數字出版內容投送平臺。作為數字出版產業鏈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數字出版內容投送平臺是聚合、投送優質數字出版內容的重要樞紐;是貫通內容提供者與消費市場的重要節點;是數字化時代出版企業為受眾和用戶提供優質、便捷服務的重要渠道。目前,眾多出版企業紛紛進入數字出版內容傳播領域,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數量眾多、規模不等的數字出版內容投送平臺,既相互競爭、互為促進,同時也存在缺乏規劃、散而不強、管理缺失等問題。一方面,許多未經許可的大眾閱讀與綜合服務型內容投送平臺同質化傾向凸顯,優質精品內容匱乏,有些甚至成為傳播虛假、低俗和盜版內容的溫床。另一方面,面向定向市場,提供專業化服務的專業期刊出版內容投送平臺發展相對緩慢,細分市場旺盛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眾多傳統出版機構積累的優質出版內容資源得不到有效投送和廣泛傳播。專業期刊數字出版建設的難點,還體現在使用方法的選擇上。要對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的信息審核方式、數據庫更新的時間點、每次發表的篇幅數等問題,進行綜合考慮。推送時間和推送內容選擇的不同,會直接導致受眾對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內容需求發生改變。推送時間和信息內容選擇不當,會導致用戶的使用率下降。專業期刊數字出版應做好數據的整合工作,合理規劃、設計文章排版方式,以更好地服務受眾和用戶。對專業期刊數字化出版進行研究可知,這種出版方式具有便捷性和靈活性,其主要特點為方便、及時且無閱讀空間的限制,隨時可以閱讀。專業期刊的數字化出版,有助于對出版內容進行精細化管理。數字化將成為今后期刊類出版物的發展方向,是實現專業期刊轉型的關鍵。專業期刊的數據庫由專業的內容組成,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的優勢會進一步顯露出來,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和用戶。出版類專業期刊數字出版要做好內容整合,使用戶在利用數字出版期刊類網站進行搜索時,可以調取到權威、有用的信息,這是提升調取效率的關鍵。要想實現期刊內容的高效化搜索,還需要對專業期刊內容的搜索關鍵詞進行合理設置,實現“以關鍵詞控制搜索結果”的使用目的。做好專業期刊的數字化出版,需要提高期刊數字出版和數據更新的頻率、統一專業期刊數字出版的內容標準、了解用戶閱讀及使用的習慣。

三、結語

編輯出版類專業期刊的數字化發展,為各類受眾和用戶提供了更便捷的閱讀方法。數據資料的審核、整合和錄入,成為此項工作的重要內容。專業期刊網站要進一步優化數據庫的內容組成,實現搜索與搜索內容的合理鏈接,構建技術先進、覆蓋廣泛、傳輸快捷的現代優質數字出版內容傳播體系;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采用先進技術,形成動態聚合、實時分發、精準投送的數字閱讀服務系統;充分利用多種網絡傳播渠道,形成不同類型數字出版內容投送能力;改善數字出版內容消費服務方式,提升人民群眾數字出版內容消費滿意度;倡導正版閱讀、健康閱讀和綠色閱讀,打擊侵權盜版等違法違規行為,切實推進數字出版產業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查看全文

數字出版技巧對傳統出版業意義

在我國出版界,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數字出版就是指那些使用到二進制等技術手段對所有出版環節進行了操作的出版行為,例如對原創作品進行的數字化、對編輯加工進行的數字化、對印刷復制進行的數字化、對發行銷售進行的數字化以及對閱讀消費進行的數字化等.

1數字出版技術的基本概況可以說數字出版涉及出版的方方面面,作者版權、出版發行、銷售支付平臺以及最終具體進行的服務模式等都可以通過對傳統資源的依托,使用數字化的現代化先進工具對出版物進行全方位立體的宣揚和傳播.

從實現方式來說,數字出版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進行:

一是出版社根據實際的需求情況,要求開發商為本社開發一個針對性較強的技術平臺;一是專門開發數字出版軟件的商家,根據市場情況與出版社在技術方面的普遍要求開發一些技術平臺.

從行業特色來看,首先,數字出版是屬于出版行業的范疇的.

由于出版行業的特殊性質,出版物不但是精神文化產品,也是一種商品.出版的商業性質決定它必須通過高效的經營活動去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潤,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它也必須承擔起傳播社會主義文化的責任.其次,數字出版又是一種全新環境背景下產生的新興產業,其在運營模式等方面都呈現出全新的特點.

查看全文

小議數字出版的刑法保證

本文作者:單勇侯銀萍工作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

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普及,互聯網在線閱讀、手機閱讀等新的閱讀方式和多元社會需求促成了出版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數字出版產業獲得蓬勃發展,電子書、電子雜志、數字化學術期刊、手機出版、博客、網絡游戲軟件等業務類型的數字出版物已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有機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數字出版侵權盜版行為多有發生,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等違法犯罪行為屢禁不止,這些違法犯罪嚴重妨礙了數字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如何科學界定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合理利用刑事法律手段打擊相關犯罪、保護版權及強化網絡監管,成為當下學術研討的熱點問題。

一、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的界定

“所謂數字出版,是指以互聯網為流通渠道,以數字內容為流通介質,以網上支付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發行方式。”[1]實際上,“只要是用二進制這種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何環節進行的操作,都是數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創作品的數字化、編輯加工的數字化、印刷復制的數字化、發行銷售的數字化和閱讀消費的數字化。”[2]根據產業周期理論,我國數字出版產業自21世紀初萌芽至今,現已步入產業鏈條初步形成階段。手機報、網絡游戲、電子書、數字期刊等數字出版物構成了數字出版產業的主要業務類型,這些數字出版物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成為新聞出版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正所謂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科學技術知識的下泄,使傳統的犯罪分子獲得了大量現代科技知識,導致其犯罪手段的現代化。”[3]在數字出版產業大繁榮和大發展的同時,各種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十分猖獗,并嚴重危害了數字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刑法理論上,我們將這種犯罪類型稱為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具體來說,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單位違反刑法規定,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秩序和他人權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作為對特定犯罪類型的總結和歸納,該罪包括以下三種類型。第一,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侵犯版權的犯罪。很多犯罪人出于營利目的,未經版權人許可和授權非法使用數字出版物,利用電子設備和計算機技術對數字出版物進行篡改、復制、編輯、非法使用,并通過互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美術、攝影、錄音錄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出版物,并通過網絡廣告招商及終端銷售等模式獲取犯罪收益或者具備其他嚴重情節。如“珊瑚蟲QQ案”、“番茄花園案”等。在“番茄花園案”中,洪磊等人通過修改WindowsXP系統,形成相關破解版軟件,并通過在盜版系統中內置流氓軟件,收取200多萬元人民幣的廣告推廣費用。這些典型案件主要涉及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制品罪、非法經營罪等罪名。在“內容為王”的數字出版時代,對數字出版物的非法使用,不僅侵犯了版權人的利益,而且在產業鏈的上游妨害了數字出版產業的正常發展。第二,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除了網絡侵犯版權的犯罪居高不下,借助數字出版物在互聯網絡中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也屢禁不止。犯罪人往往出于牟利動機設立色情網站,以各種非法數字出版物形式制作、販賣、傳播具體描繪性行為或露骨宣揚色情的淫穢性電子書、視頻、影片、錄音、圖片及其他淫穢物品,這些色情網站往往采取技術手段屏蔽來自互聯網的訪問,或設置兩種不同內容的網站頁面的方式欺騙網絡監管部門,并且大量的淫穢色情網站服務器已開始向國外轉移以逃避查處。這種犯罪具體涉及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及傳播淫穢物品罪等罪名。此類犯罪通過非法色情數字出版物為載體嚴重地破壞了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環境,尤其是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害。第三,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實施的其他類型犯罪。除上述兩類犯罪外,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還包括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實施的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網絡侵財犯罪、侵入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等犯罪。如犯罪人利用非法數字出版物在互聯網絡和通信系統中傳播煽動分裂國家和顛覆國家政權的犯罪;犯罪人利用數字出版平臺實施網絡詐騙等侵財犯罪;犯罪人實施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時,其方法或手段行為可能會同時觸犯侵入或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犯罪。可以說,上述行為均是利用數字出版物互動性強、社會滲透面廣、傳播便捷等特性而實施的犯罪。故此,在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的打擊、控制與預防。

二、數字出版產業刑法保障的現狀

數字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往往需要多重、嚴密、完整的法律保障體系。針對一般民事侵權和行政違法行為,需要借助《民法》《行政法》的保障。針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刑法》的行為,則需要借助刑事法予以懲處。當前,盡管借助刑事法律手段每年都查處了大量的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的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但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實施的相關違法犯罪仍層出不窮,整體犯罪態勢依然嚴峻。具體來說,數字出版產業刑法保障的現狀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對各種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的行為類型規制不足,尤其是在立法設計上尚未做到與《民法》、《行政法》的協調保護、有機銜接。由于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等其他部門法的保障法,故當某些行為其嚴重程度已經超出其他部門法的懲處上限時,就需要借助刑事法律手段加以處遇。現行的《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反不正當競爭法》都規定了有關侵權行為涉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此,刑法應從協調保護、有機銜接的角度將上述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侵權行為規定為犯罪,但現行《刑法》在此領域顯然還存在不少遺憾。《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規定了十幾種侵犯版權的行為;而根據《刑法》217條規定《,刑法》僅懲處如下四種侵犯版權的行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的;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制作的錄音錄像的;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如《著作權法》規定了侵犯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匯編權等行為應構成犯罪;《刑法》中僅規定了侵犯復制權、發行權的犯罪行為類型。再如《著作權法》還規定了侵犯表演者的復制權、發行權,侵犯廣播、電視的播放權,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保護措施,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行為應構成犯罪。但《刑法》并未予以規定。其次,由于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專門的數字出版產業保護法,導致《刑法》對很多新型侵權數字出版產業行為的認定困難、《刑法》適用易出現爭議。目前數字版權在我國主要還是依據《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進行保護,沒有專門立法。有關的數字版權保護法律條文只是在新修訂的《著作權法》中增加了信息網絡傳播權,2000年頒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2年頒布的《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侵權范圍規定不夠明確細致,對數字出版物的合理使用范圍界定模糊。由于立法的滯后性,很多新型網絡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的行為一時無法在現行刑法中找到明確的規定。盡管現行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做了較為詳盡的規定,但由于數字出版產業是在近五年內興起與發展的,在互聯網絡場域內不斷衍生出諸如P2P軟件侵權、缺乏使用許可的電子書、網絡游戲中的“私服”和“外掛”、破解版的計算機軟件等制作、復制、傳播非法數字出版物的行為,這些新型網絡侵權行為嚴重危害了數字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囿于立法的滯后性,很多新型網絡侵權案件無法找到明確的法律規定,如運用P2P軟件下載且同時上傳侵犯數字出版物的行為在何種情況下可認定為侵犯著作權罪。最后,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依托高科技、利用新興產業實施的侵犯數字出版產業犯罪的證據認定困難重重。由于數字出版產業是依托互聯網絡和計算機技術而蓬勃發展的,計算機二進制技術和虛擬空間給某些新型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平臺實施犯罪的認定帶來難題。

查看全文

科技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現狀

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學術期刊的數字出版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英、美等國各大學術期刊出版機構開始逐步實現傳統紙質出版到網絡數字出版的過渡轉型。國際上領先的出版商JohnWiley、Springer-Nature、Elsevier等目前已基本實現了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成功跨越。2010年,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提出了指導意見[1]。數字出版在科技期刊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國科技期刊界也逐步認識到數字出版發展的重要性,紛紛開展了實踐。《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以“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為主題,系統研究、分析了當前國內外融合出版發展現狀,結果顯示中文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已經在融合出版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在平臺建DOI:10.14099/j.cnki.tjkj.2021.04.021設、經營管理等方面單刊與刊群差異顯著。眾多學者圍繞我國數字出版現狀、問題、典型案例等,也開展了相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朱琳等[2]、蔣學東[3]分別對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主辦或主管的不同科技期刊的融合出版進行了問卷調研;沈秀[4]、朱拴成[5]根據期刊所在行業領域對編輯出版類、煤炭類期刊的數字化和融合出版發展進行了探究;黃浩海[6]對福建省56種科技期刊的數字出版轉型現狀進行了SWOT分析,從法律法規和完善數字版權保護、產業鏈整合和數字出版經營模式、數字出版復合人才隊伍建設三方面提出轉型策略。現有研究主要針對同一主辦或主管單位科技期刊,或者針對某一學科領域的期刊,較少有針對江蘇省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研究。即使有所涉及,也主要是以單家期刊社為例,或者僅針對于某一學科領域,或者缺乏全面的定量數據支撐。如:劉群等[7]對江蘇53本醫藥類科技期刊33個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進行了研究;王芳等[8]對江蘇地學類期刊網絡化建設及應用程度做了調研和量化分析,得出微信運用有可能對提升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動作用;趙赟[9]以江蘇科技期刊發展為例探討了媒體融合視域下期刊的發展,提出要強化“互聯網+”和媒體融合思維。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江蘇的科技期刊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第三,在全國23個省份中位居第一,期刊整體水平也名列全國前列,可以說是期刊大省。江蘇科技期刊發展所面臨的數字出版轉型的機遇和挑戰也從側面反映了全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以江蘇省通過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和第二批學術期刊認定的237家科技學術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涉及醫藥衛生、工業機械與化工等多學科,科普類等非科技學術期刊不是本次研究對象。考慮到這237家科技學術期刊的學科領域分布廣、期刊層次高低不一、數字化程度差異大,本研究選取了網絡期刊數據庫、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和官方微博等各類大中小型期刊社最易于開展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數字出版方式作為調研內容,同時也易于檢索獲得統計數據。為全面獲取上述237家期刊的數字出版情況,本研究通過在網絡期刊數據庫、互聯網、微信、新浪微博檢索期刊名稱、瀏覽查詢相應信息,從而獲得相關統計數據。在實際調研中,1本雜志因無法搜到相關信息,故被列為無效樣本。因此,本研究收集到的有效樣本為236家,調研時間截至2019年11月。針對這236家有效樣本的調研數據,本文先進行總體分析,再依據主辦單位類型、行業領域和刊物級別,開展進一步的分類分析。

2江蘇省科技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現狀

2.1網絡期刊庫出版

本研究選取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三大網絡數據庫,調查江蘇省科技學術期刊提供期刊信息和全文收錄的情況。結果顯示,江蘇省科技學術期刊95%以上都在知網、萬方、維普提供期刊信息;在全文收錄方面,中國知網占比98.73%,萬方占比90.68%,維普占比75.85%。有部分期刊只能在萬方和維普查到期刊信息,但是無法下載全文;采用中國知網優先數字出版的期刊有72家,在所有236種期刊中占比30.51%。

查看全文

數字出版版權特征探究論文

一、數字出版的版權特征

數字出版的傳播途徑很廣泛,是新興的、具有網絡傳播特征的作品數字化的使用方式。數字出版方興未艾,卻有兩個基本要件:第一,必須是經作者同意,以制作復制品形式公開其作品;第二,有關作品必須被復制一定數量,能“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從著作權法上說,這是出版包括數字出版基本的特征。

多媒體技術使作品的形態更加多樣化。數字出版是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是將文字、圖形、語言、音樂和影視動畫等各種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可組織、存儲和控制多媒體信息的集成環境和交互系統,也稱之為電子出版物。1981年,世界第一張CD光盤問世,在音樂唱片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同時,其海量的存儲結合多媒體技術用于計算機數據和資料的存儲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多媒體技術拓展了人們的視野及獲取知識的途徑,將人類思想的表現形式帶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隨著內容資源在互聯網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網絡出版活動中的版權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作品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傳播的過程,首先是將非數字化的作品(文字、美術、攝影、音樂、動畫、影視)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成數字作品,或在計算機上直接以數字格式創作多媒體制品、數據庫、計算機軟件等;二是提供這些已完成了數字化處理的作品與互聯網連接,使作品由個人計算機傳送到互聯網上,網絡用戶通過互聯網對這些數字化作品進行使用。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對作品的復制,用著作權法中已有的復制權可以調整這些行為。為了解決新技術給法律執行帶來的問題,在2001年修訂的著作權法中設立“信息網絡傳播權”,以解決網絡出版中的版權問題。近期,出臺的《網絡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就是針對作品在網絡傳播中的技術鏈接行為做出的行政規范。

著作權法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應在實踐中逐步明確,比如,在版權法律規定的“作品”概念中,并沒有“電子出版物”(或多媒體)類別,以至談到有關的版權保護與版權合同時,難以做出細化的規范。受版權保護的作品,首先看是否具有“獨創性”,這種獨創既有內容的要求也包括技術表現的方式,技術表現形式也可以是一種“獨創”,與內容是密切聯系的。目前,電子出版物有三種類型,一類是數字化作品,主要體現在從紙介質、平面作品制作為“立體”式的多媒體作品,其中有些是具有獨創的作品;二是數據庫,以主題類信息收集、整理并輔之以技術手段的信息鏈,形成各種類型的數據庫;三是互動式作品,即采用多媒體技術,將內容從單項的、線狀的信息,變為多項的、網狀的結構,操作行為也變為互動式交流。主要形式是網絡游戲。

多媒體作品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因為計算機并不是在不同介質、不同“作品”之間轉換,而是閱讀一部有獨創的形式、構思完整的作品。目前,著作權法不可能對每一件新技術誕生的“作品”都一一列入,但隨著版權制度的深入,司法實踐逐步完善,以及電子出版物質量的提高,電子出版物作為一種獨立的形式將受到保護。

查看全文

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研究

1不斷創新的媒介技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先進的時代與領先的技術是相輔相成的,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脫離技術而快速發展,與其他各種類型的事物相比,也只有技術更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特征。從現實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電子媒介技術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遷和發展大大地提升了人們獲取相關知識的自由程度,對整個出版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媒介技術能夠將所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儲存并精準傳播,能夠在短時間內更加高效地處理所獲取的知識,而在媒介不斷變遷的進程中也實現了更加迅速地收集、儲存以及傳播相應的文化和知識。無論是什么樣的技術或是何種媒介,在人類發展進程中它們所產生的信息實際上就是在模式、速度和尺度方面的變化情況。互聯網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以來,隨后在各行各業均得到廣泛運用。媒介對與人類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也深層次地改變了大眾的閱讀習慣。大眾對于數字化的閱讀方式越來越認可和接受了,以往紙質出版物的大眾閱讀習慣也逐步轉向為數字出版物了。在信息數字化的大背景下,大眾更多地以互聯網信息資源作為媒介來獲取數據和信息。數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受傳統紙質等實物的束縛,大眾可以在互聯網上碎片化地瀏覽各類信息資源,并且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就能夠閱讀材料,他們對知識將越來越渴求,從過去被動地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地尋找知識,借助于互聯網資源可以更加便捷地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內容。而大眾不斷變化的閱讀習慣也直接影響到我國的整個出版行業,傳統出版物的發行速度慢、檢索能力弱、便攜性差等弱點也更突出,從2019年的數據來看,我國數字出版行業的整體收入已經達到了10000億元,其中互聯網期刊的收入接近25億元,電子出版行業呈現出了更好的發展前景[1]。

2基于媒介變遷的學術期刊數字出版

普爾在《自由的技術》[2]一書中曾經科學地預測了各類媒介技術在將來一定會呈現出一體化并且多功能的發展趨勢,也就是說,各種先進的媒體信息技術將實現科學的融合并集中進行信息數據的處理工作。在我國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學術期刊的傳播模式以及出版方式也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單一的紙質出版模式逐步發展為紙質+網絡多媒介融合出版的模式,在世界范圍內也出現了多家有較強實力的網絡出版平臺。不同的網絡出版平臺往往都有著各自的技術優勢,有的平臺電子期刊覆蓋了較多的專業學科;而有的平臺則以高質量的學術內容作為標簽,同時功能也更為完善,包含了提供文獻鏈接、語義鏈接、社群書簽和檢索結果等多項功能;還有的平臺則擁有多種形式的出版物,文獻數量巨大,并且內部的很多期刊都能直接找到最初的創刊號。數字出版行業是在20世紀末開始興起的,最初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率先進入了這一行業,在引用和檢索所需要的文章時只需要借助數字對象標識符這一功能即可,學術研究成果的傳播速度不斷提升,而文獻的作者以及讀者對數字出版的這種模式也是十分認可的。之后又出現了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理念,并且全球范圍內的眾多學術期刊和出版機構對其也積極響應。目前,SSCI排名在100名之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以及SCI排名在200名之內的自然科學期刊現階段都在推廣和應用單篇文獻網絡發表的方式,可見,學術期刊出版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3]。從學術期刊的角度來看,影響其知名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出版的整體速度,一個作者在選擇某個刊物時不但會考慮期刊在行業中的整體影響力,同時也會考慮期刊的平均發表速度,在保證一篇學術文章整體質量的情況下,如果刊物有著更快的發表速度,那么這篇學術文章也就能更早讓讀者看到,根據其在行業中的唯一性和時效性,讀者引用和下載這篇文章的概率也就更高。當然我國各類學科的刊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學術周期,以社會科學類的學術期刊為例,通常其所收錄稿件到最后出版的周期約為4~5個月,有的要求高一點的期刊發表周期則會長達一年左右。傳統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的這一時間則相對短一些,其平均發表時間在3~4個月左右。如果學術論文是在核心期刊發表,其從收錄到最后出版的時間肯定就更長,而有些稿件對發表時間是有著一定要求的,因為一旦發表的時間太過滯后,那么文章中一些學術觀點就失去了相應的影響力,對學術成果的傳播會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面對同種類型的學術期刊,讀者和作者肯定也都會更傾向于選擇發表速度更快并且更具影響力的,而這部分學術期刊大都是國外的期刊,這也是現階段我國很多高水平文章存在明顯外流現象的重要原因,大大降低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競爭力[4]。為了更好地適應學術期刊國際市場的競爭需求,并充分提升我國在國際學術文化圈中的話語權,中國知網早在2011年就已經推廣并應用了中國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有近5000家學術期刊編輯部對這一平臺都給予了明確的支持態度,并開始優先出版與傳統紙質出版內容一致的單篇期刊物或是整篇期刊物,過去我國學術期刊行業中先印刷再上傳到互聯網上的出版流程被顛覆了。當然這種優先出版學術期刊物的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最主要的問題便是它由不具備正式出版資質的載體來發表文章,這也是我國一些科研管理部門對其沒有給予明確支持態度的主要原因,并且因為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標準出版規范,優先出版文獻在引用統計上也是不夠全面的。在我國期刊數字化升級轉型的進程中,優先數字出版確實在提升出版效率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學術期刊成果的傳播能力卻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一定要重點解決標準出版規范的問題,并建立一套更為健全的學術期刊出版傳播全流程的數字化平臺[5]。

3網絡首發是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對各行各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樣大數據技術對學術期刊的出版過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大數據時代學術出版的核心內容便是在多種媒體的影響下復合出版同一種內容,而要想對電子出版活動進行更加高效的管理,就必須實現多種出版模式的融合共同發展。在2015年上半年,我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開始正式實施互聯網連續型出版物的規范管理工作,雖然在那時還只是試點階段,但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的互聯網連續出版物在制度體系方面也發展得較為完善了。之后在2017年的第7屆中國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正式了我國第一個連續型網絡出版物的試點項目,在具備傳統的可以網絡首發期刊錄用定稿功能的基礎上,對于那些行業中先進的數字出版模式給予了很大支持,這也表明了在數字化時代我國的學術期刊也正式開始涉獵數字出版項目了。所謂的網絡首發就是指根據論文的時間以及網址確定了這一論文的首發權力后,將全部論文或者是論文的根文獻在學術期刊中印刷并出版的方式,而網絡平臺一定要先嚴格審核論文的具體內容,并嚴格遵照相應的三審和三校制度來跟進每一篇即將上傳的網絡首發論文,之后才能夠在中國知網上進行傳播,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現階段我國數字出版傳播行業的整體流程。可采用3種方式來傳播學術論文,即排版定稿網絡首發、錄用定稿網絡首發和整期匯編定稿網絡首發。專業的期刊網絡平臺具備了以往的論文出版功能,同時在網絡首發的模式下還具備了數據出版、增強出版和協創出版等傳播方式。在相應的學術論文中可能由于版面或是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作者沒有將全部內容表達清楚,那么借助網絡首發的模式,作者就能以圖像、音樂、表格、視頻等形式全面地展示論文內容。這樣,時版面的形式和位置等限制因素得到了極大改善,還能全方位地展示作者進行學術思考的過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知識傳播循環體系,并大大提升了學術論文的可讀性[6]。學術期刊的傳播速度對于自身的影響力、學術性和權威性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從我國學術期刊行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其人員編制及辦刊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的出版速度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這也是導致一些高質量學術論文流失問題的重要原因。在對稿件進行排版之前,錄用定稿網絡首發能夠為學術期刊提供便捷渠道,其主要目的就是在短時間內盡快擴大優秀文章的學術成果,并且盡可能地縮短了平臺審核學術論文的時間。在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時,我們總結了兩種傳播方式出版時間的差異,其整體差異時間約為44天,而提前傳播也直接影響了刊物中的引用數據。學術期刊的網絡首發模式就如同于我國公路行業的高速公路,其在整個行業領域就是一個快速車道,加速了我國學術期刊的整體發展進程,通過網絡首發模式所發表的論文都是正式的學術期刊出版論文,并且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期刊編輯部對網絡首發這種模式也是較為認可的,傳統的紙質期刊和網絡首發同樣具有學術效力,這對于我國學術期刊數字化模式的健康發展能夠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然在學術期刊數字化模式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被盡快克服的問題,其中構建更為健全的評價體系以及拓展增強出版的模式則是兩個關鍵性問題。

查看全文

數字出版在單位的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數字出版業在中國雖然發展時間較短,但是發展速度極快。2009年數字出版的產值已超過了傳統出版業。這是由消費環境變化、政府政策規劃支持、數字出版自身的成本優勢等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數字出版給出版業的帶來的“革命”,出版單位應認識到這一趨勢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更新觀念,重視產業融合并開發適宜產品,加強網站建設,進行內部信息化改革,利用社會資本加大投入,以在新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關鍵詞:數字出版;數字轉型;成本優勢;產業融合

一、數字出版在中國的發展

數字出版是指“用數字化(二進制)的技術手段從事的出版活動”。目前數字出版的主要表現形態為網站、電子書(E-BOOK)、圖書搜索、數據庫出版、移動出版等。數字出版的發展借助于計算機、互聯網、數字化三大技術,其產品信息海量,文化多元,互聯互通,傳輸快捷,作用越來越強大,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新傳媒的戰略重點,代表著出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數字出版出現的時間雖然還不長,但其發展速度很快,增長明顯。2006年,中國才開始對數字出版產業總產值進行統計,當年是200億元;2007年數字出版業的產值增長為360億元,同期增長了80%;2008年數字出版業的產值是530億元,同期增長了47.2%;2009年數字出版業的產值增長到795億元,同期增長了50%,并首次超過了傳統出版業的產值。

數字出版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并非是偶然的,而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

數字新媒體出版意識論文

[摘要]數字新媒體以其多媒體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鏈接性的信息傳播特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運用,對傳統傳媒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傳統傳媒產業中的出版業界應如何應對這一新媒體浪潮的沖擊,這是一個“tobeornottobe”的問題。

[關鍵詞]數字新媒體數字新媒體產業鏈數字內容產業跨媒體出版

一、數字新媒體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網等傳播渠道,以及計算機、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移動電視、數字電視等都是數字新媒體的表現形態,從信息傳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體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鏈接性的特點。

二、數字新媒體產業鏈

數字新媒體產業鏈的組成包括內容提供商、軟件及技術提供商、網絡運營商、平臺提供商和終端提供商。

查看全文

工程技術期刊數字出版與傳播能力探討

工程技術類期刊作為工程技術創新知識集聚與傳播的主要平臺和載體,是工程技術領域前沿知識的傳播者、創新思想的倡導者和創新成果的展示者,是實現工程技術突破性創新中極其關鍵的一環。盡管科學是世界的,但技術有國界。在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我國的工程技術期刊發展遠遠滯后于工程技術創新的發展,就會給國際出版巨頭壟斷工程技術創新成果、設置阻礙我國工程技術發展的壁壘的提供機會,最終對我國工程技術的全面發展和提升造成巨大的影響。

一、數字出版概述

數字出版并非單一媒體概念,作為一種新的出版業態,其實質一般被認為是數字媒體整合和加工過程。數字出版過程反映的是出版行業生產力與出版行業社會關系交替作用的過程。從數字出版這一概念的發展過程來說,以激光照排系統與互聯網的出現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是對傳統出版界的全面調整與巨大變革,在出版傳播領域掀起了一場巨大革命,“桌面出版”“網絡出版”等新興出版形態與概念隨之出現[1]。大多數研究者從數字技術屬性與網絡屬性入手對數字出版加以解釋與拓展。顧凱等[2]認為:數字出版指在流通渠道上以互聯網為依托,在流通介質上以數字內容為依托,在交易手段上以網上支付為依托的出版與發行方式。馮君[3]指出:從廣義上來看,數字出版指出版環節采用數字化技術手段的出版與發行方式,不僅包括原創作品與編輯加工的數字化,還包括印刷復制與發行銷售的數字化,以及包括閱讀消費的數字化。數字出版已經突破狹義的概念,超出以往從數字技術屬性與網絡屬性兩方面入手對數字出版概念的理解,更加強調出版單位必須由數字內容生產與管理,轉向信息或內容服務業的重要性[4]。當前,數字出版在范圍上已經延伸到了幾乎所有數字內容產業中,與傳統出版比較,數字出版具有突出的優勢。出版傳播速度上更快,傳播范圍上也進一步廣泛,傳播形式進一步多樣化;信息交流方面表現出更好的互動性;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印刷,促進出版單位庫存及損耗的降低。

二、工程技術期刊數字出版與傳播現狀

通過對知網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數據庫進行搜索,不難看出,當前中國工程技術期刊在數字出版與傳播能力方面雖然已經獲得一定發展,在數字出版形式和傳播策略上表現出多樣性。但整體來說數字出版程度還不夠深入,在數字出版與傳播中對網絡覆蓋面最大化進行追求的工程技術期刊占比還較少,部分工程技術期刊對數字出版與傳播還持消極觀望或被動參與態度。根據這些期刊進行全文發布的網站與數據庫數量來看,當前工程技術期刊數字出版與傳播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一)網絡覆蓋面最大化追求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