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06:32: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稅制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低碳汽車稅制的建設
[摘要]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巴厘島路線圖”的確定以及哥本哈根會議的舉行,節能與減排問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世界各國承諾的減排目標最終要由市場主體和各個產業來實現,作為支柱的汽車產業亦責無旁貸。通過以排污稅代替排污費、修訂汽車消費稅、開征二氧化碳稅、取消或降低車輛購置稅及改革燃油稅等手段,可以建立我國的低碳汽車稅制。
[關鍵詞]低碳汽車稅制;低碳經濟;二氧化碳稅;燃油稅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能源問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這一經濟模式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加以保障,其中稅收政策是最為重要的手段。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汽車產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這一產業的發展也主要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代價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的低碳汽車稅制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深遠的意義。
一、低碳汽車稅制的涵義及建立低碳汽車稅制的意義
本文所闡述的汽車稅制并非是把與汽車有關的稅種進行簡單的集合,而是專門針對汽車產品開征的稅,具體包括對汽車的生產、購買、保有、使用、養護、轉讓和報廢開征的稅。有些國家將汽車稅制按照三個階段設立:一是汽車購置階段,如汽車購置稅、消費稅、增值稅等;二是汽車保有階段,如汽車重量稅、汽車稅、車船稅等;三是汽車的使用階段,如燃料稅、燃油稅等。由此可見,汽車稅制是指在汽車產品(包括整車和零部件)生產和流通的不同階段征收,彼此間又具有內在聯系的不同稅種構成的體系。低碳汽車稅制則是指在汽車稅制的構建中,應當出于低碳經濟之考慮,設立相應的稅種或者做出相關的規定,以達到節能減排、提高燃料的經濟性、鼓勵新能源研發和使用之功效。
我國當前的汽車稅制主要是由增值稅、消費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等稅種構成。在以上稅種中,僅有汽車消費稅考慮到了低碳的因素,即依據乘用車不同的排量征收不同的汽車消費稅,同時對汽油、柴油、汽車輪胎征收消費稅。除此之外,鮮有考慮低碳因素的。筆者認為,設立低碳汽車稅制具有如下意義:首先是促進汽車的生產者節約能源,減少排放,提高能源使用的經濟性和效率。低碳的汽車稅制可以鼓勵汽車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加大研發投入;對使用新能源的稅收優惠,更能夠促進汽車產業轉變增長方式,提升技術,加快節能環保汽車產品的開發。其次是增加財政收入,專款專用,用于環境的治理。在現有的汽車稅制中,如車船稅、汽車消費稅本身還屬于環境稅的范疇;在將來可能新增的一些稅種中,如汽車企業的排污稅(費)、固體廢棄物稅、汽車尾氣排放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稅等亦屬于環境稅。征收環境稅所獲(中國整理)得的收入有兩種使用方式:一是專款專用,用于特定的環境保護活動,這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二是納入一般預算收入,制訂補償計劃,用于抵消環境稅可能帶來的累退性,或者補償對其他稅的削減,即用環境稅代替那些影響勞動所得和勞動成本的稅種。第三是有助于人們養成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汽車稅制的建立,新的汽車稅種如二氧化碳稅、燃油稅的開征,以及鼓勵購買使用新能源和小排量車的稅收政策的出臺,必然會影響到人們購車的選擇和汽車的使用,盡可能減少私家車的出行,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或更加節能環保的交通運輸工具,養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有助于建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物業稅制建設論文
改革現行房地產稅制,構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要求的物業稅制已迫在眉睫,這一點已在我國的決策層、理論界、財稅部門及社會有關方面達成共識,并已寫進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議。自古以來,土地和房屋就是人們最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也是重要的財產形式,被視為財富的根源,社會穩定的基礎。物業稅(又稱房地產稅)已是一個全球性的為世界多數國家普遍開征的稅,特別是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物業稅收入已經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筆者認為,改革現行房地產稅制建立物業稅制,應當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稅制改革不僅涉及稅制本身的優化問題,而且與改革所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緊密相關,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滯后,必須充分適應經濟發展,又要促進經濟發展,物業稅改革也不例外。
有鑒于此,在當前這樣一個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過渡時期,建立物業稅制應當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物業稅建設涉及面廣,要解決的問題既多又雜。它對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甚至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物業稅制建設對財政收入和稅制格局的變化,對地方稅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縮小貧富差距,對促進房地產的有效合理使用,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將產生較大而深遠的影響。物業稅制建設不僅要研究解決稅權、稅負、稅費合并問題,還要研究解決征稅范圍(包括納稅人和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減免稅等稅制問題,同時要研究解決物業稅征收管理方法及配套措施,以確保物業稅各項政策得到正確貫徹執行,不斷提高物業稅征收率問題。
物業稅制規劃和建設應當首先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的“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穩步推進稅收改革”的原則;其次要貫徹“稅制統一、稅權下放、調節收入、節約資源、便于征管”原則。物業稅制建設的目標應當是:將物業稅制建設成國家稅制體系中的重要稅種,地方稅體系中的主要稅種,省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超過50%),能發揮聚財和調節分配的稅收職能作用,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高房地產有效管理利用水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既能與國際財產稅制相銜接,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稅制。
物業稅制建設的方法應當是研究規劃,制定方案,進行試點,改進完善,全面施行。研究規劃,就是要動員和組織財稅理論界、財稅部門、政府土地房屋管理部門和社會上關心物業稅制建設的人員對物業稅制建設中的問題從理論上、實踐上進行研究,先做出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對各個階段要解決的專題問題進行專門研究。提出幾套方案;制定方案,就是綜合備方案的優劣制定一套比較可行的方案;進行試點,就是將上述方案選擇部分地方進行試點,對試點方案進行檢驗;改進完善,就是根據試點的情況對試點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全面施行,就是將通過試點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在全國推廣施行。推廣試行也可先大城市及郊縣,后中小城市及郊縣、鄉鎮、工礦區,再到其他縣、鎮及農村。
物業稅制建設分析論文
稅制改革不僅涉及稅制本身的優化問題,而且與改革所面臨的宏觀經濟環境緊密相關,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滯后,必須充分適應經濟發展,又要促進經濟發展,物業稅改革也不例外。
有鑒于此,在當前這樣一個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過渡時期,建立物業稅制應當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物業稅建設涉及面廣,要解決的問題既多又雜。它對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甚至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宏觀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物業稅制建設對財政收入和稅制格局的變化,對地方稅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縮小貧富差距,對促進房地產的有效合理使用,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都將產生較大而深遠的影響。物業稅制建設不僅要研究解決稅權、稅負、稅費合并問題,還要研究解決征稅范圍(包括納稅人和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減免稅等稅制問題,同時要研究解決物業稅征收管理方法及配套措施,以確保物業稅各項政策得到正確貫徹執行,不斷提高物業稅征收率問題。
物業稅制規劃和建設應當首先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的“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穩步推進稅收改革”的原則;其次要貫徹“稅制統一、稅權下放、調節收入、節約資源、便于征管”原則。物業稅制建設的目標應當是:將物業稅制建設成國家稅制體系中的重要稅種,地方稅體系中的主要稅種,省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超過50%),能發揮聚財和調節分配的稅收職能作用,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高房地產有效管理利用水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既能與國際財產稅制相銜接,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稅制。
物業稅制建設的方法應當是研究規劃,制定方案,進行試點,改進完善,全面施行。研究規劃,就是要動員和組織財稅理論界、財稅部門、政府土地房屋管理部門和社會上關心物業稅制建設的人員對物業稅制建設中的問題從理論上、實踐上進行研究,先做出總體規劃,在此基礎上對各個階段要解決的專題問題進行專門研究。提出幾套方案;制定方案,就是綜合備方案的優劣制定一套比較可行的方案;進行試點,就是將上述方案選擇部分地方進行試點,對試點方案進行檢驗;改進完善,就是根據試點的情況對試點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全面施行,就是將通過試點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在全國推廣施行。推廣試行也可先大城市及郊縣,后中小城市及郊縣、鄉鎮、工礦區,再到其他縣、鎮及農村。
物業稅制建設的步驟應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改革的輕重緩急、難易程度、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社會各界及房地產擁有者和使用者對房地產稅制改革的接受程度等各方因素,科學安排改革的步驟:
稅制建設征管體現依法治稅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21世紀中國經濟體制的基本格局;促進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建立與完善的稅收制度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20世紀末市場化程度已明顯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已初步建立、21世紀的上半葉,進一步提高市場化程度、稅收是一種分配方式,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稅收中性是相對的、順應市場經濟體制兼顧公平與效率并優先考慮效率的要求、現代企業制度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微觀基礎、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加大費稅改革的力度,為市場經濟運行與發展提供寬松環境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21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日臻完善。要處理好稅收中性和稅收調控的關系;兼顧公平與效率并優先考慮效率的要求,適時轉換稅制結構模式;加大費稅改革的力度;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以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稅收制度。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稅收制度稅收中性稅收調控公平與效率
一、21世紀中國經濟體制的基本格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日臻完善
1.20世紀末市場化程度已明顯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已初步建立
到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的雙重體制格局還沒有徹底改變。不過,即使仍然沿用“雙重體制”,也是非國有經濟這一新的體制成分以及與之相關的市場機制開始占據優勢,國有經濟的份額處于不斷下降的狀態,傳統計劃經濟逐步“過渡”到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這樣,當前的體制格局實際上可以概括為:非國有經濟迅猛發展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大,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初步形成,新體制已從“邊緣”向“中心”靠攏。
證券市場稅制建設論文
一、
目前我國在證券交易過程中征收的是印花稅,但問題較多,一是現行的證券交易印花稅實際上是就交易行為課征,與印花稅的名稱不符,理論依據不充分,法律上講不嚴謹,比較勉強;二是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所昭示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原理在股票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一般來說,機構、大戶容易獲利,這是小投資者所無可比擬的。但目前為股票交易行為設計的印花稅是不論交易數額大小,持券期限長短一律按同一比例對雙方征收的比例稅率,它雖然對控制股票交易頻率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對于國家重點調控的資金大戶對股票市場的操縱現象卻無能為力,也不能采取免稅額度方式給中小投資者以適當的優惠,難以實現相對公平,對調節收入也起不到什么作用,這顯然是有悖于印花稅的設計初衷。
對證券交易行為的征稅方式改革已勢在必然。為了鼓勵投資、減少投機,應以證券交易稅取代目前的印花稅,但考慮到中國新舊稅制銜接以及兼顧兩家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利益,在目前情況下最適當的選擇是印花稅和證券交易稅兼征。不過,印花稅只對一級市場股票發行時訂立的產權轉移書據或合同課稅以改變目前對一級市場不征流轉稅的狀況,以調節一級市場股票發行價格,縮小一、二級市場的利益差距,也可以為國家獲得一筆財政收入。證券交易稅是對證券二級市場“零售”環節征收的流轉稅,而且規定只對賣方征收,借鑒國外對證券交易行為課稅的具體經驗,稅率不宜太高,最好不要超過5‰,在具體的實施措施上要明確持股時間長短與稅率差別的數量關系。另外,為了避免稅源流失,納稅方式應以“源泉扣除課稅”為主。考慮到國債在我國經濟發展和證券交易市場中的特殊地位,對國債轉讓收入宜從輕課稅。
二、證券交易過程中的稅收問題
上市公司之間及上市公司內部各股東的平等稅收權力問題
平等負稅是稅收的一個基本原則,對股份制企業也不例外,但我國的股份制在平等負稅方面上還有許多問題亟待完善,主要表現在上市公司之間和上市公司各股東之間的稅負不盡公平合理。
完善稅制立法建設矯正貧富差距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狀;稅收在嬌正個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嬌正個人收入理距的稅收政策取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個人收入是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總和、居民之間個人收入差距拉大、城鄉之間個人收入差距過大、不同行業之間個人收入差距過大、稅收政策在矯正貧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稅制結構不合理、稅種不完善.弱化了稅收矯正貧富差距的功能、稅收征管存在問題、完善現行稅制結構、完善現有的稅種、進一步擴大所得稅尤其是個人所得稅、財產稅稅基、新開征一些稅種、解決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國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結果。防止收入差距過大和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那么在矯正個人收入差距上,應采取什么樣的稅收政策呢?
論文關鍵詞:個人收入差距貧富差距分配制度個人所得稅流轉稅矯正征稅范圍納稅人財產稅稅收政策取向
個人收入是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從各種來源取得的收人總和。我國個人收人包括:工資和薪金收人;獎金和單位福利收入;兼職收人;資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稅收只能對前四項收人進行調節,最后一項需通過其他法律、法規來加強管理。
一、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現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提高,我國居民的個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長。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勞動就業體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個人收人差距不斷擴大。具體表現在:
稅制改革的必要性論文
摘要:本文就新形勢下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應在年度和稅種之間統籌安排增稅和減稅的改革措施,實行結構性的稅制改革;在財政資源的統籌配置中考慮稅制改革成本,把稅制改革納入公共財政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配套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同步實施稅收征管改革,實現稅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動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制改革統籌設計穩步實施
一、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戰略部署。這是在全面總結1994年稅制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分析現行稅收制度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反映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稅收制度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
第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迫切要求改革現行稅制,創新稅制體系。與10年前相比,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開始實施;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結構性過剩,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從抑制通貨膨脹轉移到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特別是在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和全球產業調整趨勢的帶動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一條主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保證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最大利益,已成為新時期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現行稅制所包含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殘留和經濟過熱時期的階段特征,明顯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雖然1998年以后我國陸續對稅收政策做了一些調整,但是稅制總體框架和政策基本取向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稅制不統一、稅基不規范、稅率不合理、稅負不公平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內外二元”、“城鄉二元”的稅制格局特征依然十分明顯,這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通過全面深化稅制改革,消除現行稅制弊端,創新稅收制度體系,營造統一、公平、透明、規范的稅收政策環境,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稅收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二,關注重大民生問題,解決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調整稅收政策取向,強化稅收調節功能。近年來,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三農”問題突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現行稅制格局制約了稅收政策取向的調整,導致稅收政策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不僅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反向調節。因此,為更好地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使稅收政策更緊密地與中央的宏觀政策保持一致,就必須通過深化稅制改革,進一步突出稅收政策關注民生的取向。
我國稅收制度改革研討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稅制改革進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的稅制改革(1978~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的稅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時期的稅制改革(2001年至今)。本文對三個階段稅制改革進行回顧后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稅制改革有五大成功經驗:稅制改革必須有理論突破為先導、稅制改革中必須考慮財政可承受能力、稅制改革要走漸進式道路、稅制改革要與國企改革協調推進、稅制改革中要強化稅收的調控功能。結合國際、國內經濟環境變化和國際稅制改革潮流,提出進一步完善我國稅收制度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收制度;經驗回顧;展望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稅收制度先后經歷幾次大的調整,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控要求的復合稅制體系。本文在對三十年稅制改革歷程回顧的基礎上,總結三十年稅制改革的理論突破和實踐創新,評價改革得失,探討新時期的稅制改革方向和完善思路。
一、三十年稅制改革歷程回顧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稅制改革進程可劃分為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的稅制改革(1978~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的稅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時期的稅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個階段。
(一)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時期的稅制改革(1978~1993年)。這一時期的稅制改革可分為涉外稅制的建立、兩步“利改稅”方案的實施和1984年工商稅制改革。
稅制改革策略論文
摘要:本文就新形勢下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應在年度和稅種之間統籌安排增稅和減稅的改革措施,實行結構性的稅制改革;在財政資源的統籌配置中考慮稅制改革成本,把稅制改革納入公共財政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配套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同步實施稅收征管改革,實現稅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動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制改革統籌設計穩步實施
一、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戰略部署。這是在全面總結1994年稅制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分析現行稅收制度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反映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稅收制度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
第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迫切要求改革現行稅制,創新稅制體系。與10年前相比,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開始實施;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結構性過剩,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從抑制通貨膨脹轉移到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特別是在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和全球產業調整趨勢的帶動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一條主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保證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最大利益,已成為新時期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現行稅制所包含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殘留和經濟過熱時期的階段特征,明顯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雖然1998年以后我國陸續對稅收政策做了一些調整,但是稅制總體框架和政策基本取向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稅制不統一、稅基不規范、稅率不合理、稅負不公平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內外二元”、“城鄉二元”的稅制格局特征依然十分明顯,這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通過全面深化稅制改革,消除現行稅制弊端,創新稅收制度體系,營造統一、公平、透明、規范的稅收政策環境,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稅收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二,關注重大民生問題,解決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調整稅收政策取向,強化稅收調節功能。近年來,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三農”問題突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現行稅制格局制約了稅收政策取向的調整,導致稅收政策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不僅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反向調節。因此,為更好地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使稅收政策更緊密地與中央的宏觀政策保持一致,就必須通過深化稅制改革,進一步突出稅收政策關注民生的取向。
淺析銀行業稅收制度
[摘要]最近幾年來,隨著國內銀行業的發展,特別是部分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進程的推進,稅收已經成為影響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現行稅制中的一些矛盾開始顯現,對稅收制度進行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但對現行銀行業稅制到底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和需要怎么改革等問題卻是眾說紛紜。本文在對稅收基本理論和我國銀行業稅收制度現狀及其實施效果進行介紹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外銀行業稅制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探討我國銀行業現行稅制在合理性、公平性、均衡性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具體內容設計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銀行業稅制改革提供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稅收制度;銀行業稅制;稅制改革
一、銀行業稅制設計與改革的實踐——中外比較和啟示
(一)銀行業稅制的中外比較
1.稅制設計原則。國外一般是以保證整個經濟鏈條的穩健運行、確保稅收征管鏈條完整、盡量減少稅收產生的超額負擔和保持稅收中性為目的,同時兼顧促進本國銀行業競爭力的需要。而我國更加注重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和持續增長,對促進銀行業發展和競爭力提高考慮相對較少。
2.稅種結構。國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企業或公司所得稅(或稱利潤稅、利得稅等)為主體的稅制,如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和巴西等;另一種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如印度以消費稅為主體稅種”。從發展歷程來看,國外都已經或正在逐步從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過渡到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