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4:47: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書法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書法藝術

欣賞書法藝術方法綜述

書法藝術欣賞,不是單純地讀出它的文字內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韻”。書法鑒賞能力提高了,書法水平才能夠提高。因此,如何欣賞書法藝術,對每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說,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環節。書法藝術欣賞是一種主觀意識活動,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

一、審美觀不同。如有的人喜歡用大紅大綠裝修房子,有的人卻認為十分這樣裝修俗氣,這就是審美觀的不同。看一幅書法作品,也同樣如此,不同的欣賞者可能爭論到面紅耳赤,誰也說服不了誰。這就是由于主觀因素、客觀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審美觀不同,其結論自然也不盡相同。

二、時代風尚不同。著名畫家來楚生先生有這樣一段有趣的談話:“我小的時候,男人頭上都留有長辮子,偶爾看到一個男人頭上沒有長辮子就看不順眼。到民國以后,男人頭上的辮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習慣了,偶爾有人還留有長辮子,反而覺得不倫不類,不順眼了。”時代風尚變了,衣著也隨著改變,高領、低領、長裙、短褲,因時尚不同而變。書法藝術欣賞也同樣因時而變。有的崇尚古代傳統書風,也有的欣賞時下的流行書風、現代書風等不同的書風,這樣因時而變的例子很多。

三、對書法學習研究的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猶如看象棋比賽,一個“妙”著出現,程度高的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幾步才能領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書法藝術欣賞更是這樣。從以上論述來看,書法藝術欣賞的確是不容易把握的,但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總結,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認識,因此,還是有一定規律可王世光循的。

書法藝術欣賞,就是通過藝術這只內在眼感受到書法藝術的美感,這種美感。具體呈現在書法藝術欣賞過程中,有以下五種:

一、立體感。又稱雕塑感,有的也稱質感。書法藝術的立體感,大致由以下兩種因素構成:一是漢字獨有的結構,這種結構在世界文字中別具一格,而且在每一個字中總有一個主要的橫筆或豎筆作為主筆,其余點畫則作為襯托,這就是書法“間架結構”。“間架結構”是整個字的支柱,也就是所謂的“軸線”原則。大凡學書者,都是先求平正,后追險絕,又復歸平正。前一個平正,中軸線顯而易見,后一個平正則是前一個平正的飛躍。不論你的字寫得多么潦草、欹側、險絕,它們都能保持在一定的中心軸線上,重心仍然很穩,不會有搖搖欲墜的感覺。由此可見漢字結構與古代建筑的共同之處。有了這一個重心,立體感則躍然紙上。二是書法的書寫工具的特殊性,那是一支神奇的毛筆,用它鋪毫提按皆能揮灑自如。

查看全文

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研討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完成書體演變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草真行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個時代,各種書體完全走向成熟,在中國藝術史上有著的重要歷史意義。出現了很多卓越的書法家和一些經典的書法藝術珍品,其豐富的實踐和深刻的書學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古典書法藝術的主流。以后歷朝歷代依然是以魏晉風韻作底蘊,從而形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魏晉現象”。

魏晉時期有文獻可證的書法家近二百人。他們創制的風格樣式,一直影響著后世書風。特別是承前啟后,巍然卓立的兩位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并稱“鐘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學書者,無不宗法“鐘王”。另外負有盛名的還有王獻之、王洵等一些書法大家。鐘繇的書法,博采眾長,兼善各體,尤精小楷。結構樸實嚴謹,筆勢自然,開創了由隸書到楷書的新貌。他的書法歷代為人所重視。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宋代以來法帖中所刻的小楷《宣示表》、《薦季直表》等都是晉唐人臨摹本。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羲之的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楷書如《樂毅論》,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他的主要成就還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圣”。他把散見于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統一融合在書法作品中。《蘭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有十七字故名(現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他獨具風范的書法體勢。對后世影響很大,被后人譽為“書圣”。

王獻之為王羲之七子,幼時從父學書,后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成一家,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真跡已不復存在,今只傳賈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稱“碧玉十三行”),從中可看出,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楷書筆法不再帶有隸意,字形也由橫勢變為縱勢,已是完全成熟的楷書之作。草書《中秋帖》,筆畫連續不斷,世稱“一筆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王洵,字元琳,王羲之族侄,出生在一個精于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范世學,洵之草圣,亦有傳焉”。其草書《伯遠帖》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被列為“三希”之一。歷來為后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筆畫瘦勁,結體開張,確有“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魏晉時期的書學理論開始繁盛。在秦漢或更遠時代,在人們的意識中,書法更多地是一種漢字的書寫行為。但在魏晉時期,書學已不再僅僅是文字學的附屬或補充,它日益成為一種專業學說走向理論的前臺,直接體現了這個時期書法美學研究的興盛和書法批評活動的繁榮。書法理論的體系化以及專業書法理論家的出現,成為魏晉時期書學迅速發展的關鍵。如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筆勢論》、《用筆賦》、《書論》,蕭衍的《古今書人優劣評》,劉劭的《飛白書勢銘》、晉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恒的《四體書勢》,楊泉的《草書賦》,王珉的《行書狀》等大量書學論著出現,既是魏晉時期書法藝術空前繁榮的結果,又為這種繁榮提供了思想、理論上的保障。他們的理論并不單純是實踐的一種總結,而更接近于純理論的研究。這種現象的出現打破了單一的以創作家代替理論家的落后狀況,使得實踐與理論出現分化,從而使書法理論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魏晉書法開創了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藝術性書法形式,給文人書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完成了書法形神系統結構的有機構成,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審美的藝術歷程,使書法成為表達書家主體情感的載體。其次是文人書法占領書壇成為主流,并把書法從實踐到理論推向更高級階段。最后是促進“帖學”流派的形成。以“二王”為起點,追求筆札之工的書派從宮廷漫向民間,并形成帖學流派與風格。魏晉書法這樣一座藝術高峰,給后人留下廣闊的學習借鑒空間,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從歷史辯證的角度來看,魏晉書法也是頗具現代性的,是當代書法再創高峰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重新以寬容的精神反思歷史,是書法創作的重要參照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欣賞論文

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論文方面入手: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字的“重心”能否給人以穩健的感覺;字勢是否自然;看整篇書法作品的章法、筆勢是否一氣呵成、融會貫通;看書法作品中的筆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適當地了解其創作的時代背景;欣賞書法要有一定的藝術想象力,要防止以實論實。

[關鍵詞]書法藝術書法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的欣賞與實踐是相互聯系的,“眼高手低”的書法家從沒有過。歷代的書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所謂“讀帖”,就是通過觀摩書跡和碑刻去領悟書法家所采用或創造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對于一個有志于學習書法的人來說,同樣需要重視讀帖,逐步學會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長,拼其所短,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如果毫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則往往進步不快,甚至會走彎路。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歷來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一個共同的欣賞標準。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條評論標準,即所謂“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提出了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系;六、氣象,揮樸安詳。”

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分析、欣賞書法作品時的參考。如果進一步加以歸納,則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謂“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筆畫、字的結構、一幅字的布局;所謂“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內在的精神,包括筆力、氣勢神態、情感等各個方面。因此,欣賞書法作品,不僅要看一點一畫、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筆力、氣勢、神態。如果外形美觀多姿,內在奕奕有神,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分析、欣賞書法作品,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字的筆畫長短、粗細、濃淡是否多變而適宜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設計論文

1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功能

1.1傳達功能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中國的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書法以漢字為載體,它在藝術設計中的首要功能是傳達信息。從符號學角度來看,書法文字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符號系統,具有“所指”和“能指”的重要功能。從文字層面講,文字符號的表意性直接向大眾傳達設計作品的意圖和各種信息,即“所指”;從藝術角度講,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它的形態、結構和風格樣式還具有多重寓意,通過對書法字體的反復揣摩,我們還可以理解它更多的隱含意義,即“能指”。所以,書法作為傳播符號具有“雙重譯碼”的作用。如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中,“中國銀行”四字大氣磅礴、極富變化,粗筆堅實如柱,細筆剛勁似鐵,飛白恰到好處。“中國銀行”其基本信息指的是一個金融機構,人們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同時剛勁有力、氣勢恢宏的書法風格又凝結了多重信息———強調中國之身份、傳統之精神,或者是企業的理念所包含那虛實相生、剛柔相濟等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毋庸置疑,把書法藝術運用到藝術設計中,不但可以直接傳達文字的基本信息,而且還能表達文化底蘊之深厚的信息,達到塑造企業形象,創造品牌的重要途徑。中國的高等學校、中醫醫院等尤其喜歡用書法來題名,如北京大學、中醫同仁堂,中國知名企業的標志設計、產品包裝設計也熱衷于采用書法元素設計,如白酒、茶葉、月餅、粽子等比比皆是。

1.2審美功能

書法文字作為一種視覺傳播符號,不僅具有傳達信息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審美功能。書法的線條美、結構美和造型美,本身所具有的節奏性和整體性能給人帶來視覺美感,獲得怡情悅性的審美體驗。篆書、隸書和楷書筆畫規整、結構平穩,給人一種穩重、端莊的感覺,行書動靜結合、靈動活潑,而草書體勢放縱、連綿奔放,給人激情盎然、神采飛揚的感受。因此,把書法作為一種設計元素應用到各種設計類型當中同樣能給消費者帶來美感。文字因“觀物取象”而來,“文字圖像化”是一種常見的藝術手法。所謂文字圖像化,就是把書法字體的形態(整體或局部)演化為圖形。文字與圖形的相互融合,使設計創意獲得更自由的發揮空間,不但可以起到誘導視線作用,喚起消費者的審美自覺意識,而且還能渲染意境,給人一種視覺審美享受,以致于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情緒和興趣。

2書法在藝術設計中的設計原則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研究論文

一、漢字結構的和諧對稱美

漢字中有許多字型是對稱結構的,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它表現為許多漢字都是由對稱的結構組成,如“林”,雙木為林;“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隨謂之從;“炎”,一火之謂火,火多謂之炎;這些形體都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符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產生一種新的意思,這種獨特的對稱形式,往往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

同時,漢字是一種以線條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字,線條組合的豐富性和穩定性也決定了漢字造型的靈活和穩定,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結合。靈活之中顯得穩重,對稱之中表現和諧,漢字線條的這種獨特的特征帶給漢字的就是一種“骨”,這是一種從漢字本源所散發出來的“氣”。

二、漢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這是由于漢字的字型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也就是說,隨著事物彎彎曲曲的樣子把他勾畫出來。日;太陽的輪廓是圓的,而且高掛在天空,不斷的發光發熱,所以古人就把“日”簡略成為一個圓形,中間一點。月,畫成一個彎彎的形狀,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彎的,所以古人將月亮畫為輪彎月來表示。在中國人的眼中,線條不僅僅是線條,而是含有更多內在的東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陽是,“一一”代表陰,用這二種符號就組合成為代表萬事萬物。中國的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就是說自然和社會的事物雖然紛繁復雜,但卻都是由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始材料按照一個基本的規律組合而成的,既所謂的太級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漢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為簡,以最簡單、平易、意象的藝術手法來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形象生動。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人的無限思緒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如“龍”字,中國是個崇拜龍圖騰的國家,在草書中的龍,就是一條張牙舞爪飛騰的巨龍的形象,因為這個字的意境深遠,我們透過這個飛騰的龍字看到的是中國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國古老的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分析論文

一、漢字結構的和諧對稱美

漢字中有許多字型是對稱結構的,反映出中國文化獨特的審美思維。它表現為許多漢字都是由對稱的結構組成,如“林”,雙木為林;“從”,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隨謂之從;“炎”,一火之謂火,火多謂之炎;這些形體都是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字符組合而成,集合以后就產生一種新的意思,這種獨特的對稱形式,往往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

同時,漢字是一種以線條為基本組成部分的文字,線條組合的豐富性和穩定性也決定了漢字造型的靈活和穩定,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結合。靈活之中顯得穩重,對稱之中表現和諧,漢字線條的這種獨特的特征帶給漢字的就是一種“骨”,這是一種從漢字本源所散發出來的“氣”。

二、漢字具有形象意境之美

這是由于漢字的字型是以象形為基礎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象形字時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也就是說,隨著事物彎彎曲曲的樣子把他勾畫出來。日;太陽的輪廓是圓的,而且高掛在天空,不斷的發光發熱,所以古人就把“日”簡略成為一個圓形,中間一點。月,畫成一個彎彎的形狀,因為古人看到的月亮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彎的,所以古人將月亮畫為輪彎月來表示。在中國人的眼中,線條不僅僅是線條,而是含有更多內在的東西,如八卦,“一”代表的陽是,“一一”代表陰,用這二種符號就組合成為代表萬事萬物。中國的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基本觀點,就是說自然和社會的事物雖然紛繁復雜,但卻都是由一個最基本,最簡單的原始材料按照一個基本的規律組合而成的,既所謂的太級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漢字就是多用象征的手法把事物化繁為簡,以最簡單、平易、意象的藝術手法來完成人的思想。例如: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形象生動。中國漢字講究一字傳神,人的無限思緒往往短短三五字就表現的淋漓盡致,如“龍”字,中國是個崇拜龍圖騰的國家,在草書中的龍,就是一條張牙舞爪飛騰的巨龍的形象,因為這個字的意境深遠,我們透過這個飛騰的龍字看到的是中國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國古老的文化。

三、漢字潛藏的文化之美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文化發展論文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歷經三千多年蒼桑總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表現出永保青春的強大的生命力。面臨浩如煙海的書法文化,群星璀璨的傳統書法藝術寶庫,如何科學銜接傳統與創新、創新與流行之間的關系,這是書法文化發展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數千年書法藝術的偉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華民族智慧,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根植于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沃土,所以傳承的本質,應從中華文化尋根與發展中尋找答案。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漢文字是書法藝術的載體之本源,象形與會意是傳統書法的藝術本源,漢文字以象形、會意為特色,在爾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變化萬象,起源于象形意義的中國初期古文字,“形無定體,筆無定畫”,至小篆經省改,才出現形體方整、筆畫圓勻的定型化書體,但仍保留形象痕跡。經過漢代隸書的變化以后,漢字由繁復的象形文字,趨向于符號化、抽象化、簡筆化,但它的象形性質依然存在,又如魯迅所說:“將形象改得簡單,遠離了現實。篆字圓折,還有圖畫的余痕,從隸到現代的楷書,和象形就天差地遠。不過那基礎并未改變,天差地遠之后,就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門外文談》).可見中國書法藝術源于無法,變而有法。創新是結于有,起于無,又承于有,變于無。但萬變不離其綜,象形與會意的藝術本源沒有變,漢文字的載體本源沒有變。這是其他語言文字所不能比擬的。“象形”或“不象形的象形”,是漢字最基本的特點,也是繼承與發展傳統書法藝術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內容和規律。

那么如何對待書法藝術繼承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呢?筆者認為:傳承和創新是書法藝術發展歷史過程不可分割的鏈條,繼承首先是對先人書法藝術創新精神與成果的繼承。

提倡尊崇優秀傳統,必須解決繼承什么?如何繼承?筆者認為繼承書法藝術的優秀傳統,首先必須繼承先賢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這些是先賢書法藝術智慧的結晶。只求復寫傳統的“傳統唯美主義”或脫離優秀傳統“創新”的“流行主義”對發展書法藝術都是偏頗的、畸形的、是不可取的,先賢探索的書法藝術發展規律和創新成果是傳統書法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傳統,優秀傳統是創新的結晶,創新是傳統的發展。只有深刻認識傳統書法藝術發展的規律,才切身感受到創新才是揭示傳統書法藝術經久不衰的發展規律的精髓所在。

查看全文

書法藝術文化發展論文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歷經三千多年蒼桑總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表現出永保青春的強大的生命力。面臨浩如煙海的書法文化,群星璀璨的傳統書法藝術寶庫,如何科學銜接傳統與創新、創新與流行之間的關系,這是書法文化發展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數千年書法藝術的偉大生命力,在其根植于中華民族智慧,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根植于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要,根植于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沃土,所以傳承的本質,應從中華文化尋根與發展中尋找答案。

當中華文明還處在襁褓中時,作為萌芽狀態的書法藝術便誕生在華夏母親的搖籃里。古老中華在文明進化之初期,由結繩記事的蒙昧時期到倉吉造字文化文明的轉化,即根植了書法藝術驚人的智慧與靈根。據唐代張懷王灌《書斷》記載:倉吉“博采眾美,合而為字”,倉吉獨具慧眼拮取自然之美造出文字,這叫作“依類象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把古人造字方法歸納為六種,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文字象圖畫一樣再現自然,記載自然,傳替自然信息,這種象形之美,就是中華書法藝術的美的萌芽和靈根,是先人書法美的偉大創造。

楷書是數千年書法文化中應用最廣與流行最持久的書體,草書是揚棄了漢隸的規矩追求書寫速度,至今的簡化漢字無不得益于草書創造性的書寫藝術。魏太傅鐘鷂對楷書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橫代替“蠶頭”、“燕尾”又融入篆書、草書中的圓筆法使楷書定型化,加之其超妙入神的書寫藝術,新體楷書很快得到了推廣。又如流行至今的行書據說為漢末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其法蓋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劉書人稱“風瞻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王羲之創造的行草繼承古跡中古掘樸質的風格為妍美流便的新書風格,古人喻之為“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王羲之“博采眾"美,熔鑄古今”,其神韻超逸的《蘭亭序》傾倒千載書家,可見流行書風不僅是當代的更是歷史和未來的,不僅是書家自娛自樂,更是社會發展的責任和貢獻,不僅是別出心裁,而是高超傳統藝術和革新智慧交融的結晶。不是書家冥思苦想的結果,而是適應時代需要的產物。

三千年歷史長河,書法明珠薈翠,有承倉吉啟秦篆、金鈿落地,芝草云團的石鼓文。有骨氣風勻,方圓妙絕的秦小篆,有無妙不臻,諸法齊備的漢隸,有承前啟后美妙簡捷的鐘鷂楷書,有王羲之貴越群品的行書和張芝、懷素、孫過庭騰芳飛彩,超妙入神的草書,有滿目珠璣、險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有法度謹嚴,筋骨齊備的顏、柳、歐、趙等楷書,有風檣陣馬意態昂揚的蘇、黃、米、蔡、……。數千年書法藝術寶庫群芳異彩,美不勝收。書法的每一個創新都記載著中華文明進步的腳步聲。

有的書家驚嘆“書法的危機”,這是對書法藝術發展前景迷茫的呼聲。實際上書法藝術的發展必須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發展的需要中去尋找歸宿。書法藝術是個大概念(不應局限于毛筆、鋼筆為工具的狹隘范圍),書法藝術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個大課題,在改革開放,世界流行中文熱的今天,書法藝術更加前景無量,繼承與發展書法藝術,需要千百萬書家努力探索。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書法藝術運用

一、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瑰寶

老舍先生說:中國畫與中國字是同胞兄弟。這里講的“同胞兄弟”,就是說“書畫同源”。中國人講“書畫同源”,這書,我以為是包含了文章和文字在內的,所以,許多山水畫都直接取材于中國的文學作品,或者間接地表達著詩辭歌賦的美妙意境。正因為書畫同源,獨特的漢字便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而且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其它藝術。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外化;書法藝術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聰明才智、思想情感、美學追求等等,從某一方面說,熱愛祖國的人,大多熱愛書法,因為漢字是代表中國的徽號,有中國字的地方就有中國人。藝術與人的品質是互為表里、密不可分的。具備良好的書畫藝術修養,是平面設計人才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之一。平面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必須經過全面、系統、嚴格的基礎訓練,才能提高設計人員在設計中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書法課的學習,可以使設計人員運用不同的字體,在設計中創造不同的氣氛,使人們對包裝商品產生不同的感覺。如古體字(包括篆、隸書體)能使人對包裝商品產生一種名貴和古色古香的感覺,特別適用于古董、首飾、玉器、士特產品的包裝設計;篆書則適用于賀年卡、請柬、徽章、圖案等設計;正書給人一種現代、科學的感覺,適用于輕工、機電產品、食品飲料的包裝設計等等。因此,書法藝術的一些特點有助于設計者在設計中把商品的性質、特點結合起來,取得更好的設計效果。特別是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競爭激烈,要求商品在貨架上有沖擊力,傳達信息迅速就更要求商品的包裝設計日趨突出、醒目,而文字的美化在商品包裝設計上,則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書法藝術本身就是優美的線形設計

當我們看到一幅書法藝術作品的時候,首先就是一種美的感覺,美的享受。這時我們并不一定留意作品書寫的內容。譬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僅從文章說,沒有王勃《滕王閣序樣酣暢流利的筆調,令時人嘆為“此真天才,當垂不朽”;也沒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那樣清新流暢的語言,被后人譽為“兩晉文章,惟《歸去來兮辭》一篇”。但因為它是書法藝術的楷模,所以文章流傳于世,被后人稱為“行書之祖”。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一個不太懂或完全不懂書法的人,也照樣喜歡書法藝術。在中國,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掛有書法作品。楹聯、條幅、中堂等,比之繪畫藝術還要普及。可見,書法藝術在中國是有著廣泛而深厚的大眾基礎的。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圖畫文字):表意文字(字體表示語言中的詞或詞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中國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小篆、隸、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我們的前人在書寫過程中,逐漸上升到一種審美階段——融人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并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于是就產生了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我在進行畢業設計構思時,為了更好的突出、強化主題,充分運用了書法藝術。在中餐廳設計中,書法藝術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博聯餐廳濃厚的文化氣張息,同時也體現了博聯餐廳內在精神的現代化。設計招貼時,從變化中求得統一,進一步深化主題形象設計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設計為人服務,一流的設計中,書法反映創意,體現文化。圖形、創意、文化底蘊是設計的內涵。中國書法藝術,其本身就是一種絕妙的線形設計,這種線形設計,從有漢字的那天開始,就在不斷地的演進著,升華著,直到今天,這種線形設計已經走向全世界,成為許多外國藝術家和設計師常常借鑒的藝術創造手法。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現代設計思想。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受到外來文化設計思想的沖擊,同樣從中受益匪淺。作為當代平面設計者,如何讓我國的現代平面設計形成自身的設計體系,并在世界平面設計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挖掘、整合、應用中國傳統文化,使其延伸到中國現代平面設計的各個方面,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融人當代平面設計語言之中,從而產生一種嶄新的創造力,在世界平面設計領域中去展現中國文明不衰的藝術神韻,這也是我國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必由之路。

查看全文

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幾點思考

[摘要]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教育,通過書法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對書法藝術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觀念,進而提升大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并激發出大學生自覺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擔當意識。

[關鍵詞]書法;高校公共書法藝術教育;中國傳統文化

書法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它既具有東方古典藝術的特質,又契合西方現代抽象藝術之精神,是既具古典性又有現代性,既具民族性又具世界性的藝術形式,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力度的不斷加強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書法藝術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也越來越深入地走進各大、中、小學的校園。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文件,其中提到:“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1]近年來,一些大學相繼開設了書法專業,許多相關專業也開設了書法必修課,而把書法列入全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也成為多數高校開展書法藝術教育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討高校公共書法教育的相關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書法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書法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書法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形成對書法藝術和中國文化的正確觀念,通過書法的學習,提高人文藝術素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由此激發大學生繼承祖國傳統文化、自覺抵制“民族文化虛無論調”的主體擔當意識。我的論述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質的教育,書法教育

可作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一個切入點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以來,我國教育界一直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的重點方向,各級教育部門、各大中小學都圍繞這個目標進行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初、中等教育普遍以應試教育為主,而高等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教授的歷史慣性仍然存在,這也和部分家長和學校領導只重視升學和就業的“實用主義”思想有關。對于一些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而言,所接受到的藝術教育十分有限,導致高校畢業生缺乏人文藝術素養,部分理工科學生問題較為嚴重,而部分文科生的狀況也不容樂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面對文理科大學生進行的藝術素質教育,開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非常必要且及時的,而把書法教育做為開展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點,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思路。中國自孔子時代就提倡“六藝”,主張通過藝術的熏陶來達到教化之功能,“六藝”中的“書”就包含書寫的技藝。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純粹之美育,所以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2]“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高雅藝術”的代表,書法又是堪稱“國粹”的優秀傳統文化,漢字人人會寫,而把字寫正確寫美觀也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學習書法,可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培養專注與耐心。大學生通過學習書法,打開一個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同時也掌握了一項有用的技能,在書法藝術的日益熏陶下,人文藝術素養也會逐步得到提升。

2.高校公共書法教育應以培養藝術素養為主、教授寫字技能為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