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取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4:25: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取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美取向

當代廣告審美取向研究

內容摘要:本文以馬克思的“尺度論”和現代美學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以及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價值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和總結了當代廣告的審美取向在客體、主體以及本體三大方位上的內容特性和必然選擇。本文的研究為當代廣告的創作和欣賞,以及如何開展社會主義商業文化的建設提供了理論與方法上的指導。

關鍵詞:當代廣告審美取向審美屬性審美結構價值關系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當代廣告由此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表現領域。它在重視直接推銷商品及勞務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樹立企業形象、革新消費觀念、追求情感交流與哲理思辨,融商品及勞務的宣傳與人生的美感體驗及價值實現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在展示商品及勞務的物質特性的同時,更具有了一種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現代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廣告藝術所采用的手段和表現形式都是圍繞推銷商品及勞務以及基于物質體的消費觀念這一目的而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創造的與欣賞的)在其審美取向上存在著與一般藝術不同的特征。

現代美學原理認為:人類的審美活動即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自由活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來進行的。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同樣也遵循著人類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具有“種的尺度”即審美活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審美標準或審美取向。由此,筆者認為:廣告的審美取向是指廣告藝術的創作者和欣賞者在進行審美感知、判斷和評價時所遵循的審美價值尺度。

正如人類其它審美活動的產生一樣,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也是在廣告審美主體(廣告創作者及其廣告欣賞者)與審美客體(所要宣傳和推銷的商品和勞務及其廣告作品)互為對象的審美關系中產生的。廣告審美客體(實物性內容及藝術作品)向主體顯示出能滿足其審美需要的有用性,即顯示出能使人愉快的審美屬性,而廣告審美主體便以自身內在的審美結構,經由審美情感的中介,達成與審美客體對象的審美屬性的“同構”關系,由此便產生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因此,要了解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必須首先對廣告藝術審美的主客體及其關系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在充分把握了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及其關系的審美價值特性后,才能對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廣告藝術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

查看全文

高校藝術生審美價值取向探討

摘要:加強高校學生審美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應對消費文化侵襲和滲透,實施美育、德化的主要途徑,更是凸顯大學文化核心競爭力、實現專業藝術與公共藝術對接和會通的特殊要求。該文以審美價值取向為切入點,認為審美泛化現象、審美價值觀的迷失是當前高校藝術類學生審美價值取向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對部分藝術專業生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建構高校藝術教育核心審美價值觀的策略和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藝術生;審美價值取向

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觯簩W校美育是培根鑄魂、全面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1]《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使高校美育工作有據可循、有規可依,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國高校藝術專業教育為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創新人才。但隨著我國藝術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壯大,對藝術生源數量的需求日益增長,部分文化課基礎薄弱的學生將學藝術視為升學的捷徑,選擇“半路出家”,這在客觀上降低了我國高校藝術專業人才的總體文化課素質。此外,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下,部分藝術專業學生的審美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離,拜金主義、拜物主義盛行。新時代,高校藝術專業學生如何在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同時發揮專業特長,如何向社會傳播正確的藝術價值觀,是當下面臨的重要課題。

1當前高校藝術生審美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1.1審美泛化,盲目追求個性

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傳播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呈現審美泛化的傾向。[2]審美泛化體現了一種解構主義的精神特征,導致我國大眾文化出現去中心化、平面化的趨勢。[3]在消費文化背景下,審美泛化現象正通過網絡媒體在各個年齡階段的人中傳播。高校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成長期,他們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消費主義“光鮮亮麗”“流行”的視覺元素沖擊著大學生的心理,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審美價值觀念的形成。當代大學生對美有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但他們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有些學生因為羨慕明星的高顏值而選擇整容,就是審美價值觀念缺失的一種表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大學生還面臨著沉重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他們不愿意去學習高級卻晦澀的藝術,以及對自身發展看似沒有幫助的傳統文化,而更樂于接受流行文化、快餐文化。部分大學生雖然意識到審美價值取向的重要性,但由于經驗不足,在意識上拘泥于自身的專業領域,對文學藝術等審美領域認識不足,文藝修養和理論知識的不健全、不充分,阻礙了審美修養的提高和審美價值取向的明確,形成了單一的審美價值取向。對審美敏感度較低的群體更容易受到大眾潮流的影響,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查看全文

不同審美心理取向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時尚消費流行的原因;時尚消費中不同消費者審美心理取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時尚消費是在消費活動中體現的大眾對某種物質或非物質對象的追隨和模仿、它的載體不僅是物質的,更多的是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的東西、時尚消費流行,起因有很多、想與眾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不愿出眾,不想隨便改變自己、人類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變化,對習慣的突破產生了流行、人類社會性模仿與自我表現的行為動機促進了流行、消費時尚是一種選擇,而選擇又基于某個特點鮮明的變化、消費時尚作為一種資訊,不斷地向消費者提供可供參考的“形象模型”、敏感型消費者對消費時尚有極敏銳的感受力、敏感型消費者對時尚的需求和寬容性都非常大、漠然型消費者并非對美與審美持漠然態度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時尚消費是一種消費行為,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消費文化。其中,蘊含著不同的審美心理。本文著重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對敏感型消費者、主觀型消費者和漠然型消費者的不同審美心理取向進行了分析。

時尚消費是在消費活動中體現的大眾對某種物質或非物質對象的追隨和模仿,是人們對于消費活動的時尚張揚。它既是一種消費行為,也是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質文化的形式而流通的消費文化,因為,它的載體不僅是物質的,更多的是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的東西。時尚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種享受,它不僅體現了個人的消費愛好,更主要的是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心理等內在的東西。在消費活動中追求時尚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本文擬從審美角度談談時尚消費的審美心理活動。

一、時尚消費流行的原因

時尚消費流行,起因有很多。比如,時尚服裝的流行,崇尚優越的身份和地位、對新奇事物的追求、對方便生活的向往或是出于商業目的的人為創造等等,都是產生流行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一點是由于人們心理上往往存在著兩種相反的傾向:一是想與眾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不安于現狀,喜新厭舊,不斷追求新奇和變化的求異心理:另一種是不愿出眾,不想隨便改變自己,希望把自己隱藏在大眾之中,安于墨守成規的從眾心理。

綜上所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因素是流行的成因:(1)人類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變化,對習慣的突破產生了流行;(2)人類社會性模仿與自我表現的行為動機促進了流行;(3)環境的不斷人工化,廣泛的廣告媒介和信息傳播,促進人們的行動有意無意地趨同化、模式化,形成流行現象;(4)商業、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人民知識的日益豐富,多種知識的互相滲透,又促進了新流行現象的產生;(5)科技的發展,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出現,會誘發新的流行趨勢和走向;(6)社會文明的發展,審美觀念的變化(倫理觀、價值觀的變化)推動了流行的產生和更新;(7)物質豐富、生活水準的提高,提供了流行生存發展的土壤。另外,大眾市場與流行理論中的符號互動學說則認為在社會領域中所發生的某種人際互動,可對時尚的流行產生影響。

查看全文

傳統音樂的審美取向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從歷史傳統、現實需要和生活環境里,都找到了與之適應的音樂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取向。中國傳統音樂以“和”為價值取向,以“虛”為追求境界,力求“韻”之美,發展成為舉世公認的精致優雅音樂。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審美取向和虛韻

在每一個社會、每一個歷史時期,音樂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勞動中,在婚喪嫁娶、結業典禮、宗教活動以及各種慶祝、紀念活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召喚我們去愛、去崇敬、去哀悼,它激發集體的情緒——它令人興奮,使人平靜,叫人斗志昂揚,讓人潸然淚下,音樂使這些場合中的情緒上升為偉大的生命韻律。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們都從歷史傳統、現實需要和生活環境里,找到了與之適應的音樂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例如非洲的“鼓文化”,印度尼西亞的“編鑼文化”。中國傳統音樂在長期發展中也因獨特的審美取向,發展成為舉世公認的精致優雅音樂。

一、以“和”為音樂美的最高原則

中國傳統音樂中,對于“和”的追求與表現一直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視“和為五音之本”。我國第一部音樂理論著作《樂記》對音樂的界定是:“樂者,天地之和也”。許多先秦學者都認識到“和”的作用,如史伯“和生實物”的觀點,晏嬰“相成”“相濟”的觀點。《國語》中說“應聲相保曰和”,《呂氏春秋》說“聲比則應”,《文心雕龍》說“異音相從謂之和”,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對“和”的認識。

查看全文

中國藝術的尚逸審美取向

本文作者:楊卓、李林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清華大學科技園

一莊魏玄思與品逸為上

“逸”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即莊子所謂的“逍遙”人生,《經典釋文》曰:“《逍遙游》者,篇名,義取閑放不拘,怡適自得?!蓖醴蛑?“逍者,向于消也,過而忘也。遙者,引而遠也,不局于心知之靈也。①”唐代湛然《止觀輔行傳》中弘決引王瞀夜云:“消搖者,調暢逸豫之意。②”“逸”意味著無拘無束地暢行于天地之間,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超脫和解脫,是一種超拔人格和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儒家雖然與莊子對待世俗的態度不盡相同,但同樣承認“逸民”這一群體的存在?!耙菝瘢摹⑹妪R、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終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焙侮獭都狻?“逸民者,節行超逸也。③”“逸民”這一群體以莊子為代表,認為個體價值高于世俗利益,自誕生伊始便具有追求絕對自由和社會邊緣化的特質。

中國藝術的尚“逸”之取向肇端于老莊,隨著魏晉以降的哲學美學理念盛行而發展。魏晉玄學思想上承老莊,反對世俗禮法禁錮?!稌x書》卷九十四載戴逵不但善畫,并能雕塑。善鼓琴。太宰武陵王唏想召他鼓琴,逵破琴曰:“戴安道(戴逵字安道)不為王門伶人。”《晉書》列傳記其為“隱逸”?!掇o源》對“逸”的解釋有多種,所謂“失也”、“奔也”、“縱也”、“隱遁也”、“不徇流俗者謂之逸”。魏晉風度崇尚“逸氣④”,魏晉精神中的縱情越禮、率真任性的因素,是對當時苛刻禮教的勇敢反抗,也是建安以降士人經歷了理想“高揚———失落”的跌宕后,為個體生命尋找到的出路。魏晉的玄學實際落實為人生的藝術化,繼而由人生的藝術化啟發了文學、藝術上對“逸韻⑤”的追求。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將所評諸家分劃為六個等級,列“一品”至“六品”,這是當時玄學美學思潮對審美、藝術的直接影響,從此以后,“尚逸”逐漸成為中國藝術一種根深蒂固的審美精神。

初唐李嗣真論書,提出了“逸品”說,但是語焉不詳。唐代書畫理論家張懷瓘在《畫品斷》中,提出了神、妙、能的品評標準。之后的元和畫論家朱景玄整合李、張二家之言,提出了神、妙、能、逸的“四品”說。北宋黃休復《益州名畫記》則分逸、神、妙、能四格。謂“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由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將“逸”抬升至首位。朱景玄的“四品”說實際上已經超越了藝術的技巧法度,上升為一種美學理念。在他看來,神、妙、能三品是合于常法的,而逸品則“不拘常法”。被朱列為“逸品”的有王墨、李靈省、張志和三人,這三位藝術家或“性多疏野”,或“落托不拘檢”,或以“高節”名世,皆非經綸世務之人。王墨在創作時“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云霞,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皆謂奇異也”;李靈省“若畫山水、竹樹,皆一點抹,便得其象,物勢皆出自然”;張志和也能隨意創作,“深得其志”。表達了“逸品”須具有適情使性,不拘法度、一任自然的屬性。

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主持宮廷畫院,“專尚法度”,變更了黃休復“逸、神、妙、能”的排列次序,改以“神、逸、妙、能”為序的品畫標準,但很快被南宋鄧椿的《畫繼》再次肯定,再度將逸格“首置之為當也”?!澳堋钡米匀恢危懊睢钡米匀恢?,“神”得自然之意,“逸”得自然之髓。此后元明時期,“逸、神、妙、能”也一直作為中國藝術審美批評所遵循的標準。明人唐志契在《繪事微言》中說:“蓋逸有清逸,有雅逸,有俊逸,有隱逸,有沉逸。逸縱不同,從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以此想之,則逸之變態能盡矣。”無論是以曠、古、壯、疏為高,以朱耷、石濤、徐渭為代表的“狂放之逸”;還是以清、冷、幽、遠為上,以倪瓚、梅清、黃公望、弘仁、髡殘為代表的“虛靜之逸”,尚“逸”的藝術品格在文化綿延中至今始終未曾斷絕。它與老莊哲學、魏晉玄學一脈相承,在中國藝術審美領域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

查看全文

視唱練耳學習審美取向研究

摘要:視唱練耳學習是一種技術性的掌握,對于學生而言,檢驗視唱練耳學習效果的最好方法便是實踐技能的展示。因此,教師在展開視唱練耳教學的時候,會偏重于視唱練耳技能屬性的教學,而忽視視唱練耳其他屬性的教學,造成了部分音樂專業的學生視唱練耳文化屬性的缺失,從而阻礙的自己專業技能的提升。

關鍵詞:視唱練耳;文化屬性;技能

視唱練耳是一門發展比較成熟了的學科,也是一門比較重視實踐能力的學科。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目前偏重于實踐教學,理論教學的比重和教師重視程度都不夠。在此現狀之下,我國部分音樂專業的人才的學習都不能邁上新的臺階,沒有掌握深刻的音樂內涵。筆者認為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理論文化與實踐技能“雙管齊下”式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視唱練耳教學實質上是對音樂的樂感、審美觀念,等等一系列文化屬性的學習,是學生能夠對音樂理念、音樂法則融會貫通的法寶,并不只是簡單地當成一種技能來學習。

一、視唱練耳學習過程是聲音概念確立的過程

聲音對于語言而言是話,對于風而言是拂動,對于音樂呢?筆者可以回答,聲音對于音樂而言則是節奏。聲音對于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界定,概念是有多面性的。這里的聲音概念,我們是從音樂的概念來展開研究的,因此,必須建立節奏概念,視唱練耳學習過程就是對音樂節奏的學習。音樂概念是由音樂的文化屬性來確立的,我國有56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樂,豐富多樣,這是一種文化的積累,也是文化的一種投射,同時,每一組民族樂都有一個獨特的音樂概念。由此可以看來,音樂概念與文化屬性有極大的關系。當然,豐沃的文化土壤也是孕育音樂的條件之一,聲音則是音樂的一種反映。所以,文化、音樂的概念以及音樂的聲音這三者之間其實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表面上看來,視唱練耳學習過程是對音樂的聲音的一種感知,但是這種感知是來源于對音樂概念的充分理解,而文化則是音樂概念、音樂聲音產生的載體。因此,筆者認為視唱練耳學習過程是對聲音概念的確立過程,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追求的不只是一個節奏的準確,一首曲子的掌握,更應該將音樂概念理解透徹,將音樂帶有聲音的這種文化屬性深深地刻在骨子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掌握音樂的表達。

二、視唱練耳學習過程是音樂表達方式的適應過程

查看全文

小議美學法和學科定位及審美取向

97年12期《學術月刊》刊載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律”論述的幾點思考》,對97年1期《文藝研究》陸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學思想探微》提出了商榷意見。無論陸先生對馬克思譯文的重新校譯、詮釋,還是朱先生對陸先生美學觀點的置疑,放到當下的美學學術環境中都十分珍貴。這表明,我國美學界一批中老年美學家依然在堅守美學陣地。眾所周知,美學危機是個世界性的話題。早在本世紀初,西方“許多智力過人的學者都已放棄了對美的本質的思考”,認為“美學注定具有悲劇的色彩”[1]。而隨著后現代解構主義的興起,在當代西方,傳統美學的悲劇命運也已宣告結束;各種美學體系已被解構成語言的碎片了[2]。在20年紀下半葉依然能保持繁榮的中國當代美學,能否避免這一危機,這已是擺在各美學派別面前的共同課題,也是美學界所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

實際上,90年代以來,美學在中國的危機同樣來勢迅猛,中青年美學學者在紛紛背棄或解構美學的同時,也開始對美學“合法性”進行質疑。趙汀陽先生便曾尖刻地指出“通常意義上的那些美學研究,無論多么深入和細致,都無法消除我們在藝術活動中所可能遇到的任何一個‘審美上的困惑’。簡單地說,那些美學理論沒有用處?!薄懊缹W只是一種手法”而已[3]。試問:如果美學學科本身都沒有存在價值了,那各美學派別之間的論爭還有什么意義呢?正因如此,我在對陸、朱二位先生深表欽佩的同時,也對他們之間的討論,以及圍繞實踐美學的論爭前景深表憂慮。美學論戰,從來易攻難守,極易兩敗俱傷。我國美學界數十年論爭不斷、“增熵”不已、使美學學科日趨衰敗的歷史教訓值得反思。所以,我想借兩位先生文中涉及的幾個問題,坦誠地談一下我對美學研究方法、學科定位及審美價值等方面的規范性、建設性意見,一并請教于兩位先生及美學界同行。

從“美的規律”闡釋談美學研究方法

無論對中國那一派美學來說,《巴黎手稿》中包含的美學思想都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它不僅對審美發生學美具有綱領性意義,而且對審美價值研究極具啟發意義。但無論那一派美學家從《巴黎手稿》中獲得怎樣的美學理論資源,得到怎樣的啟迪,有一點,我認為應當達成共識,即《巴黎手稿》不是馬克思的美學著作。馬克思的確有天才的美學思想,但馬克思并沒有建構并完成自己的美學理論。這是美學的缺憾,但不是馬克思的缺憾。馬克思之所以偉大,就因為他是真正把社會科學變成科學的理論巨人,他是以非常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自己的理論研究的。眾所周知,《巴黎手稿》全稱是《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的經濟學思想在《手稿》中已作了充分展開。但其后,馬克思卻用了數十年的心血來完善自己經濟學體系,臨終《資本論》還沒有完稿。每當我讀《資本論》時,都會為馬克思博大學識縝密邏輯所深深折服。因此,我們應以同樣嚴謹的科學態度來對待馬克思的理論遺產包括美學遺產,不應輕言“馬克思美學”,更不應自稱為“馬克思主義美學”。前蘇聯有一個很壞的學風,即輕帥地拼湊或建構各種“馬克思主義”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美學”,借馬克思的招牌嚇人。如果馬克思地下有知的話,我想,他肯定會像他晚年嚴正聲明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一樣,否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家”!

退一步講,即使馬克思美學已經成為完善體系,如同馬克思經濟學理論那樣,它也不應當成為我們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和理論歸宿。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當代中國的經濟理論和實踐已經大大突破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我們的美學研究又有什么理由停留在對《巴黎手稿》的推演和闡釋上呢?當代的美學研究,應當是開放的,方法也可以是多樣化的。我們提倡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西方引進的各種方法,但唯有這種從本本出發的“經典演繹”方法不應提倡,這不僅因為它早已為經典作家所深惡痛絕,而且將遺害美學研究本身。到頭來,不僅將導致美學的悲劇,還將釀成美學學者自身的悲劇。

我講這些,決沒有否定陸梅林先生對《巴黎手稿》重新譯校的貢獻的意思,我完全同意朱先生對陸先生努力的肯定。而且我還認為,陸先生的譯校,可以從此終結國內學者繼續從“兩把”不同“尺度”角度對“美的規律”推演的努力(晚近的這種努力見《云南學術探索》97年3期發表的《試論“尺度”與“美的規律”的關系》一文),不再把“合規律、合目的性統一”作為對馬克思“美的規律”的闡釋,可以很好地起到“優化”美學“資源配制”的功效。當然,這并非是對“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統一”命題的否定;只要這一命題能揭示審美發生規律并適應于某種美學闡釋,它就是合理的美學命題,只是不要再把這一命題歸在馬克思名下便是了。同時,我也贊同朱先生對陸先生的批評。我認為陸先生把自己的美學理論建立在對馬克思關于“美的規律”的重新闡釋上,從方法論上便是不可取得,而正象朱立元先生已經指出的,若干結論,實際上是在不自覺地邏輯偷換中獲取的。如果我理解的不錯的話,陸先生所推演得出的美學結論,關鍵是美是“物的客觀屬性”。這當然不是新的美學觀點,只不過是借對馬克思的重新“解讀”強化這一觀點的權威性而已。朱立元先生在文章中提到過蔡儀先生的學說。

查看全文

體育舞蹈文化審美特征及價值取向

摘要:在我國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在這個過程中,體育舞蹈文化的審美特征與價值取向逐漸呈現出來,使得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體育舞蹈文化的內涵,對其審美特征以及價值取向進行簡要的探析。

關鍵詞:體育舞蹈文化;審美特征;價值取向

體育舞蹈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能夠體現出較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現代化社會環境下,人們逐漸開始對體育舞蹈文化有更多的關注,并且將其運用于人際交往以及健康運動等方面。在日常開展體育舞蹈文化相關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將其審美特征與價值取向進行體現,發揮體育舞蹈文化的實際價值。

一體育舞蹈簡介

(一)舞蹈定義。在分析體育舞蹈文化的審美特征與價值取向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體育舞蹈的定義。一般來說,體育舞蹈包含較多的形式,其不僅能夠概括社會生活中的自然舞蹈,還能夠對其進行延伸。如果將其延伸到各個時期的舞蹈形式,就能夠對其流行形式與功能,甚至是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進行定義。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舞蹈可以分為大眾娛樂型以及專業比賽型,大眾娛樂型體育舞蹈主要是能夠對人們的身體狀況進行調節,減輕人們的學習及工作壓力。專業比賽型舞蹈能夠滿足人們的舞蹈專業需求,需要通過對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實現舞蹈價值。專業的舞蹈是為了創造出優秀的舞蹈作品,其對相關的環境以及音樂等有較高的要求,還需要利用肢體形式表達出相關的情感。(二)體育舞蹈文化起源體育舞蹈文化主要是通過民間舞蹈演變而來的,其最早開始被稱為國際標準交誼舞,即社交舞。這種舞蹈最開始在歐洲貴族舉辦宮廷宴會時會使用,然后開始經由意大利轉入法國,并且在法國革命之后開始流入民間。其不僅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還使得舞蹈愛好者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及美化,延伸了更多的舞種。在這之后,世界舞蹈組織舉辦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舞蹈大賽,并且對其進行規范,使其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在體育舞蹈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其由最原始的舞蹈變成公眾舞蹈,再后來傳入民間。經過一定的加工甚至成為了宮廷舞蹈,再發展成為社交舞及新舊國際標準交際舞,最后成為大眾型與專業型舞蹈。(三)體育舞蹈分類。在對體育舞蹈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風格以及技術結構對其進行詳細的劃分。體育舞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摩登舞,另一類則是拉丁舞。如果按照競技項目就可以分為摩登舞、拉丁舞以及集體舞三種。在進行舞種劃分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其專業競技性,并且對其單獨的舞曲、舞步及風格提出明確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舞者需要用專業的樂曲以及舞蹈動作達到相關的要求,使得舞蹈能夠被編排成整套的動作。體育舞蹈文化不僅包含競技類項目,其還可以涵蓋日常的大眾舞蹈以及民族舞蹈,但是通常不會將其劃分到專業舞蹈的種類中。

二體育舞蹈文化具有的典型審美特征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設計閱讀論文

閱讀是個體獲取信息、進行思想交流的實踐活動,也是人們認識世界、愉悅身心、建構精神世界的基本途徑。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取向是學生進行閱讀活動的內在基礎,影響學生的閱讀目的和閱讀方式。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限制,導致閱讀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不夠理想。同時,教育部在2017年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提出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語文學科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1]四個方面,而閱讀教學是提升這四個方面能力的基本途徑。由此可見,改變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閱讀取向的含義及分類“閱讀能力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

[2]。王榮生提出“閱讀能力是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的有機結合”[3],閱讀取向指的是“讀者閱讀的內在動機和意向”[4]。學生的閱讀取向反映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層次水平與閱讀目的,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姿態與閱讀方式。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兩種閱讀取向,包括“實用取向”和“審美取向”。實用取向是指在閱讀活動中,以獲取信息或者培養某種能力為導向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是指在閱讀活動過程中,以精神建構、審美體驗為主要閱讀目的的價值取向。閱讀取向是閱讀過程的內在基礎,不同閱讀取向指導下的閱讀行為和姿態也會有所不同?;趯嵱萌∠虻拈喿x活動,其閱讀目的主要是閱讀主體運用某種閱讀技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取信息或形成某種能力。由于個體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而在社會生活中,交換信息以及不斷認識新事物是基本且必要的社會活動,因此,認識事物以及獲取信息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要求。由此可見,閱讀的實用取向是由人的生存需要決定的。在實用取向基礎上,閱讀主體主要是為了達到“應需”的目的,即滿足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適應生活的需要。實用取向是外在生活的需求,為滿足某種實用需求而閱讀,閱讀行為會顯現出“功利”傾向,當然這種閱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實用技能,在時間緊、任務重、閱讀材料較多的情況下,能夠幫助解決燃眉之急?;趯徝廊∠虻拈喿x活動,對閱讀主體的想象能力、聯想能力以及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個性化的解讀能力要求更高。在審美取向的基礎上,閱讀主體會進行一系列的審美建構,包括“產生審美意識、輸入審美信息、進入審美狀態、獲得審美經驗、純化審美意識、完善審美心理結構”[5],在閱讀過程中也即審美過程中,閱讀主體主要是進行“建構”,利用已有的知識、審美以及生活經驗,對文本內容進行加工,最終得到精神上的體驗與滿足,豐富內心世界,保持審美情趣。審美取向是個體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更高一級的追求,滿足個體精神與發展需求。

二、影響閱讀取向的因素

閱讀取向在閱讀活動中處于先行地位,對閱讀活動有重要影響。同時,學生的閱讀取向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閱讀材料的文本體裁是影響閱讀取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拔捏w”指的是文本的體裁樣式,不同的文體有其特殊的體裁特點。文體決定了學生的閱讀目的以及閱讀姿態,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取向?!皣H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將文本形式劃分為“文學型文本”和“信息型文本”,文學型文本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以及審美能力;信息型文本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理解文本、整理信息、理解和概括推理想象能力”[6]。“閱讀思路要隨閱讀目標而轉移,依文體種類而變動”[5],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閱讀材料的文體是客觀且獨立存在的,不同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取向。針對實用類文本,閱讀主體一般是在實用取向基礎上進行信息獲?。会槍ξ膶W類文本,閱讀主體往往會在審美取向的指導下進行鑒賞體驗。教育部于2017年12月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針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提出,“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1];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針對7~9年級提出“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成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7]。《標準》針對不同的文體樣式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也從側面反映了文體樣式對學生閱讀取向的影響。其次,期待視野也是影響學生閱讀取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捌诖曇啊笔墙邮苊缹W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創立人姚斯提出“期待視野是讀者對作品的某種‘先入之見’,即閱讀前已經存在的意向,這種意向決定了讀者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取舍標準,也決定了他對作品的基本態度與評價”[1]。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讀者的存在決定著文本的意義,文本意義的產生在于讀者在已有審美經驗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之上,與文本本身進行的一種交流滲透,否則文本將不能成為作品。文本本身存有召喚結構,也即空白點,閱讀主體在自身已有的閱讀體驗基礎上對這些空白點進行補充,這樣才能賦予文本以作品的意義。學生對文本的期待視野或者說閱讀期待決定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目的以及閱讀方式,也即學生的閱讀期待影響對文本的閱讀取向。期待視野受到讀者已有的知識經驗、價值觀念、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歷都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學生存在著不同的期待視野,同時期待視野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不同的學生對同樣的文本有不同的閱讀取向,學生面對不同的文本也會產生不同的閱讀取向。最后,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閱讀目標定位不同,也直接影響著閱讀取向的確立。不同學段的學生其發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因而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閱讀目標的定位也各有側重。國家教育部在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閱讀方面作出要求,提出學生在閱讀中要學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認識常用標點符號并體會其用法及其感情色彩,學會對文章進行梗概簡介,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1]。2017年12月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課程學習內容分成不同的學習任務群,其中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文學閱讀與寫作”以及“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三大學習任務群中分別提出了在閱讀過程中要“提升閱讀鑒賞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文學欣賞能力”[7],以及要“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8]。從教育部針對不同學段提出的要求可以看出,學生在不同學段其閱讀目的、閱讀需求以及閱讀任務是不同的。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要達到“應需”目的,所謂“應需”是指滿足生存發展需要,包括識字、掌握基礎知識、獲取信息、抓關鍵詞等,主要側重于實用取向。中學階段學生的閱讀取向更側重發展需要,是“一種發展的、精神的需求”[9],更傾向于審美發展取向。

三、厘清兩種閱讀取向對教學設計的要求

查看全文

廣告藝術審美屬性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以馬克思的“尺度論”和現代美學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以及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價值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和總結了當代廣告的審美取向在客體、主體以及本體三大方位上的內容特性和必然選擇。本文的研究為當代廣告的創作和欣賞,以及如何開展社會主義商業文化的建設提供了理論與方法上的指導。

關鍵詞:當代廣告審美取向審美屬性審美結構價值關系

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當代廣告由此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表現領域。它在重視直接推銷商品及勞務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樹立企業形象、革新消費觀念、追求情感交流與哲理思辨,融商品及勞務的宣傳與人生的美感體驗及價值實現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在展示商品及勞務的物質特性的同時,更具有了一種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現代文化塑造的角色作用。但由于廣告藝術所采用的手段和表現形式都是圍繞推銷商品及勞務以及基于物質體的消費觀念這一目的而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創造的與欣賞的)在其審美取向上存在著與一般藝術不同的特征。

現代美學原理認為:人類的審美活動即審美創造與審美欣賞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自由活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來進行的。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同樣也遵循著人類審美活動的一般規律,具有“種的尺度”即審美活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的尺度”即主體的審美標準或審美取向。由此,筆者認為:廣告的審美取向是指廣告藝術的創作者和欣賞者在進行審美感知、判斷和評價時所遵循的審美價值尺度。

正如人類其它審美活動的產生一樣,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也是在廣告審美主體(廣告創作者及其廣告欣賞者)與審美客體(所要宣傳和推銷的商品和勞務及其廣告作品)互為對象的審美關系中產生的。廣告審美客體(實物性內容及藝術作品)向主體顯示出能滿足其審美需要的有用性,即顯示出能使人愉快的審美屬性,而廣告審美主體便以自身內在的審美結構,經由審美情感的中介,達成與審美客體對象的審美屬性的“同構”關系,由此便產生了廣告藝術的審美活動。因此,要了解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必須首先對廣告藝術審美的主客體及其關系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在充分把握了廣告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廣告審美主體的審美結構及其關系的審美價值特性后,才能對廣告藝術的審美取向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廣告藝術審美客體的審美屬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