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情趣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3 14:18: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審美情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鍛煉思考

在教學中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去欣賞藝術作品的美好向往,使得學生得到審美愉悅,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并善于發掘藝術作品內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轉化為學生的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他們愛美的情操,使得學生對學習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培養學生如何欣賞藝術

在欣賞中,發掘學生的潛力,去發現美。在大力推進中學美術學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探索美術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在鮮艷的色彩、流暢的線條中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人手,解放學生常規的思維束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去感知藝術。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審美情趣是指人們對美的認識要求,趨向和創造。由于人的心理素質、文化教養、生活環境的差異,因而人們的審美情趣有進步,落后,健康,不健康之分。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代表健康的,積極的,代表中華民族的,代表最先進文明的。在學生追求美的過程中,我們老師為何不能盡已所能,給予他們真正美的東西呢?當然,我們有責任去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使得學生陶冶情操,甘培養全面的健康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藝術修砸養和審美能力的。一個具有藝術修養和高尚品格的人。即使他是一個從事與藝術無關的州職業,也時刻體現出他對美的追求,對生活市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工作,對事業的投入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美術教育的具體職能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培養和提高對美的花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美術教育的首要瑩任務是引導人們在審美實踐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和提高f門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三、實踐美術創作

查看全文

音樂審美情趣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音樂審美情趣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它直接反映出個體的音樂審美興趣、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意識等,反映出一定民族的、社會的音樂文化審美意識,同時,它又受到民族傳統文化、民族風俗和社會階級意識等的影響和制約。

關鍵詞:審美情趣民族文化階級意識

音樂審美情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音樂接受中形成的,以音樂審美情感為內核的音樂審美心理。它是個體的音樂審美興趣、審美理想、審美價值意識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會的音樂文化審美意識的反映,同時它又受到民族傳統文化、宗教和社會階級意識等的影響。

一、音樂審美情趣的社會文化性表現

音樂審美情趣,可以理解為個體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一種情感傾向性。個體的音樂審美情趣,首先表現在音樂興趣上,即對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音樂表演形式等的主觀選擇性。如有的人喜歡聽《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國古樂的幽靜典雅,有的人愛聽貝多芬《英雄》《命運》等交響音樂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則迷戀約翰·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等圓舞曲的明快輕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樂興趣直接影響著個體對音樂作品的選擇,也制約著個體對音樂作品審美體驗的深刻性。

音樂審美情趣也表現在個體的音樂審美能力上。康德認為,個體的鑒賞能力反映在音樂審美上就是對音樂作品的評價能力。而音樂評價能力必須以音樂審美判斷為基礎,并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在個體音樂審美情趣中。一般來講,個體的音樂評價能力往往與其文化素養、社會閱歷、音樂審美經驗、音樂實踐程度以及社會音樂文化意識相關。因為,“人從來就是特定文化和環境的產物。”①個體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其生活的特定社會文化和歷史環境。

查看全文

語文審美情趣性研究論文

【摘要】語文教育內容具有豐富的審美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并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到性的理解。

【關鍵詞】語文教育情趣性審美感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寫道:“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在語文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異常重要。

在張鴻苓主編的《語文教育學》中,劉淼老師認為,“語文教育內容具有豐富的審美因素。審美對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這些審美因素在語文課文中都有生動鮮明的反映和表現。比如朱自清的《春》生動地描繪出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自然物象;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描寫了夏日海濱的夕陽、晚霞、星光、海水、沙灘、月亮;楊朔的《香山紅葉》寫出了秋日香山秀麗的景色;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則寫出冬天濟南的溫晴天氣和如畫的景色。這一幅幅表現自然景物的美妙圖畫帶給學生無限的自然美感,使他們從中領略大自然的美,獲得美的享受。”

一、在課文內或者在課外閱讀的經典名著中,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段落

如在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可謂千古絕唱。青天白云,落葉紛紛,西風烈烈,大雁南飛,漫山遍野的楓葉,透過離人朦朧的淚眼,一片血紅。“悲莫悲兮生別離”,更何況新婚燕爾,魚水正歡。好一幅“意似癡,心如醉”的別離慘景,可與董解元的“莫道男兒心如鐵,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媲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中,[步步嬌]“裊睛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把杜麗娘如游絲般飄忽不定的思春之情以及突然間在鏡里看見自己的花容月貌時那種沉醉、羞澀和唯恐別人覷見自己內心秘密的驚慌心理深刻地描繪了出來。緊隨[步步嬌]而來的[皂羅袍]更以清麗、精美的語言,淋漓盡致地描繪了杜麗娘的滿腹幽怨之情;“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花園內百花吐艷,姹紫嫣紅,春光爛漫,景色明媚,這使她聯想到自己美麗的青春;但“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滿園春色,都付與了斷井頹垣,無人欣賞,這勾起了她青春難駐,良緣難尋的惆悵;放眼園外,“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彩云輕卷,重軒流翠,景色何其澄澈、秀美!雨絲風片,撲人臉面,煙波畫船,逗人遠航。飛翔在想象之中,使杜麗娘暫時忘卻了心中的憂愁。但當其定睛的一剎那,一道陰森森的圍墻阻隔在小園與外界之間。這不由得逼她傾吐出韶光虛擲、身心皆不得自由的怨尤——“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這支曲子,林黛玉在梨香院外聽了,“十分感慨纏綿”,不覺點頭自嘆,及聽到“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是心動神搖,如醉如癡,竟然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石上,細嚼其中的滋味。可見,戲曲中情景交融的優美唱詞,千百年來,令人心醉神迷,玩味不已;聽了人的精神為之一爽,咀嚼起來滿口香甜。

查看全文

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分析

摘要:體育舞蹈的藝術審美是一個逐漸變化與逐漸優化的過程,本文從對于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進行簡析入手,對于增強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的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

體育舞蹈的發展與人們的審美觀念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這一前提下通過理解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的變遷與內容,就能夠為體育舞蹈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助力。

一、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簡析

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包括了多方面的內容,以下從變遷過程、主要類別、表現形式等方面出發,對于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進行了分析。1.變遷過程。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的變遷過程有著自身的獨特性。眾所周知體育舞蹈以及其他的舞蹈藝術都有著相同的地方,其本身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而逐步進化的,在這一過程中起本身的競技價值被挖掘出來,成為了成熟的和競技項目。其次,體育舞蹈本身也是融合了舞蹈、音樂、服裝、風度、體態美于一體的高雅、高難度競技項目,這使得其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與觀賞價值。從而能夠讓競技選手本身和體育舞蹈的觀賞者們都能夠獲得藝術審美的享受。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體育舞蹈藝術的規范化發展是一個不逐年修改與完善的過程,正是隨著體育舞蹈競技規則越來越嚴格并且標準越來越統一,確保了其競技性的顯著提升,最終讓體育舞蹈在體育競技大家庭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形式而獲得了成功。2.主要類別。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是根據舞蹈的類別而變更的。通常來說體育舞蹈主要能夠分摩登舞和拉丁舞等兩大譜系。在這一過程中摩登舞既現代舞主要包括有華爾茲舞和探戈舞等。這種類型的現代舞本身的動作流暢且典雅大方,能夠較好的表現出舞者本身雍容華貴的姿態,因此多被人稱之為體育舞蹈中的“貴族”舞蹈。而與之相對的拉丁舞則可以分為桑巴和倫巴以及斗牛舞等舞種,這些舞種的共同特色為能夠較好的表現出舞者婀娜多姿的風氣,配合上舞曲本身節奏明快和熱情奔放的特點,整個表現模式顯得充滿了朝氣和活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每個舞種均有各自舞曲并且舞步及風格,并且根據各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就能夠體現出不同的體育舞蹈的審美情趣,最終能夠通過更加充分的運用經過提煉、加工、美化的人體作為主要的表現手段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和思想,最終能夠讓舞者和觀賞者的身心健康都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升華。3.表現形式。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有著相應的表現形式。通常來說體育舞蹈的參與感很強,并且能夠喚起舞者與觀賞者心中對于美和渴望與理解。就單純的從舞蹈者的立場來說,其通過隨著音樂節奏進行諸如開位、閉合、旋轉、推拉、彈跳、動作,這些動作不僅僅能夠給人民帶來精神上的美感,并且還可以部分程度上帶來生理上的快感,做到許多文獻中談到的靈與肉的結合的效果,最終能夠使得舞者的身心共同處于極度興奮、高漲的審美快感之中,最終能夠得到一種無以倫比的愉悅。而如果從舞蹈觀賞者的欣賞角度出發,其本身能夠讓自己對于美的欣賞欲望得到滿足,自身在對于情感進行宣泄的同時,能夠對于美和世界有著自身更加獨到的理解。

二、增強體育舞蹈藝術審美情趣的方法

查看全文

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情趣

一、聲樂中的審美情趣

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當中,大量優秀的聲樂作品在潛移默化當中增強人們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培養人們的鑒賞力和創造力。不同的音樂作品使得人們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從而使得人們的情感得以升華,心靈得到凈化。聲樂教學的目的不是要讓每個人都成為歌唱家,但是它能用自己的特質,培養人們的審美情趣,從而激發人們有美學層次的追求。

(一)聲樂是情感藝術

聲樂是一門情感表達很強的藝術,是人們強烈的情感體驗與表達的藝術。強烈的情感是音樂審美的核心,對音樂的情感體驗是人的內在需求。在聲樂藝術的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音樂的審美能使人的身心產生愉悅與悲傷,音樂在一定程度上能完善人的人格。歌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一經問世,即風靡全國。此歌被大家所喜愛,不僅在于其有著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演唱者關牧村在二次創作中,將主人公內心的微妙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在聽眾心理能引起強烈的共鳴。音樂是一門能感人的藝術,它能引起創作者、演唱者和聽眾的情感的共鳴。

(二)聲樂是表演藝術

聲樂作品的誕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最后通過社會傳播被聽眾熟悉和接受。在社會傳播的環節中,音樂藝術的表現力最能體現出音樂的審美價值。一部聲樂作品要被人們接受并且喜歡,音樂的表現性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我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必須充分激發和推動人們的音樂表現與審美情趣,讓人們在音樂中得到審美感受。莫扎特是偉大的音樂家,聆聽他的音樂,我們能感受到透過音樂所披露出來的充滿著希望和朝氣的情感與他的內心,在他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選曲《你們可知道》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生活的執著、對愛情的向往、對光明的追求和他那樂觀的情懷。莫扎特自己也說過,他不是詩人、不是畫家、不是舞蹈家,但是他能通過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這也正是音樂的強大的表現力。

查看全文

審美情趣教學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薛有慶在《新課程呼喚美的語文》一文中所說:“語文是美神維納斯斷臂的浮想聯翩……”《課標》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想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必須創設美的課堂。[關鍵詞]朗讀表演思辯描繪[參考文獻]1、薛有慶《新課程呼喚美的語文》2、[課程標準讀本(1-6)]語文,因它的文字鮮活而美,因它的生活化而美,因它的創造性而美……正如薛有慶在《新課程呼喚美的語文》一文中所說:“語文是美神維納斯斷臂的浮想聯翩……”多么精練美妙的概括,這就注定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學科。因此,語文學習的主陣地——語文課堂亦是充滿了美的旋律。《課標》中指出:“語文教育是審美的,詩意的,充滿情趣的。”“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創設美的語文課堂勢在必行。現在我就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創設美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談談我幾點做法。一、讀中放飛情新的《課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蘇教版所載入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美文,可讀性強,瑯瑯上口,篇篇寄予深深的情和意: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豪邁,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灑脫,有“生死考驗”悲壯……在教學中,只要引導學生充分地,不同形式地讀,在讀中融真情,在品讀中悟人生。如,教學《船長》一課,在災難面臨時,是那樣的沉著、鎮靜,顧個人安危于度外,與船同亡。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與主人公換位,親身體驗。學生在換位中,對哈爾威船長油然而升一種崇敬的心情,此時在現朗讀課文,學生帶著崇敬的心情朗讀,就能字字入情,句句含意。學生內心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被感染,生與生,生與師,生與作者就會產生情感共振,學生就會在共振中迸發情感,放飛情感,情中誦讀,讀中理解,讀中悟出人生的道理。二、演中體驗情表演是兒童最喜歡的表現形式。在閱讀教學中,也是對課文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教學中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現”課文的情境,把抽象的文字變為形象的身姿運動,學生在真切的角色中內心獲得體驗,急切想迸發內心的情感。如,《小露珠》的教學,在讀小露珠與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互相問好的話時,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自找伙伴表演。在表演中,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課文意境中。與文相融,喜歡上美麗可愛的小露珠。接下去演在露珠的滋潤小的各種動植物是那么充滿生機。此時的學生一個個滿臉通紅,興奮極了。太陽出來了,小露珠向動植物們一一話別。學生此時更是依依不舍,拉著“小露珠”的手怎么也不肯放。課文再現課堂,學生入情入境,美的生活再現學生的心中。三、思辯中感悟情在閱讀教學中,“思考”“辯析”中感悟也是一種形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學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時,學生通過讀故事,講故事,已經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這個道理。這時,有一學生急切地邊舉手邊站起來:“老師,我有一問題:這場‘戰爭’,魚翁不一定能得利。”話剛說完,其他同學“哄”的一聲笑開了。我接著問:“說說理由?”“書上說,不管是什么動物,都有一種求生的本能,我認為它們會意識到危險而一方‘謙讓’,魚翁得不到利!”不管他說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腳,就憑他說的“謙讓”二字,就不應該否定他,再說,他所說也不無道理。其他同學對于他急切的發言,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我立馬順水推舟,把學生分為兩撥,開展一個辯論會:甲方,魚翁得利;乙方,魚翁不得利。要求用生活中的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學生的智慧火花被點燃,享受到了語文的樂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四、描繪中釋放情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內容,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手中的筆描繪一幅幅優美的圖畫,也是激發審美情趣的一種有效的切入點。如,教《小稻秧脫險記》,在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通過圖畫描繪課文的情節。有些學生是這樣畫的:把害蟲畫成一個“青面獠牙”的惡魔,把小稻秧畫成一個弱小的惹人憐的小女孩,把“噴霧器大夫”畫成了一個比害蟲大得多的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白衣天使。這就是兒童的內心,愛憎一目了然。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根據具體內容,切實做到在朗讀中放飛情感,在表演中體驗真情,在思索中感悟,描繪中寄情,那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就不會是“紙上談兵”了。當然,這幾種做法,還僅僅是“滄海一粟”罷了!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作文教學作為培養與訓練學生語文綜合創造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正因其獨特性和綜合性能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我們應充分發揮初中作文教學的獨特功能,領會課標精神,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努力落實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呢?筆者認為,其有效途徑是應引導學生對各種審美因素進行挖掘與提煉。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明白什么是美的,怎樣才是美的,然后才能創造美。眾所周知,美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中國古代美學家葉燮,還是偉大導師馬克思,他們的著作都印證了這一事實。但是初中生因受其閱歷的限制,而忽略了客觀存在的美。比如生于斯長于斯的鄉間村落,大街小院,亭臺樓閣,擺設裝飾,或是名山大川,四季更迭,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或是風土人情,社會發展,人間溫情等,這些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忽視或所未曾去體會到美感的事物,但這些一旦成為作文,就會變成學生的審美對象,激發其審美感受。既然如此,對作文教學中審美因素的挖掘與提煉的面就非常廣泛。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初中作文教學實際,就作文教學中審美因素的挖掘與提煉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作如下粗淺的探索。其一,引導學生發掘自然事物的審美因素。自然事物的審美因素體現在其自有的感性形式和固有屬性,包括顏色、線條、形狀、聲音等方面。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欣賞高山峻嶺的壯麗、溪流湖泊的清幽、海洋的波瀾壯闊、云霞霧靄的奇幻和鳥獸蟲魚的可愛等,引導學生發掘其中的美,以這些自然事物的審美因素來刺激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經常訓練的有,如命題作文《這兒的風景獨好》《秋天的田野》以及半命題作文寫一種喜愛的動物或植物等等,在指導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其美的因素進行充分地挖掘與提煉,指導中學生對這些常見的自然事物外形特點的描繪,并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生活的品質,培養審美能力。比如一位七年級學生在以“動物”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以《我家的小花貓》為題,這位小作者通過細致觀察,形象逼真地刻畫了她家小花貓的特點及她與小花貓之間的親密關系,充滿了生活情趣。

在文章的結尾她寫道:“每當我放學回家,小花貓總是撲到我懷里,和我親熱一番才肯去玩耍。小花貓和我親密無間,為什么有的同學不能和和美美的在一起玩,一起學習呢?”這體現了小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思索,寫出了極具個性的獨特的審美體驗,這是通過自然事物的審美因素的發掘培養審美情趣的結果。其二,引導學生提煉社會生活的審美因素。社會生活的審美因素包括人物形象與人文景觀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包括心靈美、形體美、語言美、服飾美和人情美等。人物外在形象與內在品質辯證統一成一個整體,但在現實中,二者往往不對稱,所以應側重于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內在品質。在初中作文教學中關于寫人的習作訓練是很多的,常見有《我最喜愛的一個人》《我的老師》《我的偶像》等。在指導寫作時,要引導學生突出人物的獨特性,選取恰當的事例來表現,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及心理等描寫方法來塑造,將人物的外在特征與內在品質緊密結合起來,創造獨一無二的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理想,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人文景觀包括建筑物、雕塑、工藝品等,這些是人們經過實用的、美的法則來創造完成的,體現了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常見的訓練有參觀游覽、描摹狀物等,在指導時要學生抓住其外形特點、用途來寫,表達自己深刻的審美感受。對社會生活的審美因素進行提煉,是通過激發學生對崇高人格和人類文明的贊美與敬仰,來落實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其三,引導學生借鑒文學藝術的審美因素。文學藝術美與現實生活美相比較,更具有典型性和強烈的感染力,所以文學藝術美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借鑒文學藝術的審美因素,主要是特指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課文及其他名家名篇,借鑒模仿其寫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培養其審美能力。比如在指導和講評時,可引導學生學習文學名著或精品中精湛的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藝術以及靈活的形式美法則的運用技巧等。像對“晴空一鶴排云上”的“排”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的“鉆”的分析,引發學生對精確用詞的修辭美的興趣;對“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品味這兩句詩的異曲同工之妙;對“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分析,感知詩人悠閑的心境,領略大自然的美妙;指導學生對《岳陽樓記》一文嚴謹的結構的探究,促進學生對文章結構審美旨趣的探索;指導學生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名著,通過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感知經典著作中眾多典型人物,引導學生學習借鑒作家塑造人物的方法。借鑒文學藝術的審美因素是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初中生習作水平的一條捷徑。此外,作文教學中還可引導學生適當暴露現實生活的一些丑陋、陰暗、不合理的現象,通過反映丑來揭示對美的理想的追求。現實生活并非十全十美,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我們指導學生將現實生活中的丑進行藝術創作,抨擊丑陋的現象和丑惡的人,化丑為美,從這方面挖掘與提煉審美因素落實作文教學審美教育,具有不同凡響的效果。如指導學生在習作中扣緊時代脈搏,揭露破壞自然生態、污染環境、不文明行為、擾亂社會秩序、不正之風等現象,以及抨擊制造祖國分裂的反動臺“獨”與反華勢力,激發學生對美好的生存環境、充滿正氣的社會環境、祖國早日統一等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由此可見,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我發現通過對上述幾方面審美因素挖掘與提煉的探索,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能力,學會創造美,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習作水平,落實審美教育,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但這并非是一蹴而就、三朝兩夕的短期效應,需要我們在平常作文教學中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增強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逐漸成為一個會審美的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洪燕蘭.提高作文教學質量初探[J].文學教育(中),2010(11):119-119.

查看全文

健美操教學與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策略

【摘要】健美操不僅是一項體育項目,也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具有節奏美、動態美和形體美的特征,不但具備較強的健美功能,而且具備很大的審美價值。因此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文章就健美操對學生審美情趣培養的主要策略展開研討,以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健美操作為一個獨特的體育藝術項目,本身就具有很多審美元素,而通過長時間訓練,能夠讓練習者的身體功能更加協調,審美趣味也會得到提升。在現代小學體育課程中,體育教師應發揮健美操的本質特征,展現健美操的體育魅力,培養學生練習健美操的興趣,同時指導學生發掘運動的樂趣,培養體育的審美能力。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尤其重視培育學生的審美趣味,發揮健美操的美育功效。

1.健美操概述

健美操是一項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普及性極強的體育項目,是體操、音樂、舞蹈的糅合體。首先,健美操具有體操的特點。體操運動不僅表現出人的力量之美,也表現出人的形體美。在健美操運動中引入體操,可以使健美操更有觀賞性。其次,健美操具有音樂的特點。音樂是人們通過使用韻律、旋律、聲音處理等手段來表現人物主觀化后的內在情感,在健美操中引入音樂,可以使健美操更有韻律,更有情感。最后,健美操具有舞蹈的特點。舞蹈是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人們內心豐富而細膩的情感的一門運動,在健美操運動中融入舞蹈,可以使健美操更靈動更有表現力。

2.健美操的審美價值依據

健美操的審美價值是現代審美觀的基本內容之一。價值理論是指客觀的適應主觀世界的價值要求,且必須是客觀現實的,它和希望、欲望都有所不同。眾所周知,主體和客觀對象彼此間是相輔相成且互為影響的,客觀對象主體的意義,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價值。由此可見,價值觀就形成于與客觀對象市場主體的作用之中。與客觀對象市場主體形成的正作用,便是正人生價值,反之便是負人生價值。而構成社會審美價值的基礎,一般有價值客體、價值主體、社會中介、價值活動四個方面。第一,價值客體。健美操審美與藝術價值的主要客體就是健美操,是指人們主體意志通過社會實踐和創作精神實踐進行活動而形成的藝術作品。第二,價值主體。健美操審美藝術的價值主體就是參與健美操的人,也就是在主客體關系中都處于最積極狀態的人。人是健美操審美藝術價值的最主要影響因素,首先是人的生理素質是健美操審美藝術價值的基礎因素。其次,人的心理需求也是影響健美操審美藝術價值的最重要因素。最后,人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是影響健美操審美藝術價值的內部因素。第三,價值中介。健美操要通過相應的工具或技術手段來完成,而體育館、CD機、健身房等,正是健美操審美價值所能夠體現的社會價值橋梁。第四,價值活動。價值活動是指主體和客體相互之間的事物或思想上的互動,而健美操的審美價值運動則是指人類通過反復的訓練將自身對于美的意志、心理情感、能力等投射在健美操上,使人類的知識、身體能力和精神力量進一步發展,懂得藝術美和欣賞美。

3.健美操的審美特征分析

查看全文

語文審美情趣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是有定評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質兼美,有很強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現有如下建議:

一、滲透知識認識差,有針對性地滲透美學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認知美,是提高審美情趣的必要基矗語文教材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美的知識,有待開發和汲齲例如,同是岳陽樓的湖光山色,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兩種陰陽景象會使遷客騷人產生憂喜兩種覽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為什么峻青筆下的《秋色賦》絢麗燦爛,象征著繁榮和昌盛,郁達夫《故都的秋》卻漫幽靜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歐陽修的《秋色賦》則肅殺可怖,凄涼陰沉……這里面蘊含著美學中的“移情說”。教師將“移情說”適當地滲透于教學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種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產生的情感交流,其結果必然是物暗則已悲,景明則已喜。

反之,人們的審美心境,情趣經驗的差異,也會對審美客體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樣,從美學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無疑會有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指導誦讀,感受美。指導誦讀,使學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實踐。對課本中的一些短文詩篇,精彩片斷、名言佳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乃至背誦。由吐字清晰、準確、樸實、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感情色彩;從讀出語勢的跌宕起伏,語流的快慢疏密,到讀出勿容置疑的邏輯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隨之流露出來。例如,在誦讀《白楊禮贊》時,在把握全篇高亢勁拔文調的同時,還要揣摩作者情感變化的波瀾。在議論白楊樹不是好好,卻是偉丈夫時,一抑一揚,誦讀的語調由沉穩低緩轉為昂揚剛勁。之后的四個“難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詰的語氣,層層深入地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誦讀的語氣由較為緩和開始逐漸加強,形成一種盤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氣勢。如果不對誦讀加以指導,任其漫讀,學生就難以準確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著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觸發情感,熱愛美。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發熱愛,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一個重手段。教師要根據課文題材,體裁、思路、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方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訊員這一美的形象,更描繪了新媳婦這一美的化身。教師通過借被子,兩聲“氨、“補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訊員”等細節描寫,逐步展現了新媳婦的美好心靈和崇高品質,引導學生對新媳婦產生敬意,使學生認識到“人美在于心靈”,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真諦。在講授《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中救人的場面,講授《路標》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和講授《為了忘卻的紀念》中五烈士犧牲的悲壯時等,教師都可以通過剖析詞句,叩啟學生心靈之門,引發學生昂奮動情,自覺地樹立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樣,學生也會為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壯麗之美,南國風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馳神往,自覺地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這樣,學生美的心靈從中鑄造,美的行動也由此萌發。

查看全文

傳統發飾審美情趣形式表現分析論文

成熟于江戶時期的"日本發"及其裝飾品,有著大陸文明的影子。而島國特定的自然條件限制、特有的工藝發展方向、傳承的民族審美意識和都市文化的繁榮發展,則共同影響了日本傳統發飾品的審美情趣和形式表現,表達出其獨有的民族個性風味。

日本傳統發式的形式變化,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早先,古代女子的發髻只簡單地束于頭頂,奈良時代(8世紀)因吸收漢文化也梳高髻、插發飾。其后是平安時代(9世紀-12世紀),即“國風時代”,日本完成漢文化向和文化的過渡,應合民族文化中原始神道的樸素、真實的審美觀,貴族女子自然地垂下長發,摒棄任何裝飾,顯示出高格調的美感。在民間,婦女用簡單的線繩將長發結束成各種低垂的樣式并一直保持到室町幕府時期。其三是桃山時代至江戶初期(16世紀末-17世紀),因商品經濟和都市文化的興起,出現了高而利落、男子氣的發髻,改變了垂發的清幽格調,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青春爽利的新風格。第四階段是江戶中期至后期(17世紀末-19世紀),在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性解放的思潮下,大眾娛樂形式“歌舞伎”的風行與青樓市井人物的標新立異,推動了發式的不斷翻新,其上的裝飾品也越來越多,最后形成了現在稱為“日本發”的復雜華美的傳統發型。公務員之家

可見,日本傳統發飾品是近世江戶時代的產物,其歷史不算久遠。發型共分成四個部分,前額中間隆起的一份稱“前發”,面龐兩頰打開的部分稱“鬢”,發在頭上盤卷的部分叫“”,后頸部分叫“”。發飾品主要分櫛、笄、簪、布四種,裝飾部位各不相同。“櫛”就是發梳,一般插于前發和之間。“笄”是一種兩邊對稱的長條形發插物,可以同櫛配對,有扁、方和圓頭棒槌型(中文的笄與簪同義),通常插在“櫛”的后面,和“布”一起用于固定的造型。“布”由寬窄不同的布條結束而成,顏色以紅、白居多。“簪”的材料多為金銀和龜甲,有一足、兩足(中文名釵)和多足,頭上為耳挖,足和耳挖之間有一個略寬的平面稱為“鏡”,是主要的裝飾部位。“簪”的品種很多,通常裝飾鬢的兩側或者鬢的后方。

日本發飾品的原材料不算豐富,但盛產木、金、銀。由于是海島國家,除了貴重的龜甲、珊瑚,還常用螺鈿、水晶、貝、珍珠。其它用來點綴的還有象牙、琥珀、玉、翡翠、絹、鐵、玻璃,甚至還有瓷。工藝有打磨、漆繪、漆雕、描金、透雕、鑲嵌、浮雕、切雕等。

就日本發飾品的審美情趣來說,雖然在傳統文化中,“物哀”、“幽玄”和“閑寂”占據了審美精神的主體,在藝術追求上大多表現出簡素、纖細、冷澈、淡泊的意境。但江戶的“日本發”卻與此相反,它的夸張與裝飾所代表的卻是另一種奢華、精美、濃烈、世俗的感官情趣享受。一方面,這與當時日本的主情思想有一定的關系,即從神道精神的“真實”出發,以自然的本能欲求為美,使滿足純粹的官能美成為一種合情合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與武家文化金碧重彩、明麗絢爛的裝飾風格相吻合,反映了庶民日常生活中現世享樂的情態和欲望。不過分析這些精美的器物,又發現在許多方面遵循了自然、洗練的傳統審美,并不是一味地熱鬧繁雜。綜合來看,日本傳統發飾品的審美情趣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澄”、“寂”、“艷”、“賑”。

“澄”,就是清澈、通透、明凈。古代日本人以純潔、清明代表美的理想,如熱愛“雪、月、花”圣潔的白。同時,崇尚自然的真實,善于從自然中發現美、表現美,如伊勢神宮以木、葦、茅草作材料,無色無裝飾,追求物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千利休的“空寂茶”則是在至簡至素中達到純一無雜、和敬清寂的理想境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