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2:3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活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生活能力論文
許多教師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修改及各種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同文體的寫法,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作文的訓練。他們企望走捷徑,“一步到位”,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們重視表達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我們應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改變這種狀況。
辦法之一:培養學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謂“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響、氣味等各種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與客體刺激相應的心理活動,如情緒激動、心情舒暢、思想領悟等。它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于海鷗這一動物,在高爾基的筆下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初中第五冊《海燕》)作者借海鷗抨擊了見風使舵、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顯然是貶義的。而我們商店里有海鷗牌洗衣機、海鷗牌電風扇、海鷗牌洗衣粉等以海鷗命名的商品,無疑又是褒義的,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離不開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文章,感受獨特,文章才新穎,有“個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讓我們捕捉到有用的東西的。同時,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是在校園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開放、心官激蕩地參與,而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看《話說長江》的電視片,完全可以邊看邊聽邊想,看看電視片里的解說詞是如何與被說明的圖像相依相輔的,與一般的說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的啟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時候,融入某種有本質聯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個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能夠領會到生活的啟示,還在于它往往能激發靈感,產生非吐不快的寫作沖動,而這種沖動正是成功的標志。
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觸景生情、見物生情、聞聲生情等習慣,不斷地觸發、延展和豐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養需要反復訓練,積水成河。除了課堂作文教學之外,可要求學生設立課外練筆本,有了感受,就及時動筆,抓住靈感,自覺去作文,點點滴滴積累。教師盡可能予以褒揚,同時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課,組織學生交流校內外生活的種種感受,起到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作用。教師自己也可以談談下水作文的體會。還可以結合知名作家熱愛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跡或體會(如魏巍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和生活的關系),來進一步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導學生注意發掘自我生活的感悟點(如生活環境變換、人事變更、交誼慶賀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瀾),激蕩情思,促成寫作契機。有條件還可以把學生帶到野外、工廠、工地、礦山中去,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聯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領會哲理。
辦法之二:培養學生間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感受生活能力管理論文
[內容]
許多教師整天致力于“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五步式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致力于教學生審題、立意、選材、謀篇、遣詞造句、修改及各種表達方式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不同文體的寫法,甚至常常用應試作文取代常規作文的訓練。他們企望走捷徑,“一步到位”,結果反而是欲速則不達,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們重視表達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養。我們應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改變這種狀況。
辦法之一:培養學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
所謂“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響、氣味等各種刺激后所產生的一種與客體刺激相應的心理活動,如情緒激動、心情舒暢、思想領悟等。它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對于海鷗這一動物,在高爾基的筆下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初中第五冊《海燕》)作者借海鷗抨擊了見風使舵、害怕革命的資產階級,顯然是貶義的。而我們商店里有海鷗牌洗衣機、海鷗牌電風扇、海鷗牌洗衣粉等以海鷗命名的商品,無疑又是褒義的,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離不開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寫出文章,感受獨特,文章才新穎,有“個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讓我們捕捉到有用的東西的。同時,要求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是在校園生活中,還是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開放、心官激蕩地參與,而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看《話說長江》的電視片,完全可以邊看邊聽邊想,看看電視片里的解說詞是如何與被說明的圖像相依相輔的,與一般的說明文有何不同。善于捕捉生活現象的啟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時候,融入某種有本質聯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個基本要求。
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能夠領會到生活的啟示,還在于它往往能激發靈感,產生非吐不快的寫作沖動,而這種沖動正是成功的標志。
我們教師要指導學生有意識地養成觸景生情、見物生情、聞聲生情等習慣,不斷地觸發、延展和豐富自己的感情。感受生活能力的培養需要反復訓練,積水成河。除了課堂作文教學之外,可要求學生設立課外練筆本,有了感受,就及時動筆,抓住靈感,自覺去作文,點點滴滴積累。教師盡可能予以褒揚,同時指出不足。也可以上感受信息交流課,組織學生交流校內外生活的種種感受,起到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作用。教師自己也可以談談下水作文的體會。還可以結合知名作家熱愛生活、投身于生活的事跡或體會(如魏巍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寫作和生活的關系),來進一步激勵學生熱愛生活、多情善感地反映生活。要指導學生注意發掘自我生活的感悟點(如生活環境變換、人事變更、交誼慶賀等容易泛起感情的波瀾),激蕩情思,促成寫作契機。有條件還可以把學生帶到野外、工廠、工地、礦山中去,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聯想,去想象,去接受美景,去領會哲理。
語文生活能力觀察管理論文
中學生寫作文,一個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寫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擻”;寫樹,不是“枝葉茂盛”,就是“參天聳立”;寫花,不是“姹紫嫣紅”,就是“絢麗奪目”,總之,沒有具體、細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紹,反映不出個性,再現不出特征。
實踐反復表明,光是“抄詞語”、“背范文”,是不能從根本上治好學生作文中的“干癟癥”的。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離開對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蟲魚的細致觀察,離開對生活素材的自覺捕捉和用心積累,那么,作文內容就很難豐富起來,充實起來,也就很難克服空洞膚淺的毛病。不會觀察,就不會作文。要真實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認真地觀察生活;要細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細致地觀察生活。
怎樣培養和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呢?
結合閱讀教學,喚起學生重視觀察生活。只有懂得觀察同作文的聯系,認識了觀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隨時隨地捕捉到“貌不驚人”卻又“異彩閃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寫者小,所見者大。若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索,就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視。在生活中,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獨立雞群的白鶴,讓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來。如不留心觀察和分析,就會稍縱即逝、一閃而過。魯迅先生筆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個例子。必須通過對“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講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學生懂得,只要重視觀察,善于觀察,只要精心選擇,深入開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不小的主題來。《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極好教材。
結合實例分析,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當學生逐漸注意觀察生活時,教師要聯系實際,具體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教給學生觀察和分析的方法。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一次,有個學生清晨上學,經過學校傳達室,聽到老傳達員打電話到供電所,大聲地問路燈為什么還不關掉,隨即又聽見老傳達員火爆爆地對著話筒叫:“什么?什么?忘記了?長著腦袋干什么的?說得輕巧,忘記了。這是浪費,是不負責任!”這個學生聽了,到班上又告訴其他的同學。語文教師聽到了,覺得很有意義,就啟發同學們議論:傳達員為什么要“多管閑事”管到供電所去?又為什么要“發了火”?是不是態度不好?他為什么把誤時關燈說成是“浪費”“不負責任”,甚至責備對方“長著腦袋干什么”?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課后,有些同學還特地走訪了老傳達員,了解到他平時所做的許多平凡而有意義的小事,他們便以此為題材,寫了一篇稿子。寫的內容充實,文筆感人。二、由點到面,目力集中。觀察,宜“細”不易“粗”。走馬觀花,只能“見大不見小”,寫出來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視線集中在某一“點”上,落實在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具體事物上面,才能發現特征,辨別異同。比如看“拔河”比賽,只有一個人一個人的觀察,只有把每一個人的動作、姿勢、表情、神態都看得分明,“記拔河比賽”的作文才有可能寫的細致逼真。許多同學寫有關“運動會”的命題作文,往往寫成“消息報道”、“概況介紹”,主要是由于沒有細致觀察的緣故。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個人或某一件具體事物,這“目力”又怎樣具體運用?還是不能“囫圇”地看,而是要“化整為零”,從各個側面去看。有的同學在銀杏樹下看了半天,但寫出來的“銀杏新姿”卻既無“新”姿,又無“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類現成詞語,凡是大樹均可適用。原因是沒有從樹的干、枝、葉、皮、果等方面作細致的觀察。經教師具體指點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由于看得細致,描寫也就細膩得多,生動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細地看,從名稱、形態、色彩等方面仔細觀察,才能發現特點,找出特征。如果只是瀏覽一遍,泛泛地掃一眼,那么除了看見“五色斑斕”之外,是不會留下什么具體印象的。四、由此及彼,展開聯想。觀察與思維、聯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觀察的同時,展開由此及彼的聯想,才能豐富材料,充實內容,突出特征。否則,不是浮泛,就是干癟。學生的觀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癟,淺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想不開、拓不開。比如寫人,要能夠通過察顏觀色、聽話聽音等來聯想到人物的內心活動,并能夠通過語言描寫、神態描寫、行動描寫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五、隨手采擷,及時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也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隨時記錄觀察、思索所得的習慣。對周圍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觀察所得隨時記錄下來,養成習慣,看了寫,寫了看,久而久之,觀察能力也就會逐漸提高。
讓學生談體會,運用典型引路。有的學生觀察生活比較細致,聯想比較豐富,思路比較開闊,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寫得比較生動、深刻。教師可以讓這些學生談談自己平時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體會和經驗,讓他們現身說法,同學們聽了,不僅覺得親切,受到的啟發也會很大。一次,語文教師以《記一個熟悉的人》為題布置作文。有個學生寫他的鄰居華工程師,通過對華工程師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具體描寫,生動地反映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歡暢心情和只爭朝夕的獻身精神,寫得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通過個別交談,教師了解到這個學生平時注意觀察生活,并隨時把一些典型細節(人物的動作、神態、肖像特征等)記在本子上。因此,他寫這類作文,就感到有話可說。他談的體會很實在,對同學們啟發很大。他說:“寫人記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時就要多看看,多聽聽,多想想。觀察多了,素材積累多了,就能不斷加深對人對事的理解,理解了,寫起來就不困難了。”在特殊情況下,也不妨讓那些不注意觀察的同學談談“寫不出”的苦楚,從“另一面”給大家以啟發。
臨床醫學專業:卒中后抑郁障礙臨床資料分析
【關鍵詞】卒中后抑郁;腦出血;腦梗塞;抗抑郁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卒中后抑郁的發生率及臨床療效。方法對128例腦卒中患者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定抑郁障礙發生情況,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判標準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對確診為卒中后抑郁患者給于氟西汀20mg・d-1・Qd・Po,觀察4w。于治療前及治療4w末應用漢密頓抑郁分級量表評定療效。結果卒中后抑郁發生率35.2%。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與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正常者抑郁發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χ2=3.97,4.02,P<0.05),不同性別、不同卒中部位抑郁發生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抗抑郁治療有效率62.2%。結論
卒中后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患者抑郁發生率高,抗抑郁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卒中后抑郁;腦出血;腦梗塞;抗抑郁治療
卒中后抑郁(Poststorkedepression,PSD)是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占腦卒中患者的20%~50%,不僅給患者帶來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為此,作者對我院收治的卒中患者進行了調查,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影響因素,為實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對策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帕金森病自我管理問卷、日常生活能力問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非運動癥狀量表調查207例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結果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得分56.52±16.66;患者自我管理與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呈正相關,與非運動癥狀呈負相關(均P<0.01)。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非運動癥狀、社會支持是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響因素(均P<0.01)。結論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其影響因素較多。應建立系統化、個體化的自我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帕金森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社會支持;非運動癥狀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可影響患者身體、認知狀況、心理狀態及社交等各個方面,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其治療目標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癥狀、減少患者失能為主[1]。自我管理是個體每日所必須完成以控制、減少疾病對身體健康影響的任務。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減少慢性病患者住院次數,延緩疾病進展以及減少并發癥發生,同時可以節約醫療資源,在慢性疾病中已得到證實[2]。我國帕金森病治療指南(第四版)[3]指出,在帕金森病早期,積極參與自我管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癥狀(包括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在疾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合并認知障礙和失能,患者多喪失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了解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影響因素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帕金森病的自我管理研究以調查服藥依從性為主[4-5],對患者運動、日常管理、情緒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研究涉及不多。本研究對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進行調查,旨在為指導患者自我管理干預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的輕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原發性帕金森病,且服用帕金森病藥物時間≥3個月;②Hoehn-Yahr分級1~3級[6];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40分[7],能理解并獨立或在家屬配合下回答問題;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危重或合并精神疾患、聽視力障礙。樣本量計算:依據樣本例數為影響因素的5~10倍,本研究影響因素為20個,考慮到20%無效樣本,所需樣本量n=20×(5~10)/0.8=125~250例。本研究共納入207例患者,男111例,女96例;年齡32~87(59.32±9.45)歲。漢族190例,其他民族17例;已婚186例,未婚/離異/喪偶21例;居住地為城市158例,鄉鎮23例,農村26例;醫療付費為公費19例,醫療保險145例,新農合30例,完全自費13例;獨居18例,與配偶居住154例,與子女居住31例,其他4例;每月藥物費用<300元29例,300~元75例,800~1500元56例,>1500元47例。Hoehn-Yahr分級:1級70例,2級66例,3級71例。
康復精細化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對于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研究;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結果:資料統計顯示,兩組干預前上肢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統計顯示,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6個月的上肢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康復精細化管理運用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臨床中借鑒。
[關鍵詞]腦卒中偏癱;康復精細化管理;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
力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突發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具有發病急、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1]。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一類后遺癥,其發生率在60%~80%[2]。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已經逐漸意識到良肢擺放在對抗錯誤模式,預防攣縮方面的意義,但距離康復精細化管理尚有一些距離。為提升護理質量,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將以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以探討康復精細化管理的應用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5年2月~2017年5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資料進行分組研究。①納入標準:患者均經頭顱CT/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病程<1個月;存在一側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患者簽署研究同意書;②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交流障礙。通過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8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40)男24例,女16例,年齡63~71歲,平均67.2歲,病程1~5周,平均(2.9±1.5)周;對照組(n=40)男26例,女14例,年齡66~72,平均67.7歲,病程1~4周,平均(2.7±1.7)周。觀察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病程指標經統計學軟件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兩組均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康復訓練;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聯合實施康復精細化管理;①根據患者的偏癱肢體安排病床,將呼叫器、房門、床頭柜放置在患者的偏癱側,以促使患者使用偏癱側上肢進行基礎活動;②針對外展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在治療初期可適當的將柜子放置在靠前位置,隨著治療的推進及攣縮情況的好轉,逐步移至側方位,以誘使患者進行主動肢體運動;③醫護人員進行各類醫護操作時,盡量在偏癱側進行;并要求家屬在與患者進行日常溝通交流時,也盡量在患者偏癱側進行,以加深患者偏癱側的感覺輸入;④心理引導:偏癱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進而影響其心理狀態和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需不定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并通過成功治療案例的講解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以提升患者漫長康復過程中的依從性;⑤音樂刺激:在患者的床頭柜放置音樂盒,于每日清晨播放中低音量且節奏感較快的歌曲,以促進患者大腦皮質興奮度。1.3評價指標:①采用FMA(Fugl-MeyerMotorAssessment)運動功能評定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評定內容包括反射活動、伸肌協同、反射亢進、手腕活動性、手指活動性、上肢協同與速度;總分14分;評分與患者上肢功能呈正比[3]。②借助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60分提示生活實現基本自理,40~60分提示輕度生活障礙;20~40分提示中度生活障礙;<20分為完全殘疾[4]。③采用自評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意率=(完全滿意例數+部分滿意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各數據進行統計學對比,均數±標準差(x±s)作計量資料;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采用t檢驗;兩組滿意率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差異顯著,P>0.05表示結果無明顯差異。
2結果
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43例。常規組采用常規的護理,而實驗組則采用心身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關鍵詞】心身護理;婦產科;心身狀態改善
婦產科住院患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而日常生活也會因為身體的狀況而受到影響,在臨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討了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作用,現得出的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43例。常規組年齡23~32歲,平均年齡為(27.5±2.7)歲,其中進行剖腹產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發癥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有13例;實驗組年齡22~31歲,平均年齡為(26.5±2.5)歲,其中進行剖腹產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發癥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有16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機構養老老年人服務需求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機構養老老年人日常活動能力受損情況及養老服務需求,為優化養老資源供給提供建議。方法: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對南京市浦口區11家養老機構的入住老年人進行面對面調查。結果:205名接受調查的老年人中,75.1%患有慢性疾病,55.1%存在日常生活功能受損;ADL功能完好的老年人養老需求以健康促進和發展性服務為主,如健康查體和文化娛樂活動;隨著ADL受損程度加重,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結論:機構養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損率較高,健康狀況較差,應加快構建醫養融合體系,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此外,養老機構應科學、定期對入住老年人進行能力評估,為其提供分類、精準、有效的服務,提高養老資源配置效率。
[關鍵詞]日常生活能力;養老機構;老年人;養老需求
近年來,機構養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研究發現,養老機構入住的老年人健康狀況比選擇其他養老方式的老年人差[1],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2]。美國Lawton和Brody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是評價老年人健康、生活質量以及生活獨立性程度的重要指標,可以直觀反映老年人的自理程度,體現老年人生理健康狀態。本研究在評估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礎上,了解養老機構不同ADL等級老年人照護需求的特點和規律,以期為養老機構建立分類服務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本研究主要調查了規模相對較大、入住人數較多、運行基本正常的養老機構11家、544位在院老人,其中失能老人232人,高齡老人302人,殘疾老人121人。1.2調查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對11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所有老年人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納入問卷調查的標準為:(1)年齡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剔除年齡小于60歲的農村五保戶;(2)自愿參與調查;(3)思維清晰,能夠進行有效溝通。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05份。1.3調查工具。調查問卷使用課題組自行設計的《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健康狀況及需求調查表》,了解機構養老老年人對養老和保健服務的利用、評價、需求、期望和意愿等。調查內容主要包括:(1)機構養老老年人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月收入、文化水平、醫療保險類型等因素;(2)機構養老老年人健康狀況,如慢性病患病情況、生活活動能力和衛生服務利用情況;(3)機構養老老年人醫養服務現狀及需求,包括對養老服務內容、場所、形式等方面的需求。1.4ADL分級標準。ADL量表內容包括吃飯、洗澡、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床椅移動、平地行走和上下樓梯。根據我國民政行業標準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對日常生活活動中10個二級指標進行打分,得分相加,總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最后,把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劃分為4個等級:能力完好(100分)、輕度受損(61~99分)、中度受損(41~60分)和重度受損(低于40分)。由于超過一半的在院老年人無法配合本次調查,實際調查人數較少,為便于統計分析,將中度和重度受損兩組數據進行合并(總分低于60分)。
2結果分析
聾啞兒童社會適應體育干預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體育對聾啞兒童社會適應的干預作用,為提高聾啞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提供參考;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對43名湘西地區特殊學校的聾啞兒童進行為期12周的體育干預,并對實驗前后聾啞兒童社會適應(學習能力、生活能力、交際能力)三個維度進行統計學分析。研究結果:經過12周的體育干預,聾啞兒童的交際能力和學習能力前后測結果分別為p=0.013,p=0.044均小于0.05,實驗前后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1)體育干預可以促進聾啞兒童的交際能力和學習能力(P<0.05);(2)體育干預對聾啞兒童生活能力效果不明顯(P>0.05);(3)籃球等集體體育項目更有利于促進聾啞兒童的社會適應。建議:(1)政府、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要加強對聾啞兒童體育健身相關建設的重視;(2)家長要鼓勵孩子參與體育活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3)聾啞兒童也需要正確認識和接納自我,積極參與體育文化活動,努力提升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湘西地區特殊學校聾啞兒童社會適應體育干預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資料調研法
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應用康復護理的價值以及對患者認知能力的影響。方法本試驗抽取本院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平均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康復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社交功能缺陷(SDSS)評分、認知功能評分(MMSE)以及精神狀態評分(BPRS)。結果干預前,兩組MMSE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的MMSE評分顯著較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BP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的BPRS評分顯著較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ADL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856,P<0.05),觀察組的SDSS評分顯著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216,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應用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認知能力;護理;精神科;治療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患的一種,屬于慢性疾病,當前臨床對其發病原因尚未形成統一意見,多以先天遺傳、分娩時期大腦結構異常以及后天環境影響因素為主。患者多存在異常行為,也可能失去情感感知能力,給患者生活質量及家庭經濟帶來極大負擔。盡管臨床可通過藥物治療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僅依靠藥物治療,只能維持短時間的藥效,患者復發率極高。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不僅局限于降低疾病復發率、緩解臨床癥狀等方面,而是追求患者在社會交流、軀體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狀態[1]。有資料顯示[2],藥物治療同步輔以科學的護理干預,通過適當的康復護理訓練,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現精神殘疾,用最快速度恢復患者認知水平,使患者重新獲得社會職能。因此,為分析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影響認知水平恢復情況,研究人員選取80例患者,分別予常規護理及康復護理,分析探究其臨床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住院治療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5.14±10.13)歲,平均病程為(13.21±2.51)年,男25例、女15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2.56±9.22)歲,平均病程為(14.21±3.11)年,男23例、女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同意參與本研究。(2)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的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和診斷》所制訂的精神分裂診斷指標)[3],并經過精神科醫生診斷確診。(3)患者的年齡均在18歲及以上。(4)在患者癥狀的急性期經過臨床的治療已有大幅度好轉。排除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2)患者有其他惡性腫瘤;(3)患者無法和醫護人員交流,意識不清醒,病情較重,單純藥物治療無法保障療效;(4)患者的依從性差,患者無法和醫護人員配合,不能依照醫護人員指導進行研究;(5)排除肝、腎等重要器質類器官病變患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重大功能障礙;(6)肢體功能不全。1.3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在定期查房時關注患者和恢復情況,提供用藥咨詢,做好健康教育,為患者布置溫馨舒適的療養環境等。觀察組行康復護理,具體包含以下方面。(1)進行語言訓練:全程保持耐心和溫和的預期,對患者進行心理暗示,激發患者的語言表達欲望,多和患者進行交流,引導患者多說出和自身相關的一些事情,例如家長里短、自身興趣、喜歡的飲食類型、運動種類等,提高患者語言水平。在患者語句逐漸連貫之后,應適當進行獎勵,樹立患者力求訓練成功的自信心。(2)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主要包含自理能力、社會能力等不同方面。自理能力聚焦于患者日常生活涉及的事項,包含自主穿衣、梳洗、如廁等;社會能力聚焦于和人電話交流、逛公園、洗涮、購物等。具體訓練項目,可以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相對照,并結合量表的具體評分標準,為患者打分,從而設定評分標準,促使患者不斷進步。(3)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護理人員應保持耐心態度,樹立患者治療康復的信心,引導患者改變與人隔閡的狀態,加強和其他人的交流。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患者適應不同角色,針對不同角色鍛煉自身語言能力,以加快患者回歸社會的速度。若患者存在無法說出內心想法的狀況,護理人員應當對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強化患者的社交能力。(4)認知訓練:制訂對應的認知訓練計劃,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做簡單數學運算等,刺激患者的語言中樞,鼓勵患者多交流。(5)心理技能鍛煉:精神分裂患者極易沖動,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制訂相對應的心理技能訓練計劃,多與患者做互動交流,鼓勵患者整理房間內物品和日常勞作,根據患者的癥狀及時進行調整,應用小獎勵鼓勵患者參與其中。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評分,社交功能缺陷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評分,認知功能評分采用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精神狀態評分采用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ADL評分總分值是100分[4],分數越高則顯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100分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良好,>60分為良,存在輕度障礙,41~60分為中度障礙,21~40分為重度障礙,≤20分為完全殘疾;SDSS量表包含10項目內容,總分值是20分,功能障礙和分數高低呈正相關[5];認知功能的評估采用MMSE,滿分為30分,認知正常為27分以上,輕度認知障礙為21~26分,中度認知障礙為10~20分,<10分則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6];患者的精神狀態評估采用BPRS,該量表包括5個方面,焦慮抑郁、活力缺失、猜疑敵對、思維觀念障礙、激活性。每方面的評分為0~7分,總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精神狀態越差[7]。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