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務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5:28: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商業務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商業務

券商業務關聯研究論文

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強調的是公司內部的協調機制,它不僅是業務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更應該是各種業務在技能、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與實現這種融合的企業運行機制。合理構造業務結構,使多項業務形成關聯,并在制度及機構上作出相應安排,是目前券商構造其核心競爭力的當務之急。

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提出源于80年代的日美經濟競爭。經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經濟學者發現在競爭中獲勝的企業無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且這種優勢來源于企業在資源、技術、內部機制或價值觀等方面的創新能力和壟斷地位,于是企業核心競爭力概念應運而生。

隨著證券市場的日益成熟、監管的日益嚴謹及證券業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國券商經過10年的粗放式發展后,也愈來愈發現培育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并開始對其進行探索及研究。

筆者作過一次較廣泛的券商調研,發現許多券商對于核心競爭力進行了思考,并得出了很有價值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券商業務關聯結構的構造與其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及其持久的競爭優勢的獲得有極大的關系。

券商業務關聯結構與其核心能力的關系

我國券商業務主要由自營業務、承銷業務及經紀業務三大塊傳統業務組成,在機構上也相應地設有經管總部、投行總部及資產管理總部三大業務主體。但由于券商發展的歷史特點,我國券商三大主要業務之間關聯度很差,三大業務部門各自為戰,缺乏信息溝通,更談不上業務上的支持與聯合,使許多可以共享的資源及基礎活動得不到共享,極大地影響了券商的進一步發展。

查看全文

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特征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對“農業保險是政策性業務,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其間”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文章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論述了農業保險業務的商業屬性,認為保險公司要從戰略高度重新認識和積極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關鍵詞: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屬性

目前,理論界普遍認為農業保險是政策性保險業務,其依據是農業保險風險大,賠付率高,任何一個商業保險公司都不愿經營,也無法經營。而且在國際上通常也把農業保險界定為政策性保險業務,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把該保險列為政策性強、具有社會保障性的業務。因此,要發展我國農業保險首先應確立農業保險為政策性保險的地位。農業保險既然是政策性保險,就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政府實施農業保護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必要時政府還要給予一定的經營補貼。而保險公司是具有法人資格、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虧損同商業保險盈利性目的相違背。因此,農業保險在商業保險公司中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發展位置和業務空間,也就不可能發展。換言之,商業保險公司不宜涉足農業保險業務。

筆者對上述觀點不敢茍同。毫無疑問,農業保險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保險必然虧損,商業保險公司不能涉足其間。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農業生產分散,風險防范機制脆弱以及政府財力有限等實際情況都決定了我國必須動員一切力量發展農業保險,而不能簡單照辦發達國家的模式。因此,筆者認為,不應該把農業保險完全定位于政策保險,更不能把保險公司排斥在農業保險的經營主體之外。而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

一、開辦農業保險是由商業保險公司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一方面,保險經濟與國民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商業保險的發展有賴于社會經濟的進步。商業保險本來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過去的理論與實證分析一再證明,國民經濟發展快,保險消費或需求就會增加;反之保險產業的發展就缺乏基礎,導致保險水平低下。如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人們的風險意識淡薄,加上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大大抑制了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致使我國保險事業幾度停辦并長期停滯不前。隨著改革的深化,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人們的觀念不斷轉變,風險意識逐步加強,對保險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我國保險事業有了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費年平均增長率為32.1%,由此可見國民經濟發展對商業保險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的中間業務起步晚,在經營規模、業務范圍、品種和收入上都較為落后,目前階段我國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占比呈上升趨勢,但大部分未超過20%,最高的為中國銀行,2008年半年報統計的為18.78%。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發行的《國際金融市場發展報告》,西方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自1980年以后都呈快速上升的趨勢。美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平均從1980年的18.8%上升到1996年的36.5%,到2000年達到42.9%。其中,1998年美國花旗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為79.83%,摩根大通銀行更是占到83.16%。歐洲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從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9%;日本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20.4%上升到90年代的35.9%,以每年40%的速度遞增。2002年西方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一般占總收入的40%-50%,個別銀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則超過70%。可以看出,盡管我國商業銀行正在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但與十幾年前的西方商業銀行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特點

雖然我國各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程度不同,品種數目不一,但是,就已開辦的中間業務品種看,基本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支付結算類、銀行卡類、類和擔保類業務品種是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主體,占品種總數的絕大部分;承諾類、基金托管類、交易類、咨詢顧問類和其他類五類業務品種相對較少。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分析

摘要:伴隨著中國銀行業大門的對外開放,外資銀行迅速搶占中國市場。面對著擁有豐富經驗的外資銀行,商業銀行必須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本文通過對金融創新理論和創新業務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各項業務的創新情況,深入探討了制約國內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原因,并提出了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對策。

關鍵詞:業務創新;商業銀行;金融

當代經濟的關鍵是金融,而金融的心臟是銀行,所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銀行業占主體位置。從上個世紀至今,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化多端,使得銀行的商業環境變化巨大;同時由于國內金融機構(非銀行)爭奪銀行的業務,使銀行面臨惡劣的生存環境。為了減少銀行風險,尋找利潤空間,西方大型商業銀行不斷加入到金融創新活動當中,以增加在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對面西方銀行的不斷創新,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活動也逐步開始,但是由于起步晚,我國商業銀行在創新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我國從加入WTO以來,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更加激烈,嚴峻的生存環境迫使商業銀行對金融創新力度不斷加大,為了能在競爭中能有一席之地,必須要為客戶提供更有特色,更加周到的金融服務。因此,金融創新是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深入的探討研究。

1、金融創新的概念

自上世紀中期至今,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金融改革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同一時間,在西方國家的金融產業領域同樣發生了一次改革浪潮,即“金融創新”。60年代末創新開始嶄露頭角,跨進70年代,一連串重大新事物的出現引人關注,其具體形式有:在金融方式、金融工具、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技術等金融業傳統經營局面被突破。把創新的理念應用在金融業即是金融創新,這僅是闡述金融工程革新的一種形式,是商業銀行依據市場環境,為了獲得利潤最大化,對銀行業務操作程序、經營管理機制、金融商品與技術與作業標準、組織機構和組織形式等實施變革的一系列經濟行為和金融活動過程的總稱。因為金融工具的創新和金融工具的發明創造間的區別比較嚴格,金融工具的創新主要展現在金融產品的生產管理過程,金融工具的發明創造體現在新技術的具體運角過程。所以,前者比后者的更容易擴散和傳播。

2、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的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在全新的國內外金融背景下,積極致力于創新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改革與發展的現實選擇。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按市場法則和現代商業銀行運作規則,積極進行業務創新,提升社會化服務功能。當前,曾被看作身份象征的銀行卡已走入普通人家,據統計,1999年底,我國的發卡銀行已達20多家,發卡量達到2億多張;消費信貸正全面開展并已被廣大消費者所認同;POS機、自助銀行、網絡銀行也方興未艾。

業務創新給銀行服務帶來了可喜變化,今天只要你走進任何一家銀行,都會發現它不僅只有存取款業務,還可以為您提供繳費、金融理財咨詢、外匯兌換業務、電話銀行等業務。

金融業務創新應該是金融創新的核心內容,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主要部分也屬于業務創新。70年代末80年代初,票據發行便利、遠期利率協議、期權和互換作為四大金融創新。此后,金融衍生工具更掀起金融創新的新浪潮。然而,與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新產品和工具上的創新還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別是在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方面。我國商業銀行面對當今高科技的迅猛發展,隨著中國加入WTO組織步伐的加快,如何進行業務創新將成為新的熱點。

一、商業銀行業務的創新

1、資本業務創新。在“巴塞爾協議”公布以前,各國的資本充足條件大不相同,一般在2%—7%之間波動。1988年,“巴塞爾協議”要求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與風險資產的比率分別為4%和8%,這逐步為世界各國所接受。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較低。因此,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和措施:一是增加資本投入擴張股本規模來增加核心資本,具體可以鼓勵那些效益好、經營穩健、規模較大的商業銀行公開發行A股、H股、紅籌股等,通過上市來募集股本金。二是發行中長期金融債券增加附屬資本,具體可以發行7—10年的債券來籌集資本。

2、存款業務創新。各種新型存款有共同的特點:一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功能趨于多元化;二是可以在限額內透支;三是存取無一定期限;四是活期與中長期可以互相轉換。

查看全文

論商業銀行業務拓展

(一)國有商業銀行個人業務發展的現實性

1.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即: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率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目前,我國的GDP總量為1萬多億美元,按照“十六大”確定的小康目標人均3000美元,到2020年我國的GDP總量將達3萬億美元。同時我國的城市化率也將由2001年的37.7%提高到2020年的50%.這個過程的實現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的業務將得到結構調整和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城鄉居民生活方式和理財方式發生變化,必然給商業銀行提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從而刺激國有商業銀行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速度,帶來中國金融業的繁榮。

2.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金流動趨勢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定位和個人銀行業務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建國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決定了城鄉經濟“二元經濟結構”的客觀存在,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整個社會資金流動的特點是農村資金通過金融機構、財政部門、工農業產品的價格、郵政儲蓄、農村稅費征收、戶籍遷移等多種途徑向城市流動。據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研究組提供的數據,1996年我國農村凈流出的資金為1278億元;1997年農村凈流出的資金為1439億元;1998年農村凈流出的資金為1361億元。這一趨勢帶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七五”時期,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543.8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1193.8元,城鄉收入比為1:2.20:“八五”時期,兩者分別為1042.6元和2816.8元,城鄉收入比為1:2.70:“九五”時期,兩者分別為2128.3元和5511.7元,城鄉收入比為1:2.59,基本與1978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1:2.57持平。根據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客觀存在的現實,國有商業銀行在資源配置和市場定位上,必須把重心放在城區市場上,尤其是地市級以上的城區。同時個人銀行業務目前各商業銀行之間差距不大,國有商業銀行應抓住這一機會擴大市場份額。

3.社會財富分配原則的多元化帶來個人資產的多元化,對個人資產的管理將成為商業銀行效益的增長點。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目前,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8萬億元人民幣,但是63%以上的儲蓄存款是由10%的人掌握的。個人金融市場資產也由過去的儲蓄存款向擁有外幣、股票、基金等多樣化發展。截至2002年11月末,中國居民的個人金融資產總額高達12萬億元人民幣,略高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總量。個人金融資產也由過去的單純保存、保值型向綜合理財、增值型轉變,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習慣正逐漸由生存型消費、數量型消費向發展型、質量型、消費型轉變,居民正由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借款者、投資者和消費者,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個人金融服務需求市場,為商業銀行開展個人業務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4.個人業務增長是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銀行分業管理的體制下,國有銀行傳統的公司類批發業務獲利空間逐步降低,信貸風險不斷聚集,迫使商業銀行必須拓展零售類個人銀行業務去化解。據不完全統計:銀行提供公司類批發性業務,只有2%-4%的利潤空間。而提供零售類個人銀行業務,則有5%-8%的利潤空間。個人銀行業務具有領域廣、批量多、風險小和個性化以及收入穩定、附加值高等特點,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和金融產品創新的重點。香港恒生銀行個人業務對該行贏利的貢獻率已達48%;個人業務在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銀行業務中占30%-50%左右,而國內銀行都在10%以下。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銀行搶占中國個人零售業務已經到來,美國花旗銀行董事長威爾說:“對于花旗的個人銀行業務和公司業務來講,中國不僅是亞太地區的重點,而且是花旗全球業務的‘重中之重’”,其在中國的網上銀行業務2001年已向央行備案,預計2003年推出;匯豐銀行已在中國的上海、北京等地開設了3家“卓越理財中心”,這三家“理財中心”的軟硬件都很先進,和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的160間“卓越理財中心”的設計完全一致。“卓越理財中心”為個人提供每周7天,全天24小時的個人銀行服務,客戶可以接受全球電話個人理財服務。國外商業銀行個人業務在發展戰略、市場細分、科技運用、創新機制和產品、營銷管理、人才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比我國都具有明顯優勢。國內新成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其全新的經營理念、與國際接軌的發展戰略、高素質的人才與科技支撐、較強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等比國有商業銀行在個人業務上也已遙遙領先。如招商銀行以其著名的個人儲蓄產品“一卡通”風靡國內金融業,隨后又推出了以“易貸通”、“投資通”、“居家樂”為主打產品的個人金融服務品牌——“金葵花理財”,提供“一對一”的理財顧問服務。截至2001年底,“一卡通”發卡1668萬張,卡儲蓄存款638多億元,占其儲蓄總額的80%以上,卡均存款3880元。招商銀行借助“一卡通”推動了個人消費貸款、外匯、證券、基金、收付等多項業務,率先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構建了包含個人資產、負債、中間業務的綜合性個人銀行業務構架。中國民生銀行在國內組建了從事個人銀行業務的專業銀行,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大有后來居上之勢。作為老牌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從2000年開始,在個人業務上推出了以“金融超市”為品牌的個人業務窗口,推出了“金鑰匙”系列個人消費貸款產品,陸續在全國建立了100家金融超市,農業銀行的汽車消費貸款余額到2002年9月達476億元,市場份額占比為37%,位居全國各家金融機構的第一名。

(二)國有商業銀行在發展個人銀行業務過程中必須消除“三個誤區”

查看全文

商業性信貸業務探討論文

摘要:農發行拓展商業性信貸業務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和有效支持“三農”經濟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鞏固政策性業務的同時要穩步有序拓展商業性信貸,支持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政策性業務;商業性信貸;新農村建設

Abstract:Expandingcommercialcreditbusinessisaneffectivewayfor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nkstoachiev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upportruraleconomy.Inviewofthis,agriculturaldevelopmentbanksarerequiredtoconductcommercialcreditbusinessinawell-orderedwayandlendsupportto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whilepromotingpolicy-relatedbusiness.

Keywords:policy-relatedbusiness;commercialcredit;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

隨著國家糧棉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我國政策性銀行的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業務范圍,也由單純支持糧棉流通向生產和加工轉化領域延伸,貸款對象由單純的國有糧棉企業向各種所有制糧棉經營企業拓展。農發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除做好政策性貸款業務外,還要做好商業性貸款業務。

一、目前農發行開辦的主要商業性信貸業務品種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探討

摘要: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個人財富不斷增加,商業理財產品的多樣化發展不斷深入,個人理財市場越來越大。本文通過分析其個人理財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揭示了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相應的問題依次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個人理財;商業銀行;發展對策

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銀行理財產品備受關注。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居民個人收入顯著提高,個人手中的資金越來越多。從1994年的全國人均儲蓄不足3000元到2014年初的32723.67元,居民手中的財富已經遠遠超過政府和企業,人們手中的剩余財富越來越多,因此對剩余財富的處理也有了新的要求。與此同時,居民個性化的投資需求愈演愈烈,這就使得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應運而生。

一、商業銀行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必要性

社會資產格局的迅速轉變也為商業銀行迅速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堅實的現實基礎。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14年,10%的富有者所擁有的財富擴大了15.4%的份額,從而使得他們擁有的財富達到了中國大陸全民的64%,一群有高凈值收入的人群誕生了,這就快速地催生了市場對個人理財業務的需求,為商業銀行拓寬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中國加入了WTO,外資銀行與中國本土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抗爭一直在加劇。國外商業銀行個人業務在業務規劃、專業服務、網絡技術、營銷策劃等方面與我國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優勢。這對于國內商業銀行來說,如果不快速地發展個人理財業務領域,提高相關領域的服務質量,就很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客戶資源。二、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追隨著全國金融創新的浪潮,商業理財沿著多樣化、國際化的軌跡,極大地突破了傳統體制下過分簡單而又受到頗多限制的傳統業務,使得個人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極為幼稚走到比較成熟的階段。但是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還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下面四個方面:

(一)營銷體系不完善,營銷渠道單一

查看全文

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考究

一、發展中間業務的必要性

所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不運用或較少運用自己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間業務的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一)商業銀行適應存貸利率差減少的需要

近幾年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幅度的減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縮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去開拓各種非利息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傳統的經營觀念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因此,銀行應該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以此來推動銀行發展、滿足客戶的需求。此外,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是銀行應經國際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查看全文

淺析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內部監管

一、加強內外溝通。提高運作效率。國際業務涉及銀行、稅務、外管、海關等多個部門,為了進一步做好國際業務.商業銀行有必要就操作當中遇到的問題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以提高效率,防范風險。例如,銀行在處理報關單時.需要登錄海關核查網對每一份報關單進行核查、核注,在核查的過程當中會經常由于網絡故障等問題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能和海關的技術部門取得溝通,掌握一些保障通信質量的手段。對提高銀行業務處理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國際服務貿易項下付匯。客戶需要向銀行提交相關的稅務憑證.由于對納稅法規、程序不熟悉,客戶往往要在銀行與稅務部門之間往返很多次才能辦成業務,如果能在銀行、稅務之間建立一條快捷通道.方便銀行與稅務部門溝通.可以給客戶辦理業務帶來許多便利。外匯管理局作為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內部國際業務的直接管理部門.是制定各項管理制度的機構.新政策時會以各種方式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銀行也可就日常操作當中碰到的問題向外管尋求正確的答案。

做好國際業務日常工作.不僅要加強外部溝通。更重要的是做好與銀行內部機構的協調工作。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運用人民幣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成熟模式和經驗對國際業務進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風險。但國際業務相對于人民幣業務來說更加復雜多變.政策靈活度大.如果一味地將人民幣業務的管理模式用于國際業務當中,不能真正涵蓋國際業務的各項業務。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更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業務流程和內控制度。比如國際業務當中工作量大而重復性高的業務報關單核查、外管申報工作,如果能和技術部門合作開發相應的程序.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使用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就是報關單的自動核查系統.不僅減少了人力,還縮短了工作時問。而對于外管申報工作來說,自動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開發相應的處理程序.將可大大減少數據的重復錄入,提升準確率,解放勞動力,提高效率。

二、加強內控建設。實現流程管理。加強國際業務內控制度建設。是有效防止商業銀行風險的關鍵。就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來說.一是要對現有的各種規章制度認真研究梳理.并借鑒國內外銀行內控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統一進行制度和流程再造從根本上解決制度流于形式的問題。二是要堅持“內控先行”的原則.在開發推廣新產品過程中.明確各單位各部門責任.制定相互制衡的業務管理辦法和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三是要狠抓各項內控制度的貫徹落實.并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執行制度監督機制。

制定完善的業務流程是強化內控管理、防范風險的一個重要保障,尤其在國際業務操作當中,如何優化、修訂合理的業務流程.是增強執行能力、提高運作效率、實現管理效益最大化的保證。建議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全方位的梳理、分析。剔除不科學、重復勞動的部分.并編制“崗位操作說明手冊”。國際業務管理部門應始終把內控制度建設放在業務發展的前面.結合國理韌探際慣例和本部門業務環節風險點。制定下發國際業務管理規定、業務操作流程。明確各崗位的日常工作職責、經辦權限、業務辦理時限等具體內容。使業務受理有章可循。業務經辦有章可依,在控制差錯發生的前提下,提高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重視人才戰略。加速培養專業人才。國際結算是一項技術性、專業性、時效性、政策性均較強的工作.而高質量的骨干人才是發展國際貿易結算業務、保持市場和技術領先地位的必要條件。綜觀近幾年來人才流動的現象。國際業務部門是人才流動最多最快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部.幾乎成為外資銀行人才的培育基地.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商業銀行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員工進出渠道不暢。當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人才的錄用主要定位于大專院校.而不是全方位面向社會招聘所需人才.給引進人才資源設置了障礙。同時在對待人才外流上繼續堅持能留則留、能堵則堵的消極辦法,沒有適當的淘汰制度,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二是考核不能為優勝劣汰提供科學依據。由于考核體系本身不夠嚴密.很容易出現業績放大英雄的現象.同時考核制度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考核指標在分配中的占比不合理等.也削弱了考核對員工的激勵與約束作用.致使人力資源管理不能為優勝劣汰提供科學依據。針對上述現象.要高度重視對從事國際業務內部管理人員的培養和提拔.選派業務骨干到海外培訓或工作,加強國際結算業務人員與海外分行及行的業務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同時。要為國際結算業務人員建立類似于會計、出納、存款等部門的崗位津貼制度,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努力開發新業務,提高全行國際業務的競爭水平。要通過對人力資本的培育、激勵、管理與使用,以開放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來吸引“會跑的資源”留住“智慧的腦袋”.這是促進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發展的根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