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2:5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格

成熟人格六要素

人,必須在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同學間、同事間、夫妻間、朋友間、與上司、與遠親、與近鄰、與路人,每個場合所應該采取的應對方式都不同,除了要充分洞察現實環境之外,沒有成熟失格,是很難適應這些復雜多歧、瞬息萬變的環境的。

談到人格是什么,應該講它是先天體質結合的"氣質",后天發展的"性格",以及"能力"、等等歸納而成的。通常我們稱之為"人品"。它和一個人的素質、情緒性、行動傾向、行動樣式、習性、態度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被稱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哈佛教授G·W·歐爾波特(1897-1967),運用現象學中的觀察法研究人格的成熟度,并在他的《人格開態與成長》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為"人格成熟的基準"。

1、自我意識(自我感覺)的擴大

人在嬰兒時期,只知道愛自己,不久,自我意識擴大到母親、朋友身上。成人以后,不管是誰,對于自己的衣服、金錢、所有物,都有“這是我的東西“的意識。為限于這么低的層面,而能擴及到職業、家庭--甚至擴大到所屬的集團、地域社會、國家的話,便可視為成熟人格的表征之一。

2、和他人的密切聯系

查看全文

清末民初革命人格與國民人格研究論文

[摘要]清末民初,革命派中的劉師培與陳獨秀圍繞革命與建設,鞭撻清而不和、和而不清、人格墮落等畸形人格,痛斥民國廉恥道喪,正義消亡。欲塑造革命理想人格,劉主張以中矯偏,使人人具個人之資格,積極人世但不媚世、崇尚自強不息和尚武精神并獻身國家。而在新型國民人格中,陳提倡在理論上清算三綱之說與忠孝節以恢復獨立自主之人格,有獨立自治之精神品格,不可逃遁惡社會,作退避安閑之想,盡力將國事擔任起來,做到公與私統一;在方法上欲藉政黨、修身、教育和示范等以達到預設之目的。

[關鍵詞]革命派;清末民初;劉師培;陳獨秀;革命人格;國民人格

近想人格乃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論及革命派人格思想,除孫中山、黃興、章太炎、鄒容、陳天華、蔡元培、宋教仁、雷鐵崖等人的人格觀外,尤需解讀以“光漢”自稱的劉師培和以“三愛”聞世的陳獨秀的相關思想。清末民初,他們二人不僅在政治上關系密切,而且均為重塑近想人格的提倡者與實踐者。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劉師培與陳獨秀的個案研究甚多,而視二者人格思想為整體綜合研究之文尚付闕如。事實上,他們立足于當時中國實際,從救國角度闡述了頗具一定理論深度和體系的近代人格思想,并將之訴諸實踐,努力促進中國傳統人格的近代化。

近代人格思想可謂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劉師培與陳獨秀革命思想的重要內容。劉在其所著《倫理教科書》中多次論及人格,稱之為人所具個人之資格。而陳也反復強調:當此除舊布新之際,人人應從頭懺悔,改過自新,一新其心血,以新人格,并視恢復獨立自主人格、完其自由人格和實現個人獨立平等人格為己任。由此不難看出,近想人格實為他們的崇高價值追求。有感于封建畸形人格之于中國資產階級政治革命與建設的消極影響,為塑造新型國民,促進中國近代化,他們對此展開了深入的學理清算。

劉師培一針見血地指出:封建畸形人格主要表現為“清而不和”與“和而不清”,認為此類低下人格與革命精神相距甚遠。在他看來,欲激發廣大民眾投身革命,客觀上需要對它們予以深刻批判。在其思想里,“清”與“和”乃對應之辭。前者指品性高潔,昧于合群之理;后者為品德低劣,昧于守身之義。這里的“和”與《中庸》之“和”有別。《中庸》之“和”強調的是處事恰到好處,而劉氏之“和”則為無原則是非。他進而剖析道:“清而不和”者因偏于高峻,視己身價值過高而與現實社會隔膜甚深。他們絕欲遺世,忍情性絕,奢欲以自異為高,絕倫棄類,不復以天下為心,為山林枯槁之流。在中國處于瓜分慘禍,懸于眉睫之際,如此置社稷安危、民族興衰于不顧之徒幾無人格可言。劉痛斥道:“此輩雖克己勵行,與世奚補?對社會不盡義務安得合人格乎?”其鄙視之情溢于言表。至于“和而不清”之人,他們視己之價值過卑,處世缺乏人格獨立,多流入卑污。社會中如此之人甚多。他說,“孟子謂無是非之心非人,由今觀之,無是非之心者何其之多。”這些人和光同塵,不知節義為何物,寡廉鮮恥以自屈其身,同流合污以媚于世,出則為鄙夫,處則為鄉愿。所謂“鄉愿”,即孔子所詬罵的敗壞道德之人,孟子所言閹然媚于世者。很顯然,劉所持立場與孔孟如出一轍,但衡量標準已今非昔比,而是革命派的近代政治價值觀。二者雖形似但質異,難以等量齊觀。

查看全文

人格培養論文:大眾文化的人格培養探索

本文作者:楊海工作單位:安徽理工大學法學研究所

大眾文化的消費主義將人們的消費行為引導為一種宣示,一種符號,都是為了獲得大眾認同,一種虛幻的自我滿足。對大多數大學生而言商品的便宜實用耐用消費已沒有意義。他們購買商品更看重商品的品牌時尚炫目。因為他們需要物來“??帷?,吸引眼球。大眾文化的倡導者、經營者和傳播者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贏家,他們是商家與消費者的橋梁。今日商家的成功之道在于將商品與文化聯姻,并借助傳媒包裝給消費者。正是商品與文化的聯姻,使世俗的人們在消費物的同時獲得了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需求的滿足。他們總能抓住大眾的心理進行集體忽悠。其巧妙性在于媚俗,即善于迎合大眾的口味。消費者只要需求,市場就會提供滿足。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意義的制造者,即商品的生產者,動用操縱在他們手中的大眾媒介的力量,將一道虛幻的光環投射在商品的頭上,將空虛、淺薄、平庸與粗俗——現代人的本真的生存狀態,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包裝成美麗、優雅、高貴、個性等等。大眾通過商品的消費,獲得了他們缺少與渴望的一切。購物行為不再是單純商品消費,而是優雅的格調,高貴品味的象征,這正是這個時代被大眾追捧的符號。“哥購的不是物,是文化!”大眾生存的本真狀態被裝入套中,對于大眾文化的追求,讓草根更有成就和英雄感。文化一旦被消費綁架,商品與大眾文化成為硬幣正反面,不能剝離,在文化的點綴下,商品銷售有了最好的幌子。媚俗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那些翻手為云覆手作雨的市場經營者。成為現代人的品味總是被所謂文化所迷醉,沒有文化即沒有品味沒有格調,遠離文化是可怕的,因為這是知識經濟時代,遠離文化即意味被時代邊緣化,這對于暴富者是不能接受的。正如時下玩古玩的,很多腰纏萬貫者,并不在乎物的價格,他對于他看中的古董可以一擲千金,他對于賺與虧并不太關心,他只是想混跡這一行當中找到文化人的那份受尊重感。通過這一行為,讓人知道他懂品味,不是除了銅臭,啥也沒有的異類。巴爾扎克筆下的資產階級新貴總是不惜一擲千金來獲得貴族的頭銜,這在那些暴發戶看來自己多年的奮斗才終成正果。文化只是商品生產者玩的障眼法,游戲機變成學習機的把戲。文化的消費或者文化幌子的消費,讓消費者受用。青年學生不辨就里,或者干脆裝糊涂,因為這確實迎合了他內心的需求。但是物在被消費的同時,其投射的光環會慢慢散盡,??嵴咛炔荒軐仍诘暮B與花樣的形式兩者統一起來,終將成為“驢屎蛋子——外面光”者。在大眾文化的消費主義引導下,大學生消費群體極易感染上時代的傳染病,進而導致人格缺陷,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從眾心理。就是大眾口里的“隨大流”。大眾文化的時代,這種跟隨,是跟隨大眾時尚,縱然不是引領者,也不能成為落伍者?,F代人群最為焦慮的是被他人視為不懂時尚。最后別無選擇,要么是時尚的追逐者,要么被時尚淘汰。對于物的品牌的追逐,你追我趕,不甘人后,成為今天社會的眾生相。2、“個”,或稱“另類”。即在人群中標新立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帷薄F淠康倪€是炫耀,為了引領校園時尚,吸引眼球,而不是保持本真。不論是從眾還是???,其殊途同歸,都不可避免導致人格異化,自我本真的喪失。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對于健康人格曾經這樣表述:除了生理需要,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這正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創造性的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將以創造性的、生產性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大學生消費群體在大眾文化消費的大潮中,是不可能成為引領者的,他們只能追逐其中,在滿足物欲的道路上自覺淪落為被引領者、被設計者、被創造者。

大眾文化的喧囂與騷動正攪動人們的神經,如何能做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閑庭信步”?我們認為關鍵還是讓一顆躁動的心沉靜下來,力求在人群中保持本真自我,而不是被大眾文化席卷而去。這里擬提出以下解決對策:對策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每個社會都有自己不可撼動的意識形態中樞,這個中樞就是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核心價值。當代青年學生個體價值目標應該與我們社會提倡的主導價值,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相統一。把它作為定海神針,根植于我們的內心,方能做到“任憑風春雨打,我自巋然不動”。對策二:自我節制。節制是種美德,尤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更能彰顯一個人的德性。對物的需求應自覺減少,而更多的去追求精神生活。自我節制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統美德本質在于探尋精神生活,不過分看重物質利益。圣人道德,道德圣人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人格??鬃诱J為一個人只要有了這種崇高道德的要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管子•戒》說:道德當身,不以物惑。堅持中華傳統美德,淡泊物質欲望,對于保持心態平衡、堅定理想和意志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策三:應保持獨特個性。從眾是大眾的弱點,是自我的迷失。在人群中,青年學生不是隨波逐流,而應辨別方向,保持本真自我,行為上又不失隨和。認同“感恩、創造”是成長中兩個重要語詞,并愿意身體力行。物欲橫流的時代,我們能否保持獨立的個性,很大因素取決于我們能否超越物欲之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查看全文

24重人格讀后感

很早就知道此書了,但一直沒有看,直到本次師大讀書會第三次活動命題為“〈24重人格〉讀后感分享”我這才拿起此書細細研讀。

這本書是由一名患有少見的精神疾?。蛛x性身份識別障礙的患者以親身經歷的形式記錄出來的一份珍貴的病歷。是一本記實性的文學作品,同時就心理學研究而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的作者也就是本書的主人公:卡梅倫.韋斯特(以下稱卡姆)是位30多歲的成功商人,他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和一個6歲大的可愛的孩子。在其父過世后,卡姆幫助哥哥經營家族企業。由于工作忙碌,卡姆生了一場大病,手術后,他突然覺得自己仿佛被惡魔纏住了:在鏡子面前他會說一些莫明其妙的話,并且,他還會拿起刀片劃向自己的手臂,而他自己卻無法控制.................

卡姆的怪異行為引起了卡姆自己和妻子的恐慌,他們開始四處求醫,心理醫生發現在卡姆的體內,寄居了大大小小,男男女女24個分身,他們的性格、習性,記憶各不相同。后經心理醫生診斷,他得的是一種精神疾?。蛛x性身份識別障礙,這種疾病以前被稱為“多重性人格障礙”

在長期不懈的治療過程式中,一段段塵封以久的記憶力被無情的揭露出來,兒時的卡姆曾遭受過來自親人的性虐待。當時的卡姆還是個小孩子,他無力應對那種恐怖的,無情的場面,就在自己內心深處分化出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自己”來分解壓力,這些不同的人格長期潛伏在卡姆的心靈深處,伴他成長,每每遇到令他無法應對的場面。這些分身就出來做他的“替身”,以至于成年后的卡姆根本不記得自己曾被虐待的往事,而他的那些分身卻始終生活在極度的恐懼中掙扎渡日。

除了卡姆外,他的妻子--瑞琪也保受煎熬,她不但要同一個外表一樣,但內在不同的24個人共同生活,還要保護他們的孩子在這場家庭災難中不受到傷害。在兩種力量--意志與痛苦、希望與憂郁的共同撕扯下痛苦的掙扎。幸好每到關鍵時刻,他們六歲的兒子總能讓焦灼的氣氛得到緩解,使他們的婚姻沒有因卡姆的病情而遭到破壞。

查看全文

藝術是游戲和人格的表現

藝術是創作,同時也是消遣。對這兩種見解,我認為藝術之成為消遣或人類精神的單純

的游戲,是比較重要的。雖則我很贊賞各種不朽的創作,無論是繪畫、建筑或文學,可是我

覺得真正藝術的精神如果要成為更普遍的東西,要侵入社會的各階層,必須有許許多多的人

把藝術當做一種消遣來欣賞,絕不抱著垂諸不朽的希望。每個大學生都有打網球或踢足球的

平凡技術,是比大學產生幾個可以參加全國比賽的體育選手或足球選手更為重要的,同樣

地,每個兒童和成人都能夠自創一些東西以為消遣,是比一個國家產生一個羅丹(Rodin)

查看全文

政治人格分析論文

1.科恩的觀點。在這方面的研究中,科恩的研究最為細致。他把民主政治能否實施與其社會成員的素質和心態相聯系,認為在建立一個民主社會所需的各項條件中,心理條件是最基本的。而心理條件就是社會成員實行民主時必須有的性格特點和思維習慣與態度。如果這些氣質在公民中達不到一定的普遍程度,教育機構也好,新聞媒介也好,交流藝術也好,都不會得到很到的發展機會。

具體來說,民主心理條件包括以下內容:(1)相信錯誤難免。在實踐中,絕不認為任何有關實施、主義或道德原則的見解是絕對正確的,無改善的余地。(2)重視實踐的驗證。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須重視實踐。公民必須樂意把各種各樣的提供選擇的解決辦法付諸檢驗,首先是辯論的檢驗,適當時也訴諸實踐的檢驗。(3)持批判態度。民主國家的公民對待他們的領導人應該持批判態度。成功的民主要求公民在于民選官的信任中摻和一些批判精神,即對當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目的是為了市政府和官員免于常出錯誤,為了必要時可迅速挽回一些有害的影響。(4)要有靈活性。公民一方面在思想上應作好對各種改變的準備。而且更應積極地愿意看到社會處于不斷改變之中,樂于使自己的生活與之協調。(5)要有現實的態度。必須要認識到,社會問題不會有一了百了解決辦法,調整與改進人類制度將繼續不斷,永無盡期。民主是建基于并非毫無瑕疵的人與制度之上的。(6)愿意妥協。民主國家的公民需樂于以妥協辦法解決他們的分歧,民主的所有條件中,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妥協就沒有民主。(7)能容忍。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須容忍。首先,最基本的是要容忍不守成規。既要保護社會中少數人的不合常規的行為。第二個層次,民主國家的公民不僅樂于讓別人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不加干涉,而且必須容忍別人直接反對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在第三層次上,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須容忍甚至是懷有惡意或出于愚蠢的反對。(8)要客觀。它包含著社會成員要承認社會內部不同種類的利益集團。考慮他們任何具體爭端時,必須權衡有關的不同層次的利益。(9)要有信心。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需相信他們的集體能力能管理自己。社會成員作為個人,作為一個社會,都必須對他們自己有懷有信心,必須樂于依照這種自信采取行動。

總之,科恩的民主心理主要從公民的政治理性出發,強調公民重理智、重客觀的意識行為,冷靜考慮,不固執成見,要求公民都具有成熟的政治心理2.英格爾斯的觀點。相比科恩的“成人化”的政治人格,英格爾斯更強調公民的參政行為,關注公民對自身、他人、權威、社會團體和價值的態度:(1)對自身;對自身價值和尊嚴的信心。(2)對他人價值和尊嚴的信心。(3)對權威:注重個人自由,與強大的權威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不予信任;與權力主義者相比,不需要統治和服從。(4)對社團:開放,準備接受差異,意愿妥協和改變。(5)對價值:追求多元化,傾向于與人分享。(6)政治參與:關心國家和國際政治事務;隨時了解重要的國內外大事和政治人物;同政治和政治團體保持經常的接觸;參加各種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活動;參加投票選舉;關心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制度和實施。

3.拉斯韋爾的觀點。拉斯韋爾更關注與公民的政治寬容度。他認為“民主主義者”性格包括:(1)一個“開放的自我”對他人的熱情兒管容的態度;(2)一種與他人擁有共同價值觀念的能力;(3)一種多層次的而非單一的價值取向;(4)對于人類環境的信任和自信;(5)免于憂慮的相對自由。

4.以孫中山、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近現代社會改革家的觀點。他們往往以改變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浸染下的劣性因素為出發點,要求“沖決羅網,倡興民權”,重塑國人的現代政治人格。包括:擁有自由平等自主自治的主人翁意識;具備最基本的現代政治認知,擁有政治活動能力;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愛國心;積極參與政治,并且擁有依靠個人而非他人的內控態度;有“樂觀之精神”、“堅忍之毅力”,“一往向前去做”的行動;有團結互助的精神;擁有開放心態,同時又不附和盲從。

但以阿爾蒙德的《公民文化》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民主制度不僅僅需要充分的民眾參與,更需要維護民主制度的穩定和有序進程。認為政治主動性不能強烈到損害政府的權威,政治參與應適度而不導致政權更迭頻繁,政治歧異應受到制約而不會使黨派相軋,行政效率過低。所以,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應該是一種混合的,既有積極參與的一面,同時結合了順從型和地域型的政治人格;既存在著政治上老練、參與人情高的、理性、積極主動的公民,又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地域民和順民,他們在政治上不老練,參與熱情很低,考慮問題很傳統,在政治上消極被動。首先,公民必須有向政治精英表達自己需求的意向,讓政治精英知道自己的希望,他參與政治,以便明確政治精英的責任,并對其施加壓力。有能力影響政治,以便保證政治精英的責任。其次,對公民來說,政治并不是實現其愿望的最后重要的因素,政治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相對較小,這也是民主穩定的一個平衡砝碼。這樣,可以使政治精英在受到約束的同時,又不至于制約太過令其失去效力。如果公民們對政治不聞不問,就可能導致制約力不夠;反過來,如果公民們總是將政治問題看的很重要,動輒參與政治,那就很有可能導致制約過分。這一派的觀點更為注重公民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避免走向偏激和狂熱,免于“蘇格拉底”式的民主下的多數暴政。同時也更為現實的注重公民性格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認為不同性格的中和可以保證民主的穩定和持久。

查看全文

人格尊嚴權民法維護

一、人格尊嚴權獨立性之爭

人格尊嚴是指生存的尊貴莊嚴,不容侵犯的身份、地位、資格。人格尊嚴作為一種人格利益應該受到法律保護,已成為共識,但對其采取何種方式保護?民法學界存在爭議,經概括基本上有以下三種觀點。其一是一般人格權說。認為:“人格尊嚴已涵蓋了人格權的全部內容,應作為一般人格權對待”;‘人格尊嚴權是一般人格權的代名詞”;梁惹星教授也在《民法總論》中認為:“人格權有一般人格權與特別人格權之分。一般人格權,指關于人之存在價值及尊嚴之權利,其標的包括生命、身體、健康、名譽、自由、姓名、貞操、肖像、隱私等全部人格利益。因此,一般人格權是以主體全部人格利益為標的總括性權利。……特別人格權,指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所規定的權利。其二是名譽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明確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毕喈旈L的司法實踐也是將人格尊嚴權納入名譽權中保護的。其三是獨立的具體人格權說。認為:“人格尊嚴的內容不能完全為其它人格權所分化,更不能為哪一種具體人格權所包容,它具有自己的獨有內容,應當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予以規定和保護?!敝x懷杭先生認為,在今天,人格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以權利人的人身為客體的,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一類是以權利人的其他人格利益(精神上、心理上、作為獨立人格者而存在的利益)為客體的,包括姓名權、自由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秘密權)、個人尊嚴權、個人情報知悉權等;柵羅玉中、萬其剛和劉松山也曾論述到:‘《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對于這一規定,有的學者將其認定為‘公民的一般人格權’。我們在這里把它作為‘個別人格權’看待?!编室陨先N觀點可以看出,將人格尊嚴權等同于一般人格權來保護,基本是以我國著名民法學者如王利明、楊立新等為代表,大多數學者關于此的學術論文都追隨這一觀點。但這種觀點沒詮釋人格尊嚴權、一般人格權與人格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名譽權說主要原因在于《民法通則》把人格尊嚴權內容規定在名譽權中,實質上人格尊嚴與名譽人格利益有許多不同。基于人格尊嚴權立法歷程以及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人格尊嚴權成為一項獨立的具體人格權更具必然性。

二、人格尊嚴權走向獨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獨立的人格尊嚴權是和諧社會應有的內容

從權利產生來看,任何一項權利都根源于社會主體的某種生活需求,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用實驗的方式舉例說明了人的基本需求的范圍和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對認識和理解的欲望、對美的需要等等?,F代心理學關于人的需要理論成為了現代人格權的立法基礎。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對人格利益的需求不斷豐富,作為人格權客體的人格利益在法律上表現出多層次性:最低層次的生物形態的人格利益,主要包括人的生命、健康和身體部分機能的安全利益需求,它以權利主體的人身為核心;較高層次的社會形態人格利益,它是公民與他人或社會發生聯系的需求,主要包括歸屬與愛的需求(婚姻自主權、信仰自由等),尊重的需求(姓名權、名譽權、個人隱私權等)等;最高層次的心理形態人格利益,主要包括自我實現的需求和對美的需求等,它以人的精神活動為核心。因此人格權制度的立法基礎經歷了從純粹把人作為生物發展到作為社會關系的載體,又發展到對人的精神存在賦予了法律意義的過程。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提倡和保證人的基本人格的要求,重視人的社會化和精神健康。人格尊嚴,是一個人作為人最起碼的社會地位和應受到他人或社會最起碼的尊重,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當一個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侵害,就會產生精神痛苦和疾病,就會破壞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目前我國正處于大量社會形態人格利益法律確認和保護階段,許多社會性權利要求在未來制定的民法典中被確認為獨立權利,如隱私權、婚姻自主權、聲音權、信用權等。人格尊嚴在人格利益的三種形態上屬于社會形態上的人格利益,是社會性權利,對人格尊嚴權保護能使民事主體的自身完善和發展得到了保障,推動社會文明與和諧發展,在現代法律權利本位的思想下,法律賦予它獨立地位是社會走向和諧的必然之路。

(二)獨立的人格尊嚴權是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查看全文

透析厭學的病態人格

摘要:厭學現象目前越來越多地成為學校、老師和家長關注的焦點。厭學的重要個人因素是個體的病態人格,是個體人格因素在學習階段的一種表現。本文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對產生厭學的原因做了問題人格上的劃分,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厭學學生進行幫助。

關鍵詞:厭學心理動力病態人格

一、厭學的表現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態度、厭學情緒和厭學行為。其主要表現有: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愛做與課堂無關的事,經常違反課堂紀律,精神不振,愛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業,或者敷衍了事。學習無興趣,缺乏求知欲,只是在外在壓力下機械、被動、應付式地學習,并對此感到痛苦、緊張、焦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對老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常故意抵觸對立,有的干脆棄學出走。

二、厭學與學生的人格品質密切相關

厭學現象多發于12~18歲處于中學學習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因為這一階段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隨著生理發育越來越接近成年人,他們的自主意識迅速增強,逐漸從對權威(父母和老師)的恐懼和順從中脫離出來。如果說小學階段厭倦學習還不敢從行為態度上有所表達,進入青春期的他們已經不愿再掩飾自己的態度了。因此其人格所固有的特性,在這個時期得到前所未有的表達。

查看全文

教師人格魅力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人格魅力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就此談一點個人的看法,以引起大家的重視和研究。

一、人格魅力的含義

每一個做過學生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經歷過的所有老師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老師對我們的影響是那樣的深刻,當我們想起他們的時候,油然而生尊敬之感,時隔多年,他們的形象依然那樣清晰完整,高岸偉大。有的老師對我們的影響則平平淡淡,甚至給我們許多痛苦的回憶。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師在學生的記憶里形成這樣大的差別呢?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每一個正在做著學生的人也都有著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按照學校的要求必須對我們的任課老師做出評價時,有好多時候我們沒有純粹去評價他們的教學水平,而是不自覺地摻和了老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管理、道德品質、為人師表、師生關系、衣著儀表等等許多方面的東西。為什么學生會這樣評價教師呢?因為這些東西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影響著他們的成長。這些東西是什么呢?

這些東西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準確地講,人格,是個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是人在一定的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魅力,是成熟的能夠吸引人的力量。那么,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師個人成熟的并能夠感染和教育學生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力量。

二、一些觸目驚心的現象

查看全文

人格權的探析論文

【摘要】人權是憲法和民法確認和保護人格權的共同價值基礎,人格權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法律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民法的制定和發展自然會受到憲法的約束,但這種約束只能是間接的。憲法中有關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的規定只能通過其體現的人權價值間接影響民法人格權制度的發展,它只能為民法上人格權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據,民法上人格權仍應由民法來確認。

【關鍵詞】人權憲法權利人格權

人格權是社會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種基礎性權利?,F代世界各國憲法均將人格權的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民法中也有特別人格權或一般人格權的規定。同時,根據各種人權國際公約和人權法學理論,人格權也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盡管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確認和保護人格權的重要性,但對其性質仍有爭論,即人格權究竟是人權、憲法權利還是民事權利。本文擬通過對人權、憲法權利與民事權利三者關系的分析,探討不同法領域中的人格權性質有無差異。

一、何謂人權

在現代社會“人權”概念既是一個非常流行的用語,也是一個理解上非?;靵y的概念。有學者通過考察,指出人們往往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人權一詞,用來表述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主張。例如,有的在道德意義上使用,將人權與人性、人道、自由等概念聯系起來;有的在法律意義上使用,將人權與公民權利甚至國家意志等同;有的強調人權中的個人自由和政治權利,以致僅在此意義上使用;有的則強調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尤其是民族自決權、發展權。1正如國外學者赫里曼(Holleman)所言:“人權的神圣名義,不論其可能意味著什么,都能被人們用來維護或反對任何一個事物”,“人權似乎就是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是”。2這句話既道出了人權概念之所以紛繁復雜的原因,也表明了理解人權概念的不易。確實,各個國家、民族、階級、派別、個人,由于經濟利益、政治立場、文化背景、價值取向以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對人權概念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同時人權本身作為一個學術概念也過于寬泛和復雜,對人權及其歷史的解釋,實際上包含著對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宗教、倫理諸問題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的解釋。3

但是,人權作為一個被人們接受的概念,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理解應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共識。有學者通過對西方人權歷史和學說的考察,認為二戰以前西方的人權學說主要以自然法和功利主義兩種思想為基礎,戰后的人權學說除了繼承和改造戰前的自然法學說和功利主義思想之外,還增加了從自然法思想演變而來的抽象的正義論和人本主義思想;通過西方學者對人權定義的分析,認為其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一、他們大多以人本主義思想為基礎,也即人權是人之所以為人所享有的權利;二、他們大多主張人權是一種道德或倫理權利,只有當它由實在法加以規定時,才同時具有法定權利的性質。4在對人權概念的認識上,對人權哲學有深入研究的英國法學家米爾恩(A·J·M·Milne)認為,《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中對人權的認識主要是以西方的背景為基礎,其所提出的人權的理想標準主要是由體現自由主義民主工業社會的價值和制度的權利構成的,但基于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其他國家并不一定采取西方社會的模式,其所確定的人權標準也不一定適合這些國家,它們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確定自己的人權制度;但畢竟所有的國家都是人類社會,每一個國家的成員都應享有僅僅因為是人而享有的權利,這就是米爾恩所說的“最低限度標準的概念”,“它是這樣一種觀念:有某些權利,尊重它們,是普遍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的要求”,而這樣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是以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為前提的,它的普遍適用需要它所要求的予以尊重的權利獲得普遍承認,但同時它所要求的普遍權利也必須根據特定場合來解釋。5由此可見,米爾恩所主張的人權是一種最低限度的道德權利,同時它也是要求各個國家根據自己的國情變通吸收的權利。從這種意義上講,雖然這種人權并不對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有直接的效力,但它是促使各國采納人權制度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基礎。美國學者杰克·唐納德(JackDonald)通過對權利行使的分析,認為人權是個人僅僅因為它是人而擁有的權利,但它是一種“最終訴求”,即只有在法律方法或者其他方法看來不能發揮作用或者已經失效的地方,才能求助于人權的保護;同時,人權是一種道德上的權利,其要求在本質上是超法律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向現存的制度、實際活動或者規范,尤其是法律制度挑戰,或者改變它們。6因此,他所講的人權也不是一種法律權利,而是一種與法律權利并列的并對法律權利起補充作用的道德權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