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10:31: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格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高校體育教育運動過程中,雖然體育項目有著多種多樣的形式和類型,但是他們都有著自身相對應的規則,由于體育自身有著非常濃郁的競技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開展體育訓練時,需要提前給學生講明規則,并讓學生共同遵守、監督和維護,保證體育活動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比方說,學生在學習立定跳遠時,教師的第一要務就是將這項體育活動的運動規則給學生講解清楚,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哪些動作算作成績,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哪些動作是違規,不算成績。學生明確運動規則后,就會遵守規矩順利的開展日常訓練活動,然而,在日常的跳遠練習時,肯定會出現違規的現象,這時教師必須對違規現象做出相應的懲罰,以便給那些不遵守運動規則學生警告,并幫助他們矯正行為,讓學生們在體育教育中逐漸形成強烈的遵守規矩的意識,這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會有很大的裨益的。學生們在深刻明確了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的含義后,都在運動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盡最大的能力來施展自身的運動才能,不但能夠促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塑造,而且還將作為今后個人生涯的準繩,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為今后的人生道路走向成熟奠定堅實的基礎。
2在高校體育教育運動中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意識
在高校體育教育運動過程中,體育教師可對學生開展一些能夠讓學生接受人格教育與磨練的項目,讓學生在這些運動項目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高尚人格,培養自身的正義感和責任意識。比方說,學生在進行足球競技比賽時,足球運動中明確規定,假捧是一種欺詐行為,一旦出現假捧現象,該隊員要受到應有的處置,這從根本上說明體育教育是在嚴格遵守規范準則的基礎上開展的健康有益的活動。所以,教師在進行體育教育時,必須培養學生正派的作風、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人格,需要對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競技觀,把個人的職業道德放在首位。在開展足球比賽時,任何一個人都必須嚴禁做出假捧這一動作,大家互相監督和維護,共同營造出公共、公開和透明的體育競技環境,以嚴格遵歸守距、公平公正、不投機取巧為原則進行體育運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責任意識。
3在高校體育教育運動中不斷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高校體育教育運動中,教師可以不斷培養和激勵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眾所周知,每個人的行為舉動都與其價值觀是緊密相連的,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掌控和調整其行為的內化指標,在體育教育過程中,需要有比較激烈的競爭與對抗,也就是說是身體、體能和體育技巧的競爭與對抗,同時也是學生心理、人格和智慧的摩擦和碰撞。然而,在體育教育中,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前者,而忽略后者,這就導致學生僅僅在體能和體力上進行突破,而沒有將體育塑造人格的功能發揮出來,所以,教師必須采取巧妙的措施發揮體育塑造人格的強大功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引領學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和人生。比方說,教師在進行傳授乒乓球的打法和取勝策略的內容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乒乓球打法的要領和訣竅,而且還要讓學生掌握其中的戰略和戰術問題,幫助并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并迅速判斷出對方發球和打球的套路與方式。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摸清對方的發球和打球的套路與方式時,盡力改善自身的運動心理,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尋求應對反擊的套路和方式,調整自身的心理和人格優勢,從而獲得比賽的勝利,從而在文明健康的比賽氛圍中,盡情享受體育教育所帶來的心靈美的無限魅力,享受比賽運動后的愉悅心情,在品味體育精神的同時,不斷提升和超越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4著力提升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并非完全孤立進行的,除了個人運動項目外,也有不少集體項目,無論是哪種項目,均離不開學生自立自強的人格精神作保障。與此同時,憑借這一系列的運動項目,體育教育會提升對學生人格的可塑性,讓大家做出符合時代感的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進而為體育教育做好服務。比方說,在練習接力跑這項運動時,教師要積極鼓勵每一位參賽者發揮自身特長,為勝利貢獻自己最大的力氣。在對這項運動進行教育時,在比賽前,教師需要給選手做通思想工作,使得身高有優勢的學生進一步提速,而較為矮小的學生施展自身機動靈活、反應敏捷的特性,如此會切實有效地展現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既能做到揚長教育,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強烈地自尊心、挖掘自身潛在的力量,培養起大家獨立自主的精神品質,從而為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能夠繪出絢爛多彩的優美華章奠定堅實的基礎。
5團結協作精神能夠成為學生人格教育的一部分
篇2
一、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決策敏感性分析的程序
進行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決策的敏感性分析首先要找出影響個人投資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并估算各種敏感性因素的偏差在多大范圍內是可行的,從而有針對性的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其一般程序為:
(一)確定個人投資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具體經濟效果評價指標,以作為敏感性分析的對象
通常,可以選擇作為投資經濟效果的評價指標有很多個,如個人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的凈現值、凈年值、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但通常不需要對所有指標都做敏感性分析,其指標的選擇應針對個人投資決策的實際需要而定。指標選擇的原則是:
1、敏感性分析的指標應與確定性分析的指標相一致,不應超出確定性分析所用指標的范圍另立指標。
2、確定性分析中所用指標較多時,應選擇最能夠反映個人投資碩士研究生教育類型經濟合理與否的一個或幾個最重要的指標作為敏感性分析的對象,對于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決策來說,一般常用的敏感性分析的指標是內部收益率與凈現值等動態指標,也可以將某些具體參數作為分析對象,如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總成本等。
(二)選擇需要分析的不確定因素
嚴格來說,幾乎所有影響碩士研究生個人教育投資決策的因素都帶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但有些雖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對個人投資的經濟效果影響并不大,而只有敏感性因素才會對經濟效果的評價指標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敏感性因素的選擇原則應是,找出那些在個人投資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中,成本、收益構成所占比重較大,以及其他預計可能對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類型的經濟效果評價指標有較大影響的,同時又是在整個投資及壽命周期內有可能發生較大變動,或者在確定性分析中采用的該因素的數據準確性較差的因素作為敏感性因素。
(三)確定個人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經濟效果評價指標對各種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
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經濟效果評價指標對各種敏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即某種或多種因素同時變化時導致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經濟效果評價指標的變化程度。在進行計算時,首先假定除敏感性因素外,其他因素固定不變,然后根據敏感性因素的變動,重新計算有關的經濟效果評價指標,與原指標進行對比,得出其變動的程度,這樣就可得出所選定的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經濟效果評價指標對該不確定因素的敏感程度。再根據敏感性因素在可能的變化范圍內不同幅度的變動,得出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經濟效果評價指標相應的變化率,并建立起一一對應的數量關系,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出來。
二、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決策評價指標的敏感性分析
選擇凈現值作為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經濟效果的評價指標,并對凈現值起影響作用的各種因素分別進行敏感性分析。在此,以我國發達地區2006年報考并就讀的統招自費碩士研究生為分析對象,在滿足假設條件:第一,在考慮風險與通貨膨脹的前提下,將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基準貼現率設定為9%,并不考慮考研期間的間接成本;第二,在不考慮個人能力因素的前提下,根據國家或行業、單位規定的因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制定的平均工資標準,確定本科與碩士學歷的工資報酬,兩者的差額為個人投資者因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而帶來的凈收益(即收入增量),并假定此增量為等額年值。第三,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全壽命周期假設為,投資者以22歲報考25歲畢業,工作至65歲退休,并不考慮退休后因接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退休工資差異。4)個人碩士研究生教育人力資本投資的使用成本不考慮健康等因素,并假設為零。再根據中華英才網的行業工資調查,以北京及上海地區碩士與本科畢業生2006年平均總工資收入為標準,則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現金流量如表1所示:
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凈現值,可以利用年金現值系數,通過公式:NPV=A×■-■■(式中:A為碩士與本科畢業生的工資收入差額,即碩士研究生的平均工資收入增量;C1,C2分別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i為基準貼現率)進行計算,將表1中數據代入公式,則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凈現值NPV=-3000-38000(P/F,9%,1)-38000(P/F,9%,2)-38000(P/F,9%,3)+12000(P/A,9%,40)(P/F,9%,3)=-94276+99653=5377。得出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凈現值后,根據敏感性分析的一般程序,分別對碩士研究生個人投資的直接成本、勞動力市場價格、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基準貼現率四個不確定因素進行敏感性分析,通過對這四個不確定因素按±10%和±20%的變動幅度計算凈現值變化率,其結果分別為:
直接成本按-20%至20%的順序變動后,凈現值的變化為:9587元、5031元、-4081元、-8637元,直接成本每變動1%引起的凈現值變化額為19.42元。
勞動力市場價格按-20%至20%的順序變動后,凈現值的變化為:-14553元、-4588元、15342元、25307元,勞動力市場價格每變動1%引起的凈現值變化額為4380元。
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按-20%至20%的順序變動后,凈現值的變化為:902元、2255元、5961元、6702元,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每變動1%引起的凈現值變化額為1606元。基準貼現率按-20%至20%的順序變動后,凈現值的變化為:27835元、12695元、-9340元、-17354元,基準貼現率每變動1%引起的凈現值變化額為399元。
根據計算結果的數據,可以繪制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凈現值中不確定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曲線,如圖1所示:
由圖1可以看出,勞動力市場價格、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與凈現值成正比關系,市場價格及使用期的增加可以提高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凈現值;而直接成本和基準貼現率均與凈現值成反比關系,即隨著成本及基準貼現率的增加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凈現值減少。
三、結論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勞動力市場價格為個人投資的最敏感因素,人力資本的投資使用期為次敏感性因素。勞動力市場本科與碩士研究生的行業工資標準是個體投資取向的一個風向標,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異變化的大小直接影響著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個體的凈現值數額。因此,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所報考專業人才市場的行業工資標準,特別是換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教育投資者,在不考慮非貨幣收益的前提下,理性投資個體的經濟行為應該是,以勞動力市場價格為導向的市場供需變動趨勢相一致的,當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的行業工資收入與本科生差別不大甚至低于本科畢業生工資收入,則應果斷就業;如有非貨幣因素的投資需求,也應在保證當前工資收入的基礎上進行投資,以便減少投資風險。而對于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來說,敏感性程度也比較大,它每變動1%對凈現值變化額大小的影響達到1606元。因此,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也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者應該注意的因素,首先需要投資主體在分析投資環境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盡早決定報考碩士研究生,并且在讀研期間,應認真學習,在努力掌握專業知識的前提下,多參與實踐活動,以利于投資者順利畢業;同時,已經進行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投資個體,應注意維護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延長碩士研究生教育個人投資的人力資本投資使用期,從而使得投資個體的收益與效用達到最大化。
基準貼現率也應合理選取,基準貼現率(即基準收益率)的選取不能主觀隨意取定,它應與投資個體所處的實際經濟環境相聯系,綜合考慮資金成本、投資風險、通貨膨脹以及資金限制等影響因素,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個人投資決策的正確性產生影響。特別是對于那些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機會成本相對較高的投資個體,基準貼現率也應相對確定的更高一些,正如貝克爾所指出的“利率或貼現率越高,具有不同教育資本存量的人之間的收入差別越大。因為,此時教育投資的機會成本高,需要更高的收入進行補償”。這也說明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個人投資需要通過獲得較高的收入增量對其投資成本進行補償,特別是對機會成本進行補償。另外,在不考慮間接收益等主觀滿足的前提下,如果通過合理確定的基準貼現率所計算的凈現值結果仍為負值,則理性的投資者應放棄投資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事其他有利于自身素質提高的教育投資活動。因為,此時投資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經濟行為將加大損失而不是增大個人福利。
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敏感性程度最小,它也解釋了自1999年擴招以來,雖然直接成本持續增加,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個人投資需求不降反而上升,報考人數一年比一年多的現象,說明個人直接成本的適當增加對與個人接受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影響不大。因此,為保證擴招后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質量,積累教育資源,進一步適當加大個人對于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直接成本分擔是可行的,這對于為社會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碩士畢業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楊青.技術經濟學[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培根.高等教育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篇3
面對這些現象,我們往往從教育體制、道德教育、心理素質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忽視了從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語文作為文化的載體,記錄著一個民族生命發展的歷程,自古至今,奔騰不息,沒有一個波瀾不是生命的躍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軌跡,語文就在生活中與每個人的生命相隨左右,陪伴終生。語文課程與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在語文課中學量的經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時賢,用他們健康高尚的心靈世界去影響和規范學生的心理結構。所以,漢語文學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語文教學理應自覺擔負起生命教育的職責。在教學中進行生命主題的教學,教學內容上實現重組,教學方法上實現綜合,這樣的課堂教學無疑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同時也使得學生的相關知識系統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頭,思考生命文化的價值,實現生命文化的延續。這也是為了“使知識恢復到鮮活的狀態,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使它呈現出生命態。具有內在生命態的知識,最能激活、喚起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興趣、信心,提升他們的主動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從而達到育人之目的。”
一、關愛施教,培育生命教育的氛圍
“生命教育”本身就是充滿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那就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真情與關愛的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圍,為生命教育創設一個寬松、和諧、溫馨的教學氣氛。而這種氛圍的培育,非得要求施教者要有關愛之心。美國學者巴特爾說過:“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我們教師要用愛心去感染每一個學生,愛是可以修復一切傷痕的良藥。”作為一個教師,就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生命,應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每一個角落,要知道,你關注的目光,就是學生心靈的太陽,哪怕是一束陽光,“世界”足以明亮。教師對成績優秀者要鞭策其更上層樓,對學習浮躁者要提醒其降低重心,對處于低谷者要激勵其走過坎坷,對學習困難者要幫助其建立信心,要時時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在有如沐浴陽光的課堂上接受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寶貴,體會生命的艱辛。
二、依托文本,豐富生命教育的內涵
漢語文教學,本身也理應包含對生命意識的重視與對一切生存狀態、生存環境、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教育。如教學《杜甫詩三首》中,誦讀品味感悟詩人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詩人的生活背景與人生經歷,深入分析杜甫為什么會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人生感慨,是因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萬方多難”的年代,個人生活又異常艱難,強烈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熔鑄了他高尚的品格,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生命激情,使他的詩在反映人民生命痛苦,表達百姓生存狀態與思想情感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點燃火花,探索生命教育的意義
“文道統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義之一;初中語文新課程所選錄的許多課文都不同程度上都含有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與思考。如在講授《真正的英雄》一課時,教師要做到“情動而辭發”:讓學生沉浸在文本所創設的悲痛情景之中,緊緊抓住”這些航天員生命慘烈地被毀,那生命的意義又何在?”“若是你的親人也有獻身于航天事業的,那你又作何感想?”等問題,讓學生深入探索生命的意義。學生通過思考探究、討論爭辯、激烈的思想碰撞,領悟了深刻的生命意義:整個人類前進的歷史是生命與一切艱難險阻斗爭乃至被毀的歷史。
篇4
關鍵詞:德育課人格教育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需要培養出大量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青年一代。學校德育課理所當然地要承擔起這一重擔。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首先必須對他們進行人格的培養。“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道德教育就如無根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人下去。”可以說人格就是細微的、隱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狀態,而思想道德則往往是發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顯性的人格表現。
人格的養成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的統一,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使知、情、意、行諸要素有機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格,使學生素質逐步得到優化和提高。
在傳統的德育課上,有的教師僅僅把力氣花在正面顯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輸上,很少從人格和心理角度來深化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變成了機械的說教,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日常化和潛移默化的效應。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市場經濟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必須轉變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緊緊結合在一起,從而發揮品德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筆者認為,在德育課的人格培養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以人為本,采取誘導式教育方法,避免強制式教育產生的逆反效果
“中職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所獨有的青春氣息一方面給他們帶來了活潑向上的激情,讓他們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在這一時期表現出逆反傾向。”現今有部分學生喜歡扮“酷”、搞怪、做出一些吸引眼球的舉動以贏得別人的羨慕與追捧;更有甚者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吸煙、酗酒、拉幫結伙兒來顯示自己的“義氣”。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老師在人格教育中應以學生為本,多一些寬容和溫暖,少一些簡單和粗暴。
譬如:我校從2002年開始,就對學生在紀律、衛生、學習儀容儀表等各方面實行德育量化考核,并把考核的結果與評優、評先和就業結合起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只注重量的考核而忽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扣分的多加分的少,管理者只管扣分不重視對學生不良行為的糾正和說服教育。這一措施的實行,不僅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使部分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人格的形成應當是自然的,道德的養成也是如此。
正如肖川先生所說:“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說,是精神的喚醒、潛能的顯發、內心的敞亮、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教育是一門藝術,其目的是春風化雨般地使每一位學生獲得自我發展的能力。
教育者應當以誘導為主,逐漸引導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應該說這種“量化考核”教育是強制教育,強制教育是建立在對人的威脅和制裁的基礎之上的,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以理服人的心理,中國有句老話叫“壓而不服”。
二、內外結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
避免武斷或一刀切式的作法。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而外部灌輸是社會教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社會個體的人格要素和思想政治內在化,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
譬如,在今天的校園里,學生隨口說臟活的現象屢見不鮮,消除這種不文明現象并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事情,它需要我們的德育老師具備高超的藝術技巧才能妥善地處理好。有的老師悄悄將學生經常使用的不文明語言錄下來,在德育課上進行播放,希望通過臟話曝光觸動學生反思不文明的行為。但是,這并沒有起到一藥治百病的效果。
筆者認為,不同的情況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對于惡意漫罵的、故意說臟話的、偶爾說臟話的和習慣說臟話的不同情況,應該區別對待,不應采取統一暴光的一刀切方式來處理。對于德育教師和學校而言,重要的是營造文明的課堂和校園環境,營造人人文明交流語言的環境,同時加強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從文明禮儀的角度教會學生企確的交往方式,真正教會他們學說文明話,學做文明人。
我國傳統教育就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并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也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
三、堅持日常化教育,把人格教育的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
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作為德育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材內容,有機地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教育,使得培養的學生不僅有學問,還要人格健全,做人做事的能力強,以適應將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在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在學生人格養成的教育中更應該重視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培育學生的優良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譬如,要培養愛國思想,首先就要從愛家庭,愛父母、愛家鄉,愛集體、愛學校做起;要培養感恩之心,首先就要從給父母洗一次腳,倒一杯水開始做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培養出大批合格人才。
四、加強學生和諧人際習慣的養成
和諧的人際習慣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礎。人際習慣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和諧習性。如善于協調、寬容、忍讓、妥協、合作等等。另一種是對抗習性。如,爭奪、競賽、苛求、攻擊、分裂、爭斗、孤立、自我封閉等等。
篇5
關鍵詞:教師人格力量;教育任何一種社會職業,都沒有像教師這樣受到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的高期望和嚴要求的約束。這一方面體現了教師的職責及其這職業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也應歸結于優秀教師所具有的人格力量的影響。
一、語文教師人格的教育價值
由于教師特定的社會角色及在受教育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格特點及教育方式和態度對受教育者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給予學生的人格形成上的影響,無論是在學科指導方面,還是在生活指導方面,凡是同學生有關的地方,無一不表現出來。
教師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但是其教學方式是可以探討的。即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取得最優效果的途徑,以及在班級教學的場所里,使學生通過同教師、同學的互相接觸來發展自己的人格。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行為,才能給予學生人格形成的正面影響呢?筆者覺得應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從認知和智力開發的角度來看,學生既是認知主體,又是發展主體;從德育角度來講,學生既是受教育的主體,又是健康成長的主體。學生是主體,就是說他們生來就蘊涵有一定的獨立性、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是,要靠語文教師引導才能使學生固有的“四性”表現得當。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格力量。
(二)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和技術。在教學中多用啟發式、情感式、多向式、開放式。通過現代教學技術的使用,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基本原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引導學生人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如下能力:自學能力;搜集、整理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比較鑒別、判斷是非的能力;應用歷史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思維的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等等。提高能力也是對學生人格的正面引導,因為能力是人格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想辦法提高學生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師工作的一個重點。
(四)落實教材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通過語文課程學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學生老是認為教師在嚴肅地教育他,而處于被動受教育的地位,就會產生壓抑、拘束和受約束感,會在無形中造成心理屏障,從而教育效果就會違背初衷,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厭倦、冷淡、消極、不屑、不滿,乃至產生對立抗拒情緒。
二、教師的人格差異及其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教師對語文教學的領導方式是不同的,從而顯現的人格力量也不同。我國的錢家榮學者認為,教師的人格結構也分為三種,即父母態、成人態、兒童態(PAC)結構。
父母態(Parents):以父母態為主的教師有明顯的優越感和權威感,往往憑主觀印象和經驗辦事,在課堂上常用命令方式。學生是畏懼和被動的,會抑制他們對舊知的回憶、新知的理解和深入思考,學習達不到高效高質。
成人態(Adults):以成人態為主的教師具有客觀和理智的特征,善于把握過去的經驗,估計各種可能性,作出合理的決策。他們對學生既寬容、鼓勵,沒有框框限制,又有明確的指南和幫助,采用民主型的教育行為,因此常有理想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在這種人格態下,由于鼓勵并允許學生的參與,又能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因而學生的學習是低耗高效,最大限度地達到目標。
兒童態(Children):以兒童態為主的教師像兒童那樣沖動、沒有主見,遇事畏縮,優柔寡斷;他們的學生往往無所適從,情緒不穩,紀律松懈;在這種人格態下,由于缺少行為監控和指導,激不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差,學生也很少有創造性。
民主型、成人態的教師是“促進”作用;而輕微型、放任性的教師,由于其人格的不良態,必然影響學生的行為和課堂心理氣氛,影響學生的自覺性和創造性,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力以及人格、道德的發展。因此,每一個教師都應注意完善自己的人格,把對學生的不良影響轉變為優良人格的促進作用。
三、教師人格的完善
(一)教師是普通社會群體,卻應有獨特、豐富的人格特點。教師在和學生的接觸中,不僅用自己的人格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形成,而且也是通過教育工作,體驗到自己的人格深化的存在。為師者,大都有這樣的共識:經過和學生幾年的相處,班級的整體風格就和班主任老師的外顯的人格極為相似了。
篇6
1.形成一個和諧的班級氛圍。
我們當班主任要拋開所有偏見,這樣學生才能有一個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要充分理解和接受造成學生在成績和行為等各方面差異的原因,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這樣有利于班主任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有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多發現學生的優點,多表揚鼓勵他們,盡量發揮出他們的長處,讓他們找到自信心。號召班級學生要團結互助,利用課余時間,建立學習小組,整組討論,成績好的幫成績差的,形成團結向上的學習氣氛。
2.有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初中時期的學生思想開始走向成熟,個性開始分明,這個階段的學生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如果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如果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作出適當的引導,這樣可以幫助中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往后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學生到學校,并不僅僅只是學習知識,最主要是學如何做人,尊師重道,團結同學,禮貌待人等等。要知道,品德比學識重要得多了,而初中正是孩子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尤為重要。
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做好尊重學生個性
1.以平等禮貌的姿態與學生交流。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中需要忘記自己班主任的身份,不能以高高在上的班主任形象用命令的口吻和同學講話,這樣學生只會敬而遠之。而且,教師要注意禮貌用語,禮貌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感到舒適,這樣學生更愿意與班主任進行交談。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是否得體大方,如果穿的衣服過于夸張的話,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不良的影響。在和同學見面交談時,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語是否文明禮貌。而在行為方面,教師不能有不文明的行為,要像要求學生那樣來要求自己。
2.肯定學生的勞動果實。
雖然很多班主任能做到教育學生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例如不要浪費農民伯伯辛苦耕田的米飯、尊重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勿亂扔垃圾等教育,但是班主任卻忘記了提醒自己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果實。部分教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并不用心,而且只是以作業完成質量作為評價標準,沒有真正了解學生對作業和任務的用心,甚至在作業評語中批評學生,這是極其不尊重學生勞動過程的行為。對于擦黑板的同學、交作業的同學、打掃教室衛生的同學等為班級作為貢獻的同學,教師應該對其說一聲謝謝,雖然這一些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但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
3.尊重學生的人格。
處于中學時期的學生思想尚未成熟,所以難免會犯錯誤,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班主任要以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糾正。不能夠以過激的言語批評學生,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學生只是應付性的承認錯誤,沒有打心底地認識到自己的不對。班主任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學生來看待,以這種方式才能知道學生的內心感受,真正做到尊重學生個性。
4.欣賞、理解和平等對待學生。
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有閃光點和不足,所以班主任要學會欣賞學生個性中的閃光點,給予適當的鼓勵,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也要理解學生個性中的不足,學生只是在特定的環境下無意識地養成了壞習慣,所以班主任要用加倍的耐心幫助學生進行糾正。而且初中班主任不能因為學生家長的特殊地位而對學生有特殊的對待,必須做到一視同仁,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環境中不斷進步。
三、結語
篇7
至今是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穩定拓展階段。結束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殘疾人事業被納入其中,并也要努力爭取實現同步小康。這一階段的殘疾人教育政策開始關心到一部分細節問題,包括師資力量的培訓、特殊教育學校的藝術人才培養、對優秀特教老師和殘疾學生的獎勵、殘疾人職業學校的設置標準、扶貧助學工程、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調查等,例如《關于舉辦全國盲人電腦師資培訓班的通知》、《關于“江民特教園丁獎”評選工作的通知》、《中國殘聯、教育部關于印發<殘疾人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的通知》、《教育部、文化部、廣電總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關于舉辦第五屆全國盲、聾、培智學校學生藝術匯演的通知》等。宏觀方面的政策也作為指導方針得到適時的頒布,例如《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二五”發展綱要》《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等等,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首次將特殊教育單列一章,作為教育改革發展任務之一,標志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被納入國家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大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殘疾人教育政策發展特點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教育政策的制定遵循著從基本法規到宏觀規劃與方針,再到具體措施的發展軌跡。這樣的發展特點也符合社會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實現事物的不斷改善與進步。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樣的發展軌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綜合以上對各階段政策的分析,筆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教育政策發展的特點有以下三點:第一,每階段都有明確側重點。我國殘疾人事業起步較晚,因此在初期無法避免地會出現行事無章的情況,但總體來看,政策的制定根據實際情況還是有各階段的不同側重點。第二,注重大方向的把握。自從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建立開始,每五年都會有一個規劃綱要,各方面的法律法規也逐漸齊全,在殘疾人事業發展總的走向上進行了準確的把握。第三,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從最初的手語規范等小范圍的政策,到現在囊括殘疾人教育的師資、經費、獎勵等多個方面,體現了政策制定全面性的提升。
二、現階段中國殘疾人教育政策存在的問題
注重提出大體要求,實現途徑較為模糊。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推動我國殘疾人事業與世界的接軌,殘疾人教育作為殘疾人事業的關鍵點逐步得到重視。在法律保障、工作引導等方面,政府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回應:《殘疾人教育條例》《中國殘疾人事業五年工作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等等。這類大方向上的政策文件給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了法律保障的同時,也提出了大體要求,每階段也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和指標,但對于具體的實現途徑卻鮮有提及,文件頒布之后也沒有用其他較為細致具體的實施政策或者行動指令進行另外的補充,這對于下級單位來說就成為了一個需要自行琢磨的難題。政策制定較為分散,少有系統性的專攻。在每階段的政策分析中,可以發現后期政策的覆蓋面呈擴大的趨勢,包括了師資、經費、體制等各個方面,然而針對一個方面的政策往往是孤立的狀態——例如,對于優秀特教園丁的評比,政策僅圍繞評比作出了選拔和授予的通知,而忽略了交流會等形式可能讓榜樣對其他特教教師產生的帶動效果,所以就沒有作出后續的宣傳等政策支持;通知舉辦了盲、聾、培智學校學生的藝術匯演,沒有在前期出現在藝術培養方面的政策支持,也沒有在后期出臺針對表現優秀的團體或個人的宣傳交流。在殘疾人教育的其他方面,類似情況還有許多,都體現了已有政策的分散性。政策更新還未完全跟上殘疾人現實需求。現階段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相較于剛起步之時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但要做到完全和國際接軌,還有一段距離。對于殘疾人來說,義務教育是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也是對自身做出的更高要求,但真正的需求其實遠不止這些:不是能夠進課堂就夠了,而是能夠更好地學習,學習得更好。例如在高校中,沒有無障礙通道的教學樓比比皆是,圖書館沒有盲文書籍,宿舍大部分都是為健全學生設計的,沒有相應設施的幫助,殘疾學生基本無法自理生活。政策做到了讓殘疾學生進入大學讀書,但卻沒有考慮到僅僅“踏進校門”是不夠的。如何能夠讓殘疾人在教育方面真正做到“無障礙”?這將是我國殘疾人教育事業下一階段發展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三、推動中國殘疾人教育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篇8
提到對學生進行人格養成教育,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在傳統觀念中,中小學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應該在重點完成基礎知識教授的同時完成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教育,這其中包括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道德規范的養成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等。而高校教育則應該把重點放在對專業知識的鉆研和對自身潛能的進一步開發上。但現如今的實際情況卻與這種觀念不完全相同。盡管現在國家大力推進基礎教育的改革,各個高校以吸納人才為主要目的的自主招生政策層出不窮,但大多數初高中學生和家長們還是必須面對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入學考試———高考。而且,高考的分數在我國的高校錄取條件中還是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所以,絕大多數人在關心學生的人格素養的同時更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成績。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下一代的愛護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在這種條件下,重物質保障而輕素養提高,重試卷分數而輕道德分量的事情就屢見不鮮了。這種所處的社會環境對知識水平的側重導向,決定了備考的學生們很難有主觀的意愿和客觀的精力去關注考試以外的事情。而高校階段的學生則不同,他們已經擺脫了高考的壓力。盡管他們還會面臨諸如考研、就業等壓力,但總體而言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而且,現有的高校評價體系還是比較立體多樣化的,并不單純以成績來評價。如果在大學校園中一名學生想得到大家的交口稱贊的話,那僅僅學習成績優秀是不夠的。換而言之,一名學生如果學習成績優異,他可能會被大家仰視,但很難會得到大家的喜愛。只有那些性格友善、與人為親、能同大家和睦相處的同學才能得到眾人的認可。這種整體外部環境導向的側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也與之前有所不同了,學生們會因此而更加關注自身和他人學習能力以外的素質。如果我們能夠抓住時機加大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人格養成教育的力度,進一步強化這種環境導向的側重,相信會對初高中階段尚未形成固定人格素養的學生予以進一步的指導,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意義。
二、加大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人格養成教育力度是學生在高校階段心理發生變化后的必然要求
在初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年紀普遍較小,課業負擔較重,因此家長們往往以一種保護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們,不讓他們過早地接觸社會生活,以免分心。于是,他們就在學生們的周圍形成了一層“保護網”。這樣雖然保護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但同時也讓他們事事依賴別人,沒有一點兒主見,不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嚴重缺乏人際交往能力。而大學階段的學生則不同,他們往往離家比較遠,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長時間地獨自生活,他們要面臨生活自理和與室友溝通的問題。沒有了家長們方方面面的監管,他們要面臨自主學習和時間統籌安排的問題等。而對專業知識的鉆研和對自身潛能的進一步開發也要求他們要盡快轉變角色,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人際溝通能力和強大的個人攻堅力量。試想一下,一個不能吃一點兒苦,遇點兒困難就半途而廢的人怎么能夠經得住名利的誘惑,耐得住清貧寂寞,沒有絲毫功利心地在科學領域深入研究呢?因此,高校階段的學生們更需要也更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來思考生活問題、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而且,這一階段的學生們心智也逐漸走向成熟(這種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可以做出較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判斷。所以,他們對自身人格修養的思考和需求也會遠遠大于初高中階段。有這種主觀愿望作為原動力,那么加大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人格養成教育力度,就比較容易實現預期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大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人格養成教育力度是我們培養優質人才,共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我們不僅要注重基礎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培養專門人才,更要注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大人格養成教育力度。因為教育首先是對“人”的教育,首先是教會學生們懂得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的教育。在高校階段,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即將走入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而實現個人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應該是每一個社會人的終極人生理想。那么,這一理想該如何實現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一個人能夠創造出多少物質財富恐怕遠遠比不上他能貢獻出多少精神力量更重要。簡而言之,就是對社會長遠發展能夠產生深遠影響的不僅僅是人的知識水平,更是人的人格力量或者說是道德水準。可見,實現個人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是同個人的人格素養或者說是道德水平緊密相關的。近些年來,高校學子中的冷漠旁觀和惡性傷人等事件層出不窮,雖然這并不能表明全體學生的道德水平有下滑趨勢,但至少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個別高校學子的人格缺陷,道德淪喪已經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或者說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了,它更有可能造成幾個家庭的悲劇,這足以引起全社會的深思。曾經轟動一時的清華學生硫酸潑熊事件、馬加爵事件和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女大學生陪酒陪侍事件不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嗎?這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充分說明,我們在高校階段加大對學生的人格養成教育力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所以,在注重本科知識教學和高精專人才培養的同時,我們必須加大對高校階段的學生人格養成的教育力度。通過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更多“接民生,接地氣”的服務民眾類的活動、更多的抗挫折訓練,讓高校學子們具有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態度,懂得辯證地看待問題,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當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個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外輻射出無限的溫暖和光亮。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能實現個人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高職英語;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4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70 [本刊網址]http:∥
一、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自1980年建立職業大學至今,我國的高職教育事業歷經20多年的發展。同時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中心,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堅持走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道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面臨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轉型,從高技能轉變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一現實,中國高職教育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近期出臺《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明確提出:“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文化藝術類課程建設,培育學生誠實守信、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高職英語作為高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類課程之一,擔負起了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思想的重任。為此,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如何能在高職學生提高職業技能的同時,能夠提升人文素養,形成人格魅力和內涵修養,是我們高職英語教學面臨的新課題。本文擬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兩方面人手探討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的推進問題。
二、高職英語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客體,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實現自然離不開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應以教材為依托,以課文為基礎,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結合內容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就高職教學內容方面來講,要想使高職學生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提升人文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掌握知識內容
語言的學習不可能離開文化這片沃土。離開文化的語言都是空談,是沒有地基的大廈。然而現今教學舍本逐末,只注重單詞的拼寫,短語的搭配,學生學習也十分的枯燥乏味,知識記憶存儲時間較短,容易遺忘。如果知識結合文化,以文化為基底,充分的挖掘課本中蘊含的人文知識,正確的引導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內容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知識內容的學習將會是豐富有趣,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和眼界,增強探索語言的興趣。例如當學到history這個單詞的時候,如果讓學生單純的記憶h―i―s―t―o―r―y,學生記住的是單詞的拼寫和意思,但是如果以his+story加以記憶,以及聯系到西方封建社會對于歷史的解讀僅是指對男性歷史的這一誤讀,引出男女平等權利的探討,這樣學生接觸的不僅是單詞字面的意思,還會觸碰到單詞深處的內涵和歷史背景,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增加人文涵養。
(二)解析書本中的人和事
基本知識內容的掌握是為了解高職英語教材中的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深厚的人文素材打基礎。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備課,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教學內容上,而要深入的研究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讓學生深入主動地去思考,而非淺顯地被動接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心靈的碰撞和共鳴,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職國際英語》為例,通過對殘疾人奧運會的冠軍Eleanor Simmonds的采訪,寓教于學,教育學生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勇敢面對人生。這種能夠傳遞正能量的勵志故事在教材中比比皆是,這些都是英語教師應當充分挖掘使用的人文教育素材,潛移默化地形成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利用拓展內容
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差,自覺性不高的現象,課本內容的局限性和刻板性或許不足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但作為年輕人,高職學生對生活充滿熱愛和情感,對身邊的事保持著好奇心和興趣。如果說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來說有距離,教師可以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和生活人手,讓這些不經意中能夠利用到的教育機會充分發揮作用,成為學生直接學習的內容和對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特定的節日或時間,選擇相關的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內心情感。例如在介紹西方的圣誕節時,圍繞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話題,以英語為媒介,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特殊的節日慶祝活動和食物。學生就熟悉的話題暢所欲言,教師提供語言點和內容上的補充。通過一堂課的學習,學生們不僅能夠用英語流暢的介紹中國文化,還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自豪感。
教學內容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三個方面要同時進行,缺一不可,三者相輔相成,知識內容是基礎,解析內容是深化,拓展內容是提高,層層遞進,這樣才能全面的實現人文素質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和發展。
三、高職英語教學方法改進
教學內容的貫徹實施依賴于教學方法的改進。對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選擇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也應當不盡相同。縱觀以往的英語教學,多數教師仍然選擇“滿堂灌”的講授方法,學生成了只會動“手”,不會動“腦”的學習機器。人文素質教育觀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應該改變此狀,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徹底轉變英語課堂,將學生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的發揮。
(一)以聽說讀寫方法提高人文素養
高職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才。在人文素質教育觀下的高職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改革并非對以往的教學手段的徹底,而是對此加以綜合利用。通過昕、說、讀、寫促進學生的多綜合素質均衡發展。遺憾的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將著眼點放在了聽、說、讀、寫的應試訓練上,忽略了教書育人的初衷。作為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手段,聽、說、讀、寫訓練能夠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和情境,學生從聽覺,視覺上全方位地去感知人文知識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以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以現代教學方法補充人文素養
現代高校課堂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課本,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逐步地被應用到教學中。龐大的信息數據,便利的查閱方法,無疑使得英語教學課堂的范圍和空間正在無限的擴大,也給了英語教學無限的可能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又增加了人文素養教育的渠道,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在學好課本知識的前提下,利用網絡,計算機,電影等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洞察不同的世界,開闊眼界,甚至可以利用現在流行的QQ群,微信群補充傳統英語課堂中所不能達到的人文素質培養。比如在吃自助(buffet)的時候可以拍攝下來菜肴跟大家分享菜名,并捕捉許多餐桌浪費現象,發在QQ群。課上課下同學們對自助餐形式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最終對勤儉節約,形成不浪費食物的好習慣達成共識。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即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只要細心,身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好素材。
(三)以文化比較方法滲透人文素養
英語教學,相較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點是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禮儀和風俗等打開了一扇大門。學生對西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充滿了好奇,想要去有別于傳統中國文化的“洋人”文化一探究竟。缺乏正確引導,會導致學生對文化的極大的誤讀,世界觀的扭曲變形。或盲目崇尚西方體制,或極端排斥外國的文化,不管是哪種情形,都是不正確的文化觀。教師在介紹不同文化差異的時候應該利用文化比較手段,正確的引導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多元化的思想體系和文化現象,甄別各種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感受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和可融合性,對兩種文化碰撞和交融持有正確的態度和包容的心態,達到跨文化交際目的,彌補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素養的滲透。
三種教學手段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綜合使用,三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通過聽、說、讀、寫方法,結合現代教學方法以及文化比較方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強化人文熏陶,提高個人修養,全方位多層次地將人文素養植入英語教學中。
篇10
關鍵詞 高校教育 大學語文 教學改革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39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anguag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urs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reby strengthening college Chinese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Keyword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Chinese; reform in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素質教育是課程改革以來不斷提倡的教育方式,高校教育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能力,還要提升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對學生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改革,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當前高校大學語文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深入分析,采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1 人文素質的內涵
在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少有人靜下心來讀書,人文素質在不斷退化。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質呢?人文素質,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核心是“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生命、價值、意義,生活中崇尚浪漫主義。正如孟子所說:“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B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盡心上》)人文素質是人對生活的看法,人內心的道德修養,以及由此而生的為人處世之道。①
人文素質的形成依賴于后期的人文教育,語文教育就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之一。要想提升人文素質,就必須儲備一定的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2 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人文素質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只有具備一定的人文素質才能適應社會。在二十一世紀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傳統文化教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不斷下滑,成為高校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人文素質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后天的教育,語文教育作為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的人生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大學語文教育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但是許多高校沒有意識到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雖然將大學語文設為一門基礎性的公共課,但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由于大學語文課時短,教師教學能力有限,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不到有效培養。通過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2.1 學科地位逐漸下降
當前大學教育中比較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大學語文教育是弘揚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但是當前大部分高校將大學語文作文公共選修課,憑學生的喜好去選擇,沒有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必修課,可見大學語文在大學教育中學科地位不高。
2.2 教學模式單一,教學觀念落后
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比較重視理論講解,忽視了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依舊采用的是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只是根據自己備課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在講臺上激情四射,學生昏昏欲睡,就是當前大學語文課堂的情形。在素質教育的提倡下,大學語文教學觀念也在不斷更新,但是不少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更新,在教學中只是簡單地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評價和分析,沒有讓學生真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3 教師素質有待提升
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是提高大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關鍵,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教師就必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陶冶,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學習過程中提升人文素質。許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本身人文素質就不高,只是獲得了從業資格證,沒有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其教學能力也難以勝任大學語文教學的要求。
2.4 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語文教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途徑之一,但是在網絡文化盛行的時代,傳統文化面臨眾多挑戰。在高校大學語文教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上課完全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許多學生雖然選修了這門課程,但是從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都沒有認真上過幾節課,大學語文課堂的出勤率相當低。要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人文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更要靠自己的平時積累和感悟,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不高,很難想象他們會在課下閱讀人文類的作品來提升其人文素質。
3 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結合的可行性
人文素質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進行長時間的積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就在不斷接受人文素養的教育,其人文素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大學階段的人文素質教育也是非常關鍵的,對學生今后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學語文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怎樣將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的培養結合起來是不少高校面臨的難題。大學語文教學與人素質培養結合的可行性:
3.1 語文教育彰顯人文特征
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如何做人、樹立三觀的重要場所,大學語文教育不僅要對學生能力進行培養,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歷史、人文知識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和人文藝術鑒賞能力的培養,以及健全豐富的人格培養。大學語文教育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慢慢沉淀出一份內在的氣質,不斷提升自我修養。
3.2 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體現人文精神
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文學作品,是特定時期社會生活和人文精神的體現,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 達,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類自身發展的不斷認識,是對人性、人權、人道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充滿人文精神。通過對文學作品進行講解分析,探討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文思想,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3.3 《大學語文》教材適應了人文素質培養的需求
《大學語文》雖然有多個版本,但是其教材內容選擇和結構排列上異曲同工,文學作品涵蓋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人文知識豐富,便于學生理解人文思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發揮大學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功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4 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和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
大學語文教學面臨著眾多挑戰和質疑,不少高校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了改革,將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密切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教學進行總結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4.1 重視大學語文教學,提升大學語文課的學科地位
針對當前大學語文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視的問題,高校要加強大學語文的重視,畢竟大學語文是高校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要將大學語文設為必修課,讓每個學生在大學語文課堂中提升人文素質。
4.2 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不斷根據學生的需求來更新教學觀念,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重要的是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的需求,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等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3 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
不少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素質不合格,因此為了提高大學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使其掌握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從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行為舉止陶冶學生,幫助他們提高人文素質。
4.4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其提高學習能力,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靠學生自己來提高人文素質。
5 小結
人才是當今世界競爭的核心,大學是人才的培養基地,大學生肩負著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歷史使命,因此大學生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通過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將大學語文教學與人文素質培養結合起來,從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
注釋
① 人文素質在哪里?――推介《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引用日期2012-10-23.
參考文獻
[1] 程嫩生,陳海燕.論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10(21).
[2] 姚笛.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