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編輯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5 01:4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期刊編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期刊編輯

期刊編輯職業素養

期刊編輯出版承載著傳播價值理念、宣傳政策法規、推介工作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引領行業發展、繁榮文化生活的使命。當前,我國社科期刊同質化現象突出,刊發的文章鋪陳多,原創少;追蹤多,引領少;趨同多,特色少,導致期刊訂數與影響力不同程度地下降,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一些業內人士將這一困境簡單歸結為新媒體的沖擊,沒有認真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有什么樣的采編團隊,就有什么樣的刊物水準。當然,專業刊物,特別是學術刊物,編的成分多,采的成分少。其實,采編不一定是采訪加編輯,還包括組稿加編輯。那么組稿的過程,也就是采的過程。采編資源的充分挖掘、采編人才的合理使用,對期刊發展至關重要。只有充分發揮采編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聚合有時代精神的專家隊伍,提出有創意的選題,精準判斷文稿的專業價值、思想水準和信息含量,才能使期刊內涵豐富,特色鮮明,行文精彩,使讀者開卷有益。一個合格的編輯,不僅在于其扎實的文字功底和踏實的工作作風,還在于是否擁有一個穩定的較高層次的作者群體,以及對這個群體資源是否有足夠的調配能力。純粹的文字匠是當不了優秀編輯的,更不適合當期刊主編。一個令作者肅然起敬、能為讀者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精神食糧的編輯,應該處于學科前沿,橫跨所涉專業和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多項業務,在政治思想素質、專業知識積累、編輯業務能力、讀者市場開掘等方面,對期刊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來說,一個合格的期刊編輯,應當在以下五個方面增進修養。

注重編輯方法論研究。只有掌握正確的編輯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在知識爆炸和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編輯人員面對的來稿輻射越來越寬,挖掘越來越深,要想追蹤每一個作者的專業課題是不可想象的。任何一個編輯都不可能成為萬能博士。期刊發展對編輯人員所要求的,是他們的眼光和判斷力。只有以科學的編輯方法為指導,面對眾多來稿,才能進得去出得來,發現不同文稿的閃光點或缺漏之處,進而擔起把關責任。有專家提出“從形式到內容的認識途徑”、“從外行到內行的辯證轉換”、“由一般對個別的統帥作用”,將這三條原理應用于編輯實踐,很有啟發意義。還有專家提出審稿要做到“七有”、“三看”,即有材料、有見解、有論證、有創新、有探索、有辦法、有分寸;從同類作品相互對比看,從文稿的整體要求看,將立足點放在高處看。這些都是來源于編輯實踐的極有價值的經驗總結。

要跳出具體的專業話題。創新是傳承基礎上的創新,那種撇開傳統另辟蹊徑、把歷史歸零的做法得不償失。文章選題必須建立在對已有專業成果的繼承或揚棄之上,既要立足于專業,又要跳出具體的專業話題,看論題有無新意,是否有形而上的統領和討論價值。期刊編輯應關注學術歷史回顧,不能滿足于日常來稿編發,要努力使刊物成為搭建成果、鑒定、評價的共享平臺,具備引領性和權威性;要通過對學術趨勢的洞察,把握學科生長點和特定問題研究的突破口,提出符合刊物定位和特色,也能推動專業發展的話題。曾有專家討論“編輯學者化”或“學者型編輯”問題,這對編輯人員提高素養、增進本領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比較相鄰學科文章的高下。所謂“專家”,通常是這樣一種人:“對很少的東西知道很多,對很多的東西知道很少。”某些領域學科越分越細,研究范圍越變越窄。要求編輯人員無所不能,那是強人所難。但從事編輯工作,除了有好學之心,還要有雜學之功,視野要比一般專家更寬,從而在相鄰、相近學科上得以旁通,擴大工作界面,與不同學科的作者、不同門類的文稿打交道,與作者同頻共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重大問題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必須調動各學科資源,通過縱橫立體的綜合,使對學術問題的研究和對現實問題的探討更緊密地融合,提高文稿含智量,取得卓越的思想成果。具備較強的語言轉換能力。一般來講,編輯和作者有三大區別:作者長于專深,編輯長于廣博;作者精于學識,編輯長于通識;作者精于學科學理,編輯精于順暢表達。雖然作者也是向受眾闡述思想、表達觀點、推演邏輯、傳遞信息,但作者更多的是使用專業思維和專業話語,較少考慮受眾的接收方式或閱讀習慣。在這方面,編輯人員在話語體系轉換上更有優長,這便是記者和編輯作為一種獨特職業而存在的現實理由。其實編輯也要講天賦,要有對文字感受和表達的敏銳性、對新知識新思想傳播的急迫性。這樣的編輯人員才能扶助作者、提升作者,成為新聞出版單位的骨干力量。

具備高于一般作者的品格氣度。為了提高期刊質量,擴大期刊在專業領域的影響力和社會公眾里的知名度,有必要營造寬松、活潑的工作氛圍和辦刊環境,培養期刊編輯兼容并蓄的品格和精神。期刊采編人員要心胸豁達,眼界高遠,不要小肚雞腸、鼠目寸光,要取辯證的思維、多元的視角,擯棄固執己見,鼓勵標新立異。在審稿時,力爭做到“三無”:無派別傾向,無圈子山頭,無自以為是。其實,一個優秀的作者不一定能做一個合格的編輯。作者之優秀在于創個性特色,編者之卓越在于采眾家之長。作者可以有派別觀點、學派烙印和經驗色彩,可以做獨膽英雄,單挑獨鳴,以獨特的話語結構、獨特的觀點,呈現出對學科、對實踐經驗總結的精彩貢獻。但作為編者,應跳出或高于作者視野,轉換思路,調整站位,博采眾長。如格局不高,固守門派之見,則容易使期刊走入歧途。編輯出版工作的基本特點是兼容并蓄,是做一桌豐盛的大餐,而不是一兩個精致小炒。編者眼界的高低、胸襟的大小、積累的厚薄,決定了職業生涯的層次和期刊發展前景。編輯的職業素養是編者思想境界、文化品位和人生格局的綜合呈現,是期刊在競爭激烈的傳媒界立于不敗之地的能量保障。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編輯內涵

工匠精神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是一種敬業的工作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中外歷代匠人對造物品質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表述[1]。瑞士制表、德國制造幾乎成為工匠精神的代名詞。我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但社會風氣日益浮躁,期刊編輯出版行業也不例外。我國有4000余種科技期刊[2],發表了大量科研論文,其中也不乏粗制濫造之作。這與編輯工匠精神的錯位與缺失有較大關系,有關科技期刊編輯的素養已有較深入的論述[3-6],有關工匠精神亦有報道[7-8],而有關編輯工匠精神的研究論文尚少[9]。為此,本文以林學類期刊編輯實例出發,通過分析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探討新時期編輯工匠精神的培養,以期提高編輯能力與期刊質量,更好地為作者、讀者及社會服務。

1編輯工匠精神的意義與內涵

1.1正確認識踐行編輯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現代精準制導、航空航天、通信探測、生物技術等不同行業,以及從宏觀到微觀領域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均依賴于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成果的編輯出版交流,離不開編輯、尤其是科技期刊編輯的工匠精神。培養新時期編輯的工匠精神是時代對編輯工作者從業的要求,也是編輯工作者“與時俱進”的自身需求。

1.2正確理解編輯應具備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靈魂是匠人專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行業精品,編輯的工匠精神是編輯對期刊、論文、網站等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7]。中國古代師傅帶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國古代文明;近代德國在高端制造業追求卓越成為他們在國際競爭協作體系中的最佳落腳點[1]。編輯工匠精神包括編輯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實質內涵就是的質量,包括學術質量與編排印刷質量。現代工業、農業、醫療衛生、航空航天均進入大數據、云計算時代,精準成為科技工作者與科研產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與發表,科技期刊及其編輯則成為科研人員、科研活動、產業、產品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橋梁與紐帶。新時期科技期刊編輯工匠精神的內涵就是精準、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將品質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質的道路上要不惜時間和精力,保證態度嚴肅謹慎,工作細致周全,注重細節,確保每篇論文、每期刊物的質量;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耐心、專注、持之以恒,堅決保證對品質高標準、嚴要求[7]。

查看全文

從圖書編輯看期刊編輯

就目前來說,圖書和期刊仍然是傳統出版物最主要的形式,是當今社會傳播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的重要工具。圖書編輯和期刊編輯之間有著很強的共性:從編輯主體來看,都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一定的學科知識,以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常識,需要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功底和創新能力,在信息技術時代里,還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技術和多媒體運用能力;從工作內容來看,都要進行選題、組稿、審稿等編輯出版方面的業務工作。但是因為期刊和圖書畢竟是兩類不同的傳播知識和信息的媒體形式,從圖書編輯的視角來審視期刊編輯,會發現后者具有自身的獨特規律和功能屬性,是包括圖書編輯在內的其他編輯不能輕易勝任和取代的。為了論述方便,本文所指期刊主要是就學術期刊而言的。

一、期刊編輯的主體性更強

與圖書編輯為作者做嫁衣裳相比,期刊編輯更像是為期刊做嫁衣裳,因為期刊編輯是圍繞一本期刊展開工作、根據刊物的宗旨和定位來組織稿件。雖然每一期只能刊發18-20篇,但是期刊編輯卻要在審閱大量文章的基礎上挑選出有學術價值和獨特見解的、符合刊物發文范圍的文章來。期刊編輯每天要審閱大量來稿,這些稿件,不管是期刊編輯自己約來的,還是作者投到投稿郵箱的,抑或通過專家推薦過來的,期刊編輯出于學術責任感,都要進行認真的審閱,用苛刻、挑剔的眼光甄別出有學術價值的文章來。這也要求期刊編輯在選稿時要具備一雙“慧眼”,眼光要高、眼界要開闊,甄別挑選出符合期刊品質的文章。學術性、創新性、符合刊物發文范圍,這三者中只要有一項條件沒有達到的稿件就不能采用。所以,期刊編輯常常會遇到千方百計約來的好文章,因為與刊物發文范圍相去甚遠而不得不退稿的情況,寫退稿函也就成為期刊編輯工作的常態。相比較而言,圖書的選題界限要明晰得多,一家出版社的出版屬性、一個部門的業務范圍、每位編輯的崗位職責,基本是明晰的、固定的。以筆者所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高教社)為例,從屬性來講,高教社是以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教材為主要出版范圍的教育類出版社,因此所設部門基本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學科大類來劃分和命名的,而編輯崗位更是按照為具體的學科來細分的。編輯策劃選題的主要依據是高校開設課程的類別和名目,作者也基本以從事教學工作的大學教授為主,課程、教材和作者均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編輯選題策劃的針對性非常明確,作者在編寫教材時也有固定的課程大綱為遵循,而且在整個編寫過程中編輯都要參與,有經驗的編輯會隨時與作者溝通,避免書稿“跑偏”的現象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與選題意圖不符或者因質量不合格而退稿的情況發生。與圖書相比,雖然一本期刊也有相應的學科界限和固定的作者、讀者群體,但是期刊的定位還要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期刊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平臺,也承載著編輯的人文境界和審美理想,期刊編輯在選題策劃、稿件審理過程中,是否將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融入其中,關系到所編輯期刊的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特別是作為期刊核心主體的主編,對于期刊的學術建設和方向引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期刊的學術地位和期刊的可持續發展,與作為辦刊主體的主編的學識、眼光乃至為人處世的格局和境界等有著很大的關聯。“學術期刊不僅僅是公布和公開學術成果的陣地,還會承載主編所關懷和關注的人文境界和審美理想,使學術期刊因蘊含有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而超越一般學術期刊的思想性和價值觀,以此提升學術期刊的學術品位、學術研究深度和學術研究水平。”[1]學術期刊的風格會受主編為人為文風格的影響,期刊的發展方向與主編的辦刊理念、價值取向緊密相關,甚至期刊的學術品位、學術研究深度以及學術研究水平,也會受到主編的學術造詣和學術地位的影響,主體性地位由此鮮明地顯現出來。

二、期刊編輯的工作節奏更快

借用體育上的跑步賽事來比喻:圖書編輯就像長跑運動員,需要的是耐力和持久性;圖書期刊編輯就像短跑健將,需要的是速度和爆發力。圖書和期刊具有不同的周期性特點,決定了圖書編輯和期刊編輯的工作節奏也不盡相同,對期刊編輯和圖書編輯的編輯力要求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圖書大多是對知識經驗的保留和傳播,較期刊而言,圖書的出版周期較長、節奏緩慢,圖書編輯的自由度和出版自主性也相對較高。圖書的出版雖然也有年度計劃、三年(或五年)規劃等,且屬于不定期出版物,但一般不會嚴格限定到某個月,甚或某一天,圖書編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某部圖書的出版時間適度提前或延后,都是容許編輯根據市場規律靈活調配的。這種不定期的出版行為,雖然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沒有那么嚴格,但是因為編輯加工量較大、時間較長,需要編輯有效調整工作節奏和精力的投入度,備足能量打“持久戰”。若編輯的功力不到、后勁不足,圖書能否按時出版、圖書質量是否合標等,都可能會大打折扣。與圖書不同,期刊是有固定的版式和名稱,周期性和時效性是其主要特點。期刊具有周期性,一般分為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和季刊等,其出版有著嚴格的時間節點和固定的循環周期。就時效性而言,期刊雖然不像報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那樣快速、及時,但是學術期刊是引領學術研究的前沿話題、發表學術成果的最高平臺,期刊編輯需要對學術熱點、前沿課題有一定的把控能力,敏銳地捕捉到學術界正在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領學術研究的方向,經過主編的組織與策劃、編輯的約稿組稿,及時將上述研究成果出版,從而促成新的學術熱點的形成。期刊只有具備了對前沿熱點問題快速做出反應的能力,才能有效維護自身的學術地位,更好地發揮行業引領作用。

三、期刊編輯對稿件的審讀更精

查看全文

期刊編輯四種能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與此相伴,新的傳播方式不斷涌現,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給傳統的出版業帶來了影響和沖擊,期刊也在信息時代實現了數字出版,高校期刊作為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成果展示的最前沿窗口,肩負著傳播最新科學技術的責任和義務,而決定高校期刊質量的關鍵是高校期刊編輯的能力和素質,因此,探討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期刊編輯應具有怎樣的能力值得每一位高校期刊編輯思考。

一、敏銳進取的思想力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素養。期刊作為出版物的一種形態,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和文明的傳播與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優秀的期刊有利于提高公民素養,因此,編輯對作者的文稿進行加工具有文化導向作用,經過編輯加工修改的文稿融入了編輯的精神文化勞動。期刊是黨和國家宣傳出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期刊編輯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思想素質,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決貫策黨的基本路線,加強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使編輯具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鑒別力。編輯應具有政治敏感性,對涉及宗教、民族、外交、政黨等主題的文章應遵守相關的報道制度,高校期刊編輯應對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保持清醒頭腦。沒有堅定的思想政治素養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方向,政治素養是高校期刊編輯的基本必備素養,離開政治素養談其他素質都不切實際。期刊編輯在整個出版過程中應始終注意增強出版物的思想性,把好政治審稿關,使編輯工作在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編輯工作既是社會化的精神文化生產,又是編輯個人的文化勞動行為。期刊編輯工作匯聚了編輯個人的智慧和創造性勞動,期刊編輯每天要面對重復的選題、組稿、審稿、加工、編校等工作,要不厭其煩地接收作者的郵件、接聽作者的電話詢問,這些工作都要循環往復地進行,如果沒有對編輯工作的熱愛和奉獻精神,很容易產生厭煩和急躁情緒,進而出現抵觸態度,影響到期刊的質量。這里提到的熱愛很重要,如果沒有“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期刊編輯就會在日常單調重復的工作中失去工作興趣。有調查顯示,在我國有70%的人存在職業倦怠現象,而在這70%的人中,編輯和記者的職業倦怠率占38.3%,所占比例較高,可見編輯職業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因此,編輯必須耐得住寂寞,要有堅守、有擔當,每名高校期刊編輯都應該具備愛崗敬業的編輯職業精神。(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無論面對的是社科類期刊還是科技期刊,期刊編輯都需要具有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工作作風。高校期刊編輯所處的環境不同于一般期刊社的編輯,高校是科學研究的集中地,高校期刊編輯要時刻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編輯對待來稿稿件要用科學的態度,客觀公正地依據事實進行處理,對待稿件的內容要遵循客觀事實,對于社科類稿件要把握住政治方向正確、思想內容健康,學術性稿件要符合科學原理和科學規律;二是對待作者的新觀點、新技術、新思想,要敢于同作者進行探討,不盲目崇拜權威,敢于質疑學術權威的某些觀點,敢于提出意見、進行爭鳴;三是高校期刊編輯要不斷學習,用最新的科學知識武裝自己,對“偽科學”的觀點和思想要學會鑒別,并進行堅決抵制,學會運用實踐來檢驗事物的真實性。

二、功底扎實的編輯力

(一)扎實的語言文字基礎。作者投來的稿件我們稱之為“原稿”,印刷出版前的稿件稱為“樣稿”,從原稿到樣稿能夠體現出編輯的語言文字功底,這也是編輯加工活動的重要環節。一些作者的文字能力比較差,在投稿文章中經常會出現病句、標點亂用、語詞不規范等現象,對編輯的語言文字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由于現在的編輯很少有中文系漢語言專業畢業,許多編輯的語言文字基礎較薄弱,期刊的編校質量主要體現在文字水平上,所以,期刊編輯應該加強對語言學、詞匯學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對漢語詞匯和句法認真學習,能夠熟練掌握漢語中常用詞匯的結構和意義、病句的主要類型、標點符號的用法等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能力,這也是提高期刊編校水平的關鍵。(二)熟練的專業技術知識。作為一名高校期刊編輯,應具有豐厚的編輯理論知識水平,而且在自己從事的期刊領域還應該達到“精”和“專”。無論在大學學習何種專業,只要從事期刊編輯工作就應該認真學習出版理論知識,作為期刊編輯應掌握編輯學科體系的結構和基本內容,了解當前的學科熱點及發展方向。對編輯專業知識的掌握主要是指出版專業編輯實務知識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應該包括對期刊編校規范的學習,對文稿體例格式的規范處理能力、對出版流程的熟悉程度等方面。這些編輯專業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也就是說,編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后,必須結合工作實踐,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提高自己的崗位技能,勝任編輯工作。高校期刊編輯應至少具有一門專業學科的特長,熟悉學科專業知識的科學內涵,及時掌握、了解學科研究的進展和最新成果,力爭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三)廣博的綜合學科知識。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特點是學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作為一名期刊編輯除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外,還必須了解和通曉自然科學、美學、哲學、社會學、新聞學、管理學以及文化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所以,有人稱編輯為“雜家”“功夫匠”。目前高校期刊多為學術型期刊,投稿作者大多為研究生或博士生,作者的層次水平較高,這就要求高校期刊編輯必須在知識層面上廣博寬厚,做好知識儲備,一名高素質的期刊編輯必須具有一專多能的本領,這樣無論涉及到任何領域的文章都能游刃有余地加工處理,達到駕輕就熟。

三、與時俱進的創新力

查看全文

新媒體期刊編輯轉型思考

新媒體環境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及數字電視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了媒體服務與傳播的形態,擴寬了大眾獲取信息內容的渠道,使得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必定引發媒體行業一系列的變革,期刊編輯作為信息內容的制造者與者,也必然會受到媒介環境的影響,從而促使期刊編輯在工作模式、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意識上都發生轉變。期刊編輯只有實現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在完善基本功基礎上,培養出符合新媒體環境的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媒體環境的變化,才能夠為推動我國傳媒行業的發展而做出貢獻。

1新媒體時代下期刊編輯轉型的必要性

媒介環境的裂變是新媒體時展的一大顯著特征,突出表現在大眾對于媒體需求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在需求形式方面,當前大眾對于手機、電腦等終端載體依賴程度的不斷加強,人們在接受媒體信息時,會優先考慮便利性。而在需求內容上則也呈現出了差異性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淺閱讀成為主流,受眾更加偏好于碎片化閱讀,配合新鮮的元素來實現閱讀流量的匯集[1]。另一方面,深度閱讀要求更高,期刊的專業性和全面性都深深影響著受眾的選擇。因此,面對新媒體時代的全面發展,行業對于期刊編輯的要求也更加嚴格,期刊編輯必須要熟悉信息內容的專業,了解出版相關知識和技巧,在以技術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下,期刊編輯也必須要掌握新技術,學會新技術的應用,同時還應當具備市場營銷、市場管理等能力,增強期刊編輯的功能性,以復合型期刊編輯來有效應對新媒體時代行業的變革,從而發揮出其崗位優勢,使得傳媒行業能夠借力發揮,實現可持續發展[2]。

2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轉型需要具備的素質

2.1加強對信息素材的甄別能力,提升編輯專業力。期刊編輯擔負著稿件的編輯與審核職責,是信息內容向受眾進行傳遞的質量關卡,在傳統媒體環境中,期刊編輯尚需要依靠扎實的專業功底來完成相關編輯工作,而在新媒體時代下,亂雜的信息充斥在社會環境中,使得社會大眾接觸到的信息來源更加復雜,良莠不齊、真假難辨成為了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這更加需要期刊編輯來進行有效的篩選,對來往稿件進行認真審查,剔除不當言論、刪除虛假信息,增加科學內容,突出人文特色,彰顯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為大眾提供高質量、有筋骨的精神食糧[3]。因此,期刊編輯必須要不斷提升自我專業素質,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與知識功底,需要在專業能力上進一步拓展,通過加強學習來實現技能上的提升,能夠對專業性問題進行審查,保證稿件的專業質量。同時加強閱讀也是提高知識性的有效途徑,讀書是編輯的內功,廣泛的閱讀才能夠保證期刊編輯了解時下熱點,掌握新鮮元素,從而具備超文本思想,能夠將各類型的信息素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專業能力的提升,能夠實現為大眾提供更加專業、更加新穎的精品信息內容[4]。2.2改變傳統編輯模式,結合新媒體特色,掌握新技術,成為全媒體編輯。新媒體時代促使了期刊編輯在工作流程、工作形式以及行業規則上都發生了變化,對于期刊編輯來說,只有實現編輯能力的進一步豐富,才能夠滿足于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其轉變路徑主要為以下3個方面。第一,重構編輯模式。在新媒體時代下期刊編輯應當轉變編輯模式,過去在傳統環境下,期刊編輯更加側重于內文版式以及圖文規范性問題,而在新媒體環境中,期刊編輯活動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實現了內容的升級,期刊編輯工作涉及到了調研、設計、組織以及后期服務等,這就需要期刊編輯在工作活動上重新安排,以便保證編輯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二,更新出版內容。紙質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內容的多樣性,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以手機、電腦等終端載體為主的媒介打破了信息形式上的限制,這也使得期刊編輯必須要熟練利用信息系統來稿件內容,掌握各信息平臺的運作要求,并能夠將稿件內容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立體式,以實現對信息內容價值的充分挖掘。第三,彰顯新媒體特色。新媒體環境下使得信息與大眾的接觸更加緊密,社會大眾能夠輕松地獲取信息內容,這也使得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不斷提高,以閱讀量為主的競爭形勢迫使期刊編輯必須要在編輯內容上進行轉變,以彰顯新媒體特色能夠有效吸引受眾的關注,進而達到良好傳播的效果,在轉型上,首先應當樹立鮮明的風格,以追求平民化閱讀和碎片化表達為主,營造出輕松、愉快的信息消費模式,這能夠有利于受眾的接受[5]。其次,利用編輯技巧,巧設問題、結合社會熱點、設置懸念等方式,來引起讀者的興趣,但需要避免標題的夸大,而應當化繁為簡,突出文章重點,以數字、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來實現文本的生動與具體。豐富的編輯能力是實現編輯功能性增強的基礎條件,通過編輯力轉型,其能夠更加適應當前新媒體環境,能夠實現編輯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進而提升期刊的閱讀性。2.3明確用戶定位,形成媒體品牌,提升期刊經營力。在當前新媒體時代下,信息消費趨向于多元化發展,也使得出版行業必須要進行市場定位,從而來確定自身的發展目標,這也能夠盡快確定期刊編輯的轉型方向,以便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出版行業需要就用戶定位進行明確,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來統一安排編輯工作,期刊編輯也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在稿件內容及形式上進行針對性轉變,尤其在選題策劃及運作推廣上,結合粉絲效應,來實現精準的期刊投放。另外,期刊編輯還需要打造自身的品牌,形成在某一領域、某一地區的媒體品牌,這也能夠保證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經營力轉型是期刊編輯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必然選擇,通過明確用戶定位,能夠增強期刊編輯對消費市場的了解程度,以便根據用戶的需求變化來做出選擇,這也可以實現編輯與讀者之間的良好互動,提高期刊的宣傳效果。2.4靈活運用創新思維,建立與市場的有效溝通,加強市場意識和營銷能力。圍繞著科技與創新而展開的新媒體業態近年來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不少自媒體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創新思維是其成功的關鍵。對于期刊編輯的轉型來說,面對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也必須要實現創新思維的靈活運用,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需要在選題中融合創新思維,如在兩會期間報告中,期刊編輯就避免了過去以解讀為主的內容,而是以關鍵詞的形式對兩會內容進行總結,對重點內容進行提煉,頗具新意;另一方面,還需要結合市場策劃理念,發展戰略性思維。期刊編輯應當實現編輯、制作與發行的連貫,加強市場反饋,了解用戶的消費潛力,同時轉變營銷模式,實現出版單位與市場、編輯與用戶之間的雙向溝通,以便在編輯活動中更好地利用市場形勢來做出科學的判斷與選擇。

3結束語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探索

本文作者:趙彥杰工作單位:德州學院

一、當前科技期刊的形勢及現狀分析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一體化,科技期刊面臨著不僅國內的競爭,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國際的競爭。低水平重復現象將失去競爭力。我國科技期刊的實力和編輯人才素質與國際先進期刊存在明顯差距,一些世界名刊之所以成為名刊,與其擁有一流的編輯人才和雄厚的智力資源有極大關系。《自然》雜志編輯部共有編輯80多人,都是具有博士學位或博士后的有專業背景的人員[1],其人才實力顯而易見。而在我國的科技期刊界,特別是高校的學報編輯人員,一部分辦刊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或科研上,高職稱人員也把精力投入到帶研究生或課題上,很少把精力投入到編輯學研究上來,致使科技期刊的辦刊質量嚴重不足,稿件低水平重復,再加上一校一刊,出版周期長,被引頻次低等,是我國科技期刊的辦刊現狀。就我們高校學報為例,某些高校領導的心目中,教學和科研是第一位的,加強有關建設,進行有關投入,特別是一些硬件建設可以說是不遺余力,而對一些軟環境建設,如學報功能作用的認識,則明顯不足[2],還沒有將學報當作高校建設中一項重要的“形象工程”和“支持工程”來認識和運作,更談不上對學報編輯能力的培養。難怪有人把學報比做大學傳達室后面的那一間房子。正是由于此,期刊編輯人員少,高素質的復合型編輯人才更是風毛麟角,策劃能力差,外語與計算機水平低,經營意識差等現象普遍存在。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科技期刊正從象牙塔走向風雨的市場,科技期刊編輯也有單純編輯走向編輯、經營的雙重使命。而對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的挑戰,科技期刊急需高素質的編輯人才,提高科技期刊編輯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二、科技期刊編輯能力的要求

1.較強的論文審讀能力科技期刊編輯要對論文進行篩選和創造性的發現,就必須有深刻的洞察力。即能見微知著,思想上需要高度的條理化、深邃化。重點審查論文選題的意義與價值,實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實驗結果是否可靠,數據處理是否正確,實驗分析與討論是否合乎邏輯。只有具備敏銳的眼光,才能發現優秀的論文,挖掘和培養優秀的人才,才能充分實踐主體意識在編輯過程中的作用[3]。

2.高水平的策劃能力編輯策劃是期刊編輯主體意識和創造意識的集中體現,編輯人員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不斷推出適合時代需要的、體現鮮明個性特色的科技期刊,使科技期刊在社會上展現良好的形象,贏得廣大讀者的信任,以獲得最佳的社會效益。所謂策劃,就是編輯出版工作者為使出版物達到預定的目標而進行的編輯、出版、發行等全過程的智力行為,面對市場化滾滾而來的信息浪潮和愈演愈烈的“信息爆炸”,對信息過濾是編輯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對這些繁雜的信息,編輯要善于組合、取舍、緩解無限豐富的信息,這就是編輯的策劃能力。目前,多數期刊編輯并沒有系統掌握策劃理論,更缺乏對這一理論的深入研究,自覺進行策劃的意識淡薄,從而導致期刊界無論是在策劃理論的研究上,還是在策劃實踐的探索上,都遠遠落后于期刊發展的潮流。

查看全文

期刊編輯政治意識

一、期刊編輯政治意識的本質和要素

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是指期刊編輯人員在編輯活動中對政治現象、政治本質、政治思想、政治觀點以及政治制度等的態度和評價。其直接關系到編輯人員所篩選、把關、構建、傳播的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性,在一定程度上對一個國家的文化氛圍、文化屬性、文化形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的構成要素包括導向意識、把關意識、責任意識和公平意識。其中導向意識是核心要件,把關意識是關鍵要件,責任意識是基礎要件,公平意識是必須要件。期刊編輯的導向意識是編輯尊重客觀,反映客觀而形成的一種思想理念。導向意識包括正確的思想導向、價值導向、審美導向、輿論導向和學術導向。把關意識是期刊編輯必須具有的強烈的陣地意識,是要求其所具有的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覺性,以敏銳的政治眼光在編輯工作中及時發現、排除政治“險情”,把好政治方向關的思想意識。編輯把關是期刊編輯工作的最關鍵職責。其內容包括政治把關,確保政治輿論導向正確;思想把關,確保稿件內容健康;學術水平把關、確保稿件內容的科學性;文字把關,確保語言文字的科學規范;效果把關,確保取得最佳的傳播效果。期刊編輯的責任意識是指學報編輯編發稿件時要充分估計到自己所編發稿件的社會影響如何,是否會出現負面作用的意識。責任意識包括:應始終將社會責任意識放在編輯工作的首位,時刻不忘自己的神圣使命;要培養自己的政治敏感和政治修養,提高政治洞察力;要具有社會憂患意識,以維護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作為神圣職責。[2]從本質上說,公平是指每一個公民按憲法規定享有平等的基本權利。期刊編輯的公平意識也指期刊編輯的學術公平意識,是指具有獨立性的編輯主體為了維護期刊學術的純潔和公正性,在審稿和選稿等過程中,自始至終以自身專業經驗和直覺為基礎,沖破一切束縛,盡可能自由地、完整地表達其對學術對象價值判斷的自我意識。

二、加強期刊編輯政治意識的重要意義

刊物具有精神產品與物質產品的雙重屬性。這要求它在符合市場經濟的法則的同時更要適應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這從根本上要求期刊編輯工作者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要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核心問題是導向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社會主義刊物出版事業的基本要求。期刊編輯出版工作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在國內、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局面下,期刊編輯必須明確其工作的政治性。只有深刻地理解政治形勢,樹立堅定的政治意識和政策觀念,才能做好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可以說,增強期刊編輯政治意識是期刊編輯出版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與根本保證。[3]首先,增強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是期刊編輯工作政治性的必然要求。其次,強化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是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必要要求。再次,增強期刊編輯的政治意識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最后,期刊編輯主動增強政治意識是保證編輯出版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此外,增強期刊編輯政治意識才可以更好地處理好期刊編輯出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三、加強期刊編輯政治意識的有效路徑

查看全文

期刊編輯教育模式

一、媒體融合要求必須對期刊編輯進行繼續教育

在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的編輯模式、發行渠道、傳播方式、受眾范圍、管理體制和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此背景下,編輯理念的更新,編輯手段的轉變,編輯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迫切需要繼續教育。編輯繼續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編輯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期刊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活動。媒體融合對期刊編輯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新形勢下的編輯工作,期刊編輯必須培養新技術應用、資源整合、用戶服務、傳播互動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1)期刊編輯必備的基本媒體素養包含了對所在期刊新媒體技術平臺APP應用軟件、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的日常運營維護。編輯使用新媒體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編輯在選題策劃與約稿過程中的辦事效率。在媒體融合下,期刊編輯只有及時提升自身的技術素質和實際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趕超和淘汰。(2)期刊編輯力和運營力體現在期刊內容與傳播渠道資源的全媒體整合,期刊編輯要利用網絡資源、各類新媒體終端、微博熱門話題、微信點閱量的數據以及新聞網站的用戶留言,各類信息平臺的前沿信息進行檢索選題并通過不同媒介,傳送給讀者和作者,從而獲得支持。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需要整合優勢傳播資源(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網站等),打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內容與渠道的聯系,提供個性化、立體化的服務,實現期刊內容的多渠道整合營銷,創新期刊傳播的途徑和手段。(3)期刊編輯要具備高水準的用戶服務能力。編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通過開展新媒體用戶情況問卷調查,分析有效用戶群體的特征,增強對用戶多方面情況的了解,秉持專業的服務態度,增強對用戶的服務。(4)期刊編輯要具備跨媒體的傳播互動能力。基于媒體融合技術和視角,期刊編輯要創新辦刊思維和媒體傳播方式,運用新媒體技術搶占信息傳播制高點,對期刊內容進行廣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間、微信、官方網站等平臺大力推進期刊內容的宣傳,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手段、平臺、渠道來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迅速融合發展。

二、現行期刊編輯繼續教育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正在實施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要求,[2]在報紙、期刊、圖書、音像、電子、網絡出版單位從事出版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要求每年參加不少于72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以此作為編輯出版職業資格登記、責任編輯注冊和續展登記的必備條件。全國各地出版業務主管部門每年都組織當地出版編輯人員進行培訓,或自己組織培訓,面授,或發文組織參加總局(總署)培訓中心網上平臺選課學習。自開展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以來,期刊編輯通過參加網上學習和所在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舉辦的24學時面授學習或參加一些經總局授權的期刊學會、培訓機構舉辦的繼續教育學習,取得了繼續教育的學時數,完成了每年的繼續教育任務,知識面得到拓展,編輯業務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體的繼續教育培訓實踐中,也還存在亟待改進的問題。(1)內容缺乏針對性,學而無用,繼續教育成了“走過場”、“湊學分”。筆者從2010年開始參加新聞出版總署培訓中心網上遠程繼續教育(選課48學時)和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組織的面授學習(24學時)。綜觀近三年來自己的學習經歷,感覺學習的內容范圍很寬廣,課程包括了期刊經營管理、行業動態和行業管理、數字傳媒與網絡出版、領導講話、出版法律法規和部門管理規章等十幾個類別近300門課程,涵蓋了出版行業的所有門類。由于每個編輯一年必修48學時,課程選擇除了必修與編輯業務相關的課外,還要選擇與編輯工作無關的學時才能湊夠學時數,不然就不算完成當年繼續教育。課程設計中與期刊編輯業務相關的課程在整個設計的課程中僅占20%左右,對期刊編輯來說,可供選擇與實際工作有關的課程相對較少。許多課程雖然具有拓展知識面的作用,但與編輯實際工作相距很遠,雖然內容“大而全”,但難以達到提高編輯能力的效果。這幾年培訓課程內容更新少,每年網上學習都存在重復選課,加上學習測試的方式簡單、難度極低,學不學、聽不聽都能通過考試。主觀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給總局培訓中心就幾乎能完成48學時,學習中出現了學而無用的情況,為應付完成每年任務而“走過場、湊學分”,達不到通過繼續教育提高編輯業務能力的效果。(2)培訓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對實際工作缺乏指導性,培訓重形式、輕實效,調動不了編輯學習的主動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門每年開展的繼續教育培訓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計劃性和任務性,必然存在形式、數量和質量問題。作為管理部門的組織者更多考慮的是完沒完成當年的培訓工作,開展了幾次培訓,有多少人參加了培訓,是否取得實效則不是關注的重點,而參加培訓者關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訓,順利獲得學分,以便獲得三年一次的續展登記或注冊。因此,培訓成為期刊出版主管部門不得不進行的工作,對編輯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調動,編輯為獲得學分、完成注冊和續展登記而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培訓這樣一個被動學習的局面,既浪費了管理資源,也浪費了編輯寶貴的時間。期刊管理部門費了很大力氣組織培訓,結果學員學得辛苦,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的狀態,培訓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專題式的面授培訓,雖然內容很好,也可以拓寬編輯從業人員的知識結構,但由于培訓缺乏對實際編輯工作的指導作用,編輯雖然受到了一些啟發,但實際操作起來仍然不知所措。如通過對開放存取、數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雖然對期刊發展趨勢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廣大科技期刊編輯人員對如何具體實施、應對和實現,卻沒有明晰的思路,難以收到預期的培訓效果。

三、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繼續教育的模式與途徑

繼續教育是媒體融合時代更新期刊編輯知識,提高業務素質之最重要的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繼續教育模式多種多樣,期刊出版行業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培訓,全面開展繼續教育,更新知識結構,拓寬編輯自身的知識領域,不斷提升自己能力水平。(1)長期教育與短期培訓相結合。長期教育相對短期培訓而言,是比較系統的專業學習。是指期刊編輯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職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或節假日進夜大、電大接受函授教育和遠程教育,脫產教育、出國深造以及掛職鍛煉等。媒體融合時代,期刊編輯可選的繼續教育方式種類繁多,選擇的機會也較多,編輯要充分結合自身的特點,將長期教育與短期培訓結合起來,吸取短期培訓的優點,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重點和把握科技前沿信息,同時根據自身和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接受何種長期教育。期刊編輯除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質以外,也可以從期刊行業內舉辦的有關新技術、新業務的短期培訓中學習,系統全面地補充新的基礎理論知識。[3]要爭取、創造機會,積極參加專業方面的學術會議,與會期間同專業領域的專家、教授進行溝通,了解科技動態,加大約稿、組稿的廣泛性及提高這些稿件的質量。期刊編輯還可利用業余時間攻讀學位或雙學位,在與工作相關及感興趣的領域里扎實理論基礎,并在工作中踐行理論。(2)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目前多數期刊出版社都存在編輯人員不足的情況,長期脫產學習培訓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編輯可以根據單位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可以出去參加交流培訓,期刊社也可以把專家和專業老師請進來進行互相探討,做到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統一。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滿足絕大數編輯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因編輯部人員緊張而走不出去的編輯業務提高的需要。(3)自主學習與單位安排相結合。媒體融合時代,在繼續教育的學習中,期刊編輯不能單純應付單位的考核,拘泥于形式,只在課堂上學習。鞏固和融會貫通學習,編輯必須克服各種外界條件的影響及自身的限制,擠出時間和精力,注重知識的更新和平時的積累。即使完成了單位安排的繼續教育,編輯也要在業余空閑時間,自覺自愿地自主學習,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做到學以致用。自主學習是以編輯個人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自己做主,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促使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等方面得到改善與發展的行為方式。[4]它是不同于傳統學習的現代化的一種學習方式。進入媒體融合時代,不斷出現新的學科,產生交叉學科,編輯為了適應新要求,必須自覺不斷地自主學習。隨時進行是自主學習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期刊編輯要利用平時點滴的碎片化時間,讀報、看書、上網或利用手中的移動設備關注時勢政治熱點問題,學習新知識、新技術。[5]媒體融合時代,提升期刊質量,需要期刊編輯業務素質同步提高。在“互聯網+”時代,期刊編輯應該借助手機微信公眾號、同行QQ群這些自主學習的便利條件,通過閱讀編輯類刊物、中國知網信息、專家審稿意見、學術會議信息,以及撰寫文章等多種渠道自主學習。

查看全文

期刊編輯出版模式

傳統的期刊基本上以學術型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社會調查、自然勘探或新聞評論作為其主要內容。其文字的專業性強,文章內容嚴肅,學術性較高,編寫人在學術界的地位較高。因此傳統的期刊很難受到普通群眾的喜愛,導致期刊發行量逐年下滑,很多具有研究和利用價值的期刊文章得不到廣泛傳播。傳統的期刊大多選用紙質作為媒介,其發行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稿,經常會受到審稿人或專業性人士質疑的影響。導致其發行速度慢,連載期刊發行等待的周期較長,造成很多讀者不愿意長期等待或不能理解其文章中的專業性詞匯。因此,很難受到大眾的歡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模式逐漸在期刊文獻中盛行起來,其速度快,媒介多元化,文字親民的特點,迅速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追捧。

新媒體模式最早出現于美國,美國最早開始使用新媒體模式進行一系列的期刊或學術型論文出版活動。新媒體融合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在學術界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引起了當時美國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和研究。之后新媒體融合下的期刊逐漸在西方國家盛行起來。我國對新媒體的研究相對于西方國家較晚,新媒體模式從1999年開始引入我國,但起初并未引起太高的重視,傳統的期刊方式在我國根深蒂固。大多的出版社和學者仍舊選擇傳統的期刊方式進行,而一些學術性地位較低的學者開始選用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學術研究的,并迅速取得了顯著效果,影響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2006年開始,新媒體出版模式在我國逐漸盛行起來。其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富媒體化,文字的親民化,給大眾讀者打開了科普認知的大門,因此易受到公眾的歡迎。新媒體模式強調的是個性化的數字信息交換,其主要特性在于能無縫實現讀者與作者交流。傳統期刊文獻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紙質傳播,其期刊發行前,需要經過嚴格的審稿和文字校對過程,一些學術型的期刊,還要經過專業學者的篩選。信息交流不暢,直接導致其發行速度緩慢,大多連載的期刊發行周期較長。讀者由于較長的等待時間,通常會中途放棄。傳統媒體的信息交流方式相對單一,大多僅局限于從作者到讀者的單項交流,無法從讀者向作者反饋信息。隨著新媒體傳播模式的逐漸普及,將出版活動的信息交流分化為由群眾發起的交流形式和由媒體發起的交流形式兩種形式。群眾發起的交流形式是,讀者根據自己的喜好或需求像媒體提出自己的要求,由媒體統一將要求總結和處理,然后進行組稿、,以滿足群眾所提出的要求。這一類型的交流模式大多包括資源或文獻定制類的期刊。而由媒體發起的交流模式則大多是作用在期刊發行或創作的前期,是由媒體的工作人員與讀者進行對話,進行讀者的需求和興趣調查,當然,最終期刊的發行結果不會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媒體只能調查時根據大多數讀者的要求來進行整理,將要求反饋給期刊作者,再由作者撰寫文章。有界限式交流模式主要是以媒體作為中間媒介,向作者提出要求的一種交流模式。而無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指讀者與作者間直接進行交流,無需通過媒體作為中間的中介進行信息傳遞。所有人可以一起進行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討論,讀者和作者可以一起進行內容和學術型的探討。而無界限式交流模式是新媒體交流模式中較為直接的一種模式,也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模式。這種信息交流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是一種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作者與群眾,讀者與群眾間的一種多向的交流模式。該模式下的交流信息量大,交流人群較為復雜。傳統模式下的期刊編輯,常常是通過撰寫人自己尋找研究題目,選取題目后對該項內容進行調查或研究,其研究內容的來源單一。期刊的編輯模式大多是通過紙質的編輯,再由出版社進行期刊的審核和文字的校對,最終由出版社進行發行。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模式的普及,期刊的編輯模式越來越多元化,在進行研究內容相關資料的調查時,新媒體傳播模式通過網絡平臺,為作者提供大量的參考性信息。作者可以通過參考網絡平臺中檢索出的專業性信息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縮短自己獨自開發的時間。網絡平臺除了提供給作者撰寫期刊的資料外,還可以作為作者進行社會調查的媒介。作者通過網絡平臺向讀者或群眾進行興趣調查和學術探討,然后篩選其中有價值的信息進行信息資源的匯總和整理,再根據大多數讀者的興趣進行期刊編輯。由此,期刊的編輯模式逐漸上升為紙質版、電子版并重。新媒體模式下的期刊編輯通常是一種角色性的轉化,讀者與作者之間以網絡平臺作為媒介,使讀者可以參與到期刊的編輯工作中來。下的編輯模式和新媒體模式下的期刊編輯模式對比圖。圖1中,傳統媒體模式下的期刊編輯是通過媒體向讀者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編輯模式,該模式下,媒體需要對大量的讀者信息進行分類匯總,再篩選中大多讀者反饋的問題,再將問題反饋給作者。這一過程較為復雜,耗時較長,常常會導致期刊的發行周期較長。是一種由媒體向作者反饋信息的單一的編輯方式。而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出現恰恰解決了信息傳遞的單一性。新媒體模式下期刊編輯追求的是網絡平臺信息交流的更高層次。讀者也可以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來隨時隨地與作者進行互動,并隨時跟進期刊的連載進度。相較傳統模式下的連載期刊漫長的等待過程,新媒體模式下的連載期刊,讀者在等待期就可以與作者進行交流和互動,讀者間也可以進行心得的交流,讓讀者也參與到媒體的編輯活動中來。新媒體模式下采取的網絡平臺互動交流式編輯,沖破了傳統編輯模式慢、周期較長的瓶頸,是目前期刊編輯中較為熱門的一種編輯模式。傳統模式下的期刊出版通常是通過紙質形式進行出版。其出版前需要在出版社進行人工的審核和校對,其審核時間較長,人工投入成本較高。而新媒體模式下的期刊出版模式則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由計算機或移動終端隨時信息內容。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加工的時效性,節約了人力資源。因此,新媒體模式下期刊的出版周期通常較短。期刊的出版可以分為紙質版、電子版等形式。利用互聯網無限擴大了期刊的閱讀人群。自2006年新媒體模式興起以來,期刊的出版速度越來越快。大多出版社由獨立的一家媒體,逐漸轉變為眾多媒體合作的形式。期刊主題也趨于多樣化。這些都得益于充分發揮了新媒體時效性強、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語言生動親民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模式下期刊的編輯和出版逐漸在各大出版社中普及起來。本文針對新媒體融合下的期刊編輯活動和出版模式進行了探討。與傳統模式相比,新媒體模式下期刊的編輯更具有親民性和可交流性,讀者與作者間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互動,讀者親自參與到期刊的編輯活動中來,不但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還能擴大期刊的受眾人群。在新媒體模式下的期刊出版將更多元化,作者可以隨時通過互聯網進行信息的,從而促進了期刊時效性,縮短了周期。新媒體模式的出現不僅為期刊帶來了多樣化,也是一場期刊編輯和出版的革命性變革。

查看全文

文藝期刊彈花編輯策略

“豪氣千盅酒,錦心一彈花,縉云存古寺,曾與共甘茶。”[1]1938年3月15日,文藝期刊《彈花》于湖北武漢創刊,后因武漢戰事告急,刊物一度遷至重慶。《彈花》誕生于抗戰全面爆發之時,為抗戰文藝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這自然離不開主編趙青閣立足于抗戰大時代獨特又兼容并包的編輯策略。本文即從《彈花》刊物為民族抗戰服務的辦刊宗旨、對文壇名家和青年作家的重視,以及刊物在編輯過程中呈現出的女性視角三個方面對《彈花》刊物的編輯策略展開論述。

一、服務于民族抗戰的辦刊宗旨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始。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許多愛國作家走上了文藝抗戰的道路,這其中就包括“燕趙才女”趙清閣。《彈花》創辦前夕,趙清閣剛剛結束了《婦女文化》刊物的編輯工作。勞苦的編輯生涯非但沒有使趙清閣放棄編輯工作,反而“像著了迷似的,一心想再編一個宣傳抗戰的文藝刊物”[2],《彈花》文藝月刊于是應運而生。《彈花》的辦刊宗旨,在其創刊號上即有著十分鮮明的體現。創刊號開篇即登載了《彈花》社自己撰寫的文章《我們的話》,文中指出“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站在民族戰爭的大時代,文藝就是精神動員的有力因子之一。”[3]創刊號上另外一篇文章《彈花的文藝》中,作者甘云衡則對辦刊的使命和宗旨做出了更為詳盡的注解,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抓住這個偉大的時代,寫出強有力的作品,像彈花一樣迸射到每個角落里去[4]。由此,《彈花》刊物的抗戰宗旨已經十分明確。在“為抗戰服務”的辦刊宗旨引領下,“抗戰意識”也成為《彈花》刊物選稿的重要標準。為了引起廣大讀者和作家的注意,盡可能多地收取優質稿件,幾乎每一期《彈花》都附上了征稿啟事。征稿啟事首先即對稿件的內容做出了基本要求———“本刊歡迎抗戰意識的小說、戲劇,詩歌、圖畫及戰地通訊、報告文學等稿件。”[5]。實際上,《彈花》從文藝理論到文學創作無不呈現出強烈的抗敵斗爭意識。在理論文章中,王平陵《為抗戰而寫作》、金滿誠《忠于文藝·忠于抗戰》以及董文《文藝與政治握手》等文章強調了文學與抗戰的關系,駁斥了“文藝與抗戰無關”論;老向《論瓶與酒》、何榮《民眾也可以接受新的》以及趙清閣《文藝通俗化與文藝行動》等文對我國四十年代文壇中有關文藝大眾化以及文藝民族形式問題進行了探索;陳紀瀅《建設我們的士兵文學》以及趙清閣《制作軍歌之我見》等文則探討了抗戰大時代下,文藝與士兵以及士兵生活的緊密聯系。在《彈花》主體部分的文學創作中,則有著更為鮮明的抗敵傾向———諸如敵寇的殘暴、我軍的英勇、漢奸的狡詐、民眾的覺醒等,這些都成為《彈花》的重要主題和內容。為抗戰服務的宗旨貫穿于《彈花》辦刊歷程的始終,使得刊物成為抗戰文壇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二、文壇名家與青年作家并存

辦刊需要大量優秀的稿件,《彈花》的成功創辦離不開作家的鼎力支持。關于編輯與作家的關系,趙清閣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編者與作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編者離開作者,他的刊物園地便會荒蕪,作者離開編者,他的作品無從開花結果,便會枯萎,湮沒。”[2]基于這一理念,作為《彈花》主編的趙清閣一直十分重視與作家之間的關系。趙清閣是著名作家,在創辦《彈花》之前就曾先后主編過多種進步文藝刊物。在其豐富的報刊編輯活動中,趙清閣結識了眾多作家,此次《彈花》的創辦也自然吸引了許多作家為其搖旗吶喊。趙清閣此時又是“文協”會員,這就為《彈花》的組稿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彈花》的稿源有了保證,如何選擇稿件成了刊物編輯面臨的重要問題。刊物創辦之初,急需文壇名家打開局面,《彈花》創刊號上即發表了諸如老舍、王平陵、胡紹軒等文壇名家的文章。這些文壇名家的作品使得《彈花》的稿件質量有了保證,同時也打開了《彈花》的銷路。據統計,《彈花》“第二期出版不幾天,兩千冊銷盡,第三期加印至三千冊。”[2]在《彈花》第一卷第六期“編后”中,趙青閣即對這些為刊物撰稿的作家們表示了感謝:“金滿城先生,老舍先生,老向先生,沙雁先生,他們都是流著汗給本刊撰寫難能可貴的杰作。特別是金滿城先生,不以新相識而隔閡,予本刊以誠意的協助,及有益的指示。實在是編者在這陌生環境中最感到快慰的。”[6]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這些文壇名家之外,青年作家也為《彈花》刊物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優質稿件,成為《彈花》作家群體中不可忽視的存在。在《漫憶寫作與編輯》一文中,趙清閣對此曾有這樣的表述:“為了保證銷路,唐性天要求每期須有幾篇名作家的文章,理由是名作家才有號召力……但我對唐性天的意見是有保留的,我主張刊物不一定每期都用名作家作品,無名作者的來稿只要好,也可以用,這對培養文藝青年有決定性作用。”[7]在趙清閣這一兼容并包的編輯理念下,《彈花》刊物登載了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其中彈花第二卷第二期中,青年作家的稿件占比甚至達到了十分之七八,在本期“編后”中,趙清閣則不吝溢美之辭,對這些無名作家的稿件表達了贊賞:“現在我很快活,是異于往日編后的快活。當我聚精會神地閱讀一批外來的稿件時,我發現一般所謂‘無名’作家的那種不茍且不濫造的精神,他們運用靈活的筆,精密的思想,寫成了充實而有力的作品。”[8]不論出身,不論名氣,依據作品的內容和質量進行組稿和選稿,趙清閣“唯才是用”的編輯策略使得《彈花》獲得了青年讀者的支持,客觀上為刊物的銷售打開了局面。

三、女性視角及對女性生存境遇的體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