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9:00: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女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女子教育影響論文
[摘要]本文從中日兩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勢差出發,論述了中日教育交流對中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包括促進了女子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影響了中國女子教育制度的建立,對中國女子教育實踐產生了影響這三個方面。論文指出,清末民初中日兩國教育交流的全方位展開對中國女子教育思想的確立、學制體系的建立、女子教育模式的形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日鄰邦,一衣帶水。作為在文化上與古代中國有著淵源關系的日本,其女子教育形態在封建社會中表現出與中國高度的相似性:教育形式均為足不出戶的閨閣式教育;教育內容也均以儒家“三從四德”的品德馴育為主,可以說,在封建社會,日本的女子教育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模仿中國而成的,因而,到了封建社會后期,兩國的女子教育發展水平也較為接近。然而,到了19世紀末,由于推行不同的文化教育政策,兩國的女子教育出現了不同的態勢,形成了客觀上的勢差。這種勢差成為后來中日兩國女子教育模式輸入與輸出的客觀基礎。在甲午戰爭后中國掀起的學習日本的熱潮中,通過教育交流的渠道,處于高勢中的日本女子教育思想理念、體系制度通過大批東渡游學的學生、一些前往日本進行學務考察的政府官員以及為數不少的日本教員等傳播至中國,奠定了中國現代女子教育的模式基礎。本文著重探討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給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產生與發展所帶來的影響。
一、中日兩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勢差
日本由于明治維新后在教育上實行文明開化政策,于1872年頒布了第一部《學制》,規定不論階級、性別與出身,到了一定年齡必須上學,所謂“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從而使得日本女子學校教育蓬勃發展起來。據統計,1878年(明治10年),全日本有1866名女教師,575112名女學生。而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女子教育卻仍然停滯在“足不出戶”的閨閣教育的水平上,只有男孩才可以進入學堂接受教育。在整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中日女子教育的許多方面均表現出明顯的發展水平上的勢差。為了便于說明問題,筆者將這一時期內兩國女子教育的一些主要事件發生的年代進行對照列表(見表1)。由表1,我們不難發現,中日兩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中主要的九項事件中,除了教會在中國開辦女子學校比在日本要早約26年外,其余八項事件日本均先于中國發生。中日相同事件間年差最大的為43年,最少為7年,平均年差為26.5年。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制度層面還是從女子教育發展的實際層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國女子教育的確已經不再同日而語、等量齊觀。昔日從中國引進女子教育思想與內容的日本,到了19世紀末,其女子教育發展已遠遠地走在了中國的前面。
二、中日教育交流與中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
在幾千年自我封閉式社會中,中國女子教育一直是被拒之于學校大門之外的“閨閣式”教育。直到鴉片戰爭中國的大門被轟開以后,中華帝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才開始發生無可抗拒的變化,女子教育也開始了其漫長的近代化過程。如果我們把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22年不分性別的學制之確立作為整個女子教育近代化過程的主要階段的話,那么應該說在此期間的中西教育交流都對中國女子學校教育的產生有著相當的作用,而其中影響最為強烈當屬甲午戰爭之后的中日教育交流。以下著重從女子教育思想、女子教育制度以及女子教育實踐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解三國女子留名
內容摘要:蔡琰、辛憲英、貂蟬、李春香是《三國演義》中僅有的四位有名有姓的女子,在七十多位女性中脫穎而出。筆者試圖從歷史、小說本身、著作者心理探討三位女子在《三國演義》中留名原因。
關鍵詞:《三國演義》女子留名原因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確是本“男人書”,小說中提到的女子只有76人,大部分都是有姓無名,有57人,有名有姓者,寥寥無幾,只有4人,乃是蔡琰、辛憲英、貂蟬、李春香。
不論是有姓無名還是無名無姓,女性都是以男性附屬品的身份出場,男性都是女性身份的標識。然而,僅有的四位有名有姓的女子,引起了筆者的極大好奇,為何單單只有這四位在76位、且不乏杰出優秀者的女性中凸顯出來,“名留青史”呢?以下筆者分別對四位女性在《三國》中留名原因進行探討。
一.蔡琰——亂世佳人悲世情
蔡琰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書中直接用蔡琰,而沒有用“蔡邕之女”,或是“誰之妻”,或是“誰之母”這樣的稱呼來代替,恐怕有以下幾個原因:
女子大學體育教育論文
一、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專業
1915年,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為解決各省女性體育師資缺少的問題,創辦了上海女子體育師范學校,金陵女子大學的女生在1918年的省際運動會上,見到了上海體育師范學校的女生,親眼見證了這些體育女性的健美活潑,其所呈現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更是當時女性所罕見。為了使近代的女大學生接受更好的體育教育,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于1924年作出了將上海體育師范學校與金陵女子大學合并的決定。這次合并壯大了金陵女子大學體育專業的實力,使之很快就成為當時國內擁有最強體育專業的女子學校。1929年金陵女子大學添設體育簡易科,1930年秋又改辦體育專修科。該校的體育專業分為公共體育和專業體育兩大類:公共體育課為全校學生必修課,一至四年級期間,在校學生每周均有二至四小時體育課,授課內容包括徒手操、田徑、球類活動、民間舞蹈等,目的在于使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儀態,養成熱愛體育運動的良好習慣。金陵女子大學的專業體育又分為專修科和主修科兩種,專修科為兩年學制,培養目標為中小學體育師資或服務于女青年會等社會機關的娛樂指導;體育主修科學制為四至五年,課程設置為大學普通科之運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必修科目,及有關體育、衛生方面原理與技術,培養目標為中學、大學或專門學校的體育指導。
二、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設施
金陵女子大學建校之初,教員們就開始考慮師生開展室外體操活動的問題。該校的第一位教師伊麗莎白•高切爾利用課余時間,把一座荒涼的園子修理成金陵女子大學師生們的娛樂與休閑場所,也成了網球場、課間操場的所在地,在這里讓師生們(特別是從來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的中國女生)發現了運動的樂趣以及對身體健康的益處,逐漸養成了課余鍛煉的良好習慣。后來,金陵女子大學在南京清涼山麓的陶谷修建新校址時,便有了一座專業的體育館。體育館與文學館、科學館一樣均為傳統建筑風格,屋頂為覆灰包筒瓦式,配以宮殿式的雕花木格門窗,頗具中國風格與美感。這座由史密斯學院捐贈五萬美金建造的體育館,面積為1432.78平方米,是當時金陵大學的體育專業教學樓,居于新校址正中央,故又名中大樓。這是體育系學生和全校學生的室內活動場地,另外戶外寬闊的操場是金陵女子大學舉行運動會和各種娛樂活動的場地。
三、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師資
考慮到中國人傳統理念,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教師全部由女性擔當,這樣可以使師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更接近,相同的生理結構可以使師生彼此多一些理解,也有利于肢體動作上的示范與指導。建校初期,金陵女子大學的專職體育教師除一名來自美國之外,其余全由中國人擔任。金陵女子大學的師資大都經過美國威爾斯理大學體育專科培訓,所以教員們吸收了西方的體育理念,并堅信能夠自己也能“與西方女子體育并駕齊驅”。金陵女子大學的首位體育系主任、美籍教師艾米莉•凱斯是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的奠基人,凱斯最先將丹麥體操引進到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教學之中。丹麥體操以動作的連貫、流暢與節律為特征,目標在于改善、矯正身姿與促進教育工作,此目標正符合金陵女子大學的教育宗旨。同時凱斯還擅長體育行政和管理工作,當時體育系有關體育的教學制度、課程設置和教學秩序等在其任職期間逐漸建立健全起來。來自奧伯林大學的音樂教師利蒂亞•布朗到校后,因為金陵女子大學特別注重女子舞蹈的訓練,所以布朗要參加每周兩次的學生體育鍛煉的指導,指導學生進行民間舞蹈、韻律舞蹈的訓練,所以布朗也算是金陵女子大學的外籍體育師資之一。陳英梅于1925—1930年間曾在金陵女子大學任體育系主任。陳英梅于1913年畢業于美國的韋爾斯利學院,獲體育學士學位,為中國的第一位女體育教師。她曾在上海的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任體育干事,同時擔任青年會附設的上海體育師范學校副校長。因為中國的女體育教師奇缺,陳英梅曾同兼任七所女子學校的體育課,金陵女子大學就是她任教的學校之一,后來的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主任張匯蘭就是陳英梅的學生。1917—1919年,張匯蘭就讀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體育師范學校,從1920年至1946年,張匯蘭三度赴美國,從事體育學、生物學、公共衛生學等專業學習和研究,先后在密爾斯大學、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衣阿華州立大學,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成了中國的第一位體育女博士。張匯蘭曾在1924年前后擔任金陵女子大學體育系主任,并在1924年12月的《金陵女子大學校刊》上撰文,她認為:體育不單是一種技能,還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體育在強身健體之外更能造就良好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使女子具有強壯的身體,能夠更好地承擔起對兒童的養育與教育的責任。1925年金陵女子大學的畢業生謝文秋、黃明麗,后來又就讀于美國威爾斯理女子大學體育專業,畢業后成為金陵女子大學的體育教員,為金陵女子大學提供了校友返校擔任體育教員的先例。此外,海怡迪是美國威爾斯理大學體育專科畢業生,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她在金陵女子大學主要教授體育原理、舞蹈、曲棍球及射箭等課程;崔亞蘭為湖北武昌本校教育學士,在金陵女子大學主要教授體育教學法、體操、韻律活動、壘球等課程。
清末女子留日起因研究論文
[摘要]甲午戰后,隨著留學救國思潮的興起,中國人紛紛到日本尋醫問藥,掀起了晚清留學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滿懷救國抱負的中國人東渡日本,當時留日的人數之多是相當驚人的,最多時竟達八千左右,費正清曾這樣概括:“在20世紀的最初10年中,中國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的活動很可能是到目前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而在這大批留日學生當中,女子留學大為引人注目。女子留學日本有其特定的原因,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自發到有組織的曲折發展過程。她們在留學期間,除了學習所有課程之外,還積極投入到各種活動中去,如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等,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宣揚女權。女子留日對國內女子教育的發展、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及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留日運動出洋運動
一、留學救國思潮的興起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他們高呼“師夷長技以制夷”,并選派學生留學西洋。而此時,對日本這個“蕞爾島國”并未在意,直到甲午戰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定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震動了中國朝野。在甲午戰爭付出慘重代價之后,許多朝野人士紛紛探討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大多認為日本興盛的原因是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文化,所以中國朝野試圖從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指出“日本學習歐美,故其強同與歐美。吾若學習歐美如日本,則其強亦如日本然。吾文學風習去歐美甚遠,勢難直接為之,不若間接學習日本之為便。”于是留學日本以救國的社會思潮興起了,向日本學習不僅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張,并成為了中國民眾的普遍呼聲。
二、清政府鼓勵留學日本的政策
20世紀初,清政府正處于“風雨飄搖”的時期,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為此清政府開始了所謂的變法革新,實行“新政”,并且為了培養“新政”所需的人才,清政府決定采取鼓勵留學的政策。而對于清政府來說,法、美等國都是以共和民主為政體,中國是不能效仿的,而日本的“立憲”則可以起到“尊君權”的作用,這種不動搖皇權卻又能進入富強之列的方式是清政府所獨鐘的。于是,清政府極力鼓勵到日本留學,將留日作為維護舊體制挽救其滅亡的應急手段。
女子會所室內設計論文
【摘要】從關愛女性心理出發,對女子會所室內空間進行實地調研,從室內空間的空間布局、功能空間、空間形式、物理環境四個方面進行研究,以環境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提出女子會所室內設計策略。策略如下:選擇單向式路徑,結合休息區多節點設置,便于女性空間認知;尊重女性的個人空間、領域感、私密性;保證空間的整體性及完整性的同時,作趣味化設計;室內聲環境達40~60dB,室內光環境在50~150lx內,室內熱環境為22~24℃。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女子會所;室內設計;實例調研
隨著社會文明加速發展,人們愈發注重生活品質。高品質的室內空間有助于人們愉悅身心,提升幸福感,尤其對于女性。女性空間作為女性群體專屬的活動場所,常常以現行的設計規范進行建設,往往忽視了女性獨特的生理結構與心理訴求。目前,已有學者考慮到男女對室內空間的心理需求不同,開始從女性視角研究室內。黃春曉[1]、顧朝林[2]等學者從宏觀結構層面將女性主義引入到城市空間研究領域;陳喆[3]探討了住宅中女性空間的存在方式和意義,并指出開展女性空間研究的必要性;潘蕾[4]、曾雅堃[5]等年輕研究者從女性心理特征出發,研究女性主張室內設計的表現形式及設計特點。然而,大多學者研究只分析現象,未針對現狀提出解決辦法。本文以環境心理學為理論支撐,進行實例調研分析,并制定設計策略。
1理論基礎
環境心理學[6]著重于研究環境對人們的影響,以及人們對環境所產生的反作用。環境即刺激,人的心理活動即反應,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為反應,即為環境對于人產生的最終影響。從人的心理特征出發,運用心理學理論,研究人在建筑與室內環境中的活動及人對這些環境的反應,再反饋到建筑和室內設計中,以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本文參考環境心理學的環境知覺理論、空間認知理論及空間行為理論,進行分析研究。
2實例調研
女子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論文
一、國貿專業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1.不少國貿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層次低
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率有所增長,但從整體上來看,就業層次低,工資待遇較差,相當部分的畢業生從事的是與傳統角色相關的職業和行業。調研表明,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不足30%,將近一半的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毫不相干的工作。本專業不少畢業生從事酒店的服務員、超市的收銀員、超市的導購、企業的文職人員、零售業的銷售員、前臺服務員等專業性不強、要求不高、工資較低的工作。此外,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的統計數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繼續成為2012年就業率低、薪酬待遇低的“雙低”紅牌專業之一。
2.全面、高素質的國貿人才供不應求
隨著中國躋身于世界發展的前列、國際貿易的大國,世界范圍的激烈競爭使得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人員不僅要具備完善的外貿類知識,而且要熟悉英語商務談判、微機處理、國際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大批量的培養國際經貿人才已成為我國人才培育工作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現在很多企業要求大學畢業生具備大學本科學歷,英語六級以上,聽說讀寫能力俱佳,能夠承擔對外聯系及談判翻譯工作,能夠熟練的操作電腦及辦公軟件有報關員證書,熟悉對外貿易及進出口等相關知識。例如我院經管學院國貿專業學生甲,畢業前獲英語雙學位,中共黨員,現就職于上海某對外貿易公司;學生乙,由于實際工作能力突出,成為外資企業的進出口大戶。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即使仍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五年內國內擁有外貿進出口權的企業數量將達到36萬家,是現在外貿企業數量的兩倍,僅按每家新增企業需要十位外貿人才計算就需要180萬人,而根據國家教育部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統計,我國每年高校經濟類畢業生在13萬人左右,即使13萬人全部從事國際貿易工作五年內也只能培養出65萬名該行業人才,尚有一百萬人才的大缺口。
二、女子高校應用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早期女子學院創立論文
[摘要]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為不能進入傳統大學學習的婦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美國走在了西方女子高等教育的前列,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早期女子學院的創辦和發展上。女子學院作為一種專門提供給婦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其特點非常鮮明。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和實踐改變了整個高等教育的結構,并且作出了嚴肅對待婦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歷史貢獻。直至今日,女子學院仍是世界各國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女子學院;女子高等教育;性別公正;西方女子教育
作為一種專門提供給婦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為不能進入傳統大學學習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和男子的大學相比,這些女子學院具有不同的特點。而在歐美各國,女子學院的辦學模式也各有差異。在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美國走在了整個世界的前列,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早期女子學院的創辦和發展上。美國的早期女子學院以七姐妹學院為代表,包括:蒙特·霍利約克學院(MountHolyokeSeminary)、史密斯學院(SmithCollege)、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College)、拉德克利夫學院(RadcliffCollege)、巴納德學院(BarnardColIege)、瓦薩學院(VassarCollege)以及布林·莫爾學院(BrynMawrC01.1ege)[1]。這七所女子學院中既有獨立的女子學院,學院的楷模。然而,女子學院的價值被公眾所接受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過程。以美國為例,直到1973年,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會(CarnegieCommissiononHigherEducation)發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機會》一文,才首次比較正式地希望教育界關注女子學院所起的作用。該文指出:“女子學院畢業生的成就值得重視,不僅因為它們體現了女子學院對婦女教育的決心,而且在其潛在影響方面更具重要性。”[2]在女子學院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婦女及其才智并沒有受到高度重視,女性在社會中仍處于弱勢地位。盡管如此,早期女子學院還是得到了發展,直到今日它仍是世界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歷史淵源
西方女性正式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發生在近代以后。為了進入大學,婦女們經歷了不斷的努力和斗爭。大學在其創立之初,目的就是培養為教會和國家服務的人才。而婦女在社會上的地位決定了她們無法進人傳統的大學領域。此外,人們也習慣性地認為女性在各方面都弱于男性。具體來說,首先,婦女被認為在智力上先天弱于男子,因而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其次,婦女天生體力過弱而無法承受高層次智力活動帶來的壓力[3]。盡管女子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和努力沒有停止過,但女子始終被阻隔在傳統的高等教育機構之外。但是隨著社會風氣開始趨于開放、高等教育功能不斷拓展、基礎教育逐漸普及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日益顯著,女子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的客觀條件已經形成。同時,女性主義運動推進了婦女爭取獲得包括教育權在內的各種平等權利的斗爭,使婦女在主觀上要求接受高層次教育,即高等教育。如此看似不可調和的兩難局面,為早期女子學院的建立提供了前提。確實,西方早期女子學院的創立為不能進入傳統大學學習的女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這一時期的女子學院是一種專門提供給婦女的男女分校式的高等教育機構,與面向男子的大學相比,它們有著不同的特點。
美國是最早創建女子學院的國家。在美國殖民地早期,雖然已經有了名為“學院”的專門招收女性的學校,但其程度不過比中學稍高一點,還不是名副其實的女子高等教育,并且此類學校多數是寄宿學校。其中,最著名的是賓夕法尼亞的摩拉維亞女子學院(MoravianSeminary)。在該學院中,教師教摩拉維亞族女孩語言、宗教、歷史、音樂以及包括天文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等在內的自然學科。以歐斯特萊恩(ElisabethOegerlein)為代表的先驅者將摩拉維亞女子學院的辦學精神在殖民地傳播,并且創辦了許多類似的女子學院。到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時,摩拉維亞女子學院被公認為是美國女子能接受最高級別教育的機構[4]。隨著美國女子要求接受更高教育,1785年摩拉維亞女子學院開始招收美國社會各種族、各階層的婦女,正式的女子學院初現端倪。又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等待之后,即19世紀30年代,真正意義上屬于高等教育范疇的女子學院在美國首先建立。一般來說,這些女子學院也是最前沿的女子高等教育。
小議古代女子體育發展特點及其原因
【摘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的研究方法對唐代女子體育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唐詩進行了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到唐代所流行的女子體育活動項目,反映出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的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從而為促進唐代女子體育的研究、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和發展我國現代女子體育運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唐代詩歌女子體育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興盛、最繁榮的朝代,這一時期疆域遼闊,國勢富強,社會相對穩定,封建經濟高度繁榮,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而唐朝精神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產物——詩歌,進入了其發展的輝煌時期,產生了眾多的詩人和數以萬計的詩歌作品。其中,許多詩歌以體育活動為創作內容,以其獨特的風格為我們反映了唐代體育活動的發展面貌,尤其是以女子體育運動項目為題材的詩歌,更是在各種詩歌流派中大顯光彩。在整個封建社會中,唐代女子的體育活動,可謂最為興盛,這一時期無論是在種類上、形式上、規模上都在我國女子體育運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本文試圖從唐代體育詩歌的角度來對古代女子體育運動進行分析,以對唐代女子體育發展特點及其興盛的原因做更多方面和深入的探究,從而為弘揚傳統體育文化和發展我國現代女子體育運動提供借鑒意義。
一唐詩中女子體育概觀
唐代女子體育出現繁榮景象,項目之豐富、參與人數之多,都是先前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在體育史上也有:“惟有‘大唐三百年’,是中國古代體育最輝煌的時期”之說。
1.球類運動
奧運會女子體操隊競技實力分析
摘要:對東京奧運會比賽中我國女子體操隊運動員的競技實力進行探討分析。認為:中國女子體操隊團體實力下滑,團體比賽中沒能突出優勢項目;我國女子體操缺少高水平全能型選手;高低杠作為我國傳統優勢項目,這種優勢已不再突出;在跳馬與自由體操項目中,中國隊與其他國家差距較大。通過對中國女子體操隊在東京奧運會比賽中的表現以及難度分和完成分的對比分析,為今后我國女子體操隊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實踐與理論依據。
關鍵詞:東京奧運會;中國女子體操;競技實力
4年一屆的奧運會在日本東京落下帷幕,中國女子體操隊榮獲1金1銀,都是在平衡木單項取得的。雖說有金牌的收入,但團體賽的成績僅排在第七名,個人全能無緣獎牌,可以看出,中國女子體操隊與國外強隊相比具有一定差距,近幾年競技水平進步緩慢。本文在視頻觀看和數據分析本次比賽后可以看出中國女子體操隊存在以下幾點問題:在團體比賽中出現排兵布陣的問題;針對跳馬、自由體操這兩項弱項仍沒有得到提高的問題;在比賽場上競爭激烈狀態中失誤較多發揮不穩定等問題。中國女子體操隊應正視自身與對手之間的差距,認真反思在此次比賽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積極尋找研究對策。本文將針對東京奧運會中國女子體操隊獲取獎牌的情況以及運動員的競技實力來進行分析,探討比賽中的不足,為今后我國女子體操的發展提供借鑒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將以東京奧運會中國女子體操隊比賽成績為研究對象。主要調查女子團體、全能、單項決賽中各項前三名成績及中國女子體操選手難度動作的選用情況以及完成得分的成績,從而分析運動員的競技實力。
“女子圖鑒”電視劇解析
摘要:隨著大眾文化不斷發展,一大批高質量的都市女性題材電視劇出現在人們面前。都市女性題材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文本,呈現出了獨特的敘事特點。文章以《北京女子圖鑒》和《上海女子圖鑒》為例,探究其產生的社會語境,并結合大眾文化理論和敘事學理論,分析中國“女子圖鑒”類電視劇獨特的敘事模式。
關鍵詞:敘事學;敘事模式;《北京女子圖鑒》;《上海女子圖鑒》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迅猛發展。電視劇作為大眾文化中的重要文本也在一直推陳出新,以其日常化、模式化、符號化的敘事吸引著大量觀眾。近期,中國“女子圖鑒”作為都市女性現實題材的電視劇自播出以來所引發的話題就源源不斷,從“辦公室文化”到“買房買車”,從“大齡都市女青年婚配”到“都市創業”等,反映了現代都市女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女子圖鑒》由優酷自制,共20集,每集30分鐘,最終以超過12億網絡點擊量收官。緊接播出的《上海女子圖鑒》與2018年5月16日正式在優酷播出,在開播后也在社交圈里形成了“刷屏”式的討論,熱度不斷攀升。盡管這兩部“女子”圖鑒電視劇在許多方面都備受爭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當下中國女性職場和生存現實,描繪了一幅都市女性追逐欲望的群像。
一、都市化敘事:小資情調的凸顯
都市,一直都是中國內地電視劇表現的重要空間領域。中國翻拍自日本的這兩部“女子圖鑒”系列電視劇以北京、上海這類國際大城市作為故事的發生地,電視劇中大量分鏡頭的運用,快速切換的畫面,加上字幕更換,攝影,剪輯,燈光、音效等的運用,無一反映出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展現一種獨特的韻律與節奏感。“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成熟和全球化時代的進程,關于日常生活的平民敘事已經不能滿足消費主義盛行時代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物質生活的高要求、現實欲望的不斷擴張使得日常生活敘事的另一個部分——張揚小資趣味的日常生活敘事應運而生。”[1]在現代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小資情調”往往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服飾、圖書、電影、電視飲食等衣食住行和文化娛樂活動、生活方式都有比較通行的標準,因此,敘事很鮮明地體現出對小資情調的具體細節的呈現。在中國“女子圖鑒”電視劇每集的片頭中,快速剪切的特寫鏡頭包括女主人公濃艷精致的妝容,奢侈的珠寶首飾,以及簡單卻不乏質感的穿著,都淋漓盡致地透著一種精致化的品味與情調。更為凸顯“小資情調”敘事的是《上海女子圖鑒》。例如劇中女主的同事Kate,典型的上海本地囡囡一開始就表明“我們上海囡囡的夢想嘛,三十歲前,穿著VeraWang在法式飯店里舉行草坪婚禮。”生動地刻畫了具有小資情調的、浪漫的上海本幫特質的女性形象。
二、女性欲望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