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子留日起因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4:34:00

導語:清末女子留日起因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末女子留日起因研究論文

[摘要]甲午戰后,隨著留學救國思潮的興起,中國人紛紛到日本尋醫問藥,掀起了晚清留學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滿懷救國抱負的中國人東渡日本,當時留日的人數之多是相當驚人的,最多時竟達八千左右,費正清曾這樣概括:“在20世紀的最初10年中,中國學生前往日本留學的活動很可能是到目前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學生出洋運動。”而在這大批留日學生當中,女子留學大為引人注目。女子留學日本有其特定的原因,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自發到有組織的曲折發展過程。她們在留學期間,除了學習所有課程之外,還積極投入到各種活動中去,如通過創辦報刊、組織社團等,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宣揚女權。女子留日對國內女子教育的發展、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及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留日運動出洋運動

一、留學救國思潮的興起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他們高呼“師夷長技以制夷”,并選派學生留學西洋。而此時,對日本這個“蕞爾島國”并未在意,直到甲午戰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定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震動了中國朝野。在甲午戰爭付出慘重代價之后,許多朝野人士紛紛探討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大多認為日本興盛的原因是向外國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文化,所以中國朝野試圖從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的良方,指出“日本學習歐美,故其強同與歐美。吾若學習歐美如日本,則其強亦如日本然。吾文學風習去歐美甚遠,勢難直接為之,不若間接學習日本之為便。”于是留學日本以救國的社會思潮興起了,向日本學習不僅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主張,并成為了中國民眾的普遍呼聲。

二、清政府鼓勵留學日本的政策

20世紀初,清政府正處于“風雨飄搖”的時期,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為此清政府開始了所謂的變法革新,實行“新政”,并且為了培養“新政”所需的人才,清政府決定采取鼓勵留學的政策。而對于清政府來說,法、美等國都是以共和民主為政體,中國是不能效仿的,而日本的“立憲”則可以起到“尊君權”的作用,這種不動搖皇權卻又能進入富強之列的方式是清政府所獨鐘的。于是,清政府極力鼓勵到日本留學,將留日作為維護舊體制挽救其滅亡的應急手段。

而且,清政府鼓勵留學日本也有其客觀的便利條件。“路近省費,可多譴”、“去華近,易考察”、“東文近于中文,易通曉”、“西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基于以上這些條件,張之洞總結說:“可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

三、日本朝野歡迎中國女子留日

留日運動的高漲除了清政府的鼓勵還有日本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導。日本政府感覺到,教育中國的留學生是日本影響未來中國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鼓勵清政府派學生赴日本留學,為中國造就人才,當時日本制造輿論分析道:“支那渴望教育,日本教育家茍趁此時容啄于支那教育問題,握其實權,則日后之在支那,為教育之主動者,知識上之母國,種子一播,則將來萬種之權,皆由是而起。”[1]為此,日本政府以“酬彼昔師導之恩義”為由,為留日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上的方便,鼓勵清政府派學生留學日本。這樣,日本成了清政府派送女子留學的首選。日本方面專門為中國女子留學日本設立了一大批學校,如實踐女子學校附屬中國女子留學生師范工藝速成科等。

四、國內女學興起,女教師缺乏

在中國傳統教育體制中,女子是沒有教育地位的。到了清末,尤其是甲午戰后,隨著維新運動的不斷發展,西方思想廣泛傳播,要求女子受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認為,沒有接受教育的女子不能很好的完成“賢妻良母”的職責,這是中國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普及女學就要又充足的師資,而當時師資力量的短缺是影響女子教育發展的最大的現實,據《東方雜志》第14卷記載:“前清晚季,風氣漸開,遠識之士謂女子為國民之母,非教育之不能使盡其重要責任。于是提倡好學,多聘用男教員,殊多不便之處,權為之則無不可,非長久之策也。[2]這非常清晰地描述了當時女學發展,面臨師資短缺的現實。1905年以后,清政府明確規定男性不能到女校任教,女教師缺乏的現實更加突出,然而國內教育制度未立,設備落后,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大批的女教員來適應當時蓬勃發展的女學。于是一些人開始主張女子留學,讓她們去接受教育以便回國后充實國內師資,“期年回國,即可得無數分任之教員,以應中小學堂之需,而免教習乏才之嘆。”[3]五、早期留日學生的倡導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一向提倡男尊女卑,女子處在森嚴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不敢踏出家門半步,更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到19世紀末,維新派領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婦女解放運動,他們把興女學、爭女權、爭取婦女人權作為他們反封建的旗幟,并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號。這對封建統治下的女子思想起了開化作用,也使眾多的女性認識到要有自己獨立的社會地位和尊嚴。在教育救國思潮涌起的時候,一些女子也認識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女人在世,要想與男人一樣平等的為人,就必須要有做人的精神,有做人的道理。這種精神和道理,就是世上的事業。這事業是必須要學的,不是生來就能的。”[4]“中國女子之無權實由于無學,既以無學無權,則欲倡女權,必先興女學。”在這種思想的倡導下,終于出現了一批敢于打破舊觀念的女子,她們勇敢地沖破種種束縛,克服種種困難,求學于異地他鄉。清末最早留學留學日本的是一位9歲少女夏循蘭,1899年前往日本,就讀于日本華族學校,此后,前往日本留學的女子絡繹不絕。

一些較早到日本留學的女生還積極倡導國內女子留學日本,例如秋瑾。她看到了日本教育的發達之處,所以她大力倡導女子留日,她指出“東洋女學之興,日見其盛,人人皆執一藝以謀身,上可以扶助父母,下可以助夫教子,使男女無坐食之人,其國焉能不強焉?我諸姐妹如有此志,非游學日本不可;如愿來妹處,俱可照拂一切。”留日女生還創辦刊物,發表文章,勸國內女子留學日本,如陳彥安的《勸女子留學說》,何香凝的《敬告我同胞姐妹》等,這些文章都呼吁國內的婦女同胞渡外求學,她們的呼吁使許多女子紛紛東渡日本求學。

綜上所述,這些原因促使了清末女子走出國門,東渡日本,掀起了留學日本的熱潮,女子留日是這次留日運動的奇葩,構成了清末留日運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清末的女子留日是中國婦女走向世界的開始,它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從無組織狀態走向了有組織的留學活動。留日女生通過組建社團,創辦報刊等活動宣傳教育思想,主張男女平等。她們是中國女子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先鋒軍,在把國外新思想引入國內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婦女的風采。

參考文獻

[1]黃福慶:《清末留日女學生》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87頁

[2]《留美中國學生會小史》,《東方雜志》第14卷,第12號(1917年)

[3]《南洋駐日監督沈兆稟安徽巡撫公文》,《直隸教育雜志》1905年第4期

[4]《男女平等的必要》,《中國新女界雜志》,1907年第2期

[5]《日本實踐女學校附屬中國女子留學師范工藝速成科規則》,《東方雜志》第二卷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