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女子高等教育比較探討
時間:2022-01-21 08:28:16
導語:中日女子高等教育比較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日兩國在封建時期的女子教育具有同源性,都以中國“男尊女卑”、“男主內女主外”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等傳統思想為指導。19世紀末,日本先于中國開始發展女子高等教育,并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女子高等教育特點。中日兩國女子高等教育發展史及其各自的特點,教育理念和教育結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探討中日女子高等教育的異同,將有助于理解我國女子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并針對不足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女子高等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啟示
中日兩國封建社會具有同源的女子教育文化,封建社會都將女子教育拒之門外,女子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為“閨閣教育”,且主要教育內容為女德教育。然而,兩國基于同源女子教育文化發展起來的女子高等教育卻有著許多不同之處。本文從中日兩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入手,通過分析兩者的特點,提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對我國的一些啟示。
1中日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
1.1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
日本封建女子教育受儒家“男尊女卑”傳統思想的影響,女子的社會地位較低,女性通常只在家里接受教育,因而女子教育發展緩慢;“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使得男女的社會分工存在差異,這使得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困難重重。明治維新期間,日本明治政府為了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教育改革也名列其中,其中“文明開化”政策對女子教育的影響最為深刻,這不僅促進了女子中小學教育的發展,也從生源上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成為可能。在“文明開化”政策的影響下,明治政府頒布的《學制》、《中學校令》及后來的《改正中學校令》極大地推動了女子中小學教育的發展,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甲午戰爭前后,日本女性提出了更高的教育需求,為此,明治政府頒布的有關女子高等教育的規定,如1893年的《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規程》、1895年的《高等女子學校規程》及1899年的《高等女學校令》等,均為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在此期間,日本成立了多所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女子專門學校也開始發展起來。到1903年,所有的縣都設立了一所以上高等女子學校,完成了“高等女子學校令”的預定目標。[1]1946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日本憲法》,其中規定“全體國民依據法律規定,擁有平等接受與其能力相適應的受教育的權利”,為女性享有平等的教育權提供了法律保障。隨后政府還通過頒布《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法律形式保障男女享有教育機會均等、男女同校等權利,鞏固和加深了女性獲得的與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權。[2]除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影響之外,女子留學教育和外國女權主義的影響也進一步推動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留學教育使一部分女性率先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留學歸國的女性開始致力于為女性接受教育爭取機會和權利。早年赴美留學的津田梅子在歸國后積極創辦女校,一生致力于女子高等教育事業,為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后,受女權主義和國際社會對婦女權益關注的影響,更多的女性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無疑成為了女子高等教育又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
1.2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
較西方和日本而言,中國女子高等教育起步較晚,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鴉片戰爭后,五個通商口岸的被迫開放,教會女子學校因此而逐漸得以發展,為中國女性接受學校教育提供了機會。甲午戰后,女子教育思想傳播發展,資產階級對女性的學校教育也越來越關注,資產階級維新派積極創辦女子中小學堂。盡管如此,中國女性的學校教育仍未有任何制度上的支持。直到1907年3月8日,清學部頒布了《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才從制度上確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1922年《壬戌學制》頒布后,中國才開始實行男學和女學并軌。興辦學堂和政策保障盡管使女性獲得了在校接受教育的機會,但為女性提供專門高等教育的高等學校仍未創辦,這也意味著此時的女性仍未能在國內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然而,盡管在國內機會渺茫,但女子留學教育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女子留學教育的發展證明了女性擁有同男性一樣的智慧和能力,在促進女子高等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受教會學校和留學教育的影響,當時的許多進步人士開始認識到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男女平等意識覺醒和進步人士的努力下,中國女子高等學校呼之欲出。中國女子高等教育以“”前后,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成立,北京大學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聯袂公開招考女學生兩大事件為標志。[3]至此,中國的女子高等教育才真正從理想轉變成現實。但受傳統觀念和社會因素的制約,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發展緩慢。期間高等教育發展的中斷,對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乃至全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女子高等教育才得以恢復和發展。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為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發展條件。與此同時,國家法律也為公民的受教育權提供了重要保障。198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為更廣泛的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由此獲得了更多有潛力的生源。除此之外,《憲法》和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教育法》等為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提供了進一步的法律保障。而后,政府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出臺了相關政策,高等教育主體擴大,為廣大公民提供更廣泛的教育機會。由此,女子高等教育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
2中日兩國女子高等教育的特點
2.1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特點
2.1.1家庭本位的女子高等教育理念
1887年,重視女子教育的日本伊藤內閣文部大臣森有禮明確指出:“女子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女子為人之良妻,為人之賢母,管理家庭、熏陶子女所必須之氣質才能。國家富強之根本在教育,教育之根本在女子教育,女子教育發達與否與國家安危有直接關系。”[4]從1899年頒布的《高等女校令》,日本就以培養“賢妻良母”的家庭本位教育理念為女子高等教育理念,并沿用至今。日本文部大臣樺山資紀在談論高等女學校的目的時提到“高等女學校的教育在于培養學生于他日嫁到中流以上家庭后成為賢母良妻的素養”。[5]由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主要以培養家庭型女性為主,其課程設置主要圍繞社會學科、家政和教育三方面來進行,女性的特點比較突出。盡管在女性文化和社會需求的影響下,女性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女性擺脫家庭婦女的社會地位,參與到經濟、科技、文化建設中來,工科、綜合學科的女性比例得到了提高,但從大體上看,文科教育仍是女性高等教育的主要選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仍然主要是為了婚姻家庭做準備。由于辦學理念的影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更側重女性作為家庭婦女角色的內在品質的培養,非常重視發展女性的文化修養、道德品質、審美觀念。盡管以培養“賢妻良母”的家庭本位教育理念來指導女子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女性的才華和能力,降低了女性在職場上與男性一爭高低的可能性,但是“賢妻良母”的高等教育理念為實現性別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高品質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對為后代優質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2.1.2辦學結構多樣化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包括四年制的女子高等教育形式(其中根據辦學主體又可分為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和二至三年的短期教育形式。其中,短期大學對日本女性高等教育的影響極為重大。在短期大學中接受教育的女性占了短期大學總人數的90%以上。其次,女子高等教育不僅有男女共同大學提供,單一性別的女子高校也起著不可取代的輔助作用,為女性提供了相對完善的高等教育形式和多樣化的高等教育選擇。然而,隨著女性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男女平等觀念以及社會產業機構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女性就讀于男女共同大學,單一性別的女子學院生源萎縮,數量減少。
2.2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特點
2.2.1社會本位的教育理念
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已經跳出傳統的女性教育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變遷,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亟需各類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女性也積極投入國家建設的隊伍中。此時的高等教育,包括女子高等教育,較以往而言,多承擔了一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的教育目標,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主要以服務社會為主,女子高等教育也以培養能力型女性為目標。在國家建設亟需人才的社會大背景下,此時出臺的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都極大地推動了女子高等教育向為社會服務的方向發展。不僅如此,中國高等教育中,女性在理工科的比例相對較高,女生的學科分布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工學、語言文學和經濟學。
2.2.2以男女共同大學為主,單一性別的女子高校為數不多
由于社會對男性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和標準相對統一,根據女性特點設立的單一性別的女子高等學校數量較少。到2003年底,我國獨立設置的女子院校、高等院校中的女子學院以及各省市婦女干部學校辦的女子大專班約有30多所。[6]這使得高等教育偏中性化,女子高等教育的特點不突出,導致女性的很多優點和特長都無法充分發揮。相對而言,單一性別的女子高等學校更能照顧到女性個性化特點,并針對女性的個性特點和優勢制定更符合女性成長規律的教育目標。“因性施教”的教育目標有利于女大學生個性化發展,更容易培養出具有“四自”精神的女性。
3對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的啟示
3.1改善女子教育結構單一的形勢
我國女子教育主要以中性化的男女共同大學為主,單獨的女子高校不僅數量少,而且質量、規模及辦學層次等較日本單獨女子高校而言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發展失衡等問題。受地域環境、民族文化差異性和面臨問題復雜性等影響,公民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培養和發展女性特點和個性的單獨女子高校數量上不足以滿足地域差異等問題帶來的教育需求,應當根據需要適當發展女子高等學院,為女性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選擇,為培養女性的個性化和發揮女性優勢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資源和環境。
3.2注重女子的德育和美育
我國女子高等教育與男子高等教育目標一致,都主要致力于培養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能力智力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輕視了德育和美育。這對家庭的發展極為不利,也會影響社會的長遠發展。女性作為重要的家庭成員之一,其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審美觀念等對家庭和睦和子女的教育方面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盡管男女平等的政策、法律保障和社會意識使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但是,目前的形勢是我國的家庭事務和對子女的教育仍然主要由母親來承擔,足可見女性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審美情操在家庭中,尤其在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樣的,在女性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在一個能“撐起半邊天”的人群中,如果缺少德育和美育,對國家和社會的影響也同樣不可小覷。因而提高女性的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是女子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3.3教育層次多樣化
為提高女性的社會能力和智力能力發展的大學教育必不可少。然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僅要求女性同男性一樣擁有縱向高深的知識儲備,而且要求女性擁有較強適應社會的變化的能力。這就需要男女共同大學和專門的女子高校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女性人才的本科、碩士、博士教育。同時,借鑒日本短期女子大學的教育模式對緩解就業壓力和實現女性職業轉變也具有現實意義。
3.4培養女性“為知識而知識”的文化追求
很多日本女性都進入短期大學接受實用性高等教育,中國的女子高等教育在目前就業形勢困難的情況下也比較側重教育的實用性,無論是高校還是女性本身,對女性在學術上的追求和關心甚少,以致女性在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中職位和職稱越高,女性所占的比例越少。對知識本身的追求,是每個人的權利。對學術自由的追求不只有男性才能做到,女性同樣擁有可以與男性相較的智慧和能力。培養女性“為知識而知識”的追求學術自由的精神也是高校應該重視的一方面。
參考文獻:
[1]李卓,張冬冬.近代日本女子教育發展原因探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72.
[2]劉歡歡.中、美、日三國的女子高等教育發展比較研究[J].高教論壇,2010:30.
[3]趙葉珠.美日中三國女子高等教育比較[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2):45,192.
[4](日)大久保利謙.森有禮全集(第一卷)[M].東京:宣文書堂書店,1972:611.
[5](日)樺山資紀.樺山文相在地方視學官會議上的演講[Z].東京:教育史時論,1899-07-25:22.
[6]章艷晶,孫家明.中、美、日女子高等教育之比較[J].女性教育研究,2009:77-78.
[7]曹永馨.淺析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及其對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9(4):83.
[8]王瑤.日本女子大學的發展對我國女子高等教育的啟示[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2(3):37-38.
作者:玉連芳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工程建設招標肢解發包問題分析
- 下一篇:工程設計私有云系統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