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8:00: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市場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市場品牌營銷論文
摘要:中國入世以后,我們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從國內市場營銷來看,農村這個區域市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環境決定的。倡導品牌營銷是切入點。依據是: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轉變農民消費觀念,提高品牌營銷水準;建立品牌營銷網絡,推進營銷體制創新;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運行規模效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普及市場營銷知識,培養現代農民營銷專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作為每個生產和流通企業來說,都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區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漸顯現出來。企業在生產和營銷實踐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坦途也有誤區。中國加入WTO以后,營銷的重心應轉向哪里?怎樣轉?采用什么樣的策略轉?都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
過去,我們在戰略目標市場營銷定位上曾產生過一些誤區。主要表現是:從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比較分析看,重視城市市場而忽視農村市場;在內陸城市市場與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比較,重視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忽視內陸城市市場;在中小城市市場與鄉鎮市場比較看,重視中小城市市場忽視鄉鎮市場。理由是城市購買力高消費層次高,農村購買力低,消費層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企業以較高的效益回報;后者,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會有較大的效益回報。因此,城市市場擁擠,廣告鋪天蓋地,農村市場冷落、蕭條。中國有9億農民消費者在農村,不重視開發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就失去了未來的商機。據零點指標網與零點調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對遼、豫、鄂、皖、津、川、浙、陜、粵等11個省市34個地區115位18—60歲的農村居民的隨機入戶訪問得出的結論是:農民消費有品牌,市場潛力巨大。面向農村市場,倡導品牌營銷是一種最佳的理性選擇。
一、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農民依據什么購買商品,很顯然是靠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8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業全面實行了改革,糧食自給有余,溫飽已基本解決,糧食總量平衡、豐年有余、部分地區相對過剩。林、牧、漁業也有了較大發展,農民收入在持續走低過程中略有提升。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全國范圍內農村看,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1997年增長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2000年增長2.1%;2001年有一個恢復性增長,達到4%。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省區或農戶純收入與全國平均增幅指數也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為在農村實施品牌營銷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有2億人,在城鄉之間流動,2001年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有8000萬人,同比增長5%,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3%。近期,國家又出臺了新的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各省又根據總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動的鼓勵措施的地方法規,從現在開始未來5-10年,中國農村人口將有億萬人轉移到中小城鎮和大城市。消費群眾變數的加快,為產品的品牌營銷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引導農民轉變消費,提高品牌營銷的水準。隨著農民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文化知識的提高,消費觀念和生活習俗也會發生較大的相應變化。那種“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短缺時期消費觀念,將會被實用、時尚、創新、效益的新觀念所取代。據社會經濟調查及商務咨詢機構提供的資料看,未來農村品牌消費的水準會逐步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類知名品牌商品上:一類是農業生產用品。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摩托車、農用車和小型運輸車、灌溉設備、發展林、牧、漁業的基礎設備將會有大幅度增長;二類是家用電器類。如:黑白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商品的銷量看好;第三類是洗滌用品。如:洗衣粉、洗發水、各類肥皂等等賣點也不差;第四類是保健品。如:補腦、補鈣、補血等滋補品也有一定市場;第五類是各類飲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上也有相當大的消費群體;第六類是電腦類及通訊器材。電話、手機、電腦等在富裕起來的農村,需求呈上升勢頭。從農村消費者需求心理分析,從感覺、知覺到認知程度,他們對質量優、價格適當、服務好的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由此,我們的生產和營銷企業應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根據產品進入市場的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組織好品牌營銷,在營銷實踐中,提高產品品牌的層次。
三、從建立品牌營銷網絡入手,推進營銷體制的創新。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農村物資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鄉鎮合作社、供銷點和小賣店。中國入世以后,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遠遠適應不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有些省區對原有的農村供銷社營銷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首先,在產權關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營銷體制。這種新的體制應當包括:國有的、集體的、民營的、股份的、外資的、個體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運行機制上進行變革。以資本運營為主要切入點,推進農村營銷業態的轉變。借鑒發達國家比較成功的經驗,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時期,小中城鎮建設會逐步發展起來,圍繞著省會、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邊地帶,鐵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點和進出口處,應逐步成為商家發展業績的佳境選擇,在這些地區可以推進倉儲式,連鎖經營,批發市場,專賣市場,綜合配送中等等業態形式的發展;其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優勢,指導農村農戶加公司模式的發展,逐步形成訂單農業、項目農業、產、供、銷配套農業。在以上三種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廣以網絡營銷和綠色營銷的業態。培訓網絡和綠色營銷人員、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定期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民銷售產品品牌、消費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網絡綠色營銷會員俱樂部,倡導全新的生活健康,現代營銷理念,推介綠色產品,總結營銷經驗,逐步地把我國互聯網絡營銷建設和發展起來。
農村市場監管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發(20**)1號,以下簡稱“中央1號文件”)規定:“對合法經營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于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這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增收入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堅決予以落實。這項政策對基層工商部門依法實施對農村市場監管,與時俱進更新監管觀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農村工商所作為工商行政管理的第一線,一定要高度重視這項新出臺的新政策,對照在實際工作中落實。
一、農村市場面臨監管新課題
對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免辦工商登記、免收稅費屬于一種行政豁免措施,從一方面來看,這項政策緩解了農業生產的壓力,一定程度刺激了農業剩余勞動力參與小商業小服務業的積極性,從而間接增加了農民收入,減輕了農民負擔;另一方面,從農村市場監督管理的現狀來看,農村流動性的無照小商小販合法地位的確立,又對農村工商所對農村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主要表現如下:對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免于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既減輕了農村工商所監督管理難度,節省了行政管理成本,又現實上損害了農村市場其他市場經營主體(持照經營戶)的利益,客觀上形成對市場準入關把守和規費收取、依法管理的活動的壓力。農村經濟相對于城市經濟而言,具有分散性、自發性、規模小等特點。農村相對落后的市場購買力和消費水平、簡陋的經營條件、閉塞的交通通訊條件等是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產生的物質基礎和客觀原因,農村居民相對低下的文化水平、薄弱的法律法規意識是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無照經營產生的主觀原因,而傳統的生產小手工藝、經營慣例、風俗習慣是其存在的社會土壤。首先,農村沒有大型的、規模化的綜合市場,只有小型的農村市場和零星的集市貿易點,且分布極不平衡,市場的需求量小,可容納的經營空間小,農村富余勞力資源豐富,從事小商小販的人數年年遞增,而商業資源的增長和勞動力對其的日益需求不成正比,過度的、不良性的競爭造成農村經營者的利潤率偏低;大部分農村鄉鎮也沒有什么規模化的企業和其他經濟實體,農村居民的收入還是以農副業生產所獲為主。“中央1號文件”下達之前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無照經營者就已客觀存在,那時他們未經工商部門核準登記就從事某種經營活動,其間跨越了相關部門的行政審批和主體資格審核而直接進入市場參與競爭,規避了稅費,游離在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之外,達到減少交易成本支出的目的,這便是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無照經營的利益驅動機制。其次,農村經濟不發達,農民收入水平低,過重的稅費負擔和不正常的攤派使農村經營者難以為繼,于是有的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經營者干脆從事無照經營。再次,現有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隱性市場障礙的存在,監督管理措施的相對落后,如農村基層工商所相對薄弱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執法資源而造成執法力量的嚴重不足,也是造成農村市場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產無照經營現象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央1號文件”下達之前,農村工商所的相當一部分精力用在對農村無照流動小商小販的管理上;對農村流動性的小商小販免于工商登記和收取有關稅費,一方面顯然減輕了農村工商所監督管理難度,節省了行政管理成本,使之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去處理其他方面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這類經營者的合法存在,擠占了已辦登記辦照正常繳納稅費的個體工商業主的市場份額,形成了經營成本雙軌制,引起他們(有照經營戶)市場競爭機制不公平之感,從而產生經營成本考慮而想方設法進行規避必要的法定義務,客觀上形成對市場準入關把守和規費收取、依法管理的活動的壓力。因為,在“中央1號文件”出臺之前,農村流動性的無照小商小販處于非法地位,工商部門對無照經營行為的取締客觀上形成此類經營群體處于地下狀態,其他合法經營的有照經營戶在行政執法權力的震攝不會趨向上述狀態;但新政策對農村流動性的無照小商小販合法地位的確認并免其稅費,使相當都分原有照的小商小販趨向解除市場準入登記,而更多的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參與農村市場競爭,從而對其他存在的合法經營主體形成沖擊,對原有的農村市場監管體系中的合法經營戶、農村工商所、流動性的無照小商小販組成的相對穩定的監管系統有一定的分解,形成合法持照戶和流動性的無照小商小販雙方數量的消長變化,從而要求農村工商所的監管方式的破立,提出了新挑戰,基層工商部門應認真重視這個課題,科學探索對策,既要不折不扣執行中央政策,又要使相應出現的消極因素減至最低,甚至以此為契機,更新監管觀念,趨于建立另一種更科學合理的相應穩定的監管狀態。
二、貫徹中央1號文件的思考
中央1號文件的這個規定,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政策,基層工商部門要認真了解文件的基本文件的基本內容、政策措施和總體要求,切實把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
在辯證看待這個問題的基礎上,要充分強調工作的預見性和計劃性、針對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落實政策,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農村市場營銷論文
摘要:體驗營銷在城市市場中的實施為一些企業創造了可觀的利潤,但隨著城市市場競爭手段的同質化,一些企業在思考將體驗營銷從城市市場延伸到農村市場。本文認為,在農村市場實施體驗營銷,應該從農村市場的特點出發,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提供培訓機會,創造學習體驗;帶動農民致富,創造收獲體驗;重視可戶溝通,加強情感體驗;調查促銷方式,創造快樂體驗;把握農村需求,提供個性體驗。
關鍵詞:體驗營銷農村市場策略
繼產品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體驗經濟時代已經來臨。進入21世紀,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企業的誘導和操縱,而是表現出主動地分辨和選擇企業與產品、主動地提出自己對產品的設計的意見,或是參與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的強烈愿望。隨著消費者的這種自主意識的提高,企業的營銷模式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由原來的產品營銷,發展到服務營銷,最后發展到體驗營銷。我國城鄉差別很大,城市得天獨厚的經濟條件。地理環境等等因素使得體驗營銷得以順利地發展。隨著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和個體私營經濟的繁榮,各地農村經濟形勢逐年趨好,廣大農民的購買力不斷增強,農村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旺盛的需求。
體驗營銷的概念
體驗是一種感覺,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人們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經驗甚至是精神的某一個特定水平時,在意識層面所產生的感覺;體驗是創造記憶的經歷和過程;體驗是個性化和互動的一系列事件和經歷。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著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活動。可見,體驗強調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企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對消費者施加影響并引起內在反應,消費者在受影響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儲存于大腦并可以引起的回憶。
農村市場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農村居住人口約占70%。如此龐大的農村消費市場尚未被大規模開發的現狀,向人們昭示:農村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如何有效地開拓農村市場?解決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都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農村發展狀況入手分析,農村市場發展不起來,關鍵是貧困原因造成的。解決貧困問題,對于農村市場的開發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開拓農村市場要以農民為中心,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貧困問題。
關鍵詞:農村市場化農村市場貧困改革
我國是一個超級農業大國,而農業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的貢獻遠不及其它小國家的農業對自己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中國70%的人口在農村,1998年,農村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要15.8%,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但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它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擴張潛力,啟動農村市場對于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
一農村市場啟動不動的原因及對策
目前,在中國7萬億存款中,農村居民僅擁有1萬億,人均只有1200左右,農民的增收又較緩慢,農民的增收幅度2001年又比2000年回落了0.3%。所以農村市場啟動不動主要是沒錢,即貧困原因造成的。
貧困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所能夠完全根除的社會“頑癥”。它的存在對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構成了一種巨大的鉗制性力量。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構成了一種巨大的鉗制性力量,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以及人群生活水平之間的懸殊差異,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均是一顆“定時炸彈”。我國自1994年國務院制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在反貧困的問題上已經取的了一系列的成就。截止到1998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改革開放初期地2.5億減少到4210萬人。
農村市場品牌營銷論文
摘要:中國入世以后,我們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從國內市場營銷來看,農村這個區域市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環境決定的。倡導品牌營銷是切入點。依據是: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轉變農民消費觀念,提高品牌營銷水準;建立品牌營銷網絡,推進營銷體制創新;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運行規模效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普及市場營銷知識,培養現代農民營銷專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作為每個生產和流通企業來說,都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區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漸顯現出來。企業在生產和營銷實踐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坦途也有誤區。中國加入WTO以后,營銷的重心應轉向哪里?怎樣轉?采用什么樣的策略轉?都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
過去,我們在戰略目標市場營銷定位上曾產生過一些誤區。主要表現是:從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比較分析看,重視城市市場而忽視農村市場;在內陸城市市場與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比較,重視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忽視內陸城市市場;在中小城市市場與鄉鎮市場比較看,重視中小城市市場忽視鄉鎮市場。理由是城市購買力高消費層次高,農村購買力低,消費層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企業以較高的效益回報;后者,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會有較大的效益回報。因此,城市市場擁擠,廣告鋪天蓋地,農村市場冷落、蕭條。中國有9億農民消費者在農村,不重視開發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就失去了未來的商機。據零點指標網與零點調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對遼、豫、鄂、皖、津、川、浙、陜、粵等11個省市34個地區115位18—60歲的農村居民的隨機入戶訪問得出的結論是:農民消費有品牌,市場潛力巨大。面向農村市場,倡導品牌營銷是一種最佳的理性選擇。
一、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農民依據什么購買商品,很顯然是靠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8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業全面實行了改革,糧食自給有余,溫飽已基本解決,糧食總量平衡、豐年有余、部分地區相對過剩。林、牧、漁業也有了較大發展,農民收入在持續走低過程中略有提升。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全國范圍內農村看,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1997年增長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2000年增長2.1%;2001年有一個恢復性增長,達到4%。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省區或農戶純收入與全國平均增幅指數也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為在農村實施品牌營銷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有2億人,在城鄉之間流動,2001年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有8000萬人,同比增長5%,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3%。近期,國家又出臺了新的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各省又根據總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動的鼓勵措施的地方法規,從現在開始未來5-10年,中國農村人口將有億萬人轉移到中小城鎮和大城市。消費群眾變數的加快,為產品的品牌營銷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引導農民轉變消費,提高品牌營銷的水準。隨著農民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文化知識的提高,消費觀念和生活習俗也會發生較大的相應變化。那種“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短缺時期消費觀念,將會被實用、時尚、創新、效益的新觀念所取代。據社會經濟調查及商務咨詢機構提供的資料看,未來農村品牌消費的水準會逐步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類知名品牌商品上:一類是農業生產用品。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摩托車、農用車和小型運輸車、灌溉設備、發展林、牧、漁業的基礎設備將會有大幅度增長;二類是家用電器類。如:黑白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商品的銷量看好;第三類是洗滌用品。如:洗衣粉、洗發水、各類肥皂等等賣點也不差;第四類是保健品。如:補腦、補鈣、補血等滋補品也有一定市場;第五類是各類飲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上也有相當大的消費群體;第六類是電腦類及通訊器材。電話、手機、電腦等在富裕起來的農村,需求呈上升勢頭。從農村消費者需求心理分析,從感覺、知覺到認知程度,他們對質量優、價格適當、服務好的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由此,我們的生產和營銷企業應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根據產品進入市場的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組織好品牌營銷,在營銷實踐中,提高產品品牌的層次
三、從建立品牌營銷網絡入手,推進營銷體制的創新。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農村物資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鄉鎮合作社、供銷點和小賣店。中國入世以后,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遠遠適應不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有些省區對原有的農村供銷社營銷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首先,在產權關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營銷體制。這種新的體制應當包括:國有的、集體的、民營的、股份的、外資的、個體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運行機制上進行變革。以資本運營為主要切入點,推進農村營銷業態的轉變。借鑒發達國家比較成功的經驗,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時期,小中城鎮建設會逐步發展起來,圍繞著省會、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邊地帶,鐵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點和進出口處,應逐步成為商家發展業績的佳境選擇,在這些地區可以推進倉儲式,連鎖經營,批發市場,專賣市場,綜合配送中等等業態形式的發展;其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優勢,指導農村農戶加公司模式的發展,逐步形成訂單農業、項目農業、產、供、銷配套農業。在以上三種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廣以網絡營銷和綠色營銷的業態。培訓網絡和綠色營銷人員、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定期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民銷售產品品牌、消費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網絡綠色營銷會員俱樂部,倡導全新的生活健康,現代營銷理念,推介綠色產品,總結營銷經驗,逐步地把我國互聯網絡營銷建設和發展起來。
農村市場品牌營銷研究
摘要:中國入世以后,我們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從國內市場營銷來看,農村這個區域市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環境決定的。倡導品牌營銷是切入點。依據是: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轉變農民消費觀念,提高品牌營銷水準;建立品牌營銷網絡,推進營銷體制創新;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運行規模效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普及市場營銷知識,培養現代農民營銷專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作為每個生產和流通企業來說,都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區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漸顯現出來。企業在生產和營銷實踐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坦途也有誤區。中國加入WTO以后,營銷的重心應轉向哪里?怎樣轉?采用什么樣的策略轉?都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
過去,我們在戰略目標市場營銷定位上曾產生過一些誤區。主要表現是:從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比較分析看,重視城市市場而忽視農村市場;在內陸城市市場與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比較,重視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忽視內陸城市市場;在中小城市市場與鄉鎮市場比較看,重視中小城市市場忽視鄉鎮市場。理由是城市購買力高消費層次高,農村購買力低,消費層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企業以較高的效益回報;后者,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會有較大的效益回報。因此,城市市場擁擠,廣告鋪天蓋地,農村市場冷落、蕭條。中國有9億農民消費者在農村,不重視開發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就失去了未來的商機。據零點指標網與零點調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對遼、豫、鄂、皖、津、川、浙、陜、粵等11個省市34個地區115位18—60歲的農村居民的隨機入戶訪問得出的結論是:農民消費有品牌,市場潛力巨大。面向農村市場,倡導品牌營銷是一種最佳的理性選擇。
一、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農民依據什么購買商品,很顯然是靠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8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業全面實行了改革,糧食自給有余,溫飽已基本解決,糧食總量平衡、豐年有余、部分地區相對過剩。林、牧、漁業也有了較大發展,農民收入在持續走低過程中略有提升。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全國范圍內農村看,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1997年增長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2000年增長2.1%;2001年有一個恢復性增長,達到4%。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省區或農戶純收入與全國平均增幅指數也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為在農村實施品牌營銷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有2億人,在城鄉之間流動,2001年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有8000萬人,同比增長5%,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3%。近期,國家又出臺了新的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各省又根據總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動的鼓勵措施的地方法規,從現在開始未來5-10年,中國農村人口將有億萬人轉移到中小城鎮和大城市。消費群眾變數的加快,為產品的品牌營銷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引導農民轉變消費,提高品牌營銷的水準。隨著農民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文化知識的提高,消費觀念和生活習俗也會發生較大的相應變化。那種“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短缺時期消費觀念,將會被實用、時尚、創新、效益的新觀念所取代。據社會經濟調查及商務咨詢機構提供的資料看,未來農村品牌消費的水準會逐步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類知名品牌商品上:一類是農業生產用品。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摩托車、農用車和小型運輸車、灌溉設備、發展林、牧、漁業的基礎設備將會有大幅度增長;二類是家用電器類。如:黑白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商品的銷量看好;第三類是洗滌用品。如:洗衣粉、洗發水、各類肥皂等等賣點也不差;第四類是保健品。如:補腦、補鈣、補血等滋補品也有一定市場;第五類是各類飲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上也有相當大的消費群體;第六類是電腦類及通訊器材。電話、手機、電腦等在富裕起來的農村,需求呈上升勢頭。從農村消費者需求心理分析,從感覺、知覺到認知程度,他們對質量優、價格適當、服務好的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由此,我們的生產和營銷企業應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根據產品進入市場的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組織好品牌營銷,在營銷實踐中,提高產品品牌的層次。
三、從建立品牌營銷網絡入手,推進營銷體制的創新。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農村物資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鄉鎮合作社、供銷點和小賣店。中國入世以后,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遠遠適應不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有些省區對原有的農村供銷社營銷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首先,在產權關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營銷體制。這種新的體制應當包括:國有的、集體的、民營的、股份的、外資的、個體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運行機制上進行變革。以資本運營為主要切入點,推進農村營銷業態的轉變。借鑒發達國家比較成功的經驗,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時期,小中城鎮建設會逐步發展起來,圍繞著省會、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邊地帶,鐵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點和進出口處,應逐步成為商家發展業績的佳境選擇,在這些地區可以推進倉儲式,連鎖經營,批發市場,專賣市場,綜合配送中等等業態形式的發展;其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優勢,指導農村農戶加公司模式的發展,逐步形成訂單農業、項目農業、產、供、銷配套農業。在以上三種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廣以網絡營銷和綠色營銷的業態。培訓網絡和綠色營銷人員、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定期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民銷售產品品牌、消費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網絡綠色營銷會員俱樂部,倡導全新的生活健康,現代營銷理念,推介綠色產品,總結營銷經驗,逐步地把我國互聯網絡營銷建設和發展起來。
農村市場品牌營銷論文
摘要:中國入世以后,我們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從國內市場營銷來看,農村這個區域市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初級階段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環境決定的。倡導品牌營銷是切入點。依據是: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轉變農民消費觀念,提高品牌營銷水準;建立品牌營銷網絡,推進營銷體制創新;實現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增強經濟運行規模效應;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普及市場營銷知識,培養現代農民營銷專家。
2001年11月10日,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作為每個生產和流通企業來說,都面對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區域化、本土化特征逐漸顯現出來。企業在生產和營銷實踐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有坦途也有誤區。中國加入WTO以后,營銷的重心應轉向哪里?怎樣轉?采用什么樣的策略轉?都是我們面臨的全新課題。
過去,我們在戰略目標市場營銷定位上曾產生過一些誤區。主要表現是:從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比較分析看,重視城市市場而忽視農村市場;在內陸城市市場與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比較,重視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市場,忽視內陸城市市場;在中小城市市場與鄉鎮市場比較看,重視中小城市市場忽視鄉鎮市場。理由是城市購買力高消費層次高,農村購買力低,消費層次低。前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給企業以較高的效益回報;后者,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會有較大的效益回報。因此,城市市場擁擠,廣告鋪天蓋地,農村市場冷落、蕭條。中國有9億農民消費者在農村,不重視開發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就失去了未來的商機。據零點指標網與零點調查2001年7—8月完成的對遼、豫、鄂、皖、津、川、浙、陜、粵等11個省市34個地區115位18—60歲的農村居民的隨機入戶訪問得出的結論是:農民消費有品牌,市場潛力巨大。面向農村市場,倡導品牌營銷是一種最佳的理性選擇。
一、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城鄉消費群體變數的加快是品牌消費的基礎。農民依據什么購買商品,很顯然是靠收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8億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業全面實行了改革,糧食自給有余,溫飽已基本解決,糧食總量平衡、豐年有余、部分地區相對過剩。林、牧、漁業也有了較大發展,農民收入在持續走低過程中略有提升。據有關部門統計,從全國范圍內農村看,199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1997年增長4.6%;1998年增長4.3%;1999年增長3.8%;2000年增長2.1%;2001年有一個恢復性增長,達到4%。但是,具體到某一個省區或農戶純收入與全國平均增幅指數也有比較大的差異。這就為在農村實施品牌營銷提供了客觀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有2億人,在城鄉之間流動,2001年農村外出打工的勞動力有8000萬人,同比增長5%,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6.3%。近期,國家又出臺了新的人口流動戶籍政策,各省又根據總的政策又制定了一些人口流動的鼓勵措施的地方法規,從現在開始未來5-10年,中國農村人口將有億萬人轉移到中小城鎮和大城市。消費群眾變數的加快,為產品的品牌營銷提供了基礎條件。
二、引導農民轉變消費,提高品牌營銷的水準。隨著農民城市化的推進,農民文化知識的提高,消費觀念和生活習俗也會發生較大的相應變化。那種“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短缺時期消費觀念,將會被實用、時尚、創新、效益的新觀念所取代。據社會經濟調查及商務咨詢機構提供的資料看,未來農村品牌消費的水準會逐步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類知名品牌商品上:一類是農業生產用品。如:種子、化肥、農業機械、摩托車、農用車和小型運輸車、灌溉設備、發展林、牧、漁業的基礎設備將會有大幅度增長;二類是家用電器類。如:黑白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等商品的銷量看好;第三類是洗滌用品。如:洗衣粉、洗發水、各類肥皂等等賣點也不差;第四類是保健品。如:補腦、補鈣、補血等滋補品也有一定市場;第五類是各類飲料及小食品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市場上也有相當大的消費群體;第六類是電腦類及通訊器材。電話、手機、電腦等在富裕起來的農村,需求呈上升勢頭。從農村消費者需求心理分析,從感覺、知覺到認知程度,他們對質量優、價格適當、服務好的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由此,我們的生產和營銷企業應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根據產品進入市場的導入——成長——成熟——衰退四個階段,組織好品牌營銷,在營銷實踐中,提高產品品牌的層次。
三、從建立品牌營銷網絡入手,推進營銷體制的創新。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農村物資的流通渠道主要是依靠鄉鎮合作社、供銷點和小賣店。中國入世以后,原有的計劃經濟時期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遠遠適應不了廣大農村消費者的需求。現在有些省區對原有的農村供銷社營銷體制,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首先,在產權關系上改革。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營銷體制。這種新的體制應當包括:國有的、集體的、民營的、股份的、外資的、個體的、合作的等等一系列不同所有制形式;其次,在運行機制上進行變革。以資本運營為主要切入點,推進農村營銷業態的轉變。借鑒發達國家比較成功的經驗,一個農業國家向工業國家轉型時期,小中城鎮建設會逐步發展起來,圍繞著省會、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大都市的周邊地帶,鐵路、民航、高速公路的站點和進出口處,應逐步成為商家發展業績的佳境選擇,在這些地區可以推進倉儲式,連鎖經營,批發市場,專賣市場,綜合配送中等等業態形式的發展;其次,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優勢,指導農村農戶加公司模式的發展,逐步形成訂單農業、項目農業、產、供、銷配套農業。在以上三種形式改革中,逐步推廣以網絡營銷和綠色營銷的業態。培訓網絡和綠色營銷人員、選育無公害農產品,通過互聯網定期農產品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民銷售產品品牌、消費自己需求的商品品牌。也可以建立網絡綠色營銷會員俱樂部,倡導全新的生活健康,現代營銷理念,推介綠色產品,總結營銷經驗,逐步地把我國互聯網絡營銷建設和發展起來。
淺析郵政儲蓄農村市場
目前中國正致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
郵政儲蓄銀行只有植根農村市場,才能綻放出真正的光彩。從政策面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自06年3月以來,福建、湖北、陜西3個試點省郵儲部門開展了小額質押貸款試點工作,截至06年8月27日,一共審批放款9214筆,金額達2.82億元;貸款結余3866筆,金額突破了1億元,由于手續簡單、利率低在農村區深受老百姓歡迎,這只是郵政儲蓄經營資產類業務的開始,隨著政府支持三農力度的不斷加大,在政策上會進一步引導郵政銀行向農村傾斜。
從監管面看,銀監會4月正式成立銀行監管四部,在加強對郵政儲蓄機構等金融機構監管的同時,積極引導郵政儲蓄機構在業務拓展上向農村地區傾斜,支持郵政儲蓄資金擴大自主平穩運用。
從市場方面看,農村金融市場多年來處于萎縮、凋敝狀態,農村信用社呆壞賬問題嚴重,農民貸款難,手續繁雜,并且由于缺乏競爭農信社將貸款利息一浮到頂,又增加了農民的貸款成本,造成非法集資盛行、私人借貸嚴重,市場也需求全國性銀行機構來提供現代化金融服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紛紛撤并農村網點,將業務重心轉向城市。郵政儲蓄是國內網點數量最多的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已超過35000個,其中縣及縣以下農村網點占2/3以上,郵政儲蓄開展農村金融業務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地域優勢。一方面農村郵政部門網點多面廣,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提高經營效益,紛紛撤離或撤并縣、鄉鎮級營業機構,這為農村郵政儲蓄拓展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農村郵政儲蓄業務快速發展提供地域條件。
二是政策優勢。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推進新農村建設,必將推動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同時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機構收縮基層營業網點,這都給農村郵政儲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農村市場食鹽安全思考
從我市近幾年碘鹽覆蓋率和居民戶合格碘鹽食用率抽查結果來看,喜中有憂,喜的是“兩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食用碘鹽防治碘缺乏病意識深入人心,尤其是城區非碘鹽基本絕跡,憂的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縣(市)交界、用鹽單位附近、加工作坊周邊,村民食用非碘鹽現象較為普遍,有的明知是假冒碘鹽也照吃不誤,還有的干脆吃起了工業鹽。我國近10億人口生活在農村,保證農村地區食鹽安全,讓農民食用合格碘鹽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是考驗我們在專營條件下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提高人口智力,提升民族素質的一個大事,因此切實解決農村食鹽安全,保證農民食用合格碘鹽問題不容忽視,可以說是檢驗我們食鹽專營部門執政能力的一道必答題。
措施一:強化宣傳引導消費。農民食用非碘鹽、假冒碘鹽有收入問題,但更主要的是認識問題,鹽業部門要從農村市場實際出發,創新宣傳方式。如充分運用廣播和健康訪萬家等方式,宣傳到每一個農戶家中,讓他們知曉食用非碘鹽、假冒碘鹽、工業鹽的危害,了解食用合格碘鹽的好處,從要節約開支還是要身體健康中算好大賬,從貪圖眼前小利還是要長遠利益中有一個正確取舍。切實增強農民鹽業法制意識,營造遵守鹽業法規為榮,違背鹽業法規為恥,食用合格碘鹽為榮,食用非碘鹽為恥的氛圍。
措施二:強化終端網絡建設。應該說鹽業部門普遍在轉批環節抓得是比較到位的,當前的重點工作應當放到終端市場即零售環節上,要依法合理布局,實施定點零售,按照《江蘇省碘鹽零售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根據轄區供應人口、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科學確定碘鹽零售定點單位和個人,建立安全、暢通、有效的銷售渠道,保證合格碘鹽通過這一管道進入千家萬戶。
措施三:強化食鹽安全村建設。去年,省鹽務局、食品藥品監督局、衛生廳三部門聯合決定在全省開展創建食鹽安全村活動,通過層層簽訂創建食鹽安全村責任書,調動社會力量齊抓共管食鹽市場,在農村地區構筑防范私鹽入侵的“防火墻”,創造有利于農民食用合格碘鹽的大環境,這是實現食鹽市場長治久安的需要,是著眼農村碘鹽市場的有力舉措,是實現食鹽安全的治本之策。
措施四:持續整規食鹽市場。“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農村是制售假冒偽劣食鹽違法活動的高發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每年查處食鹽違法案件的80%以上發生在農村,急性食鹽中毒事故也大多數發生在農村,整頓和規范農村食鹽市場秩序任重道遠。鹽業行政執法部門要通過持續整頓和規范農村食鹽市場,凈化食鹽市場秩序,使各類非碘鹽、假冒碘鹽、工業鹽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農村無立足之地,為農民營造一個放心的食鹽消費環境。
市開拓農村市場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開拓我省農村市場的意見》(蘇政發〔20*〕25號)精神,大力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完善農村現代商品流通網絡,為農民生產生活創造安全、便捷、實惠的市場環境,現就加快開拓我市農村市場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開拓農村市場重要性的認識
黨中央、國務院今年1月1日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對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開拓農村市場,在農村發展現代流通業提出了明確要求,省委、省政府對此進行了部署。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開拓農村市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我市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重要舉措,對促進我市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關區縣政府和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措施抓好落實。
二、明確開拓農村市場的主要任務
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構建新型流通網絡,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進程,是加快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加快運用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在全市郊縣全面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消費品的連鎖農家店。20*年要建成400個連鎖農家店,使總數超過600個。到2007年底,全市鄉(鎮)村兩級連鎖農家店要達到1000個,并建成一批面向農村市場的商品配送中心,基本實現縣城有配送中心、鄉(鎮)有中型超市、主要行政村有連鎖農家店,農家店在行政村的覆蓋面在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