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定位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22:00: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目標定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公共人力資源目標定位分析
一、風險社會下公共人力資源目標的概述
公共人力資源目標是指公共部門在風險社會下根據組織發展的需要,對本組織的人力資源需求狀況進行預測,以確保組織對人力資源數量、質量、結構上的需求,制定本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策略,以適應在高危的風險社會下公共部門的發展。公共部門是指國家授予公共權力,并以社會的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管理各項社會公共事務,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服務的政府組織,如政府、公共企業、非盈利性質、國際組織。公共人力資源目標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體系都要建立在人力資源目標的基礎之上,詳細的說,風險社會下人力資源目標就是要解決誰是風險的面對者,怎樣應對風險,完美應對后有什么樣的正效應。應上文所述,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要積極樂觀的應對風險,舍小我利益成全國家利益,有助于讓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安居樂業,體會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讓黨民關系更加親近。在風險社會下合理的定位公共人力資源目標非常關鍵,目標作為整個系統的的起點,以何種策略作為目標,將直接影響風險的界定,人力資源的發展。
二、風險社會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現狀以及目標定位的重要性
俗話說“: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要想社會總體質量好,對應的服務組織公共部門就要改革好,公共部門的治理是以政府為核心,聚集社會中所擁有的有利資源,廣泛運用政治、經濟、道德、法律的方法優化公共部門治理的能力,提升公共部門的績效與其服務的品質,從而實現最有效的公共利益。2014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發表講話,他提出要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工作的統一領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嚴明紀律,堅持不懈糾正“四風”,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比較滿意的進展和成效,并在工作規劃中指出要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問題,這些足以證明黨中央綜合改革治理的決心。而治理的實踐者,是人,是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隨著群眾綜合素質的提高,政府被問責的次數越來越多,人民越來越體會到當家的優越性,政府的治理歸根結底就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管理,近年來,其管理備受社會各界重視,公共部門人力資源是獨特的整體單位,具有特殊的性質,公共部門是國家的決策部門和服務部門,就必須要求人力資源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此外他們這個整體代表著公共部門的形象,必須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和職業素養。媒體的出現,群眾的關注,讓政府工作人員曝光于聚光燈下,接受媒體與群眾的監督。政府工作人員對工作不滿離職跳槽到企業,工作壓力大而自殺,工作人員做吃空餉,80后任職縣委書記,90后任職局級干部,專業技能人員退役后安排到地方任職而發揮不到作用,利用職權貪污犯罪,在眾多風險的頻頻出現下,在媒體的曝光下,在群眾的檢舉下,再次把公共人力資源推向風尖浪頭。傳統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經驗不足,主要是對事的管理,與工作人員無關,殊不知,這樣更弱化了工作人員的責任,增加了工作人員的惰性。隨著風險社會的到來,眾多社會風險的出現,迫使傳統公共人力資源轉型,需以人的管理為中心建立一套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風險管理系統應對高危風險,從而提高單位組織績效。公務人員離職,業務能力比較低,對自己的所屬的角色不認同,道德素養不高,另外在職務晉升選任上與績效考核上也潛在著風險,歸根結底就是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體制不合理,方法比較落后,后盾比較薄弱,很難發揮其本來的優質潛能,也就不能順利完成公共組織的目標。風險社會下,在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中,我們要正確認識風險,從而分析風險,才能有效的控制風險,避免同種風險的再次發生。公共人力資源目標貫穿于公共治理的始終,也是管理學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人是活動的核心,是人力資源的其中的一員,同時,公共人力資源目標是治理公共部門的出發點,有什么樣的人力資源目標,組織的發展趨向就會與之成正比的關系。由于我國正處于高風險社會階段,構建一套可行的應對風險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體系以指導公共部門應對危機,使公共部門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三、風險社會下公共人力資源目標定位分析
在彼得原理中提到在等級制度中,每個員工都趨向于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人力資源在公共部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問題出現了就要及時解決,解決人力資源的策略方法是關鍵,它決定了公共組織如何更有效的發展,首先應該先明確公共組織的運行目標,還要知道在什么背景下,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目標。在風險社會中,未風險的種類數不勝數,在積極應對其高復雜的風險中,我們要把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目標分為三個階段即風險未形成階段,風險事故,即成災難階段,風險過后評測階段。
給排水目標定位與特色創建思索
截至2008年,全國設置給水排水專業的高校已達百所以上,除少數設置于教育部直屬高校外,大部分設置于地方高校。由于專業設置時間短,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專業建設任務重的問題。如何結合地方高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準確專業定位和凝煉專業特色是專業建設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揚州大學給水排水專業建設,探討地方高校給水排水專業建設中的培養目標定位與特色建設問題。
一、準確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專業建設的前提
培養目標反映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地方高校因其地區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因而,準確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專業建設的前提。高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對培養目標的表述是:培養具備給水排水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適應經濟建設需要,在水的開采、加工、輸送、回收與再生,以及可持續利用這一社會循環中,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這是對培養目標普適性的表述,是在國家層面上對培養專業人才的要求,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應在一般性表述的基礎上,從地區、專業內涵、專業發展和自身發展水平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從地區(區域)人才需求內涵思考培養目標定位。江蘇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主要承擔為江蘇省培養人才和為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任務。由于區域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水污染加劇,對專業人才有較大的需求,同時由于區域內國內知名高校相對集中,人才競爭較為激烈。從人才需求內涵看,有研究型和應用型兩方面的人才需求,在這兩大類人才需求中,學校定位于培養以應用型為主兼顧研究型的專業人才。從專業內涵和發展趨勢思考培養目標定位。給水排水專業內涵為解決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各種科學和技術問題,傳統內容包含了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等。隨著大量城鄉水污染問題急需解決,在專業內涵上又發展了水環境保護工程,工作類別包含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研究開發等方面。對地方高校而言,在培養目標定位中,既要滿足專業內涵所規定內容,又要有所側重。由于江蘇省內在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水環境保護工程幾個方面都有專業人才需求,因此,學校在培養目標定位中強調了專業面寬、能力強的要求?;谏鲜龇治?,學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以社會對給水排水工程專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專業面寬,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能從事給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給水排水工程等多個領域的規劃、設計、施工、安裝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特色建設于專業基本要求之上
專業特色是學校立足校情,發揚優勢,經過多年建設,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等某些方面形成的某專業特有的在一定地方(區域)范圍內優于或不同于其他學校同類專業的實力聲譽表征的總和??梢哉J為,一個沒有特色的專業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專業特色的形成是一個專業辦學走向成熟的標志。在特色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滿足專業基本要求與建設專業特色的關系,應在夯實專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強調建設專業特色。專業基本要求是專業培養規格規定性要求,是給水排水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個性化體現,脫離了專業基本要求的專業建設是無意義的。認識到這一點,是辦好給水排水專業的基礎,對地方高校給水排水專業建設尤為重要。原因是:地方高校分布于全國不同地區(區域),由于不同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對專業服務于實際的方向、層次、范圍要求也不同,而專業基本要求兼顧了全國不同地區(區域)對專業服務于實際的方向、層次、范圍。過分強調地區(區域)實際要求,可能會出現培養的學生專業知識結構不完整的問題。把握給水排水專業基本要求要注意以下問題:人才的素質培養是核心,合理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保障和措施,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學校給水排水專業(本科)創辦于1991年,盡管基礎條件較差,但堅持規范化辦好專業理念,堅定貫徹落實專業建設的基本要求,在辦學之初解決了專業“是什么”、“怎么辦”的問題。首屆畢業生在江蘇省內就業,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專業建設在達到專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要適時思考建設專業特色問題。
三、特色建設的途徑
會計目標定位探討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一直是我國會計理論界的熱點問題之一。但人們主要是站在企業角度,圍繞“受托責任”和“決策有用”進行探討。實際上,會計作為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管理活動,無論是營利組織還是非營利組織都存在會計目標問題,而作為營利組織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會計目標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文擬從總體上尋求會計目標的基本定位,從具體上探討不同性質的會計主體、同一會計主體不同發展時期的會計目標問題,以期得到對會計目標的整體、全面、客觀的認識。
一、中西方關于會計目標理論的主要觀點
西方對會計目標問題的探討主要始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后來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的受托管理情況。以歷史客觀的信息為主,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目標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合理決策的信息。比較注重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我國對會計目標問題的研究主要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來這一問題逐漸得到會計界的重視,以會計目標命題的論文經常見諸重要的會計刊物。其中圍繞這一問題爭論最多的是我國到底應該采用哪一種會計目標理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是可靠性為主還是相關性為主。目前居于主流觀點的是以可靠性為主,兼顧相關性。
二、研究會計目標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會計目標的特性
電子政府目標定位論文
摘要:在20世紀90年達國家倡導的“信息高速公路”五個應用領域中,電子政府位居第一,是因為它不僅迎合了政府改革的迫切需要,而且還為這一充滿矛盾和難題的改革提供了新思維、新模式和新機制。作為全球政府改革與信息革命兩大浪潮的匯流,電子政府極大地拓展了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目標定位;戰略對策
1建設電子政府的目標定位
現在,我國電子政府總體上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因為國家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發展電子政務的宏觀政策導向已經明確,信息網絡技術支持條件日趨成熟,還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可資借鑒等。同時,政府職能轉變、機構改革以及“政府上網工程”等也在不斷向前推進,電子政府建設已具備一定基礎,各級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應準確把握全球政府改革和信息革命的大趨勢,充分利用外部機遇,發揮自身優勢,不失時機地確立電子政府發展戰略。因此,建設電子政府的戰略目標可以確定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中,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基礎,以現代公共服務型政府為導向,構建一個結構合理、經濟、有效的電子政府服務系統,使其達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電子政府服務系統的平均水平,使民眾在對政府公共服務品質獲得全新體驗的同時,大幅提高對政府績效的滿意度。
通常電子政府發展可劃分為3個階段,其具體的目標定位分別是:
(1)建設電子政府信息基礎設施。電子政府信息基礎設施主要由政府內部網(辦公業務網)、專用網(辦公業務資源網)、外部網(政府公眾信息網)和辦公資源數據庫等四個要素構成。其中,內部網、專用網和辦公資源數據庫構建的是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和協同辦公的平臺,而外部網則是一個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平臺,它包括一個具有政府信息服務和辦事服務等功能的門戶網站。為此,應盡可能在省及省轄市兩級建立一體化的電子政府基礎網絡平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帶來的低效和浪費;盡可能采取社會化、市場化的方式來建設和維護電子政府信息基礎設施,防止因建設電子政府而造成政府規模的擴大和人力資源的不合理配置。
銀行監管目標定位論文
基于改革的市場取向,中國目前正在經歷的這場體制轉軌與制度變遷過程,可以被極為簡練地概括為經濟的市場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更多表現出的是市場力量的不斷加強和政府干預的適當淡出。然而,對于銀行等金融部門而言,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同時,卻越來越重視和強調政府部門對金融市場以及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監督管理。從國際社會來看,也存在著這一看似矛盾的“二律背反”現象,伴隨金融全球化、自由化浪潮的推進,國際金融業也正在向強化監管復歸,強化監管與金融自由化同步發展。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對銀行業進行監管,銀行監管的基本邏輯依據是什么,政府對銀行業進行監管的基本意圖與動機是什么?歸根結底,對銀行業實施監管的根本目標究竟是什么?只有明確這一問題,才能正確解決怎樣進行監管的問題。也即監管目標的定位是有效實施金融監管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將監管目標明確定義,并且準確無誤地將實現監管目標的責任委托給監管機構,監管才有可能有效進行”(Goodhart,1998),才可以圍繞這一目標而有針對性地對具體監管內容、對象、方式、技術、方法、手段以及監管組織形式進行選擇取舍,才可能確保監管效率甚至整個金融系統運行效率的提高。
一、監管目標及其主旨:理論的辨析
現代經濟學對銀行監管的原因、必要性及其應達到的目標的解釋,主要建立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理論之上,特別是“市場失靈理論”與“信息經濟學”理論。該理論體系認為,政府實施銀行監管是為了社會公眾利益而對市場運行過程中不適合或低效率的一種反應,是為糾正金融市場壟斷性、外部性、傳染性、脆弱性和信息不完備性等所引起的市場失靈問題而做的制度安排。從理論分析的邏輯看,主要有兩個基本分析視角:一是基于銀行系統的宏觀視角,主要著眼于銀行系統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外部性效應,認為銀行體系在提供金融服務等特殊商品外,還支撐著整個社會的支付結算體系,對整個經濟體的平穩運行至關重要,從而使得銀行體系具有較強的外部性,銀行業是高風險聚集的行業,同時銀行風險會引起系統風險,一家銀行的破產倒閉可能誘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引起銀行體系的連鎖反應,破壞整個支付結算體系,并通過貨幣信用緊縮影響經濟增長。因此,需要政府部門介入,通過外部監管來限制銀行倒閉的不利影響,保持整個金融體系的健康穩定。
另一種視角則是基于銀行合約參與者——存款人的微觀視角,主要著眼于保護一般存款人及金融商品消費者的合法權益(Kareken,1986)。認為在金融商品的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委托關系,為保證作為人的金融機構更好地為委托人服務,金融商品的消費者需要對金融機構的經營者進行監督。對于銀行而言,為避免銀行經營者在使用存款人的資金發放貸款時過于冒險、損害存款人利益,存款人需要對其進行監督。但由于銀行與存款人及各金融交易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監督成本很高,數量眾多而分散的中小存款者存在著普遍的“搭便車”傾向,中小存款人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去搜尋信息或干預銀行管理。因此,銀行監管對中小存款者而言具有公共品性質,供給嚴重不足,需要政府承擔這一公共品的供給。
作為這兩種不同的理論邏輯和關注視角,盡管在最終監管要求和監管內容等方面是基本統一的,兩者異曲同工,都要求被監管行盡可能穩健經營,避免其過度涉險,進而保持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存款人利益的最大化。以消費者保護為目標的監管,常常可以獲得對維護系統穩定有用的信息,而以維護系統穩定為目標的監管,也照樣可以甚至必須對具體業務行為進行監管(王君,2001)。然而,基于兩種不同的目標和關注視角,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兩者有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沖突,如基于穩定整個金融系統的角度考慮,在銀行業出現一定問題時,出于擔心整個市場崩潰的角度考慮,監管者可能會故意隱瞞一些重要的信息,但從存款人利益的角度來講,顯然具有一定的“欺詐”之嫌,侵犯了消費者的充分知情權,不利于其及時調整投資決策。
為了避免目標沖突,相當一批經濟學家主張監管機構應圍繞監管目標設置(Wallman,1977;Taylor,1995;Goodhart,1998)。但在具體方案的設計方面,理論界仍未達成共識。較為普遍的一種模糊分類方案認為,各類金融機構由于性質的不同,對維護系統穩定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特征明顯,并且與宏觀經濟政策關系密切,因而應當由中央銀行負責監管;而保險業與證券業的消費者保護特征比較明顯,可以由相應的專業監管機構負責。但在這一框架下,對于某個金融機構的監管常常難以同時兼顧不同的目標,只能有所側重。如中央銀行對銀行業的監管只以維護系統穩定為重點,有時不可避免地難以顧及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對證券業的監管,則主要顧及了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而忽視了其對整個金融系統的影響。為避免這種主次的沖突,泰勒(Taylor,1995)提出了一種“雙峰”論(TwinPeaks)的觀點,認為整個金融系統的監管可以根據目標的不同,設置兩個相應的監管機構。兩者的監管對象都同時涉及銀行、證券、保險,只是前者針對系統性風險進行審慎性監管,以維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盡量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或金融市場崩潰;后者針對金融機構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商業營運監察”性的行為監管,以防止其出現欺詐或機會主義行為,保護知情較少者(中小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負責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監管機構應以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為對象,而負責穩定金融體系的監管機構應以支付系統為對象。
財務會計目標定位思考論文
摘要:會計目標理論研究是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長期以來一直是會計界關注和討論的重點課題。討論的焦點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取決于會計環境。我國會計環境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在會計研究方面不可能照搬國外研究成果,深入進行會計目標研究成為我國會計界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著重理論研究,在對會計目標和相關影響因素的一般認識的基礎上,詳盡的分析了影響我國會計目標定位的幾大因素,并據此推出了我國會計目標的定位。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環境;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
財務會計目標(以下簡稱會計目標),又叫財務呈報目標,作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連接外部會計環境與會計系統的關鍵,也是構建會計體系的向導。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會計目標在其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受其相應的會計環境影響。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趨同步伐加速。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國情,正確確立一個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特色的會計目標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環境,就新會計準則的財務目標如何理解,以及在現今我國會計環境下會計目標的定位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會計目標概述
何為會計目標?概括地說,它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具體來說,會計目標涵蓋了兩個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會計環境中,會計應該為誰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樣的信息。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對外公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新的會計準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新準則第4條指出:“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必攧請蟾媸褂谜甙ㄍ顿Y人,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會計目標體現了某一特定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會計目標非常重要。會計目標作為整個概念框架的起點,以何種會計報告作為制定目標,將會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告要素、確認和計量等方面內容的定義和界定,從而影響到會計準則的制定,最終對國際會計協調產生影響。
二、現今會計目標理論的兩種觀點
談論民企財務會計目標定位
財務會計目標就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由于它的特殊性,所以確定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財務會計目標,是評價中小民營企業財務會計活動成敗優劣的基本標準,因此既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更應立足中國實際。本文試圖探討中小民營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定位問題。
一、引言
所謂財務會計目標就是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財務會計信息,由于財務會計目標既是進行財務會計活動的前提條件,又是評價財務會計活動成敗優劣的基本標準。所以它在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中起著引導方向的作用。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財務報表的要素、財務報表項目的確認和計量、財務報表和財務報告信息的披露等概念都直接或間接地為實現財務會計的目標服務。財務會計的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財務會計學的發展、會計職能的擴大、企業的性質和特點,以及特定國家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財務會計的目標處于變化之中,但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我國中小民營企業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確定我國中小民營企業財務會計目標,既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更應立足中國實際。本文試圖探討中小民營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定位問題。
二、對財務會計目標理論和世界會計目標模式的認識
1.財務會計目標理論兩種學派的主要觀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規范學派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流派:決策有用學派和受托責任學派。決策有用學派是在證券市場日益擴大化和規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主要觀點有:
(1)會計的目標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決策的信息;
物業稅改革的目標定位論文
物業稅與土地財政的關系
近年來,土地財政引發了包括暴力征地、拆遷在內的諸多社會問題,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土地財政的收入難以預期,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形成了征地、賣地的路徑依賴和鎖定效應,導更關鍵的問題則是,因土地資源的有限,其不具有可持續性,地方財政收入必將缺乏長期性保障。西方發達國家的土地財政,建立在其土地私有制和城市化、工業化已經完成的基礎之上,主要靠向存量土地資產征稅,其土地財政收入主要用于地方公共服務。我國的土地財政,則是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時期,主要依賴增量土地,靠掠奪農民的土地財政,是在市場經濟和土地公有制條件下,分稅制改革的產物,具有國情性和必然性。我國土地財政收入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發展和償還政府性債務,為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財政實際上充當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先行資本作用,具有歷史的積極性。[12]因此,并不能全面否定土地財政。對土地財政,要改變的是地方政府對其的過分依賴,要強調的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提供,而不是從根本上否定這種具有中國國情財政形式的合理性。土地財政是我國現階段地方財政的主要表現形式,規范有必要、持續是前提,但批判不合適。[12]而且,土地出讓金絕不能收歸中央政府或取締,否則,一方面地方政府以地生財所得收入在短期內急劇減少,必然導致地方財政急劇惡化,地方政府必然對物業稅改革持抵制態度,增大改革阻力;另一方面,對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資源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必然導致土地資源的粗放利用和拓寬腐敗官員的權利尋租渠道。下表是2009———2011年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情況。由表可見,兩稅無論是在國家財政收入還是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例都很低,而目前,物業稅改革推進艱難而滯緩,其全面有效開征并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需要一個相當的過程。因此,物業稅收入在短期內無法成為土地財政的替代品。但物業稅改革有利于改變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有利于實現地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實行土地財政與物業稅的雙軌制,不斷改革推進的物業稅與規范管理的土地財政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占比則將是一個階段并存、此消彼長的過程。[12]當進入城市化末期,增量土地枯竭的時候,物業稅就將完全取代土地財政,成為地方財政的主要稅源。
基于政治視角的目標定位———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
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可以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優先目標。首先,中國社會目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收入分配不公平、黨政官員腐敗、政府權威減弱等,而這些都與中國公共財政體制的不完善有很大的關聯??梢哉f,公共財政體制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綱”。作為與市場經濟和科學發展觀相適應和配套的財政體制,公共財政本質上至少包含了以下五大基本理念:(1)彌補市場缺陷的理念:公共財政是一種缺陷財政;(2)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的理念:公共財政是一種服務財政;(3)依照公意民主決策的理念:公共財政是一種民主財政;(4)依法規范理財的理念:公共財政是一種法制財政;(5)接受公眾監督的理念:公共財政是一種受制財政。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要一步到位地建成地方公共財政體制是不可能的。不妨以物業稅改革為契機,推進地方財政公開透明、社會公眾有效參與財政決策并監督其實施,實現現行地方財政體制逐步向公共財政體制的轉型。而所有這些要求,都要落實到公共財政預算體制這個現實載體之上,其中,必然要求加快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制度建設。[16]1.以物業稅預算信息公開推進地方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的建設自《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財政部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預算公開在不斷推進、規范和深化,但財政預算公開工作進展并不平衡。即使公開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公開,預算報告采用粗線條,財政信息以統計資料的形式向社會,缺乏對收入和支出項目的詳細說明,人大代表看不太懂,對多數沒有財務知識的社會公眾來說,則更不知所云。結果人大和社會公眾很難對政府預算進行審查和監督,致使公共投資缺乏監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把財政預算公開作為地方政府施政的基本準則,要求所有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都要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除涉及國家安全并經法定程序得到豁免的事項,一律向社會公開。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絡等大眾傳播媒介異常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各級地方政府必須支持而不是限制公民行使《憲法》賦予自己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并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主動開放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的渠道。[17]譬如公民可以免費或者支付工本費后向政府索取財政預算信息,甚至進一步,將來可以直接在網上查詢等。依據公共財政的基本理念,物業稅的征收和使用都必須要納入到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它內在地要求要建立一個現代意義上的、規范的、公開透明的、能夠接受民主監督的、事前確定并能嚴格執行的、事后可以問責和作績效考評的預算體制。因此,物業稅改革的推進與地方政府財政預算信息的逐步公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以物業稅預算信息公開推進地方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的建設,使之成為建設中國地方公共財政體制的開端。[18]2.以社會公眾有效參與監督物業稅的財政預算推進地方財政民主化我國財政預算體制目前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地方政府集財政預算的編制權與執行權于一體,從而使得人大的預算監督權得不到有效落實,政府的財政稅收、財政支出沒有受到人大代表的實質性嚴格制衡。二是政府收入被割裂為“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特別是預算外資金可以游離于預算管理之外,從而削弱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并容易產生“暗箱操作”、資金使用不當及各種預算腐敗等問題。[19]三是預算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掌握財政分配大權的官員可以根據個人的偏好和利害關系配置財政資源,使其作用不能很好地發揮。四是政府支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趨勢十分明顯,而納稅人急需的養老、醫療、失業、教育等公共服務供給卻嚴重不足。[20]無論是人大的監督,還是政府財政和審計部門的監督,就中國的情況而言,本質都是政府內部的監督,換用法律的語言說,是一種同體監督。這種排斥社會公眾參與的監督,雖不能說沒有一點作用,但在實際中肯定要大打折扣。[18]在這種同體監督下,當前,地方政府的財稅收支權沒有受到人大的實質性制約與監督,地方財政民主化還只是有個意向,嚴格來說還沒有起步。一些地方政府對財政預算公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改進,以致同樣的問題年年出現,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社會公眾有效參與地方政府財政預算監督。這樣的公開就徒有其表,意義不大。因此,必須引入社會公眾監督。而當前社會公眾的公民意識和納稅人意識尚有待提升,他們往往僅關心民法上的財產權保障,對稅收拿走的那一部分怎么使用,則重視不夠。而且,地方政府實質上排斥社會公眾對其財稅收支權的制約與監督。由于物業稅的直接性特點,納稅人會逐漸產生強烈的公民意識和納稅人意識,對依法治稅和民主理稅的訴求將不斷高漲,并進而要求參與監督政府的財稅行為。當然,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在各級政府中普遍采取類似于西方公共選擇的做法并不符合目前的實際情況,也無益于社會穩定。不過,縣、鄉基層政府距離社會公眾最近,在基層政府層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公眾廣泛參與的財政民主機制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縣、鄉完全可以成為基層民主的訓練場。[3]因此,以社會公眾有效參與監督物業稅的財政預算,打開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地方政府財稅收支權的缺口,形成一種財政民主,可能是一條代價比較小的有中國特色的推進地方財政民主化之路。甚至更深遠的,物業稅改革會推進我國社會的法治化和民主化進程,倒逼政治體制改革。但問題是社會公眾如何有效參與監督。社會公眾即使有參與監督的愿望,也可能因缺乏參與監督所需的可行機制而無從下手。而缺乏參與監督所需的有效組織形式,則因存在搭便車和個人成本高昂的難題,結果是每一個潛在或現實的有參與監督愿望的社會公眾都無力或不主動參與監督。[21]因此,關鍵是建立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所需的可行機制和有效組織形式。首先,基層地方政府在物業稅財政預算草案制定前,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熱線服務電話、民意調查、各類專業人士座談等渠道就本年度物業稅財政預算接受公眾的咨詢與建議。二是通過指定報紙、各種宣傳冊、熱線服務電話、官方網站等渠道,按照政府信息公開的原則,公開有關物業稅的政策、法規、房地產數據、本年度物業稅收支規模和使用方向等,滿足公眾能全面、及時、方便地獲取物業稅財政預算信息的要求。三是建立物業稅聽證制度。地方政府將物業稅的財政預算草案提交人大后,由人大向本轄區全社會公開,通過咨詢、聽證、論壇、對話等形式,使公眾都能參與進來“討論”,“討論”結果隨后向人大會議宣布,在進行可行性論證之后,人大據此與政府共同修改財政預算,形成新的財政預算方案。為防止聽證制度只“聽”不“證”而流于形式,在“討論”階段,人大必須建立完善的民意收集程序、平等的互動和反饋機制,政府則必須以合理的程序和制度及時回應公眾的質疑。四是積極培育社區房地產業主協會等組織,由該組織直接推選代表,以獨立的身份直接參加人大對地方政府物業稅財政預算的監督。甚至進一步,將來可以直接參與監督地方政府所有的財政預算。五是物業稅作為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應建立預算內財政專戶,確保物業稅“??顚S谩?,即用于提供地方公共服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盡快修訂《預算法》,在預算公開的基礎上,明確和細化人大、政府、財政部門、預算執行單位的預算管理責權,建立一套完整的預算報告、審查、聽證、審計、評估、問責和處罰制度,并在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各環節形成權力制約和平衡機制。其中,尤其要強調社會公眾對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等財政預算全過程的參與。如此,通過民主、法律的機制和有效的組織形式,確保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3.激勵地方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公共財政有助于正確界定政府的職能,有助于區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推進社會進步意義重大。[15]地方財政轉型的目標,就是要從現行的投資、建設財政轉向公共財政。目前,地方政府遲遲不能從投資、建設型政府向社會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或轉變不到位,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官員尤其是一、二把手只對自己的上級負責,基本上不對轄區內的社會公眾負責。[23]這除了政績考核指標的設定與地方政府改善轄區公共服務的目標激勵不相容、政府主要官員由上級任命而非選舉產生等政治體制原因,更有深刻的財稅因素。一是目前的稅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而流轉稅是在生產和流通環節征收,政府及其官員關注的中心自然是生產和流通,其精力也主要放在企業和工業項目身上。因此,搞投資、建設和發展經濟就成為地方政府工作的中心,財政也就異化成投資、建設財政。[20]二是我國以間接稅為主,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不是靠所管轄地區納稅人的直接支付。而且,政府與納稅人的關系失衡,政府處于絕對強勢地位,納稅人僅有納稅的義務而沒有任何與稅收相應的權力。因此,地方政府并不需要像發達國家的地方政府那樣“看納稅人的臉色行事”,而納稅人也無法像發達國家的納稅人那樣,通過投票,監督政府的公共服務,這就導致一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經常處于缺失狀態。[24]三是雖然大量的中央轉移支付相當程度地彌補了地方財政收支缺口,但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是由轄區社會公眾的效用和對公共產品的需求決定,而是與上級政府的考核及晉升指標有關。[1]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需要與提供最優公共服務水平之間的關聯被切斷,導致政府職能錯位。[5]開征物業稅,轄區的教育、醫療、交通、生態環保、市政配套設施等公共服務質量好,房地產價值就高,地方政府的物業稅相應就收得多。屆時,在地方政府逐漸失去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而面臨硬預算約束的條件下,物業稅成為地方政府的支柱財源,地方財政收入將與其轄區內的房地產價值直接掛鉤,地方政府就會專心致志地優化本地投資環境,改進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就會從招商引資競爭逐漸轉向社會公共服務競爭。同時,社會公眾參與監督物業稅的財政預算。從而使地方政府的行為由“對上負責”逐步轉變為“對下負責”,逐步改善地方公共治理結構,即激勵地方政府的職能從投資、建設型向社會公共服務型轉變。
基于社會視角的目標定位
1.調節社會貧富差距中國今天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社會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并且這種差距還在繼續加速擴大。因為貧富差距過大,社會公眾并沒有因為生活的改善而感到滿意。相反,今天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根源于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貧富差距。社會公平正義的缺失已經嚴重威脅到其賴以生存的秩序,是一切問題的根源。[25]貧富差距體現在三個維度上,一是收入差距;二是財產占有差距;三是消費差距。收入差距是一種即時性差距,消費差距在某種程度上是收入差距和財產占有差距的體現,而財產占有差距具有累積性,最能反映社會貧富差距[12]?,F有的稅制結構,調節收入差距的主要有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調節消費差距的有增值稅、消費稅以及營業稅,調節財產占有差距的稅種則基本沒有。稅收制度對貧富差距的調節,應該是全面的調節,而不應僅限于前兩個環節。而且,屬于直接稅的個人所得稅存在一個大的問題,即征稅單位不是以家庭為單位,忽視了家庭贍養系數的差異,扣除必要的生活開支項目過少,缺乏差別化的起征點設計等,導致其收入調節職能下降。而三個環節的調節中,財產占有環節的調節對貧富差距的調節影響最大、最具基礎性作用。當前,房地產是我國個人私有財產的重要內容,房地產占有量的多寡已成為區分貧富差距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以房地產為主體的財產性收入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均正上升為社會公平缺失的重要原因。物業稅直接針對財產占有環節的房地產征稅,不具有稅負轉嫁的可能,而且每年征收,調節力度大,效果也最明顯,是調節貧富差距的最佳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征物業稅是緩解目前社會因財富占有不均而導致的貧富差距趨勢拉大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需要。因此,調節社會貧富差距應是物業稅改革的目標之一。2.為財產稅制改革鋪路發達國家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的主要稅種之一是財產稅,財產稅制度框架是其市場經濟的重要配套。[26]而財產稅包括物業稅、遺產稅、贈與稅,物業稅的征收是贈與稅和遺產稅征收的重要前提或基礎。財產稅一直未能成為地方政府的主體稅種。一是一直以來我國有關對私有財產產權的明晰與保護的立法滯后,二是過去社會貧富差距不大,個人所擁有的私有財產極其有限。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個人收入及財產快速增長,社會貧富差距亦急劇擴大。同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物權法》等明晰與保護財產產權法律的頒布,我國稅源格局已發生重大轉變。一個國家的稅制結構必須與其稅源格局相吻合。但目前,我國仍然是以增值稅、消費稅以及營業稅等間接稅為主,直接稅為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方面,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無法滿足地方公共服務支出的需要,也無法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自動穩定器”以及收入再分配功能。[27]而作為財產稅的物業稅則是優化收入分配和財產配置的重要經濟手段,且是一種依法、長期穩定、可預期地運行的經濟手段。如果說直接稅體現公平,間接稅體現效率,我國目前亟需調節貧富差距的重要直接稅———財產稅。另一方面,直接稅比例的增加,將有助于納稅人主體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對依法治稅和民主理稅的訴求將不斷高漲,這些都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的法治化和民主化進程。而發達國家的實踐也證明,經濟越發展稅源越向后移。因此我國財產稅制改革可能也必須推進。但財產稅制改革談何容易。官員財產公開從2005年的“兩會”首次提出,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實質性進展。連官員的財產都不能夠公開透明,談何征收財產稅。在我國,大量的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往往轉化為房地產,房地產在個人財產總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征收物業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征收財產稅。即將建成而為物業稅改革服務的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與財稅、工商、金融、公安、民政、統計系統等聯網,將形成一個覆蓋家庭成員、家庭收入、住房情況等信息的數據庫,為財產稅的征收奠定數據基礎??梢砸怨賳T的房地產公開作為其財產公開的突破口,以物業稅改革為財產稅制改革鋪路,進而成為打造我國直接稅體系的開端,最終形成間接稅和直接稅并存的雙主體稅制結構,實現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結合。因此,為財產稅制改革鋪路應是物業稅改革的目標之一。
機關黨政目標定位工作思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緊緊圍繞黨要管黨,把目標鎖定在從嚴治黨的方針上;強化教育,把目標鎖定在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把目標鎖定在調動黨員干部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的積極性上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員干部是黨組織直接形象的象征,從嚴治黨,突出的一個“嚴“字、抓教育是黨支部工作的一個永恒的主題。根據新時期對黨員干部的要求,我認為,支部在開展教育工作中要注重三個突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自參加全省機關黨委書記培訓班以來,通過第一階段的理論集中輔導學習,對我的啟發教育很深。思想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促進,理論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今后開展工作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加深了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理論觀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特別是《文選》的學習輔導,深感中央第三代領導核心的同志的理
論貢獻和執政理念,對于當前我們黨更好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今天我想結合機關黨建工作的實踐情況,談談如何加強機關黨建組織,充分發揮機關黨員干部作用,要以黨管黨的目標要求,就如何對機關抓黨建工作目標定位問題談談我的想法。
(一)緊緊圍繞黨要管黨,把目標鎖定在從嚴治黨的方針上。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員干部是黨組織直接形象的象征,從嚴治黨,突出的一個“嚴“字。這就要求我們執行黨內生活要嚴,堅決防止和克服治黨不嚴,失之于寬的現象,機關黨支部工作的主要對象是機關黨員干部,他們在各個崗位上,承擔著各方面的重要工作,機關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政治上是否堅定,黨性是否強,業務能力和工作作風是否適應,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怎么樣,能不能廉潔自律勤政為民,直接關系到全縣的工作大局。因此,堅持從嚴治黨,黨支部的主要責任就是要強化教育、管理和監督,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機關黨員干部成為政治強、作風正、業務精、人民滿意的公仆。
(二)強化教育,把目標鎖定在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上。
政治發展目標定位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從擴大參與、健全法治和政治穩定三個方面,分別闡述了我國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政治發展的主要方向。作者運用政治發展的一般理論,結合現代化的大背景和中國轉型期特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需求,分別論述了將這三個方面作為我國今后政治發展目標的原因(必要性)、條件(可行性)和具體方向(著力點);并且指出:由于這三個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和理論上的一致性,我國今后的政治發展也就意味著它們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中國政治發展政治參與法治政治穩定
首先應予以說明的是,本文所論的"今后"是一個中長期的時間概念。具體的截止時間并未有絕對的限定。這一點,關鍵要看我國今后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的進展情況。雖然本文僅僅從參與、法治和穩定三個方面闡述和分析我國今后政治發展的目標定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它的政治發展目標就可以忽視,也不意味著隨著我國今后社會和政治的發展出現新的更為緊要的發展目標的可能。本文只是基于我國目前的社會條件和政治發展水平所作的思考,認為將這三個方面作為今后我國政治發展的主要目標,不僅是必要而緊迫的,而且是現實可行的。同時,文章也仔細考察了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內在統一性,得出政治發展的目標就是這三個方面協調發展的結論。
一,擴大參與、健全法治與政治穩定
--我國今后政治發展的三大目標
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政治發展"意味著一個社會的政治系統為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對自身的結構、功能和活動方向作出適當的調整,從而更有效地順應社會的發展并實現自身的更新。例如,阿爾蒙德就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將"政治發展"界定為"在社會經濟現代化較為廣泛的環境中已經和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政治體系、過程和政策的變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