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會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8 10:13: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主社會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現社會主義民主
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民主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與特定國家特定時期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體制相匹配而存在。特別是一個完備的法制體系是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也是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但政治體制改革又不等于法制建設,真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法制建設;二是權力結構和制衡的改革;三是組織人事制度的改革;四是行政體制的改革。權力結構和制衡的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其主要任務是,建立系統完備的權力監督制衡機制,使權力的運作高度透明,以防止有人利用公共權力謀私腐敗。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通過權力的監督制衡、吏治的改革、行政機構的改革和行政壟斷的治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為此,要加大力度科學設計和出臺民主考察、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制度,黨的紀律檢查制度和國家監察制度,黨、政、立法、司法分工制衡和相互關系制度等。
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一樣,應當漸進式進行,不能希望通過一個“休克療法”,一夜之間一步到位,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十分危險的。但漸進也必須真正進行。漸進的第一步,最急迫要做的就是政府定規矩,在新形勢下把政府自身的職能、運作程序搞清楚,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的制度、一套規范,形成一套公共監督機制來規范政府的運作。
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中介點,是我國的改革從經濟體制同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全面改革的重要環節。行政體制改革的中心任務和目標是從“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戰略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實際上就是政府的不斷轉型過程。轉型的基本目標是使中國過去那種掌權型、控制型、主宰型、服務型為一體的“全能型政府”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就現在來說,政府的職能表現出多元復雜情況,既有“越位”――干了應該由市場干的事;也有“錯位”問題――官場通行市場原則,市場通行官場原則;還有“缺位”問題――低效、失職和不作為。無論是“越位”、“錯位”,還是“缺位”,都不是一個完備的現代政府,這就要通過加大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實現政府轉型。
當代世界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主導因素已經非意識形態化了,而是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問題了。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權勢是不平等地交織在一起的,大國強國霸權主義從來沒有消失過。一些強國一方面希望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它們提供更多的市場,另一方面又在骨子里極不情愿中國崛起,希望中國像蘇聯、南斯拉夫那樣解體和分裂,好為強國所左右和支配,以確保原有國際秩序中大國的地位。
對此必須高度警惕,必須理智深邃地思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民主發展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才能強有力地應對世界格局。中國經過政治體制改革所建立民主、高效、廉潔的政府,應該是一個強政府,還是一個弱政府;民主改革和政治文明是要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還是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威;是要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還是要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傳統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論文
[摘要]由于馬恩重物質生產輕人自身生產,誤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現象當作私有制社會的本質,誤導了傳統社會主義,加之傳統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誤讀”,所以失敗了。(瑞典)民主社會主義將奪取資產階級的生活資料作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措施,避免了“誤讀”和“誤導”,獲得了成功。堪稱正宗的社會主義。
[關鍵詞]傳統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按父親血統下傳的繼承制
謝韜先生的大作《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1)發表以后,在理論界引起大討論。筆者也談點自己的看法:對于謝韜先生的一些觀點,——恩格斯晚年放棄了共產主義大目標、否定武裝奪取政權等,表示堅決反對;而對于他的這一觀點——民主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成果。卻是舉雙手贊成。
一、關于社會主義概念
在很多批駁謝韜先生的文章中,對于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社會主義和我們今天稱謂的社會主義不加以區分,以為它們是一回事。其實在馬恩著作中如果社會主義前面不加定語(如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是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通用的。而我們今天稱之為的社會主義是和共產主義相區別的概念。被認為是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稱之為社會主義(2),將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稱之為共產主義(其實杜岡——巴拉諾夫斯基在1908年就已經提出來了這一用法)。而社會主義也就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別稱(本文凡是沒有定語的社會主義指稱的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
二、回歸馬克思,重新認識馬克思本意的社會主義
傳統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研究論文
[摘要]由于馬恩重物質生產輕人自身生產,誤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現象當作私有制社會的本質,誤導了傳統社會主義,加之傳統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誤讀”,所以失敗了。(瑞典)民主社會主義將奪取資產階級的生活資料作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措施,避免了“誤讀”和“誤導”,獲得了成功。堪稱正宗的社會主義。
傳統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哪一個更正宗?
[摘要]由于馬恩重物質生產輕人自身生產,誤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現象當作私有制社會的本質,誤導了傳統社會主義,加之傳統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誤讀”,所以失敗了。(瑞典)民主社會主義將奪取資產階級的生活資料作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措施,避免了“誤讀”和“誤導”,獲得了成功。堪稱正宗的社會主義。
[關鍵詞]傳統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按父親血統下傳的繼承制
謝韜先生的大作《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1)發表以后,在理論界引起大討論。筆者也談點自己的看法:對于謝韜先生的一些觀點,——恩格斯晚年放棄了共產主義大目標、否定武裝奪取政權等,表示堅決反對;而對于他的這一觀點——民主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成果。卻是舉雙手贊成。
一、關于社會主義概念
社會公正、社會主義遺產與社會民主主義
提要:近年來國內知識界某些人提出的“公正至上”,是一種不切實際、且甚為有害的激進口號。本文認為,重要的問題并不是何黨、何派或何人能夠為全社會確立起一種絕對的社會公正標準;而在于能否找到一種與當代政治新思維相一致的方式。按照這種方式,所謂社會公正可以在政府主導和相關利益群體的共同參與下,通過旨在“雙贏”、即兼顧各方利益的協商、對話和談判來達成。這種社會公正自然是相對的;但也唯其如此,它才是現實的。正是在這一點上,荷蘭創造的“泡勒德爾模式”對中國可能具有某種啟發和借鑒的意義。
“社會不公”并不是處于轉型期的社會主義國家獨有的現象,今天西方發達國家也面臨著不少與社會公正有關的難題。但是,由于前者擁有一份為後者不可能擁有的龐大的社會主義遺產,這便使得前一類國家在其轉型過程中叢生蔓延的社會不公,無論在內容或規模上,都既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亦不同于東亞諸國。那種認為在中國大陸的轉型過程中,應當照搬所謂東亞模式或西方古典資本主義的模式,而可以暫置“社會公正”于不顧,以便盡快實現經濟現代化的觀點,顯然是忽視了這種巨大的差別,同時也低估了“社會公正”對于原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平穩轉型的重大意義。
可惜,至少在八十年代以至九十年代初,社會公正問題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想來那大概是出于對改革的“愛護”,同時也是因為不少人都比較相信“補課論”,即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後發展的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原始積累”那一課不得不補。事實上,由不公正的改革引發革命,或因嚴重的社會不公而導致改革流產,這在中外歷史上都不少見。前者如沙俄時代的斯托雷平改革1,後者如北宋王安石的改革,都是很典型的例證。如果我們把歷史的鏡頭再拉近一點,則顯而易見,“社會不公”不唯是引發1989年那場大規模政治風波的重要原因,甚且也是促成俄國近期政治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2這些歷史事實提示我們,即使不考慮改革的價值目標、而僅從其成敗著眼,也不能不把“社會公正”問題列入改革的重要議事日程。
有人以為,目前中國出現的社會不公現象之所以如此嚴重,蓋因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政治改革,似乎只要進行了民主化改革,社會不公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殊不知,在民主俄國的私有化過程中,社會不公同樣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3足見在解決社會不公正的問題時,假如僅僅寄希望于政治改革,那顯然是把社會公正問題過分簡單化了。
有鑒于以上所說,本文將以“如何對待和處理社會主義的遺產”為中心,首先探討社會公正原則的基本含義;繼而分析社會公正借以實現的條件和方式;接著考察中國自改革以來所出現的嚴重社會不公及其成因;最後,本文將依據近年來在國際上廣受贊譽的“荷蘭奇跡”的經驗,就如何借鑒社會民主主義的經驗和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提出若干建議。
一、“公正”與“社會公正”的基本含義
新民主社會主義論[下]
人民推翻政府并不是推翻國家,因為國家是人民自己和他們生存的土地。
為了使人民轉讓的權力不被異化為人民的對立物,政府的構架原則應該是權力制衡,不允許任何一個不受監督的權力存在。因為:人民轉讓的權力需要由具體的人來行使,而人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統一體,我們不可能找到一個無論何時何地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是從不做錯事的完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證明,好人政府最終無好人。那種把自己描述成自從來到世間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沒有做過錯事的“人”是希望永遠領導人民。因此,我們不管選擇誰來行使權力,都必須對行使權力者進行制約。三權分立是現在存在的比較好的權力制衡體制。一個權力是獨裁,兩個權力容易勾結,四個權力容易扯皮,三個權力既使權力制衡,又使權力精簡,而且象三角形一樣最具有穩定性。
集權政府:
④集權政府的產生
在人類脫離動物界的過程中,人們過的是群體生活。勞動工具、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用比較鞏固的和內部團結的生產集體代替原始人群,要求擴大簡單協作范圍。在這個階段上,氏族聯系對人們的結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原始人群開始向氏族社會組織過渡。
氏族是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從原始人群中分裂出來的小團體,每個小團體構成一個生產單位——公社。氏族社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氏族議事會,全體成年男女都有權參加,都有平等的發言權和表決權,氏族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氏族議事會討論決定。氏族議事會選舉、撤換酋長和軍事首領。酋長沒有特權,在氏族內部的權力是父親般的,純道德性質的。他手里沒有強制的手段,不稱職的酋長可以隨時撤換。戰爭期間推選出軍事首領,戰爭以后與氏族成員一樣參加生產勞動。“它(氏族)的全體成員都是自由人,都有相互保衛自由的義務;在個人權利方面平等,不論酋長或軍事首領都不能要求任何優越權;他們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同胞。自由、平等、博愛,雖然從來沒有表述為公式,但卻是氏族的根本原則,而氏族又是整個社會制度的單位”。(引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P21-103,注:見《馬恩全集》P21-634頁101條注釋)
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在看來,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是有著客觀物質基礎的,這一物質基礎就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距離“工業先進國家”的水平還很遙遠,經濟發展水平還很落后,堅持在當時條件下不能立即把社會主義付諸實踐,并堅決反對在社會轉化問題上存在于黨內的民粹主義觀點。在中共七大所做的口頭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內有民粹主義思想存在,就是想直接從封建經濟到社會主義,不經過資本主義”。特別強調:“中國革命不能不做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第二步才是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就意味著中國在進入社會主義之前,必然要經歷一個對資本主義制度中一切肯定的東西加以吸收、消化的階段,從而為社會主義奠定必要的政治、經濟基礎。這就規定了中國在社會轉化問題上的基本走向。這一基本走向表現為:
第一、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新民主主義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除了節制有害于國計民生的官僚壟斷資本之外,允許和保護一切有益于國計民生的民族資本的發展。中國的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所要消滅的對象,只是封建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只是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而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不是消滅上層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反復申明:“我們現在的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明確提出私人資本主義是人民共和國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并且把“保護民族工商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之一,以法律的形式把“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規定下來。(參見《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年10月頒布。)在回答黨內外人士對“資本主義”的疑慮時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產黨人為什么不但不怕資本主義,反而在一定的條件下提倡它的發展。我們的回答是這樣簡單: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說更有利于無產階級。現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
還著重論述了吸引外國資金與技術對中國工業化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中國必須工業化。在中國,這只有通過自由企業和外資援助才能做到”([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60頁。)。“蘇維埃政府歡迎外國資本的投資。中國過去未能利用外國資本使中國人真正得到好處。只有在中國取得真正的獨立和民主之后,才有可能把大量外資用于大規模地發展生產事業。也只有自由的中國,由于生產性經濟的廣泛發展,才能夠償還這種外國投資的本金和利息。”(《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但是,“我們并不愚蠢地只想吸取西方的機械技術,我們也不會對壟斷、官僚化的資本主義感興趣。它窒息國家的經濟發展,只使當官的發財。我們關心的是在建設和生產性的方針指導下,使國家得到最快的發展。首先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美]埃謝里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第260頁。)。因此,只有在吸收資本主義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礎上,中國的經濟才得以迅速發展,并最終為走向社會主義奠定基礎。
第二、在工業化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
為了盡快奠定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號召共產黨員和革命者應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技術知識,并倡導注重經濟工作。他指出:我們共產黨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沒有新式的工業。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強調: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是決定一切的,是決定軍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這一切東西的,是決定社會變化的。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別的什么有益工作,對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為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和職工代表會議的代表舉行招待會上的講話》,1944年5月22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在蘇東劇變中垮臺,要歸功于鄧小平在這之前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這一系列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政策,屬于民主社會主義。這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混為一談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思想混亂。因此,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兩個思想概念的不同涵義、劃清它們作為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之間的原則界限的任務,便提上了相關理論研究的日程。
兩個思想概念不容混淆
“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來的。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評價,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并提出用這一理論來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我們黨把它稱為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向前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又為其注入新的思想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成果。從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概括可以看出,它是在當今國際和國內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重大發展,它沒有丟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又說出了一系列符合時代特征、客觀實際的新話。
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社會黨、工黨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潮最初叫做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巴黎公社以后許多社會人都曾信奉過馬克思主義。但在恩格斯逝世以后,在1896年第二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特別是在伯恩施坦主義出現和流行以后,社會民主主義又成了社會改良主義。1951年,社會黨國際在第一次代表大會所發表的《法蘭克福聲明》中,把“社會民主主義”一詞顛倒而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黨國際之所以要把社會民主主義顛倒成民主社會主義,首先是因為它的民主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已經由二戰前的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爭取和達到社會主義目標的唯一方法、手段、道路,發展成二戰以后的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社會主義的組成要素和根本特征,當作目標本身;它進而認為社會人同共產黨人之間的分歧,已經由實現同一個目標的兩條不同道路的分歧,發展成兩種根本不同的社會目標之間的分歧。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兩個思想概念具有截然不同的涵義,這是不容混淆的。它們作為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之間的原則界限,也是不容抹煞的。
原則界限一:如何對待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在蘇東劇變中垮臺,要歸功于鄧小平在這之前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這一系列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政策,屬于民主社會主義。這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混為一談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思想混亂。因此,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兩個思想概念的不同涵義、劃清它們作為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之間的原則界限的任務,便提上了相關理論研究的日程。
兩個思想概念不容混淆
“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來的。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評價,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并提出用這一理論來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我們黨把它稱為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過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向前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又為其注入新的思想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成果。從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概括可以看出,它是在當今國際和國內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重大發展,它沒有丟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又說出了一系列符合時代特征、客觀實際的新話。
民主社會主義是社會、社會黨、工黨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潮最初叫做社會民主主義,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巴黎公社以后許多社會人都曾信奉過馬克思主義。但在恩格斯逝世以后,在1896年第二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特別是在伯恩施坦主義出現和流行以后,社會民主主義又成了社會改良主義。1951年,社會黨國際在第一次代表大會所發表的《法蘭克福聲明》中,把“社會民主主義”一詞顛倒而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黨國際之所以要把社會民主主義顛倒成民主社會主義,首先是因為它的民主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已經由二戰前的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爭取和達到社會主義目標的唯一方法、手段、道路,發展成二戰以后的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社會主義的組成要素和根本特征,當作目標本身;它進而認為社會人同共產黨人之間的分歧,已經由實現同一個目標的兩條不同道路的分歧,發展成兩種根本不同的社會目標之間的分歧。
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作為兩個思想概念具有截然不同的涵義,這是不容混淆的。它們作為兩條不同的政治道路之間的原則界限,也是不容抹煞的。
原則界限一:如何對待科學社會主義
民本指導社會主義民主實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以民為本思想是社會政治觀的根本核心;以民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以其科學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為本思想在政治觀視角上的獨特意義、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并開始轉入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及發展規律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七十年代中后期,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鄧小平圍繞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任務,創造性的繼承了政治理論成就、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從萌芽到發展成熟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實行依法治國、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經歷了從階級政治觀向社會政治觀的演變,這是歷史發展的進步。以民為本思想貫穿其中,并成為其核心。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時必須考慮到以民為本,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
關鍵詞:社會政治觀以民為本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以其科學性和人文性揭示了以民為本思想在政治觀視角上的獨特意義,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的分析,推導出以民為本思想是社會政治觀的根本核心,對于我們以民為本,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演進與發展
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并開始轉入壟斷資本主義,其整體制度矛盾開始暴露,被壓迫的無產階級走上了歷史舞臺,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危機與革命形成了第一浪潮,馬克思、恩格斯就處在這樣一個歷史階段。他們對政治的理解與時代背景聯系在一起,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歷史脈絡。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論文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闡述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時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提出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反映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規律性現象的揭示。“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這是黨的十六大明示的中國在新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向。
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
民主的基本含義是人民主權,是通過多數人的統治保障公民權利得到平等實現的國家形式。應該由人民主權,由人民來當家作主,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人民是否有權來為自己建立新的國家制度呢?”他說:“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16頁)他認為,“民主制獨有的特點,就是國家制度無論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環節”。(同上書第281頁)顯然,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民主應是人民主權,由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建立和規定國家制度,并運用來保障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種觀念是在唯物主義地認識社會歷史的基礎上形成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應當是國家權力的真正主體。
民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反映了政治文明的發展。在古希臘的雅典和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城邦就產生和存在過民主政體,而使民主成為普遍的國家形式的則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列寧全集》第37卷第109頁)但是,這些歷史上的民主政治,在事實上都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民主,只有社會主義才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紀元。
能否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社會主義民主區別于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剝削階級民主的根本區別。
第一,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本質。民主政治作為一種特定的政治形式,是以特定政治統治的確立為前提的。列寧說:“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列寧選集》第3卷第201頁)民主作為國家制度,具有民主和專政的不同功能,總是統治階級享有民主,而對被統治階級來說則意味著專政。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照例是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國家。不過資產階級自身的民主通過國家權力即借助公共權力的形式虛假地表現為普遍民主,與封建制相比勞動人民有了政治和法律形式上的民主自由,但實質上仍然處于被統治的地位。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只對占人口極少數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在這里,國家權力的擁有者和勞動人民是同一個主體。所以,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和根本準則,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政治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