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2:4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教師個人述職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政治思想素質;業務能力進行講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堅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學習馬列著作、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有良好的師德風范和教師素養,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有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認真貫徹教書育人的思想,積極實踐“三個代表”。任現職以來,一直堅持出全勤。工作積極主動,勇挑重擔,顧全大局,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始終堅持戰斗在教學第一線。
我叫***,男,生于1969年7月,中共黨員,1987年7月畢業于岳陽師范學校,1992年6月自學考試取得湖師大漢語言專業大專文憑,2001年6月取得湖師大漢語言專業本科學歷。1999年8月評為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君山區許市中學。本人任現職以來一直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現將本人任現職以來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始終堅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學習馬列著作、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有良好的師德風范和教師素養,遵紀守法,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有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多年來,始終具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崇高的品德修養,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認真貫徹教書育人的思想,積極實踐“三個代表”。任現職以來,一直堅持出全勤。工作積極主動,勇挑重擔,顧全大局,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始終堅持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由于本人政治思想素質過硬,得到了領導和組織的信任,1995年7月,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多次被評為許市鎮的優秀共產黨員。
二、業務能力
(一)教學能力
歷史教師史藝理解論文
一、對“史藝”的理解
“史藝”一詞是我國歷史教學法專家趙恒烈先生在總結章學誠“史家四長”之說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來的,趙先生關于“史藝”概念的解釋,簡而言之,就是歷史教學的技藝。主要指歷史教學的技能和方法。
世間成就萬事,無不講求方法,培根曾將方法比做照路的燈籠。主席曾將方法舉喻為過河的“橋”和“船”。可見,“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歷史教師也必須研究傳授歷史知識的恰當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學有法,并無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襲照搬別人的方法,就難免出現“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笑話。清人顧嗣協詩云:“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教學方法亦是如此。講述、講解、講讀、談話、圖示等方法各有所長,能否針對教學對象和教材內容,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不僅要看歷史有無扎實的業務功底,?關鍵還在于歷史教師是否具備了“吏藝”才能。
二、“史藝”的秘訣
歷史千頭萬緒,方法多種多樣。欲使講授史實感人肺腑,分析史實一針見血,學生聽講興趣盎然,舉一隅而三隅反,歷史教師必須掌握“史藝”六字秘訣,即博、愛、導、精、新、巧。
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提升對策
摘要:教學反思是指對教學進行反思,它是促進教師發展,完善教學質量的一個方法。隨著課程改革,教學方式的變遷,舊的教育觀念和手段已經不再適應新課堂教學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新時代合格教師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而提高教師素質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正如普朗克所說的“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只有通過思考,反思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才可以學到新知識,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該文旨在通過對國內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現狀的分析,并結合教學反思相關內容,總結教學反思能力提高對策。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提升對策
進入21世紀,教育教學的改革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新教學理念的實行,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需要得到改變。新課標提出教學要為現實服務,要把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這都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尤其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因為普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知識點按照專題分布,學生很難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為了適應教學改革,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反思能力,發展自身專業素養,改善教學質量。
1教學反思的內涵和影響因素
教學反思理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被引入中國的,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學反思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探究。那么教學反思到底是什么呢?影響教學反思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1教學反思內涵
高校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分析
摘要:讀史可明鑒,知古可鑒今。歷史既是清醒劑,亦是營養劑。新時代,發揮關鍵作用的思政課教師涵養深厚的歷史視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通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加強“四史”的理論學習、挖掘豐富的歷史資源以及提升教學的歷史深度等維度增強思政課教師的歷史視野,進而正確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歷史性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現實問題,切實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歷史觀;“四史”;歷史資源;歷史深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要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1]思政課教師作為關鍵力量,歷史視野的涵養顯得至關重要。正可謂,讀史可明鑒,知古可鑒今。誠如所言:“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2]533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升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更離不開歷史的支撐。思政課教師只有站在歷史的視角,涵養深厚的歷史視野,才能向當代大學生講明、講深、講透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500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100年的中國共產黨奮斗史、70多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輝煌史、4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史,進而正確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歷史性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現實問題。具體來說,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的涵養,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開展一切行動的動力之源。我們黨歷來重視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成分,思政課教師歷史視野的涵養,正確的歷史觀是首要標準。新時代,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用正確的歷史觀書寫歷史,堅決捍衛歷史,深刻把握歷史,創新發展未來。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這無疑為思政課教師正確歷史觀的樹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踐方向。一方面,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歷史觀,正確的歷史觀又是什么,這是涵養歷史視野的第一步。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人物、事件、現象、本質及其規律等的觀點、看法、態度,而正確的歷史觀則是“人們關于歷史及相關問題的科學認識,包括對歷史本質、功能、作用的科學認識,以及對歷史的正確態度、運用歷史的目標指向等內容”[3]。思政課作為培養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關鍵渠道,教師要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有清晰的認識,明確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因此,只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才能更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客觀辯證地認識歷史、把握現在、開創未來,肯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進而避免受到思潮的影響;才能充分為學生解疑釋惑,用自己濃厚的歷史視野引導大學生拓展歷史眼界,做他們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才能鼓舞當代青年大學生把濃厚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匯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之中。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正確歷史觀的樹立,最為關鍵的是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唯物史觀強調的是,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必定是還原對象、現實、感性的真實面目,回歸現實的社會生活,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4]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聯系、發展、變化的觀點來了解歷史,把握歷史的深度、廣度與厚度,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人物與事件,而不是主觀地、片面地解讀歷史。尤其要理性地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獲取成功的歷史背景,在對黨史的客觀理性辨析中牢固樹立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在“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作為互聯網“常住居民”,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儼然成為他們生活、學習的常態。面對網絡上流傳的對歷史真實性的歪曲、對歷史英雄的各種抹黑、調侃和詆毀言論的現象,一些歷史知識淺、辨別能力弱的大學生極有可能誤入歧途,對這些錯誤的歷史言論信以為真,很容易誤入的歧途。鑒于此,思政課作為傳播正確歷史觀的主陣地主渠道,教師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必須對各種現象堅決予以抵制,堅持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和方法論來科學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目。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學會正確地分辨鑒別歷史史實,對歷史英雄人物心懷敬畏、敬仰之心,以史為鑒,肯定與認同國家與民族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真正做新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二、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四史”的理論學習
歷史教師素質分析論文
教師的素質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不可或缺地包括師德、專業素質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為一名教師,這幾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師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師都應具備的起碼素質,這一點許多老師都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精辟的論述,就不再贅述了。在此僅就筆者在幾年的歷史學科教學中體會最直接的關于“師才”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談一點認識。
作為所謂“副科”教師,一般一周只與學生接觸兩節課,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培養師生情感,并進而培養起其學科興趣,比起語、數、外等學科教師來,我們的難度相對要大些,這就要求我們在提高自身素質上做文章。以筆者的認識和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師才”可在以下幾方面得以體現:
1.具備相當的專業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與學生最直接、最經常的接觸和交流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恰恰是最具有明顯的學科性和專業性的。一些被學生反映為“不會教書”或“教得不好”的教師,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專業不過關,憑課本和教參“照本宣科”,既無合理的教材處理也無深入淺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或涉及學科新成就和較深層次的問題就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學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況且在當前社會多元化影響下,學科的多元化趨勢也在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不可分,這種聯系性無論是在教學過程的教材處理中還是在高層次的考試中都處于越來越突出的地位。特別是在這幾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語文、政治和歷史三個學科之間的聯系要求之高歷史上尚無出其右者。
比如,在講述陳勝吳廣發動的秦末農民戰爭這一章中,你會發現歷史課本上的內容遠不及語文課上的《陳涉世家》來得豐富,有時在預習語文書上的內容后再進行授課,效果會更好些。再如,對于文化部分的文學詩歌的講解,倘若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一節45分鐘的內容一定會顯得枯燥無味。在看過福州二中倪江山老師的《封建文化高峰光耀千古的文學》一課的錄像后,認為這節課成功的奧妙之一就在于授課者有不淺的古詩詞基礎,對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詞及韓愈、柳宗元的散文等作了十分精辟的演繹,使學生在獲得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又增長了許多古漢語知識,由此可見歷史與語文的聯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與歷史間的聯系則更進一步,歷史課上所傳授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等即是政治課的內容,尤其是現代史部分,由于緊扣時代脈博,如果歷史教師對政治學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則會給歷史教學的客觀性產生導向上的副作用。
歷史骨干教師培訓心得總結
2010年6月27日至7月7日,我特別榮幸地參加了華南師范大學承擔的廣東省骨干教師省級培訓,培訓共進行了十天,這十天的緊張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云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使自己在教育教學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禮,教學知識上得到一次強勁的“充電”。
十天的學習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前三天由華南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組織進行通識培訓,后七天主要由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組織進行學科培訓。在這十天的學習中,有許多的專家與教授對我們進行精彩的講座,蔣平教授的《陽光心態與幸福生活》講座既充滿趣味又富有內涵,許錫良教授的《人性、人權與教育》講座讓我們大開眼界,王紅教授的《中美基礎教育的考察與思考》讓我們認識與了解了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美國基礎教育,劉良華教授《教育研究與教師寫作》既有激情又非常實用,左雙文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的前沿問題與研究》、張慶海教授《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問題》讓我們了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宋德華教授《歷史研究論文寫作方法概論》讓我們知道歷史研究論文的選題、規范、有效,黃牧航教授《歷史教師從職業化走向專業化》站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對我們進行指導,讓我們知道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化的教師。現將十天的學結如下:
一、接受了更新的教育教學理念
時代在不斷進步,社會在不停前行。同樣,教育教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埋頭苦干是必須得,但抬頭望頭也是必要的。一味埋頭苦干會迷失道路,偶爾抬頭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別是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很多教育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不斷地暴露,這時候更需要理論的指示與專家的引領。對于我個人而言,這次培訓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不僅對理清新課改中的種種關系有幫助,而且對突破新時代教育教學中一些“瓶頸”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方法。
高廣方教授在《生本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講座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我們的教育為的是什么?她提出了四個觀,即:生命觀、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從幾方面對中學教學提現了新的發展方向,最后得到結論: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書。此報告無疑是對當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鐘,更是對一線教師理念的一次糾正。
二、完善了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了解了歷史研究的前沿問題
探析歷史教師的語言特點論文
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教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歷史教師而言,應該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扎實的基本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能力等綜合素質。下面僅就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談一下自己的淺顯示觀點。
教材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教師講課是口頭語言,二者不盡一致。歷史教師不是語言大師,不必過分追求語言的遣詞造句,口頭語可以隨便一些,允許適當重復;聲調要有節奏,仰揚頓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暢;盡可能通俗化,深入淺出等等。但總體來說,說和寫還是應該統一起來的。為此,這里我想著重談一談歷史教師口頭語言的特點。
第一,要求嚴謹,做到遣詞造句既合乎語法,又合乎歷史邏輯。
口頭表達雖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詞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講課起話來,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前言不搭后語,上下難相連貫,那是不行的。然而,嚴謹還應有進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合乎歷史的思維規律。如“《九章算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體系”,這句話不能說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說它不確切,但不嚴謹。若在“古代數學”之后加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字樣就嚴謹了。因為《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是綜述計算方法即“算術”,如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加減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愛國運動”這句話,也不能說它不確切,只是不嚴謹。因為“五四”運動不單指5月4日的學生游行運動,它包括“六三”后由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愛國斗爭,并且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所以確切地應說成“是一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就更確切一些。
可見,講述不嚴謹,會造成歧義之說,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要求確切,做到既能突出時代,又無妄加虛飾。
農村初中歷史教師自身素質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素質;提高
【論文摘要】:農村初中歷史教師隊伍堪憂,加上各種教學條件的制約,嚴重影響了學生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面對課改,農村初中歷史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觀念,樹立自我發展意識,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農村學生的發展。
新課程是學生發展的最大機遇,同時,新課程也是教師發展的重要機遇。作為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課程對教師生存狀態的沖擊是巨大的,在新課程形勢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而是學生成長的知心人,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開發者,課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學藝術的探索者。迅速轉變觀念,提高專業水平,迎接新課程的挑戰是每一位教師無法回避的現實。然而,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蓬勃開展的今天,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實現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自我發展,提高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的素質勢在必行。
一、農村初中歷史教師現狀分析
1.各校重視程度不夠,師資力量薄弱
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不必贅述。但在實際工作中,歷史作為一門社會學科,在中學教學過程特別是初中階段一直未引起應有的重視,作為中考當中進行開卷考試,且在與政治課進行合卷時只占總分的30℅的歷史科,引不起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學校在師資配備和教師培訓方面也將其放在陪襯位置,即使是師范院校歷史專業畢業的教師,也往往兼任著政治、語文等其他科目。長期以來,歷史教師普遍缺乏,好多學校的歷史教學由課時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任,以達到滿工作量的要求。或由即將退休的老教師擔任,這些教師大多未經過專業知識的培訓,他們缺乏必要的理論素養,對理論的學習研究不積極,不接觸歷史教學理論,也就無法從理論角度來審視、指導、改進自己的教學。其中有部分教師,由于對教材的生疏,甚至把握不了所教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要求。對于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使用知識,許多歷史教師可以說是知之甚少,更談不上運用。
歷史教師才學識論文
什么是才、學、識?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在他的史學名著《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種長處:一是史才,二是史學,三是史識。所謂史才,是指搜集、鑒別和組織史料,并駕馭這些史料用以敘述歷史事實和撰寫文章的能力。史學,是指掌握豐富史料、歷史知識和與歷史有關的各種知識。史識,既包括見解和觀點,又包括秉筆直書、忠于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等等。傳統史家的這些素養很重要,固然是我們應當借鑒并加以具備的。但是,作為新時代歷史教育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才、學、識又必須符合時代要求,有更新的內容和科學標準。
第一,史才,包括動口才能和動筆才能,即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歷史的過去性和時序性決定了歷史教學有很強的表述性特點,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素質將能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實,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真情實感,甚至可以說,教學之成敗,以語言為先。歷史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歷史知識吸收的程度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關系到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個最主要的創造工具”。
書面表達能力,確切地說,應為教學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論、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積極參加教研活動,有利于教師深入研究大綱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總結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而我們的歷史教師真正拿起筆來從事一些專業寫作者人數極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負擔重,沒有精力去從事教學研究;二是作為檢驗歷史教師的標準是學生的高考成績,而不是發表多少文章;三是資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這些都是客觀原因,只要我們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歷史教學的同時,擠出一定的時間,對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討,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學家鄭天挺先生曾說的那樣:“在中學教書必須有扎實的準備,學生在他教的過程中前進了,他自己也在備課的過程中前進了,這就是教學相長。在這個基礎上,在教學之余從事一些專題的學術研究,也同樣會做出成績的。”
第二,史學,指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
歷史貫穿于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而系統的、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才能形成。因此,我們歷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最后學歷取得時的知識水平,即使是大學本科畢業,也要經常鉆研大學教材,以便“溫故而知新”,同時,還要經常了解史學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歷史學科和史學專著的高度來研究教材,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斜,而不能把自己的認知水平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學大綱、教本,理清線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識框架。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居高臨下、旁征博引、厚積薄發和深入淺出,使課本知識簡約化、系統化和整體化。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要作自己教學科目的主人,讓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只成為你最基本的知識,如同字母表對于已掌握修辭學奧妙的人一樣。”只有把知識的百分之一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能夠適應教學的需要。前些年,高考歷史試題的難度居高不下,許多問答題給學生一種高處不勝寒的無所適從感,許多教師抱怨試題超綱、超本、太偏、太難。這種情況反映了高考命題改革的導向給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許多高考命題和研究專家提醒廣大的中學歷史教師:“要注意經常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經常翻閱歷史新著,及時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不斷接受新知識、新觀點,吸取新知識營養,以期深化中學教學內容的研究,深化對高考目標的研究,努力達到或接近高考命題人員認識中學教材的水平,從而準確地把握教學和考試的重點。”盡管這些要求是針對高考而提出的,但它充分說明了歷史教師應當注意更新專業歷史知識并提高專業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歷史教師的述職工作報告
我于*年*月從*大學畢業,取得歷史學教育本科學歷及學士學位。同年8月進入河埒中學從事歷史教學工作。20*年晉升為中學二級教師,在河埒中學任教至今。任職五年來,不論是擔任任課教師還是班主任,都能立足本職,勤于鉆研,勇于實踐,成為學校歷史學科組教學的骨干。
一、思想品質,職業道德
思想上好學上進,要求進步,忠于教育事業。堅決擁護黨改革開放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嚴格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和社會公德,正直溫和,愛崗敬業;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各項學習與教育,認真達成繼續教育目標,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始終不忘提升自身的素質修養和教育技能;愉快接受學校工作安排,不挑肥揀瘦,不怨天尤人,起早帶晚,辛勤耕耘,執著追求,一心撲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和集體活動,尊重他人,心懷學校,盡己綿薄,為校爭榮;認真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重師德師風建設,弘揚正氣,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具有較強的敬業、務實和奉獻精神。
二、教育教學能力
1、歷史教學工作
歷史在初中并非主課,但它在傳承文明、啟迪人生中卻有著突出的效用。為此,作為任課教師,我重學:向書本學,經常閱讀有關歷史教學的書籍雜志,做好摘錄;向他人學,廣泛聽課,擇其善者而從之;從實踐學,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有不善者及時改之。其次重新,教學上積極貫徹新課改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先,鉆研新教材,挖掘新思路,利用新手段,充分運用自己善于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將豐富的課材,廣泛的知識充實入日常教學,能合理運用游戲、知識競答、小組對抗賽等形式活躍課堂,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與激情,在快樂的氛圍中傳授知識、遷移知識、內化知識。再次是重德,“學史做人”,歷史教育是歷史史實的傳授,更是人文道德的傳授,在講述豐富的歷史知識,使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的同時,我還十分注意發掘歷史學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公民道德教育。任職五年來,教學效果受到領導和同仁的肯定,完成過一屆畢業班教學,學生的結業成績令人滿意,合格率有明顯提高。我積極參加教學交流,多次代表學科組對校內校外開課,獲得好評,并多次獲獎。在20*年西片賽課中戰勝大橋、光華等對手,出線入圍參加市級課件比賽,并榮獲市級二等獎。結合自身教學還撰寫了《讓學生在“感知”中學習歷史》、《淺談歷史活動課》、《論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隨風潤物——論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人格建構》等多篇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