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3:30: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文化論文:小議科技與文化創新的整合
本文作者:陳思工作單位: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沈陽市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沈陽在科技與文化融合方面,培育了影視傳媒、創意設計、廣告會展、數字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開展了全國性的“動漫展覽”“動漫論壇”“動漫產品交易會”和“卡通形象品牌授權洽談會”,宣傳推介了沈陽動漫產業基地的動畫產品;舉辦了原創作品競賽等活動,營造了沈陽的文化氛圍。2010年以來,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實現增加值73.84億元;以網絡、休閑娛樂和其他文化服務等新興文化服務為主的外圍層,實現增加值61.2億元;以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相關層,實現增加值97.88億元。文化創意產業是經濟、文化、科技相互融合發展、具有輝煌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在第三屆東北文博會上,動漫產業成為代表沈陽文化產業勃興的新亮點,引起國內外業界的廣泛關注。沈陽市渾南新區被授予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和國家動畫產業基地,通過技術、環境和融資平臺的協同構建,使動漫企業實現了起點較高、快步發展的局面。渾南新區投資4千萬元建設了國內領先、亞洲矚目的動漫公共技術平臺,投資9億元建成國內堪稱典范的動漫企業用房,市、區兩級政府共同投入數千萬元設立動漫產業發展基金,均為渾南動漫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如非凡動畫公司動畫片年產量就達7000多分鐘,占全國總量的二十分之一,企業從批量產出中找到了衍生品的盈利模式,延伸了動漫產業鏈。2012年,沈陽市被批準為國家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沈陽四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被文化部認定為國家文化藝術科技創新基地,同時,被教育部認定為立體動畫&多媒體研發與生產基地,研制出了世界首款4D立體真媒體電腦影機,并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立體教學片庫。和平區作為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所在區,積極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與經濟和科技相融合,大力培育和發展數字出版、4D立體影像、舞臺演藝、廣播媒體等科技文化融合新興產業,加快推進數字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鼓勵新興文化產業與傳統文化產業相融合。
沈陽市科技與文化融合的主要問題
1.科技與文化融合的平臺建設不夠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服務機構數量還不夠多;公共技術服務、投融資交易、知識產權、品牌培育、人才培訓等科技文化融合服務機構不夠健全;搭建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的積極性不夠高,沒有為文化科技創新成果的和產權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渠道;投融資體系不健全,沈陽文化產業投資仍然主要來源于政府,國有資本獨大,利用外資和社會資本的比重則相對較小,民營資本又受到各種限制,嚴重影響了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規模與速度。2.文化科技創新成果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沈陽文化科技產品從量上和質上都沒有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科技創新成果的水平提升空間還很大。如沈陽文化科技創新發展較慢,在全國文化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作品和活動還較少,文化科技產品的市場轉化率不高,并缺乏適當的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科技產業,導致文化產品缺乏競爭力,文化品牌難以形成。傳統的科研管理體制也導致科研活動與現實需求脫節,不利于成果轉化機制的形成,集高文化內容與高科技載體于一身的優質文化科技產品較少,有魅力、廣傳播、可持續的文化科技項目則更少。3.文化科技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沈陽文化科技創新人才相對不足。2010年末,沈陽共有從事文化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5000多個,從業人員8萬多人,而上海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62.33萬人,天津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為13.18萬人。從以上數據來看,沈陽文化產業人才的總量和我國其他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科技創新人才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更為缺乏。文化科技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文化產業人才資源劣勢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制約文化科技產業發展的瓶頸。由于在缺乏競爭機制的情況下,難以培養與集聚高素質的文化科技產業的各類人才,最終也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沈陽推進科技與文化融合的戰略選擇
文化哲學背景下科技文化
對科技文化的研究和思考不僅是科技哲學界的焦點問題,也是當前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各門學科爭相研究的熱點問題,這種研究熱潮不僅僅是科技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的體現,也是科技哲學發展向科技文化哲學轉向的現實需要。楊懷中教授等以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的研究成果,在“文化哲學”的視域下對科技文化新的研究路徑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專著《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2008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是在整體性概念和文化哲學視域下思考和研究科技文化在建構和諧社會過程中的獨特功能的一部新的力作。
和諧社會構建是時代主題的訴求,因此,作為一種實踐文化,科技文化研究必須凸顯時代主題和弘揚時代文化精神。《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一書在其開篇中就從本體論、價值論、認識論和活動論的角度闡述了當下社會發展的本質訴求,即和諧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規律,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本質訴求。作者從歷史思想源流中探尋和諧之音,從主體性認識和實踐性體悟兩個層面概括了和諧文化的特征及功能。這些闡釋都使該著作充滿了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和時代功能,體現了時代主題和時代文化的凸顯與共映。
那么,科技文化是如何映現和契合我們的時代文化精神?該書給予的解答是:構建和諧社會需要人道主義精神、寬容精神、法治精神、誠信精神、創新精神等文化底蘊的支撐,這是和諧社會構建的現實訴求。而科技文化所蘊涵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既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和先導。在此背景和現實文化的訴求下,科技文化是惟一能適應這一時代背景和滿足這一文化訴求的文化。基于此,作者又創造性地提出了“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觀點,認為這也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的邏輯性蘊涵。“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論述不僅揭示了“科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功能的事實判斷、價值評判和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其功能的必然性,也闡釋了“科技文化”對人類利益、福祉追求的巨大推動作用以及對人類利益和幸福維度的廣度和深度的拓展。
科技文化與時代主題的共映在該著作中亦有鮮明的體現。作者從哲學、科技哲學、文化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中,揭示科技文化的內隱奧秘。在廣度上從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背景和時代主題之需中,來考察和研究科技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所蘊涵的“和諧因子”,以及如何發揮出這些“和諧因子”的作用來獲得其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形式與實質的統一性;在深度上,試圖探尋可稱為科技文化之根或科技文化之魂的更深層面的東西,通過闡釋和諧社會的文化底蘊和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精神,明確提出科技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資源。
科技文化軟實力及實現戰略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發生廣泛而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針對全球范圍內和平與發展的新形勢而提出的一個嶄新理念。所謂“文化軟實力”,即以文化為基礎的國家軟實力,是指在經濟、社會活動中以人為主體的蘊涵,并通過人們的活動整合和顯現出來的一種綜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質和在經濟、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能量。在一定意義上說,文化軟實力不僅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世界綜合國力之爭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軟實力邏輯地包含著科技文化的力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廣泛弘揚科技文化。
一“軟實力”(SoftPower)這一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Jo-sephNye)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所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的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1〕按照約瑟夫•奈的理解,文化是一種“軟實力”,而科學技術則屬于“硬實力”的范疇。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科學技術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科技文化作為一種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當然也具有“軟實力”的蘊涵與功能。
從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的角度分析,當今時代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其自身的科學技術含量在不斷提高,甚至可以說,沒有科學技術含量的文化是難以體現其凝聚力和競爭力的。眾所周知,科學技術作為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其實現路徑:一是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直接作用于物質文明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創造社會財富,促進物質文明水平的不斷提升;二是作為“第一精神力量”,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響,來發揮其功能,實現其價值,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的不斷發展。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科學對于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于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好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2〕這可以說是對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的最簡明的闡釋,這種闡釋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理解科學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很有裨益。
今天,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科學技術主導全球競爭的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改變世界、開創未來的決定性力量。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和廣泛應用的結果是當今時代物質的極大豐富,從而為我們建設現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歷史告訴我們,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幾乎都是以科學技術發展為啟蒙和先導的,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直接作用于現代化建設,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所體現的理性、公平、寬容、批判、創新、協作等精神,無疑也是推動這一進程中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變革的重要力量。可以這樣說,沒有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當然也就無所謂文化的現代化。事實正是如此,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狀況,而科學技術成果被廣泛用于改善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最新工具,也為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現代化技術手段。例如,網絡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宣傳思想工作的空間,豐富了宣傳思想工作的內容,提高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效率;多媒體和音像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時代特色的文化精品大量涌現;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發展,則使人們的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促進了文化成果的共享,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全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啟蒙,不僅具有推動文化發展、提高人類精神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的作用,同時也引導著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縱觀歷史,科學技術的每一個突破都不同程度地給宗教迷信以沉重打擊,使人們的思想從各種禁錮中解放出來,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以系統的知識形態豐富了人類的知識寶庫,提高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程度。今天,我們要建設現代化文化,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不可想象的。
從先進文化建設的角度講,科學技術不僅是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文化得以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也是推進各種文化傳統推陳出新、走向現代化、走向先進性的基礎。今天,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先進文化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新的發現、新的發明、新的理論、新的創造,大大豐富了先進文化的內涵,拓展了先進文化的發展空間,也為先進文化建設明確了方向。因為,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說,只有客觀地真實地反映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真理性認識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實踐中所形成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等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成為先進文化永葆生機的動力和源泉。總之,21世紀是高新科學技術大發展的世紀,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的深層互動所產生的新的啟示和理念,已經輻射和滲透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文化的科學技術含量在增大,科學技術進步對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
我國科技文化建設策略
科技文化是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積淀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要素。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科技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國家的科技文化軟實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之成為增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科技文化的內涵
“軟實力”(SoftPower)這一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最早提出并開始使用的。按照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僅包括由經濟力量、科技力量和軍事力量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和民族凝聚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這種軟實力能提供讓人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來源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外交政策和機構體制的吸引力。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軟實力、政治軟實力和社會軟實力等。文化軟實力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為國家的價值觀念和政策提供價值觀基礎。
在我國科技文化的研究,最初源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對科學技術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定位,而這都有賴于良性的科技文化作為依托,也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內在要求。科學技術和文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文化,從廣義上講,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及民族心理積淀。科技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識體系,屬于文化的范疇。科技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以不同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法、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呂乃基認為,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論表現或理論形態。潘建紅認為,廣義的科技文化是指人們運用科技,變革、適應自然和社會的方式以及實際成果。從其內容來看,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識、科技思想、科技教育與傳播、科技體制、科技法規和科技道德及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內容。從其結構層次看,科技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個層次。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也是一種生產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構建科技文化創新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文化對我國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2科技文化建設的當代價值科技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是人類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高級的形式,也是先進文化生產力的體現,其標志著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水平,促進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傳播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識,弘揚科技精神,加強科技文化建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1科技文化是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強科技文化建設,傳播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各國都非常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但一個國家僅靠幾個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過傳播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培養一批科技人才,科學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從而使國民的科技素質得到整體提高。公眾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是一個國家科技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必須把傳播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播科技思想,加強科學文化建設,作為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
科技文化推動產品創意創新研究
摘要:在社會快速的演變和進步過程中,人們處于生活和工作需求,逐漸出現了的文化和科技兩種人類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得以推動的主要動力。文化和科技可以說是社會實踐和社會意識相結合的產物,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在最好見證,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引領。本文主要針對科技與文化融合推動產品創意創新設計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期望在產品創意設計中實現對科技和文化的進一步創新融合,將時代人文藝術氣息更深入的融入到產品設計中。
關鍵詞:科技與文化;融合;產品創意創新設計
0引言
在社會和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文化和可以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相互獨立,它們的發展也在相互的促進,而人類社會中越來越多樣化的產品也是由于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而催生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并且將藝術人文內涵充分的融入到了產品中。目前,在科技的發展和文化元素的豐富過程中,在產品設計中進行科技和文化的融合還有極大的進步空間,設計中也需要更多的創新理念和創意設計。
1科技與文化在產品創意創新設計中的融合
產品的設計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的創新和升級,設計的產品也在科技支撐下具有了越來越高的技術含量,逐漸也追求著更精美的外觀和精湛的而技術。在以科技為手段的產品中,種類是十分多樣化的,而產品創意的產生則是實現產品創新的重要前提條件,文化作為產品創意的靈感來源,通過遷移應用各種文化符號和元素則可以實現創意性的產品設計,產品的最終創新實現則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加以實現。可以得出,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科技和文化是重要的兩個支撐,二者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并且相互之間有所促進和支持,科技主要作為實現產品創新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則主要用于為產品的創意設計提供靈感。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分別處在思維意識和實踐手段兩個層面,在產品設計中需要進行充分的融合,從而在未來實現動態化的產品設計創新發展。因此,為了在產品設計中實現科技與文化的進一步融合,對產品設計的創新創意發展予以實現,從而對逐漸增多、改變的市場審美需求予以不斷的滿足,我們有必要對科技與文化在產品創意創新設計中融合的途徑進行研究。
文化局科技防腐指導意見
為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預防腐敗的意見》和市運用科技手段預防腐敗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的《全市2012年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預防腐敗的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預防腐敗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建立健全科技防腐工作有關機制的通知》等有關要求,為深入推進我局的科技防腐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標本兼治、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突出我局的特色,逐步實現信息技術在預防腐敗中的應用,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科技含量,促進思想道德教育長效機制、反腐倡廉制度體系、行政執法權力運行監控機制的建立,推動反腐倡廉建設深入開展。
(二)總體要求。在全市信息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下,立足全市文化市場動態監管和行政執法權力運行的監督,以及宣傳教育等工作要求,以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制約為重點,以行政執法體制創新為依托,應用信息技術,創新行政執法效能監察方式,提高行政執法效能和執法質量,促進“文化環保”城市建設。經過一至兩年的努力,構筑起全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資源共享、信息暢通、監督有效的科技防腐體系。
二、基本架構
除依托政務網已經建成的我局信息公開平臺、辦公自動化平臺基礎上,要重點建設好以下4個科技防腐電子平臺:
科技局文化實施計劃
2012年我縣科技工作將以科技進村入園為抓手,以提高廣大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為根本,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突出重點和工作難點,歸納起來為如下幾條。
一、繼續抓好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項目的跟蹤問效和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的申報實施工作,力爭科技扶貧項目2個,省級3個,市級1個。
二、加大項目的實施力度。要圍繞井岡山區“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蠶桑、綠色水稻、優質種苗、遠程教育和特色種養項目的實施,提高支柱產業的科技含量,達到科技興產業的目的。
三、整合科技信息資源,大力推廣遠程教育的科技成果。在鞏固和充分利用科技局和鎮、鎮、鎮、鄉五個遠程教育基地的基礎上,著力發展遠程教育服務網絡建設,利用遠程教育網絡的優勢,舉辦蠶桑、果業、畜牧、綠色水稻、農民工等實用技術培訓,著力提高項目管理和科技人員更新知識力度,全面提高廣大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計劃年內培訓人次達3.5萬人次。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強化工業科技。對現有的科技型企業的傳統產品、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水泥、創新制革、海天藥業進行技術改造力度,多培植一些科技型企業,爭取再上1-2個高新技術企業。
五、進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員的試點工作,積極爭取多方投入,使科技特派員UNDP項目在我縣順利實施。計劃今年擴大科技特派員的數量,從而加強科技進村力度。
古代科技文化的政治教案
[教學目標]
加深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的了解,弘揚古老的華夏文明,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在新的世紀里,把我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課程標準]
1、教學內容
中國古代社會的科技文化成就。
2、基本要求
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問題分析
摘要:文章從澳門經濟、技術發展狀況分析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在科研平臺、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科技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并提出強化科研平臺、優化攬才政策、加強科技合作、促進成果轉化、增加科技投入等對策建議。最后,通過解讀特區政府在合理制定政策、優化治理體系方面的做法,向讀者展現了文化遺產科技保護的前景。
關鍵詞: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
1引言
按照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的界定,文化遺產涉及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動產(一切有價值的文物)和不動產(建筑物),考古遺產以至古樹名木等。本文所述文化遺產系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外的所有文化遺產,既包括保存于澳門的各時代的重要實物所有文化遺產、藝術品、文獻、手稿及圖書資料等動產,又涵蓋了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動產以及歷史文化城區,特別是《澳門被評定的不動產2021》所列62項紀念物、49項具建筑藝術價值的樓宇、11項建筑群和25項場所。文化遺產作為澳門可持續發展的特殊資源,使得澳門的城市定位在國家層面的規劃中不斷提升,不僅賦予了澳門在國家和區域層面的新高度,而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為此,文化遺產保護已經上升到澳門文化戰略的高度。由于文化遺產的多樣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以及毀損原因的復雜性,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撐。本文所說的文化遺產科技保護,就是將現代科學技術和已認知的傳統技藝,施用于從認知到利用全過程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1]。澳門入遺以來,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科技支撐與引領作用日益凸顯,然相較于國家文物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以及國際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的發展趨勢,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構和專業隊伍力量依然薄弱,文物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亟待提升。
2澳門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從澳門經濟、技術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分析,文化遺產科技保護領域在科研平臺、科技人才、成果轉化、科技投入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
科技文化素質建設總結
為全面提高全區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適應我區實施新的城市管理體制,加快現代化綠色城區建設的需要,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加強全民素質建設的意見》,區科協結和部門工作實際,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方案,分步實施。
今年六月初,區科協在素質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按照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制定了《關于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并就相關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進,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廣泛參與。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區科協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為調動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素質建設工程的積極性,區科協在會上作出了《關于加強全區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的決議》,并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擔當科普工作的主力軍,為提高全區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做出新的貢獻。
三、履行職責,提高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