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20:01: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精神病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方法我院自2018年6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據此調整防范措施。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實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選取55例患者進行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依從性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的安全隱患包括患者依從性差、患者暴力行為、患者突發疾病、意外受傷風險等。實施防范措施后,患者的手術依從性(83.64%)顯著高于實施前(65.45%),不良反應總發生率(3.64%)低于實施前(18.1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精神病患者思維混亂、精神敏感,對手術及護理的依從性往往較差,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臨床通過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提高其手術依從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精神病;手術護理;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精神病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疾病類型,患者在病情影響下會出現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難以正確判斷事物,導致其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減弱,對醫護工作的配合度較差[1]。手術屬于侵入性治療方式,可對患者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刺激。而精神病患者精神敏感,對手術的應激反應更嚴重[2]。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圍手術期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易出現意外事故,給患者自身及醫護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為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手術治療與護理質量,對患者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據此給出相關防范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及防范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自2018年6月開始對精神病患者圍手術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并據此調整防范措施。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實施防范措施后(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各選取55例患者進行觀察。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被確診精神病,因軀體疾病行手術治療,無相關禁忌證;患者與家屬知情本研究,并愿意配合。排除標準:手術時意識不清的患者。實施前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1∶24;年齡21~63歲,平均(40.58±2.41)歲;手術類型:25例急診手術,30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29例全身麻醉,9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實施后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0∶25;年齡20~64歲,平均(40.13±2.58)歲;手術類型:27例急診手術,28例擇期手術;麻醉方式:30例全身麻醉,8例局部麻醉,17例椎管內麻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安全隱患分析。①患者依從性差: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響,其感知和思維相對紊亂,可能出現否認自己患病的情況,并抵抗醫療護理工作,甚至產生被害感,依從性通常較差。②患者突發疾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和情緒敏感,對手術室環境陌生,加之奇形怪狀的金屬手術器械,各種冰冷的儀器以及儀器發出的噪音,都可能會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發其慌亂、恐懼、焦慮等情緒,導致疾病突發,并引起情緒和行為沖動。③患者暴力行為:患者對醫護工作依從性差或精神疾病發作后可能出現暴力行為,而手術室環境開放,各類尖銳的器械、物品均觸手可及,隨時可能成為患者攻擊自己或他人的工具。④意外受傷風險:精神病患者思維和意識較為紊亂,自理能力低于正常患者,在接送過程中、麻醉蘇醒過程中,均有一定的意外受傷風險。1.2.2防范措施。①術前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向家屬發放健康手冊,并進行口頭健康知識宣教,以獲取家屬的配合。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協同專業精神科醫師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于疾病、手術的認知情況。與患者交流時應注意態度友好,語氣溫和,適時給予患者關愛的眼神和足夠的尊重,接納患者的不同之處,不譏笑嘲諷,以減少患者的抵抗情緒,并針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做好防范措施。②術前準備:與患者保持溝通,觀察患者的表情、動作、語言,技巧性地采用語言、目光、動作、肢體接觸安撫患者情緒,予以精神支持。在溝通時,選擇患者喜愛的話題,可從其體貌優點、學歷優點、學識才干等方面切入,誘導患者積極溝通,轉移其注意力,增進護患關系,減少陌生環境、人物、事物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刺激。在溝通時,應避免提到疼痛、手術、通電等可對患者產生刺激的話題,并注意尊重患者的看法,不以自身觀點來評判患者的言語正確與否,以免引起患者的抵觸情緒。③加強對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培訓,講解防爆知識、精神病患者護理知識、各項操作注意事項等,以提高醫護人員的防護意識與能力。為避免患者情緒沖動,造成傷人、自傷等不良事件,手術室應盡量精簡物品,除必要器械與設備外,避免擺放其他物品,準備好保護性約束設備,以便在患者行為無法自控時予以干預。調節室內溫濕度和光線,提高舒適度。術前進行輸液、麻醉等工作時,應選擇經驗豐富、穿刺技術好的人員進行,提高穿刺質量,以盡可能地減少護理不規范、操作不成熟等人為原因造成的刺激。在輸液時,注意對患者穿刺部位的護理,對液體進行加溫,減少患者的不適感,從而減輕其身心應激反應。④麻醉時應關注患者生命體征,防止患者突然亂動、坐起,導致墜床、摔傷等不良事件。若患者在各種因素刺激下,出現情緒激動、撞墻等無法控制的行為時,應立即予以保護性約束,并以溫柔緩和的語言安撫患者,解釋醫護人員的操作,告知約束的目的,以穩定其情緒。在保護性約束期間,應注意調整約束帶的松緊度,避免影響肢體血液循環。術后麻醉蘇醒及送患者回病房時應妥善固定引流管,注意患者的情緒變化和肢體動作,避免患者出現觸摸切口、撕脫敷料等行為,在搬動患者時應做好意外防護,以免患者亂動導致墜床。1.3觀察指標。分別于實施防范措施前后對精神病患者的手術依從性進行評估。若患者情緒穩定,能夠遵從醫護人員的指導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依從;若患者對手術存在抵觸情緒,但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安撫、勸說和解釋后,基本能夠配合術前準備與麻醉工作,則為基本依從;若患者抵觸情緒強烈,在醫護人員與家屬安撫下仍拒絕配合,或中途出現反抗行為,傷人毀物,則為不依從[4]。依從性=(依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記錄圍手術期兩組患者傷人、毀物、自傷、墜床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老年精神病患者飲食安全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應用護理干預對飲食安全的影響。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從我院精神科擇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10例)行以常規護理,研究組(10例)基于常規護理強調飲食方面護理干預,對照分析兩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1例嗆咳,無噎食,飲食安全事件總發生率為10%,對照組3嗆咳、1例噎食,飲食安全事件總發生率為40.0%,研究組飲食安全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老年精神病患者來說,強調飲食方面護理干預,可以避免飲食安全事件的發生,使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關鍵詞】護理干預;老年精神病;飲食安全

對于老年精神病患者來說,因伴隨年齡增長機體功能逐漸衰退,加上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因此容易出現飲食安全問題,這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會導致死亡,因此需要引起重視,做好飲食安全護理工作[1]。本文分析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應用護理干預對飲食安全的影響,從人民醫院精神科擇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研究,報告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從我院精神科擇取2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按照入院時間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10例)中,均為男性,病例擇取年齡66~80歲,平均(72.63±2.12)歲;研究組(10例)中,均為男性,病例擇取年齡67~81歲,平均(72.46±2.25)歲;對照兩組一般資料發現不存在統計學層面差異,證明本研究對照結果有意義。1.2方法。對照組(10例)行以常規護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護理、飲食指導、用藥護理等。研究組(10例)基于常規護理強調飲食方面護理干預:①吞咽功能分級。通過洼田飲水試驗測定患者吞咽功能,讓患者在端坐狀態下飲用30mL溫開水,對飲用時間、嗆咳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可以一次性順利咽下為1級;需分2次及以上咽下,但未嗆咳為2級;一次性咽下,但有嗆咳現象為3級;需分2次及以上咽下,且有嗆咳現象為4次;無法全部咽下,頻繁出現嗆咳現象為5級。3~5級患者為高危飲食風險患者,應予以特別重視。②飲食護理。以吞咽功能評估結果為依據,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以容易消化、容易下咽的食物為主,注意營養均衡,另外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使患者營養狀況得到改善。③恢復訓練。老年精神病患者通常存在功能障礙,如肢體障礙、語言障礙等,護理期間應進行針對性恢復訓練。以達到飲食安全為準,為患者制定安全進食流程,對舌肌進行訓練,如吞咽、咀嚼等。1.3臨床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嗆咳、噎食、窒息發生情況。1.4統計學方法。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通過(x±s)表達,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通過(%)表達,用x2檢驗,若P<0.05確認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防自殺護理論文

【關鍵詞】精神疾病;自殺行為;預防;護理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的支配下,住院期間發生自殺行為而導致嚴重的后果。有資料表明[1],精神疾病總自殺率為51/10萬,是一般人群的6倍~12倍。另有文獻報道[2]1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死于自殺,是一般人群的20倍。由此可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如護理不當自殺成功率將會更高。為此,我們從提高認識入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實行科學管理,加強心理護理,開展多種服務,取得了全軍精神科住院精神病患者連續28a無自殺的最好成績。護理班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先進集體”,被國家衛生部授予“巾幗文明崗”的光榮稱號。老護士長曾光榮出席黨的第十三屆代表大會。現將成功經驗介紹如下。

1提高安全意識,充分調動積極主觀能動性

1.1熱愛本職工作教育,樹立為精神病患者服務的觀念。由于傳統觀念,人們對精神病患者仍持有一定偏見,為精神病患者服務的護理人員社會地位也受到一定影響,“金眼科、銀外科、挨打受氣的精神科”就是這種偏見的一種體現。在當前的市場經濟中,科室間經濟利益相差較大,社會交往也有較大局限性,這些現實無疑對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是一個影響,所以我們對新護士抓緊熱愛本職工作教育,并以老護士長獻身精神科、多次立功并光榮出席黨的十三大會議的事跡激勵大家,用幾代老主任在精神科獻完青春獻終身的事例調動積極因素,每年開展一次“愛科室,愛專業,愛病人”的職業道德教育,開展“雙學雙比(學雷鋒,比奉獻精神;學白求恩,比技術水平)”的對照檢查活動。大家提出以患者的心理需求來調整自己的服務標準,以優質的服務來消除患者的消極情緒。觀念樹牢了,服務更新了,安全工作就有了保證。

1.2精神病護理繼續教育與安全工作主動權。新護士雖從正規學校畢業,但精神科專業知識較為貧乏,不掌握本專業知識,安全護理工作將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每年對新護士進行了系統的精神疾病知識講座,在繼續教育中突出安全知識教育,安排新老護士組合進行安全護理傳、幫、帶,以老護士總結的“勤動手,搜檢危險物品;勤動嘴,進行心理疏導;勤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勤用眼,把患者放在視線內”的“四勤”經驗為傳幫帶的重要內容。使每一名護士都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過硬的操作技能和應急能力,安全工作就有了主動性。

1.3總結典型事例教訓,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我們整理了建科后自殺死亡的病歷,將其臨床表現,自殺方式和背景,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不良后果及工作人員應吸取的教訓,承擔的責任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后對護士進行思想教育,對近年來出現的自殺苗頭及自殺未遂者也編入教育的實例,分析原因、預測后果、講清危害,使大家真正認識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意外事件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從思想上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服務理念。我們每年進行一次“學制度,講教訓,論危害,查苗頭,定措施”的安全月教育,思想上重視了,行動上自覺了,責任心增強了,工作上主動了,安全工作就能得以實現。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死因解析與護理策略

筆者分析了36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死因及相關因素,提出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改進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致死率。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本資料來源于我院1998—2006年的全部住院病歷,在2194例住院患者中,死亡36例占住院患者總數的1.64%。筆者對36例死亡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歸納總結,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性別年齡與死因

36例死亡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男女之比為1:0.38;年齡2l一77(47.354-13.52)歲,其中41—60歲18例占50.0%。見表1。

查看全文

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管控通知

社區:

為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管控,防止其到處滋事,確保村民的生活安寧,經綜治委確定,特制定如下監管措施:

1、加強領導、明確職責

由綜治辦研究制定監管措施,社區具體落實,明確要求社區確定一名責任心強的同志密切關注的活動情況,早晚點名一次,發現特殊情況,立即上報社區、鎮綜治辦。

2、督促其父母履行監護職責

由于是無行事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其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必須履行監護義務,社區應向其父母宣傳相關的法律知識,講明利害關系,同時發現附近居民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督促其履行監護職責。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護理風險評估單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的應用效果。方法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精神科采用入院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進行風險評估,選取該階段收治的262例精神病患者,將其設置為觀察組;另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施行普通入院風險評估的255例患者,將其設置為對照組。對比2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0.59%,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20%,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入院時采用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書面風險評估,并針對評估結果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可有效規避護理風險,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入院;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不良事件

精神病患者是較為特殊的群體,由于其出現精神癥狀,往往無法控制自身的行為,在住院期間容易出現暴力攻擊行為,對護理人員和患者自身的安全均帶來隱患[1]。為此,臨床上一般會在精神病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入院風險評估,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我院自2016年5月開始采取入院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對精神病患者進行風險評估,相對于普通風險評估,三級風險評估實施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降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精神科采用入院三級護理風險評估單進行風險評估,選取該階段收治的262例精神病患者,將其設置為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分布于16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45.73±23.47)歲,均為女性患者,包括241例精神分裂癥、15例雙相情感障礙、5例急性短暫性精神病性障礙、1例重度抑郁發作。另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施行普通入院風險評估的255例患者,將其設置為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分布于15歲~76歲之間,平均年齡(45.82±23.54)歲,均為女性患者,包括235例精神分裂癥、10例雙相情感障礙、9例急性短暫性精神病性障礙、1例分離性障礙。所有患者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2]中關于精神病的診斷標準,2組患者的年齡、疾病構成比等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可進行對比。1.2方法。入院三級風險評估單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3]:一級評估由主班護士完成,主要評估患者:①入院方式:是自愿、非自愿(被動或騙入院)、步行、輪椅等;②一般接觸:合作、不合作,及情緒狀態;③個人衛生情況及有無軀體損傷、壓瘡、帶管情況;④有無攻擊行為包括語言、肢體及對象;⑤有無自殺自傷行為及具體描述;⑥患者院外情況;⑦生命體征;⑧住院依從性及不依從將采取的方式。二級評估由責任護士完成,在一級評估的基礎上責任護士與患者溝通,對患者進一步評估,包括:①情緒狀態:緊張焦慮、易激惹、高漲、低落、淡漠、敵意、平穩;②行為:興奮、怪異、沖動、紊亂、不合作、違拗、木僵、活動增多或減少;③幻覺:幻聽(命令性、評論性等)、幻視、幻嗅;④妄想:被害妄想、關系妄想、罪惡妄想、夸大妄想等;⑤癥狀對患者的影響;⑥患者對癥狀的應對方式:尋求幫助、主動傾訴、痛苦、攻擊他人、自傷等;⑦治療的依從性;⑧軀體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⑨家庭支持系統;⑩溝通能力;存在或潛在的風險;資料來源。三級評估由護士長完成,對二級評估的內容進行補充。入院三級風險評估必須在患者入院后72h完成。對照組施行普通入院風險評估。觀察組進行三級風險單評估,并針對風險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護理防范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入院時,護理人員應采取溫和、友好的態度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為患者介紹住院環境,并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安撫。②對抵觸住院或有既往暴力攻擊行為史的患者,盡量安排多名醫護人員共同治療和護理,操作時盡量敏捷,與患者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切忌距離患者過近或站在患者身后。并對患者的暴力行為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規避風險因素,病房內禁止擺放危險物品[4]。③當患者情緒激惹時,可采取保護性的物品對患者進行約束,固定好其肢體,待患者情緒趨于平穩時,及時解除相應的約束,整個過程中,應對患者進行適時的安撫[5]。1.3觀察指標。對比2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自傷、自殺、傷人、墜床、噎食以及出走。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安全管理對治療及護理老年精神病的作用。方法調研120例在我院治療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隨機分表法分為2組(對照及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安全護理及常規護理。觀察統計數據,查看兩種護理方法對患者治療的幫助。結果觀察組患者在醫護人員的細心護理下,病情穩定較快,患者發病次數較少(3.45±1.00次/月),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30.00%)數據統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護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并為患者提供安全治療的環境;值得在醫院內推廣。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護理;安全管理

老年精神病隨著社會發展呈逐年上身趨勢,如不細心護理將進一步加重患者心理異常狀況及自殺率[1]。常規護理老年精神病對緩解患者病情無明顯效果,不能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所以護理安全管理對老年精神病治療及安全護理有明顯意義。本次研究與探討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護理安全管理對治療及護理的影響,詳情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研120例,2014年~2015年在我院治療的老年精神病患者,按隨機分表法分為2組(對照及觀察組),60例/組;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觀察組中男32例,女29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為(57.69±5.47)歲,病程6個月~3年;對照組中女性37例,男性23例,年齡是58~80歲,平均年齡為(56.99±5.35)歲,病程8個月~3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進行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

查看全文

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探析論文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預

【摘要】目的探討導致住院精神病患者失眠的相關因素,提出護理對策。方法對2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接觸交談,分析影響睡眠的因素,制定相應護理干預措施。結果入睡困難86例(35.10%),早醒78例(31.84%),時睡時醒11例(4.48%),徹夜不眠18例(7.35%);失眠與精神癥狀、社會、環境、心理因素、軀體狀況、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的影響有關;及時控制精神癥狀,消除疼痛和藥物不良反應,加強心理疏導,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是控制失眠的有效措施。結論做好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狀況監測,可防止意外的發生,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失眠;干預

失眠指入睡困難、早醒、時睡時醒、徹夜不眠[1]。對精神病患者來說,失眠是十分常見的癥狀,且睡眠好壞是判斷病情變化的一項直觀指標。因此,對精神病患者失眠的有效護理,有利于鞏固療效,促進疾病康復,防止意外發生。作者通過對精神病患者失眠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護理對策,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事故要素及護理策略

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沖動、傷人、毀物及自殺、自傷等危險行為的預防與護理,是精神科病房護理工作的重點,為了發現危險行為的相關因素,科學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不斷提高護理水平,對發生危險行為的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進行調查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對存有危險行為,企圖或已發生并造成嚴重后果的5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統一集中進行分析。內容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婚姻、職業、文化程度、病程、危險行為發生與入院時間的關系、發生的時間與采用的方式、患者的精神癥狀9項。將危險行為發生的頻度和構成比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患者性別、年齡、婚姻、職業和文化程度度等項進行了χ2檢驗。

2結果

2.1性別和年齡

58例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與同期住院610例患者男280例,女330例比較之結果,P<0.01,提示危險行為的發生率男性高于女性。58例患者中40歲(含40歲)以下的患者49例,40歲以上9例。總體610例患者中40歲(含40歲)以下者425例,40歲以上者185例。P<0.01,說明危險行為多發生在40歲以前,40歲以上者明顯減少。

查看全文

精神病患者開放式護理管理研究

精神病為神經系統的一種特殊疾病,主要由于患者心理障礙,導致患者在認知、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出現間歇和持久性異常,患者若病發時可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工作;且部分患者可在病發時可出現主動攻擊、自殺等異常行為。臨床治療此類病時間較長,且患者經治療后痊愈也可由于環境、事件等刺激誘發病發,部分患者病發時,家屬和患者自己無法應對,嚴重的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1]。且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往往自我無法接受,自控能力較差,患者可出現情緒煩躁、行為異常,且與其他人溝通障礙,無法配合治療。因此對于首發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模式應有所改變,而開放式管理模式為近些年研究發現的,主要針對于患者心理、行為、環境等進行有效干預,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但查閱相關首發精神病實施開放式管理模式相關文獻較少。該文就首發精神病采用開放式護理管理模式進行詳細研究,為今后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有利參考和證據,現將報告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前來該院就診的48例首發精神病患者病歷,對其進行詳細的回顧與分析,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各24例,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范圍為20~68歲,平均年齡為(45.8±12.7)歲,狂躁型有15例,淡漠型有9例;而觀察組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范圍為21~69歲,平均年齡為(44.9±13.1)歲,狂躁型有14例,淡漠型有10例。排除兩組患者患有肝腎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以及妊娠和哺乳等情況,避免由于治療影響重大疾病的治療,且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相關事宜和注意事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取得患者家屬配合。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病種分類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管理方法

1.2.1對照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