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健康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13 10:4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神病人的健康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流浪精神病人;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C[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據徐州市政府的要求開始與“110”聯動,承擔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務,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經過2年多的實踐,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護理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為4%。
1.2 性別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1.3 病人來源
公安部門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綜合醫院及其他部門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為流浪街頭、行為紊亂、赤身、沖動傷人等。
1.5 合并有軀體疾病
合并有軀體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為外傷、呼吸道感染、婦科疾病、性病及臟器功能衰竭。
1.6 診斷
診斷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癥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為躁狂癥,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癲癇,老年癡呆等(69例,占32%)。
2 結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過救助站協助送回56例(占46%),家屬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滯留在醫院內、無法聯系到家屬93人,占同期救助總數的43%。
3 醫院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醫院領導重視,成立醫院救助管理科
對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我院領導高度重視,以“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宗旨,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權利、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由一名副院長親自掛帥,成立了醫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開救助管理工作會議,統一思想,增強全院職工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
3.2 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
根據我市轉發省民政廳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對有生命危險、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且暫時無法查找其監護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揮中心開具的介紹信,在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甄別核實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此類病人的救助,使他們能夠接受及時的救助。
3.3 規范救助管理制度
為了切實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訂了嚴格而規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細化了救助病區的醫療護理操作流程,從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規范的操作程序,同時,也制定救助病區全面質量管理方案和目標要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總結。由于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崗位責任制,為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2年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我院自開展救助工作以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用實際行動體現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生命和健康的關懷,不因他們不能為醫院帶來經濟效益而降低醫療、護理服務標準,而是用關心、愛心、同情心給予更多的關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臨床護理對策
4.1 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在接觸病人時,要主動熱情,儀表大方,舉止端莊,給流浪精神病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態度和藹,增強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4.2 觀察病情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其言行的變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無病史和個人資料,背景復雜,精神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加大了護理難度,認真細致地觀察病人的病情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護理人員要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使治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強基礎護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區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被破壞,往往是蓬頭垢面,全身散發惡臭,工作人員要及時為病人洗澡、理發、更換干凈的服裝。在醫院期間要逐步培養病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4.4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對此類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手段,但無形中也要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夠積極控制自己的職業行為,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目光等實現對病人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注意自己的語言和態度,盡量減少給病人帶來消極的心理效應。
4.5 關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創傷,情感特別脆弱,對痛苦體驗非常敏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給予及時恰當的生活照顧,滿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時再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6 加強溝通,及時了解有關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開始恢復,這時,護士應加強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通過點滴的信息反饋了解病人的有關信息,及時與醫院救助管理科聯系,并通過公安系統進行查詢,落實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監護人,取得聯系后,使病人盡快回歸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
對于家屬能夠前來接病人出院的,我們及時向病人及家屬介紹院外服藥、復查、護理、監護的有關知識,使病人回歸社會后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減少復發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復,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頭。
5 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醫院領導的重視下,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規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認真細致地進行醫療與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就一定能夠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但還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礙、老年癡呆等,至今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而聯系不到家人滯留在醫院內,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需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淑清.精神科護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S].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5.
篇2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體居民公平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為出發點,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和提高服務能力為核心,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大基層衛生投入,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改善基層醫療衛生狀況,逐步縮小城鎮衛生差距,滿足群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需求,不斷提高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目標任務。在全市建成以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新型城市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和市鎮兩級、鎮村一體、防治結合、分工合理的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和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布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更好地滿足城鎮居民健康需求。
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置
按照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的原則,構建新型城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推進規范化建設。鼓勵、引導城市二級醫院通過上下聯動、對口支援等方式進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優質衛生資源向社區、農村轉移。加速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標準化建設,政府重點辦好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制鎮衛生院。云陽人民醫院納入公立醫院管理改革范疇。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組成,以政府舉辦為主,實行一體化管理。按照每3至10萬居民規劃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和站的建設必須符合《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設置標準》。全市設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所,分別為:云陽鎮丹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云陽鎮橫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發區荊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發區練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發區胡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云陽鎮丹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選址:原丹鳳衛生院
(2)設置床位、服務范圍及常住人口
2.云陽鎮橫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選址:原云陽鎮橫塘衛生院
(2)設置床位、服務范圍及常住人口
3.開發區荊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選址:原云陽鎮荊林衛生院
(2)設置床位、服務范圍及常住人口
(3)下設分中心:大泊分中心
4.開發區練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選址:練湖中心衛生院
(2)設置床位、服務范圍及常住人口
(3)下設分中心:河陽分中心
5.開發區胡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1)選址:原埤城鎮胡橋衛生院
(2)設置床位、服務范圍及常住人口
(3)下設分中心:前艾分中心
(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由鎮衛生院、分院和村衛生室組成,堅持政府舉辦,實行一體化管理。每個建制鎮設立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每3000-5000人口設立一所村衛生室(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對非建制鎮衛生院,設置為衛生院分院。所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部達到省定建設標準。全市設建制鎮衛生院12個、建制鎮衛生院分院9個。
三、服務功能
(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包括:衛生信息收集、健康檔案管理、健康教育、婦女兒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殘疾人康復指導和恢復訓練、精神病人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導、計劃生育技術宣傳和指導、社區疾病預防控制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協助處理等。基本醫療服務包括: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護理,慢性病治療,現場應急救護,家庭醫療服務,康復醫療服務等。
(二)鎮衛生院:以保護農村居民健康為目標,開展基本醫療、疾病預防與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以及康復等綜合衛生服務,同時負責轄區內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業務指導,對鄉村醫生培訓、考核和管理工作。
四、人員編制
按照每萬常住人口配備12人的標準核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數。原則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按照每萬常住人口配備18人的標準核定鎮衛生院人員編制數,原則上鎮衛生院一般配備院長1名,副院長1~2名。衛技人員所占編制不低于總編制的90%。
五、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
(一)嚴格準入制度。政府舉辦的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藥物,為廣大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低成本的服務,維護其公益性質。
(二)轉變服務方式。全面推行全科團隊服務和責任醫師制度。對區域內居民家庭實行網格化管理,建立雙向聯系,以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為基礎,著重開展居民常見病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和婦幼保健服務等工作,對行動不便的患者實行上門服務、主動服務。降低收費,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
(三)建立分級醫療和轉診制度。制定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標準。加大二級醫院對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的對口支援力度,通過采取臨床服務、人員進修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重點對醫院管理、專科建設、臨床診療技術等進行幫扶,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二級醫院醫生申報臨床、口腔、中醫、預防類別的中高級職稱任職資格,必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滿一年。
(四)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嚴格人員準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新進人員由衛生行政部門會同人社部門實行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實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按照服務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實行以事設崗、以崗定人、競爭上崗。完善人員考核及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滿足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為導向、以服務質量和服務數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技術能力、工作績效為基礎的績效考核體系,形成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篇3
認真貫徹執行上級有關公立醫院改革要求,以改革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和推進分工協作機制建設為重點,強化服務質量為抓手,以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服務能力為關鍵,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明顯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實惠和便利。
1、改革公立醫院服務體系。根據市醫政工作任務要求,進一步深化公立醫院集團式管理改革,通過對人才、設備、技術的合理調整與分配,形成科學的共享機制,最大發揮有限醫療資源的作用。根據省兩個指導意見精神,進一步完善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公立醫院的數量、類別、規模、布局。根據人民群眾醫療服務需求和疾病譜構成,重點發展兒童、康復等薄弱學科。努力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貫徹省市完善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措施,促進非公立醫院健康發展。
2、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根據政事分開、管辦分開、法人治理的原則,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根據精簡效能、權責明確的原則,積極探索在衛生行政部門內建立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專門機構,加強對公立醫院投資、運營等行為的監管。根據權責統一的原則,規范實施院長負責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院長職業化建設。
3、改革公立醫院運行機制。以逐步破除以藥養醫機制為重點,協助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以全員聘用制度、崗位管理制度、績效工資制度為三大核心制度,推進公立醫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進、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進人、管人、用人機制。
4、改革公立醫院監管機制。以公益性為導向,以質量、安全、效率、服務、費用、對口支援、患者滿意度為主要內容,建立公立醫院運行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辦法。選擇社會關注的主要指標,建立各級公立醫院運行指標社會公示制度,完善醫院巡查制度,加大公立醫院日常監管力度。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及時調整公立醫院日常監管重點,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5、推進分工協作機制建設。認真貫徹省建立城市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下聯動、分工協作機制的意見。人民醫院、中醫院切實發揮城市醫院業務指導中心作用,從方便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構建分級分工、科學合理的醫療服務體系、發揮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能出發,從體制、機制、政策層面上,與醫師多點執業、城鄉對口支援、預約診療、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和康復醫療服務工作等有機結合起來,主動推進分工協作機制的建立,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努力改善醫療護理服務
高度重視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深刻關切,把醫院文化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全面促進人文醫院建設,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正落在實處,以及時方便、安全有效、優質價廉為目標,既兼顧當前,又立足長遠,以專項活動為載體,以制度建設為核心,努力改善醫療護理服務,不斷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
1、努力改善醫療服務。深入推進“三好一滿意”活動。全面落實省廳制定的改善醫療服務24條。大力開展志愿者醫院服務。開展醫院業務流程重組試點。大力推進醫德醫風和行風建設。2013年,二級醫院要開展預約診療服務,專家門診就診患者預約率力爭達到40%以上,出院病人復診預約率達到100%。以落實規劃為抓手,繼續完善城鄉一體的院前急救醫療服務體系。
2、努力改善護理服務。提高優質護理服務內涵,以落實臨床護理人力配備、完善責任護士制度、規范開展分級護理服務為三大重點,深入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以能力建設為中心,研究制定系統培訓方案,落實《市年輕護士素質提高行動方案(2013)》,開展“年輕護士素質提高行動”。開展護理服務技能競賽活動。加強專科護士技能培養,大力發展專科護理。加強護理員隊伍建設。各二級醫院要規范建設靜脈輸液配置中心。落實護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調整護理收費標準等改善護理服務的各項保障政策和措施。二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病房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其中A類病房每所綜合醫院分別達到5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要爭取達到95%以上。
3、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二級醫院要通過住院業務流程重組、急慢病分治、縮短術前和治療前檢查等待時間、患者住院前在門診完成相關檢查、雙向轉診等等一切有效手段,并完善相關政策保障措施,努力縮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二級醫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要較上年下降不小于1.5天。
4、努力做好醫療救治工作。認真做好突發公共事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各項準備工作,加強急救醫療服務體系、醫院發熱門診、腸道門診、急診科、感染性疾病科、負壓病房等規范化建設,加強院前急救、醫院急診科、ICU、職業病科等相關專業的人員培訓,完善救治設備設施,完善醫療救治工作預案、方案和制度。密切關注手足口病、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點疫情,及時有效、科學規范地組織實施醫療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5、努力控制醫療費用。要把控制醫療費用作為落實公立醫院社會責任、體現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深入落實衛生局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的工作意見,試行醫囑共享,落實“三合理”規范,實施臨床路徑管理。要嚴格控制藥占比,各醫院力爭2013年再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要建立臨床用藥和檢驗檢查監控制度,及時發現并糾正不合理醫療行為,并與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掛鉤。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力爭使各醫院平均門診人次診療費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診療費用與上年持平,或增長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
6、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以平安醫院創建為抓手,堅持預防為主,落實各項制度措施,努力預防醫患糾紛的發生。加強醫院人防、技防、設施防建設。完善醫患關系溝通協調組織,各醫院都要建立醫患溝通部門,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加強醫患溝通的教育與培訓,有效開展醫患溝通。嚴格執行告知制度,維護患方知情同意權。嚴格投訴管理,落實首訴負責制。嚴格執行醫療質量安全事件報告制度。大力推進醫療責任保險制度建設,各醫療機構都要參加各種形式的醫療責任保險。依法、及時、規范處置醫患糾紛,涉及賠償或補償金額超過萬元,要盡力引導到醫患糾紛人民調解組織或人民法院進行處理,堅決抗擊“醫鬧”行為,切實依法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學習掌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和醫療損害鑒定工作的法規和政策要求。各醫院凡是在醫療事故和醫療損害鑒定中有過錯或存在責任的,必須在一個月內組織討論,明確責任和處理方式,形成書面處理意見,并及時上報衛生局醫政科。上報及處理情況納入綜合目標考核和等級醫院評審要求。強化開展平安醫院考評工作。2013年全市一級以上醫院創建平安醫院達標率100%。
三、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1、加強臨床專科建設。堅持“院有名科、科有特色、人有專攻”的專科建設理念,加大創建力度。各有關醫院對市級臨床重點專科運行質態要定期上報和做好被考核評估準備,做好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建設期滿后的復核迎檢工作。二級醫院要積極引進和開展醫療新技術、新項目,努力申報省廳新技術引進獎。著力培養專科人才,提高專科建設水平。加強醫院兒童、康復、精神等薄弱專科建設,不斷提升醫院服務能力。
2、加強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二級醫院要全面推行電子病歷。人民醫院要建成符合衛生部和省廳規定的必備功能要求的電子病歷系統,不斷完善電子病歷應用功能,重點完善臨床路徑管理、病案首頁自動生成、醫療核心制度執行、臨床危急值和抗菌藥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動報警功能等,規范前、后臺格式化。全面推進HIS上水平,完善預約掛號、HIS輔助決策、信息查詢、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功能。
3、建立健全市、鎮、村急救網絡體系。切實維護以人民醫院急救中心為全市急救中心主體、其它各醫院、衛生院為急救分站為支撐、各村級醫療機構、其它各醫療機構為輔助的高效運轉的三級醫療急救網絡。加強對急救中心工作人員(醫護人員、調度員、擔架員)的法律法規知識及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組織進行急救演練,提高急救人員的素質。逐步規范120急救中心的管理。規范人員配備(每車至少配備一名醫生、一名護士、一名擔架員及一名駕駛員),確保信息暢通。各醫院救護車要做到專車專用。二級醫院急診科要全面達標。
四、確保醫療質量安全
鞏固“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成果,強化院長為醫療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完善院內和行業內醫療質量控制組織和制度體系,堅持依法治醫,嚴格要素準入,落實制度規范標準,推進醫療管理精細化,努力形成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機制,提升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
1、推行等級醫院復核評價與評審。部署新一輪一級醫院等級評審,加大醫院平時運行質量的評分權重,依據等級醫院管理辦法和標準,規范開展醫院復核評價和評審工作。二級醫院要認真對照省衛生廳印發的縣市級綜合醫院評價標準和細則,全面規劃、積極實施,努力提升醫院整體水平。
2、強化醫療核心制度落實。強化醫務人員醫療核心制度的教育與培訓,繼續組織開展醫護人員“三基”考試。認真貫徹執行衛生部、省病歷書寫規范,加強對住院運行病歷的監控,開展門診和住院病歷質量檢查。以首診負責制、值班制度、會診制度、技術準入制度等重點,繼續開展醫療核心制度明查暗訪。組織醫政管理規范標準執行情況抽查活動。以落實醫療核心制度、提升常規醫療質量控制指標水平為重點,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醫院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設。
3、強化臨床路徑管理。二級醫院要全面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全面覆蓋衛生部已經下發的臨床路徑。醫院開展的臨床路徑的專科和病種必須達到上級要求的數量,并使臨床路徑管理制度化、常態化、規范化。認真落實省衛生廳下發的麻醉科臨床路徑,認真執行省廳有關惡性腫瘤、冠心病、骨關節置換等單病種診療規范,有條件的一級醫院試行推行開展臨床路徑管理,提升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單病種科學化診療水平。
4、強化醫療機構準入和行為監管。依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嚴格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執業登記、變更、校驗。加強醫療機構行為的經常性、規范化監管,嚴格不良行為記分管理。衛生監督部門要組織開展醫療機構執業行為集中式、拉網式檢查。以機構基本標準、超范圍執業、命名不規范等為重點,依法查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違法違規行為。做好非法行醫查處工作。
5、強化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貫徹落實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衛生部《醫療技術應用管理辦法》,《省省手術分級管理規范(2010)版》,,切實加強對醫療技術準入和應用管理。醫院要做好第二類和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申報、管理工作,嚴格手術分級管理,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監督檢查力度。
6、強化醫師和護理隊伍管理。加強執業(助理)醫師準入和執業管理,認真依法做好醫師護士資格考試、注冊管理,加大醫師定期考核制度的實施力度。加強美容主診醫師、進修實習醫師服務行為的管理,依據《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加強醫師會診管理。規范開展醫師多點執業工作。加強醫療護理管理隊伍建設。
7、強化醫療廣告監管。繼續開展醫療廣告專項整治行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要增強整治行動的針對性,重點加強對涉及惡性腫瘤、不孕不育、整形美容、健康體檢、皮膚性病等內容醫療廣告行為的整治。加強與工商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通報監測信息,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依法加大對醫療廣告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及時查處一起。
8、強化醫院藥事管理。深入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行動,研究制定年度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二級醫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關鍵指標全面達標。推進臨床藥師制度。各醫療機構應當根據本機構性質、任務、規模配備適當數量臨床藥師,二級醫院原則上臨床藥師不少于3名。明確臨床藥師要參與臨床藥物治療,進行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開展藥學查房,為患者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參加查房、會診、病例討論和疑難、危重患者的醫療救治,協同醫師做好藥物使用遴選,對臨床藥物治療提出意見或調整建議,與醫師共同對藥物治療負責;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實施處方點評與超常預警,促進藥物合理使用;開展藥品質量監測,藥品嚴重不良反應和藥品損害的收集、整理、報告等工作;協調基本藥物評價監測。繼續做好基本藥物實施監測評價工作,加強太和中心衛生院省級監測評價點的建設,不定期進行檢查指導,督促基本藥物制度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省級監測評價點實行每月監測報告制度。加強培訓教育,落實制度規范,規范采購和使用行為。推進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的培訓。深入開展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和處方集培訓工作,加強對《指南》和《處方集》培訓工作的考核。促進基本藥物在二級醫院的推廣應用。強化藥物不良反應的監測。落實《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推動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發展,落實藥品安全監管責任,保證公眾用藥安全。規范醫療機構建立藥品不良反應、用藥錯誤和藥品損害事件監測報告制度。要求醫療機構臨床科室發現藥品不良反應、用藥錯誤和藥品損害事件后,應當積極救治患者,立即向藥學部門報告,并做好觀察與記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相關部門報告藥品不良反應,用藥錯誤和藥品損害事件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品管理。按照《品和管理條例》、《品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等一系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認真做好品和管理,強化對品和印鑒卡的管理,規范品和處方權醫師的培訓、考核、準入管理。重點檢查病區藥房、急診藥房、手術室藥房的品和管理,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確保特殊管理藥品的臨床合理應用和安全。
9、強化醫院感染管理。加強院感管理隊伍建設,貫徹落實省院感專職人員管理辦法,穩定院感隊伍,加強崗位培訓、網上學習、考察交流等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加強對ICU、新生兒室、血液凈化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產房、內鏡室、口腔科等重點科室和部門的院感防控監管。繼續推行醫療單位以人民醫院為主體的區域集中消毒供應方式。加強院感監測工作,深入推進目標性監測,有序組織現患率調查。以醫務人員手衛生、各類物品消毒滅菌情況、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落實院感防控措施等情況,加大院感工作監督檢查力度。
10、加強血液質量安全管理。血站要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相關法規制度的培訓,進一步提高執行國家有關法規的意識,增強工作責任心。著力加強對血液質量安全的全程管理,從獻血員篩查、體檢到血液的初復檢、成分制備、保存和血液的發放等各個環節都要按質量規范嚴格操作,確保血液質量安全。擴大固定的自愿無償獻血者隊伍,盡快建立起無償獻血工作的長效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提高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推動無償獻血工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內練素質,外樹形象,從工作細節入手,努力探索出“優質、高效、便捷”的無償獻血綜合服務模式。加強二級醫院輸血科的建設,完善健全醫療機構合理用血審核制度。嚴格掌握臨床輸血指征,提高成分輸血率,積極開展臨床互助獻血和自體血回輸工作。醫護人員要帶頭獻血,各醫院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醫護人員無償獻血工作。
五、全力推進中醫藥事業科學發展
1、全面實施“十二五”衛生規劃中醫藥事業發展目標。認真學習貫徹新的《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建設標準》,針對存在不足和問題,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切實抓好整改和落實,鞏固農村中醫藥先進單位建設成果。
2、強化中醫院建設,發揮中醫藥龍頭作用。推進中醫院標準化建設,完善中醫院的基本設備。完善中醫院綜合服務功能,加強中醫醫院兒科、老年病科、急診科、婦產科、精神衛生科、康復科、病理科等薄弱科室和急需加強科室的建設和發展,實施省中醫醫院中藥房建設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設項目,建立健全中醫“治未病”科室,提高綜合診療能力和水平。
3、加強機構中醫科室建設,穩固中醫藥服務體系。根據市中醫工作目標任務,落實馬橋衛生院建設省級鄉鎮衛生院示范中醫科建設達標各項工作;落實太和、四院建成市級基層(鄉鎮與社區)中醫藥特色專病專科的建設任務;落實綜合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科室集中設置的國家中醫藥局先進單位建設標準,所有衛生院設置中醫科都要在裝修裝飾上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綜合醫院與各中心衛生院以及具有兩個以上中醫科室的衛生院都要創造條件,集中設置中醫科室,形成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人民醫院要按照綜合醫院示范中醫科建設要求,馬橋衛生院按照省鄉鎮衛生院示范中醫科建設標準建成中醫館服務區。各中心衛生院、四院各選擇一個村衛生室建設市基層中醫藥示范點,并通過上級部門驗收。
4、強化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中醫院要進一步強化中醫藥特色,按照好新一輪中醫醫院等級評審要求,全面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強化重點特色專科管理,進一步提升已有重點專科水平,創建更具特色的專病專科;發展中醫至未病預防保健服務,建立健全中醫預防保健科,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要建立中醫預防保健科,提供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抓好中醫藥預防保健宣傳。鞏固加強農村和社區中醫藥工作。
5、要認真做好基層醫院中醫藥人員的業務指導培訓工作。加強市、鎮、村三級網絡的中醫藥業務協作,與基層醫院建立和完善中醫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和中醫業務合作,并簽訂協作協議,不斷提高全市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督促落實各醫院、衛生院制訂中醫藥在職人員培訓、后備隊伍培養計劃,全面做好在職中醫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抓好中醫政策傾斜和專項經費落實工作,繼續分層分類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工作,加大中醫藥健康教育力度,加強中醫藥工作宣傳,使中醫藥技術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六、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機構的建設和管理
以深化醫改為主線,以提高服務能力為核心,以加快體系建設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強化績效考核為著力點,以創建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服務理念,改進服務方式,認真履行“六位一體”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努力為廣大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
1、加強機構建設,改善社區衛生服務條件。在充分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人民醫院、中醫院要對照省《城市社區衛生機構建設和設備配備標準》,制定不達標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改造計劃,落實改造提升措施。統一機構形象設計、機構標識,統一服務人員著裝、標識、證件,為開展上門服務提供必要的身份標識。要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管理系統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有效整合,與新農合、職工和居民醫保信息系統有效對接,充分發揮系統的技術支撐作用。加強計免信息化門診建設,加強中醫藥進社區工作,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積極開展創建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按照省標,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醫療集團所屬中醫院或人民醫院新建成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個)、人民醫院建成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
2、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建設,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按照已經核定的編制崗位,一個控制社區衛生服務非衛技人員比例和數量,多引進大學畢業生。加強全科醫生的培養,規范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即先接受五年的臨床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三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層在崗醫生要實行轉崗培訓,獲得全科醫師轉崗培訓合格證書,注冊為全科醫師或助理全科醫師。每個中心必須有3-5名合格的全科醫師。
3、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明確全科醫生(臨床醫生)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職責,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精神病人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做好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和處理、衛生監督協管工作。積極引導醫務人員采取主動服務方式,適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特點,在服務時間、服務方式、服務內容上有所突破,應用適宜技術,使用基本藥物,開展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診療服務,建立中心與二級醫院雙向轉診制度,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推進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診療,力爭城市居民在社區門、急診比例提高到45%以上,門診均次費用比二級醫院低50%以上。
4、建立家庭醫生制度,轉變社區衛生服務模式。認真貫徹省、關于建立家庭醫生制度的通知精神,2013年,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啟動家庭醫生制度,本著自愿原則,優先為65歲以上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簽訂服務協議。要實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目前全科醫生數量不足的情況下,組建由臨床醫生、公共衛生和社區護士的全科服務團隊,按照每名全科醫生簽約服務500戶、每個全科服務團隊簽約服務1500左右居民的標準,建立包干責任制。規范服務內容,主要以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健康促進、0-6歲兒童健康管理咨詢指導、孕產婦健康管理咨詢指導、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定期隨訪用藥指導健康教育、普通疾病診療轉診合理用藥指導、上門訪視家庭病床等服務。要在轄區居委會和服務機構向社區居民公示家庭醫生姓名、工作單位、服務項目、服務時間、聯系方式和監督投訴電話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 上一篇:醫療機構醫療質量管理
- 下一篇:供應鏈管理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