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4:55: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思考

黨的**屆五中全會《建議》,規劃了我國跨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藍圖。要使這一宏偉藍圖變成現實,關鍵是黨的領導,取決于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如何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這是擺在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圍繞經濟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必須提高思想認識。

能否做到圍繞經濟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抓好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促進經濟發展,首先取決于這方面的認識。一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要求。經濟建設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從根本上說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必須圍繞和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黨的基本路線所決定的。只有抓住經濟建設中心不放,其他工作都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才能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實踐證明:堅持這個中心,國受益、民得利;背離這個中心,國遭損、民受害。因此,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不能有任何動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也不能例外,要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工作,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經濟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靠黨的領導作保證,要靠黨的基層組織發揮作用去實現,在新舊體制轉軌階段,在“四化”建設當中,乃至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中,都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基層組織處于重要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的建設和經濟建設是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經濟建設,不能離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二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基礎工程。黨的**屆四中全會,從提高黨的新時期的執政水平,鞏固執政地位的高度,向全黨提出了建設新時期偉大工程的歷史性任務。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實施這一偉大工程的基礎。動員、宣傳和組織群眾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要靠黨的基層組織;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靠黨的基層組織;完成“四化”建設大業,還是要靠黨的基層組織。我們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一系列工作要靠黨的基層組織去完成。因此,整頓建設好基層黨組織,使其真正發揮核心領導作用,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基層政權的一項最基本的任務。三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是落實“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可靠組織保證。黨的**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九五”期間和到2010年的宏偉發展目標,強調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今后15年,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要再上一個新臺階。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要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所有這一切,最終都要靠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去落實。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根本、是關鍵。保證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把農村經濟搞上去,把小康建設抓上去,最重要的還是要下功夫把基層組織建設好、整頓好。四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一項戰略措施。隨著新舊體制的轉變,引發了一些新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黨的基層組織處在“前沿陣地”上,基層黨員、干部與群眾朝夕相處,是群眾了解黨、認識黨的“窗口”。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的作用如何,形象怎樣,直接關系著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凝聚力,影響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就必須下大氣力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二)圍繞經濟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

黨員、干部隊伍的素質狀況,決定圍繞經濟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水平。同志指出: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素質,已經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由此可見,黨員干部素質的提高是極其重要的。黨員干部素質應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要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二是努力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特別是工農群眾,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三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善于開拓進取,具有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是模范遵紀守法,保持清正廉潔,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拒腐防變,堅決反對消極腐敗現象;五是樹立起刻苦學習,勤奮敬業精神,不斷加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具備做好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要達到以上五項基本素質,一是堅持學習。要學習政治理論。最根本的是學習馬列主義、思想,特別是要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培訓和自學兩種形式來提高黨員干部的素質。對有發展前途的年輕黨員、后備干部進行集中培訓;針對擔子重、工作忙的黨員干部,以黨委為中心根據每個時期的學習重點,編制理論學習要點,鼓勵以自學為主,堅持學用結合,從而有效地提高黨員干部素質。要學習業務知識。重點是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現代科學知識、法律知識、歷史知識和專業知識等。二是重視實踐。按照出題目、給任務、嚴要求、勤檢查的辦法,給黨員干部壓擔子,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提高黨員、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解決好理論聯系實際這一關鍵性問題。要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同理論學習、業務學習聯系在一起;要把發展縣域經濟面臨的形勢任務、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實際,同理論學習、業務學習聯系在一起。并以此達到指導實踐的目的。

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具有長期性、緊迫性、必要性的特點,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端正黨風所必需的,是黨性、宗旨所決定的。因此,必須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支撐點和落腳點,通過開展深入持久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使廣大黨員、干部盡快具備黨員干部的五項基本素質,以適應圍繞經濟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需要。

查看全文

服務經濟建設思考

組織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務全旗經濟建設,是擺在組工干部面前的重要課題。同時也為全旗組工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組織工作服務經濟建設,是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要求,是不斷增強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經濟與社會發展變化的可靠保證。組織工作服務經濟建設,必須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經濟建設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為組織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圍繞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培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戰斗力,從而為經濟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1、圍繞經濟發展,選優配強班子、用好干部,為經濟建設提供組織保證。

組織路線為政治路線服務,就是要自覺地服從服務于經濟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組織保證。實踐證明,最根本的生產力蘊藏于班子和干部中。只有把班子配強,把干部用好,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一是配強班子、特別要選配好“一把手”,打牢服務經濟建設的組織基礎。在班子配備上,堅持用事業選擇人,靠實踐鍛煉人,把加快經濟發展與班子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管干部的參與經濟工作,讓管經濟的參與提出用人意見,在堅持干部政策的前提下,誰能把經濟搞上去就用誰。在班子調整時,應加強對班子考核,對班子實行位次管理、末位淘汰,按照優勢互補原則,注意把每一個班子特別是各黨委和政府經濟綜合部門班子配優配強,讓班子充滿活力。在具體調配干部時,既要注重干部條件,又要不拘一格,唯才是舉,不圖虛名,確保每一個班子都適應加快經濟發展的要求。在選配各黨委和政府經濟部門“一把手”時,應本著一切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原則,把那些既有較高的思想品德修養,又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知識,懂經濟,會管理,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具有開拓精神,不墨守陳規,善于創新的干部選拔到“一把手”的崗位上來,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組織工作出生產力,選好一個干部、配好一個班子,往往就能夠發展一方經濟,保護一方平安,造福一方人民。而選錯用錯一個干部,就會給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帶來損失甚至危害。因此,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氛圍,提高組織工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力。

二是看政績、重民意,充分調動各級領導干部服務經濟建設的積極性。政績是干部責任心和工作能力的綜合體現。民心是桿秤,政績的真假虛實,群眾看得最明白。在政績評定中,堅持讓能干事、干成事的人當領導干部,引導和激發廣大干部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把經濟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完善干部實績考核機制,量化實績指標,樹立以政績取人的用人導向。

查看全文

經濟建設思想

一體制問題

建國初期,我國財政經濟困難,人民政府的收入遠遠不敷支出,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投機資本在新解放的城市中繼續興風作浪,物價繼續飛速上漲。為從根本上穩定物價,做到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1950年3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全黨保證實現〈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的通知》,政務院也頒布了一系列政策,規定財政收支等方面統一集中到中央。至4、5月間,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實現了統一,財政收支接衡,通貨膨脹停止,物價日趨穩定,為安定人民生活、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時實行的這種由中央政府統收統支的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在一定時期是非常必要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統得過死的弊病也日益顯現出來。是較早對此提出意見的中共領導人。1956年6月6日至13日,在沈陽、撫順視察工作,聽取了遼寧省委、沈陽市委、撫順市委和所到工廠、農業合作社負責同志的匯報,并召集了民主人士座談會。6月19日,他在給劉少奇轉的報告中說:過去上邊統得太死。國營工商企業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實行雙重領導最為合理。實行雙重領導后,在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支問題上,流通稅和國營企業利潤應作為中央的財政收入。但為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可在企業利潤中給地方一定的提成。國營企業的支出仍由中央擔負。1957年1月9日,在廣西南寧向省財貿、農業、工業、民族等部門了解情況,與民主人士交談并參觀了農場和合作社。15日,在給中央和的報告中,鑒于廣西在土特產收購上設置許多人為的障礙,嚴重地打擊了群眾的生產情緒的狀況,他指出:有些東西統得太死,既得罪了人民,又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歸結起來仍然是體制問題,條條各行其是,塊塊無權干涉,地方上既無權又無錢,說話無力,辦事困難。必須給地方以應有的權力,在稅收方面應作適當的減免,使農民有利可圖。同時對收購價格也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賺有賠、不賺不賠和以賺補賠的扶植方針。1962年5月至6月間,視察了陜、川、甘、滇等地。他了解到,自農業六十條貫徹以來,公社和大隊相繼劃小,脫產干部和補貼工分的干部相應增加,不少大隊干部提拔為公社干部,生產隊干部提拔為大隊干部,一些生產隊的領導因此削弱了,群眾反映“坐轎子的人多了,抬轎子的人少了”。針對這些情況,6月20日,在給鄧小平轉中央的報告中提出了他的意見縣以下的體制,應當考慮進行一些適當的調整。公社應該大些,生產隊應該小些。目前是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生產和分配的繁重任務,都在生產隊一級,公社和大隊的任務,則相對地減少了。因此,公社應該大些,最好是一鄉一社,或者更大一些,公社由縣直接領導,公社以上不再設區,這樣既利于精簡,同時還可以抽出一大批干部來充實基層。此外,現在大隊干部的工作任務不多了,應該固定到各生產隊,多參加勞動,少補貼工分。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在經濟管理體制上強調把財力、物力都集中在中央,以便統籌安排,解決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所急需的資金。這在當時是權宜之計,但是因此也過多過死地限制了地方的積極性。通過多年來到各地的調查研究,較早地發現這種經濟管理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弊病,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這對于中央討論修改制定經濟管理體制的有關政策,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克服人浮于事的現象,消除官僚主義,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農村經濟

建國初期,財政拮據,人民的吃穿用全面緊張。深感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要擺脫貧困面貌,就必須搞活農村經濟,大力發展副業生產,活躍集市貿易,全面發展多種經營。1957年1月至5月,視察了海南、兩廣、云南、四川、東北等地。他在向中央并的報告中提出,應該廣泛推廣在農業合作社種植經濟作物,使農業社的糧食生產、經濟作物以及種茶、養蠶、養家畜、家禽等副業三者多樣性地結合起來。20世紀60年代初,對自然災害和“”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而帶來的嚴重困難局面,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了反思。1961年1月召開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通過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次會議,對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傳統作風,糾正“”的錯誤,是一個重大的轉折。1962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發展農村副業生產的決定》。針對幾年來有些地方忽視對副業生產的安排,使集體和社員個人的收入都減少的狀況,《決定》指出,恢復和發展農村的副業生產是當前鞏固集體經濟,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愈加重視開展調查研究。1963年他視察了江蘇、浙江、兩廣、湖南、湖北等地,根據所見所聞,提出了在以農業為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發展集體和家庭的副業生產的主張。1963年5月13日,在寫給、劉少奇等人的信中提到,應當十分注意發展集體和社員家庭副業生產,否則不僅浪費了勞動力,而且對集體經濟的鞏固也是不利的。應當發動生產隊積極組織多種副業經營,并且應當允許社員個人搞。要把恢復副業生產、加強短途運輸和活躍集市貿易三者密切結合起來,加強合作社的收購工作,疏通渠道,以促進城鄉互助,內外交流,這樣就會更有利于我國農業和工業的迅速發展。1964年1月至4月,以78歲的高齡,用了3個月的時間,視察了華東、中南以及貴州、河北等13個省、市和自治區,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和他自己的觀察,不斷形成獨到的見解。4月23日,他在給黨中央并的信中說:在加強工業支援農業的同時,農業生產也必須在以糧為綱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南方,特別是亞熱帶地區更是適宜于發展多種經營。只有經濟作物和多種經營發展了,農業才能為工業提供更多的原料,為國內市場和外貿提供更多的商品。同時,公社生產隊也能增加收入,增加積累,用以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為工業開拓市場。因此,只有糧食和經濟作物、多種經營全面發展了,才能更好地實現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才能使農村經濟進一步活躍起來。實踐充分證明,倡導的有關搞活農村經濟的思想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來探索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道路的。

三林業問題

20世紀50年代初,視察全國各地時,通過調查了解,深深體會到林業工作的重要性。1952年10月24日,他在給的信中強調,在加強木材采伐工作的同時,應認真做好林區的撫育更新工作,隨伐隨種,使幼樹及時生長,能夠銜接上長遠的采伐計劃,大力進行造林工作。要普遍發動群眾造林(包括造水源林),規定用材部門在一定時期(30年或40年后)完成自給木材的任務。1957年4月18日,致信黨中央并:西南幾省和長江以南各省,氣候溫暖,雨量充足,林木生長很快,如桉樹、馬尾松等,十年就可以成材

查看全文

建設局經濟建設服務計劃

一、指導思想

20*年是縣委提出“一城三地”建設推進年,是鎮黨委、政府提出的打造“開放*、實力*、特色*、和諧*”的提升年,*鎮經濟建設服務中心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平臺建設、技改投入、招商引資、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加快推進全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確保工業經濟健康平穩、較快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工作目標

全鎮工業增加值,確保增長10%,力爭增長12%

全鎮規上企業工業利稅,確保增長8%,力爭增長10%

全鎮工業生產性投入,確保完成6億元,力爭完成7億元。

查看全文

經濟建設農業經濟論文

1加快農業經濟改革措施,推動農業產業化調整步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體制,必須將農業經濟建設作為黨中央改革的重點。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增加農民收人為核心,實現農民致富,加快進行農業經濟的改革,立足于本地發展,立足于發展區域性的特產農業。以市場需求為根本,將本土的農產品做好,精益求精,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以好產品為主旨,進一步擴大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的改革,加快產業化調整步伐。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2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同致富。農業是發展之根本

隨著中國城鎮化的不斷進行,農民的社會地位也正在逐漸提高。更好地建設農業經濟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黨和中央要貫徹落實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因為離開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就無法真正落實到新農業經濟建設中去。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因此,在建設農業經濟過程中,要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要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見,以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為根本,不斷發展建設農業經濟,為農民最大限度的謀福利。

3貫徹落實黨中央出臺的各項政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建設農業經濟首先要加強對農民文化事業建設的投人,黨中央出臺政策提高農民的文化程度,各地方政府應當加強監管實施力度,貫徹落實黨中央出臺的政策,通過不斷改善教學條件,提高農村的教學質量,加強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實現“人人有保,人人可保”。其次,要加速實現農業經濟多元化,通過對基層的監管,開辟多元化渠道,嚴厲打擊偷稅漏稅等行為,以此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障農民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最后要積極開展“家電下鄉”等福利活動,為農民謀福利,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維持農業經濟和城市經濟之間的平衡關系,維持社會整體的穩定。

查看全文

農業檔案管理促進農村經濟建設

【摘要】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村經濟建設。頒布施行了諸多農惠農政策,有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了大量農業檔案資料,真實記錄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業檔案管理,有效促進農村經濟建設。

【關鍵詞】農業檔案管理;農村;經濟建設

農業檔案,是指在農業生產實踐各項活動中形成的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和保存價值,并遵循歸檔制度實施集中管理的各類文件材料。農業檔案具有多樣化的形式,涵蓋文字材料、圖紙、照片以及各類農業標本、實物等。同時,農業檔案種類極為豐富,涉及種子檔案、農作物栽培種植檔案、林業檔案、水產檔案以及畜牧業檔案等。農業檔案能為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提供科學指導,能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業檔案管理,促進農村經濟建設。

1加強農業檔案管理的意義

加強農業檔案管理,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能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科學指導。當前,我國政府日益推進了“三農”工作的進程,各級政府致力于促進農業生產的良好發展,以促進農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實現精準脫貧。農業生產發展涉及諸多因素,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同時,需要參考農業檔案相關資料,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農村土地資源、農業發展現狀、農村勞動力數量以及農民收入等各項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農業生產發展的綜合分析和統籌規劃,科學指導農業生產實踐[1]。2)能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指將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農業,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設備發展農業生產,構建優質高產的農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業生產的良好發展。加強農業檔案管理,能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的參考信息,有助于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有助于大幅度增加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進而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助力。

2加強農業檔案管理的措施

查看全文

革命老區生態經濟建設研究

摘要:左右江革命老區面臨生態惡化與加快經濟發展的雙重挑戰,需要超常規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擺脫“脆弱—貧困”惡性循環。論文擬以左右江革命老區整體研究,重新審視左右江革命老區發展思路。以生態文明的視角,利用循環、低碳、綠色經濟理論,重點分析該地區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對如何促進左右江革命老區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左右江革命老區;生態文明;生態經濟

2015年3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的批復》,原則同意《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2015—2025年》。批復要求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聚、經濟繁榮的活力老區。《規劃》要著力加強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聚、經濟繁榮的活力老區;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生態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制機制,打造天藍山青水凈的美麗老區;著力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城鄉統籌與區域協調發展,弘揚老區革命精神與民族文化,打造全國旅游文化示范的文化老區,努力探索革命老區跨越發展、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加快老區開發建設步伐,增強老區自我發展能力。由此可見,我國政府對左右江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高度重視,加快振興左右江革命老區,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三五”的主要任務之一。并且,政府也意識到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以生態文明的視角,利用循環、低碳、綠色經濟理論,研究該地區生態經濟建設的問題,對于促進左右江革命老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相關理論分析

對生態文明問題的重視源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第一次提出“循環經濟”。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第一次提出了“低碳經濟”。國內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1年廖福霖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2005年沈國明主編的《21世紀生態文明環境保護》,2007年姬振海主編《生態文明論》。2007年,中共十七大確立了生態文明的戰略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現實問題的探索和思考進入全新階段。不少學者對生態文明有進一步的研究。如,2009年嚴耕、林震、楊志華著《生態文明理論構建與文化資源》等。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2012年12月,全國首家“美麗中國”研究機構———四川大學“美麗中國”研究所正式并《“美麗中國”省區建設水平年度研究報告(2012)》、《“美麗中國”研究所城市建設水平年度研究報告(2012)》。2013年四月起,廣西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美麗中國的大背景展開理論研究。如劉佳奇(2012)對“美麗中國”的價值解讀;許瑛(2013)對“美麗中國”的內涵、制約因素及實現途徑的研究等等。第二是從“美麗中國”每個側面展開研究。如人民日報2012年11月26日第017版發表文章《建美麗中國靠制度先行》。第三是以省市縣等行政單元展開的研究。如各地以“美麗鄉村”為主題展開的研究。如汪彩瓊(2012)關于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研究;謝培秀等(2012)———《湖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及對安徽的啟示》,認為安徽美麗鄉村建設應當從產業支撐、富民為先、環境和諧、機制創新、項目切入和科學管理六個方面著力。綜上所述,學者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越來越引起重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也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學者們都是以注重于國家、省、市、縣等行政區劃單元展開研究,鮮有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從區域協調整合整體上來研究。第二,鮮有學者結合十八大報告的內容,針對民族地區,深入剖析區域特色,結合區域特色來展開相關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以左右江革命老區進行整體研究,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理論,結合革命性、邊疆性、民族性,資源富集區、大石山區、珠江水系的上游等特征,多層面探討各種因素、各個方面與美麗左右江革命老區建設的關系,揭示美麗左右江革命老區建設路徑。其次,試圖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在左右江革命老區作為一個整體展開研究,研究的區域具有內容創新性。

二、左右江革命老區生態經濟建設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論文

一、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辯證關系

(一)國防建設必須依賴于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則是政治作為階級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關系的根源。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較完備的基礎設施也是國防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強大的國民經濟能夠為國防建設提供大量的資金、物資和優秀人才,能夠有效地改善國防設施,更新武器裝備,加大國防科技投入,從根本上提高國防力量。

(二)經濟建設所必須的安定的國內外環境來自國防實力的增強和發展,國防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證

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有國家就要有國防。同志曾說:“一個鞏固的國防是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縱觀歷史,一國的強盛莫過于一個強大的國防力量作后盾。如果國家的國防實力不強,其安全就會受到威脅,經濟建設就無從談起。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把國家的獨立自主、領土完整和經濟建設視為國家的基本利益,而國防建設是保障三者的先決條件。

(三)國防建設為經濟建設起著先導作用

查看全文

企業管理經濟建設分析

摘要: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機制下,對于當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的深層次融合,當前企業管理過程中面臨著一些更具挑戰性的變革。本文主要是從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入手,針對經濟轉型下的企業管理經濟建設發展思路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和說明,并提出了一些經濟轉型背景下有效實施企業管理和經濟建設的良好方式和手段。

關鍵詞:經濟轉型;企業管理;經濟建設;策略

一、前言

企業管理工作對于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企業管理,能夠針對企業自身的各項經營活動進行全面有序的安排,為擴大企業生產,增強企業經濟效益創設良好前提。現代企業需要不斷強化和創新企業管理工作,從而更為有效的適應經濟轉型的各方面情況,為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提供較好基礎。

二、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處在經濟轉型的社會背景下,企業需要充分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將其和經濟建設工作進行良好結合,將經濟建設作為企業經營發展基本目標,強化企業的管理模式,并針對其進行全面優化和創新,增強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以往很長一段時期內,企業所采用的管理模式,都是以國內經濟建設為重要基礎帶動企業自身的發展,處在新時期的發展狀況下,現代企業需要強化自身的管理目標和管理模式,促進管理模式更為接近世界經濟建設的速度和發展的步伐,這樣才能夠促進企業保持長久穩定的發展。在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加快兩個方面的轉變工作,一方面是將封閉的發展模式轉化為開放類型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是促進計劃經濟主導為市場經濟主導的模式轉變。

查看全文

縣經濟建設和發展建議

根據峽辦字[2012]105號文件精神,我局召開了干部職工座談會,對照年初目標任務,仔細回顧2012年民政工作,認真總結經驗,查找問題,擬定明年工作打算及具體措施,并就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出建議。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穩步提升社會救助水平

1、搞好低保普查監管。按照“暢通出口、嚴把入口”的要求,積極開展城鄉低保普查清理,強化動態管理。一是重新入戶調查。以村(居)、組為單位,集中時間、集中人力、分片包干,全面開展城鄉低保普查,排查面達98%,準備核實了低保對象家庭基本情況和經濟收入情況,并在村(居)委會人口密集地和低保對象居住地張榜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二是重新分類分檔救助。依據低保對象的家庭結構、致貧原因、經濟情況對比情況進行分類分檔救助,重點保障非常補對象中家庭成員為老、弱、病、殘及單親家庭。三是重新備案登記。實行零備案登記制度,健全了村(居)干部親屬享受低保登記臺帳,全縣465個村(居)干部全部登記在冊,其中享受城鄉低保的有114戶214人。四是重新評議核準。認真執行“三級調查、三級評議、三榜公示”的審批程序,進一步健全城鎮低保聽證票決初審制度,逐步完善農村低保民主評議制度,對已享受的低保家庭進行定期評審,對新申報低保家庭進行無記名投票評選,實現了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補助標準有升有降,達到了貧困對象滿意,廣大群眾滿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全縣共清退城市低保193戶299人,新增85戶186人,保留2170戶4227人;清退農村低保335戶671人,新增468戶812人,保留2688戶4689人。

2、提高救助標準。從今年1月起,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提高至350元、170元,月人均補差水平分別達到235元、114.1元,分別發放救助金1022.8萬元、529.5萬元,惠及困難群眾人數分別達43757人次、46383人次。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至2640元、2160元,發放五保金213.2元。城鄉精減退職職工月人均救濟水平分別提高至265元、225元,發放精減退職救濟金43.5萬元。按照福利機構撫養的孤兒每人每月1000元,城市散居孤兒每人每月570元,農村散居孤兒每人每月400元,散居殘疾孤兒每人每月增加100元的標準,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補助資金58萬元。堅持“救急救難”的原則,對低保邊緣戶和遭遇突發性事故致貧的家庭實行臨時救助,救助困難對象72人次149000元。

3、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按照縣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全縣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工作的通知》(峽府辦字[2011]102號)文件精神,進一步規范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對象醫療救助,實現了與城鄉居民醫保同步結算,有效緩解了困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目前,共實施救助6807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562萬元,其中救助城市對象546人次271萬元,農村對象6261人次291萬元。全額資助5485名農村低保和五保對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資助金額16萬余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