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19:48: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接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舞蹈的接受美學探討
舞蹈作為素質培養的重點,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舞蹈中的主體通過肢體的表現,表達出作者中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在舞蹈教學中,舞蹈要系統化、科學化、細致化的發展,其中舞蹈的內容需要新形式的填充,美學作為一種藝術風格,改變了很多人對藝術的理解,美學與藝術之間相互交融,本文從美學與舞蹈教學的關系為基礎論點,通過論述美學理論的舞蹈作品欣賞,以觀眾審美的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延伸論述,提出美學與舞蹈的教學策略,為舞蹈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舞蹈接受美學概念分析
接受美學在誕生之初主要是一種文學理論,產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接受美學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文藝理論的思維走向。事實上接受美學的出現是比較突兀的,當時的人們都大惑不解,正當人們對接受美學的崛起感到困惑的時候,它已經悄然從文學領域擴散開來,傳播到了其他一些領域。人們非常驚訝地發現,接受美學與藝術有著更加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舞蹈藝術。這個發現讓人們大為震驚,本來起源于文學領域的接受美學,竟然在看似并不相關的藝術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研究潛力,無數的學者開始涌入這個領域進行探索,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此之后,接受美學在舞蹈領域獲得了更為蓬勃的生機和更為強大的發展動力。美學的提出者對美學的解釋是對美學研究并不是對其美感的細致解釋,而是對美學的美感進行形式的完全研究,書面之類的研究,而接受美學事實上并不是純粹理論的學問,它有著很強的實踐性,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同時它也不單純是文藝理論的欣賞與批評研究,文藝理論的欣賞研究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但絕對不是全部。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便能夠順暢地將接受美學從文學的領域移植到舞蹈藝術的領域。舞蹈是一門極為直觀的藝術,它的組成因素是人們可以清晰看到的,也就是舞蹈者本身以及他們的表演動作。舞蹈表演者,是舞蹈藝術的決定性因素。我們說有些人站在臺上不動就是一臺戲,就是出自這個原理。一個好的舞蹈藝術家,能夠在不動聲色之中讓人感受到驚天動地的藝術力量。而作為舞蹈藝術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舞蹈者的形體動作,就完全是由舞蹈者來進行的,可以說舞蹈者是舞蹈藝術一切的根源,是組成1億最前面的那個1,有了這個1,才有了后面的無數個0,才有了表演上的無限可能。同時,舞蹈也是一門寫意性很強的藝術,它所展現出來的并不僅僅是舞蹈者的形體及動作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還有形象的虛擬,虛擬就意味著不是肉眼可見的,是具有形象思維的間接性的。這就和中國的山水畫有點相似了,中國的山水畫重視的就是寫意,簡單的線條勾勒,留給人無盡的想象空間。再比如中國的傳統戲劇,三兩步行遍天下,四五人百萬雄兵,指的就是藝術的虛構性,實際上也就是寫意性,揮灑自如,在有限的空間之中展現出無限的意味。舞蹈接受美學的提出,對舞蹈的研究具有革命性的拓展,從深層次揭示了舞蹈藝術的內在規律,對舞蹈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催動了舞蹈的發展。
二、接受美學與舞蹈的關系
1、基于接受美學理論的舞蹈作品欣賞的必要性舞蹈作品并不僅僅是靠著感性直觀就能夠理解的,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行和內行由于專業性的差別,所看到的同樣一場舞蹈表演,其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專業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更多表面現象背后的東西,一場表演如果是一顆星球的話,那么業余的欣賞者看到的可能是表面的坑坑洼洼,扭曲的山脈和灰黃暗淡的地表。但是在一個專業欣賞者的眼中,他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看到更多的東西,他可以看到這個星球數百萬年來的演變歷程,可以看到這個星球從生到死的一切經歷,甚至可以通過這個星球看到其背后的浩瀚無垠的星空,看到一個真實而讓人震驚的世界。所以,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舞蹈作品的欣賞,是極其有必要的,這可以讓業余的觀眾也看到更多的東西,從另外的層面去理解舞蹈的美。而基于接受美學理論的舞蹈作品欣賞的必要性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積累“審美經驗”,審美這個詞看似非常專業,實則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審美都真實地存在著,并且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每個人的審美能力是有差別的,審美對我們每個人來講,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也是一種可以鍛煉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審美能力有高下之分,但是這種先天帶來的差距,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和挖掘來彌補。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審美實際上是一種不可量化但是可以穩定增長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提升,主要就在于日復一日的積累。其次是培養觀賞者的“期待視野”,我們為什么會走進劇場看一場舞蹈表演呢?一定是因為興趣,興趣使我們產生好奇,使我們在觀看表演之前就產生了一種期待,我們會在自己的腦海中不斷對即將觀賞的表演進行想象,但是這種想象是需要一定的接受美學知識的。通過了解接受美學,可以讓舞蹈作品的觀賞者形成“期待視野”,從而讓接受美學理論成為舞蹈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一個極其關鍵的環節。最后是必須注重“內模仿”,舞蹈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有著和別的藝術形式相區別的一些特性,我們必須尋找一種適合舞蹈欣賞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在的接收方式,通過接受美學的引導,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地將其融入舞蹈。2、舞蹈作品與舞蹈是觀眾審美需要的存在美學的意義,是以“讀者為中心”為中心思想,與現代理論結合,和以人為本的觀念相和一體。這句話是說,在一部文學作品創作出來以后,這個作品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這個創作的過程并沒有完結。因為這部作品創造出來,就面對著特定的接受對象,而只有在特定讀者的接受完成之時,它的價值才得到體現。這就跟馬克思所提出的商品只有被消費了才完成它的使命如出一轍。文學作品的價值體現在讀者的接受,而把接受美學的理論移植到舞蹈之中,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舞蹈作品的生死,實際上很大部分取決于觀眾。一部作品只要觀眾喜歡看,那么它便會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紅極一時,可以天下皆知,甚至可以流傳數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一部作品觀眾不喜歡,那么哪怕這部作品藝術性和思想性很高,也會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再不被人想起。事實上觀眾的喜好往往比作品本身的價值更加重要,有些作品在某些時候沒有得到很高的認可,但是時光流轉,到了另外的年代就可能被全民熱捧,這跟讀者隨時間流逝心境轉換等都有密切的關系。總而言之,我們如果結合接受美學“讀者中心”這個觀點,從欣賞者也就是接受者的眼光去看舞蹈作品的流傳以及價值的體現,許多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觀眾始終都是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核心,更是舞蹈作品與的唯一對象,對于觀眾心理的研究,也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舞蹈的發展。
三、接受美學導向下舞蹈教學策略
受眾接受視角下影視藝術
在多元文化和新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影視作為大眾傳播媒體之一,面臨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在當前新的傳播形勢下,影視藝術的傳播需要對受眾進行一番新的動態性的考量、研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影視并不存在于膠片之上,甚至也不存在于銀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觀眾的心里中。”④對藝術而言,受眾的接受才是藝術的最終完成。影視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在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的同時,還要能積極引導受眾樹立高尚的情操,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中不斷尋求藝術創新,讓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與受眾的期待視野相契合,影視藝術的價值才能得以呈現。
一、從影視傳播的本質剖析受眾的接受
從遠古時期結繩記事到語言的出現再到文字的產生,人類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之中,歷史被傳播,文化與文明被傳承。在漫長的傳播演變進程中,“傳者、受者、傳播途徑”三方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表現,從中可以得到兩種啟示:其一,從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到電子傳播,傳播經歷了由小眾到大眾,由傳者到傳播途徑再到受眾的發展過程。由早期的以“口口相傳”為主的人際傳播,到以傳播手段、傳播渠道不斷更新演變,由平面媒體到電子媒體時代,再到以受眾為主導,強調貼近性的今天。傳播的覆蓋范圍及其受眾的層面不斷擴大。其二,“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誕生和文化觀念的形成都會給這個社會帶來積極的進步甚至是巨大的變革,傳播領域也不例外。”②任何一場重大的文化思潮,在通過媒體傳向世界的同時,也深深地影響著媒體自身。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不同程度的受眾都可以通過電影、電視接受傳播。無論是從科學技術層面上還是文化理念上,傳播在當今已經完全進入以受眾為中心的新時代,任何藝術的發展和傳播都必須思考受眾的地位。作為大眾傳播的傳者在新的傳播態勢下,需要對我們的傳播對象即受眾進行一番新的動態性的考量、研究。對影視行業而言,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帶來心理變化的文化動因是進入這一行需要首先面對的問題。
(一)傳播是以受眾為中心的
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受眾是傳播活動的終端,受眾的心理與興趣的變化對傳播活動本身必然產生影響,傳播的本質是信息的雙向流動,而受眾接受傳播成效作為檢驗傳播活動成果的唯一標準,只有滿足受眾“求真”、“求知”的心理,受眾才會對媒體信任,進而信任社會。在現實的傳播過程中,許多傳播不僅不能在傳播終端——受眾中產生共鳴,甚至讓受眾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傳播效果不但會損害傳播事業,也不利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熟知傳播的規律并對其加以運用,改變傳播觀念,了解受眾的心理狀態,是取得良好傳播的前提。在傳播過程中,只有了解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后,傳播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最終獲得受眾的認可。受眾的心理需求受到受眾的心理狀態等多方面的影響,當了解了受眾的心理狀態等因素之后,傳播者才能進一步分析了解受眾的信息興趣和信息需而改變信息的傳播形式和傳播的途徑,以使傳播價值最大化。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媒體在國際傳媒中尋找到發展的空間。影視藝術作為傳播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的傳播也同樣受到受眾的制約和影響,影視藝術要達到傳播價值的最大化,依然需要遵循這樣的傳播規律。
(二)影視傳播的目標是滿足受眾的期待
涉外接受名片禮儀
在涉外交往中,接受別人的名片要注意的禮儀有如下幾點:
第一點:接受名片一定要回敬對方。
有來有往,接受名片的第一點要注意,就是要回敬對方,“來而不往非禮也”,你拿到人家名片一定要回。當然這個在我國就會出現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相當數量的同志,大概是沒有名片的,特別是做內勤的同志,沒有。這個在涉外交往中,比較正規的場合,即便沒有一般也不說,采用委婉的表達,“不好意思名片用完了,抱歉今天沒有帶”。沒有帶或者用完了,其實是兩種可能。第一對方不愿意給你,地位高,或者對你有猜忌之心,不知道你是誰。第二沒有。那你給人家退路下,“沒關系改日再補”。不要給他拆穿,“沒有就是沒有,少來這套。”那也不合適。
第二點:接過名片一定要看。
第二個點你要注意,那是更重要的一個點,接過名片一定要看,是否對人家尊重,是否待人友善,那這個點很重要的。接過名片一定要看,通讀一遍,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看。為什么要看?看是對對方表示重視,看是要了解對方的確切身份。但是很遺憾,我們有人不看,不看有時候就會出現問題了。我有一天到一個單位去講學去了,我給那個主持活動的同志遞了一張名片,那位你也不知道他看了沒看,我人民大學金教授,他這么介紹的:“各位,非常高興地向你們介紹北大的高教授”。我趕快就找,我以為還有位老高,沒有啊,就我一個。你把調到北大還說得過去,是吧?說實話咱兩學校也是勢均力敵,誰也不比誰差哪里去。但是你干嘛讓我姓高?我姓金,你讓我改姓對不起俺爹呀。你把人家的名字和姓氏搞錯了,顯而易見怠慢對方這不可以的,所以在這點要注意。
那么在世界各國對此都有比較具體的規定,比如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他要求接過名片不僅要看,而且要看一分鐘左右,因為看一分鐘會看三四遍,看三四遍就記得很清楚了。有些國家要求更高,他要求不僅要看,還要像我這樣嘴里做默讀狀。有些國家要求更高,發現對方有重要頭銜,要朗誦讀出來,“董事長,這么年輕就是董事長,看不出來。”你想想對方一聽是什么感覺,爽,是吧?他沒白印呢。
藝術作品體現與接受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天才的創造充滿著無窮的魅力。然而,藝術作品在面對觀眾時能充分的展現其魅力嗎?或者說,觀眾在面對一幅杰出的作品時,其反應都是不一樣的。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藝術表達與接受的關系,探討藝術多樣性發展的規律。
一、藝術作品是表達與接受的關系
藝術從其誕生的時候起便是人們渴望表達的產物。藝術創造者通過一定的藝術語言和技法創作出藝術作品,其目的是為了表達自我或對社會、生活的思考。藝術作品是藝術家與公眾交流的一個橋梁。一方面藝術家有表達的欲望,其作品體現出藝術家的思想或思維過程。另一方面,公眾或藝術鑒賞者從藝術作品中受到感染,引發觀眾的思考和情感共鳴。反之,藝術家又從公眾的反映中得到新的靈感和新的思考方向,從而創作出新的作品。至此,藝術作品完成了整個藝術活動過程。
二、藝術創作中表達與接受的多樣性
(一)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表達
藝術作為社會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必然體現出它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基礎的特征。每個時期的藝術從總體上來說都是表現了他們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形態。美國現代藝術家波洛克曾說:“對與我來說現代藝術不外乎要表達我們這一代人的所思所想。”不少人認為當代藝術就是現代文明的準確反映。這個現代文明的標志就是技術的飛速發展、廣泛的政治和社會變革、突如其來的經濟繁榮和經濟災難,因此,當代藝術其中心的前衛觀念幾乎自然而然的與我們這個工業社會進步的信念聯系到一起。藝術畢竟不能脫離整個社會,不管個體的藝術家對特定的社會現象的反映如何,都只能是個體的反映。而他們的藝術卻不可避免的要受“時代精神”支配。
書記難以接受監督的原因探析
書記難以接受監督的原因探析
“加強領導干部的監督,最重要的是加強領導班子內部的監督。”而加強領導班子內部的監督,關鍵在于教育、管理和監督好黨委書記。因為,書記一般都是由工作能力較強,個人資歷較深,行政職務較高的人來擔任。其思想作風和道德修養,對班子內其他成員有著淺移默化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甚至起直接的導向作用。這也正是在現實工作、生活中,為什么監督一般委員比較容易,而監督書記比較困難的原因所在。那么,黨委書記為什么會產生優越感,不愿接受監督呢?本文擬就此談點淺見。
一、思想認識差距大,導致自身監督不自覺
監督制約的作用受制于官員的素質。黨委書記也是客觀的、現實的人。思想素質好,就能夠正確運用權力,嚴格執法執紀,使自己和其他黨委成員少出問題。即使出了問題,也會愿意配合組織搞好調查。現在的問題,就在于一些黨委書記的思想素質比較差,許多監督制度沒能得到很好的執行,甚至被人為的踐踏破壞。
(一)忙于事務,疏于學習,放松了主觀世界的改造。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主觀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時刻注意“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是接受監督幫助的根本。否則,無論外在壓力多么強,也不會起到應有的制約作用。但一些黨委書記卻沒能做到這點。有的認為既然組織上對自己委以重任,則說明自己的素質比別人高,最起碼比同級黨委內部其他委員高,用不著再學習;有的沒有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心,卻借口工作較忙,應酬較多,時間較少而懈怠政治理論的學習;有的理論學習圖虛名,不求真務實,會上一套,會下一套,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有的功利思想嚴重,認為學習理論是“虛功”,干好眼前工作才能也政績。凡此種種,必將導致黨委書記的理論功底淺薄,精神境界低下,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狹隘、偏激,從而難以接受各方面的監督。
(二)積習難改,觀念陳舊,沒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無論從事何種工作,職位高低,功勞大小,都是受人民的委托權力。因此,都應自覺接受黨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接受黨紀國法的約束,而決不允許出現超越于黨組織和黨紀之上、超脫于黨內監督之外的特殊人物。這是黨委書記理應帶頭樹立的正確的權力觀念、監督觀念。由于幾千年的封建傳統的影響和長期實行的黨委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一些黨委書記“官本位”的思想十分嚴重。重大事項不多報告、不勤請示、不集體研究,還不愿意甚至反對被監督。有的自恃無論在黨內還是黨外,都“位高權重”,如果聽從他人對自己“指手劃腳”,則表明沒有威信或技不如人;有的把所在部門和單位看成是自己的“領地”,如果有監督和批評,則是對自己的“干涉”和“不信任”。久而久之,就自覺不自覺地成了特殊黨員,凌駕于黨組織之上。從而黨委內部,只許自己監督別人,不許別人監督自己;對上級的監督千方百計“尋找對策”,對下級的監督膽大妄為“制定政策”。
接受美學背景下旅游翻譯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與國外的交流日趨緊密,旅游行業對外開放的力度與廣度都不斷加強。旅游翻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對外交流及人文環境建設的水平。隨著宣傳意識的增強,旅游翻譯的質量已大為提高,但現實中國外民眾對我們旅游翻譯的認可度、接受度仍然不高。鑒于此,本文試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對如何提高旅游翻譯質量進行初步的探討。
二、接受美學理論概述
接受美學又稱“接受理論”,是上世紀60年代起源于德國的一種文學批評范式,它源于現象學、闡釋學、俄國形式主義等文學理論,是以讀者的接受實踐為研究主體的一種理論體系。在傳統文學理論的視角下,作品的意義是絕對的,否認社會存在對作品的制約作用,讀者只能被動地對其單向靜觀,這割斷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聯系,否定了讀者的能動參與作用,將文學活動中作者、作品、讀者這一動態過程切割為封閉的、互不相連的片斷。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只具備潛在的審美價值,是一種“可能的存在”,讀者的閱讀活動是將其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實現審美價值的唯一途徑。[1]23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能動參與,認為其對作品意義的實現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作品的歷史本質不僅僅是作家對作品的創造,更是讀者對作品的接受。[1]52作品并不是向每一位讀者都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更像是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作品意義的實現是作品本身和讀者相互作用的一個運動過程,它是一種動態產物,不是絕對靜止和絕對客觀的東西。[2]608-609接受美學理論認為,任何作品的接受和判斷都必須以下列因素為基礎:對文學規范的預先認識,對已經熟悉的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藝術風格的了解,以及過去積累的審美經驗。[1]80這些認識和經驗先于讀者對該作品的主觀理解和心理反應。一部作品會通過公開或隱蔽的信號、人們所熟悉的特點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讀者引向一種特定的接受方式,它一定喚醒讀者對過去作品的記憶,引起一定的審美期待。[2]606讀者不是被動地做出反應,而是積極地參與,作品通過讀者的這種參與,才進入一種連續變化的經驗視野中。
三、接受美學對旅游翻譯的啟示
接受美學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應用于翻譯研究領域,并對當代翻譯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3]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中心論,其對翻譯研究的重要啟示就是要轉換視角,把研究重點轉向目的語讀者。從這個角度來看,翻譯的成敗取決于譯文能否被讀者理解和接受,其直接關系到翻譯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實現。[4]目的語讀者積極地介入到原文、譯者、譯文三方所形成的對話關系,這有著兩層含義:一是目的語讀者能動地接受和吸收原語文化;二是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發生著變化,其期待視野在譯文的傳遞過程中逐漸擴大,期待視野的擴大反過來又影響其對譯文的接受,兩者相輔相成。[5]旅游翻譯以外國人為對象,以推介旅游為目的,其翻譯效果取決于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情況,這與接受美學的立論精神是一致的。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探討接受美學對旅游翻譯的啟示。
農民水價接受能力思索
我國是灌溉農業大國,灌溉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在農業增產的諸多影響因素中,農業灌溉是最主要因素之一[2]。但長期以來,由于受免費和低價用水政策影響,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低下,并且浪費嚴重。此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農業灌溉用水不斷受到其他行業擠占,灌溉用水短缺問題將長期存在[3]。面對越來越嚴重的灌溉用水危機,除了加強灌區節水改造,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技術措施之外,建立科學合理的配套運行機制同樣重要[4]。國內外理論研究與實踐表明,適宜的水價能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5]。改變傳統的用水觀念,通過建立合理的灌溉用水價格形成機制,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節約用水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克服農業灌溉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必然選擇。但是,灌溉水價必然會涉及農民用水戶的承受能力問題,因此,研究農業用水戶的灌溉水價承受能力以及對水價改革的反應十分重要。
1農業水價承受能力辨析
農業水價改革是調節農戶灌溉行為,促進農業節水實現的重要政策工具[6]。探討農業用水戶的實際水費承受能力及其對農業水價改革的反映對于制定合理的農業水價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對農業水價承受能力的定義和測算沒有統一的標準。王浩等認為水價承受能力是指用水戶能夠承受某種水價水平下的水費支付能力,即用水戶支付水費后其生存與發展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影響,并提出了如水費占總產值的比率,水費占生產成本的比率,提高水價對產值利率稅率的影響程度等作為水價承受能力判斷指標,認為不同行業對水價的承受力不同,同一行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不同[7]。廖永松等認為農業灌溉水價的承受能力的決定因素主要是灌溉投入成本占農業生產成本的比例、生產利潤以及糧食自給率等[2]。分析已有的研究,無論是將能承受的重點放在生產成本的比例上還是放在產值的比例或者是利潤的比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著眼點都在農業用水戶能夠對農業用水的支付能力上,而沒有研究探討農業用水戶的支付意愿。針對這些缺陷,姜文來提出了承載力水價的概念,就是考慮用水者承受能力的水價,指出承受力是制定水價的重要指標,水價只有在用戶承受力范圍之內,用戶才能接受;如果水價超過承受力,就會引起各種問題[8]。農業灌溉用水雖然和化肥、種子、農業等都屬于農業生產的要素投入。但與這些生產要素的投入完全市場化行為不同,農業灌溉還有自身的兩個特性,一是因為農業水資源的多功能性決定了農業灌溉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二是農業灌溉供水具有區域壟斷性的特性。這兩個特性決定了農民在面對農業水價的一個現狀:農民更多的是作為農業水價水平的接受者,而很難決定價格水平。因此,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單純的以現有的研究思路來分析農業水價承受能力,容易陷入灌溉供水部門尋找農民的最高支付能力,并以此為參考來確定“最高價格水平”的誤區。因此,農業水價承受能力是農業用水戶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統一。如果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之間缺口太大,則政府部門為了維持灌溉供水的社會公益性,有必要利用補貼等手段來填補這一缺口。
2數據和方法
為了分析農民用水戶的水價承受能力,設計了相關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對典型灌區的農業用水戶采用入戶調查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選擇的典型地區內蒙古河套灌區烏蘭布和灌區蹬口縣、內蒙古杭錦旗南岸自流灌區和新疆頭屯河灌區3個灌區,共調查了3個灌區內16個村80戶農戶。每一戶選擇種植面積最大的兩個地塊調查了主要作物投入情況。該次調查針對農業用水戶的問題專門設計了農戶調查問卷。農戶問卷主要包括家庭基本特征、地塊投入特征、灌溉基本情況、水費變化及種植意愿、節水技術推廣、家庭收入情況以及農戶對農業水價態度等7個部分。調查內容見表1。在收回的80份調查問卷中,經過整理后,共有68份調查問卷符合設計要求。對農戶的分析主要基于這68份問卷。
3調查農戶灌溉用水基本情況分析
推銷語言接受語境論文
摘要:民俗文化等接受語境和接受心理制約著推銷語言的接受。推銷語言只有順應接受語境,尤其是要順應接受者的心理,才能吸引接受者并促使他們購買商品,達到推銷的目的。
關鍵詞:推銷語言;接受語境;順應;接受心理
在當今商業社會中,人們經常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推銷員,聽到各種各樣的推銷語言。推銷語言是商品推銷員在商品推銷過程中用來與顧客進行溝通、切磋、洽談的一種特殊的交際工具,它的目的是推銷產品。在這里,推銷員或售貨員是表達者,客戶或顧客是接受者。
“買賣不成話不到,話語一到賣三俏”,由此可見推銷語言的重要性。推銷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接受語境中以其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接受者的聽覺,滿足接受者某一方面的心理需要,使接受者有充分的感受并調動審美體驗時,才能走進接受者的心靈。如果忽視了接受語境,不了解接受者的需要和興趣,推銷語言就很難引起接受者的共鳴。因此,為了使推銷語言做到有的放矢,就應該研究推銷語言在接受語境的順應,特別是對其中起主導因素的接受心理的順應。順應理論是國際語用學會秘書長Verschueren于1999年他的《語用學新解》中提出的,強調語用學是“從認知的、社會的、文化的整體角度對語言現象的綜觀(Verschueren,2000)”,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在不同意識程度下,出于語言內部或外部原因,對語言做出選擇的過程。”順應理論從語言的選擇與順應出發,全面描述和闡釋了人類使用語言的各種現象及其心理機制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語言運用的實質。語言順應包括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順應的動態性、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這里只談與推銷語言關系最為密切的語境關系順應。語境關系順應是指語言的選擇應該與語境順應。
語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語言本身的環境,如詞語、句子、段落的前后關系。另一個方面是說話的環境和言語的各種有關背景,小的如言語交際的對象、目的、時間、地點等,大的如時代、地域、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語境因素對語言運用、語言意義、語言理解的影響十分顯著。而“在表達語境中發生的修辭活動,進入接受語境,才是真正進入了意義生成的空間。”接受語境包括接受者接受特定話語時的語言語境、經濟文化語境、場合情景、主體情況等。以下分析推銷語言對各種接受語境的順應:
一、言語語境的順應
接受美學下巴金作品藝術審視
內容摘要:對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多將作者與作品作為研究對象,來探析巴金及其作品的文學意義。事實上,接受美學的提出,又為我們呈現了從讀者視角來審視作品及作者的新嘗試。本文將圍繞巴金的作品,從接受美學來揭示巴金的人格魅力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接受美學;巴金;藝術審視
巴金在現代作家群中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青年讀者,巴金的作品更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情緒、心理、趣味影響。巴金的作品,其藝術文本本身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就是因為作品的視界與讀者的閱讀期待相和諧。從1958年巴金遭遇大批判,巴金的作品被查禁,但其穿越時空的文學思想,卻永葆豐富的藝術魅力。巴金是二十世紀中外讀者的偶像,也是一代代讀者共有的精神食糧。藉由此,本文將試圖從接受美學視角,來展露和探賾巴金作品中的藝術感染力。
一.巴金與其作品的接受美學審視
對于接受美學,其理念在于從讀者的接受意識出發來分析作品的價值。巴金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受到讀者的歡迎,也在國外備受追崇。考查作家與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姚斯、伊瑟爾提出的接受美學文藝理論,突破傳統文藝理論所關注的作者或作品本身,而是將文藝審視的視角延伸至文學接受活動中,引入讀者與作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影響,特別是將讀者作為重要的作品審視主體,來分析作品的“獨立性”,進而呈現作品的價值。巴金的《滅亡》、《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在讀者的心中激起了涌流,特別是青年讀者對巴金的迷戀更是狂熱。在《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關系》中,有學者提出巴金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受歡迎程度僅次于魯迅;李健吾在對《愛情三部曲》的評價中提出“巴金是幸福的,因為他的作品屬于真實的青年,也說明他也是一位真實的青年”;陳丹晨在《巴金評傳》中提道“曾有人讀過‘滅亡’后,情愿拋棄安逸的生活,去為大眾服務”。我們從巴金的作品人物分析中,大多為青年,而青年人總是單純、熱烈,充滿激情,青年正處于愛情、友誼、事業交織的關鍵期,難免會產生悲憤的呼喚。在《家》中,對鳴鳳自殺前的心靈解讀,正是巴金自我對青年人不幸的命運而控訴、而抗爭,他一連串的疑問,既是表達鳳鳴的悲哀,又是巴金自我情緒的宣泄。巴金曾寫道:“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更不是愚人,應當為自己把幸福爭過來!”這個正是貫穿《家》的主體情感。巴金的《家》,在新中國成立前就被出版了39版,解放后,至少也印發了50萬冊。巴金曾經自述,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是用真話來構建,因此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的。難怪馮牧先生評價巴金的作品是“講真話”的“大書”。
二.接受美學視角下讀者對巴金及其作品的“期待視野”
監督者更應自覺接受監督
監督權是憲法、法律賦予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與人大常委會行使其他法定權力一樣,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并接受監督。為此,監督法第6條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權的情況,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接受監督。”監督法第14條、第12條、第27條等條文規定,人大常委會在具體監督工作中的有關報告及處理情況等,要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通報。這些規定,既是為了保障代表對人大工作的知情權,也是為了便于人民代表大會監督常委會的工作。
監督法第7條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監督權的情況,向社會公開。”這是我國法律首次明確規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的公開原則。此原則體現在監督法多處條文之中,它是把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的重要保障。
但是,作為監督者的人大常委會如果不按監督法的規定去辦,甚至該監督的不監督或者監督失范、監督不當,監督效果令人失望,應該怎么辦?監督法對此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因此,從實踐意義來看,監督者更應自覺接受監督。只有這樣,人大常委會才會不辱使命,更好地履行監督者的監督職能。這無疑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和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內在要求。
監督者自覺接受監督,首先,要更新監督理念。牢固樹立權力源自人民,行權為了人民的觀念,強化依法行權意識,牢固樹立越權違法、越權無效,失職違法、失職問責,程序違法無效的觀念,力戒不作為或亂作為,真正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盡職盡責,對國家權力的合法性和權威性負責,對人民負責。其次,要堅持做到既敢于監督又善于監督。敢于對“一府兩院”的違法和失職行為說“不”,敢于用法律賦予的監督權與惡性膨脹的所謂特權相對峙和較量。同時,要善于用足用好監督法規定的方式方法,把握好監督的“度”,力求監督實效。第三,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常委會組成人員要善于加強學習,熟悉人大制度理論及憲法、法律知識,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實踐,積極進取,創新有為,始終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昂揚向上的工作熱情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努力增強人大常委會的監督活力。第四,要建立完善密切聯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制度和機制。以此確保人大常委會履行監督職權始終遵循監督法的規定、契合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引導廣大代表和人民群眾不斷增強國家主人翁意識,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積極提出批評、意見和要求。只有這樣,監督者才能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掌好權、服好務。
總之,監督是權力,更是沉甸甸的職責。監督者不作為,其實就是典型的瀆職行為。監督者自覺接受監督,是對神圣的憲法負責,是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