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9 08:20: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監管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會計監管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會計監管是一個伴隨著會計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與此相應,會計監管模式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探討了會計監管的基本模式并對其作出了評價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我國會計監管中的問題,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會計監管模式。
關鍵詞會計監管會計監管模式監管體制
中圖分類號F231.6文獻標識碼A
會計監管是伴隨著會計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會計監管的實質可以歸結為一項制度安排或是一種管理活動,它是指會計監管主體對被監管單位或經濟組織的會計活動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的再監督和再管理,監管者和被監管者之間是一個不斷博弈的過程,監管模式則是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不斷博弈的結果。會計監管是我國會計界一直討論的熱點問題,當前還沒有一個完整和統一的觀點。
1會計監管的基本模式及評價
會計監管模式從總的方面來看,可分為行業自律、政府監管以及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獨立監管模式等三種模式。
論英國金融監管模式改革
摘要:文章以英國為例,簡述了1997年開始英國對其金融監管模式進行全面改革的原因措施意義以及其后在國際社會造成的影響,對我國完善和發展自有金融監管模式的啟示
關鍵詞:金融監管模式;改革;啟示
一英國金融監管模式的改革
金融監管模式是指一國關于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監管法規的結構性體制安排20世紀末,一些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為適應經濟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先后對金融監管模式作了重大改革,尤以英國最為典型,其改革對全球金融業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改革前的分業監管體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改變了英國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發生在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之間的業務彼此滲透,使英國金融業多元化混業經營的趨勢加強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也開始經營金融產品和業務,混業經營的日益發展,使英國成為全球金融業混業經營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論文
然而,直到1998年之前,英國實行的仍然是以政府監管和自律組織自律相結合的分業監管體制在分業監管時期監管機構分別行使對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房屋協會等機構的監管職能,同時自律組織發揮了較大作用,三個證券自律組織分別負責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資咨詢機構的執業行為監管和審慎監管在英國分業監管使得一個金融機構同時受幾個監管機構同時監管的現象大量存在,不僅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監管者與被監管者間容易產生爭議,分業監管體制的弊端顯現無余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分業監管有效性的降低,特別是在巴林銀行事件后,英國國內要求改革金融監管體制的呼聲日益高漲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朝野上下對改革金融監管模式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淺析巴塞爾資本監管模式
一、前言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實施以來,作為國際銀行業最重要的游戲規則,它正在深刻地重塑著全球銀行業的風險管理理念和市場格局,而其所蘊涵的監管理念的變化也正在被歐美發達國家的銀行監管當局實踐和運用著。新協議的最大變革之一就是將監督檢查列為了三大支柱之一,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更為嚴格、積極主動的要求,促使監管當局積極參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完善和評估等過程,實現從規則監管模式(rule-basedapproach)到過程(process-basedapproach)監管模式的轉變。目前,隨著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全球范圍內實施的臨近,包括美國貨幣監理署在內的發達金融市場的監管當局都已不同程度的開展了模型的驗證階段。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銀行業界缺乏實施新協議的明確時間框架,監管當局尚未確立過程監管模式的審慎監管理念和相應對策是這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因而,實質上過程監管模式的確立關系到的不僅僅是審慎監管理念的構建,更與我國銀行業能否遵循國際銀行業的游戲準則從而在國際銀行業界謀求發展空間密切相關。正是基于上述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筆者將對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過程監管模式在國內的研究情況進行文獻綜述,以求對過程型監管模式有一個全面深入的概述,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二、國內學者對過程監管概念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過程監管的研究還比較粗淺,仍停留在對過程監管進行一般性的介紹,包括定義、特點、優勢及與傳統監管方式的比較。
胡懷邦(2005)對過程監管做了比較具體的闡述,他認為過程監管是風險性監管的監管程序,“與傳統的監管方式相比,風險監管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個別指標或瞬間結果的考核,而是面向整個銀行經營業務全過程的跟蹤監控,是一個首尾相接、循環往復的連續跟蹤監控過程,通過‘了解被監管機構——風險評估——策劃監管工作——確定現場檢查范圍——實施現場檢查——輔以連續性的非現場檢查——進一步了解被監管機構’這樣一個前后相繼、螺旋上升的監管循環,對被監管機構營運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考量評價,整個過程堅持‘盯住風險’的原則,緊緊圍繞被監管機構的風險狀況而展開,始終強調的是對風險的分析、評價、預測、預警,并通過優化監管工作流程,提高監管工作的時效性、預見性和前瞻性,同時還通過審慎監管會議、聯席會議、監管例會、監管咨詢書和預警通知書等形式,加強信息的反饋工作,對風險及時進行‘窗口’提示,疏通監管意圖的傳導機制,提高監管效率。”[1]
金雪軍、李紅坤(2005)將過程監管定性為對資本充足性的監管方式。作者通過對比規則監管和過程監管來闡述過程監管的內涵。他們認為,規則監管制定了被監管企業必須遵守的規范性標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用以評估銀行必須持有的資本金數量的簡單機械公式的應用,它針對所有的機構是一致的、標準化的;過程監管則拋棄了標準化的想法,也不認為定期的報告制度對評估銀行的金融健全性是充分的,它強調過程的完整性代替資本金計算的標準化和定期報告制度。因此,在很多方面,這兩種監管方式是完全對立的,體現在:(1)過程型管更難于實施,因為銀行在其內部體系上具有多樣性以及在評估資本配置機制的充分性時涉及到相機抉擇;(2)過程監管包括由個別銀行用其專有信息所決定的一些措施,而這些措施很可能是銀行出于競爭的考慮不愿意公開的;(3)由于評估這些過程有賴于特定機構的專有信息,因此往往難以重復和驗證,從而在透明度上不如規則監管;(4)從設計和實踐的角度來講,過程監管的目的并不在于使所有銀行都服從一個統一的風險計量框架,因而其結果在銀行之間不具有可比性。[2]
簡述社保財務監管模式思考
摘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日趨完善,這就需要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有效可行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模式,使社會保險基金能夠健康穩定的運行,促進社會穩定,帶來更大的收益。
關鍵詞:社保基金;監管;國際比較;模式選擇
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其社會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保險屬于社會公共產品,具有強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社會性,是社會的“安全網”,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因此,社保基金的監管就成為了重要的環節,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997年,為了改變基金管理的混亂狀況,國務院決定將社會保險基金納入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1998年,國務院在組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時,建立了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計劃經過各級政府機構改革,自上而下建立起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管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勞動保障部門行政監管為主,專門監督、內部控制、法律監督以及社會監督有機配合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各部門配合共同實施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工作。
據國家審計署的對29個省區市、5個計劃單列市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失業保險基金的審計結果。審計的3項保險基金2006年收入3128.46億元、支出2203.14億元,分別占全國當年基金收支總額的50.7%、46.5%。截至2006年底,3項保險基金累計結余2918億元。審計結果表明,3項社會保險基金管理情況良好,但部分資金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風險;一些地方未能嚴格執行國務院有關規定,管理不規范的問題比較突出。審計共發現違規資金71億元,包括擴大3項保險基金開支范圍用于彌補“補充醫保基金”及借給企業等;用于委托金融機構貸款、對外投資;用于購建辦公房及彌補行政經費等。近些年來,國家加大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力度,逐步完善管理制度。但是,牽動大量人力、付出高昂行政成本組織了這些檢查和審計,可一些嚴重違規和犯罪問題仍然屢禁不止。
議村級財務監管模式的變遷
現階段財務管理是我國村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村級財務監管效率及其組織、制度安排是我國村務管理中極具增長潛力的一項價值工程。近十多年來,走在前列的我國部分省的農村地區進行了一系列與村級財務緊密聯系的村務監管組織與制度變革。本文在回顧村務管理研究現狀和總結我國村級財務管理歷史沿革的基礎上,以財務學、制度變遷理論為主要分析工具,對村務(財務)監管模式的變遷進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結論。
一、引言
現階段,我國的村務監管是以村集體資產為主要內容的財務性監管。現行村務監管的價值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村級財務的監管價值。和諧與小康農村建設、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都有賴于村級財務的監管成效。本文所提及的模式是指一個系統運行所需的各組成要素間相互聯系的方法方式、作用機理、制度安排、工作機構與人員配置的總和。鑒此,本文提及的村級財務監管模式是指確保村集體財務監督與管理工作所需的組織機構、制度安排、運作機理、設施與人員配置。
村級財務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大管家”,其對“三農”的影響層面與深度都是巨大的。如今,農村干群關系、村集體資產的管理矛盾、村民上訪事件的背后都牽涉到村級財務問題。就現實考察,現階段村務管理是以財務管理為主要價值取向的,村務管理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源泉是財務監管。村級財務監管模式是一個多因素組合的完整系統,這個系統的對外貢獻主要由它自身的產出價值來體現。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村級財務監管模式自身就是一個多元組合的價值工程,是現階段與今后一段時期村務管理中最具價值增長潛力的一極。
現今及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農村將處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本性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時代。可以說,我國農村正處于一場新的偉大變革時期。這場變革的愿望源自民間“農民困難、農業低效、農村落后”的“三農”困境,其推動力源于倡導全面小康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執政黨和人民政府。
梳理當今農村存在的諸多矛盾,抓住基礎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先行突破,就可以抓住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或關鍵點。所謂“突破一點,解決一片。”那么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可能切入點在哪里?經過近些年對農村經濟、農村財務、農村基層政治組織建設狀況的觀察發現:農村經濟發展、和諧農村建設、農村干群關系取向、農民上訪意愿表達等事件的背后都與農村財務有著深層聯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監管失序和低效是產生現今農村諸多問題的一個癥結。財務問題是如今農村矛盾的重點、農民上訪的熱點和干群關系的焦點。而農村財務管理的效性取決于農村財務監管模式的效性。鑒于此,可以得出結論:農村財務監管模式問題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的一個基礎性、全局性、關鍵性問題。
保險監管模式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保險監管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依次經歷了:重審批輕監管階段、市場行為監管為主階段、市場行為監管與償付能力監管并重階段,到現階段以償付能力為核心的監管模式。本文通過一般破產概率模型,構造均值-方差分析工具,以此分析我國保險的市場行為監管與償付能力監管不同模式的效率水平。
關鍵詞:監管模式償付能力破產概率監管效率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國保險業曾出現過較大規模的償付能力危機,90年代后期,日本保險業也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現象。雖然近20余年,我國保險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是由于外部經營環境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保險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尤其是巨額利差損的出現和保險業整體投資收益率的下降,嚴重地影響了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水平。加強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監管,日益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保險償付能力是指,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履行賠償責任的能力。對這種履約能力的監管即構成償付能力監管。
我國保險監管模式的演進
我國保險監管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我國保險市場的起步階段。保險業經歷了獨家壟斷(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到三足鼎立(中保/平安/太保),到以完全壟斷為主、寡頭競爭為輔的多元市場結構。這一時期,保險市場得到充分發展,市場的主體日趨增加,但存在市場行為不規范的問題,尤其是在分支機構的設立方面,因此保險監管在審批方面花費較多精力。
剖析中國彩票監管立法模式
自1987年發行彩票以來,我國彩票從發行緩慢、品種單一到現在的電腦操作、即時開獎,擁有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幾十種彩票,歷經了22年的探索和努力。雖然中國彩票事業框架的構建已經基本完成,彩票市場每天也在不停地運轉,但是,中國彩票業基本還處于粗放的形態,具有很大的不穩定因素,要想促成彩票業的成熟與發展,加強彩票立法,盡快出臺各項實施細則,進而建立完善的彩票監管機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彩票業出現了日益增多的糾紛、官司和“私彩”問題,并且伴隨著大獎的頻頻爆出,驚嘆、質疑之聲不絕于耳,一直飽受詬病的彩票監管制度成了人們最為關注的事情。下面,筆者從經濟法學的角度,簡要談談對如何制定彩票立法之監管模式的一些看法。
縱觀國外彩票業,其經營模式各有不同,但監管多由國家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執行,有的是中央直管,如:法國和西班牙的彩票主管部門分別是其預算部和財政部,分別對負責經營彩票的國家游戲集團和國家彩票管理局進行監管;泰國則是成立了國家彩票委員會,由財政部常務次長擔任主任委員,財政部下屬的國家“彩票辦”負責經營。有的國家是各州自行監管,如:美國加州的彩票委員會是由3名參議員、3名眾議員和3名公眾代表組成,任何彩票相關會議必須5人以上參加方可舉行,任何方案通過都需要得到參會委員大多數贊成,并且委員會通過的文件必須在州政府有所備案;澳大利亞各州均成立了彩票管理局對彩票公司進行監管。
對比我國彩票業,多年以來沒有一部專門對彩票性質、經營、監管等各個環節做出做出明確規定的法律,而只有得到了法律的保護,才能真正的保障彩票發行機構、從業者和彩民的利益。經過多年努力,《彩票管理條例》于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雖然這是一部意義重大的法律,但社會各界對其評價不是很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缺乏配套的細則,尤其是對彩票如何監管的規定,距離社會公眾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
加強彩票監管的立法規定,為《彩票管理條例》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成立專門的國家彩票監督部門。可借鑒歐美各國彩票業的成功經驗,參照銀行業的銀監會、保險業的保監會模式,在彩票行業設立一個專門監督機構。雖然也有專家指出,一方面擔心監督部門會名不副實,即像現在的運營部門宣稱的采取所謂“三位一體”的監管模式,那樣的話還是在糊弄老百姓;另一方面擔心監督機構日常開銷的費用,會違背彩票發行用于公益事業的初衷。但是,我認為“彩監會”的設立利大于弊,只要妥善解決其人員構成問題,避免自己人監督自己人的事情發生,相信還是會對彩票監管起到積極作用。同時,監督部門的日常開銷,相比由于監管不力造成的損失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只有成立了專門的監督機構,才能保證彩票業的健康、高速發展。
小微型餐飲單位監管模式探討
摘要:餐飲業作為第三產業,是一個比較繁榮的行業,從傳統特色小吃到各式快餐店,滿足了各個階層人群的需求,其中小微型餐飲單位發展迅速,但由于資金、人員素質等多種原因,經營者并未將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而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監管的難點。在新《食品安全法》規范下,對違反食品安全法律的處罰力度較大,使得小微型餐飲單位無法承擔如此高的經濟負擔,導致無法履行完法律責任,因此監管部門需要創新工作方法,在轄區內網格化管理,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引導全社會參與,引導從源頭做起,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服務于社會經濟,使小微型餐飲單位經營者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豐收。
關鍵詞:小微型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創新模式
1引言
昆山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之首,外來人口眾多,也帶來了各地的美食文化,豐富了當地的飲食。隨著網絡訂餐的流行,小微型餐飲店迅速增加,目前周市鎮有小微型餐飲店約1000家,在中心城區辦公樓附近一般經營便當、面、快餐、小吃等,大型工廠附近以大排檔、小飯店等價格低廉的店為主。近年來,小微型餐飲店的食品安全管理成為監管部門的重點和難點[1],如當地特色的紅油面,受到面積約束冷菜就直接放在灶臺鍋旁。近年來我國餐飲業食物安全事故頻繁發生[2],如何規范生產者行為,提高食品安全,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經濟的平穩發展。
2小微型餐飲單位的特點
小微型餐飲單位主要是指經營面積60~150m2,食品處理區不小于6m2,從業人員較少,健康證不超過2張的餐飲單位,俗稱“夫妻老婆店”,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2.1投入少。由于小微型餐館面積小,硬件設施少,要求不高,投入低,從業者大多為下崗失業人員、社會閑散人員和農村進城人員,為了響應“大眾創業”的國家號召,維護社會穩定,監管部門積極引導他們辦理證照,合法經營。2.2風險高。小微型餐飲技術含量低,經營者關注的是投資少,勢必會忽視一些必要的設備,如不配備消毒柜或消毒柜容量小。隨著網絡訂餐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經營者的參與,使其競爭更加的激烈。為了能夠盡早送到消費者手中,經營者會提前做好各類食品,再加上送餐過程中的時間和保存條件,帶來了安全風險。小微型餐飲行業更新速度快,一旦經營不善,就轉讓或者關門。有文獻報道,開業后能持續經營滿12個月的僅50%左右[3]。
大市場監管模式下食品藥品監管分析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同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因此,不少地區將食品藥品監督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改革、工商和質監管理體制調整等有機結合、同步推進,在市場監管領域探索推行了大部門體制[1]。如何在大市場監管模式下建立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及運行體制,這是當前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2]。因此,本文通過運用態勢分析法(簡稱SWOT分析法)分析市場監管模式下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并提出如何在大市場監管模式下更好地做好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
1我國大市場監管模式形成
政府市場監管是指政府具有通過法律法規并依法對包括一般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中的一切行為進行監督管理的職責和功能,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政府能否充分發揮市場監管職能,關系到消費權益是否得到有力保障,也關系到是否能全面構建健康良好的市場經濟,對國計民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市場監管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為改革指明了方向。《國務院關于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0號]指出,為加快縣級政府市場監管體制改革,探索綜合設置市場監管機構,原則上不另設執法隊伍。中央決定由中編辦、工商總局牽頭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國家層面任務。目前,由深圳、上海、浙江、天津、遼寧、吉林、重慶兩江新區、武漢東湖新區等地整合工商、質監、食藥等部門,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地方層面改革進行探索。據統計,全國31個省(市、區)中成立市場監管局的有9個,占19%,地市級成立市場監管局占23%,縣級占29%,初步形成了大市場監管模式。江西省本級和南昌等7個人口較多的地市獨立設置食品藥品監管局,景德鎮等4個人口較少的地市和全省所有100個縣(市、區)全部采取“三合一”模式,整合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個部門組建市場監管局,基本構建了大市場監管格式下對食品藥品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的模式。
2大市場監管模式下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SWOT分析
2.1優勢分析
2.1.1形成大市場監管的合力
煤礦安全監管體制與監管模式分析
一、我國煤礦安全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現行監管體系內中央各部委間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央各部委在承擔煤礦安全監管責任中,職能分配不夠明確、清晰、合理,導致容易出現重復管理和互相推脫責任的現象。比如,國土資源部和安監局下設的煤礦辦都具有監管礦山越層、越界開采的職能。這就在實際工作中很容易產生管理重復、責任不明的情況。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監管體系,導致分散的監管體系不能發揮合理的作用,甚至出現阻礙了安全問題的協調和解決的現象。不同政府機構間沒有對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造成協調工作很難順利進行。而條塊分割也導致了責任逃避和沖突現象的發生和執行力度的降低。
(二)國家利益與現有監管體系間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執法權力大部分由地方政府行使,這使得地方政府為了局部的經濟發展,盲目地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地方保護主義也隨之盛行。這種不考慮長遠利益的做法不僅加大了煤礦安全隱患,也不符合國家的利益和發展目標。我國煤礦安全監管體系設立的目的是:通過監管部門對煤礦行業的安全監察和管理,實現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而在實際工作中,現行的監管體系經常出現對行業監察和行政管理不到位的現象。
(三)煤礦企業和監管體系間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