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16:3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加工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服務協議

甲方:

乙方: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代表處

甲乙雙方經過友好協商,為保障加工貿易申報系統的正常運行,本著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現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有關加工貿易申報系統的技術支持和數據保存等服務,達成如下協議:

一、甲方的權利義務:

1、甲方應在本合同簽署后5日內向乙方支付800元/年的技術服務費。

2、甲方使用乙方提供的加工貿易申報系統,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向加工貿易審批部門申報加工貿易合同。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一、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革開放后,中國調整了經濟發展戰略,從計劃體制下的“進口替代”戰略,轉變為“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的戰略,即在資本、技術密集部門繼續實行進口替代的戰略,而在勞動密集部門實行出口導向的戰略,開放部門的主要責任是為進口替代部門引進技術、設備和原材料提供外匯。因此,中國對外開放的核心目標是出口創匯。

圍繞“出口創匯”這一核心目標,中國的開放戰略主要在兩條主線上展開,一是吸收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二是鼓勵本土企業擴大出口。在第一條主線上,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建立特殊經濟區、完善基礎設施、對外資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以及對外資項目進行篩選,鼓勵出口導向型的項目。一方面對外資項目提出績效要求,主要是本地含量、外匯平衡和出口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對出口型企業(出口超過其產值70%)在所得稅方面給予再減半的優惠。其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實行加工貿易政策。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之際,正值日本和東亞新興經濟體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成本上升而對外尋求低成本生產加工地之時。這些投資項目具有“大進大出”的特點,其原材料、零部件需要從母國或其他經濟體進口,其產品需要出口。適應這些外資項目這一特點,是中國能否抓住東亞地區產業轉移機遇的關鍵。一方面,中國的進口替代部門仍需高關稅及非產品稅壁壘的保護;另一方面,高關稅等貿易壁壘又會阻礙出口導向型的外資項目進入中國。如何才能既保護進口替代部門,又使出口導向的外資項目在華低成本運作呢?為此,中國政府實行了加工貿易政策,即企業用于加工復出口的進口料件,進口時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1994年之前主要是產品稅,之后是增值稅和消費稅)。這一政策消除了中國的高關稅與增值稅對使用進口料件的阻礙。隨著加工貿易在國內產業增值鏈條的不斷延伸,海關、檢驗檢疫等管理部門不斷改進監管,在通關程序、跨關區結轉等方面大大提高了便利化程度,使得加工貿易在全國范圍內發展。

加工貿易對于我國成為吸收外資大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累計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超過8000億美元。但來華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活動具有特點,世界上跨境投資中,2/3在服務領域,而中國吸收的外資中,71%在制造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我國對外資企業內銷存在種種限制,因此,來華制造業的外資主要是從事加工貿易的,加工貿易出口中,超過80%是由外商投資企業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貿易政策對于吸引外商投資在華開展出口活動的重要性。換言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政策,中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吸收外資的局面。

中國加工貿易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顯著作用。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由于其制造業國際競爭力低下,缺乏國際銷售渠道,因此出口競爭力普遍不強,成為制約其工業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國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實行加工貿易政策,我國成功地承接了出口導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資,將外資企業在技術、管理、設備、銷售渠道、品牌等優勢與我國勞動力、土地成本、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有機結合,使我國迅速成為面向全球的低成本加工制造基地。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占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查看全文

論加工貿易轉型

[摘要]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而加工貿易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將是:擴大加工貿易活動的領域,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加工貿易的主體要由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逐步向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為主轉變;對加工貿易要從嚴密監管向風險管理、貿易投資便利與規范高效科學的監管方式轉型。

一、加工貿易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改革開放25年來,尤其是1998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取得長足進步,對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就業、推動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都起到重要的作用。198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25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5.7%;其中出口11億美元,占比5%;進口14億美元,占比6.4%;加工貿易增值率-21.4%。到2003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048億美元,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出口2418億美元,占比55.2%,進口1629億美元,占比39.5%;加工貿易增值率47%;當年創造貿易順差789億美元。多年來,加工貿易累計創造3000萬個就業崗位,累計貿易順差3942億美元。

在我國加入wto的背景下,由于國內外相對增長率差異、外商直接投資存量增長以及相對價格差距等綜合因素的作用,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外商投資企業的進料加工貿易以及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都取得快速增長。2003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占總加工貿易的80%;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達77.5%,高于來料加工出口27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出口的比重分別為90.2%、6.6%、3.2%,增速分別達到43.5%、16%和53.8%。同時,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也達到76%,高于來料加工進口26.2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國企和其他企業在進料加工進口的比重分別為93.4%、4.1%、2.4%,增速分別為41.9%、9.2%和64.4%。是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51.9%,其中加工貿易占到75%左右;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2億美元,加工貿易占到90%左右。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看,我們經歷了從“三來一補”到進料加工、從“兩頭在外”的作坊到外商投資企業為主體、從簡單技術加工裝配到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加工貿易為主的結構轉換,這代表著我國加工貿易不斷轉型升級的軌跡。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帶來國際產業分工的新格局,世界各國的跨國公司開始把不同的生產環節、分銷網絡、供應鏈管理以及研發、運營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合理配置,這無疑為我國加工貿易未來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面對的新機遇

查看全文

淺論加工貿易政策調整

加工貿易自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得到迅猛發展,現已超過一般貿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貿易方式,在我國對外經濟貿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許多文獻已對加工貿易的興起以及在我國開放經濟中的作用做了細致地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下文簡稱《十五綱要》)。加工貿易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其發展方向以及實現的目標應服從于并有助于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戰略。我國政府已制定《十五綱要》,這是今后五年內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性綱領,因此,加工貿易的發展及政策調整也應以此為指南。本文將以《十五綱要》所提出的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為指導,對現行加工貿易政策進行剖析,提出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及政策調整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加工貿易政策調整作出建議。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已經加入WTO,這將極大地改變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其中,既有有利的改變,也有不利的改變。為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我們在制訂一切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入世”的研究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加工”,二是“貿易方式”。“加工”屬于“中間在內”環節。它是東道國投入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對進口投入要素進行加工生產的過程,它表現為國際分工。作為一種“貿易方式”,加工貿易的實質是“兩頭在外”。無論是“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從國際市場購入,加工制成品應全部出口。許多國家的政府為了利用“加工貿易”這一貿易方式,往往實行相關的政策措施,對原材料等中間品的進口以及加工成品的出口進行必要的管理,所實行的政策措施更多的是鼓勵性的,特別是確保加工成品的出口。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貿易對本國的經濟、外貿發展有著其他貿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對加工貿易的研究與對其相關的政策探討總是無法剝離的。因此,加工貿易是由“進口——加工——出口”三個環節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成其為加工貿易。本文將按照這一框架,分別對相關政策進行分析。不可避免的是,這三個部分的政策劃分不可能是十分精確的,一項政策會影響三個環節。但就我們研究政策的目的而言,這種不精確并不十分緊要,因而我們在文中并未嚴格拘泥于這種劃分。而分三個環節分別進行論述的好處在于,有利于我們基于加工貿易的內在運行機理和各個環節的突出問題來討論相關政策,從而使政策剖析和建議更具有針對性。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及政策調整的目標和原則

我們認為,我國加工貿易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及政策調整的目標和原則的確立,應緊緊圍繞《十五綱要》制定的總體戰略目標來進行。根據加工貿易本身的特性及作用,《十五綱要》中所涉及的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出口等問題值得我們在考慮加工貿易政策時重點注意:

1.關于就業。大力發展和鼓勵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加工貿易,在我國仍然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我國加工貿易從事的大多仍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加工,應該說這符合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創造就業機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實現《十五綱要》提出的有關就業的目標,有必要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因為,首先,就業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出口貿易的擴大;其次,以我國目前的工業發展水平而言,尚不具備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換言之,要擴大出口,我們所能依賴的,就是充分發揮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勞動密集程度較高的生產環節的加工貿易。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永遠停留在為跨國公司當加工裝配車間的階段,相反,在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學習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建立營銷渠道,積累資本,努力將出口產業升級至更高的技術層次。但是,在完成這個過程之前,作為一種過渡,采取加工貿易的方式來緩解就業壓力,積累資金、技術包括經驗都是完全必要而且必須的。

查看全文

論產品加工貿易戰略

關鍵詞: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原產地規則

產品內分工概念

“產品內分工”(intra-productspecialization)是指特定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同工序、不同區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間上分布到不同國家,每個國家專業化于產品生產價值鏈的特定環節進行生產的現象(田文,2005)。從某種意義上說,產品內分工是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是同一產品的不同生產階段(生產環節)之間的國際分工,其實質是生產布局的區位選擇,可以在跨國公司內部實現,也可以通過市場在不同國家間的非關聯企業完成。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通常被用來解釋產業間分工現象,對于產品內分工該理論依然適用。假如說傳統國際分工的邊界是產業的話,產品內分工的邊界則在于價值鏈。產品的價值鏈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為勞動密集環節、資本密集環節和技術密集環節三種,各國依據自身的要素稟賦在不同環節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并相應占據產品價值鏈上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高越,2006)。產品內分工既可以通過橫向擴展方式來實現,表現為發達國家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又可以通過縱向延伸方式來建構,表現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中間產品貿易。

可用通過一個簡單的2×2模型說明產品內分工產生的原理。假設有甲、乙兩個國家,甲國資本較豐裕,乙國勞動力較豐裕。假定X產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它的生產需經X1、X2兩道工序完成;X1是勞動密集型工序,X2是資本密集型工序;不考慮服務成本。在工序空間上不可分離的情況下,無疑X產品將在甲國生產;而在國際產品內分工情況下,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工序會被安排在具有相應比較優勢的國家進行。因此X1工序將在乙國進行,X2工序將在甲國進行,X產品最后的組裝也將在乙國進行。顯然,這大大降低了X產品的生產成本,分工和貿易對甲乙兩國都是有利的。

在產品的物理拆分原本就可行的情況下,制約或推動產品內分工迅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技術因素指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尤其是信息和運輸技術的發展水平。跨越國境安排生產會帶來高昂的通訊成本、運輸成本和治理協調成本,這使得企業走出國門建立生產網絡得不償失(Jones&Kierzkowski,2001)。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集裝箱運輸的飛速發展大大降低了零散化生產中的服務成本,為發展產品內分工掃清了障礙。制度因素主要是指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程度。貿易自由化有利于企業交易成本的降低,投資自由化為資本要素在國際間流動創造有利條件(A·Deardorff,2005),只有當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國際間的產品內分工才能實現。因此,制度因素直接制約并推動著產品內分工的發展。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發展

12007年第44號公告《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解讀

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2007年第44號公告《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此次政策調整,旨在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嚴控“兩高一資”(高消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有利于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2河南省加工貿易現狀分析

河南省從1993年接觸加工貿易行業。“十五”期間,河南省加工貿易連續突破了10億美元、20億美元大關,2005年進出口累計完成23.6萬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0.5%,從2004年開始連續兩年保持了全國排名第十、中西部地區首位的好成績。

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一直占據著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經濟發達地區占比更高,而河南省不到30%。河南省約有300家企業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比如鄭州宇通公司專門成立了相關部門,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淮陽縣銀豐塑料廠主要以進料加工為主,從2000年開始涉足加工貿易領域,已經飽嘗甜頭。此外,河南省加工貿易業務高度集中在以鄭州為中心的沿黃河經濟帶上;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數量偏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南省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從2004年開始,國家連續出臺宏觀調控政策,這些政策對河南省大多是不利的,鋼材、皮張等很多產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河南省加工貿易產品又是有色金屬占大頭,僅鋁、鉛、白銀三項產品的進出口額今年以來就減少了6億美元。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貨物監管思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規范海關對加工貿易貨物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辦理加工貿易貨物備案、進出口報關、加工、監管、核銷手續。

加工貿易貨物的備案、進出口報關、核銷,應當采用紙質單證和電子數據的形式。

第三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加工貿易,是指經營企業進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以下簡稱料件),經加工或者裝配后,將制成品復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問題及策略

加工貿易是一國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從而獲得以外匯體現的附加價值。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開展加工貿易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也是建立國際銷售新渠道的重要方式。

一、珠海市加工貿易發展的現狀

珠海市加工貿易發展之路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步慢慢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是以迅猛的發展速度馳騁在中國加工貿易市場上。珠海市加工貿易呈現了穩步、迅速的特點。從整體格局來看,珠海市加工貿易總體上呈良好的發展趨勢,2010年珠海的外貿總值重新沖上400億美元大關,而加工貿易占半壁江山。加工貿易已成為珠海市經濟飛速發展的亮點之一。但由于國內國際市場千變萬化,珠海市的加工貿易也面臨著重重困境,國際市場信用風險持續上升,外貿出口的壞賬越來越多,這些都使對外依賴度較高的珠海市加工貿易發展道路異常坎坷。改革開放后初期,珠海市的加工貿易以服裝、紡織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后,珠海市的加工貿易開始向科學技術電子、電氣設備、電子、辦公用品、生物制藥、計算機以及通信等高科技產業的中間品生產以及制成品的組裝轉化。進入21世紀之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加工貿易快速增長,珠海市也進一步調整加工貿易產品結構,不斷提升機電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但是依然存在著加工類型單一,加工粗糙的問題。此外,珠海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身處于特區,加工貿易仍以外商投資為主。這就導致了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為外商所控制,中方只能參與技術含量低,資源消耗大的簡單加工裝配環節,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珠海市加工貿易存在的問題

1、加工貿易的低技術含量、低層次加工,低產品增值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工貿易一直扮演著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和來件裝配角色。雖然珠海市加工貿易企業生產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不斷上升,但缺乏技術、先進設備以及重要的中間投資產品,珠海市加工貿易只能屈居于產業鏈低端的非核心部分,處于簡單加工和組裝型階段。不僅如此,珠海市加工貿易存在著技術水平低、企業規模小、初加工比重高,缺乏產品開發能力等勞動密集型環節。這種格局下,加工貿易規模越大,非但沒有促進貿易收益的增加,反而給我國的經濟、社會、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和迫害。加工貿易企業只滿足于賺取微薄的廉價利潤,忽視技術開發和改造,最終造成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低,進而壓低勞動力成本的惡性循環中。

查看全文

淺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策

摘要:2008年之后世界經濟一直處于復蘇乏力的態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其影響也進入調結構穩增長的新常態期。加工貿易作為曾經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這一時期面臨著國際分工地位偏低、比較優勢逐漸削弱以及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依據,通過進一步細化分工,可以增強加工貿易企業對國際分工的參與程度,培育核心技術,提升產業間關聯程度,并借助政府協調加強物流、現代服務等商業配套服務,實現對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產品內分工;加工貿易;產業關聯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狀態。中國經濟受此影響也結束了過去三十多年來每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長,進入到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新常態階段。從出口和國際收支來看,在這一時期,如何做好國際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國際貿易研究最為緊要的任務。加工貿易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方式之一,對我國培育外向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拉動國內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新常態時期的到來,加工貿易也需要順應形勢,轉型升級。本文以產品內分工理論為基礎分析探討新形勢下加工貿易如何實現技術突破,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借此在我國東部地區實現轉型升級,并能夠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產品內分工的概述及相關文獻綜述

國際分工源自國家間比較優勢的差異。基于國家間要素稟賦差異產生的比較優勢使得國際貿易發生在產業間層面。隨著技術革新和管理理論的提升,生產過程的可分割性使得一個行業的分工從國內分工演進到國際分工,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也由產業間貿易變為產業內貿易。20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經濟全球化水平不斷提高,基于生產網絡的全球化,國際貿易產生了一種新的分工形式———產品內分工。產品內分工的本質是傳統產業內分工的延伸,在堅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將原有的以產業為目標的貿易細化到產業內部,細化到生產過程中的不同工序或區段。制造業及相關產業具有產品內分工的特定,能夠清楚地界定中間品和最終品。產品內分工大量發生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各個國家根據各自的要素稟賦狀況的差異而獲得比較優勢,承擔該價值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生產,與其他國家構成產品內分工。從產品內分工對我國貿易的影響層面上,蒲華林、張婕(2007)研究了中美貿易順差之后提出產品內分工是中美貿易順差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美國及東亞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帶動我國加入產品內分工。唐海燕、張會清(2009)通過實證分析發現產品內國際分工對提升價值鏈具有顯著推動作用。人力資本、服務質量和制度環境是實現這一提升的關鍵前提條件。張曉娜、劉希宋、王發銀(2009)從產業價值鏈的視角提出應加大政策引導,把握轉型方向,有針對性地對加工貿易進行轉型升級。將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相結合,高越(2006)分析了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的模式差異,指出我國的加工貿易應該追求動態比較利益,提升分工層次,并可以利用跨國公司的積極作用。黃飛娜、金余會(2009)提出加工貿易應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在產品內分工的國際分工框架下不斷提高分工層次。葉穎、孫德涓(2016)則指出加工貿易企業應延長產品價值鏈,參與盡可能多的產品內分工環節并完善配套產業,提高中間產品的國內采購率。從以上的文獻梳理中可以看出,2008年危機之前,對產品內分工與我國加工貿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助產品內分工培植加工貿易新的比較優勢。危機之后,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對加工貿易的升級要求更加迫切,借助產品內分工理論如何提升加工貿易在產品價值鏈的分工地位以及如何借助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拉動國內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成為新的研究重點,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的論文

12007年第44號公告《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解讀

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2007年第44號公告《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共計1853個十位商品稅號,占全部海關商品編碼的15%。此次政策調整,旨在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嚴控“兩高一資”(高消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出口,促進貿易平衡,緩解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突出矛盾,有利于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實現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

2河南省加工貿易現狀分析

河南省從1993年接觸加工貿易行業。“十五”期間,河南省加工貿易連續突破了10億美元、20億美元大關,2005年進出口累計完成23.6萬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30.5%,從2004年開始連續兩年保持了全國排名第十、中西部地區首位的好成績。

全國加工貿易出口一直占據著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經濟發達地區占比更高,而河南省不到30%。河南省約有300家企業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比如鄭州宇通公司專門成立了相關部門,從事加工貿易業務。淮陽縣銀豐塑料廠主要以進料加工為主,從2000年開始涉足加工貿易領域,已經飽嘗甜頭。此外,河南省加工貿易業務高度集中在以鄭州為中心的沿黃河經濟帶上;開展加工貿易的企業數量偏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缺乏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南省加工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從2004年開始,國家連續出臺宏觀調控政策,這些政策對河南省大多是不利的,鋼材、皮張等很多產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而河南省加工貿易產品又是有色金屬占大頭,僅鋁、鉛、白銀三項產品的進出口額今年以來就減少了6億美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