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9:13: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平崛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軟力量與和平崛起
曾經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篇美國學者關于“虐俘事件”的文章,該文分析了這一事件對美國的軟力量的破壞,認為如果不重建軟力量,將直接影響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人所謂的軟力量,就是“影響別人選擇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蔽鞣綉鹇约曳浅V匾曑浟α康慕ㄔO,但在霸權思維下,它不過是假借“仁義”而形成的吸引力而已,其目的是維護霸權并獲得物質利益。如果假借的東西被人揭穿,其霸權就會受到直接的挑戰。美國的霸權實際上是靠相互聯系的硬力量和軟力量共同支撐的,如果失去了后者,會不會和前蘇聯一樣成為一個軍事上的空殼?
我小時候生活在西部邊疆,因為靠近蘇聯,能真實感受到它的威脅。當時就想,蘇聯會不會一直強大?如果能改變蘇聯人的思想,他們強大的武力就沒有用處了。小孩的想法很幼稚也很狹隘,但蘇聯最后的發展確實讓人難以置信,一個強大的帝國一旦喪失了其內在的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喪失了其力量,雖然還有軍事力量,但卻不再有威脅。美國難道不會這樣嗎?在強大得似乎不可戰勝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其衰落的開始。雖然美國還擁有超強的物質實力,但這種實力卻越來越依賴于所謂的“吸引力”,如果世界不再愿意“證明”其強大,這種強大也就不存在了。軟力量和硬力量是可以轉化的,喪失軟力量意味著硬力量也將隨之喪失。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現在越來越依靠“概念”來維持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如果概念不被認同,如果不能吸引眾多的商品生產國去“搭便車”,美元還會是世界貨幣嗎?軟力量的削弱必然會影響美元的地位,一旦美元喪失了其金融霸權,這個現代羅馬帝國將更快走向衰亡。
有學者指出美國戰略家最害怕的是中國“軟力量”的興起,這種判斷非常到位。這些戰略家很清楚其現實利益和當今主導文化的關系,一旦它們被取代,一個時代也就結束了。美國戰略家擔心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害怕他們假借“民主、自由”的本質被人揭穿,另一方面又害怕假借的東西被更深厚的文化所覆蓋。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本身就是底氣不足,既然是文明的沖突和碰撞,為什么非要將族群和文明捆綁在一起?沒有外力作用的文明交流和碰撞不是壞事,但亨廷頓卻刻意地將現存秩序或西方利益和某種文明強制性地捆綁在一起,這說明“文明”在他那里只不過是一種武器和工具罷了。最近又讀了亨廷頓《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發現這個人并非象一些人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個書生,“文明沖突論”也決不僅僅是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視角,而是以退為進的策略。當今世界正處在文明復興的前夜,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亨廷頓明顯感覺到了這一點,他的理論與其說是對現實的判斷,還不如說美國霸權對現實的回應?!拔拿鳑_突論”出臺后,有人批評說,正是“文明沖突論”本身增加了其發生的可能性,這種批評并不到位。如果說“文明沖突論”有目的的話,那么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文明的復興納入“沖突”的范疇,二是將當今主導文化及其對應的秩序納入文明的范疇。真正的文明復興是指向“和平”的,但有了“文明沖突論”之后,它就成了沖突的原因;當今主導文化及不合理的秩序是沖突的根源,但有了“文明沖突論”后,沖突就變成了“文明”之間的沖突,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國內一些人不理解美國學者為什么從“普世文明”退守到某種文明,實際上美國人極不愿意打擊其仰慕者追求“普世價值”的熱情,只不過這種東西在現實中已經難以支撐下去了。
亨廷頓雖然沒有超越國家種族的胸懷,但對國家利益看得很清楚。反觀中國,一些所謂的“戰略家”不要說理解孟子“仁者無敵”的含義,知道中國“軟力量”源泉的人都很少。別人以“文明”為武器,而具有巨大融合力的中華文化卻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崛起的最大問題?,F實越來越清楚,一個缺乏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的民族不可能沖破別人畫定的圈子,更不可能對建立公正的世界秩序做出貢獻。我們不是日本,可以靠“搭便車”進入大國的行列。實際上,美國這列車并不是自己發動的,而是由希望搭便車的競爭者推著走的,如果每個競爭者都能上車,誰來推車?退一步說,假設美國人允許你搭車而不是推車,我們也能夠在現存秩序下加入富人俱樂部,世界會是什么樣子?我們進入了第一世界,第三世界的局面會怎樣?生態環境又會怎樣?如果崛起就是在現存秩序下再崛起一個美國,按美國人的方式生活、消費,這對于世界來說不是機遇而是災難,即使不出現人類社會的戰爭也必然會出現人與自然的戰爭。中國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絕對不可能用“普世”的方式在現存秩序下加入“富人俱樂部”。少數人為了自身的絕對安全而在水壩邊取土制造“高地”,如果周圍的人都爭著加入他們的隊伍而一起做大“高地”,結果會怎樣?如果世界各國都為了搭美國的便車而爭斗,這和上面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即使通過競爭“和平”地爬上了高地,但最終也擺脫不了被淹沒的命運。無論經濟還是政治,所謂“普世”的模式,實際上就是不允許所有國家都走這條道路,如果不搞清中華復興與和平崛起的世界背景和時代意義而將崛起絕對化,中國不會和平,世界也不會和平。
中華文明在近代被外來勢力打破之后,面臨著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復興的問題,和平崛起意味著這種歷史進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不合理、不公正的世界秩序成為最大的問題,文化因素顯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說,沒有中華文化的內容,“和平崛起”理論不會超過二戰前德國的“和平征服”論,沒有中華文化的復興,在實踐中也難以真正“和平崛起”。在現存國際秩序或體制內,以爭奪的方式去實現崛起不可能有和平;以“和平”的方式去爭奪不可能有崛起。和平崛起是與改變非和平的世界秩序聯系在一起的,它不是秩序內的競爭,而是秩序之爭、人心之爭,直指現存秩序的基礎。在人類歷史上,真正文明的興起或復興都不是通過戰爭來完成的,戰爭都是在特定的框架中進行的,而超越時代的變革卻是直指人心的。通過戰爭和爭奪可以確定誰成為霸主,卻難觸動支撐這種秩序的文化及價值體系,從本質上說恰恰是既存秩序的確認。一些人認為,“崛起”是體制外的,而“和平崛起”是體制內的,這其實是一種顛倒的理解。實際上,將崛起絕對化正是當今主導文化的表現,它即使改變了力量的格局,但強弱地位的改變并沒有觸動“非和平”的秩序,它恰恰是體制內的,對世界的意義不大。相反,和平崛起卻是指向和平、自利而利他的,是對現存不文明秩序和體制的超越,從本質上說是文明的復興、道義力量的崛起。
力量的軟硬之分對認識大國的興衰是有意義的。如果這個世界只有物質力量,那么強者就永遠是強者,根本不可能有新生力量的崛起。齊宣王“求其所大欲”,但只知“力求”而不知仁義,孟子譏之連“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的道理都不懂。依靠強力而求“崛起”,別國也依靠強力阻止你“崛起”,在核子時代這意味著共同滅亡。要想實現真正的“崛起”,沒有什么“聰明術”可學,“反其本”而已。反其本而行“和平”之實,就會形成巨大的道義力量,大小強弱之分也就沒有意義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以柔克剛”。和平崛起在理論上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和平本身就包含著巨大的力量,它在當今現實中之所以可行,并不是因為和平的局面已經確立,而是因為和平越來越成為問題?!梆囌咭诪槭?,渴者易為飲?!痹诤推皆絹碓绞艿酵{,在全面戰爭就是全面毀滅的今天,和平本身的力量是巨大的。
和平崛起發展論文
一、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據
“中國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關于中國崛起的發展道路問題,我國領導人曾多次指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總理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溫總理首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5年4月6日,總理出席了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亞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不斷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優勢的宏觀駕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把握,在我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一)歷史依據
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歷來酷愛和平、重視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根深蒂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和”文化的傳統,有著“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寬大胸襟。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深深根植于“和”文化的底蘊之中,正如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所闡釋的:“中國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為貴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礎之上的”。
從歷史實踐的方面來看,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戰亂之苦,深知和平的可貴。中國人民從苦難經歷中養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取向,鑄就了酷愛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沒有首先用做戰爭工具?!白怨胖呛脩稹?,成為歷代軍事家的格言。我國今天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民族品格的承繼和光大。在這一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們跟眾多國家建立了伙伴或合作關系。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妥善解決同周邊鄰國的邊界領土爭端。同世界各國攜手反對恐怖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伊朗核問題上堅持促談促和。凡此種種,反映了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高度負責感。
(二)現實依據
和平崛起的發展論文
一、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據
“中國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關于中國崛起的發展道路問題,我國領導人曾多次指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總理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溫總理首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5年4月6日,總理出席了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亞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不斷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優勢的宏觀駕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把握,在我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一)歷史依據
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歷來酷愛和平、重視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根深蒂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和”文化的傳統,有著“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寬大胸襟。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深深根植于“和”文化的底蘊之中,正如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所闡釋的:“中國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為貴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礎之上的”。
從歷史實踐的方面來看,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戰亂之苦,深知和平的可貴。中國人民從苦難經歷中養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取向,鑄就了酷愛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沒有首先用做戰爭工具。“自古知兵非好戰”,成為歷代軍事家的格言。我國今天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民族品格的承繼和光大。在這一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們跟眾多國家建立了伙伴或合作關系。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妥善解決同周邊鄰國的邊界領土爭端。同世界各國攜手反對恐怖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伊朗核問題上堅持促談促和。凡此種種,反映了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高度負責感。
(二)現實依據
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研究論文
一、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據
“中國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關于中國崛起的發展道路問題,我國領導人曾多次指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總理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溫總理首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5年4月6日,總理出席了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亞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不斷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優勢的宏觀駕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把握,在我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一)歷史依據
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歷來酷愛和平、重視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根深蒂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和”文化的傳統,有著“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寬大胸襟。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深深根植于“和”文化的底蘊之中,正如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所闡釋的:“中國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為貴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礎之上的”。
從歷史實踐的方面來看,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戰亂之苦,深知和平的可貴。中國人民從苦難經歷中養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取向,鑄就了酷愛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沒有首先用做戰爭工具?!白怨胖呛脩稹?,成為歷代軍事家的格言。我國今天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民族品格的承繼和光大。在這一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們跟眾多國家建立了伙伴或合作關系。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妥善解決同周邊鄰國的邊界領土爭端。同世界各國攜手反對恐怖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伊朗核問題上堅持促談促和。凡此種種,反映了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高度負責感。
(二)現實依據
鄧小平與和平崛起的開創思考
摘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民主,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是近代所有中華兒女矢志奮斗的光榮夢想。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建國后,等中共黨人對如何實現中國的崛起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但由于受當時國內外形勢和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并未能實現在和平中崛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等中共黨人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科學判斷出“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對外推行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為核心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內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政策,逐步開創出一條既適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特征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關鍵詞:鄧小平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和平崛起
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和民主,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和復興,是近代所有中華兒女矢志奮斗的光榮夢想。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的先進性,依靠卓越的社會動員能力和精湛的社會組織藝術,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重任,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深刻分析了國內外形勢,科學判斷出“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對外推行以“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為核心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內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政策,逐步開創出一條既適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特征的“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即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科學判斷時代主題,實行對外開放,營造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
中國要實現崛起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鄧小平指出:“要建設,沒有和平環境不行?!敝挥袪幦〉胶推降沫h境,才能比較順利地發展。而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首先需對世界形勢和時代主題有個正確的認識。對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的正確認識和科學判斷,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的重要出發點和依據。正如列寧所說:“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即首先考慮到各個‘時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個別國家的個別歷史事件),我們才能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某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這一基礎上去考慮這個或那個國家的更具體的特點。”建國后,中國共產黨曾用了相當大的精力去分析、觀察世界形勢的變化,探索自己的外交戰略,以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但由于主客觀方面的種種原因,在對時代主題的認識上,經歷了一個曲折的變化過程。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逐漸對當代世界的時代主題作出科學的概括。
二戰后,世界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發展的年代;殖民體系瓦解了,亞非拉上百個國家相繼獲得獨立,迫切要求發展;世界范圍內反對霸權主義力量在不斷地加強,制止戰爭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長,世界各國人民爭取和平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一時期,盡管世界局部地區仍有戰爭發生,但緊張的國際局勢,出現了一系列趨于緩和的跡象。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同時,戰后逐步興起的新技術革命浪潮,使當代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國際分工和經濟高度國際化發展,使世界各國的生產、交通、投資等日益聯結為一個整體。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條件下才得以真正實現。經濟全球化使世界成了“地球村”,不同國家各方面的往來日趨密切,任何國家,特別是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能脫離世界而孤立發展。
開拓周邊外交加速和平崛起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巴基斯坦對我國有不可多得的地緣價值;我國是巴基斯坦的安全保證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中巴戰略伙伴關系的結構不平衡;深化中巴全方位戰略合作有利于加速我國的和平崛起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巴基斯坦是我國開展國際活動的堅定盟友、巴基斯坦是我國西出印度洋的關鍵所在、海外能源主要來自海灣和非洲,能源安全越來越被世人所關注、工程要經過地質結構復雜的橫斷山脈、巴基斯坦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成為我國西出印度洋和海灣地區、破解馬六甲海峽困局的關鍵、巴基斯坦是我國打擊“三股勢力”、維護西部邊陲安全的重要屏障、巴基斯坦是我國推行南亞和中亞政策的橋頭堡、巴基斯坦是我國與阿拉伯世界交流的橋梁、中巴雙邊貿易中,巴方貿易逆差逐年擴大,中巴經濟關系的基礎仍然薄弱、考慮成立中巴快反部隊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內容摘要》巴基斯坦是我國西出印度洋、破解馬六甲海峽困局的關鍵所在。我國是巴基斯坦的安全保證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但中巴戰略伙伴關系存在著巴方貿易逆差逐年擴大、我國對巴方投資不足和雙邊民間層面交流不足的結構性缺陷。本文對如何發展和深化中巴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提出了建議。
《論文關鍵詞》國家關系比較優勢互利共贏國家安全
中巴是患難見真隋的友好鄰邦和戰略合作伙伴,是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國家友好相處的典范。主席用“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來比喻中巴關系。
一、巴基斯坦對我國有不可多得的地緣價值
1.巴基斯坦是我國開展國際活動的堅定盟友
科學發展觀經濟道路發展論文
摘要:國內的健康發展是一國奉行和平對外政策的基礎,歷史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國內的健康發展主要指奉行科學的發展理念、科學的發展方式及相應的制度保證??茖W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科學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中國和平崛起戰略正是建立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科學發展觀是和平崛起的全面保證。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和平崛起大國關系
依據國際政治學現實主義理論,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就意味著世界權力的重新分配,必然導致國際體系的劇烈變革,戰爭則一直是其變革的主要機制。[1]所以,一個國家經濟增長過快總會引起世界的疑慮與不安。雖然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她與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有著明顯的不同,其根本區別是中國走的是一條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本國國情和時代背景相適應的和平崛起道路??茖W發展觀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平崛起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全方位戰略,因此科學發展觀與和平崛起有著密切的關系,科學發展觀是和平崛起的指導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質上決定了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而和平崛起道路則是中國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必然選擇。
一、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為和平崛起提供精神保證
一個國家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一種正確的發展理念來指導,對內要保證發展的方向性,對外要保證發展手段選擇的正確性。復旦大學林尚立教授在考察戰前日本國家發展時指出,軍國主義把日本變得強大的時候,也把它引向了失敗,進而總結出:一個宏大目標如果沒有正確的精神和合理的價值,那么這個目標帶來的不一定是希望和憧憬,也不一定是光明和幸福。[2]西方國家崛起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侵略理論,如“陸權論”、“海權論”、“地緣政治學”,這些理論都為其侵略行為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科學理論,它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發展理念,和平崛起戰略正是建立在科學發展觀這一科學理念基礎之上,是其在對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體體現??茖W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其核心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以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最高理想,最終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3]其內容包含兩方面:對內實現“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對外追求“協和萬邦”的大同理想”,這在外交思想上則表現為追求公正、正義、和睦相處。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特征和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和平崛起正是構筑在國內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沒有國內的科學發展理論為指導,就不會有對外的和平崛起?;仡櫟聡⑷毡镜臍v史,我們會看到,德國以“復仇”情緒作為國家崛起的精神動力,而日本則以“布國威于四方”作為崛起理念,最終導致戰爭和自己的失敗。與之相比較,其區別在于德日缺乏正確的發展理論,而我們則重視構建一個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礎。
經濟和平發展道路探索
摘要:和平崛起,作為中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日益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簡要回顧了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提出的過程和主要依據,對其涵義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重點闡述了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發展模式
Abstract:peacefulriseasChina’snationalroadofdevelopmentafterChina’sgrowingcommunityand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sattention,hasbecomeahotissueinacademiccircles.Thearticlebrieflyreviewedthedevelopmentpathofpeacefulriseandtheprocessputforwardbythemainbasisforitsmeaningwassimple,andfocusesonthedevelopmentpathofpeacefulriseof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China;peacefulrise;thepathofdevelopment;developmentmodel
一、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提出及其主要依據
“中國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關于中國崛起的發展道路問題,我國領導人曾多次指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總理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溫總理首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5年4月6日,總理出席了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亞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不斷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優勢的宏觀駕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把握,在我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剖析我國崛起的國際法環境
自15世紀至今,世界范圍內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扮演著大國的角色。在各大國崛起的歷史帷幕中,與之相適應,國際社會先后出現了三種國際法律秩序,即:(1)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崛起背景下的威斯特伐利亞法律秩序;(2)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崛起背景下的凡爾賽-華盛頓法律體系;三是俄羅斯(前蘇聯)、美國崛起背景下的雅爾塔法律體制。
和平崛起作為今日中國的一種國家戰略、一條發展道路、一項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其內涵被科學的概定為:和平性質的崛起、依靠和平力量的崛起、為了世界和平的崛起[1]1-2。在這里,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一種在現有國際法律秩序下,既要在和平的國際法環境中崛起,又要在崛起中創設和維護新的國際法律制度。
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崛起背景下的威斯特伐利亞法律秩序
(一)三十年戰爭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它是歐洲中世紀各種矛盾的集體清算,也是大國崛起的必然產物。
戰爭以1618年捷克首都布拉格起義為開端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締結,歷時30年?!锻固胤ダ麃喓图s》是兩個相互聯系在一起的和平條約:奧斯納布呂克和約(神圣羅馬帝國國王及其盟國為一方,而瑞典及其盟國為另一方)和閔斯特和約(皇帝與法國及其盟國之間)?!逗图s》的締結,確立了各國不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主權[2]96。和約劃定的歐洲各國邊界,成了后來直至法國大革命前所有的國際協定的基礎,對歐洲的國際格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中日和平促進亞洲和睦發展
內容提要:新世紀以來,在中國經濟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的新形勢下,中國確立了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提出了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主張。中國和日本是東亞的兩個大國,在世界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應該共同推動東亞和諧。為此,中日兩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戰略互惠關系下實現中日和諧。
關鍵詞:中日兩國,和平發展,和諧世界,東亞和諧。
一、中國和平發展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1978-200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年均為9.7%,其中2003年開始新一輪高速增長后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06年為11.1%,2007年1-9月又提高到11.5%,全年至少增長11%以上。2006年,中國GDP總額超過2700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列世界第4位;對外貿易總額為17607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列世界第3位。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GDP總額在2007年將超過德國,2020年前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貿易總額在2007年也將超過德國,2010年后還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從世界近代史看,包括英國、美國、俄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以及日本在內,一些大國崛起后大都走上了霸權主義的道路,按自己的利益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其中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甚至挑起世界大戰,妄圖用武力重新分割世界,對國際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由于中國崛起改變了全球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因此在世界上引起了各種各樣的猜測,一些國家擔心中國會成為新的霸權國家,其中日本就流行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這是日本繼“中國崩潰論”之后對中國的又一誤解。然而,中華民族有愛好和平的歷史傳統,飽受帝國主義侵略之苦的中國在崛起后決不會走一些霸權主義國家稱霸世界的老路
從歷史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平衡與和諧,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信奉和厲行“中庸之道”,強調用“仁”和“道”來調節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國與國的關系,力求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集中精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一直奉行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力爭保持和平的國際環境,從未威脅過任何國家的安全。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又多次宣布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稱霸。與此同時,面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國政府一直本著“尊重歷史、維持現狀”的原則,以最大的誠意,通過談判與有關國家合理地解決了大部分邊界劃定問題。對于釣魚島、東海、南海等有爭議的領土、領海問題,中國政府也反對訴諸武力的做法,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