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崛起發展論文
時間:2022-01-10 10:02:00
導語:和平崛起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崛起”已成為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關于中國崛起的發展道路問題,我國領導人曾多次指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和平崛起。2003年12月10日,總理訪美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在這次演講中,溫總理首次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提出,“今天的中國,是一個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的大國”。同年12月26日,主席在紀念同志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4年3月,在第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的記者招待會上,總理具體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2005年4月6日,總理出席了亞洲合作對話第四次外長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做亞洲人民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的主旨講話,再次強調“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不斷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的一項重要決策,是代表中國人民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時代優勢的宏觀駕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把握,在我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有著深刻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一)歷史依據
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歷來酷愛和平、重視文化。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在我國根深蒂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和”文化的傳統,有著“和而不同”、“厚德載物”的寬大胸襟。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深深根植于“和”文化的底蘊之中,正如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所闡釋的:“中國的和平崛起道路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和為貴和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礎之上的”。
從歷史實踐的方面來看,中華民族曾經飽受戰亂之苦,深知和平的可貴。中國人民從苦難經歷中養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取向,鑄就了酷愛和平的民族性格。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沒有首先用做戰爭工具。“自古知兵非好戰”,成為歷代軍事家的格言。我國今天奉行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這一民族品格的承繼和光大。在這一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們跟眾多國家建立了伙伴或合作關系。本著“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妥善解決同周邊鄰國的邊界領土爭端。同世界各國攜手反對恐怖主義,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在朝鮮半島無核化和伊朗核問題上堅持促談促和。凡此種種,反映了中國對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高度負責感。
(二)現實依據
從現實性的角度來看,我國政府提出和平崛起發展道路也是基于對現時代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正確把握。人類歷史證明,任何民族要想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都必須以抓住機遇為前提。誰抓住機遇,誰就能爭取主動,贏得發展;反之,就會喪失機遇,陷入被動和落后。19世紀下半葉在相同的歷史時期和相同的歷史背景下,日本抓住了機遇進行明治維新,一躍成為帝國主義強國。而腐朽沒落的清政府沒有抓住機遇,使中國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目前的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階段。環顧全球,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中國選擇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是順應時代的戰略選擇。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正如主席在2004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所強調的,“能否順應時代潮流,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是一個國家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加快發展的關鍵。”
放眼國內,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經過20多年來的積極探索,我們成功的開辟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當代的中國正在步入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界,一個全面競爭的世界,一個全新的發展環境。21世紀頭一二十年,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歷史時期,也將是我國和平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難得,能否抓住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是關系到我國能否加快實現現代化建設、實現和平崛起的根本性戰略問題。
二、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涵義
中國的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征。具體來講,它特指中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20世紀中葉,在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不依靠對外擴張和軍事對抗,而是通過參與市場競爭、獨立自主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來維護世界和平。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涵義,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把握:
(一)和平崛起的動力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以自我發展為主導
正如2003年12月10日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所指出的,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發展,不應當也不可能依賴外國,必須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就是說,我們要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充分和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要義就在于此。
(二)從崛起的方式上看,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崛起
中國崛起的方式,必然是和平的。從國內的角度來看,我們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立和平、民主、文明的中國為發展目標;對外以合法的方式獲取資源和發展動力,建設性的參與國際事務,積極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的關系,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推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政策,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共同使命,增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和合作。
(三)就崛起的影響來講,是為和平而崛起
即中國將以實現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方式,求得自身的安全與發展,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中國的發展給鄰國給全世界帶來的不是障礙,不是威脅,而是機遇。
三、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
(一)和平崛起是對鄧小平同志“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世界進入新舊格局轉換的歷史大變動時期。在這風云變幻的重要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所謂韜光養晦就是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既要有雄心壯志,又要善于藏拙,在國際舞臺上不要鋒芒畢露,不扛旗,不當頭,不張揚,少說多干,不說過頭的話,不做過頭的事,埋頭發展自己,而且越發展越要謙虛。這一戰略,帶來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當然,“韜光養晦”絕不意味著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無所作為,而是要有所作為。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更好地發展自己,要積極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在國際事務當中承擔義務、盡國際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錯綜復雜,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我國政府適時的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旨在韜光養晦發展自己的同時更加側重于有所作為,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與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擔起建設、保護地球村的任務。外國學者也已注意到了中國外交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體現了“和平崛起”的戰略思想。西方學者梅代羅斯曾經指出,“在核心國家利益方面,中國會竭盡全力有所作為,并最終施加極大的影響力。在對中國國家利益并非至關重要的邊緣問題上,中國會不當頭和韜光養晦。”
(二)和平崛起是我國政府治國理政的理念,是對我國發展形象的科學定位,也是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中國的崛起已是國際社會不爭的事實,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8%。200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萬億美元,居世界第6位。到2003年,GDP達1.4萬億美元,已超過法國上升為世界第5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們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國際權威機構認為,盡管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不大,僅有4%多一點,但在2003年世界經濟增長中,有17.5%來自中國的貢獻。2004年,美國在全球新增GDP中的比重為18.6%,而中國為19.3%。國外有論者甚至認為,中國目前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就象英國的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百年難得一遇的。
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一些對中國抱有成見、別有用心的人炮制出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這些反華論調不僅歪曲著事實,更為重要的是會造成對中國極為不利的影響,會誤導其他國家產生不利于中國的所謂民意和情緒,而且還可能影響其他國家的對華政策,不利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正常發展。所謂“如果你不能表達自己,就必然被別人所表達”。在這種形勢下,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鄭重承諾中國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等論調的明確回應,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昭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理念,是對發展中的中國國家形象的科學定位。同時,也顯示出新一代領導集體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更為強調國際政治視野和國家興衰的歷史視野。新加坡《聯合早報》曾刊文指出:“和平崛起理論的指出,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影響,“和平崛起”理論的出現,使“中國威脅論”頓然疲軟無力。它反映了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戰略思維,并將規范著政治、外交乃至軍事戰略。”
(三)和平崛起是對傳統大國發展模式的創新和突破,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從歷史上看,一個后興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化,甚至引發大戰。這是因為后來興起的大國經常選擇通過戰爭來打破原有的國際體系。近現代史上幾乎所有大國的興起都與擴張有關。二戰后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崛起不一定要搞擴張。中國現在選擇的是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就是要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貢獻。中國沒有通過軍事擴張挑戰現有國際體系的企圖,也沒有在已有的國際體系之外,另造一個體系搞對抗或冷戰的想法。這就超越了歷史上其他大國崛起的模式——軍事力量膨脹超越經濟發展,通過建立勢力范圍和軍事軸心的方式挑戰霸權和現有國際秩序。英國學者布贊曾經指出,“和平崛起”是信條,本文來自范文中國網。也是現實,從許多方面講,中國國際關系學界及政策界所流行的“和平崛起”的理論是一個頗受歡迎的理論。它表明,在向占主導的西方地位發動激烈的修正主義挑戰所付出的代價方面,中國從德國、日本和俄羅斯那里吸取了歷史“教訓”。中國已經在追求“和平崛起”,這是“正確的戰略”。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崛起不意味著放棄國防、不意味著放棄使用武力來維護或創造和平。俗話說“國之無防,國將不國”,沒有軍事實力作后盾,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和平;沒有和平,國家就不可能崛起,即使崛起了也會衰敗。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有國無防的歷史,在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下,清政府垮臺。所以,我們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必須也要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依托軍事實力為和平崛起保駕護航,為和平崛起創造牢固的安全屏障。
參考文獻
[1]傅立群.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文化因素.南方網2006-08-10.
[2]“和平崛起”適逢歷史機遇[N].國際先驅導報,2004-04-
15.
[3]王義桅.和平崛起的三重內涵[N].環球時報,2004-02-13.摘要:和平崛起,作為中國的國家發展道路提出后日益引起了我國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簡要回顧了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提出的過程和主要依據,對其涵義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重點闡述了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發展模式
- 上一篇:對外投資戰略分析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