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
時間:2022-04-29 03:41:00
導語: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歷史條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在矛盾與沖突中應運而生。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產生的現實基礎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提供特定的歷史條件,不單純是為社會主義國家創造機遇,同時也為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注入生機。
關鍵詞: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時代背景;現實基礎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語境,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形成有其時代背景。19世紀末,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開始日益尖銳,無產階級追求獨立、解放的社會主義革命方興未艾。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風詭云譎的國內外形勢魚龍混雜的國內環境,讓蘇俄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在矛盾與沖突中應運而生。
一、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步入了帝國主義國家。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使得不同發展程度國家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世界范圍內的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空前高漲。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的炮響給社會主義革命帶來了勝利的曙光,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隨之誕生。
(一)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各種矛盾錯綜交織。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生產資料高度集中到少數壟斷資本家手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便全面走向反動,對內壓榨無產階級,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對外則大肆侵略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1.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日益顯著。資本家為了更多地追求剩余價值,滿足自身的經濟利潤,想盡一切辦法對工人階級的搜刮和剝削。通過各種手段壓迫無產階級,并對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進行鎮壓。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和強勢打壓使得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運動追求平等、自由、民主的運動不斷高漲。資本主義列強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拓寬海外市場,使其成為原料產地和產品輸出地,便出現殖民主義世界體系的萌芽。帝國主義利用各種手段進行掠奪式的資本輸入、原料侵占、政治打壓、軍事控制使這些國家逐步喪失主權,不同程度地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英、美、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更肆無忌憚,與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封建勢力相互勾結,殘酷地剝削勞苦人民的財富,被奴役、被壓迫的民眾,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對帝國主義國家怨聲載道,加劇了民族仇視心理,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間的矛盾。2.不同發展程度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資本家要想攫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就必須在世界范圍內開拓更大的市場、原料和商品的供應輸出產地。然而帝國主義國家對世界市場的瓜分和掠奪,是依據他們的綜合實力而定的。正如列寧所說:“資本家分割世界,并不是他們心腸特別毒辣……而且他們分割世界,是按資本、按實力來割的,在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制度下,也只有按這種標準來分割。”[1]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保障本國壟斷資本家的壟斷利潤,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侵略和擴張政策,瓜分世界領土,掠奪殖民地。英國、俄國、法國等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憑借著雄厚的實力瓜分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的土地,使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掠奪殖民地相對較少,這種分配上的不均勻必然會激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隨著后起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某些領域在一定程度上超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它們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重新分配世界市場,必然會遭到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強烈反對,加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導致帝國主義戰爭。
(二)無產階級追求獨立、解放的社會主義革命方興未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驅使下,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變化。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步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全面走向反動,國內加緊對本國人民的搜刮和掠奪,對外則加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侵略和統治。帝國主義慘無人道的剝削與掠奪,必然不得人心,引起人民的不滿和反抗。而十月革命的勝利,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一統天下的格局,激發了世界上被壓迫、被奴役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斗志和熱情,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民族解放運動波瀾壯闊,向帝國主義發起猛烈的攻擊,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為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爆發大規模的革命運動。一戰末,受戰爭的牽制,德國陷入了經濟、政治、軍事危機的困境中。加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群眾反對戰爭的呼聲高漲,德國首先爆發了“十一月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水兵拒不執行反動當局下達的命令,發動起義,爆發革命。同年11月9日,德國柏林發動起義,德意志帝國被推翻,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1918年末到1919年初,在匈牙利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匈牙利無產階級掀起了匈牙利蘇維埃運動,建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這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后,世界上建立了第二個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世界的東方,日本爆發了搶米暴動。在俄國十月革命的鼓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運動,這些國家的革命運動,多數是工人開展罷工運動,建立無產階級政黨,支持蘇維埃俄國運動。先后各國參加罷工共有100多萬人,把罷工運動推向高潮。資本主義國家的罷工運動,一定程度促成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1919年8月13日,以約翰•里德為首的美國共產主義勞動黨正式成立,同年9月1日,以魯登堡為首的美國共產黨正式成立,隨后英國共產黨、法國共產黨、意大利共產黨相繼成立。2.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遙遠的東方開始覺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促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從1918年到1923年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首先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1919年,中國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1919年3月1日,朝鮮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三一”人民起義,表達了朝鮮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強烈愿望,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鼓舞了被壓迫、被奴役的人民。印度爆發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阿富汗、黎巴嫩、伊朗、伊拉克等地也相繼爆發了民族解放運動。在拉丁美洲,受十月革命的影響爆發了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戰爭。各國無產階級力量匯聚成河,共同爭取革命的勝利。戰爭比較突出的主要有阿根廷、古巴、墨西哥、巴西、秘魯等。在民族解放運動中,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已成為一支新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并且組建了共產黨,在人民群眾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作用。
(三)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著風詭云譎的國內外形勢。俄國十月革命雖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是國內外的反動力量還依然很強大,敵對勢力百般仇視蘇維埃政權。新生的蘇維埃風雨飄搖,面臨著國內外反動勢力的雙重挑戰,隨時都有被扼殺的風險。1.新生的蘇維埃面臨著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雖然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但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態度是一致的,不滿社會主義政權的建立,不希望社會主義勢力的強大,以免對自身的發展埋下隱患,所以蘇俄面臨著隨時被消滅的可能和危險。后期,已經被戰爭拖垮的蘇維埃無力應付強大德國的進攻,如果不盡快結束戰爭,蘇維埃政權很快就會被瓦解葬送。另外,帝國主義國家如洪水猛獸般撲向蘇俄,不讓蘇維埃有喘息生存之機,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采取極端仇視的態度。隨著態勢的發展,協約國等帝國主義對蘇維埃共和國政權的直接干預和破壞,試圖用持久的戰事耗盡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企圖借德國之手消滅蘇維埃政權。1917年11月8日,當蘇俄向美、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的大使發出照會,要求結束戰爭,簽訂停戰協議,實行和平談判時,遭到了拒絕。可見,蘇維埃在敵對勢力步步緊逼的狀態下,面臨帝國主義勢力強大攻勢,隨時都有可能土崩瓦解。2.魚龍混雜的國內環境讓蘇俄發展舉步維艱。蘇維埃國內反動勢力很猖獗,與帝國主義沆瀣一氣,企圖絞殺蘇維埃政權。首先,反革命分子東山再起之心不死,想盡一切方法對社會主義政權進行打壓和破壞,企圖復辟,重新回到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統治的時代。在帝國主義協約國的慫恿促使下,在國內資產階級的陰謀策劃下,一些還帶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思想的專家和文員拒絕工作。有的甚至故意搗亂,破壞辦公設施,盜走國家機密,焚燒國家文件,偷走檔案鑰匙,而在農村情況更是每況愈下。地主階級的反抗,富農階層的破壞,讓新生的蘇維埃很難鞏固統治和恢復生產。當時俄國富農的總數多達200多萬,他們不希望自己的私有生產資料變為公有性質,不愿意交出自己的私有財產,同資產階級蠅營狗茍,藏匿糧食,哄抬物價,制造糧荒,讓蘇俄政權在饑餓中消失。此外,蘇俄長期處于戰事狀態,軍隊的士兵遠離家鄉,時刻牽掛親人的安危,精神低落,厭戰情緒很高,有的思鄉心切,擅自離崗,返回闊別許久的家鄉,尋找親人。戰爭給人精神帶來的巨大摧殘,列寧曾公開說:“我們已經淹沒在血泊中,我們不能打仗了。”[2]最后,為了保家衛國,大量的壯丁便投身戰場,導致整個社會有效勞動力明顯不足,大量良田被放荒,肥沃的土地荒無人煙,老人、婦女、小孩因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營養不良,有的在饑餓中死去,人民不堪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魚龍混雜的國內環境讓蘇俄發展舉步維艱,迫切要求蘇俄盡快結束戰爭,平定國內叛亂,抵制外界的敵視和破壞,恢復國內生產,贏得和平的社會環境。
二、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產生的現實基礎
(一)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急切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俄國十月革命結束后,蘇維埃召開第二代表大會,列寧在大會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決策,要求停止一切戰爭,重新回到談判桌上,和平解決分歧與爭端。當時蘇維埃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如果沒有帝國主義的支援,單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的。針對蘇聯主動與資本主義和解,積極向帝國主義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蘇俄黨內的批評聲高漲。為了鞏固政權,維護社會的穩定,列寧對此時的“和平共處”政策進一步闡釋,“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們不能設想,除了建立在龐大的資本主義文化所獲得的一切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還有別的什么社會主義”[3],“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4]。蘇俄跨越“卡夫丁峽谷”,直接邁上社會主義道路。但蘇俄的生產發展緩慢、生產關系滯后,經濟發展遲緩,社會資源匱乏,政治修養較低等問題和狀況難以回避。列寧一再強調,在蘇俄經濟文化落后的情況下,蘇維埃向資本主義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他主張與各國人民和平共處的政策,學習和利用西方資本主義,是當時條件下對國際國內形勢作出明智的選擇,也是他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二)兩種不同性質的國家和平共處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要在國際舞臺上占據重要的位置,憑借的都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只有實現經濟騰飛和生產力的發展,才能為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增添活力,才能鞏固一個國家的政權,才能維護好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所以,蘇維埃與帝國主義執著頑強的抗爭,讓帝國主義國家蒙受巨大的損失。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受到嚴重的創傷,促使他們不得不與社會主義國家調整關系。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鞏固社會政權,必須重新審視蘇維埃政權在緩解資本主義國內經濟矛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新把蘇俄作為刺激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市場。俄國的物產豐富,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歐洲經濟的復興是絕對不能離開蘇俄的。失去了與蘇俄的經濟合作,貿易往來,歐洲經濟便會一天天垮下去。因此,兩種不同性質國家之間的發展內在要求,使資本主義要與社會主義加強貿易合作。
總之,列寧和平共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產生的現實基礎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提供特定的歷史條件。列寧根據當時國際國內形勢判斷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的可能,必將會有一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的特殊時期。
作者:許曉靜 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7:385.
[2]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VOL3:443.
[3]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VOL34:252.
[4]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VOL41:217.
- 上一篇:歐普藝術文化對服裝設計的影響
- 下一篇:錯視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