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道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9 03:35: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個體道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個體道德

探索領導干部個體道德修養的渠道

摘要:基于領導干部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本文對領導干部個體道德修養的途徑、方式和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領導干部個體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提供理論依據和現實啟迪。

關鍵詞:領導干部道德修養

所謂領導干部個體的道德修養,是指領導干部個體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自覺地按照領導干部道德的要求,所進行的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活動。作為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公共活動的組織者、公共關系的協調者、公共事業的管理者,領導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質,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不僅具有鮮明的示范性以及導向性,而且從根本上決定著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成效。而在領導干部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道德修養作為個體道德活動的一種最高形式,在提高領導干部個體道德品質方面,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參加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社會實踐是領導干部個體進行道德修養的基本途徑

領導干部個體道德修養為什么要同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社會實踐相聯系呢?這是因為:第一,道德本身就是人的一種實踐理性或實踐精神,人的道德品質本身就是人的行為積累凝結而成的。只有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實踐中,領導干部個體才有可能比較清楚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也只有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實踐中才能矯正自己的認識,矯正自己的評價,從而獲得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同時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社會實踐中,領導干部個體也在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立場、觀點、感情以及思維方式,從而達到道德修養的目的。事實上,領導干部個體就是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實踐中認識自己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形成義務觀念、道德良心和價值目標的,也是在履行義務的社會實踐中,使自己的道德品質得到改造和改變的。第二,領導干部個體在“讀書靜坐”、“閉門思過”等“向內用功夫”的過程中獲得的“道德心靈之花”,不僅只有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實踐中才能結出客觀的道德之果,而且也只有在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實踐中才能獲得檢驗、確證和進一步完善。

那么,如何將領導干部個體的道德修養與進步的、革命的、先進的社會實踐相聯系呢?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是領導干部個體務必要做到的:

查看全文

剖析高校生社會道德個體化選擇因素

摘要: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學生對社會道德的接受、轉化與踐行,受到個體認知水平、個體需要和個體經驗的影響,同時社會道德要求的內容、教師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學校、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也對大學生的接受與踐行社會道德有較大的影響。了解這些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的社會道德個體化。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選擇性要素

社會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內容,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對象。強調,“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指個體通過各種積極的形式對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以求將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和要求滲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或在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并轉化為個體意識。這種轉化不僅使大學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學生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對外界輸人的各種社會道德要求,“個體決不是被動適應和接納社會道德要求的客體,而且同時是一個積極主動創造和選擇道德的主體”。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個體主觀因素,又有外部客觀因素。

一、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但歸根結底要通過大學生自身思想的矛盾運動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因為,大學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社會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動地接受。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影響大學生理解、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個體的認知水平、個體的道德需要和個人經驗等。

查看全文

社會道德個體化的選擇要素思考

摘要: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學生對社會道德的接受、轉化與踐行,受到個體認知水平、個體需要和個體經驗的影響,同時社會道德要求的內容、教師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學校、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也對大學生的接受與踐行社會道德有較大的影響。了解這些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的社會道德個體化。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選擇性要素

社會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內容,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對象。強調,“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指個體通過各種積極的形式對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以求將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和要求滲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或在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并轉化為個體意識。這種轉化不僅使大學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學生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對外界輸人的各種社會道德要求,“個體決不是被動適應和接納社會道德要求的客體,而且同時是一個積極主動創造和選擇道德的主體”。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個體主觀因素,又有外部客觀因素。

一、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但歸根結底要通過大學生自身思想的矛盾運動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因為,大學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社會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動地接受。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影響大學生理解、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個體的認知水平、個體的道德需要和個人經驗等。

查看全文

透視個體道德選擇的意蘊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信息多樣化,個體主體性的凸顯,選擇范圍不斷擴展,個體道德選擇在當代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個體道德選擇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疏理,即:從不同學科視角個體的含義表征了個體的特征,然后突出探討了個體道德選擇的意蘊:

[論文關鍵詞]個體選擇道德選擇

人們生活在現實和理想的雙重世界里,無論何時何地,個體都面臨著多種選擇,道德選擇是個體擁有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個體價值的實現和人生幸福是通過不斷的道德選擇來確證的。那么,個體到底是怎樣進行道德選擇的?如何通過個體的道德選擇,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我們又怎樣把符合道德選擇規律的理念應用到道德教育中去,切實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這些問題是當代急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首先要對個體、道德選擇等基本概念的意蘊作縱橫二緯度的考察,對個體道德選擇進行基本理論的疏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論述個人正義時,闡明了個體的構成。他認為:同城邦中有三個階層一樣,個體心靈中有三個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城邦之所以是正義的,是因為每個個體都各行其是、各安其分;個體的正義就是在個體的心靈中各司其職,和諧共存,非義就是心靈三部分爭斗不和,相互干涉和彼此優越。

精神分析學派對人的心理、人格和行為等問題進行了獨特的微觀探討,為個體道德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靈包含三個基本領域: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潛意識,又稱“伊底”,是人格的基層領域,“本能是它精力的源泉;‘無組織無統一意志’是它存在的本質,無時間觀念是它存在的特征;追求本能滿足和快樂感受是它唯一的目的”。本我所表現的人格部分完全是情緒的、沖動的、非理性的。自我既是本我的一部分并依賴于本我,又超出了本我,處于本我與外界之間以保護本我,“自我是人格心理的繼發過程,它由心理發展到知覺,然后進至記憶、思維、語言和行動”。其主要功能是將人格之內在心理與外在現實相結合,它活動的基本方針是唯實原則。超我是人性和人格中高級的道德層次,“超我是一種心理的超越過程,其基本內容是人格的‘自我理想與良心’;其基本作用是‘限制或禁止’;其基本表現形式是理性和道德;而其所趨向的目標既非個人內在心理世界也非人的內外統一的現實世界,而是非個人的外在超越的理想世界”。精神分析學派給我們認識個體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心理學資源,對個體的無意識領域及其非理性領域都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在倫理學上,個體是與集體相對的概念,在胡塞爾那里個體是作為超驗自我學意識存在的,因此,個體“在純粹的或超驗的意識領域,呈現出由‘自我’(ego)一‘我思’(cogito)一‘我思對象’的構成性(動態)圖景;或者是‘自我’(ego)一‘意識作用’(noesis)一‘意識對象’(noema)的三步結構?!标P于自我存在和主體性理論得到了具體的展開形成了完整的個體性理論和人格理論的是號稱新托瑪斯主義旗幟的馬里坦,在馬里坦那里,“個人”(person)、“個體”(indevidua1)和“人格”(personality)等概念得到了解析,他認為:…個人’是一個本體論存在意義上的概念,它的實質是單個人的人格或‘人格實體’?!畟€體’則是相對于社會或團體而言的,它表明個人作為某一團體成員的身份,亦即作為‘社會實體’(socialbody)的身份。個人的人格本質在于其精神存在,個體性的根基則在于物質?!?/p>

心理學上的個體:在心理學上,個體就是指人格或人性,人格和人性是作為同義詞來對待的。張春興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人格是個體在對人對己及一切環境中事物適應時所顯示的異于別人的性格;個體的性格,系在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由逐漸發展的心理特征所構成;而其心理特征表現于行為時,則具有相當的統合性和持久性。”

查看全文

執政黨個體道德分析論文

一、執政黨個體道德的理性解構

對于執政黨、執政主體而言,道德修養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在長期的反復的公共行政管理中,執政主體將公共行政的法律責任與政治責任不斷內化成一種道德意識.在行為的沖突與選擇過程中,公共行政管理所特有的道德要求逐漸深入并最終占有其心靈,成為其特有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從而可以自覺地按照公共行政特有的道德律令自由地做出選擇與行動。帕森斯強調:“社會成員之所以服從政治統治者的命令,是因為這些命令以社會最高的倫理價值觀為依據的?!崩钇杖卣J為,“任何政治系統,若具有能力形成并維護一種使其成員確信現行政治制度對于該社會最為恰當的信念.即具有統治的合法性?!惫残姓芾淼男袨橐幏吨挥蟹仙鐣姷钠毡槔妫拍苴A得社會公眾的廣泛信仰、支持和忠誠,無論執政黨、政府,還是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應有的道德規范。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說,“所有的公共行政必須依賴蘊含在構成我們國家基石的授權文獻之中的道德真理,并受這種道德真理的指引。”道德是公共權力機構與公職人員基于其公共權力行使所應當承擔的義務,一個政黨、一個政府、一個公共權力組織,如果不在道德上發揮榜樣的作用,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致使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政府與公職人員受人民之托.行使公共權力,應該遵循普遍的社會道德規范、遵守特有的職業道德,以自身的道德風范教化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性質、地位、作用、歷史決定了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提升自身道德意識,加強道德素質養成。黨員、干部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和知識才能是一種最直接、最生動的力量,執政黨個體的道德素質和言談舉止關系著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甚至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華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強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設,全面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黨必須要想方設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道德影響力,樹立光輝的道德形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執政黨個體道德的人格載體

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是政黨活動和政黨行為的主體是執政黨價值、制度的實際承載物,執政黨的道德水平歸根到底是看黨員的道德素質狀況。執政黨個體道德修養的人格載體包括為民、忠誠、廉潔、仁愛等,黨要提高執政能力,廣大黨員必須遵守上述基本道德要求。

1.為民。羅爾斯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理性的合作體系,互惠原則是社會合作的基本原則。國家權力作為保障社會合作的工具.應該由公民所平等擁有、為公民的平等權利所服務。執政黨在政府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現代公共行政中黨員必備的基本信念。馬克思指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狈杖嗣?,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這是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币獦淞⑷嗣窭嬷辽系膬r值原則,強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當自身利益與人民利益相沖突時,要努力謀取人民利益,必要時還要犧牲自身利益。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只有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切實體現愛民、富民、為民意識,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統一,才能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引領人民建成和諧社會這一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

查看全文

個體道德需要培養的途徑探索

摘要:道德需要的個體發生離不開教育培養這個重要環節。個體道德需要培養的具體途徑主要有:“注錯習俗”;制度支持;教育灌輸;道德自律。

關鍵詞:個體道德需要“注錯習俗”制度支持教育灌輸道德自律

道德需要的個體發生是通過道德內化來實現的,而道德內化則離不開教育培養這個重要環節,離開了教育培養,要實現道德內化,那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需要個體發生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教育培養,使外在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需要,成為其內心所敬重的道德法則的過程。

一、“注錯習俗”

“注錯習俗”是荀子所主張的“化性起偽”之方。荀子說:“可以為堯舜,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勢注錯習俗之所積耳。”[1]所謂“注錯習俗”,實際上就是指一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習俗。在荀子看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2]為堯舜,為桀跖,“是非天性也,積靡使然也”,即是由于個體所處的不同生活環境和習俗長期磨練而造成的。荀子的這一思想是很有道理的?!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3]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環境對個體道德需要的形成和發展總是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個體作為社會存在物,總是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展的,因而必須與他人交往、共處,也能夠與他人溝通、交流,吸納和接受外來的道德信息,產生相應的道德需要。所以,要培養個體的道德需要,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創建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

道德環境是由多種多樣的因素組成的,但不管如何,社會輿論是貫穿于道德環境中的、對個體道德需要的培養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的影響因素。所謂社會輿論,是指一定社會群體通過思想或觀點的某種總合而表現出來的對某一社會現象、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所持的態度。它具體表現為眾人的議論,即眾人對某一社會現象、個人思想和行為的贊揚和譴責。社會輿論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廣泛性。即是說只要是人,不可避免地總要受到一定的社會輿論的制約和影響,這是由人的社會本性所決定的。二是外在強制性,即通常所說的“輿論的壓力”。俗話所說的“人言可畏”、“眾口所毀,雖金石可銷也”,就是講的這個意思。[4]社會輿論的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它是影響個體道德需要的強大力量。它一經形成,往往就成為人們關于某一事件或問題的言論和行為的不成文的準則或規范,對個人的言論和行為具有一種無形的控制力和約束力,阻止與輿論不一致的個人言行的發生;對個人具有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作用,使個人的言行與輿論所代表的公眾意見保持一致。社會輿論有正確、先進和落后、錯誤之分。前者對人的言行的控制和指導作用是積極的,后者則是消極的。因此,要優化道德環境,就要注重良好的、健康的社會輿論的營造。

查看全文

執政黨個體道德分析論文

一、執政黨個體道德的理性解構

對于執政黨、執政主體而言,道德修養是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在長期的反復的公共行政管理中,執政主體將公共行政的法律責任與政治責任不斷內化成一種道德意識.在行為的沖突與選擇過程中,公共行政管理所特有的道德要求逐漸深入并最終占有其心靈,成為其特有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從而可以自覺地按照公共行政特有的道德律令自由地做出選擇與行動。帕森斯強調:“社會成員之所以服從政治統治者的命令,是因為這些命令以社會最高的倫理價值觀為依據的。”李普塞特認為,“任何政治系統,若具有能力形成并維護一種使其成員確信現行政治制度對于該社會最為恰當的信念.即具有統治的合法性?!惫残姓芾淼男袨橐幏吨挥蟹仙鐣姷钠毡槔?,才能贏得社會公眾的廣泛信仰、支持和忠誠,無論執政黨、政府,還是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應有的道德規范。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說,“所有的公共行政必須依賴蘊含在構成我們國家基石的授權文獻之中的道德真理,并受這種道德真理的指引?!钡赖率枪矙嗔C構與公職人員基于其公共權力行使所應當承擔的義務,一個政黨、一個政府、一個公共權力組織,如果不在道德上發揮榜樣的作用,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道德風氣的敗壞.致使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政府與公職人員受人民之托.行使公共權力,應該遵循普遍的社會道德規范、遵守特有的職業道德,以自身的道德風范教化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性質、地位、作用、歷史決定了廣大黨員干部必須要提升自身道德意識,加強道德素質養成。黨員、干部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行和知識才能是一種最直接、最生動的力量,執政黨個體的道德素質和言談舉止關系著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甚至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華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加強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設,全面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黨必須要想方設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道德影響力,樹立光輝的道德形象,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執政黨個體道德的人格載體

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是政黨活動和政黨行為的主體是執政黨價值、制度的實際承載物,執政黨的道德水平歸根到底是看黨員的道德素質狀況。執政黨個體道德修養的人格載體包括為民、忠誠、廉潔、仁愛等,黨要提高執政能力,廣大黨員必須遵守上述基本道德要求。

1.為民。羅爾斯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理性的合作體系,互惠原則是社會合作的基本原則。國家權力作為保障社會合作的工具.應該由公民所平等擁有、為公民的平等權利所服務。執政黨在政府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現代公共行政中黨員必備的基本信念。馬克思指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服務人民,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終身,這是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共產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币獦淞⑷嗣窭嬷辽系膬r值原則,強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當自身利益與人民利益相沖突時,要努力謀取人民利益,必要時還要犧牲自身利益。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只有落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理念,切實體現愛民、富民、為民意識,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統一,才能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引領人民建成和諧社會這一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

查看全文

道德建設實現個體內化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道德作用的機制;道德建設的關鍵;道德建設的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極其重要的方面、道德是靠輿論、信念來維系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處于自覺層次的道德意識起作用的形式是人們有意識地、自覺地履行道德規范、上升到無意識的、不自覺層次的道德規范起作用的形式是人們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該道德規范來行事、確立科學合理的道德規范體系、使人們認識、理解道德規范體系、道德建設一方面要形成科學合理的道德規范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加強宣傳、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價值觀念等,具體請詳見。

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極其重要的方面,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曾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必須認識到,如果只講物質利益,只講金錢,不講理想,不講道德,人們就會失去共同的奮斗目標?!蔽覀兛吹?,雖然道德建設受到了極大關注,但是效果卻甚微。原因何在呢?這正是本文試圖所要解決的問題。

一、道德作用的機制

眾所周知,道德是靠輿論、信念來維系的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它不同于法律,法律雖然也是一種社會規范,但法律是靠強制措施來維持的,一旦有人違法,那他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則不同,它靠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即使有人違反了道德,他也不會受到強制性的制裁,至多會被社會輿論指責和批評。當然,輿論的壓力有時也是殘酷的。這里根據不同的道德意識層次,我們把道德起作用的機制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處于自覺層次的道德意識起作用的形式是人們有意識地、自覺地履行道德規范。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有它自己的道德規范,自覺層次的道德意識是人們意識到了該道德規范是社會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應該遵守,并且意識到如果違反了這種道德規范,自己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譴責。但是他對這種道德規范還沒有很深的情感,沒有形成由衷地來按照這種道德規范行事的要求。也就是說,道德規范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質和道德人格。現階段對于許多人來說,集體主義道德規范就是處于這個層次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起作用的機制主要是通過將道德規范變為人們的意識觀念,然后再由意識觀念控制人的行為。自覺的道德規范就是社會道德規范已經變成了人們的意識觀念,但是這種意識觀念還是淺層次的,比較外在的,如果人們不謹小慎微、不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那人們很有可能會不自覺地違反該道德規范。自覺層次道德規范的保障機制主要就是社會輿論,一想到社會輿論的壓力人們就會自覺地按照規范來行事,不敢做違反道德的事。

第二、上升到無意識的、不自覺層次的道德規范起作用的形式是人們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該道德規范來行事。不自覺層次的道德意識是人們對這種道德規范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并且將這種道德規范深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道德人格,使之成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這個層次是自覺層次的道德意識的深化和升華,此時道德主體不用謹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規范來行事,處在這種道德意識下的道德行為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它起作用的機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的對道德主體的控制。如果道德主體不按照道德規范來行事的話,那他就感到內疚、不自在、不踏實、自己是猥瑣小人。非做到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德規范,自己才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這是“慎獨”層次的道德行為,不用社會輿論作保障,道德主體也能按照道德規范來行事。

查看全文

高校學生社會道德個體化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學生;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選擇性要素

論文摘要: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學生對社會道德的接受、轉化與踐行,受到個體認知水平、個體需要和個體經驗的影響,同時社會道德要求的內容、教師采取的德育方式及學校、社會客觀環境等因素,也對大學生的接受與踐行社會道德有較大的影響。了解這些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助于推動高校學生的社會道德個體化。

社會道德要求是思想政治品德的重要內容,實現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有效性的主要對象。強調,“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是指個體通過各種積極的形式對先于自己存在的道德資源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代的需要,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以求將主體自身的本質力量和要求滲透融合到其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幫助下或在其他社會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會要求的道德規范并轉化為個體意識。這種轉化不僅使大學生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會道德要求,而且使大學生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與行為依據。對外界輸人的各種社會道德要求,“個體決不是被動適應和接納社會道德要求的客體,而且同時是一個積極主動創造和選擇道德的主體”。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因素,既有個體主觀因素,又有外部客觀因素。

一、影響大學生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

實現社會道德個體化,首先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但歸根結底要通過大學生自身思想的矛盾運動才能實現教育目的。因為,大學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社會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不會消極、被動地接受施教,而是能動地接受。在社會道德要求個體化過程中,影響大學生理解、接受社會道德要求的主觀因素主要有個體的認知水平、個體的道德需要和個人經驗等。

查看全文

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的必要性

大學生“能力”的自由全面發展,自然包括道德認知能力、道德判斷能力、道德踐履能力等道德能力的發展,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對于促進和提升其個體道德能力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作用。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大學生個體自由全面發展需要和諧與發展的社會關系,而和諧與發展的社會關系則需要大學生具備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能力。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認識能力,增強道德判斷能力,提升道德踐履能力,使大學生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其“人的社會關系”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使大學生在高度和諧與發展的社會關系中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自己,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是高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和諧校園主要是指校園內部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狀態,主要表現為校園組織結構要素和諧、教育環境和諧、教師間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和諧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和諧。大學生作為高校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創建的重要主體,其個體道德能力的缺失,必然會對高校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構建產生多方面的不良影響。如,由于大學生公德意識淡漠,公共場所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行為造成高校校園環境不和諧;個別大學生不守公共秩序,在寢室從事打電話、唱歌等影響其他同學休息的行為導致其人際關系不和諧,也影響高校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構建。同時,從根本意義上講,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就是要造就和諧的個體,就是要使大學生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完備的個體道德能力,使其能夠合理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心理和諧、人際關系和諧、個人生活的和諧。因此,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是高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必備條件與內在要求。

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追求和諧價值為指向,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以和諧心理、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精神文化??倳浿赋觯骸拔覀兯ㄔO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边@一論述不僅指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還是一種廣義的文化和諧。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和諧,即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故此,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關鍵就是要注重人的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培育人們的和諧文化精神,其中思想道德建設是這種和諧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要內涵。和諧文化建設離不開道德建設,社會文化的和諧離不開人的道德素養的提高。大學生群體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精神風貌、道德狀況關系著整個社會風尚的發展,也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和諧文化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需要加強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道德能力水平,改善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通過大學生道德素養與道德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對全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形成輻射與影響,促使全社會形成昂揚向上、文明和諧的精神文化氛圍,有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的可能性

(一)理論可能性

首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為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它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起作用。道德是在人類社會一定的生產方式中產生,受經濟關系的制約,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道德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當前,隨著我國經濟關系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期,整個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道德風貌也發生了變化,總體上來講,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在進步、提高,大學生的個體道德能力也在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上有不道德事件發生,大學校園也存在道德行為失范、個體道德能力缺失的現象,這說明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仍需要加強。同時,馬克思主義也認為,道德是人的需要的產物,人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物質需要、利益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為道德的產生提供了外部條件和基礎;精神需要尤其是人對道德的需要則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標志,是人之為人的根據。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的精英群體,他們自身存在著對高尚道德的需要與渴求,大學生個體道德能力建設也正是對大學生這種精神需要的滿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