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經營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4: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個體經營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進一步貫徹執行市政府1989年第6號令《北京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雇工勞動管理暫行辦法》,及時掌握本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的雇工狀況,為今后制定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雇工勞動管理各項規章制度提供依據,經市統計局批準,決定建立雇工勞動管理統計制度,從1990年7月報送今年第二季度的報表。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統計范圍。各區、縣、街道、鄉鎮人民政府勞動管理部門(不含未開展雇工勞動管理工作的鄉)。
二、各級勞動部門要注重調查研究,及時掌握和了解本地區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的雇工勞動管理情況,做到心中有數。要指定人員負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雇工勞動管理統計表的填報工作。
三、為做好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雇工勞動管理統計工作,各區、縣勞動局每年要對統計工作進行一次總結,并寫出書面材料隨同第四季度報表一并報送市勞動局勞務市場管理處。
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雇工情況季報實施辦法及主要指標解釋一、實施辦法:
1.雇工勞動管理統計報表分為《個體工商戶雇工情況季報》和《私營企業雇工情況季報》兩種(表樣附后)。請按本地區季末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情況的時點數填報。
2.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的勞動部門負責統計《個體工商戶雇工情況季報》,于季度終了后,五日內報送區、縣勞動局一份;區、縣勞動局負責匯總《個體工商戶雇工情況季報》并統計《私營企業雇工情況季報》,兩表均于季度終了后15日內報送市勞動局勞務市場管理處一份。
二、主要指標解釋:
1.從業人員類別:
(1)雇主:指“北京市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或“北京市私營企業營業執照”上注有負責人姓名并雇用人員的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照主。
(2)家庭經營成員:指與雇主共同經營共負盈虧的父、母、配偶和沒有經濟來源的子女(憑“戶口簿”或戶籍所在地派出所的證明,證明與雇主的親屬關系)。
(3)合伙人:指“營業執照”經濟性質注明合伙經營并與照主按照書面協議,各自提供資金、實物、技術等,合伙經營、共負盈虧、共同勞動的人。
(4)受雇職工:指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中除雇主,家庭經營成員或合伙人以外的人員。
2.原身份類別:
(1)待業青年:指城鎮年滿16至25周歲的初、高中畢業生中,未能升學、參軍,具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的人。
(2)待業職工:指辭職人員、辭退人員、離職人員和開除,除名人員。
(3)停薪留職人員:指經單位批準,離開單位自謀出路,停發工資保留原身份的人員。
(4)社會閑散人員:指男性60周歲以上,女性50周歲以上不具備領取“北京市城鎮待業人員求職證”的城鎮無業人員。
(5)其他待業人員:指不屬于以上各項的,領取“北京市城鎮待業人員求職證”的城鎮待業人員。
3.雇工規模:
(1)雇工7人以下:指持“北京市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
(2)雇工8人或8人以上:指持“北京市私營企業營業執照”的私營企業。按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1989)個字第6號文件的有關規定,從事科技及特種行業的私營企業可雇7人以下。
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行業分類表
一、手工業
1.工藝美術加工
2.工業用品加工
3.毛線編織
4.竹木器加工
5.紙品加工
6.搖煤球
7.描繪圖
8.制陶器
9.皮毛加工
10.鐵匠爐
11.金屬日用品加工制作
12.玻璃制品加工
13.塑料制品加工
14.釘馬掌
15.日用雜品
16.各種編織
17.建筑材料加工
18.食品制造及加工
19.繩麻加工
20.焊接
21.打井
22.日用化學
23.兒童玩具
24.其它
二、工業
(一)服裝加工業
1.來料加工
2.自產自銷
3.鎖邊
4.其它
(二)冶煉業
(三)采掘業
1.地面采礦
2.井下采礦
三、商業
1.小百貨
2.副食品
3.干鮮果品
4.報刊圖片
5.冰棍
6.花鳥魚蟲
7.蔬菜
8.日用雜品
9.小工藝品
10.化工用品
11.土特產品
12.販運
13.綜合店
14.其它
四、飲食業
1.飯館
2.小吃店
3.制售熟食品
4.茶館、攤
5.酒館
6.糖葫蘆
7.其它
五、服務業
1.理發
2.洗染、印字
3.旅店、車馬店
4.照相
5.洗印像片
6.熨燙服裝
7.拆洗縫補
8.量身高體重
9.包裝
10.出租物品
11.獸醫
12.屠宰牲畜
13.打字復印
14.修腳
15.收舊廢品
16.其它
17.修理業
(1)修自行車
(2)修鞋
(3)修鐘表
(4)修無線電、電視機
(5)修家用電器、電風扇
(6)修電器、修電機
(7)修家具
(8)修黑白鐵
(9)磨刀剪
(10)修小農具
(11)修日用雜品
(12)修鎖配鑰匙
(13)修儀器儀表
(14)修文體用品
(15)修配機動車零件
(16)修機械零件
(17)修照相機
(18)修縫紉機
(19)修衡器、量器
(20)修車、馬套具
(21)修工藝品
(22)刻字
(23)彈棉花
(24)熱補
(25)修眼鏡
(26)其它
六、交通運輸業
1.人力客運
2.人力貨運
3.機動車客運
其中:A:(汽車)
B:(拖拉機)
4.機動車貨運
其中:A:(汽車)
B:(拖拉機)
5.馬車運輸
6.水上客運
7.搬運、裝卸
8.其它
七、建筑業
1.房屋建筑
2.高空作業
3.筑路
4.房屋修繕業
(1)維修房屋
(2)粉刷房屋
(3)刷油漆
(4)修水暖
(5)水電安裝
(6)安裝玻璃
(7)修砌爐灶
(8)其它
八、其它行業
1.商標廣告設計
2.書法字畫
3.飼養業
4.畜牧業
5.種植業
篇2
近代以來,在世界林業科學發展過程中,德國森林經營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并依靠其經濟、科技、市場、管理、人力等優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森林保護、開發與利用制度,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森林管理經營制度.其林業科學水平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本文介紹了德國森林管理制度建設的經驗,提出了對我國森林管理制度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
森林保護;制度體系;經驗借鑒
1德國近代以來森林經營理論發展概述
自近代以來,德國森林經營理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被賦予鮮明時代特色.18世紀初期,在德國首次經歷木材危機后,森林永續利用理論提出并逐漸發展起來,該理論強調對森林進行評估,在人工造林維持林業持續性和穩定性基礎上,盡量多利用森林,并且保證后代人享有當代人同樣多的利益.該理論已包含可持續和代際平等理念.19世紀40年代,法正林理論逐步完善并成為森林管理的主要思想,永續均衡利用原則是其指導原則.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深入發展,追求高額利潤的土地純收益理論漸趨主導,以最小投入謀取最大利潤收入雖值得肯定,但不可避免對德國林業發展造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19世紀60年代后期,在德國全國性恢復森林工作完成,追求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森林經營理論備受質疑及純人工林生態問題顯現背景下,森林多效益經營理論出現,呼吁重視森林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即森林肩負的文化與倫理屬性.20世紀20年代恒續林思想發展起來,強調在森林未遭到任何損害情況下進行最大限度的木材永續經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森林永續利用原則得到進一步闡釋,強調和諧、持續開發林業系統所具有的收益.20世紀90年代推行的近自然森林經營理念立足于生態學,從整體出發觀察森林,視其為永續、多樣的生態系統,以培育近自然森林為目標,做到貼近自然的森林經營.[1]縱觀德國森林經營理論發展歷程,從近代初確立永續利用原則到后期發展出各種理論,都圍繞著森林永續利用為中心展開,盡管個別時期有所不同,但其強調永續利用和多功能利用的核心思想并未發生根本性動搖.
2德國森林制度建設的基本經驗
2.1森林資源流轉管理制度
德國通過林地勘定、造冊成圖與發證工作,建立起明確穩定的林地權屬制度,強調維持森林多種所有制和林權穩定,一般也不允許政府購買私有林.從流轉范圍上,私有林、鎮公有林可以相互流轉,國有林、教會林和社團林嚴禁流轉.若森林資源流轉后,改變林地用途,除須支付林地轉換損失補償費外,還需補造相同面積大小的森林或是支付同等費用由相關機構造林,即使是國家建設用地也需得到林業部門同意批準,然后仍需補造等于或大于原有面積的森林.這些制度規定保證德國森林保有量持續穩定增長.明晰林地權屬是進行有效森林管理的基礎性環節,為解決林業外部性溢出、森林收益分配等提供保障,也規范了林益與義務.由此可以看出,德國為維持現存森林保有量所做出的努力與付出.
2.2私有林保護與資助制度
德國私有林提供該國所需的絕大部分林業資源,因而國家對私有林進行相當完善的保護和大量資助.國家通過頒布林業合作法、自然保護和景觀改造法、采伐更新條例、森林災害補救條例、肥料法、防有害物質法等保護私有林益.同時,對私有林主經營行為也進行規范以保障納稅人利益.針對私有林規模小、私有林主數目多的特點,德國鼓勵建立林業團體、林業協會和林業聯合會,并賦予其法人資格,通過鼓勵私有林主合作擴大經營規模,并提供財力支持購買專業機械設備,增強林業競爭力.合作社雇傭林業技術人員指導、協調內部經營和銷售計劃.通過法律規定基層林業管理部門為私有林主進行技術服務和技術援助;若發生森林災害,會大額補助私有林主利益,如1990年德國遭遇大風暴,75%的補助經費分配給私有林主,25%補助給公有林主.國家對私有林的保護與資助極大調動私有林主的經營積極性和提高私有林生產效率.一系列相關法律有效平衡私有林主與公共利益間的關系,很好地分配了私有林所產生的正外部性效益.
2.3森林政策目標管理制度
林業政策是國家出于保護森林資源與發展林業生產而制訂的行動規范和準則.林業政策是國家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體現該國林業方面的施政目標.[2]為實現制定的森林政策目標,德國森林管理實踐中制定“森林基本計劃制度”“森林維護和造林規定制度”“實現森林機能的制度”,三類管理制度從戰略層面到執行層面為實現和維護森林管理的永續性提供保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德國制定了全面系統的森林管理政策和法律制度.以《聯邦保持和發展森林法》為核心,以《聯邦環境保護法》《聯邦自然保護法》《聯邦狩獵法》為支撐,細化到現實操作層面,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去聯邦法律,德國各州根據自身林業發展狀況都制定有州森林法實施細則.另外,《聯邦刑法》將盜竊林木納入盜竊罪,對在林區故意縱火或因吸煙引起火災也有詳細的處罰規定.稅收方面,德國對林業采取輕稅賦政策,若發生自然災害,還會降低林業所得稅率.完備的森林經營管理體系及優惠從輕的稅收政策保障實現森林政策目標.
2.4森林人力資源制度
德國在進行林業管理人員選拔任用時制定有嚴格標準,規定所有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均須經過嚴格考試選任.早在18世紀就著手建立林務官制度,林務官是政府部門從事林業經營工作的終身制公務員.林務局長由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擔任,一般崗位也要求大學畢業,技術員具有中專畢業以上學歷,林業工人須經過3年林業教育培訓機構的專業培訓,至少具有一項專業技能并通過考核才能選用.[3]此外,若私有林工作人員接受相關培訓并從事相同工作,可提出申請,最高林業部門也會授予其國家林業官員類同的服務職稱.此項規定保障了林業管理體制內外管理人員的權益,提高林業系統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2.5森林經營機構制度
德國森林管理機構有聯邦糧食與農林部、州糧食與農林部、林管局、林業局和營林區,聯邦相關機構負責森林管理總體方針、政策、法律的制定和監督實施,制定森林管理規范和質量標準、協調林業部門及其他部門工作和國際林業工作交往,進行宏觀層面的工作管理.州糧食與農林部負責州層面的方針、政策、法律制定,制定森林管理長遠規劃、協調州林業部門及其他部門工作和聯邦林業工作交往,監督下級林業部門工作.林管局貫徹執行本州森林管理政策制度,組織國有林經營工作,同時對公有林和私有林所有者進行政策法規及業務方面進行服務、指導和管理.林業局是林管局的生產單位,監督轄區內執行法律制度,編制和實施森林經營方案,對社會提供咨詢服務,發放林業補助資金,經營國有林業,相當于我國的林場.營林區則是基層森林經營單位,負責更新撫育幼林、森林保護、木材收獲、林區道路和游樂設施建設等.相對于其他國家,德國森林管理在地方層面中的基層單位具有更多權限和責任以及執行的靈活性,在聯邦與地方層面突出地方治理作用.
2.6森林經營方案制度
德國森林經營方案根據時間跨度分為3類:①短期計劃在5年以下.②中期計劃一般為10年.③長期計劃的時間段則在15年以上,多達50年,個別方案甚至長達150年.根據內容,方案分為個別方案和總體方案.個體方案內容包含木材收獲、更新撫育幼林、保護撫育措施、景觀保護、游樂設施、林區道路等內容.總體計劃則包括生長指標、蓄積預定、數式指標、齡級分配、采伐量等內容,是針對整個經營對象進行控制.德國森林經營方案在編制過程中對時間設定、方案內容、方案目標等指標具有清晰的界定,內容涵蓋森林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且方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2.7林業制品回收利用制度
德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雙軌制回收系統,并相繼制定《德國包裝法令》、《循環經濟法和垃圾法》,節約和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率,減少對森林資源的采伐,屬森林資源管理節流,即注重林業產品回收再利用.尤其是廢紙回收率很高,有的年份,其廢紙回收總量占年需木材總量的16.67%,大大減少對林木資源的消耗.
2.8林業科學教育優勢
先進的林業事業是以先進的林業專業教育為支撐.德國林業科學教育先驅柯塔于1785年創建世界上第一所林業專業學校,于1811年創辦薩克遜皇家林學院,并成為歐洲林業科學教育與研究的重鎮,我國林業科學先驅陳嶸、梁希等人也曾在此求學研究.此外,德國政府要求各級林業機構、林業協會組織積極開展林業生態教育、森林主題教育等,設立森林博物館、森林木屋,鼓勵學生植樹,建立“學生森林”,引導公眾從學生階段走入森林,感受自然,培養國民正確的林業觀.德國在林業科學的專業化發展和國民林業通識教育方面開創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林業事業宣傳教育之路。
3德國森林管理制度體系建設對我國森林管理制度建設的啟示
2014年初,我國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公布,我國林業建設取得可喜成果,森林總量持續增長,森林質量不斷提高,天然林穩步增加,人工林快速發展及其采伐比重穩步上升,但也面臨著實現2020年森林增長目標任務艱巨,嚴守林業生態紅線壓力巨大,迫切需求加強森林經營,森林有效供給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等挑戰.[4]為此,就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做出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業改革,穩步擴大森林面積為建設美麗中國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5]
3.1林業產權改革
首先我國林業改革當以林業經營思想轉變為重,改變以往林業主要進行木材生產的理念,確立森林經營是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系統多功能和緩沖能力分析為理論基礎,以擇伐和天然更新為主要技術特征,以多樹種、多層次、異齡林為森林結構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蓋和多品質產品生產為目標的近自然森林經營方式.[6]建立完備的森林資源流轉管理制度,需要清晰的林業產權制度為基礎,因此我國應繼續全面深化林業產權改革.進行林業產權改革,首先要對森林資源進行清晰分類,對國有林、公有林、個體經營林進行嚴格界定,堅定不移地保護國有林,維護公有林和個體經營林所屬林益.在此基礎上,通過立法規范森林資源流轉管理,從法律層面杜絕違規改變林地用途現象,減少和限制天然林采伐,保證森林總保有量持續增長.
3.2個體經營林保護與資助制度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201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顯示我國私有林達到8492.8萬hm2,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42.57%,經濟林中私有經濟林占比89.66%,高達1345.98萬hm2.[7]由數據得出個體經營林成為我國森林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經營林經營質量水平直接關系到我國林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加之林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我國可加強針對個體經營林管理方面的立法,一方面對個體經營林主的權益可以通過立法進行保護和補貼,另一方面對個體經營林主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行明確,以實現公共利益.還要鼓勵個體經營林主、森工企業建立合作社、協會等,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提供專業森林經營咨詢服務.
3.3森林管理法律制度
增強森林管理法律制度建設研究可以有效解決森林經營所產生正外部效益分配問題,并為實現森林政策管理目標提供強有力保證.針對目前我國森林管理方面立法單一,內容籠統等問題,在完善和細化法律制度建設方面,我國應學習德國建立以森林保護法為核心,以環境保護法、自然保護法為支撐,細化至有關森林保護的林業合作、景觀改造、采伐更新條例、森林災害補救條例、肥料、防有害物質等方面法律法規建設.中央賦予地方相關權限,積極推動地方制定適合本地發展的林業管理措施細則,并客觀理性分析各種類型森林在我國林業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根據其作用與貢獻大小制定相應的獎助優惠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4森林人才培養與選用
十提出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而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實現林業建設高水平需要高素質森林建設人才隊伍.我國可以借鑒德國林務官制度,實現林業管理專業化,讓具備專業素質的行家里手做管理者.對林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專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針對長遠發展,可在大中專技術教育系統設置林業人才培養體系,為林業發展儲備專業化人才隊伍.此外,還要盡可能完善林業系統內外人才隊伍的進入與退出機制,給予做出杰出貢獻的個體經營林主相應獎助.
3.5森林管理機構
我國林業管理系統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層級隸屬關系很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林業系統內部專業職能的實現,建議中央政府賦予林業管理部門更大權限以保證林業管理與執法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要增強中央政府制定林業戰略規劃、總體方針、政策及監督實施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森林管理規范和質量標準等職責權力,還要給予地方政府及林業管理機構較為自主的計劃與管理職權.在建立高素質的森林管理人才隊伍基礎上,將森林經營具體職責下放森林經營基層單位,確保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一致.
3.6森林經營方案制定
我國森林經營方案制定基礎和目標存在與現實不符現象.在每五年進行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基礎上,組織專業調查隊伍對我國森林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加強對林權歸屬、林業產品需求與生產、森工企業發展、林地地形地勢與土壤等內容詳細調查,避免側重林分和生產量的調查模式,制定中長期森林經營方案,并將中長期森林經營方案納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中長期森林經營計劃既要具有戰略層面的指導意義,又要具體細化到操作執行層面,如經營方案應涵蓋木材收獲、更新撫育幼林、保護撫育措施、生長指標、蓄積預定、數式指標、齡級分配、采伐量、景觀保護、游樂設施、林區道路等內容,實現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的統一.此外,國家森林經營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各省區森林工作狀況,不同省區政策目標可以適當調整,但也要納入整體目標管理,避免出現某一全國性的政策工程僅側重于部分省區的現象.
3.7林木制品回收利用
在林木制品回收利用方面,首先要提高人們保護自然資源的意識,這就需要國家和政府的引導與重視.政府機關單位可以利用媒體、網絡,對林業資源的保護進行普及,使得人民群眾特別是林區居民正確認識林業資源,了解相關政策,使國民意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8]其次,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國內消費水平迅速提升,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不良消費習慣和風氣,如過度包裝和過度消費一次性用品,紙制品包裝占據生產包裝的半壁江山,且回收利用率低,造成森林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我國應學習發達國家對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進行法律規范,盡快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制定節約型產品包裝標準.對包裝物的回收利用實施規范,對包裝生產銷售企業的責任義務進行界定,引導國民養成綠色低碳的消費習慣,提高林木制品的回收利用率.
3.8林業事業宣傳教育
我國應在以往林業事業宣傳教育基礎上,借助“植樹節”等增強林業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樹立正確和全面的可持續利用的森林理念.林業協會應發揮其行業優勢,針對國民進行通識教育,改變國民傳統的林業思維.與此同時,加強對林業科學研究和林業高等學校教育投資,實現我國林業科技實力水平新突破.
作者:葉勇 苗豐濤 單位: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育材.中國的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0-21.
[2]曹玉昆,呂田,陳寧靜.天然林保護工程政策對中國現行林業政策的影響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1(5):377-391.
[3]鄧華鋒.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89-190.
[4]國家林業局.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J].北京:林業資源管理,2014(1):1-2.
[5]中國林業網.就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作出批示[EB/OL].
篇3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困境 原因 對策分析
一、新形勢宏觀經濟的特征及其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作用意義和要求的概述
目前總體通貨膨脹水平較高、財政貨幣政策相對穩健和緊縮的情況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一直上調使得其可供使用的貸款額度進一步縮小,同時由于勞動力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等因素都使得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資金需求水平大幅度提高,僅靠其來自微薄的利潤留存積累已經顯得不能滿足需求,另外由于中小企業的短期利益投資策略的不善使得其資金鏈總體上呈現吃緊的趨勢。
在目前這種宏觀經濟形勢下中小企業獲取融資的質量水平如何關系著其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也是其獲得持續發展動力的基本保障,這就要求中小企業在完善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和財務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多層資本市場拓展融資渠道,減少融資行為中的不誠信行為,并通過多種形式的第三方介入的方式降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或避免金融結構的惜貸行為。
二、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的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困境原因分析
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不容樂觀。據一份調查統計顯示,2005-2010年期間中小企業生產經營資金中除了自身原始積累和每年的利潤留存在,僅有平均不超過12.3%的資金來自現代金融資本市場,另外大部分資金來自于家族資金的拆借和高利貸市場,這使得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較正常金融渠道相比抬升了僅46.8%,另外數據還顯示,該期間中小企業融資額度提升幅度一直停留在3%左右的增長幅度徘徊。通過對大量的中小企業融資案例的研究和綜合分析,本文認為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行金融市場體制方面的原因。持續多年的金融市場體制改革在中小企業信貸機制和實際操作流程中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是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體制方面的原因。目前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借貸資質的審核流程、機制和款項發放方法等都使得中小企業在資金鏈條出現緊張的情況下無法快速地低成本地獲取資金融通;而證券市場中藍籌股、大小三板及創業板塊對于大多數缺乏資本運作經驗的中小企業來說更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領域。
第二,中小企業自身管理信用狀況方面的原因。中小企業一般屬于個體經營的家族式企業,其資金資源占有情況一般處于市場競爭鏈條的低端,生存壓力較大,企業所有者經營管理水平和意識不高等因素都使得其對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關注力度不足,這與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資本市場嚴格的資質審查產生較大沖突和矛盾,另外由于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不健全,企業資產處置的任意性使得其對于融資中的還貸義務能力缺乏保障,使得在實際中來自中小企業的不良貸款率普遍較高。
第三,第三方服務機構不健全的原因。由于包括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內的第三方金融服務機構的不健全,使得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即資金提供方和資金使用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減少或消除,而這更造成了在資本市場中本來就處于弱勢地位中小企業無法通過正當的渠道來獲得金融機構的貸款,同時加上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水平的科學認知和衡量,使得其更加加劇了面向中小企業的惜貸行為,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缺失使得這種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會更加繼續和擴大。
三、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融資策略的建議和對策
根據新形勢下宏觀市場經濟特征和走勢以及其對于中小企業融資作用意義和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困境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參考相關金融證券市場運行機制特別是對中小企業融資案例的綜合分析研究,同時借鑒國外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和模式,從下面幾個方面提出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繼續推進和深化金融資本市場體制改革,加大對于中小企業融資的扶持力度,特別是調整和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的審核機制和發放流程,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對于以銀行為主的傳統金融機構要簡化放寬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審查,容許提高對于中小企業貸款的壞賬幅度比例,并且簡化縮短款項的發放程序和周期;對于股票證券金融市場要放寬對于中小企業進入門檻的限制,并且要為其順利進入提供包括財務、管理、資本運作、營銷等多方面的培訓和服務以彌補中小企業自身管理能力不高的缺陷。
第二,中小企業自身應該加強和提高自身經營管理水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和提高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和財務管理水平,自覺改善其融資行為過程中的信用狀況。中小企業必須意識到造成目前經營管理困難和融資困境這種相互牽制惡性循環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對經營管理水平提升的意識和投入力度不夠,為此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重要的是規范公司財務管理制度,公司所有者的個人資產和公司資產的界定必須清晰且資產處置必須符合公司法的規定和要求。
第三,加大力度培育和發展包括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在內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在中小企業和金融資本市場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力度,降低銀行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金融機構的惜貸行為。第三方服務機構應該幫助和監督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和各項財務指標的運行水平并向其融資機構提供如實的報告,以減少金融機構本身對于中小企業自身狀況的擔憂和不信任判斷頻率,同時第三方可以通過提供擔保等多種形式以幫助中小企業快速取得資金融通,同時其自身也可以獲得發展。
四、總結
本文針對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主要原因,并結合相關金融市場及企業管理的知識慈寧宮下面幾個方面提出了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的方法和建議:加快金融市場體制改革的步伐,在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問題上取得操作層面的實質性突破;中小企業自身要提高和規范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財務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包括政府在內的第三方機構在中小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梁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雨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及其應對策略[J].商場現代化, 2010, (31) .
篇4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入,我縣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交通事業的發展與之極不相稱,尤其是近年來的短途客運市場秩序較混亂。針對這一情況,縣委、縣府極為關注,在近年來先后兩次對客運市場管理體制進行的改革,主要是從短途客運單車經營改為掛靠公司經營,又從掛靠公司經營改為現行的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方式。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經營方式的改革主要是對客運掛靠經營的車輛進行全面清理整頓,收回到期的客運線路,重新實行配置,開展快速化和農村客運便捷化改造。通過改造目的是使我縣客運市場達到線路經營權明確、車輛產權清晰、企業管理規范、人員素質普遍提高、服務質量特別是安全質量明顯改善。雖然改革收效頗大,在經營者搶班次、爭客以至打架斗毆、企業不運營風險及交通安全等方面大有改善。但是,短途客運票價的制定和執行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弊端。現對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對價格影響的利弊進行分析。
一、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對價格影響的弊端,主要是由于自身經營方式造成壟斷或相對壟斷的經營
(一)從會計成本核算的角度,這種經營方式實際發生的營運成本較高(從運價成本構成等方面進行分析)。交通運價由運輸成本、稅金和企業利潤組成。運輸成本是運輸價格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制定運價的基礎。它是運輸企業在運輸過程中所發生的物質消耗和勞動報酬支出,即運輸中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貨幣表現。運輸成本項目一般分為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代收費用三類。直接費用包括運輸過程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如材料、燃料、折舊和修理費用、工資等。間接費用是維持企業經營管理需要和組織運輸生產的發生的費用,如車隊、企業管理費等。代收費用是指行政機關或企事業單位按有關政策規定而收取的費用,這部分費用多數有一定的強制性,如公路建設基金、公路養路費、公路運輸管理費、過路費和過橋費等。其中直接費用是構成運輸成本的主要內容。在運輸成本構成中燃料、修理和折舊費用、工資所占比重比較大,分別占15—20%、25—30%、9%左右。
短途客運單車經營成本組成主要來自直接費用和代收費用,幾乎不考慮維持企業經營管理需要和組織運輸生產的發生的間接費用,運輸價格執行經常在客運淡季時低于政府制定的運價。隨著掛靠公司經營和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車隊和經營公司的營運成本開始增加,如直接增加的有掛靠管理費、經營場所租金、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用等;車隊的經營產權等資產相互倒賣,出現大部分的經營產權等資產虛高等現象,給經營者帶來沉重的負擔,直接影響到折舊提成和經營利潤分紅等,從而增加了營運成本。經營者不得不以提高客運票價來彌補由營運成本提高而增加的部分費用。因此,短途客運單車經營定價更靈活性,在市場經濟的市場充分競爭的環境下,它的價格更具有競爭力。
(二)這種經營方式提供政府價格等部門的營運成本參考依據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且經營者與政府有關部門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性(從政府制定客運票價的成本依據方面進行分析)。公共交通屬重要的公用事業,行業投資較大、具有相對的壟斷性。因此,客運票價被列入政府管理的定價目錄范圍,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出臺制定和調整價格。客運票價的制定和調整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上級文件精神進行制定和調整;另一種是由經營者根據營運實際情況,提出要求召開價格聽證會制定和調整價格的理由,經聽證會公開審核,并將審核的制定和調整意見報權限部門審批通過。兩種定價的基本依據是社會平均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而社會平均成本是最主要的依據。社會平均成本是由不同經營者的個別經營成本平均而來。
在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方式下,制定和調整短途客運票價的基本依據是選擇其中的幾家公司的經營成本。這幾家公司的經營平均成本代表短途客運經營成本,作為申報調定價格的經營者和主管部門所上報的生產經營成本。這些經營成本是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實際成本,這種制定和調整價格方式,會計上稱為實報實銷。經營者使用自然壟斷行業的地位對成本等的信息也進行了壟斷,只有經營者最清楚其單位成本水平,政府和消費者等并不掌握這方面的信息。首先,在此基礎上的價格聽證會的調定價格,難免有失科學性與合理性。如我縣召開的幾次短途客運價格調整的聽證會,參加聽證會的消費者代表嚴厲地提出,要求經營者們調價要兼顧廣大群眾承受能力,盡可能在經營管理方面下功夫以緩解大幅度的調價。其次,經營者在習慣這種定調價模式后,缺乏一種刺激機制,不再在加強經營管理、改良經營技術下功夫,以致經營效益不能提高。而經營效益直接影響到單位經營成本水平,經營效益好的企業,其單位經營成本水平則低;反之,經營效益不好的企業,其單位經營成本水平則高。
(三)政府部門對其管制的難度較大,特別是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從政府對價格管制方面進行分析)。政府制定自然壟斷產業管制價格的主要經濟依據,是促進社會分配效率、刺激企業生產效率和維護企業發展潛力共同構成自然壟斷產業價格管制的三維政策目標體系。政府價格管制主要是促進社會分配效率,體現政府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消費者能在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基礎上享受較低的價格等方面。企業擁有市場壟斷或相對壟斷的地位,幾乎不存在任何外部約束機制,它們就成為市場價格的制定者而不是價格接受者,就有可能通過制定壟斷價格,把一部分消費者剩余轉化為生產者剩余,從而扭曲分配效率。客運經營者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的,千方百計地爭取政府管制部門政策的傾斜,以實現自身的利潤最大化。自從我縣改為掛靠公司經營和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方式,短途客運市場就控制在少數經營者手中,他們為了自身的利潤非常容易聯合經營,經常游說于政府,向政府部門述苦、索取政策傾斜,甚至當政府出臺的政策不利于其利潤的分配時,他們毫不猶豫聯合起來對抗政府。如*年的春運結束時,我縣價格主管理部門聯合公管部門對客運票價進行監管,發現縣境內短途客運經營者不執行春運結束價格回落的政策,票價仍按春運期間調價方案執行,聯合檢查組依法當場將多收價款退還給顧客,并給予口頭告誡。當各客運公司或車隊負責人發現檢查組檢查后,趕到檢查現場,以種種理由阻止檢查,并聲稱如果你們繼續檢查下去,他們將漲價到底,甚至縣境內短途客運經營者全線聯盟,并已籌集了聯盟經費,縣政府不予調價將縣境內短途客運全線停開。這種現象近年來時有發生,在單車經營時極為少見。
二、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對價格影響的有利方面。
(一)客運線路改造有計劃、速度快,較完整地體現客運營運成本。線路改造主要指車身改造,就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根據車輛損耗及現實要求有計劃地對客運車輛進行更新。公司屬大集體經營方式,代表集體利益,資金相對單車業主雄厚,且能自覺地按規定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使客運營運成本體現較完整。
(二)提供制定和調整客運運價的參考數據,營運成本較準確。公司化經營具備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健全的會計賬目,較完整地記錄下每一筆經營活動發生收入和費用,由此通過會計核算出的營運成本會較準確,能夠有力地提供制定和調整客運運價的參考數據。然而,單車經營屬于個體經營者,不須制定財務管理制度及會計賬目,只有現金日記賬,根本不能提供準確的營運成本參考數據,甚至經營者自己也難以說出相關的參考數據。
(三)能有效地防止客運市場的過度競爭而造成的成本增加。自由競爭市場上的單車經營方式,如沒有政府部門的有效管制,激烈地自由競爭就會出現優勝劣汰,淘汰將造成大量的資產浪費,從而增加了整個客運市場的營運成本。但是,一線一公司經營是一種相對壟斷的經營方式,避免了單車經營過度競爭,經營者較為有效利用自身的壟斷地位,優化資源的配置,有計劃地對公司班車線路的改造。
綜合上述分析,從價格制定和價格管理方面來講,掛靠公司經營、現行的一線一公司或多線一公司的經營方式弊大于利。針對目前縣境內短途客運市場經營的情況,如何改善客運市場管理體制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大膽地提出幾點個人的建議:
一、加強政府監管,引入競爭機制。市場經濟要求價格在市場競爭中形成。正常價格秩序,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及市場機制正常運行,促進市場價格的合理形成。政府有關部門依據縣境內短途客運運價的社會平均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以及社會承受能力,遵循按質論價原則,制定最高限價或差率管理的政府指導價,打破現行的壟斷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個體經營,由個體經營者在政府限定的范圍內合理制定運價,使運價制定更加合理。在這種管理體制下,縣境內短途客運市場競爭將會相對激烈起來,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會明顯增加,對政府各部門的監管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同線班車因在出入站點時爭求顧客而引起爭先、道路上相互追逐、交通事故事后理賠處理不到位、線路改造無計劃等現象,可以通過各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加強監管和設立準入門檻。如實行工商注冊資本限定管理、車輛折舊計提管理、加大道路及客運站點監管(按如同現行交通警利用電子警察嚴厲查處超載去加強管制)等。
篇5
關鍵詞:微型金融;微型金融市場;小額信貸;社區銀行;農村信用社
文章編號:1003-4625(2007)05-0024-03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識碼:A
微型金融主要是指為社區居民或者農戶個體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市場,小額信貸、社區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是專門服務于微型金融客戶的獨立經營主體。總結國際上小額信貸和社區銀行的專業經驗對于我國農村金融改革與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微型金融市場與微型金融機構
(一)微型金融市場特點與組織模式
金融市場的風險主要是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面對金融市場風險,政府通常對正規金融采取審慎性監管辦法,通過平衡金融部分股東收益和存款人利益保護兩個方面的努力達到金融市場的穩定。而銀行及存貸款中介機構通常要求對貸款人提供抵押等形式以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
但是,世界銀行和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在處理微型金融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和特質性風險及成本方面,各國的農村正規金融安排模式顯得無能為力。這主要是由微型金融特點決定的:一是微型金融市場普遍缺乏抵押物。客戶提供能夠保證抵償貸款基本風險的有價值抵押物是正規金融市場放貸的基本條件,但是,農村金融市場上,由于農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所具有的抵償價值不大,而且沒有一個良好的流通市場,因而,微型金融市場將以信用貸款作為主要資金運作方式。二是在微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將面臨個體經營者經營活動面臨的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城鎮社區,由于個體經營者大都面對的是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經營風險相對較高。而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市場的客戶―農戶能夠承受各種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農業受到自然風險等因素影響較大。三是非生產性信貸在微型金融市場客戶資金需求上占據重大比例。由于個體經營者經濟基礎薄弱,這就使得信用貸款不能完全保證用在經營性、生產性支出上。基于農村金融的信息非對稱性和風險的特質性,國際上通常采用社區銀行、小額信貸組織以及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服務于這一特定市場。
小額信貸是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貸款、儲蓄、保險和匯款服務。目前國際上對于如何展開小額信貸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主要包括采取小額信貸的聯保模式、小額信貸的等級評級和小額信貸的批發機構定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小額信貸的聯保模式主要是針對農戶信貸缺乏擔保的基本特點,通過小組聯保,聯保小組內部成員相互監督信貸資金的使用和歸還,已達到降低農戶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目的。而等級評分是一種判斷風險的新方法,目的是通過記錄小額信貸客戶的經濟行為、信貸行為等,對小額信貸客戶資信等級作出評價。目前等級評分法確實使小額信貸減少了拖欠行為,進而減少了花費在收款方面的時間,從而提高了業務的擴展性和持久性。
對于社區銀行沒有統一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稱呼,如日本稱作地方銀行,德國稱作區域銀行,我國社區銀行這一概念主要來自美國。社區銀行主要是指由地方自主設立和運營的商業銀行,通過吸收社區資金并用于該社區。社區銀行主要是小型銀行,其產權主體特點是“少”而“散”,社區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區,返還給社區”。社區銀行相對于大型商業銀行的關鍵優勢在于為社區成員提供金融服務具有成本的比較優勢。針對社區性的小額度金融需求,由于社區成員,特別是單個個體和小企業在信用記錄、財務數據等方面都缺乏規范性和標準化,大型商業銀行為這部分客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的成本就變得高昂。社區銀行立足于社區,其地理比較固定和集中,能夠收集社區成員和社區中小企業非標準化的軟信息,比如:社員的個性特征、人際關系、社會聲譽等,從而根據這些信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很強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二)國際小額信貸和社區銀行的發展趨勢
國際上,小額信貸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83年,孟加拉的中央銀行與政府相關機構共同出資創立了孟加拉“鄉村銀行”,它被譽為世界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貧模式。經濟發達國家的小額信貸以德國的企業金融和發展基金(FEFAD)為代表。從2000年起,歐洲建設發展銀行(EBRD)、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IMI(共產國際微觀投資AG)入股FEFAD銀行,2002年德國商業銀行人股FEFAD銀行資金。目前,FEFAD銀行已從捐贈者出資支持的信貸機構過渡到了一個具有透明度、專業化、有競爭力、有信譽的商業銀行。從1999年起,FEFAD銀行開始盈利,2001年銀行的凈資產回報率達18%。
隨著金融在經濟中的作用影響加大,各界日益認識到居民享受金融服務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資金行為,更是一種權利,從而產生了影響深遠的金融普惠制理念,這一理念促進了微型金融的快速發展。近20年來,小額信貸發展迅猛,小額信貸產品與服務也日益貼近微型金融市場和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一是規模快速增長。從1995年至2004年,小額信貸貸款筆數從900萬筆上升到6000萬筆。二是小額信貸機構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這些機構類型主要包括為非政府組織、專門設立的微型金融機構、合作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多種形式。三是小額信貸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元化。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小額信貸產品和服務也有較大差異,目前這些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儲蓄存款、保險、匯款、小額租賃、住房金融和其他非金融服務等。
社區銀行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盡管近年美國社區銀行數量在呈現逐步遞減趨勢,但2003年美國設社區銀行仍有7840家,占美國銀行總數的94%。由于社區銀行在消費信用貸款和住宅抵押貸款市場份額的減少,社區銀行的資產份額損失較大,但是在社區銀行傳統優勢領域市場份額依然穩固,比如:小商業房地產貸款、建設和土地開發貸款、小農場貸款等。在過去20年里,社區銀行的業績與大銀行的業績也非常接近,在資產質量的不良資產率指標中,社區銀行的資產質量略低于區域銀行和25強銀行,1992~2003年社區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平均為1.58%,同期區域銀行和25強銀行分別是1.61%和1.86%。社區銀行近年來在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商業銀行的兼并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商業銀行的規模化經營,社區銀行的數量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呈現遞減趨勢。1990年末,美國社區銀行的資產總額占銀行產業資產總額的23%,但到2002年末,社區銀行資產規模僅占11%。
二、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及其組織模式:以貴州為例
(一)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及需求特點
從資金供給視角看,農業貸款總量處于增長趨勢,農村信用社已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截至2006年6月末,貴州省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208.06億元,其中,短期農業貸款余額178.96億元,比年初增長22.3億元,增幅14.2%,比全省貸款平均增長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農業中長期貸款余額29.1億元,比年初增長5.4億元;鄉鎮企業貸款余額24.1億元,比年初增長22.8億元。
但是,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單一、服務方式落后和供給機制還未有效生成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國有金融機構逐步退出,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單一。隨著國有商業銀行實施集權管理,一方面縣級機構開始逐步撤并和退出農村領域,對貧困地區的影響尤為深刻,2004年末,全省50個扶貧工作重點縣的889個鄉鎮中有農行營業網點的鄉鎮僅有35個,另一方面,各商業銀行省分行根據其總行的信貸政策,集中上收貸款審批權,國有商業銀行對縣域和農村地區的投入較少。目前,90%以上的貸款是通過農村信用社發放,形成農村信用社對農村金融的壟斷。二是農村金融服務方式落后,不能適應實際生產需要。根據調查結果,農戶在申請貸款時碰到的各種問題中,貸款期限短是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占比為51.27%;其次是貸款數額小,45.57%的農戶認為貸款額太小不能滿足資金需求,希望貸款金額平均為21,972.22元。三是農村資金持續供給機制還未形成,存在資金外流和供給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國有商業銀行縣級分支機構吸收存款的上存,截至2006年6月末,貴州省金融機構存貸差為451.4億元,其中存差的較大部分來自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郵政儲蓄資金直接流出了農村,截至2006年6月末,貴州郵政儲蓄余額達163.9億元。
從農村金融需求視角看,調研顯示農村金融需求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適合于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少。在424個對于如果不需要抵押是否需要擔保的有效回答樣本中,91.7%回答沒有擔保。二是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農戶曾經獲得貸款的情況而言,在樣本農戶中,約68.92%的農戶曾經獲得過銀行、信用社的貸款,其中以中等收入農戶居多;30.88%的農戶沒有得到過貸款。三是農戶實際借款期限不滿足于農戶期望的借款期限。2002年~2005年6月底,在總計433筆借款中,借款期限在1年以內者占93.1%,期限在1年以上者僅占所有借款次數的6.9%。但農戶在回答其希望的貸款期限時,499個有效樣本中,期望借款期限在1年及1年以內者僅占57.7%,42.3%的樣本戶選擇的是1年以上,說明有較多農戶的實際借款期限短于期望的借款期限。
(二)農村信用社的組織模式及缺陷
2003年開始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基本特點在于將過去由中央推動的改革轉變為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政府推動,目的在于通過各地根據本地區經濟金融發展特點因地制宜地制訂改革方案。這一初衷符合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區經濟機構特征的差異性較大的基本國情。但是,從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改革模式看,除北京、上海和天津成立了以市為單位的農村商業銀行或者合作銀行外,其他各省市均采用了省聯社模式。絕大部分省市均選擇了省聯社模式使得農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單一,“沒有比較,很難證明省聯社模式是否是適應各地需要的最佳管理模式,省聯社模式事實上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謝平等,2006)。在省聯社模式下,一方面,“三會”的主要負責人都不同程度屬于上級聯社行政任命,“三會” 之間能否發揮有效監督和制衡需要進一步檢驗;部分農村信用社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仍然還存在于法律文書上,“三會”至今沒有按照《公司法》和農信社章程履行職責,聯社理事長和主任仍是“一肩挑”現象普遍。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股權結構分散,單個農民社員所占股權比例小,農村信用社內部人控制現象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目前,省聯社服務模式下,農村信用社有下列問題:
一是農村信用社內部機制建設問題。目前,各省市農村信用聯社都根據本地情況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上,一些農村信用聯社還參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組織制定出臺了相關內控制度和管理辦法,建立了“垂直管理、上掛下查”的稽核審計管理體制。表面上看,這些制度和管理辦法都是參照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辦法,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有利于全省農村信用社的規范化管理,但是,事實上,農村信用社正在削弱自身服務“三農”的優勢。農村金融的顯著特點是交易成本高、農業及相關產業風險高、交易金額小和農戶缺乏擔保等。采用省聯社管理模式,經營管理權限上收,具體的經營管理辦法采取全省統一的形式,無疑是斬斷農村信用社在“三農”中的觸角,使得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靈活性和因地制宜能力變差,必然增加經營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
二是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由于農村信用社沒有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內部管理人員缺乏董事會和股東等相關力量的監督,內部人控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于是帶來了農村信用社經營管理上的兩個突出問題。第一,成本軟約束化。2005年貴州省農村信用社營業費用比2004年增加了44.83%。營業費用缺乏合理控制具體表現為職工工資及福利的快速增長和業務招待費、會議費等辦公費用快速增加。2005年農村信用社的職工人數在包含了臨時工的情況下,僅增加7.70%。但是,2005年農村信用社平均職工工資及福利比2004年增長了87.69%,業務招待費從2003年到2005年快速增長了190.87%。第二,地方政府影響農村信用社的力度加強,農村信用社資金非農化趨勢明顯。2003年至2005年貴州省農村信用社非農產業貸款增加了近7個百分點,而非農產業中以房地產、建筑和教育、公共衛生等行業的貸款增長較快。
三、借鑒國際微型金融發展經驗深化農村金融改革
(一)農村金融改革要進一步借鑒微型金融的模式取向
社區銀行和小額信貸發展的經驗為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提供了一定參考標桿。一是農村信用社改革要充分借鑒微型金融的發展經驗。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城鎮及周邊地區,通過引進社區銀行發展模式,吸收本社區資金,服務于本社區。農村信用社可以選擇縣鄉統一法人、合作銀行、股份合作銀行、商業銀行等多種實現形式。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小額信貸作為信貸扶貧工具,金額小、個性化強,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農村信用社在內部管理上要借鑒小額信貸取得的成就,充分利用聯保、等級評分法、農戶項目技術輔導等小額信貸經營模式改造自身經營管理機制,根據農戶個性化的需求設計金融服務產品,徹底實現農村金融服務的市場化和客戶化導向。
二是要盡快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特別是在市場利率定價、市場準入、業務監管和市場退出等方面多做探索,積極引進小額信貸、社區銀行等金融服務主體,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化。要在江口等地小額貸款試點的基礎上,總結試點經驗,逐步嘗試放開農村金融市場,建立健全小額貸款機構的市場準入、業務運作和市場退出的運行機制,讓民間融資浮出水面,促進其有序健康發展,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形成有序競爭、良性互動的局面。國家可以依照我國改革開放特區經濟的辦法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例如:選擇部分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作為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的特區,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辦法,促進農村微型金融機構的發展。當然,也要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的合理引導和監管,國家應盡快出臺《小額信貸管理辦法》,填補對小額貸款公司監管的法律真空,促進小額貸款公司健康持續發展。
(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還需要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
針對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小額信貸和社區銀行發展的國際經驗,要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一是金融管理制度設計上,要改革傳統的“一鄉一社”制度,打破區域內只允許設立一家信用社的限制,在農村信用社滿足一定條件下,鼓勵這部分農信社在一定范圍內跨區經營。通過改變傳統“一鄉一社”模式,讓農村信用社在一定范圍內相互競爭,有利于增強農信社內部改革的動力,增強農信社合理的利率定價能力。
篇6
一、必須高度重視并加強對食堂的管理工作
改進學校食堂管理和運營機制是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學習,關系到學校的穩定。學校的后勤部門應加強對食堂的管理,要從維護廣大師生根本利益出發,充分認識食堂管理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加強學校食堂的管理與監督始終是學校與后勤管理部門的責任。雖然改革了學校食堂的運營機制,但學校作為甲方,既承擔管理與監督工作的權利和義務并沒有改變,因此,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加強對食堂菜品質量安全衛生和餐廳環境衛生工作的管理監督。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和處理,認真把好經營單位和人員的資質關以及各方面的素質相關合同關,嚴禁腐敗行為,對違約違法經營、誘發事端的食堂經營單位和個人,學校及時與后勤管理部門進行處理。轉變相關人的工作作風,認真做好日常監督工作,堅決防止與杜絕誘發事故的苗頭和隱患。加強內部管理,端正服務態度,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二、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推進學校食堂工作
學校食堂改革始終要堅持為教育,為師生服務的方向為原則,應注意結合具體情況。因此,因地制宜、積極穩定推進學校食堂改革方案,要特別注意糾正各種錯誤傾向。不能隨意改進企業和個體經營人員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注意糾正“隨意漲價”的錯誤認識。經營既要遵循市場規律,學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為師生,更主要的是為師生服務,既要考慮經營者利益,又要講究職業道德。學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為師生,提供餐飲服務,是有明顯的公益性。更要兼顧廣大師生利益,決不允許不顧學生兼受能力,以漲價、質量差,在采購原材料時發生差別。來推動經營,來衡量食堂工作的標志,保質保量,價格適當,是搞好食堂改革的關鍵。學校食堂改革推進過程中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大多數學生的經濟承受能力,對食堂的就餐價格實行最高限制。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管理。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把對學生的健康安全關心落到實處。
三、加強宣傳教育、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學校食堂管理制度
學校及后勤部門要積極宣傳《食品衛生法》、《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和《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產質量法》等法律法規,加強食堂從業人員的宣傳、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實際工作中規范管理,合法經營。按衛生程序操作,守法經營的自覺性,在安全衛生管理和食品質量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要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食堂經營各個環節都必須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做到層層把關,責任到人。保證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到實處,加強各食堂檢查、評估。對食堂發生責任事故的要嚴肅追究當事人和承包單位或個人的責任。確保食堂的食品安全、衛生質量。同時為防止發生意外,建立健全學生食堂食物中毒和疫、病情況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制度。
四、嚴格學校飲食經營準入制度,實行食物招標和集中定點采購制度
對學校食堂經營者加強管理,嚴格要求是提高學校食堂經營管理水平的關鍵,學校食堂經營部門要建立餐飲經營準入制度。全面審核投資方面的經營管理水平、技術水平、投資能力、資質信譽以及道德素質。從業人員的素質及健康狀況并擇優選定,堅決杜絕有其他不正之風發生。切實保護師生利益,以明確各自責任、權利和義務。明確質量要求和處理處罰辦法,嚴把衛生準入關。學校食堂在采購正常使用的主副食品時,必須要到合法的經營單位采購飲食物資。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驗看有關飲食物資經營的執照。特別是要確認經營者持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采購畜禽肉類原料時,必須驗看動物檢疫部門出具的檢驗合格證明。為了體現公平公正對大宗飲食物資要實行公開招標采購制度。對零星飲食物資也要實行集中定點采購。貨比三家,對食品包裝原料要驗看他的生產日期、合格標志、保質期是否符合國家食品衛生安全制度。選擇的定點供貨單位及采購品種應報學校后勤管理機構或飲食服務實體等有關部門備案。學校職能部門要通過各種辦法,對采購的全過程進行嚴密的監控,堅決杜絕不良行為的發生,并制定嚴格的監督措施,發現問題,迅速、嚴肅追究處理。加強對食堂所選擇定點供貨單位生產加工、儲備、配送等各個環節的監督和檢查,特別要重視在傳染病多發季節的檢查。切實從源頭上控制學校食堂飲食物資的衛生、安全、質量。對學生食堂制定管理細則,加大管理力度,切合實際的提高學生食堂經營水平,確保萬無一失。
篇7
一、清晰理解錯誤!鏈接無效。定義是提升小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根據自身的區位特點,作為城鄉結合部的“小銀行”核心競爭力,主要指立足于小銀行的特色化業務、差異化服務的品牌定位,以靈活的體制機制優勢,積極尋求發展方式的創新,極力避開同質化競爭,獲得大銀行不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比較競爭能力。其核心競爭力內涵主要包括:戰略定位、發展規劃、法人治理、經營模式、科技創新、人力資源、風險防控等方面。
二、準確把握戰略定位是提升小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前提。根據區域位置的不同特點、經營環境的逐步變化,小銀行在發展戰略定位方面,須應機而動,科學定位。城鄉結合部小銀行立足“三大定位”――堅持“民營企業的銀行、社區市民的銀行、農民自己的銀行”三個市場定位,大力拓展三個發展空間,采取鞏固農區、發展城郊、滲透城區的發展戰略,按照“三點一線”的發展思路,以市區為中心,以農區和郊區為兩翼,始終堅持支農本色不變,“以城興農,以城養農”。同時“跳出農門”開拓生存發展新空間,以支持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為突破口,大力支持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拓寬業務和客戶新空間,優化金融資源,延伸服務鏈條,加快融入地方經濟。
三、適時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是提升小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可靠保證。按照規劃先行的指導原則,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為加快發展指引明確的方向。一是明確可持續發展目標。樹立現代金融理念,以市場化、資本化、商業化運作為主導方向,以戰略眼光統籌發展全局,制定涵蓋中長期發展的科學發展戰略規劃,厘清實現目標的可行性思路。加快觀念更新,轉變增長方式,適應經營轉型,主動與市場競爭接軌,逐步打造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富有特色的地方性銀行,提供高效金融服務;二是資本運作規劃。以進入資本市場為目標,按時間段劃分,將發展規劃分成加速發展階段、快速擴張階段、初步對接資本市場階段和進入資本市場階段,按計劃、按步驟對每階段制定詳細的工作措施,努力實現預期目標。在條件成熟的前提下,開立異地分支機構、村鎮銀行,積極參與戰略投資;三是企業文化規劃。深度挖掘農信文化的閃光點,創作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對行業形象進行CIS設計,加強與地方媒體、政府信息部門合作,不斷擴大影響力,提升企業形象,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品牌。
四、切實轉變經營模式是提升小銀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根據現代金融業的發展要求,推出分層經營、分類指導的全新經營模式。一是實施分層經營。堅持“前臺上移、專業、后臺集中”的原則,將總行機關職能部門進行重新設置,明確公司部、小企業信貸中心和零售部為業務前臺。以公司部為業務發展龍頭,重點負責大客戶存款、貸款拓展和維護工作。小企業貸款的審批和存款的拓展工作由小企業信貸中心負責。零售部重點負責銀行卡、理財產品、業務、個體經營性貸款審批等零售類業務的拓展工作。通過分層經營,將業務前臺作為專營部門,由原來的純管理型轉變為經營管理型,與基層支行共同經營業務。二是實行分類指導。堅持“特色化業務、差異化服務”的原則,按照區域特點、經濟發展狀況、客戶群體地域分布,把全轄支行分成“三農”、小企業、零售、專業類四大類特色業務支行,并劃分不同業務類別和業務范圍,制定營銷目標和考核辦法。各支行根據分類指導的經營模式,圍繞自身的特色業務范圍,適時轉變經營理念和服務觀念,拓展各項主打業務。
篇8
養殖業的創建和生產經營,完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核算,需根據行業特點來摸索與完善。為此養殖業會計一定要將市場經濟與現代會計制度、將行業經營特點與會計科目設計、投資主體結構與記賬方法選用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新興的、靈活的、可操作性強的會計核算辦法。
一、受市場經濟的抑制,養殖業會計核算趨于靈活性
當前,絕大部分豬場、雞場、奶牛場為私人開辦,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可遵循。所以,會計核算趨于靈活性。
(一)核算基礎兩者并存。《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養殖業不確定因素很多,生產周期較短,現金收支比重大,經營管理隨意性強,沒有主管單位。這樣僅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是不夠的,應同時以現收現付制作為核算基礎,形成二者并存的局面。
(二)購銷價格隨行就市。受豬(雞、牛)源、疫情、供求關系、季節性等因素影響,購銷價格完全隨著市場行情的波動而升降。所以,養殖場的各種財物除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外,豬場的仔豬和育肥豬的購銷、自產仔豬轉為育肥豬、自產仔豬或育肥豬轉為種豬、年終存欄豬盤存,均按市場價計算;養雞場亦然,種蛋、雛雞、育肥雞、成齡產蛋雞、商品蛋、淘汰雞等計價也完全按市場價計算;養牛場也不例外,幼牛購銷,牛奶銷售等也完全按市場價格計算。
(三)結算方式以現金為主。養殖人、原料供貨人、產品收購人絕大多數為個人或是國營食品部門的租賃者、承包者,現金管理制度名存實亡,交易方式一般為一手交錢,一手提貸。
(四)年終清庫計入收益。由于豬場的存欄豬、雞場的育肥雞和籠雞、奶牛場的育肥畜不同于一般庫存材料物資,日日喂養,時時增殖。因此,與投入成本配比,應將年終盤存數與賬面庫存數差額作為當年收益處理。以存欄豬為例,為了接近實際,盤點的存欄豬應按不同估計毛重劃分等級,再按市場價算出豬價,進行入賬處理。一方面作為存欄豬調整賬目,將其作為下年度售豬成本;另一方面以庫存溢價(或損失)計入當年收益。
(五)年度劃分以農歷日期為準。養殖業實屬農牧業生產,又是個體經營,且沒有主管部門向其索要報表,新年前后又是最為繁忙的一段時期,養殖戶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以公歷作為會計年度的期間劃分,只有到過春節,他們才有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對全年的經營成果作出判斷。所以,目前養殖場一般以春節為決算年度。
二、根據行業經營特點,形成獨特的科目設置
養殖業會計科目的設置應最大限度地凸顯它的行業特征。同樣是養殖業,養豬、養雞、養牛之間既有相似的特點,又有生產流程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會計科目的設置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不同性。
(一)資產類科目中應分設“存欄豬”,“籠雞”等結存性科目。存欄豬是豬場活的、主要的、不斷變化的生產資料。為了隨時掌握存欄豬的數量和估價,需從“庫存實物(材料)”性質的科目中把這部分核算對象剝離出來,分設一個“存欄豬”科目。養雞場的產成品主要是商品蛋和淘汰的產蛋雞。產蛋雞一般在雞籠內圈養。這些籠雞既是生產商品蛋的“材料”,又是生產商品蛋的“機器”,從單位價值與使用年限來看,均不夠固定資產條件。為了及時掌握這部分流動資產的增減變化,同樣需把這部分核算對象從“庫存實物(材料)”性質的科目中剝離出來,分設一個“籠雞”科目。養牛場則不同,無論成齡奶牛還是育肥階段的幼牛,均符合固定資產的條件,應分別歸在“固定資產”和成本類科目中核算。
(二)負債類科目中應泛設“貸款”科目。養殖場從金融機構所能取得的貸款一般只限于流動資金貸款(短期貸款)。但只要按期結付利息,也能用于購置或建造固定資產。普遍情況是,從銀行、信用社取得的貸款十分有限,相當一部分資金來自民間借貸。所以養殖場的借入資金沒有必要分“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為此泛設一個“貸款”科目,既核算從金融機構取得的貸款,又核算從民間借貸取得的計付利息資金,以直觀地反映養殖場的各項貸入款項。
(三)損益類科目應改設收支科目。工商企業的損益類科目中一般設“產品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收入”,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產品銷售成本”、“商品銷售成本”科目。為了突出各種養殖業的特點,將類似這些科目的名稱分別改設為“養豬收入”、“養雞收入”、“養牛收入”,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養豬支出”、“養雞支出”、“養牛支出”。其明細科目可根據各種養殖業的成本項目設置。以養豬場為例,“養豬收入”可設:⑴育肥豬銷售收入;⑵仔豬銷售收入;⑶公豬配種收入;⑷豬糞銷售收入。“養殖支出”可有取舍地設置明細科目:⑴飼料;⑵玉米;⑶麩皮;⑷工資;⑸豬成本;⑹防治費;⑺水電暖費;⑻固定資產維修費;⑼配種費;⑽挑騸費;⑾利息支出;⑿折舊費;⒀攤銷費(開辦費、租賃費、承包費、待攤費用攤銷);⒁管理費;⒂其它費用。
(四)成本類科目中應新設“雛雞及育肥雞”、“幼牛及育肥牛”科目。不論是自己孵化育成的還是買進種蛋孵化的產蛋雞,還是直接購入雛雞,在育成產蛋前會發生一系列飼養成本。為了專門反映雛雞孵化及幼雞培育階段的飼養成本,應新設一個“雛雞及育肥雞”成本科目。其明細科目可按“批次”或“棚次”設置。育肥雞成齡產蛋時,將其飼養成本轉入“籠雞”科目。
養牛與養雞有類似之處。購進或自產的幼牛要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能育為成齡奶牛。這期間的一切飼養支出應新設一個“幼牛及育肥牛”成本科目,以核算成齡奶牛的全部成本。其明細科目可按編號設置。育成產奶牛后,將其成本轉入“固定資產―xx號奶牛”科目,產乳奶牛按固定資產管理。
養豬業則不同,從仔豬到育肥的商品豬隨時可以作為產品出售,設“養豬支出”科目核算其全部成本即可。
三、按照投資主體結構的不同,記賬方法呈現多樣性
養殖業的投資主體目前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獨家投資辦場;一種是合伙投資辦場。其記賬方法可采用單式記賬法,也可采用各種復式記賬法。
對于獨家投資的養殖場,應了“肉爛了在鍋里”的俗話,一般不要求嚴格核算,甚至不配備專職或兼職會計人員,多為經營者自己粗略計算。因不采用復式記賬法,就是單式記賬也不規范,所以不可能做到單據合規、賬簿齊全、記錄完整;更做不到“日清月結”,只能在年終通過盤點有個大體結算。正如他們所言,一年到頭的經營成果是“母豬養兒,在的算數”。其計算大項有三項:
一是貨幣資金(現金、存款)有多少;二是實物資金(流動資產、固定資產)有多少;三是往來資金(債權、債務)有多少。將上述三項內容加總起來,算出的總數與上年(新辦場者與全部投資額)比較,得出盈虧情況。
如果經營規模較大、經營者有經濟頭腦、有嚴格核算要求、能單獨設立財會部門或聘用兼職會計人員,就一定要采用復式記賬法。
篇9
成本管理一直是運輸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在我國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運輸企業如果想要取得長遠的發展,在保證資金、技術的基礎上,一定要建立精細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在交通運輸行業,運輸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較為復雜。一方面,全國經濟增長緩慢,會嚴重影響運輸企業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運輸市場逐漸走向成熟階段,中小型運輸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處于“粗放型”管理階段的運輸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我國大部分的運輸企業仍處于該階段,生產經營效率低,成本控制效率低。因此,未來運輸企業通過成本控制管理降低企業成本,實現企業成本控制的精細化管理,以建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到企業成本控制管理中,能夠實現對運輸企業成本的最優控制。精細化管理能夠實現企業各運營環節的規范化和標準化,以及每一環節管理的具體化和明確化,以提高企業資本運作效率,追求以最低的成本產生最大的效益,最終實現運輸企業的效益化。同時,結合企業信息化建設或依托于其它信息化平臺,以及各項管理制度和生產經營流程的再造,實現對運輸企業成本的管控,提高企業的效率和效益。
一、運輸企業面臨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進入新常態,國家不斷推動物流業的健康發展,促進運輸企業的轉型升級,國內運輸企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但這些運輸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還比較單一,缺乏多元化經營,并且大多數提供的是同質化服務產品。這與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和多變化的發展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這種多樣化需求能夠促使運輸企業之間在組織形式、管理、運輸產品上的競爭,在保證運輸產品質量的同時,通過不斷降低企業成本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運輸企業要想得到健康穩定的發展,則必須提高運輸企業成本管理水平,合理配置企業資源,將正確的資源用到正確的業務中,實現運輸企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控制企業成本。目前許多運輸企業面臨的困境則是管理方式的落后、資源利用率低下、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
1.缺乏合理的組織機構設置
規模小的個體經營運輸公司在我國運輸企業中占有很大比例,這些運輸公司的組織機構設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企業組織運行效率低下,各個部門的職責權利都沒有明確規范,員工分工不明確,部門之間存在協調障礙,這嚴重阻礙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方式,使得成本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大型企業則存在多頭領導的現象,使得工作效率低下。
2.缺乏系統的成本管理理念
一方面,運輸企業成本管理方式單一,成本管理對象僅僅局限于直接成本,如運輸油耗和職工工資。另一方面,缺乏成本管理理念的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缺乏成本管理理念,同時企業體制未明確企業員工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責任。企業成本管理方式單一、員工工作效率較低,企業各項業務銜接不暢,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成本控制的效率。
3.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管理制度
完整的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應該包括成本預測、計劃、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部分,但是許多運輸企業在成本管理系統中通常只注重成本核算和對成本核算之后的考核,而忽視其它幾個部分的工作,沒有進行成本預測、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因此,運輸企業通常是在沒有對運輸項目進行事先估計就開始實施項目,因而在運輸項目完成并進行核算之后才能夠確定運輸項目是否能夠實現盈利。通常情況下,缺乏合適的成本管理制度或者不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都會使企業沒有成本管理的約束或者成本管理的依據,會嚴重影響運輸企業的成本管理。
二、精細化成本管理的意義
1.精細化管理的含義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企業管理理念,它在企業成本控制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細化管理能夠使得運輸企業的成本控制水平達到最優。精細化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管理所占資源,提高企業效率和效益,以降低企業的成本為目標。它的實質是要求企業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將以前模糊的管理要求用明確的量化標準來代替,使生產經營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有量化的標準,從而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量化的數據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指導管理者的管理行為,使其能夠根據量化數據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能夠及時對管理過程進行矯正、調節和控制。精細化管理主要包括精細化的操作、精細化的控制、精細化的核算、精細化的分析和精細化的規劃等。運輸企業的每個員工都要遵守企業制定的相應規范和標準,使企業的基礎運作能夠更加規范和標準。實現精細化操作的同時,應該實現精細化控制,最大限度地彌補運輸企業管理中的缺陷,減少員工的工作失誤并且提高員工的責任感,從而實現對運輸企業在運輸過程、內部管理等流程的精細化控制。精細化的核算能夠確保運輸企業管理者及時、清晰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及時發現漏洞,從而減少運輸企業的損失。精細化的分析和精細化的規劃也是精細化管理的重要部分。精細化管理是運輸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方式,從多角度和不同的層面來及時發現并且解決運輸企業經營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企業利潤;精細化的規劃是促進運輸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為運輸企業管理者根據市場預測、實際情況制定長期發展目標和制定企業實施計劃提供依據。
2.精細化成本管理
精細化是一種管理思想,或者是企業的一種文化。精細化成本管理則是將精細化管理思想運用到成本管理中,結合了各種成本理念,降低企業成本,使企業成本控制更加有效。精細化成本管理要求企業全體員工參與其中,全面地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進行成本管理。其重點是將企業生產經營的各環節細致化、流程化和規范化,使成本管理貫穿企業的各個生產經營領域,挖掘企業的內在成本控制潛力。精細化成本管理要求企業整體能夠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協調組織并整合企業運作環節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同時,在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要求能夠化整為零,細致到每一位員工、每一個環節以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從而增強企業競爭力。
三、精細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運輸公司進入運輸市場,運輸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運輸企業要想提高企業生存能力、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增強企業發展能力,則必須要實現有效的成本控制,低成本運營是各運輸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粗放型的企業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實現全過程和全方位的成本控制,而目前我國較大部分運輸企業的成本管理模式處于“粗放式”階段,造成運輸企業管理運營的低效和資源浪費,使運輸企業不能夠在未來競爭環境中形成低運輸成本的優勢。相關部門應引入創新的管理模式,實現成本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運作效率和降低運作成本,實現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運輸企業成本的精細化管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降低運輸企業的成本
在精細化成本管理中,運輸企業將成本指標由大指標分解為小指標,將成本構成要素盡可能分解到末端,將對成本的事后控制變為事前和事中控制,這樣能夠使運輸企業在源頭上控制企業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企業成本,培育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2.轉變運輸企業傳統的成本管理觀念
傳統觀點中,企業認為企業成本管理是某個專門部門和專業人員的職責,成本管理與其他員工沒有任何關系,體現的是局部成本控制。而實際上運輸企業的每一個經營環節(如運輸、裝卸、洽談等),以及參與到每一個運作環節的企業職工,都會產生運作成本或者人工成本。因此,運輸企業的職工都應該有效控制和管理相關的成本費用。成本的精細化管理需要將企業成本目標分配到所有部門和環節,使運輸企業各部門的員工都對相關指標承擔經濟責任,從而調動起企業各部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實現員工主動參與企業成本管理的工作,并思考如何降低成本以完成成本指標,最終實現成本管理的過程控制和全員參與,以保證企業成本的降低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3.為運輸企業實行績效考核提供基礎,提高運輸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
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標準和管理制度能夠提供企業運行過程的完整信息,從而實現客觀而又準確的績效考核。統一的企業規范標準能夠明確每個部門員工的職責,通過成本指標的分解、細化、量化和標準化,將企業成本指標落實到各崗位,保障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實。
四、運輸企業精細化成本管理策略
運輸企業的精細化成本管理需要建立精細化的管理發展戰略、組織、文化、制度,將企業的思想和制度體系深入落實到企業管理層和企業基層,將精細化成本管理落實到企業的每一項工作當中。
1.建立精細化成本管理的企業文化,以及高效、合理的組織結構
運輸企業成本的精細化管理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建立全員參與、全過程的成本管理就必須要使員工建立起參與企業成本管理的自覺自發理念,建立清晰的責權利體系,根據員工的各項業績進行獎勵,從而激發員工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員工建立成本管理的責任感。高效、合理的組織結構是成本精細化管理的重要保障。為此,必須完善、優化企業組織管理體系,要能夠及時反映公司的目標,保證運輸企業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實現對運輸企業全過程和全局的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
在遵循合乎法理性、一致性、普遍性、可操作性、簡潔性等原則下,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這是成本精細化管理的基礎。要摒棄粗放式管理模式,使各個部門員工都能夠按照相應的制度和流程進行工作,都能夠清楚地知道怎樣處理問題以及如何做好工作,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建立具體的成本管理工作計劃
在傳統的成本管理工作粗放式管理中,任務和工作計劃的安排都沒有具體的質量、時間、數量等要求,經常會出現憑借個人理解進行工作,這樣會使企業整體效率低下。因此,在精細化成本管理中,應該將成本管理工作進行量化,實現對管理人員的有效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
4.運輸企業的執行力建設
篇10
摘 要 中小企業上市不僅能夠解決企業經營資金問題,還能夠利用資本市場的優勢來加快企業的產業升級,提高企業資產的質量,進而加快地方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這和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研究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困難和對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 中小企業 上市融資 困難 對策
企業上市既能夠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問題,同時也是現代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必然化趨勢,還能夠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通過資本市場來籌措資金,進而發展和壯大。本文結合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經營狀況,總結當前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存在的困難,同時提出應對策略,可供中小企業上市融資作為參考。
一、中小企業上市的環境分析
1.中小企業發展狀況概述
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已經超過5000萬個(包含個體經營者),占到企業總數的95%以上,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當前的中小企業主要從事第三產業,提供了我國80%的就業崗位。中小企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例如,資金不足問題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中小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上市融資是解決資金不足問題的重要渠道。
2.故事發展狀況概述
我國證監會統計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上市企業已經超過2000家,為企業累計融資超過6萬億元,極大地提升了企業服務國民經濟的能力。雖然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速度極快,但是當前的上市公司主要是一些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要想上市融資還比較困難。企業上市必須具備一套嚴格的審查體系,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審查更為嚴格,其目的是保證上市公司的經營質量,維護證券市場的穩定。正是由于嚴格的審查制度體系,使得很多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難度加大,這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延緩資本市場化進程。
二、我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困難及因素
1.企業的產業布局不合理
從目前上市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 軟件、電子、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傳統行業的企業在商業模式和技術方面雖有具有明顯特色,但是產業布局明顯不合理,企業在成長性和創新方面也存在明顯不足,這些問題很難通過嚴格的上市審查。
2.地方政府對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支持力度不夠
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上市企業相對比較多。以浙江省為例,地方政府重視經濟結構的調整,相繼出臺一系列有利于企業上市的政策和措施,對于當地企業上市融資起到推動作用。但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缺乏對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方面進行指導和管理,對于中小企業的經營處于傳統的管理階段,進一步阻礙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步伐。
3.券商等機構對中小企業上市的扶持力度不足
券商等中介結構對企業上市融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擬上市企業能否通過證監會的審查。中小企業經營過程中由于存在一些問題,對券商等中介結構的吸引力不足,同時一些中小企業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缺乏券商等中介機構以及資產價值評估機構,加大了這些企業的上市融資的難度。
4.企業經營管理的自身原因
很多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存在企業成長性和盈利能力不足等多種問題,這些都很難滿足企業上市的條件。國家發改委在《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報告中指出,成長型的中小企業一般位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在抵御風險能力、營業收入和利潤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一些中小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經營者對企業缺乏長期發展規劃,經營觀念比較落后,錯誤任務上市會損害自身利益。中小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使得上市融資發展比較緩慢。
三、加快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對策及建議
1.政府應主導和整合地區中小企業的上市融資工作
政府和主管部門必須站在地區經濟發展以及產生升級優化的戰略角度,充分認識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重要性。建議各個地方成立上市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研究制定中小企業上市的規劃以及實施,協助解決中小企業上市融資面臨的問題,出臺一些有利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地區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進程。
2.加大扶持力度
首先,在地區建立中小企業中上市的后背資源庫,按照證監會規定的上市條件,在地區范圍內篩選出一些競爭力強、具有強勁增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企業作為上市后背資源,對這些企業的各項政策性扶持資金撥付方面進行適當傾斜,同時給予稅收減免、融資擔保服務等工作,推動后備資源庫的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其次,建議建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專項扶持資金,主要同于企業上市融資方面。云南和湖南等省通過財政部門,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作為企業上市專項扶持基金,主要用于上市企業的補助或者獎勵。
最后,加強企業上市的培訓和宣傳。可以同地方證券交易所和中介結構聯合舉辦企業上市培訓班,幫助中小企業了解資本運作、上市規則和上市融資等知識,通報證券市場的發展動態以及資本市場最新要求等。通過各項措施提升中小企業上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快上市的步伐。
3.加強券商等中介結構同中小企業的有效對接
中小企業要想上市融資,不僅需要過硬的實力外,還需要通過優質證券等中介結構參與公司股票的發行和承銷工作。保薦人等中介結構主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方案的制定以及實施,更是在上市申請和股票發行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前一流的券商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應該選擇優質的券商參與到上市融資操作中,降低中小企業上市過程中的發行風險和法律風險,全面提升上市的效率和成功率,降低企業上市的成本。例如,可以大力引進優質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公司和資產評估公司在當地設置辦事機構或分公司,在提升本地會計和資產評估等業務發展的同時,推動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進程。
4.引導企業加強自身實力建設
企業上市評估標準不是企業現在的盈利能力,而是注重企業的增長潛力以及未來發展前景,尤其是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運營模式創新等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上市更容易成功。因此企業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實力建設,首先建立現代企業法人制度和管理制度,實現產權明晰;其次機那里現代信息披露制度和財務管理結算制度,實現經營管理信息公開化和透明化,降低上市的各種風險;最后是開展企業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加強地區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
通過信用擔保西溝能夠解決企業發展初期可能出現因為信貸雙方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逆向選擇,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以及信用等級,尤其是銀行對中小企業信用。建立地區信用擔保體系也體現出政府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導向和引導,使之處于良性發展。
6.借鑒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成功經驗
企業要充分借鑒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成功經驗,并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在此基礎上研究本企業上市融資可行性和方案。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吸收成功經驗,才能夠避免企業在上市融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實現企業的順利上市融資。
總結:企業通過上市,在資本市場發行有價證券來獲得發展資金,能夠優化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要想取得更快的發展,上市融資是獲得資金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王引.對浙江民營企業上市熱現象的思考.嘉興學院學報.2006(02).
[2]胡樟松.浙江省民營企業證券市場融資實證分析.民營經濟.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