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5:0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政治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政治課提問策略
一、單刀直入式
單刀直入式的提問,也是開門見山、直接地發問。這種提問方式的優點是簡單、直接、直觀,不需要太多程序、直奔主題。這種提問方式適合在新課導入、知識小結以及復習測驗時使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也離不開單刀直入式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學《生活與消費》時,這一課的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性較強,沒有過多深奧或學術性強的概念。那么導入新課時,就可以單刀直入地提問:什么是貨幣?什么叫外匯?經濟活動中常用的結算信用工具有哪些?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有哪些?消費有幾種類型?不加修飾、不必委婉,直截了當的問題讓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的狀態。
二、疑惑啟發式
疑惑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金鑰匙。在高中政治課中,教師要善于以“疑”誘“疑”、以“問”發“問”,通過疑惑啟發的方式進行提問教學。疑惑啟發式的提問,簡而言之,就是指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多元的問題個體化,用最簡單的小問題去啟發學生思考、理解,從而解決復雜多元的大問題。高中政治中的“經濟知識”是學生們普遍認為較難的部分,那么教學時就可以采取疑惑啟發式的提問,用疑惑誘導學生探索,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較難的知識。例如《財政與稅收》這一課,內容比較既多又復雜,還比較有難度,讓不少學生深感頭疼。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學習,首先教師問學生:我國的經濟、教育、文化、軍隊建設需要經費對吧,那么這些經費從哪兒來?是如何管理與支配的呢?這樣,用通俗的語言就將枯燥的理論引出來了,也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啟發學生去思考。接著,再通過提問厘清知識脈絡,如什么是財政?什么是財政收入和支出?國家財政有什么作用?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什么?再接著理解稅收的概念、種類、作用等知識時就變得容易了。
三、層層深入式
層層深入式提問,顧名思義就是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由淺至深地提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理解,從而掌握政治生活現象及其政治理論的本質。如果說啟發誘導式提問是化繁為簡,那么層層深入式提問則是由簡到繁,同樣是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政治理論知識的有效方法。以學習高中政治哲學部分《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這一課為例,就可以采取層層深入式的提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而理解到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的哲學實質。首先以學生們耳熟能詳的事例入手提問:如為何城門失火會殃及魚池?什么是“蝴蝶效應”?這正是因為事物是普遍聯系,有直接聯系也有間接聯系。此外,聯系還具有多樣性,有必然聯系也有偶然聯系,有現象上的聯系也有本質上的聯系,要依據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來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以生活中的現象入手,以最簡單的問題開始引導,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促進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問題。
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論文
1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模塊的必要性
構建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模塊對于高中生來說,有助于培養其的獨立意識與社會生活意識,對于整個高中教學來說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對于我黨的政治教育來說,能夠培養高中生的對我黨方針、政策、路線的了解。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助于培養高中生的責任意識,為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接班人打下良好的基礎。1.1適應現代化教學體系的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對于學習要求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對于實踐要求有良好的應變能力,開展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模塊,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僅僅通過課堂學習理論知識,讓充足的理論知識充實頭腦,而且通過開展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能力,現代社會在教育上不拘泥于以前教育模式下的理論,而且要求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開展高中政治課的社會實踐課有助能夠滿足現代化教學體系的要求,培養學生更多的社會生活能力。1.2還高中政治課堂以生活本色。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作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作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開展實踐教育對于高中,以生活為教育的本源與教學的題材,對于學生來說可以提高社會生活意識,教育本來就是通過實踐讓學生領悟生活,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1.3增強高中生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模塊構建文/湯江南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讓教育與時俱進,跟得上經濟的發展,讓教育適應現代社會建設的需求,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需要的人才,在高中政治課開展社會實踐模塊,對于教學、黨建、和學生的自我成長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以下筆者將從高中政治課模塊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措施來分析,社會實踐模塊構建的積極意義。1.4有助于全面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社會主義在建設中仍然存在矛盾,這些矛盾會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所以社會主義建設對于我國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高中政治課構建實踐模塊是為了讓現代的青年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問題、了解社會主義假設路線,通過對學生的特殊教育,有助于全面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1.5有助于高中政治課程體系的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是以人為本,要求全面發展,基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社會在不斷發展,對于教育來說,也要跟得上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社會的發展對于時間能力有著更強的要求,聯系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對于高中課程依據一些實際的變化來改變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這對于學生來說,有助于了解社會生活的內容,以此來彌補高中課堂的實踐內容,完善高中課程體系。1.6有助于踐行高中政治生活化的理念。社會生活模塊的內容是圍繞當前社會生活中的社會主體、社會交往、社會規范、建構和諧社會展開的。社會實踐模塊的構建也是依據社會生活展開的,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學習中了解社會,熟悉社會。
2高中政治課社會實踐模塊的構建設計
2.1開展插入“情景式”的討論授課。開展“情景式”的討論授課,主要就是依據上課所學的知識點老師結合可行的現實問題,然后依據這些問題,老師同學提出問題,然后大家共同商討,通過實際的案例,然后大家分析,主動探索,積極思考,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維,例如在學習《勞動者權利和義務》時,可以開展模擬法庭,通過法庭上的角色扮演,讓學生了解實際在庭審中出現的問題,而且學習在法庭審判時,學生也可以對于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也可以通過互相的討論與思辨,更加深刻的了解。2.2開展戶外教學。開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通過引導學生,讓其自主學習,培養其學習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戶外教學并沒有具體的教學規范與教學形式,可以依據學校所在的環境,和所能達到的教學條件,組織開展的教學活動,我國基礎教育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理論知識都是非常扎實,但是社會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足以支撐這些理論的構建的,那么通過通過這些實踐內容的學習,讓學生知行合一,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體驗教學法,高中政治課主要是對于一些理論的學習,但是,理論的學習中如果沒有個人思想情感的介入,那么這些理論對于所學者來說很難理解,并融入到生活,讓其指導生活,體驗教學法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活動加入到教學中,加深學生的理解與學習,第二種,探究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的不夠透徹的問題,針對不夠透徹的問題或者是比較難理解的問題,通過大家的探討和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學生在彼此的闡述中獲得啟發。2.3開展學生與家長共同學習活動。這個問題,主要會涉及到家長的實踐問題,老師可以根據所教內容。列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回家里,與父母一起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和家長的意見都作為一個闡述,并說出其看法的不同,以及他們從家長的表達中受到的啟發,因為家長畢竟作為社會中生活的個體,他們與學生的看法可能就就代表著兩個群體的意見。2.4針對開展政治說課比賽。這種形式,主要就是學生和老師角色互換,讓學生充分發揮課前準備工作,在課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準備與理解講述自己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些是自己認為的重點,以及自己對這節課的啟發。
作者:湯江南 單位:貴州省甕安縣第二中學
參考文獻
高中政治課深度教學論文
一、引言
如今的教育早已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卷面成績,而是提倡素質教育,“核心素養”通俗地講就是學生一段時間內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逐漸養成的一些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自身及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優秀品質,這也成為當下教學的新方向、新目標。自從2014年教育部出臺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對高中政治的考查出現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在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提出了要求,要求養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更應該進行深度教學,提升個人素質。
二、高中政治課深度教學的必要性
(一)順應時展,響應國家號召。高中政治課的本意不再是像小學初中那樣,想要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高中生基本都已經形成自己固有的價值觀。對于高中生來說,主要是讓他們掌握課本更深層次的內容,這就需要高中政治課老師進行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高中政治課的深度教學。教育部提出要進行“素養發展”必定是經過各級領導的深思熟慮,適應我國當展的對策,一個新的好的政策的提出就需要人民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很好地推行下去,因此各高中在教授政治課時需要順應時展,響應國家號召,進行深度的教學。(二)走出粗放無效率的教學困境。目前,更多的老師已經意識到課堂的重要性,雖然傳統的課堂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鐘的時間,但是,對于學生來講,課堂上的有效率的四十五分鐘足以抵過課后獨自一人做兩個小時作業。但是在追求教學的有效性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有學生具有較好的試卷分數但是卻對學習的內容缺乏興趣的現象,還有就是老師在教學有效背后忽視教育的現象,一味地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他們的健康快樂不太注重,甚至從不關心。要想使高中政治走出粗放無效率的教學困境,就應該在教學實踐中,關心學生的心智發展,在能夠取得優秀的卷面成績的同時,能夠做到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使學生改變原有的固定的思維模式,能夠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實現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深度教學方法
(一)遵循注重素養發展的教學理念。深度教學應該是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學習內容,能夠做到積極參與各項學習活動,在學習中獲得知識,更獲得價值觀的完善,不像是表面的教學,只能是零散知識的匯總,這種無法實現深度教學的要求,仍然像是一盤散沙,構不成學生內在的能力,也不足以打破高中生原有的某些固定思維。深度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夠主動學習、主動進行自我監控,不在學習過程中做小動作,還有就是主動進行自我反思,回顧反思自己有什么地方還能夠做得更好。素養發展為導向,就更加注重學生的內在優秀品質,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二)明確深度教學課堂特征與策略探索。要想實現真正的深度教學,只了解其基本理念是遠遠不夠的,理念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師生,課堂作為教學最主要的一部分,實現深度教學必定更多地需要在課堂上進行,這種課堂當然也不同于原有的教師在講臺上灌輸知識點,學生死記硬背的接受,而是理解性、探究性的課堂。策略主要就是運用不同于往常的具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模式,創新性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三)在課堂上設置思辨性問題。思辨,顧名思義就是思考并辨析,這是一個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探究問題、開拓思維的環節,因為思考之后有疑問就會跟同學一起探究,在與其他人進行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就會開拓思維。設置思辨性的問題,在高中政治課上很適用,尤其是在學習哲學部分的時候。因為哲學里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思辨,旨在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看到問題背后的實質。高中政治教師還可以在每節課的開始時間,選取十分鐘舉行小型的辯論賽,全班同學都可以參與,老師負責提出一個問題,有想法的同學站起來表達想法。對于前一位同學想法持不同態度的同學,或者可以做出補充說明的同學都可以站起來說出自己的想法。筆者在大學學習思政課的時候就遇到了運用這種教學方法的老師,至今印象深刻。這種做法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且我相信這種方法對于平時學業繁重的高中生來說,可以算是更合適的選擇。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對于金錢到底是不是萬能的,這一話題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聲音,基于此,就可以設置辯題“金錢是萬能的”,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他們自己準備資料,可以通過網絡、書籍等,分別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老師應該鼓勵其他旁聽的學生認真聽,并且做好筆記,寫明自己的疑問等,待辯論結束后提出自己對該問題的見解,以此來使全班學生都投入到此次辯論中。等學生全部討論結束,教師要進行點評,重要的是要明確金錢的作用以及地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高中政治課深度教學,應該是教師生動有趣的“教”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的“學”,讓學生真正愛學、會學。(四)對學生做到賞罰分明,有效管理學生的言談舉止。現代高中生自尊心強,都有一定的上進心,不甘人后,所以教師應該通過賞罰分明、獎優罰劣引導學生的品行修養。對哪些有違規違紀事情的學生,要大膽開展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在全體師生面前進行通報批評。對那些樂于助人、熱心班級公益的學生要做出點名表揚,還可以進行小金額的物質獎勵。同時,可以通過進行具有競爭性質的“三好學生”“先進標兵”等榮譽稱號的評比活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
高中政治課社會責任感培養探究
摘要: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高中政治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對高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主要從高中政治課內容和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滲透培養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社會責任感;滲透;培養
社會責任感是在社會中每個人對他人對國家和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并由此產生的認識、情感、信念,以及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意識和態度。當下高中學生中社會責任感淡漠的現象到處存在:過分關注自我、自私冷漠、做事不認真、學習態度吧端正、做事情不計后果、喜歡叛逆出格,對生命體對家長對班集體缺乏責任心等等。社會責任感是人思想道德的核心,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渠道就是高中政治課堂。
一當前高中階段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高中時期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沖擊下直面高考,學生將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修課程的學習上,在家庭父母的呵護,在學校老師關心,“兩點一線”的居多,社會經驗少,獨立性差,不能克服困難,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不足,并不是很注重自身社會責任感的提升,不能真正解決現實中的一些難題。2、政治教學沒有以學生為主體。政治課上要以尊重、信任學生為基礎,很多教師忽略了自己在教學中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滿堂灌現象嚴重,不關注學生的要求和反饋。3、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反映到部分學生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嚴重,忽視學習,自甘墮落,無視社會責任,遠離社會的主渠道。有位教育學家說:“缺乏責任感,人們對抗不了苦難,抵御不了財色的誘惑,導致犯罪或墮落。相反,在責任感的激勵下,人們能夠克服自己的弱點而變得堅強勇敢。”國家教育應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成為責任感培養的主陣地,所有政治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就是把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在高中政治課教學各方面全過程。
二作為政治教師要善于挖掘高中政治新課
高中政治課審美教育滲透策略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政治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有意識、無意識地滲透審美教育,促使學生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道德之美、社會正能量之美、時代發展之美等,最終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落實學科素養下的政治教育目標,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文章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作為研究切入點,針對審美教育滲透現狀進行簡要分析,提出審美教育滲透路徑。
關鍵詞:審美教育;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滲透策略
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這一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將審美教育滲透到政治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增強自身的審美能力,最終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靈,真正實現高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審美教育滲透現狀
(一)存在問題
1.對審美教育的認知不足。認識是開展實踐的基礎,教師對審美教育的認識程度直接決定了審美教育在課堂上的滲透效果。在調查中發現,多數政治教師對審美教育認識不夠全面、深刻,片面地認為審美教育是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甚至還有些教師認為審美教育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毫無關聯,只要結合教學目標,完成知識梳理即可。2.對美育資源挖掘不夠。就現行的高中政治教材來說,圍繞“政治、經濟、文化和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設置了大量的教學情境、輔助文等,其中含有大量的美育資源,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關鍵點。但在研究中發現,政治教師并未針對教材中的審美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忽視了教材中富含審美教育的資源,嚴重制約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效果。3.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滲透不夠。高中政治教學過程恰是滲透美育的關鍵,但就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來說,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模式的制約,在實際教學中依然將重點集中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使課堂教學枯燥,并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資源,致使教學過程中美育資源與課堂教學融合不夠,嚴重制約了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教育滲透效果[1]。
透析怎樣學好高中政治課
1.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有的同學感覺政治課比較枯燥,所以,對政治課缺乏學習的興趣。其實,理論都是對具體問題的總結和升華,都存在著抽象、枯燥的問題。高中政治課有些內容比較生動有趣,有些內容的確比較枯燥。對政治課缺乏興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學們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學習中受實用主義的影響以及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政治學科的誤解等。
要充分認識政治學科特有的價值。政治學科一個很重要的價值體現在,它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生活的思維方法,是思維的工具。這是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學習中實用主義的傾向。“需要”是同學們學習的直接和重要的動力。現實狀況是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有的同學不自覺地將學科分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須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會下大力氣去抓,哪怕不喜歡也要強迫自己去學,反之對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較低的學科,不管有用沒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而越學不進去就越感到枯燥無味,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要消除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政治課的誤解。現實生活中,對政治學科的誤解大量存在。這種誤解主要是由于對政治課的不了解造成的。就高中的政治課而言,他本身包括經濟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常識三大板塊。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課的學科體系和價值,本能地把政治課和行政工作或時事政治劃等號,和思想政治工作劃等號,認為政治課就是說教,只是憑自己的感覺想當然的評價政治課。把政治課教學看成是傳統灌輸,使政治課處在一個不利的社會氛圍中,從而影響了同學們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2.牢固掌握所學概念和原理
高中政治課大概念教學探究
知識點是對某一知識的泛稱,在教學中,特指教科書或考試的知識。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面對一個教學內容,我們首先會關注這個教學內容中有哪些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又包含哪些知識要素,然后圍繞這些知識點及其要素實施教學。這種以知識點為單位,按照其內在邏輯,逐個實施教學的方式稱為知識點教學。政治課知識點教學的盛行與長期以來考試大綱中以考點為單位呈現考試內容、教學以應試為目的是密不可分的。知識點教學強調知識學習的全面、細致、深入,這對于厘清知識內容、扎實掌握知識點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符合了高考注重知識點考查的要求。隨著課程改革步入學科育人的核心素養時代,隨著考試評價向素養導向的轉軌,知識點教學已經很難適應政治學科育人的新要求。政治課知識點教學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政治課知識點教學的弊端,走向新課標倡導的學科大概念教學?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知識點教學的弊端
1.無法形成對知識的本質認知。課本知識是由諸多知識點組成的,每個知識點又包含若干知識要素。知識點教學一般是先劃分知識點,然后梳理知識點要素,在此基礎上圍繞知識點要素逐一設計問題情境(如圖1所示)。知識點教學以全面學習和理解每個知識內容為目標。由于知識點內容多而細,教學容易陷入細枝末節中,反而忘卻了為何而教的初衷。同時,由于對知識點各要素的學習要求缺乏明確的區分,容易給學生帶來繁重的學習負擔。雖然知識點教學也關注知識的結構化,但這種結構化是知識點之間和知識點內部知識要素的結構化,并非核心觀點的結構化,這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對學科的整體性認知。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一框題的教學中,一位老師圍繞本框題兩目內容“對外開放的新階段”“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梳理出“世界貿易組織”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這兩個知識點。對“世界貿易組織”這一知識點細化出世貿組織的成立、性質、作用、基本原則和我國入世的意義等知識要素;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細化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成就、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措施等知識內容。根據這些知識內容,教師設計了相應的情境和問題。教學聚焦于各個知識要素,顯得多而雜,抓不住重點;更為突出的是,知識內容散而亂,教學游離于本框的主題之外。由于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學生無法形成對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本質認知,體會不到我國積極參與的態度,更無法認識到我國是如何既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又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學到的只是知識點的具體內容。2.難以提升高階思維能力。知識點教學以知識點要素為載體設計情境和問題,由于知識點要素較為細化,容易導致復雜的社會現實情境被肢解為碎片;問題不是指向社會現實,而是被異化為指向瑣碎知識本身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所能承載的主要是理解能力,其中又以從某一具體情境中歸納和抽象出知識內容的概要能力和對不同概念、觀點的區別能力為主。雖然相對于知識記憶的教學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這一過程中培養的主要是低階思維,更適應選擇題測評的要求。而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不確定性問題情境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這種品質見之于能否綜合地、系統地運用學科知識和技能應對來自現實生活的問題,需要一定復雜程度的項目或任務才能承載。瑣碎的知識要素和碎片化的情境是無力支撐分析、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的,而試圖以所有知識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又是不必要,也是不現實的。過多的零散和瑣碎知識只會弱化高層次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遷移能力提升的難度。按照知識點教學的思路,在“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的教學設計中,一位教師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建成設計情境并提出了以下問題:(1)從大興機場的興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建設成就等,談談你對“發展是普遍的”認識。(2)大興機場興建中各種新技術的使用是如何體現發展的實質的?(3)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區別和聯系有哪些?分析這些問題可以看出,一方面這些問題本身無趣,另一方面這些指向教材知識本身的問題主要涉及的是識記、理解等淺層次的思維活動,不能用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培養狀況是知識“原子化”的知識點教學的必然結果。在課堂教學中長期以這些較低層次的能力為培養目標,自然難以提升高階思維能力。3.不能促成價值觀念的認同。對學科觀點的認同是形成價值觀念認同的基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形成了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一定看法,但他們對社會現象和問題還存在一些認知困惑。知識點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告知學生知識內容是什么,并不關心學生頭腦中的認知困惑是什么,以及如何消除這些認知困惑。但是,學生頭腦中的認知困惑沒有消除,就無法對學習的知識內容背后的觀點和思想形成認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必然會落空。因此,在形成對知識的本質認知、消除認知困惑中形成價值觀念尤為關鍵,也就是要使學生理解學科核心觀點和思想并接受這些觀點和思想。以“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為例,在知識點教學中,學生習得的只是人大的權力和人大代表的權利等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和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些核心觀點的關系卻被人為地割裂。將知識點與學科核心觀點相割裂的知識點教學是無法消除學生諸如“人大代表就是開開會、舉舉手、鼓鼓掌嗎”“為什么說人大并不是一塊橡皮圖章”等認知困惑的,更談不上促進學生形成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認同。
二、學科大概念教學的實踐理路
在如何克服知識點教學的弊端上,2017版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科大概念理念為我們提供了思路。大概念是指學科中那些關鍵的思想或看法,它們聯結著其他知識點,使得零散的知識內容和技能連貫且有意義。大概念居于學科的中心位置,對學科教學起著高位引領作用。大概念教學是以大概念為焦點組織教學的一種方式。具體說,就是以大概念確定教學的邏輯,圍繞大概念搭建核心觀點框架,依托大概念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政治課要實現從知識點教學轉向學科大概念教學就必須明確大概念教學的實踐理路。1.解讀文本,提煉學科大概念。由知識點教學轉向大概念教學,教學中不再只是關注具體知識、技能的習得,而是聚焦指向學科本質的核心觀點。因此,提煉學科大概念成為大概念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提煉大概念不是簡單地從知識點中找出知識內容的重難點,而是從知識內容中萃取出核心觀點。學科大概念是相對的,可以是學科層面的,也可以是單元層面的,還可以是課時層面的,這些不同層級的大概念群構成了對事物本質認識的邏輯鏈條,成為知識的“凝結核”。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由核心觀點構成的主線而非由知識點和知識要素構成的主線。在提煉大概念時,究竟是從高位到低位的逐層分解,還是從低位到高位的逐層凝練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但要將某一層級的大概念放到大概念的邏輯框架中去認識。在某一課時內提煉學科大概念就是通過學科大概念“上掛下聯”,向上,以學科大概念聯結更上位的本課或本單元的大概念乃至課程大概念;向下,以學科大概念聯結下位的知識點及知識要素(其邏輯關系示意見圖2)。這些存在內在邏輯的大概念間形成一條教學主線,高位引領著教學。這樣,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就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由大概念形成的邏輯鏈條和不同層級大概念統整的知識內容,具體的知識內容也因為有了大概念的統領而具有了意義。圖2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為例,提煉出學科大概念,才能形成對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本質認知。我們將本課時教材文本放到第11課和第四單元中進行研讀,首先確定了本課的學科大概念:“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上位的本課大概念,我們又從本課時知識點中提煉出三個下位的課時大概念:1978年開始我國實施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促進了我國的全面發展;入世后,我國積極應對對外開放深入帶來的新的沖擊和挑戰,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在全球化遭遇挫折、單邊主義興起的背景下,我國需要采取新的措施,發展壯大自己,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通過這三個課時大概念的學習,學生懂得了國際形勢在不斷變化,從打開國門到加入世貿組織再到今天的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在不同的形勢下我國都積極參與;在對外開放中我們的角色在變化,從對外開放的“獲益者”發展到“既是受益者,更是貢獻者”,再到今天的“推動者”,在不同的角色下我國都積極參與;在對外開放的不同階段,我們調整政策措施,從“引進來”到“引進來走出去并重”到“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我們以不同方式積極參與。通過分析形勢變化、角色變化和措施變化,能使學生形成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深刻認識。由本課大概念往上,又有助于我們理解“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實施對外開放”這一更上位的單元大概念。大概念的學習要以具體知識點內容為支撐,為了理解這三個課時大概念,又需要由課時大概念向下,學習它們分別統領著的相應知識點內容:大概念1統領著我國基本國策的確定及其意義;大概念2統領著世貿組織的相關知識;大概念3統領著發展更高層次開放性經濟的措施。同樣是學習知識點,在大概念下學習知識點和單純地學習知識點是存在區別的。這種區別主要表現為大概念教學下,知識點是服從和服務于大概念的。通過學科大概念的“上掛下聯”能形成對我國積極參與對外經濟競爭與合作的本質認識。2.緊扣大概念,優選知識點內容。知識點表達的只是一個知識主題,而一個知識主題中會涉及眾多知識內容,知識點教學中對不同知識要素往往缺乏區分和優選或不知如何區分和優選,容易同等用力。大概念超越了具體知識,它關注和表達的是具體知識點及其要素背后的核心觀點和思想。形成學科大概念體系,根據學科大概念進行思考,這并不是說不需要理解知識點和知識要素,而是在確定了學科大概念后,以是否服務于大概念為優選知識的依據和標準。通過明確大概念和具體知識點內容的邏輯關系,將促進大概念形成的具體知識點內容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優選教學內容是為了依托較少的具有遷移價值的大概念更好地實現遷移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對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相對于知識點要素眾多,大概念要少得多,當我們聚焦于范圍較小的結構化大概念時,這些知識內容將通過大概念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大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成為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和表達的一種方式。例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的學習中,人大代表是一個知識點,它包含著諸多知識要素,如果將它作為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會圍繞人大代表的產生、任期、職權等分別設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而大概念教學下,我們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課時大概念來優選人大代表的知識內容:人民代表大會權力的行使有賴于人大代表積極有效地行使權利;只有人大代表的權利得以實現,國家權力機關才能充分而有效地發揮作用。由此,我們不是不分主次地圍繞人大代表的每一個知識要素逐一開展教學,而是從中優選出人大代表的權利這一知識要素來認識課時大概念。這并不意味著大概念教學中只對大概念開展教學,而是將大概念的學習放在優先位置,以大概念來優選知識點內容,實現知識要素服從大概念,大概念依托知識要素。3.圍繞大概念,設計學習活動。(1)以核心問題驅動大概念的學習通過對教材、課標的文本解讀梳理出學科大概念,并以學科大概念篩選出值得持久性理解的知識內容,這避免了教學聚焦知識的數量。圍繞篩選出的需要遷移的學科大概念和優選出的知識設計活動和情境,以大概念引領活動,這樣活動和情境才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避免了教學聚焦活動本身。知識點教學下,是“對知識做什么”的教學思路,以情境作為觀點生成的材料,是為了理解知識本身。大概念教學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轉向了“用知識做什么”,即轉向知識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什么問題。大概念是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在核心素養方向上的凝練與提升,大概念的學習是為了問題的解決,大概念的學習也始于問題,核心問題是大概念學習的有效驅動力。要發揮現實問題在大概念習得中的驅動力作用,需要用核心問題的方式將大概念表現出來。為此,我們在“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學中,設計了“移動支付向何處去”這一核心問題,并圍繞課時大概念設計了三個子議題。子議題1:刷臉與掃碼,誰更行?子議題2:高“顏值”是怎樣煉成的?子議題3:移動支付會停下“移動”的腳步嗎?作為核心問題的中心議題及其子議題成為驅動教學的明線。一方面,核心問題將大概念群整合成一個邏輯整體,使學習更聚焦;另一方面,核心問題驅動學生由淺入深地學概念。(2)以高階思維促進大概念的學習在知識點教學中,因為情境和問題力圖覆蓋所有知識內容,而知識內容中一些事實性知識和不具有遷移價值的知識是難以設計高階思維活動的,所以會出現問題多而思維水平低的情況,有些甚至是復述教材內容的知識再現性問題。而學科大概念教學中所涉及的是具有遷移價值、用來分析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核心知識,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設計指向高階思維的學習任務。同時,核心問題和子議題需要情境支撐,并非空泛地討論子議題,而這種情境是高階思維得以孕育的復雜情境。因此,在設計高質量的活動情境時,要關注大概念學習中學習任務所體現的思維活動水平。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為例,針對課時大概念1我們設計了某企業發展歷程之初,各方面都較為落后的情境。企業是引進技術還是自主開發,請闡述你的理由。通過這一學習活動,學生認識到引進技術是落后者迎頭趕上的有效措施。針對課時大概念2,我們設計了隨著企業從跟跑者成長為并跑者時,企業面臨國際貿易糾紛中的反傾銷指控的情境。作為公司法務部門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工作為公司應對反傾銷指控的決策提供參謀。學生在完成這一表現性任務中認識到作為公司法務部門應該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則,應該提供相關材料證明本企業沒有違背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從而為公司決策提供法律依據。針對課時大概念3,我們設計的活動如下:企業逐步成長為領跑者,這時候,企業面臨的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甚至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封殺。正方認為:面對封殺企業只能關起門來靠自己,走自主研發道路。反方認為:應繼續走對外開放的道路。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方參與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們認識到我們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核心技術要依靠自己,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關上對外開放的大門,而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開放,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為推動世界的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以上活動是對社會生活中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這一過程是一個以高階思維促進大概念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在大概念學習過程中有機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哲學思想方法的過程;也是一個消除學生認知困惑,促進學科觀點認同,進而實現價值觀念認同的過程,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應有之義。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深化要求我們從知識點教學轉向學科大概念教學。這不是簡單的一個語詞的變化,而是要求教學理念的變革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學科大概念教學并沒有否認知識點的作用,它尋求的是以大概念引領知識點,以知識點支撐大概念,通過學科大概念和知識點間的相互作用,實現對學科大概念的深度學習。從知識點教學走向學科大概念教學并不是素養導向教學的終點,只是邁出了素養導向教學的第一步,但它為邁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素養導向教學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高中政治課有趣閱讀教學研究
摘要:本文結合新課程教育理念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對怎樣引用趣味閱讀教學法構建高質量政治課堂進行深入探究。希望能夠為今后高中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有力參考,使各項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
關鍵詞:高中政治;有趣閱讀;教學研究
高中政治作為一門理論、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往往離不開良好閱讀能力的支持。高中政治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等諸多層面的理論知識,要想真正做到熟練掌握與靈活應用,需要學生認真閱讀、透徹理解,進而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因此,筆者認為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輕松、高效地掌握所學知識尤為重要。當前,很多政治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比較滯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有待提升。在課堂上,學生很少有閱讀探究的機會,難以實現對政治教材的透徹理解,這也是學生無法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師應帶領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關鍵點、對應詞等進行閱讀學習,延伸課堂內外知識,加強對知識重難點的準確把握與靈活應用。為了取得更理想的學習成果,教師應重視趣味性閱讀教學活動。
一、精心設計教學中的閱讀環節
首先,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微信、QQ群等路徑為學生布置教材內容、延伸知識的閱讀學習,為課中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學習、探究教材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講解《生活與哲學》一課前,教師讓學生收集中國古詩名句、典故,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古詩名句、典故激發其學習興趣,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高效、準確掌握。如針對矛盾的特殊性,學生就在課前閱讀學習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一古詩名句;而針對運動和規律這一知識點,學生則品讀詩句“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而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樣既有助于學習興趣與效果的提升,實現對原理的透徹理解,也能為課中各項教學活動的高效、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1]。其次,優化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獨立思考、閱讀學習的時間,創設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環境,吸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案例素材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透徹理解。例如,在講解哲學發展觀時,教師為學生提供《鄉愁》這一閱讀材料:“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在閱讀時搭配輕柔哀傷的音樂,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情感氛圍,并提出問題:兩岸為什么會有這一“愁”?要怎樣解決?讓學生一邊體味詩詞情感,一邊思考臺灣問題,了解臺灣問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于臺灣問題要選擇不同的解決政策。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習活動,既能幫助學生認知情感,樹立強烈的文化認同,也能充分凸顯其中蘊含的抽象哲學理論。在學生學習探究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編寫一則小論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知識與技能、思維與情感的升華,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以“泛”引趣,以“精”導趣,通過閱讀求實效
高中政治課認同素養教學策略
一、貼近生活,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政治認知
政治認知指學生從知識層面對政治認同所牽涉到的政治理論、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等進行學習、感悟和掌握。要讓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政治生活,從知識層面真正理解我國現行的政治理論、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科學性。第一,要基于實際,貼近生活,用事實說話,事理結合,有理有據。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許多舉世公認的重大成就。這些事實為政治教師進行政治認知教學提供了可看、可思、可悟的活生生的素材。高中政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設置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進家庭、進社區開展實地調查,通過參觀、座談、問卷等形式,在生活中觀察、收集素材,結合素材思考、感悟、檢驗相關政治認知知識,增強政治認知知識的可信度,為政治情感的建立奠定基礎。第二,要尊重并辯證地分析我國的客觀實際。政治教師既要正確傳遞我國政治理論、政治制度、政治道路的科學性和優越性,也要敢于直面我國政治建設方面的缺點與不足。通過正反面的對比、剖析,使學生了解我國政治建設的進程及存在的問題,明確我國政治建設的努力方向,為激發學生政治責任擔當和踐行政治行為奠定基礎。第三,要用接地氣的語言與方式進行政治認知教育。政治教師在進行政治認知教育過程中,如果不懂得、不善于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而是高高在上,進行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那么再好的理論和知識也難以入心入腦。政治教師要與時俱進,掌握時代的語言,用時代的語言闡述社會主義經典理論;要與學生同學習,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詮釋抽象的道理。政治認知需要灌輸,但這種灌輸是涓涓細流、水到渠成、接地氣的灌輸,而不是高高在上、你打我通、簡單粗暴的灌輸。高中政治教師要克服單純的知識傳輸,只告訴學生結論、結果,而忽視引導、剖析、生成。
二、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政治情感,形成堅定政治信仰
(一)理解學生的政治困惑,傾聽學生的政治訴求。政治信仰是伴隨著政治情感而油然而生的,情感的激發離不開尊重與滿足。讓學生建立政治情感,肯定和信任我國的政治理論、政治制度和政治道路,政治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的政治困惑,傾聽學生的政治訴求,讓學生在師生雙方平等交流過程中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例如,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中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單元,闡述我國的三大政治制度,凸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極其重要的切入點。但教材編寫抽象概括,理論性強,加上學生思想不成熟和認知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存在諸多困惑。有的學生認為,既然我國是多黨并存,而且堅持互相監督的原則,為什么我國不采用兩黨制或多黨制呢?如果教師回避或無視學生的這一困惑,開門見山地陳述和解析我國現行政黨制度的內容及其優越性,會讓學生覺得我國的政治學說好像是公式化的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知識堆積,很難讓學生深刻理解并相信,學生很大可能是知而不信,口是心非。如果教師能夠基于學生的困惑,設置話題,引導學生查找中外政黨制度的相關資料,展開對比分析或辯論,在學生自主探究中生成認知。這樣做既尊重學生的客觀需要,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又拓展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思考,在自主探究、平等交流過程中釋疑解惑、對比鑒別、澄清認識、消除困惑,引導學生樹立制度自信,認同黨的領導。(二)構建活動型課程,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政治認知是形成政治信仰的基礎,但政治信仰不是政治認知的自然結果。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具有政治認同素養的學生應認識和做到:認同我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對我國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所創造中華文化充滿自信;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自覺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作為自己基本的價值遵循,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就是說,政治信仰是個體將自己認可、贊同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和價值觀內化于心,成為自己價值取向的過程。在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多樣多變的新形勢下,這個過程離不開個體的辨別、感悟、選擇。基于以上認識,在培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構建活動型課程,立足豐富多彩的真實生活情境,設置學生可議樂議的議題,引導學生面對現實問題,要強化辨析,堅持在辨中質疑,在辨中解惑,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去偽存真,明辨是非,在自我體驗感悟中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自己的政治信仰。[3]
三、實踐體驗,升華政治情感,化為政治踐履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具有實踐性和參與性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這是培育政治認同素養要引導學生實踐體驗的理論依據。政治認同的達成是將基于正確的政治認知而樹立的政治信仰與信念外化為自覺的政治行為,也就是說政治認同的達成應該是信而行之、知行合一。因此,政治認同素養的培育不能僅僅滿足于政治認知教育和政治情感信仰的建立,還要激發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通過實踐體驗,升華政治情感,化為政治踐履。一是善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拓寬學生政治參與途徑。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如黨和政府官方網站、校園網、微信、QQ等,引導學生就黨和政府的決策、學校內部民主管理、校內黨團建設等建言獻策,通過親身的參與,體驗感悟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增強政治責任感。二是借助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實施,激發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當前已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強調完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并把綜合素質評價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將學生踐行政治參與的態度、行為表現、實踐效果等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根據考核結果,評出不同等次,對創新活動方式、行為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加分,形成激勵機制,激活學生政治踐履的熱情和創造性。三是做好現行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以及新版高中政治教材活動課內容的設計。可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設計,活動形式、實施方式可靈活多樣,活動過程由學生組織,活動效果由學生評價。四是建立興趣小組,模擬政治運作方式。由學生自由組合建立興趣小組,模擬人大代表提案、討論、選舉,模擬各類聽證會,模擬基層民主管理等。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有利于學生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有信仰的中國公民。在新一輪課改中,高中政治教師要堅持改革方向,不斷學習,落實立德樹人使命,引領學生認同正確的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走好人生道路。
透析新課程下怎樣上好高中政治課
摘要:長期以來,現行的中學政治課教學仍然處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軌道上.教師上課講空道理,交待知識要點,復習時學生背要點,考試時力爭一字不差地答要點.學生通過政治課學習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條,不知道它們在現實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覺得它們和現實是相矛盾的,是無用的東西,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怪有許多思想政治課教師喊出了“政治課沒法上了”的哀嘆。那么,新課程下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課呢?本文試加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政治課激發興趣
一、把握知識結合點
通過大量研究調查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抓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述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原則中的平等互利原則時要結合市場的一般特征和市場交易原則,這樣既可以復習以前的知識又能使學生真正了解這一原則,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好的效果。
二、設疑、解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徘徘”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講解我國的階級斗爭“社會主義時期,剝削階級在國已被消滅,但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并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的狀況時可以問學生這句話是否矛盾應怎樣理解,待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后再解答。一問一答,使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引起興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覺悟,這比平鋪直敘講理論更有峰回路轉之效。
-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案范文
- 下一篇:高中政治優秀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