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改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3:12: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課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課改
一、確立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體系
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課程改革。但我國的教育改革長期落后于經濟的改革和技術的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末,當我國經濟開始事實上的向市場體制過渡的時候,教育界發生的是向以往“17年教育”的轉向,教育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不是簡單的“機遇”的失落,而是根本“觀念”未跟上,我們的教育觀念依然被鎖定在那個正在過去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改革滯后,表現為課程改革的滯后和舉步維艱。
社會經濟在變革,科學技術在發展,教育及其重要載體——課程必須做出適應性的變革。因此,建立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科技時代的教育模式,就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十一學校從1993年開始了系統的育人模式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來安排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十一學校在教學中提倡“對話與交流”,主張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的追求”。教師的任務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要帶領學生走向知識;學生不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或限于被動,其學習效果大不一樣。為此,教學中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即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我們把滲透這種精神、蘊含這種理念的教學稱為主體性教學,這樣的教學課堂叫做主體性教學課堂或者主體性課堂。
二、“大單元四環節”主體性教學模式
“大單元四環節”教學模式是一種主體性教學模式,是在學科教學中實施的以“大知識單元”為“教學單元”進行的多環節、整體性教學設計,由自學自研、問難討論、教師精講、運用評價4個環節構成,表現為一種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多種學習方式綜合作用的教學過程。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就簡單地把它說成“四環節”主體性教學或者“四環節”教學。
高中課改會領導發言材料
同志們:
今日,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市普通高中課程變革工作大會,這是我市深化推進基本教育變革,促進基本教育科學發展,辦妥人民稱心教育歷程中的一次主要大會,剛才局長就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變革工作和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工作作了明確的部署和要求,但愿大家依照市上一致部署和要求,認真抓好落實,下面我談四點意見:
一、認清情勢,提高看法,加強做好課程變革工作的責任感和工作感
開國年來,特殊是變革開放年來,我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完成了基本教育的大跨越、大轉變。完成了九年任務教育的具體普及,完成了城鄉免費任務教育,用30年時間走完了興旺國家上百年才干完成的普及任務教育的過程,成為新期間黨和縣政府惠及民生的最大亮點;普通高中教育獲得長足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獲得分明提高,已基本完成了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幼兒教育走出低谷,辦園規劃不時擴展,保教質量不段提高;非凡教育出現出優越發展勢頭。基本教育的發展為提高全市人口本質做出了宏大奉獻。站在新的起點,面臨新的情勢,黨和國家對基本教育要求更高了,人民群眾對基本教育的期盼更高了。基本教育作為現代化人才培育的基本工程,要為落實科教興市戰略,推進“兩個加速”,完成人力資本強市服務;作為構建調和社會最主要民生問題之一,要完成“學有所教”,促進教育公道。一切這些都要求基本教育由外延發展轉向內在發展,由規劃發展轉向質量發展。深化變革,具體推進本質教育,為提高公民本質,為人的終生發展,為培育具有現代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才能的高本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奠基優越的基本,這是新期間我市基本教育的責任和工作地點。我們必然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入看法基本教育肩負的重擔,加強責任感和工作感。
(一)課程變革是深化推進本質教育,提高人才培育質量的關鍵環節和必定要求。
課程變革是基本教育變革的中心內容。課程是教育方針、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進程中的集中表現,反映國家意志,決定教育培育目的的完成。在常識經濟、科學技能高速發展,社會競爭、國際競爭日趨劇烈的今日,隨著中國國際化歷程和現代化措施的加速,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辦學形式下培育出來的人已難以順應時展的需求。綜觀世界,基本教育變革在全球范圍內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注重,個中,無不把課程變革放在突出地位。近年來,世界很多國家無論是反思本國教育的毛病,照樣確定教育發展的新目的和要求,往往都從基本教育課程變革動手,經過變革基本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育目的,改動人才培育形式,提高人才培育質量。
高中課改背景培養論文
摘要:新課改教材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方面做結構性的嘗試,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普遍認同。在歷史課的教學中,還應加強培養與中華文化傳統和民族復興相適應的時代新人新事,全方位地加強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培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環境中,培養興趣,完善人格,提高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歷史素養綜合能力
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歷史,歸根結底就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現實、現象的總結和歸納。而歷史知識既是總結過去所發生的種種現象的記錄,又是把握現在和創造未來的向導或參謀。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發展。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了解過去的歷史,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就不可能正確地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也就不能和諧地融入現代社會。可以說,歷史知識和歷史觀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要成為一名在學習、工作、家庭中都能正確處理好各方面關系的社會一分子,不可以沒有歷史素養。以史為鏡、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華民族以歷史悠久著稱于世,我們黨在領導革命隊伍推翻封建制度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再到與國際接軌實施市場經濟的今天,每一個重要舉措都十分重視借鑒國內外歷史的經驗;許多優秀人物在指導立身做人方面,也常常學習運用古人的成功經驗。可以說,中國歷史是豐富的寶庫,前人的經歷、經驗是寶貴的教科書。
一、讓學生走進歷史、對歷史產生興趣
多年來,高中歷史課普遍不受學生重視和喜愛,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因為歷史離我們現實生活過于久遠而枯燥無味,傳統教育模式的歷史課本所講的歷史知識總與我們很遠,總像板著面孔的老先生,是高高在上的、古板的堅固堡壘,讓人望而生畏;其二是,教育應試教育模式的結果,學生把學習歷史當做應付考試的任務,把積極地學習歷史知識以及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扼殺在單邊不對稱的教學環境中;其三是教學體系與政治意識形態扭曲了部分歷史真相,加上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使得歷史現象不能切合實際地與現代社會現象加以對照分析。沒有深入分析的現象就沒有繼續研究的興趣,也就沒有學習歷史的熱情。在改革開放近30年的今天,教育思想已經充分得到開放,各級政府以及學生和家長都對歷史知識對人的一生的作用有了正確認識,新課程教學大綱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糾正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在開放的、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歷史知識。為適應歷史新課程理念的教學,就必須徹底改變那種“只可遠觀,不可觸摸,無法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表面學習現象,縮短歷史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之間的距離感,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把歷史現象與現代社會現象有機地結合起來,變“嚴肅”、“干癟”的歷史為具有親和力、觸手可及、有益有趣、有生活、有實用價值的歷史本身,使學生由觸摸歷史、找尋歷史到對歷史產生興趣,探究歷史、學習歷史,再到感悟歷史、體會生存,最后化為智慧、學會生活、把握自我成長方向。
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使學生愿意主動接受歷史知識,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觸摸歷史,再將歷史知識賦予一定的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讓知識獲得過程與生命提升過程相一致,使歷史這一過去的生活與學生當前的生活及未來的生活有形有色地連接起來。歷史是一幅有血有肉、豐富感人的畫卷,通過觸摸,讓歷史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通過觸摸,讓歷史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悟歷史、體會生存的價值,最后化為智慧、學會生活,形成不同客體學生的人生價值觀。
高中課改探討論文
一、確立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體系
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課程改革。但我國的教育改革長期落后于經濟的改革和技術的發展。在上世紀70年代末,當我國經濟開始事實上的向市場體制過渡的時候,教育界發生的是向以往“17年教育”的轉向,教育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不是簡單的“機遇”的失落,而是根本“觀念”未跟上,我們的教育觀念依然被鎖定在那個正在過去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改革滯后,表現為課程改革的滯后和舉步維艱。
社會經濟在變革,科學技術在發展,教育及其重要載體——課程必須做出適應性的變革。因此,建立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高科技時代的教育模式,就成為我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十一學校從1993年開始了系統的育人模式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來安排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學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任。十一學校在教學中提倡“對話與交流”,主張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對解決問題的追求”。教師的任務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而是要帶領學生走向知識;學生不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學生學習的主動或限于被動,其學習效果大不一樣。為此,教學中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即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我們把滲透這種精神、蘊含這種理念的教學稱為主體性教學,這樣的教學課堂叫做主體性教學課堂或者主體性課堂。
二、“大單元四環節”主體性教學模式
“大單元四環節”教學模式是一種主體性教學模式,是在學科教學中實施的以“大知識單元”為“教學單元”進行的多環節、整體性教學設計,由自學自研、問難討論、教師精講、運用評價4個環節構成,表現為一種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多種學習方式綜合作用的教學過程。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就簡單地把它說成“四環節”主體性教學或者“四環節”教學。
副市長在高中課改會發言
同志們
一、認清形勢。增強做好課程改革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現了基礎教育的大跨越、大變化。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用3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能完成的普及義務教育的歷程,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惠及民生的最大亮點;普通高中教育得到長足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得到明顯提高,已基本實現了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幼兒教育走出低谷,辦園規模不斷擴大,保教質量不段提高;特殊教育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基礎教育的發展為提高全市人口素質做出了巨大貢獻。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形勢,黨和國家對基礎教育要求更高了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期盼更高了基礎教育作為現代化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要為落實科教興市戰略,推進“兩個加快”實現人力資源強市服務;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民生問題之一,要實現“學有所教”促進教育公平。所有這些都要求基礎教育由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由規模發展轉向質量發展。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提高公民素質,為人的終生發展,為培養具有現代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這是新時期我市基礎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所在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基礎教育肩負的重任,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和必然要求。一課程改革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是教育方針、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集中體現。決定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知識經濟、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反映國家意志。社會競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辦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已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綜觀世界,基礎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無不把課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無論是反思本國教育的弊端,還是確定教育發展的新目標和要求,往往都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入手,通過改革基礎教育課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改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普通高中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國民教育。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織部分,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這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就是按照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適應時代的需要,對課程結構、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管理制度以及考試評價制度進行的改革,強調課程的功能,從注重傳授知識轉變到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更加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多樣發展的需求。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對提高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創新人才,增強綜合競爭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所以,首先要樹立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上的統一要求下,不斷地創造條件,堅定不移地推進我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主動應對、大膽實踐,早準備、早應對、早主動。
新課改對高中歷史教育的挑戰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傳統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產生了強烈的沖擊。新課程改革極大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給課堂教學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課程改革中教材內容的豐富與教學課時的有限形成突出的矛盾,如何有效地調和矛盾,是新課改面臨的挑戰,也是能明顯提升教學質量的基于。本文通過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育的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思路,以期為高中歷史新課改的順利實施及改進提出有貢獻性的意見與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育;挑戰
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中歷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都將面臨著挑戰。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傳統歷史教材按照通史模式,以時間為軸,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的傳統排列順序。新課改下的歷史教材編寫按照經濟史、政治史、文化史三條主線為必修模板,并增加了數個選修教材,加強了歷史的內在聯系性。這樣的教材編排為歷史教學帶來了極大挑戰,也為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轉變方法,轉變思路,做好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是高中一線教師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的問題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具體如學科知識拓寬、教學方法改進、初高中課程相互滲透以及課堂教學方法的改變等。
(一)學科知識拓寬
高中政治新課改教學研究
摘要:與傳統的政治課相比,經過新課改后的高中政治課在教學模式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不斷突顯新的教學理念,即: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使學生回歸生活。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改變傳統的教學經驗,使新課改后的教學任務更好地完成。下邊談談高中政治新課改教學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享。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教學方法
1如何開展全新的政治教學
1.1運用全新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工作: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上課是汲取知識的主要活動,是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學科知識的主動構建者。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一些教師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認為只有“討論”才叫課改,只有“合作”才叫轉變觀念,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和認知規律,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比如,有的問題討論難度較大,學生無話可說;有的又太簡單,學生不屑一顧;有的討論時間不夠,學生剛進入主題就被拖回來……雖然討論熱熱鬧鬧,但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使課堂難以駕馭,教學任務難完成,學生學習效果不理想。其實,采用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具有實效性。若是嘩眾取寵,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就難以形成。
1.2提高備課質量,做到有備無患:對于一堂課而言,在確立了正確的課時教學目標之后,面臨的就是如何通過科學施教完成教學目標的問題。而要絕大多數學生能有效地達到課時目標的要求,須有一個合理的、科學的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方法,這就需要對每堂課要作出精心設計。一備教材。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是“能力是知識的靈活運用”,所以學好政治學科必須從基礎知識入手,以提高能力為目標。在備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應該知道哪些知識點是必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的,哪些知識點是應該讓學生深刻理解的,還有哪些知識點是應該讓學生基本了解的,只有底碼清楚,才可以使教學有的放矢,從而實現用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收獲的目的。二備教法。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要將例子創新的運用,才能獲得最大的效果。在備課時注重教法的創新,力求上出一節有自己風格特色的好課。在教學過程中,善用啟發式進行教學,由淺入深,層層誘導,最后讓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從學生的口中得出,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三備學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了解孩子,就談不上教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注意設計與學生間的交流,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規律及興趣愛好,要知道學生作為群體的共性和當前學生的個性,做到及時發現他們的疑難困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
1.3注重動態過程,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新課改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學評價應堅持“多維度”標準,從不同的視角、層面進行評價。學校應圍繞“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宗旨,科學設計教學評價標準,切實改變以單純考核學生的知識積累的做法,要全面、客觀地記錄描述高中學生政治素質發展的動態過程,可以采取談話觀察、描述性評語、個人成長記錄等更為靈活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如“學生的溝通、合作、表達能力,搜索與篩選社會信息、辨識社會現象、透視社會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等”給予適當的合理的評價。
高中語文新課改教學研究
一、高中語文新課改基本教學方法的構想
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這是實施高中語文新課改基本教學方法的目的。語文新課改的依托是導學練,教學方法的構想是完美的,但具體實施起來,很難操作,除了教師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外,還要有一個在課堂上指導學生活動的依托,于是導學練便產生了,導學練不僅是老師教學的依據,還是學生自學的方向。具體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出示的是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告訴學生本節課需要學什么,掌握什么,重難點是什么;第二部分導學過程,即告訴學生自學探究完成哪些任務,合作交流哪些問題;第三部分鞏固提高是對學生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檢測;第四部分是收獲與困惑,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如學到什么,還有哪些困惑,這些困惑就是下節課教師備課時應注意的問題。
二、分組學習是高中語文新課改基本教學方法的前提
分組學習,是在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互,形成互助分享的學習場。分組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即根據學生的男女性別、個性特征、能力強弱的差異進行分組,并考慮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學生性格、脾氣等的不同。因為每個小組內成員都是異質的,所以連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級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小組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具體到我班,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把全班分為兩大組,男生女生各一組,然后按學習成績編號,每一號六人,再由事先選出來的小組長從各號中挑選一人作為組員,組長是幾號,就不再在幾號中挑選組員,這樣全班共四十八人,分為八個小組,每組有四個男生,兩個女生。各組對面而坐,便于小組討論。這樣分組基本上做到一碗水端平,也給每個組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為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奠定基礎。
三、課堂環節是高中語文新課改基本教學方法的實施
1.自學探究。課前把導學練發給學生,然后由小組長帶領全組獨立完成,教師只從方法上給予指導。就語文學科來說,導學練的自學探究這一塊,內容比較簡單,就是每一課的生字、解詞、文學常識、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等。學生大多在自習課上就能完成這個任務。在自學過程中,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起到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自主學習興趣、調整學習狀態、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作用。教師可根據各學科的特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育對象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并根據新舊知識的結合點,精心設置情境問題,設計導入語。可利用教具、圖片、多媒體等創設情境,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高中政治新課改理念貫徹思考3篇
第一篇
一、新課改的特點和理念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新時代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這綜合素質,已經超越了單一技能的范疇,強調德智體三方面的統一和綜合。政治教育則側重智,體現在加強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飛速的時代,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斷的探索、更新和發展。新課改的目的是為了建立起符合當下素質教育的要求和課程的體系。相比之下,新課改有如下方面的特點: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尊崇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地位,不再盲目地死記硬背;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密切聯系生活與社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避免“本本教育”而脫離社會地方發展;重視過程的重要性,最終成績影響著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從而使得學生可能對知識的理解不能通徹。而對過程的重視,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清新的感受,活化知識。
二、高中政治教育新途徑探索的必要性
社會在不斷發展,伴隨著國情的需要,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于政治生活的參與也在日益的推廣和深入。政治的發展離不開經濟、道德、法律、宗教等社會現象。一個真正負責的教育,是對學生全面、自主的發展的教育。高中教育面臨的不再是少數精英人士的教育,而是廣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的教育。它也不只是以送學生上大學為目的,因為還有一部分未考上大學的青年直接面向了社會。所以,高中政治的教育對學生在日后社會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志向,愿望,意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自身思想的判斷。現代社會日新月異,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加強,積極向上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環境的發展。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取決于良好的人文環境。心靈純凈了,心態才會樂觀積極。此外,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傳統教育的理念未得到根本意義上的改變,部分學校、老師固守傳統教學思想,導致學生興趣低落,根本沒有達到育人的效果。所以,高中政治的教育探討和改革刻不容緩。
三、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育探索
高中語文在課改中的課堂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時代變遷的日新月異,新課程改革也隨之全面展開,各級學校都應課改之風進行了大規模而卓有成效的革新教學。高中學校的改革尤為顯著。本文就新課改下高中語文的課堂教學從教學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性改變及新課改帶給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思考。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因新時代的需要,社會發展對未來人才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教育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是對學生人文素質、語言水平、寫作能力的提升性培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代教育需求,新課程改革正全方位帶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往更優秀、更全面、更創新的方向發展。
一、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教學結構的優化
1、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主觀的“灌輸式”講課,學生在下面強制性地被動聽課。在教師進行機械式地多次重復灌輸式重復下,學生雖然基本上記住了課堂內容,但是很快就忘了。于是,教師又繼續進行機械式重復,如此枯燥的循環下去。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從主體的角色,轉變為啟迪者、引導者、幫助者與評估者,具體教師先啟發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再加以技巧性的引導,使學生自主自發地進行重復性學習后,融會貫通地理解并吸收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