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7 01:43: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改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鎮稅改工作思考
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讓農民群眾吃了定心丸,也給鄉鎮干部提出了新的課題。農業減稅,農民減負,過去常常以催糧要款為主要任務的鄉鎮干部,現在是不是工作量減輕或無事可干,甚至下崗?筆者認為,恰恰相反,當前鄉鎮干部服務基層的擔子更重了,要干的事更多了,核心問題是如何轉變政府職能和干部作風,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改變領導方式和干部工作方式,使鄉鎮干部真正從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利益出發,扎實有效地解決好"三農"問題。
一、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改變領導方式,提高決策水平。目前,大部分鄉鎮領導還是沿用"任務下到鄉鎮,單靠行政命令"等老一套領導方法和工作模式,不學習,不調查,不研究,嚴重影響科學決策的正確性和實效性。因此,鄉鎮領導要從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入手,充分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加強政治、經濟、科技、法律等知識學習,做到學而有思、學而有進、學而有行,努力成為勤奮學習、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模范,勇于實踐、銳意創新的模范。鄉鎮領導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全面了解情況,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堅持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充分調動班子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領導班子成員之間要和睦共處,坦誠相待,對各自分管的工作,都應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依靠民主集中制來保證科學決策。
二、轉變政府職能,其次要改進工作作風,增強服務意識。要積極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要把"服務"作為經濟發展的"生命線"來抓,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為突破口,教育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員在思想觀念上實現從"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轉變,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真正把自己擺到既是人民的公務員,更是群眾的服務員上來。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拓寬服務領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按照"群眾致富、政府服務"的原則,圍繞一家一戶或廠礦企業辦不了或辦不好的事情,抓好生產、生活、環境等各個環節,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連心橋。要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市場、資金、人才等服務體系建設,用優質、高效的服務促進鄉域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三、轉變政府職能,再次要加強村民自治,變"被動"為"主動"。目前,部分村還未真正走上村民自治的道路,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意識,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等民主程度化不高。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工作仍然實行大包大攬,而不是指導、支持和幫助。村委會習慣于聽從鄉鎮政府的指示命令,工作上一味地依賴政府,村委會的自我管理化、民主決策化、工作主動性等未表現出來,村民自治的作用未得到真實發揮。針對這一現狀及稅改后村大面廣村干部職數少的實際,村委會要切實完善村民自治,要認真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著眼于發揮村民自治的政治優勢,不斷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保證農民在基層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事務中當家做主;著眼于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規范村內重大事務的民主決策和管理程序,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基礎。重點建立四個方面的制度:一是村委會工作與管理制度。如村委會年度工作計劃、村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向村民報告工作制度,村民民主評議村干部制度。二是村民會議制度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代表會議研究村上重大事項,民主監督和民主理財小組,每年至少兩次審理村務公開內容。三是建立村務管理和村務公開制度。四是建立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把村中各種組織的責任及任務、村民個人的權利和義務,村干部的行為準則、環境保護、公共衛生、鄰里關系、尊老愛幼等做出一一規定,共同遵守。這些制度的建立和實行,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四、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于農民增收。如何引導農民增收,是擺在鄉鎮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稅改后鄉鎮工作的第一要務。結合本地實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精心培育五大綠色產業。黃姜產業通過實施規范化種植,提高皂素含量和產量;烤煙產業主攻科技,提高質量;蠶桑產業要加強技術培訓,推進老劣桑改良,改進蠶室蠶具,努力提高張產與繭質;畜牧業要引進優良品種,加強專業村建設,實施規模發展;林特產業要結合退耕還林,以木瓜為主導品種,擴大基地規模。二是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執行嚴格的耕地制度,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和建設,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堅決杜絕違法批地、占地和濫用耕地等行為發生。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改造中低產農田,抓好土地復墾,加速糧食品種改良,穩定擴大種糧面積,提高糧食單產和質量。三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要充分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充裕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勞務信息、技能培訓、勞務市場、組織協調服務四大體系建設,不斷擴大勞務輸出的層次和規模,拓展勞務輸出的領域和空間,做大做強勞務產業,大力發展勞動經濟。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不斷加強鄉村公路、引水工程、通訊、農電、能源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改變生存條件,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稅改后,鄉鎮干部雖然不再忙于催糧要款工作,但政府職能的確需要轉變,為民服務意識需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的經濟發展、生存條件改善、社會穩定、計劃生育、社會公益事業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要鄉鎮基層干部去指導、去完成。這就需要鄉鎮干部不僅具有多科知識、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和較強的工作能力,更要具有較強的為民服務意識和工作責任心,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群眾需要視為第一信號,切實把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護好、實現好。
改稅內涵分析論文
費改稅作為我國財稅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是,由于認識上的不一致,“以稅代費”、“費改稅”、“清費立稅”在各種報紙和文件中常常混用,用詞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內涵,進而影響改革的進程和效果,因此有必要搞清費改稅的科學內涵。
費改稅并非完全的以稅代費
首先,稅、費性質不同,分別蘊含著各自不同的質的規定性。稅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遵循“有支付能力原則”,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而費是政府部門依據權力,在提供各種公益性質的公共服務時收取的成本補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補充形式,遵循“誰受益誰支付”原則,具有靈活性、補償性。由此可見,稅、費屬于同本不同源的兩種財政收入形式。
其次,稅、費分別屬于市場經濟中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形式。眾所周知,價格機制是競爭市場中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但是,價格機制不是萬能的,對于公共品、準公共品無力進行有效配置,這是由公共品消費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準公共品消費的局部公共性和局部排他性決定的。由于稅收具有三性,在公共品的消費中可以有效的排除“免費搭車”行為,因而在競爭市場失靈情況下,稅收則成為價格的有效替代物。而準公共品消費的局部公共性和局部排他性,表明對準公共品產權的界定成本在一定范圍內較小,然而超過一定的“閥值”,則交易成本十分昂貴,故其適合運用收費方式進行配置才是有效的。由此可見,在市場經濟中,稅費是不可缺少的兩種資源配置形式,二者在各自的范圍內都具有調節功能。但是調節的范圍、程度又有區別。稅收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具有普遍性,而費作為行政事業單位提供某種特殊服務所獲得的報酬,其調節范圍有限。另外,費還具有調節準公共品的供求關系、緩解擁擠、消除污染等特殊功能,這是稅收所不具備的。正如日本山田浩之教授所說的,高速公路不宜免費使用,否則高速公路可能比普通公路更擁擠。
最后,建國以來,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計劃經濟時期,各項收費(包括基金)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很小,大約為10%以下,是預算內的補充,調節作用非常有限。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簡政放權改革,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央對地方只給政策不給錢,由各地區自求平衡,因此,各地相應地出臺了一系列的收費政策。繼而實行“財政包干,結余留用”的財政管理辦法,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地方建設和養人的開支壓力增大,為解燃眉之急,只好不斷開收費口子,才釀成今天的收費過多過濫的局面。應當承認當前收費中存在許多嚴重問題,但是不能因為收費中存在嚴重的問題而完全否定收費本身的積極作用。改革開放20多年來,費的存在對于我國經濟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例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地方基礎設施、公共事業超歷史的發展,上萬公里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如果沒有公路收費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目前絕大部分收費已在地方政府控制之下,各有專項用途,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資金來源的重要支柱。
綜上所述,稅費雖同屬于國家財政收入形式,但性質不同、功能各異,兩者不能互相替代,同時應該認識到合理的收費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因此,費改稅絕不等于完全的以稅代費。
農村稅改費試點講話
同志們:
今天這次會議,主要是動員和部署我市的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前面,我們傳達了中央、省上關于這次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精神,寶真同志作了全面動員部署,希望大家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再強調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農村稅費改革的重大意義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是我們黨歷來都十分重視的問題。****講:“農業興,百業興;農民富,國家富;農村穩,天下穩。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穩定,我們就能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從全國看,當前農民增收正處在一個比較困難的時期。隨著****政策的逐步到位,農業基礎地位將經受嚴峻的考驗。如果農民的收入上不去,負擔又降不下來,不僅會嚴重損害農民的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而且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動搖我們黨的執政基礎。這次農村稅費改革,是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繼和實行家庭承包經營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中央、國務院為加強農業基礎,保護農民利益,維護農村穩定而采取的一項重大決策。這對規范農村稅費制度,從根本上治理對農民的各種亂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鞏固農村基層政權,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農村社會長期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了確保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中央提出了“積極穩妥,量力而行,分步實施”的原則。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去年全國的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進一步擴大改革試點積累了經驗。國家把我省列入今年擴大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16個省份內,這是我省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為了切實做好這項工作,省上決定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并專門召開了廣播電視動員大會。從我市來看,盡管農民負擔低于5%,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360余元,處于全省第二位,但近幾年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也就是說,我市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進一步拉大,農民增收緩慢已成為影響我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一個突出問題。如何用一種全新模式發展我市三個鄉的農村經濟,省上領導寄予了極大關注。因此,我們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真學習中央文件精神,深刻認識這次稅費改革的重大意義,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上精神的上來,統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具體部署上來,切實把這項安民心、順民意的工作抓緊抓好。
二、統籌安排,努力做到“三個確保”
中央明確要求,這次稅費改革要確保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不反彈,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正常需要。能不能做到這“三個確保”,是衡量我們農村稅費改革是不是搞好了的重要標志。因此,我們一定要統籌安排,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要看到這次農村稅費改革,不僅是國家與農民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也是涉及到農村上層建筑的重要變革,不僅僅是拿掉三提五統,換成三稅附加,更為突出和艱巨的是要在鄉鎮、村組管理體制和教育布局等方面有實質性的動作。我們在進行這項工作時,一定要按照中央“必須相應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農村教育改革和政府公共支出改革等相關配套改革”的要求,把農村稅費改革同鄉鎮機構改革結合起來,同轉變政府職能結合起來,同調整農村教育布局結合起來,同調整農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結合起來。抓住鄉改鎮的機遇,精簡鄉鎮機構,合理控制人員編制,壓縮鄉村干部,優化教師隊伍,努力節減開支,下決心把農村稅費改革搞好,搞成功。
營業稅改增值稅法律價值分析
摘要:中國政府推行的營業稅向增值稅的改革,是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與稅法改革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典型案例。營改增的推行表明了法在經濟、社會中的法律工具價值,此過程也積累了全面法制改革所需要的經驗,當然營改增的法律工具運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尚待實踐與改革來做出解答。
關鍵詞:營業稅;增值稅;法律價值
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改革(以下簡稱“營改增”),作為中國經濟改革跨入新階段的一項重要工程,是新形勢下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僅具有重要經濟、政治、社會意義,同時,還具有相當重要的法律意義。
一、經濟與法關系
政治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領域的改變會導致其他領域的變革,如社會消費觀念、社會消費結構等。反之,現實社會中某領域發生的改變也會逆向傳遞到經濟領域,例如消費觀念的改變會使得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進而推動產業調整。經濟領域的改革、改變導致法律的改革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例如,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于1979年通過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隨著非公經濟的不斷發展,為了規范與調整這一社會關系,國家又先后頒布了《私營企業暫行條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以及其他有關配套法規,為公司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最終于1993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在這一過程中,非公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變量的積累,如與非公經濟相關的思想、法律規范、社會結構等變量不斷積累,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會明顯地顯示出來,直至1993年達到其質變點。社會經濟的不斷變革發展,意味著此時公司法的產生已水到渠成,于是便產生了公司法。當然為一種因現實而產生,并以調整現實為出發點的社會規范,法必然是要訴諸實踐,最終作用于社會。既然法是在其本身所蘊含的價值的指導下所設立的,它必定處處都體現著這種價值,在實踐之時也必然要體現,并將其注入社會,這僅僅是其對外抽象作用的一部分,法也同樣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具體地進行著宏觀調控,影響著社會。例如國家為保護本國產業,通常會相應地制定關稅、扶持措施,這些規定就會對這些領域產生一定的影響。當法具體地作用于基礎經濟領域時,法就完成了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1]
二、中國稅法變革與經濟的互動關系
稅改新政稅務會計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在國家“金稅三期”大數據背景下,特別是2019年3月1日起上線的“金三并庫”,稅務機關通過掌握的海量數據對納稅人實行數據管稅,對稅收征管更加規范化和智能化,企業領導也越來越重視稅收風險。隨著稅制的不斷改革,如何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綜合型財稅人才,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要著重思考的問題。本文分析目前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等方面進行改革探討。
【關鍵詞】稅務會計;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稅務會計是高職會計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會計職業素養、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能全面了解企業涉稅業務發生原貌、熟悉稅務會計崗位工作環境、職責、工作任務及其流程,能夠熟練掌握企業在實務工作中相關會計核算、稅務事務管理和各種納稅申報和完稅處理等涉稅業務處理技能,具備有一定的納稅風險控制能力。本文從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計高職稅務會計課程的改革。
1高職稅務會計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1.1稅改新政頻頻,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近年來財稅新政日新月異,從2016年5月1日起實行的全面“營改增”政策,2018年1月1日起開征環保稅,2019年1月1日新個稅法的全面實施,2019年4月1日起將我國增值稅稅率從16%、10%、6%、0%調整成新的稅率13%、9%、6%、0%。2018年8月31日,關于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通過,免征額調整為每月5000元,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最新免征額和稅率,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新個稅法……稅改新政不斷變化,但是當年學期征訂的稅收教材中并沒有這些方面內容或者相關政策的更新,教材的修訂速度滯后于稅收政策的變革,給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1.2授課內容與實務工作內容脫節。企業涉稅業務工作流程包括:日常購買和繳銷發票,開具銷售發票;收到并復核外來發票,并根據各類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賬;月末按照本月發生的涉稅業務根據記賬憑證和會計賬簿上的信息,正確的計算本月的應納稅額;次月初,登錄稅務局網上申報系統填寫納稅申報表,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納稅申報及繳納稅款工作。這是企業完整的工作業務流程,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在進行稅務會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時,往往未按照企業實際工作內容和業務流程去授課,只是分別去教授各個稅種的概念、應納稅額的計算和繳納,在授課過程中對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稅收風險管理、稅收籌劃、稅收征管理法和稅收違法責任等內容很少涉及,授課內容不全面,學生接收的知識沒有形成系統化,綜合運用能力差。1.3授課課時少,教學方法單一。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稅務會計課程總課時較少,有些學校甚至只開出32個課時量,稅務會計課程內容非常多,包括了我國現行的18個稅種,近年來稅改新政不斷,企業對稅務會計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課時量過少,使得教師在授課時往往只是點到即止,只能挑選一些重要的如增值稅、消費稅和所得稅來講解,而其他稅種只能簡單學習或讓學生課后自學,這些導致學生學習的難度增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影響了學生對稅收知識的系統化學習。教學方法單一也是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很大問題。由于課時較少,影響了教師授課的發揮,目前大多數教師采用的都是傳統的理論講授方法,主要依賴教材,圍繞教材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稅法知識比較抽象,這種授課方式,學生很難去理解內容,只能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1.4實踐教學不夠。大多數高職院校側重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不夠,稅務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企業完整業務工作過程,需要將涉稅業務溶入其中,也就是需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課時少、學校實訓條件不足等原因,使得實踐教學無法展開,學生雖然掌握了理論,會計算稅款和填申報表,但是對實際工作中發票的識別、費用的報銷等,不知道如何入手,也不知如何獲取有效的財務信息,這會對學生將來就業造成很大的阻礙。1.5師資結構不合理。目前,高職院校教授稅務會計課程的大部分是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和企業實踐經驗。年輕教師業務能力不足,只能依賴教材,運用單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來講授課程,導致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不高,并且很難去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年輕教師沒有企業的實踐經驗,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企業兼職教師引入不足,我們培養的學生將來是要到企業一線去工作的,企業兼職教師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能更好的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并且有利于與本校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2對高職稅務會計教學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營業稅改增值稅后建筑企業稅收籌劃對策
摘要:營業稅改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稅制改革的全面實施,對建筑企業稅收籌劃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企業面臨許多新挑戰。做好稅收籌劃工作,能幫助建筑企業更好地應對營改增帶來的新變化,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降低稅負,提高經濟效益。文章從稅收籌劃的概念出發,闡述了稅收籌劃的特征,分析了營改增對建筑企業稅收籌劃造成的影響,并對建筑企業營改增后的稅收籌劃對策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稅收籌劃
營業稅改增值稅簡稱營改增,指以前繳納營業稅的應稅項目改成繳納增值稅。營改增的最大特點是減少重復征稅,可以促使社會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企業降低稅負。其產生的影響在各行業和領域均有體現,各行各業開始順應營改增的要求進行調整。在新的發展環境下,建筑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調整稅收籌劃策略,在規避稅務風險、減輕稅負的同時,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為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稅收籌劃概述
1.1稅收籌劃的概念
稅收籌劃是企業依照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實施經營活動前,制訂科學的納稅方案,從整體層面合理、合法地降低稅負。稅收籌劃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稅負最輕、企業價值最大化、稅后利潤最大化等,不能單純將其看作稅負最輕。
農業稅改分析論文
一、*市農業稅制改革基本情況
*市于20*年取消農業特產稅,2004年開始農業稅減半征收,2005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十五期間,特別是自20*年以來,由于嚴格執行國家農業稅收政策,農業稅收逐年遞減,其中20*年實現7738萬元,2004年實現3527萬元,2005年為零。
十五期間,*市大力加強支持“三農”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元,成為歷史上最多的一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92.3億元,增長9.2%,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3.3萬畝,畝產397.6公斤,糧食總產量達64.9萬噸,同比增長30.6%。2005年,全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達1*.3億元,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48.2億元,同比增長8.3%。*市已全部免除農業稅及附加,全部免收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全部免征集貿市場管理費,農村實現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求助”。
二、農業稅制改革帶來的積極影響及財政金融支農情況
1.減輕了農民負擔,有利于農村經濟穩定和發展
以*市墾利縣2004年的情況來測算,取消農業稅直接減少農民負擔1000萬元,取消農業特產稅減負600萬元,僅此兩項全縣農民人均減負65.3元。同時取消農業稅后,相繼取消了“兩工”(勞動義務工和積累工),一部分集體經濟發展較好村的農民實現了零負擔。隨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再加上糧食直補等激勵政策,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大量荒蕪的土地被開墾種上了作物,農村承包土地的地價大幅攀升。
“營改增”對旅游產業稅負的影響
摘要:旅游產業在營改增方面的新政策,對于降低企業稅負,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有了很大成效。本文分析營改增的稅率、計稅依據等方面對于旅游產業稅負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供業內人士探討交流,為促進我國旅游產業良好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營改增;旅游產業;稅負
2012年開始在上海等地試點將營業稅改為征增值稅,2016年全面實施營改增。稅改范圍涉及廣泛,包括金融、建筑、房地產等行業。旅游產業恰好是生活服務產業的一部分,能夠得到這次發展的良機。由于旅游業是為游客提供交通、住宿、游覽等一系列的綜合性服務,涉及范圍極廣,所以這次稅改對我國的旅游業有較大影響。
一、旅游產業營改增的背景分析
作為國家和地方認可的綠色產業,旅游產業是一個低耗能的服務產業。人們生活質量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日益提高,對于生活的享受也更加豐富,旅游也變得空前時尚,這也是近年來旅游業不斷發展興榮的原因之一。而在營改增之前,旅游產業征收的是以企業營業額為依據的營業稅,造成了重復征收,企業稅負嚴重的現象,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桎梏。在營改增之后,將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稅負,還可以有效促進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
二、旅游產業營改增的必要性
“營改增”下企業稅務內部控制
一、“營改增”的解析和實施“營改增”的原因
(一)“營改增”解析“營改增”簡單來說就是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營改增”是國家財稅局在2011年11月16日提出來的,試推行時間從2012年1月1日在上海開始。“營改增”的一大特點是加入了11%和6%兩種稅率,對原有稅率進行了補充。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成本會有所減少,影響企業稅負,進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二)實施“營改增”的原因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與全球經濟聯系緊密的國家,為了順應時展潮流,稅制改革顯得尤為必要。原有營業稅稅制規定,有諸多弊端,營業稅主要是根據營業額進行征稅,重復征稅情況嚴重。另外大多數企業購買的應稅勞務不能進行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利于企業長久穩定發展。增值稅能有效避免重復征稅,提高稅額計算的準確性。結合以上因素,實施“營改增”是稅制改革的必然。
二、“營改增”后企業稅務內部控制的挑戰分析
(一)企業內部不同部門聯系增多以及稅企聯系緊密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行,使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另外企業和稅務局之間也建立了有效的溝通。“營改增”政策的施行,影響著企業未來的發展。企業需要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辦事,有效加強企業內部機構間的有效聯系。另外稅務局在“營改增”政策下,需要了解企業的財務核算情況,以此核實企業繳稅是否符合相關政策規定,有沒有存在違法行為。對于企業來說,迫切需要和稅務局建立良好關系,減少彼此之間的矛盾,促使稅務機關給予企業更多合理的幫助,使企業全面了解國家政策法規和提高業務能力。(二)企業稅務內控風險增加“營改增”后,企業面臨著政策和財務風險。自“營改增”政策實施,國家稅收征管更加嚴格,涉及的方面有所增加,比如:納稅人有小規模納稅人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區別,小規模納稅人主要采用簡易征收方法,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進項稅可抵扣,并且需要及時進行進項發票的認證,否則過期不能抵扣。對于企業來說,需要足夠重視“營改增”政策并嚴格遵守,要不然稍不注意就會加大稅務風險,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另外隨著國家對稅收政策的調整,加大了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難度。(三)“營改增”后企業稅務內控要求更高“營改增”后,企業稅務內部控制工作更加有難度,企業領導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缺乏新型管理理念,缺乏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具體可操作的流程,對稅務內控沒有充足的認識,不知道怎樣有效的進行稅務內部控制。另外“營改增”后,企業一般納稅人需要繳納增值稅,增值稅的計算涉及復雜的核算,特別是進項稅的相關抵扣情況。會計核算難度加大,需要企業財務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和素質能力。相關財務人員一旦在工作中出現差錯,就會對企業造成影響。(四)“營改增”后企業稅務內外環境的變化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企業要交的稅種和主管稅務部門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同時還涉及較為復雜的稅收政策。對企業來說,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好稅務內控工作,企業不同部門之間需要建立有效溝通聯系,協助財務部門做好繳稅工作。另外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其他企業,對增值稅進項稅和銷項稅的具體情況都有影響,也要求企業財務人員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能夠應對“營改增”后企業稅控出現的問題并加以解決。(五)“營改增”后企業稅務內控監查力度提高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之后,企業關于繳稅的內容涉及諸多細小的劃分,就需要企業全面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加大稅務的內部控制力度,確保企業稅務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對于稅務機關來說,在“營改增”政策下,會加大對增值稅發票的管理,加大了監督檢查力度,對企業來說,更是新的挑戰,如何更好的管理發票,在一定程度影響稅務內控工作能否順利開展。
三、“營改增”下企業有效改進稅務內控的有效方法
(一)基于增值稅相關規定優化財務核算流程“營改增”會在一定程度影響企業的采購計劃,企業在購進貨物時,會取得相對應的增值稅進項發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進項稅在繳稅時可以進行抵扣,在抵扣時需要保證其真實性。所以企業的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需要加強溝通配合,保證專用發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財務人員在具體核算進項稅時,嚴格遵守財會制度,在具體核算時,認真審核原始憑證,仔細核算銷項稅和進項稅,保證稅額的準確性。財務核算與企業的有關業務直接掛鉤,其主要的工作是對企業資金的流向進行監管,而這一過程需要企業的管理人員對企業相關的業務有足夠的了解,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核算流程,盡可能減少核算項,提升核算的精確性,保證稅務核算可以高效進行。因此在稅收規劃上企業應當有足夠的認識,以營改增政策為基礎對企業的稅務進行規劃,提升企業運營的透明度,從而從多個層面幫助企業降低稅務風險,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二)建立完善的稅務內控系統“營改增”之后企業最好建立專門的稅務會計部門,做好財會人員職責劃分,制定有效合理的內控規章制度,安排專人負責發票的領購和有效利用。企業可以制定發票管理制度,對財務人員平時的工作提供參考。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增值稅繳納稅額主要和銷項稅和進項稅有直接關系,所以企業需要對采購和銷售流程嚴格監管,同時建立完善的內控系統,使業務、稅務和財務有效結合,保證企業稅務工作的正常運行。營改增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之間的關系,企業之間的相關交易更加透明,相關的部門對企業之間的監管也更加簡單,對于市場而言這有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市場秩序趨于穩定,因此企業應當針對這一變化首先對自身內部的監管體制進行改革,提升監管的效率。營業稅同增值稅在核算方面具有較大的不同,實施“營改增”政策后,企業要結合實際核算規定和業務開展狀況,建立專項的稅務會計部門,統一對發票進行領購、管理及利用,執行繳納、處理和計算增值稅額等工作。對于一般納稅人而言,其當期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的差值為繳納稅額的主要依據,采購、銷售分別同進項稅額、銷項稅額有關。(三)加強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企業管理人員要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認真學習財政法規,提高自身財務管理能力和對稅務內控的重視,定期開展工作報告,聽取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報告,及時發現稅務問題并采取有效方法解決。加強企業財務人員的培訓和素質教育,特別是對“營改增”政策的了解和深入學習。提高對“營改增”政策的理解能力,保證企業稅務工作的有效開展。另外根據新老稅制的不同,企業要做好新舊稅制的完美銜接工作。另外合理優化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和處理程序,有效強化會計核算和監督,約束相關人員。防止違法行為發生。對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不僅要從企業員工的財務技能出發,還要從企業人才戰略出發,將企業文化融入到員工的培訓中,從而更好的約束財務人員的行為。例如可以采用考評制度,由管理層制定考評類目,就財務人員自身素質和技能進行綜合的考評,主要針對財務人員是否堅決履行財務規章,是否具備執業道德,提升財務管理的透明度。(四)健全企業稅務內控機制和提高風險意識“營改增”政策下,企業需要根據相關政策法規,并結合實際發展狀況,認定不同等級的納稅人身份。“營改增”更大程度發揮增值稅的作用,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可以進行進項稅抵扣。企業在改進稅務內控時,要充分合理評估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內控機制。同時企業需要提高風險意識,在平時工作中,保障資金有效管理和資金的安全。對于企業專用資金的流轉要有嚴格的審批流程,做到專款專用。另外對企業的一切費用申請報銷也要有嚴格的規定,不合規定的不予以報銷。充分做好資金管理和費用核查工作。(五)強化企業稅務內部督查力度企業為了更好地適應“營改增”稅制改革的發展,就需要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和審查,確保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相關制度法規操作,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在“營改增”政策下,稅務機關會加大對企業的監查力度,所以企業也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完善稅務內部控制,不僅僅有監督考察機制,同時也要能真正落實執行上。使企業不同部門發揮各自的最大積極性,做好內部監督和審查工作。企業的內部監管體制應當從上而下,主要針對企業的管理層進行改革,監管的部門要相對的獨立,通過企業制度嚴格的規定監管部門職能,監管部門應當嚴格的履行相關的職能,對各部門進行有效的監管。
“營改增”稅務籌劃及風險應對策略
摘要:從避免重復納稅的角度出發,我國出臺了“營改增”這一稅收改革制度,并已全面實施,目前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都已納入到了營改增的實施范圍。雖然營改增的制定初衷是為了幫助企業降低稅負,但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不同以往的風險問題。基于此,為保障企業經濟效益、節約稅負,就需要結合營改增政策的新變化,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稅務籌劃方案。以下本文就以制造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對營改增后企業的稅務籌劃及稅務風險應對途徑展開探討,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制造企業;“營改增”;稅務籌劃;風險;策略
制造企業具有資金密集、效益回收周期長等特點,和其他類型企業相比,制造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更大。為保障企業持續發展,就需要從多個角度節約資金。稅務支出是制造企業的一項重要資金支出,通過高效的納稅籌劃方案,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降低繳稅金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資金節約手段。但在營改增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制造企業面臨了許多不同以往的全新問題,這就需要企業結合新稅制,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稅務籌劃方案,規避新稅制下的全新風險問題。
一、“營改增”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營改增”就是指將營業稅改變成增值稅的稅制改革政策,“營改增”相關政策的實施,屬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這一稅制下,有效改善了重復繳稅的問題,同時企業還可以通過增值稅專用發票實現進項稅抵扣,為企業進一步節約稅負。總體來看,“營改增”政策還可以有效幫助企業緩解納稅壓力,使稅收制度更加科學合理,減輕企業的納稅負擔,助力企業發展。
二、制造企業“營改增”政策下的稅務籌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