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與設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4:09: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與設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視覺傳達設計特征與發展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革和發展,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對新媒體的應用。如今,新媒體已被各行各業廣泛應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也順應時展需求,將新媒體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相結合。但企業在將視覺傳達設計與新媒體結合過程中還存在未重視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過于簡單、作品同質化的問題頻繁出現、缺少新媒體與視覺傳達設計人才等問題。文章對新媒體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的特征與發展進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建設性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視覺傳達設計;特征
一、引言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各行業的不斷改革和創新,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引起了社會和國家的高度關注。調查結果顯示,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于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的生活當中。視覺傳達設計與新媒體技術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新媒體技術能有效促使視覺傳達設計的不斷發展。
二、新媒體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
視覺傳達設計在利用傳統媒體技術設計作品時,視覺傳達設計的展示空間大多數是平面的,導致用戶在平面中的體驗感缺失。雖然視覺傳達設計利用新媒體加強了對作品的設計,但看似立體的視覺傳達設計也是屬于平面范疇,之所以會呈現出立體的設計,是視覺傳達設計利用新媒體技術呈現出的空間不同。在新媒體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由二維設計逐漸過渡為三維設計或四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不再是單一的二維設計,而視覺傳達設計的空間感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視覺傳達設計在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革時,對視覺傳達設計的作品提升了較高水平,大眾視野中的全息影像技術便是視覺傳達設計與新媒體技術相融合的結果。而新媒體也可借助全息影像技術直接將三維空間進行多方位的傳播,讓人們清晰地了解信息內容,并帶給客戶不同的情感體驗。另外,視覺傳達設計除了在空間形式的轉變,視覺傳達涉及的傳播途徑也從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傳播。在以往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當中,相關人員常常在設計當中隱藏自己的意圖,讓用戶自行探索,雖然此種設計方式能有效將信息傳遞給用戶,但其中的體驗感程度不高。由于用戶的文化水平差異較大,無法準確接收相關人員隱藏在設計作品當中的意圖,從而影響了部分用戶的信息接收維度。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人員更注重用戶的體驗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加入新型新媒體技術,以此提高用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模具設計發展與改革
[摘要]模具在機械行業及工藝制作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國家的模具制造企業分散很嚴重,這種形態與格局就促使我國的模具制造水平相比其他國家就會落后很多。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從手工制作慢慢地被模擬化、數字化、人工智能化所代替。就目前而言,我們國家的模具制作水平與國際標準相比較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也正是我們這種落后的現狀,我國的模具制作、模具設計以及機械加工還需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促使我們跟上國際步伐,并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關鍵詞]模具設計;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自從進入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模具設計、制作及加工技術就進入到高速發展階段。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仍然無法滿足模具技術的發展需求。就目前而言,我國還只能實現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給率,而且零件的專業化、數字化、精準化、標準化程度不高。CAM、CAD、Pro/E、UG、SolidWorks等軟件技術的應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數字化模具、多功能復合模具、氣體輔助注射模具、高壓注射成型模具等零件與技術的開發應用都有待提高。我國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弊端,盡快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1模具制作及設計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對于模具制作與設計都是靠著人為操作機械共同來完成的。隨著改革開放,我國模具及機械設計人員開始逐步改變現狀,接受使用CAD等一些二維軟件進行圖紙的繪制,這種簡單快捷、高效準確的軟件慢慢地獲得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贊揚與好評,隨著制圖軟件的使用,其領域也在逐步擴大,現如今,有關于模具設計、機械制造的輔助軟件也越來越多,人們對于軟件的依賴也越來越大,這項技術的廣泛使用縮短了模具的制作時間,保證了加工質量。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模具從二維轉換升級至三維,而在設計使用中已進入三維時代。而我國眾多企業的設計過程仍停留在二維時代,對于更復雜的產品還是很難攻克;迄今為止,我們國家在某些模具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同時存在著一些技術缺陷。我國對于模具的分類有很多,針對不相同的模具,我們會做不同的工藝設計,而每種工藝我們有著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對于相同類模具我們也可以用不一樣的加工方式來進行嘗試制作并進行技術對比。目前數控機床配合計算機技術在模具加工中處在一個極為關鍵的地位,這項技術的數字化及信息化程度極高,在確保模具精度的同時還能保證精密;如今市場對于模具的制作及工藝要求還在不斷提高,面對市場的競爭需要,模具的加工技術必須要不斷向前發展,融合更多先進的加工技術。
2優化模具改革的建議與措施
家紡設計與家紡業發展
一、正確熟悉家紡設計對中國家紡業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家用紡織行業發展迅猛,隨著國內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的經濟政策,非凡是住宅消費、旅游消費的迅速增長,帶動了家用紡織品消費快速增長,同時對外出口因前幾年歐美經濟景氣而增長較快,“2000年家用紡織品的出口達到54.2億美元”P1,家用紡織品已成為我國紡織品又一經濟增長亮點,且極具活力和巨大發展潛力。
當前我國家用紡織品行業盡管發展迅速,但面臨的困難也不少,主要是產品檔次較低,與歐美同類產品相比,個別單位產品附加值僅其十分之一。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一是要提高全行業品牌意識,爭創國內國際名牌;二是要加強全行業內技術創新,和先進技術、先進治理經驗的引進吸收;三是要加強對家紡產品設計與開發的研究,這是我國家紡業最薄弱環節,也是提升我國家紡產品檔次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同時也是我們家紡業進一步發展所碰到技術難題中最難在短時期內解決的課題。
我認為目前我國家紡行業中出現的設計問題與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服裝行業中出現的問題驚人的相似,那時我們總是把服裝產業落后的原因歸結于服裝設計水平,認為只要把服裝設計水平搞上去,問題自然會解決。實際上在二十年后的今天,盡管我們服裝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確實穿得更好,更時尚,也更有品味,但是我們服裝業從整體上看仍然還較落后。這二十年在中國的大學里服裝設計專業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培養了大批服裝設計專門人才,但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我們紡織品的附加值仍較低,產品技術含量仍不高,以絲綢行業來說,我們雖然生產了最好的原料,但最好的絲綢印花染整仍在意大利、日本。盡管整個世界已經離不開貼有MADEINCHINA標簽的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盡管我們早已成為世界頭號紡織服裝產品生產國,但那些產品大多不是我們設計的,品牌也大多不歸我們所有,以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賺取少量的加工費,我們所擁有的能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還很少很少,能在國際時裝界立足的時裝設計師幾乎聞所未聞。當然我并非想否認中國服裝設計界的成就,中國服裝設計經過二十年的奮斗設計水平大幅提升,雖還不足以領導時尚,但與世界的差距正在縮小,幾乎快摸到世界時?耙搗⒄溝穆霾耍殘碓儆檬甑氖奔洌憧梢鑰吹轎頤塹氖弊吧杓剖尤氳焦室渙魘弊吧杓剖Χ游椋材蕓吹轎頤歉嗟墓食勖放啤N抑皇竅爰死此得魑侍猓?nbs中國服裝業的問題并非僅是設計的落后,實際上是紡織行業整體綜合技術實力的問題。服裝設計實際上是紡織產品的終極設計,其設計綜合了紡織業各個方面的技術水平和成果,是紡織業技術實力的集合體。家紡設計與服裝設計一樣也是紡織產品的終極設計,是整體紡織業技術實力的集合體。
中國家紡行業當前所面臨的困難與當年服裝業一樣,并不能僅依靠“設計”來根本解決。實際上中國家紡行業仍處于新興的,低技術水平狀態,整體家紡產品檔次相對低級階段,但比較當時服裝業來看,家紡業發展的基礎要比那時好得多,條件也優越得多,因為中國紡織業經過二十多年的以服裝業為龍頭的帶動發展,整體技術水平與創新能力都已提升到相當水準,實際上為家紡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從這方面來講中國家紡業發展相對較快是有其必然性的。但中國家紡業要達到世界級先進水平,還需要走相當長的路,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兩方面的配合:一方面,努力使我們紡織業綜合技術水平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另一方面,我們家紡產品的設計水平達到相當高度,具備應對各種設計要求與設計風格的足夠能力,且具有一批高素養家紡設計師。
二個方面缺一不可,雙方面具有辯證關系,即家紡設計水平的提高會促進家紡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家紡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必然會促使家紡設計水平迅速提高。當二方面條件同時或逐步具備,再加上國內市場的擴大和國內家紡產品消費逐步趨向高檔化和時尚化,以及國內聞名家紡產品牌策略的成功。中國家紡產品才有可能大規模進入國際高檔家紡產品市場。當然對照中國服裝業的發展歷程:這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建筑發展與設計
1建筑的浪漫性
這里提到“浪漫”,主要用來指建筑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其整體的藝術性。無論是什么樣的建筑,有其主題,用來表現這個主題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其浪漫性,它可以寫意,可以比喻、夸張,也可以對比等。人們接觸一個建筑首先是它的形式,它給人的第一感覺影響著人們對該建筑的總體評價。
柯布西耶后期代表作品法國孚日山區的朗杳教堂,給人第一眼的感覺是一種虔誠和肅穆的感覺,它通過比喻,把教堂的外觀形式設計成一個像一雙正在祈禱的手,以此來表現其教堂的主題。多重的象征和新奇創造,內部小巧的空間與開闊的室外環境利用,使這個教堂獨具魅力。美國建筑師萊特設計的唯一教堂,同樣是教堂,它也是三角形式的建筑,外形也像是一雙正在祈禱的一雙手,但是它的風格和朗杳教堂有很大的區別。首先是橙色的運用,給人以活力,其相交的角度比朗杳教堂要尖銳一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好象是有種直接聆聽上帝教誨的感覺。同樣是教堂,同樣可以找到祈禱的手的象征的意義,但是兩種在顏色和外形的運用上的差異,使這兩個教堂給人的感覺大有不同。
浪漫性的表現是離不開現實性基礎的,科學的發展給建筑的表現帶來了更廣闊的空間,同時,當地的人文基礎,民族傳統,風俗習慣還有環境條件等都影響了建筑的發展。
古希臘的建筑,多用柱子,其柱式美麗端莊,肅穆大方,表現了古希臘“高貴的純樸和壯穆的宏偉”的藝術精神,人體美和美麗的神話都深深的影響了古希臘的建筑。到了古羅馬,隨著券拱和券柱式的出現,有了像萬神廟和凱旋門這樣的通過幾何和宏偉的外型來表現偉大建筑。帆拱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拜占庭的建筑,像圣索非亞大教堂和圣馬克教堂,通過帆拱技術來構筑大空間,給人以廣闊的感覺。以后的羅馬風,歌特以及以后的現代建筑,建筑的每一部發展都是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
在2001年12月~2002年1月進行的中國電影博物館的國際設計競賽中的最佳方案——穿越銀屏,由RTKL國際有限公司與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一所合作設計。此方案通過光線、材料及其空間變化把電影從拍攝、制作和上映的各個特點充分體現出來,總體上透著電影的虛擬性特點。而其與綠色的全面結合,既融入了環境,體現了生態概念,又用了綠色將生命的概念植入電影這一人為藝術中,成為“生命之樹長青”理念的載體。
視覺傳達設計的特征與發展
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新媒體技術發展,在此過程中涌現很多新媒體技術。新媒體技術基于網絡、信息等新興技術,在相關技術不斷優化發展的過程中,提高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新的發展思路。視覺傳達設計在新媒體時代下,應該按照大眾對設計提出的要求,合理的應用新媒體技術,將其應用到視覺傳達設計中,提高設計的整體水平。
一、新媒體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的特征
(一)精準性
新媒體技術在信息傳達方面,改變了以往以電視媒體、紙質媒體單向交互的傳遞方式,用戶給出關鍵詞與具體內容,便可以獲取對應的內容。受眾借由電視媒體、紙質媒體等渠道獲取信息,只可以被動地接收信息,在特定信息查詢方面會浪費不少時間,傳統媒體方式不利于用戶查詢特定信息,在新媒體技術出現后被時代拋棄。新媒體基于信息、網絡等新興技術,讓受眾在信息獲取方面擁有主動權,受眾可以通過資源庫在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信息鎖定方面精準性更高。
(二)及時性
通過傳統媒體獲取信息需要經歷完整的工作鏈,新聞素材收集、編排、加工、排版、印刷與發售為新聞報紙工作鏈,用戶通過新聞報紙獲取信息,無法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經過,存在信息延遲傳達的問題,新聞及時性原則無法保障。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改變,任何人均可以通過互聯網上傳信息、傳播信息,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快速了解事件大致情況。微博、微信或其他社交軟件均可以作為傳播信息的平臺,提高信息傳播的及時性與高效性。
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
詩經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為特殊的部分。說其特殊,是因為在這里發生的與《詩經》有關的故事并不多見,豐富特別的說唱吟歌傳統和豐盈特殊的民俗表現樣式,就連《詩經》采邑人尹吉甫也與房陵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至今,《詩經》時代的歌謠還在傳唱。房陵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流放文化,曾經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久、人數最多、官職最高的流放地[2]。據確鑿考證,流放至此的王侯不少于十人,被百姓傳說最普遍的就是流放房陵十四年之久的唐朝廬陵王李顯,一個個被流放的王侯把宮廷文化也帶到了此地。而今,想必享譽全國的皇(黃)酒就是留給后人的戰利品吧。可以說,房陵文化浸泡在草藥里,品嘗在酒茶里,響徹在民歌中,習見于婚喪嫁娶的民俗里。而今,走在房陵大道上,我們還能感受到這份文化氣息。
以神農架和武當太極湖兩大旅游風景區為依托,整合好周邊山水文化資源和文化藝術盛典(如鄖縣七夕文化節、武當山太極文化節、武當山道教文化節、武當山旅游文化節),在活動中將房陵文化進行交互式的點綴或植入,以此獲得外界對房陵文化及相關生態文化的認知,提高房陵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讓文化具有生產的能力。以詩經文化節為主打的文化盛典每年都是房縣人的大手筆。新網絡、新傳媒時代的時空跌進,據不完全統計,房縣“尹吉甫詩經文化”在央視及各大媒體亮相20余次,諸如“房陵詩經吟唱大賽”、“房縣詩經民歌擂臺賽”、“詩經文化研討會”、“詩經文化攝影展”、“房陵詩經文化進社區”、“房陵詩經文化進校園”、“詩經文化系列電視專題”類節目信息不脛而走,傳播及影響廣遠[3]。由此,注重對這類載體文化視覺識別符號進行的挖掘、設計與傳播,把節目視覺化,把文化視覺化,把視覺應用規范化,努力構造出有厚重文化內涵的房陵第一品牌。在房縣,家家戶戶釀造黃(皇)酒已經有百年歷史,房縣人因為能釀造香醇的黃(皇)酒而被外界所熟知,更因為房縣有黃(皇)酒而驕傲,因為黃(皇)酒的文化流淌在房縣人的血脈中。但注重對黃(皇)酒文化進行提煉,在提煉基礎上對黃(皇)酒進行視覺符號的表達與傳播還趨之若鶩。即使是有,也是些“之乎者也”罷了,不足以成為品牌。在此,筆者認為,酒文化與區域文化、酒文化與品牌文化、區域文化與品牌文化之間有許多泛文化可以濃縮提煉并加以升華為經典地視覺符號,努力把黃(皇)酒文化品牌打造成為房陵文化新的名片。據史志記載,房縣正月十三上街鬧春的習俗起源于唐代[4]。春節游行文化涵蓋了舞龍燈、劃旱船、扭秧歌、腰鼓隊、燈謎會、舞火龍等各種傳統民俗藝術,是對房陵文化生活活生生的再現。這類地域性載體形式應更加注重對房陵文化元素的再設計,凸顯區域節目的特色、提升房陵文化的品位、構造人們的精神區位。
地域文化蘊涵的意義隨著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著變化,對地域文化元素相關的認識也會變異和拓展[5]。在以神農文化、巴山文化、詩經文化和流放文化為主而形成了千里房陵,如何尋房陵文化與視覺設計的契合點并借助視覺設計研究不斷挖掘出房陵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升房縣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形象,從系統設計方面去提升房縣對外文化的軟實力及影響力等問題都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時代背景下待解決的問題。當然,在地域文化提煉的基礎之上,如何探求將地域性視覺設計研究轉化為應用成果這一課題同樣亟待解決。
本文作者:張樂曾潤工作單位:湖北美術學院
DV與廣電設計布局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資源的發展,公眾參與傳播媒介的欲望愈來愈強。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隨著傳播媒介的規模化發展,公眾真正實現參與目標的卻很少,由此受眾參與理論深得傳播學界研究學者們的探究和關注。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自我展示、言論自由的欲望愈來愈強,因此受眾傳播理論在我國掀起了研究的浪潮。尤其是深受消費者歡迎的攜帶方便、操作簡單的DV的問世,DV新聞便隨之誕生。
1DV發展的必經之路
1.1選題的價值判斷眾所周知,選題是作品的生命之源,無論是作品形式、表現方法還是素材內容都受選題的影響。DV作品的受眾范圍受其選題是否服務于民眾、是否贏得民眾的喜愛等影響。另外,DV作品憑借主流媒體進行傳播時,其所呈現的“平民視角”應最大限度地貼近社會主流生活,最大程度地展現時展脈搏,最大規模地展示社會民眾的精神風貌。
1.2主題與內容的把握主題的突出性與內容的法向力是每部作品的支點,主題引領著內容,內容彰顯著主題。與此同時,兩者要依托電視理論,肩負起服務大眾的重任,這也是保持傳播鏈條完整性的不可或缺的環節。因而,DV作品的制作要符合民眾的審美觀,具有很強的文字敘述能力,通曉大眾傳播的規律所在,掌握作品創作的節拍與風格。
1.3攝制技術的跟進像因拍攝技術所造成的虛焦、晃動、偏色等引起感觀不佳,像因丟幀、畫面截取不當等引起視聽效果不理想,這些DV作品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欣賞還可以“蒙混過關”,但如果把它放在主流媒體傳播上,無論是技術還是制作方法都不符合大眾媒體所需,更不用說能引起民眾的共鳴和追捧。無可置疑,每部作品的得與失取決于技術水平的高低,同樣每部作品的受眾程度也取決于技術含量的高低。早期時,DV作品來源于民間,幾乎與專業媒體毫不相關,而當它逐漸走向專業化時,其傳播特性必然要與主流媒體相吻合。
2DV新聞特點
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的發展
客觀上說,自然生態是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的共同母題,兩種設計間既有關聯又存在差異,尤其在藝術設計及環境設計的生態化演進過程中,涉及思維、方法、形態、空間等多維領域,有待深入探索和發現。《多維領域與生態化:環境藝術設計探微》一書由朱文霜主編,由中國紡織出版社于2018年2月出版,作者從環境藝術設計多維領域切入,以自然生態為媒介構建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融合發展的機制。總覽全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色。
緊扣主題,多維展開
直觀上看,現代藝術設計和環境設計分屬于不同的從業領域,前者藝術色彩更濃,在實踐中更強調現代性特征,后者設計色彩更濃,在實踐中更強調景觀性價值。在現代文明普遍認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設計逐漸成為一種自然生態保護的踐行途徑。當二者被置于“自然生態”這一場域中,可以在多維領域實現融合,朝“設計生態化”方向共同發展。但二者表現形式多有差異,現代藝術設計多用抨擊、警示、諷刺等作品形式,呼吁人們善待自然生態;而環境設計則較為務實,通過生態學、園藝學、設計學等跨域結合方式,為人們展現出自然生態美好的一面。據此,本書緊扣“設計生態化”這一主題,從多維領域論證現代藝術設計和環境設計的融合與發展機理。其中,融合機理主要包括風格流派、任務規劃、表達技法等,發展機理主要關系到設計場所演變、人性化需求嬗變、文化價值觀取向變遷等,掌握相關要素對于促進設計生態化創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思維清晰,多維論述
從現實角度出發,現代藝術設計與文化產業高度相關,而環境設計與生態救濟關系緊密,雖然二者對于自然生態保護都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但在學理及應用層面的關系模糊,需要進一步進行梳理和重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上,作者思路清晰、論述科學,分別從材料、形態、空間三個維度展開,闡明了二者融合與發展過程中的關系邏輯。其中,材料邏輯是現代藝術設計與環境設計融合的基礎邏輯,也是二者生態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需確保設計材料具有自然生態友好性。在形態邏輯中,以現代藝術設計為主動、環境設計為從動。所謂形態,可以理解為一件設計作品的外觀、造型、結構等,現代藝術設計在這一方面顯然更有優勢,可將構思的自然生態保護寓意遷移到環境設計作品中。在空間邏輯上,以環境設計為主動、現代藝術設計為從動。空間決定了一件設計作品的現實狀態,環境設計具有強烈的務實性,可彌補藝術設計可行性不足的缺陷。
方法實用,多維構建
現代社會發展與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
現代社會發展與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
摘要:現代社會一方面以極快的速度發展,帶來科技巨大進步,另一方面卻展現給人類以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陌生的生活環境。藝術設計是一種介于藝術與科技之間的新學科和職業,不僅要實現各種以肉體為對象的實用功能,而且,在這種壓力和陌生地生活環境面前還應該盡量體現對人類精神進行撫慰的功能。
關鍵詞:現代社會藝術設計慰藉功能
就藝術設計這一創造性的活動而非名稱來說,它是伴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和器物文化的出現而出現的。它實際上就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⑴所以,雖然藝術設計在20世紀以前沒有能成為一門系統的學科,沒能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出現,但是其上述的一些特點卻能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被體現和發揮得淋漓盡致。按照以往的社會發展來看,人們擁有關于衣、食、住、行、樂的各種造物所包含的形式及功能基本能達到相互統一。然而,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地到來,隨著科技進步引發的又一次工業革命地出現,藝術設計所應囊括的各種價值及功能或多或少地產生了某些偏差和遺漏。至少就現階段而言,藝術設計所要體現的慰藉功能沒有完全得以實現。這是始料未及的。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現在,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階段,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各類產品都得到極大地豐富,而作為弱小個體的“人”由于被分布在一個節奏飛快、人造物充斥周圍的環境中,其心理及生理則難免會出現種種不適。這時,屬于上層建筑文化領域的藝術設計應該分擔起緩減這一壓力的重責。而本文試圖將現代社會發展的影響與藝術設計相聯系,談點有關藝術設計的慰藉功能。
一
工業設計現狀與發展論文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工業設計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重視并運用,工業設計從工業革命爆發,發展到現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各種風格和潮流隨著時代也應運而生,歐美、日本是現在工業設計發展較快之地,近年來中國也認識到工業設計的巨大作用也逐漸與世界接軌。工業設計是不斷向前進的,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需要而發展。
關鍵詞:工業設計藝術與科學設計風格
設計是人類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品的形成過程當中。目前被廣泛采用的工業設計定義是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在1980年的巴黎年會上為工業設計下的修正定義:“就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形態、色彩、表面加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叫做工業設計。”工業設計的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覆蓋面很廣的交叉融匯的科學,涉足了眾多學科的研究領域,猶如工業社會的粘合劑,使原本孤立的學科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市場學、美學、人體工程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彼此聯系、相互交融,結成有機的統一體,實現了客觀地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與主觀、能動地進行創造活動的藝術的再度聯手。
一、工業設計的發展
工業設計真正為人們所認識和發揮作用是在工業革命爆發之后,以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為條件發展起來的。當時大量工業產品粗制濫造,已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設計作為改變當時狀況的必然手段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傳統的工業設計是指對以工業手段生產的產品所進行的規劃與設計,使之與使用的人之間取得最佳匹配的創造性活動。
工業設計經歷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等。二戰后,為了追尋包豪斯早期的理想主義、德國建立了烏爾姆設計學院(HochschuleGestaltungatUlm),重申“藝術與科學結合”的主張。這所學院最大的貢獻是系統設計和設計院校同企業掛鉤。論文網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