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

時間:2022-06-14 04:08:12

導語: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房陵文化的設計與發展

詩經文化是房陵文化中最為特殊的部分。說其特殊,是因為在這里發生的與《詩經》有關的故事并不多見,豐富特別的說唱吟歌傳統和豐盈特殊的民俗表現樣式,就連《詩經》采邑人尹吉甫也與房陵也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至今,《詩經》時代的歌謠還在傳唱。房陵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流放文化,曾經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久、人數最多、官職最高的流放地[2]。據確鑿考證,流放至此的王侯不少于十人,被百姓傳說最普遍的就是流放房陵十四年之久的唐朝廬陵王李顯,一個個被流放的王侯把宮廷文化也帶到了此地。而今,想必享譽全國的皇(黃)酒就是留給后人的戰利品吧。可以說,房陵文化浸泡在草藥里,品嘗在酒茶里,響徹在民歌中,習見于婚喪嫁娶的民俗里。而今,走在房陵大道上,我們還能感受到這份文化氣息。

以神農架和武當太極湖兩大旅游風景區為依托,整合好周邊山水文化資源和文化藝術盛典(如鄖縣七夕文化節、武當山太極文化節、武當山道教文化節、武當山旅游文化節),在活動中將房陵文化進行交互式的點綴或植入,以此獲得外界對房陵文化及相關生態文化的認知,提高房陵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讓文化具有生產的能力。以詩經文化節為主打的文化盛典每年都是房縣人的大手筆。新網絡、新傳媒時代的時空跌進,據不完全統計,房縣“尹吉甫詩經文化”在央視及各大媒體亮相20余次,諸如“房陵詩經吟唱大賽”、“房縣詩經民歌擂臺賽”、“詩經文化研討會”、“詩經文化攝影展”、“房陵詩經文化進社區”、“房陵詩經文化進校園”、“詩經文化系列電視專題”類節目信息不脛而走,傳播及影響廣遠[3]。由此,注重對這類載體文化視覺識別符號進行的挖掘、設計與傳播,把節目視覺化,把文化視覺化,把視覺應用規范化,努力構造出有厚重文化內涵的房陵第一品牌。在房縣,家家戶戶釀造黃(皇)酒已經有百年歷史,房縣人因為能釀造香醇的黃(皇)酒而被外界所熟知,更因為房縣有黃(皇)酒而驕傲,因為黃(皇)酒的文化流淌在房縣人的血脈中。但注重對黃(皇)酒文化進行提煉,在提煉基礎上對黃(皇)酒進行視覺符號的表達與傳播還趨之若鶩。即使是有,也是些“之乎者也”罷了,不足以成為品牌。在此,筆者認為,酒文化與區域文化、酒文化與品牌文化、區域文化與品牌文化之間有許多泛文化可以濃縮提煉并加以升華為經典地視覺符號,努力把黃(皇)酒文化品牌打造成為房陵文化新的名片。據史志記載,房縣正月十三上街鬧春的習俗起源于唐代[4]。春節游行文化涵蓋了舞龍燈、劃旱船、扭秧歌、腰鼓隊、燈謎會、舞火龍等各種傳統民俗藝術,是對房陵文化生活活生生的再現。這類地域性載體形式應更加注重對房陵文化元素的再設計,凸顯區域節目的特色、提升房陵文化的品位、構造人們的精神區位。

地域文化蘊涵的意義隨著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著變化,對地域文化元素相關的認識也會變異和拓展[5]。在以神農文化、巴山文化、詩經文化和流放文化為主而形成了千里房陵,如何尋房陵文化與視覺設計的契合點并借助視覺設計研究不斷挖掘出房陵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升房縣對外文化交流的品牌形象,從系統設計方面去提升房縣對外文化的軟實力及影響力等問題都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時代背景下待解決的問題。當然,在地域文化提煉的基礎之上,如何探求將地域性視覺設計研究轉化為應用成果這一課題同樣亟待解決。

本文作者:張樂曾潤工作單位: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