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2:32: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史

婦科內窺鏡手術的發展史

據記載早在公元500年醫生將一種鉛制管子放在人體內,用肉眼查看女性生殖

器。這種古老的技術通過擴張陰道年到子宮頸外口。最近20年來腹腔鏡手術和子宮

鏡手術技術的發展已成為婦科專業的一種重要的突破,現今在美國腹腔鏡已成為婦

科最常用的手術器械。全世界對于永性絕育方法的需要是促進內窺鏡外科發展的主

要原因。最重要的應用電凝方法改善了腹腔內止血的能力,使之有可能通過腹腔鏡

完成手術操作。

查看全文

中美學校體育發展史的對比

1.中美學校體育發展史的相同點

1.1學校體育形成的時間大致相同。1828年,現代體育教育的創始人托馬斯阿諾德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理論,將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并付諸實踐,第一個把體育運動列為學校課程,對發展現代體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現代意義學校體育的歷史起點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富國強民,發起了洋務運動,1903年仿照外國興辦學校(稱為學堂)。在開設科學知識學科以外,并設有“體操科”(體育課)[1]。主要教學內容為德國、瑞典、日本的普通體操,軍事體操等。美國學校體育的萌芽期是1820年到南北戰爭。1848歐洲移民熱潮登陸了美國,有很多體育家,將棒球、美式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開始滲透到美國的教育體系中。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之后,體育活動逐漸向社會擴展傳播,創立了獨立的體育體系。1881年,體育開始列為學校正式課程。1.2學校體育發展目標基本相同。學校體育目標是指通過實踐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決定著學校體育的發展方向,是一個發展的、動態的、持續的概念體系。目前,中國學校體育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為目標,提出了“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四位一體的學校體育目標。提倡在掌握運動技能同時開展健康教育,增強體質,磨煉意志,注重個性發展,培養良好心理品質,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美國的體育教育目標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價值的挖掘,使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最大化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2]。始終以人的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通過體育教育促進學生在身體、認識、社會和情感四個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活動的能力、意識和習慣。

2.中美學校體育發展史的差別

2.1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中國學校體育指導思想歷經了一個曲折而艱難的歷程:①嚴復等人的“通過體育強健身體”的思想階段;②蔡元培等人的“軍國民體育思想”階段;③“自然體育思想”階段;④蘇聯《勞衛制》階段;⑤多元化階段。“揚州工作會議”之后,“體育與競技相結合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等[3]。19世紀初,德國體操率先進入美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軍事訓練是學校體育的主要形式。19世紀末,學校體育逐漸受到重視,主要內容是健康身體,為工業和軍隊提供強壯的勞動力。1900—1950年,以杜威為主的進步教育運動對當時美國體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其核心內容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完整的人”。20世紀60年代,在肯尼迪總統影響下,美國政府1980年的《全國的目標:增進健康,預防疾病》報告再次申明學校體育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這一時期,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以建立終身體育鍛煉觀念為目標。回顧中國學校體育思想的演變歷程,受社會經濟、政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體育教育思想過多強調學校體育的政治功能。2.2學校體育法制化時間不同。新中國成立以前,沒有一部正規的法律文件。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填補了中國立法的一項空白,標志著中國體育工作開始進入依法治體的新階段,是學校體育發展的里程碑。美國很重視通過立法推動本國體育事業的發展。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體育立法“體育法案”。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九教育修正案”,規定所有美國公民都具有同等接受教育、參加體育運動、使用體育設施的權利。1978年美國頒布的《業余體育法》對美國甚至國外的中小學體育教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和美國相比,中國體育法制化進程比較緩慢,立法工作依然不能滿足中國快速發展的需要。目前,在我國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依法治體體系會更加系統、完善。2.3管理體制不同。我國的政治體制的優點是政令統一、標準一致。缺點是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生機和活力。目前,教育部作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各直轄市設有教育委員會;各省、自治區設有教育廳;各地方市、區、縣都設有相應的教育局或教育辦公室。美國移民國家的特點和地方分權的管理制度使得美國學校教育呈多樣化的局面。教育的主要管理機構分別為:聯邦政府、州、學區、學校。聯邦設教育部,負責制定教育國家標準和協調各州工作;州設教育廳,負責州內教育行政事務和具體教育問題的決策;學區設教育委員會,是本地區基層教育管理機構,負責管轄當地中小學。學校是負責教學工作的直接基層單位,可以根據本學區內的情況決定體育的發展方向和制定具體政策[5]。從總體上看,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多元化特點。2.4發展歷程不同。清末洋務學堂的體育思想是“強民”“富國”,學校體育側重對學生和全體民眾進行尚武精神的培養和軍事素質的訓練。辛亥革命和北洋軍閥時期,學校體育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國民政府時期,第一次設立了專門的體育管理機構,舉辦了四屆全國運動會,制定了中國第一部中小學體育課程標準,首次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新中國成立以后,學校體育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初創階段(1949—1957):頒布了《準備勞動和衛國》,制定了中國第一部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過渡階段(1958—1965):在“”的影響下,學校體育也受到了“左”的思潮以及經濟條件的影響,學生體質普遍下降。畸形發展階段(1966—1976):學校體育基本上處于混亂和停滯狀態。新的發展階段(1977—):1979年揚州會議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使學校體育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了良好發展。[6]美國學校體育的發展歷程隨著社會進步不斷改進和完善。19世紀中期,德國、瑞典體操在美國盛行傳播。19世紀末,進步教育之父帕克提出“教育要使學校適應兒童,而不是使兒童適應學校的”的原則,對當時的美國學校教育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1917-1939年“大眾體育運動”(sportforall)促使傳統學校體育教育從以健康為目標向社會化目標轉化。杜威的“新體育”理論形成了系統的的教學知識。國家運動和體育協會(NASPE)1995年頒布的《走向未來———國家體育標準》是美國學校體育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2.5社會的重視程度不同。從晚清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多年來,中國教育始終處于重文輕武的模式,以至于晚清及民國時期“國貧”“民弱”,備受外國列強的欺辱。建國以后,雖然經歷了教育改革,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教育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重視[7],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美國,體育課程是學校的核心課程,學校體育設施眾多,能滿足學生鍛煉的需求。整個家庭的體育參與使得體育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政府的干預使體育成為一種解決勞動力過剩,失業人數增多等政治問題的手段。1955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召開多次會議并成立了總統青年體格健全委員會,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應試教育一直是中國學校教育的主流思想,輕視了學校體育對于健全人格的培養。美國的學校體育政府支持,法律保障,設施完善,全家參與,使得學校體育活動蓬勃發展,體育也是申請大學的一項主要的考察內容。

3.結語

通過對中美體育發展史的對比分析,差異關鍵在于文化和制度方面。中國重文輕體的主流社會價值觀念使體育思想流于表面而難以深入人心,與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目標相去甚遠。美國提倡通過公平競爭和頑強拼搏獲得財富和成功,因此,美國在教育方面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挖掘個體價值,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要想改變中國目前教育的困境,教育制度的改革首當其沖。逐步改變人們“學習好才是真的好”的思想觀念,全面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培養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可塑之才。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研究論文

[摘要]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社會變革中創立的包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創立時期的歷史地位一樣,都是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揭示人類發展規律,回答和解決重大、根本性問題,指導和引領社會前進,產生積極、深遠影響,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里程碑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思想,偉大變革必然產生偉大理論。凡是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凡遇重大的社會變革實踐,總能出現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統御和引導歷史前進,產生深遠重大影響,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列寧主義、思想創立無不如此。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應指導歐洲工人運動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伴隨著引領和指導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等重大社會變革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產生的相應理論創新成果,推動著工人階級及其先進政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指導著人類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持續深入,以新里程碑的歷史姿態豐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彰顯著這一科學理論的強大生命力。一、馬克思主義誕生,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開創性的起點標志在19世紀上半葉,自由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并被人們宣揚為“永恒的社會”、社會主義運動剛剛興起的時候,隨著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理論來武裝和指導的時候,迫切需要回答“什么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矛盾,它能不能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一重大和帶有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馬克斯、恩克斯充分借鑒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結合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以超凡的理論開拓精神,進行了獨樹一幟的偉大理論創造,為人類貢獻了剩余價值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創立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在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創性的起點標志。而這個標志起始于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盡管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已發現《宣言》的“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但它的基本原理至今還是正確的。其基本結論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其不可克服的痼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結論有力地鼓舞和指導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二、列寧主義的創立,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它與時代同行,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實踐取得成功,不斷產生理論創新成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而處于帝國主義各種矛盾交匯點的俄國,由于沙皇專制統治、國家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俄國人民此起彼伏的革命斗爭發展,迫切需要布爾什維克黨人從理論上正確回答:“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國取得勝利”這個新時代必須解決的重大和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到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鏈條的俄國能否首先取得成功。因為馬克思、恩克斯曾認為,社會主義要想取代資本主義,“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德國同時發生革命”。列寧從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論斷,他說:“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馬克思關于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斷,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復雜的問題。”他立足于當前,立足于俄國實際,全面、系統分析了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絕對規律,得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取勝利”的基本結論。這就為俄國十月革命提供了科學的指南,指明了勝利的前景。1916年發表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等著作,是列寧主義代表性和標志性著作,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初期,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它不僅指導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而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工人運動。三、思想是在戰爭與革命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和開創性理論創新的起點性標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封建資本主義的俄國取得了勝利,給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以巨大鼓舞,鼓舞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中華民族奮起革命的斗志和自己掌握命運的信心。在像中國這樣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爭取革命勝利,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雖給指明了方向和原則,卻根本沒有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答案。而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和俄國革命的模式,提出所謂“城市中心論”,主張爭取一個省和幾個省武裝暴動的勝利,結果“以卵擊石”,使我們黨積蓄起來的革命力量慘遭重大損失,差一點斷送中國革命。從不把馬克思主義看作僵死的教條,而是將其看作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他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政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正是這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才使他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了舊中國的基本國情,及時放棄首先攻打敵人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的錯誤路線,制定了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戰略,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國成立后,他又不失時機地通過和平改造,將新民主主義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正確的理論原則和政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奠定了基礎。他在1926年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30年發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和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1956年發表的《論十大關系》和1957年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等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新里程碑意義的起點標志。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摘要]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社會變革中創立的包含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創立時期的歷史地位一樣,都是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揭示人類發展規律,回答和解決重大、根本性問題,指導和引領社會前進,產生積極、深遠影響,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新里程碑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思想,偉大變革必然產生偉大理論。凡是重要的歷史發展時期,凡遇重大的社會變革實踐,總能出現能夠反映時代特征,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統御和引導歷史前進,產生深遠重大影響,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列寧主義、思想創立無不如此。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應指導歐洲工人運動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是伴隨著引領和指導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等重大社會變革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在每一個重要歷史時期產生的相應理論創新成果,推動著工人階級及其先進政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指導著人類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持續深入,以新里程碑的歷史姿態豐富、發展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彰顯著這一科學理論的強大生命力。一、馬克思主義誕生,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開創性的起點標志在19世紀上半葉,自由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時期、并被人們宣揚為“永恒的社會”、社會主義運動剛剛興起的時候,隨著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迫切需要先進的理論來武裝和指導的時候,迫切需要回答“什么是資本主義不可克服的矛盾,它能不能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一重大和帶有根本性問題的時候,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馬克斯、恩克斯充分借鑒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總結了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結合工人運動的實踐經驗,以超凡的理論開拓精神,進行了獨樹一幟的偉大理論創造,為人類貢獻了剩余價值理論、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創立了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在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創性的起點標志。而這個標志起始于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的發表。盡管在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就已發現《宣言》的“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但它的基本原理至今還是正確的。其基本結論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其不可克服的痼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結論有力地鼓舞和指導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二、列寧主義的創立,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在于它與時代同行,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指導實踐取得成功,不斷產生理論創新成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世界進入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而處于帝國主義各種矛盾交匯點的俄國,由于沙皇專制統治、國家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俄國人民此起彼伏的革命斗爭發展,迫切需要布爾什維克黨人從理論上正確回答:“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國取得勝利”這個新時代必須解決的重大和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涉及到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鏈條的俄國能否首先取得成功。因為馬克思、恩克斯曾認為,社會主義要想取代資本主義,“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德國同時發生革命”。列寧從不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論斷,他說:“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馬克思關于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斷,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復雜的問題。”他立足于當前,立足于俄國實際,全面、系統分析了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征,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絕對規律,得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取勝利”的基本結論。這就為俄國十月革命提供了科學的指南,指明了勝利的前景。1916年發表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等著作,是列寧主義代表性和標志性著作,是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初期,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它不僅指導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而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工人運動。三、思想是在戰爭與革命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和開創性理論創新的起點性標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封建資本主義的俄國取得了勝利,給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以巨大鼓舞,鼓舞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中華民族奮起革命的斗志和自己掌握命運的信心。在像中國這樣貧窮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如何爭取革命勝利,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雖給指明了方向和原則,卻根本沒有解決中國問題的具體答案。而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者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的詞句和俄國革命的模式,提出所謂“城市中心論”,主張爭取一個省和幾個省武裝暴動的勝利,結果“以卵擊石”,使我們黨積蓄起來的革命力量慘遭重大損失,差一點斷送中國革命。從不把馬克思主義看作僵死的教條,而是將其看作必須同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科學。他強調:“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政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正是這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才使他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地分析了舊中國的基本國情,及時放棄首先攻打敵人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的錯誤路線,制定了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戰略,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國成立后,他又不失時機地通過和平改造,將新民主主義過渡到了社會主義。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正確的理論原則和政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奠定了基礎。他在1926年發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30年發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和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1956年發表的《論十大關系》和1957年發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等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新里程碑意義的起點標志。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都具有嶄新里程碑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

查看全文

會計發展史會計理念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定義;相關性與可靠性的關系;相關性與可靠性在資產負債表下的分析;結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是構成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兩個主要方面、相關性的定義、相關性就是與信息主體相聯系或有關系、可靠性的定義、可靠性是指確保信息能免于錯誤及偏差、西方會計學界的觀點、我國會計學界的觀點、資產負債觀的定義及歷史演變、資產負債觀的定義、資產負債觀的歷史演變、相關性與可靠性在資產負債表下的分析、相關性的分析、可靠性的分析、收付實現觀側重信息的可靠性等,具體請詳見。

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是構成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兩個主要方面。它們既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會計目標,又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矛盾關系,不可能達到完全協調。因此兩者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對二者誰更重要的判斷,體現在會計發展史中的兩種會計理念中。

一、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定義

(一)相關性的定義

通俗地講,相關性就是與信息主體相聯系或有關系。FASB認為,相關性包括兩層意義:內容相關,即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時間相關,即及時性。IASB在《關于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對相關性做如下定義:當信息能夠幫助使用者判別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或者通過確證或糾正使用者過去的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同時認為,信息要與決策相關必須具有預測價值。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不僅要保證會計準則的制定質量和會計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還需要考慮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杜興強,2008)

(二)可靠性的定義

查看全文

西方女性文學發展史

西方社會的變遷從各個方面都影響著西方女性文學的發展。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性和男性一樣,從一開始便擁有著豐富的藝術的創造力。在西方,有文字記載的文學史開始以后便留有了女性作家的印記。然而,此后的近兩千年的西方文學史中,出現了非常多的文學巨匠,但是我們卻很難說出一位能夠讓我們銘記于心的女作家的名字。19實際以前女性文學的沉寂并不能說明女性藝術天賦的喪失,而是在西方兩千年的男權統治的社會里受到的性別歧視,使得他們的藝術天賦受到壓抑而無法體現出來。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即使出現過極少數女性作家的優秀作品,但最終被歲月塵封。19世紀人權運動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的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產生。在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及天賦人權等思想的影響下,從19世紀30年代起,在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的影響下,一場為女性爭取各方面權益的女權運動產生并蓬勃發展。女性作家的藝術天賦得以釋放,大批優秀的女作家和作品在西方文學世界中大放異彩,西方女性文學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20世紀60年代是女權運動的又一次高潮。人們在質疑父權制思想文化的同時,給予了女性作家及作品更多的關注,并開始對女性文學的意義進行了研究。時至今日,西方女性文學波瀾壯闊的景觀,從不同方面反映了西方女性的生存需求和精神發展的需要。本文以時間順序,對西方女性文學的發展史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末的西方女性文學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便有了女性文學的蹤跡。但是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末這一漫長的時期,在史料中卻找不到一位有名望的女性作家。這一時期的西方婦女的自我意識還很不突出,但從這一時期僅存的少數幾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卻很容易感受到她們對于自由和平等權利的強烈愿望。17-18世紀西方社會發生的重大變革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起步。17-18世紀,由于詩歌體裁的文學作品很難達到西方女性作家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要求,于是她們選擇了小說這一比較自由的文學形式。正是由此,西方女性文學在西方文學史上最初的貢獻,同時也是最大的貢獻也就是在小說方面。歐洲第一部完整的心理小說及歐洲第一部批判奴隸制的作品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伊萊莎•海伍德的代表作《多余的愛情》是英國當時除《魯濱孫漂流記》之外最暢銷的小說;安•瑞德克利夫的《烏爾多福的奧秘》是哥特小說的經典之作,它確定了哥特小說在英國的地位,而且還深刻影響了德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文學創作。這些都很好說明了當時女性小說文學在西方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她們對于西方文學特別是小說的發展的貢獻是無法替代的。總之,文藝復興時期到18世紀末的西方女性文學雖然還沒有呈現出洋洋大觀的局面,但她們對西方文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早已使得她們成為了西方文學史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二、19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

19世紀人權運動的出現才真正意義上的促成了西方女性文學的產生,這一時期也是女性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19世紀是西方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人權運動使得19世紀的西方婦女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她們也獲得了選舉權、財產權、接受高等教育和出版著作等權利。19世紀女性作家的數量急劇增加,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才華出眾的女作家和經典的女性文學作品。但是,19世紀的西方婦女在意識形態領域仍處于附屬男性的地位。這一時期把順從男人的家庭主婦定義為完美的女性,否則,則被稱之為“魔鬼”。這一時期女作家作品中對所謂女性美德的宣揚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女性觀的制約下形成的。浪漫主義是19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的典型藝術風格。西方19世紀初盛行的浪漫主義思潮對當時的女性作家的影響很明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抒發個人情感、歌頌大自然、描繪理想的比比皆是。19世紀的女作家以她們獨特的視角和審美觀對社會進行觀察后,也對社會的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同時,女作家們也很關注合反映女性在社會現實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她們通過一部部作品在訴說19世紀婦女所受的痛苦遭遇和社會壓力的同時,并開始大膽地對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女性內心深層的感受進行描寫。

三、20世紀的西方女性文學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育論文

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首要問題。馬克思自從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將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之后,便毅然地同以往的信仰實行決裂,并對這些信仰進行了清理和批判。他堅信自己的新學說是科學真理和行動的指南,并為之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列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越來越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遵循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列寧堅定不移地為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奮斗了一生。堅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堅持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第一次大飛躍,創立了思想。鄧小平是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把堅持馬列主義、思想規定為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在要求說“新話”的同時,強調“老祖宗不能丟”。鄧小平理論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列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這一重大貢獻正是建立在“老祖宗不能丟”的堅定信仰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集中體現。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做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斷增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馬克思主義是在曲折中發展的。既然曲折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不應該懼怕它;既然曲折之后必有大的發展,我們的信仰就應該更加堅定。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通過互聯網在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舉行了一次全球范圍的“千年思想家”網上民意測驗活動,以推舉過去一千年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結果,馬克思的得票高居榜首。這個結果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感召力、影響力和歷史穿透力是千年世界無以倫比的。正如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樣: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它的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上的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發揚實事求是精神,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的信仰是以科學為前提的,是來自科學、依靠科學而形成和發展的。信仰的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不是人類的精神世界所固有的,也不是僅靠教化獲得和維系的,從根本上說,是科學賦予的。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關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學。但是,科學不會自然地滿足人,不會自然地生成信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科學,才能實現科學的價值,才能在科學之樹上開放出永不凋謝的信仰之花,也才能堅持和發展好馬克思主義這門科學,使之永葆勃勃生機與活力。

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求是是全部科學和科學精神的核心與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靈魂。抓住了實事求是,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丟掉了實事求是,就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必然導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搖和喪失,甚至墮落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以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來指導革命和建設,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

在我黨歷史上,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幾經導致路線性的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了不少挫折。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只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純潔性和堅定性,永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發展史管理論文

摘要:空想社會主義,是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到現實發生在20世紀初的俄國,真正完成了理論到實踐的飛躍。社會主義是怎樣從空想發展到科學的?這是研究社會主義發展歷史進程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空想社會主義剝削馬克思恩格斯

關于“社會主義”的最早使用,通常認為是19世紀30至40年代,“社會主義”一詞在西歐廣為流傳。起初,這個詞含有為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制度的意思,容許財產不平等存在。而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則一般是指通過生產資料(有時也包括生活資料)公有的辦法來建立社會平等,主張取消財產不平等。所以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對于科學社會主義以前的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共產主義理論,有時統稱為“社會主義”,有時則加以區別。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并作了科學解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無產階級開始獨立的政治斗爭以后,資產階級經常利用“社會主義”來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恩格斯曾指出:“在1847年,社會主義是資產階級的運動,而共產主義則是工人階級的運動。”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寫的《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寫的《大陸上社會改革運動的進展》一文中,分別首次使用了“社會主義”一詞,并賦予了科學的含義。不過在當時,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語來使用的。從此以后,作為思潮的名稱,“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于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但是,“社會主義”仍有各種各樣的含義和用法。

馬克思、恩格期在《共產黨宣言》中,把除了科學社會主義以外的19世紀中葉在歐洲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歸納為反動的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真正”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者用這個詞來表達他們不滿資本主義社會中盛行的個人主義而期望實現的集體主義理想。然而,無可否認的是空想社會主義必定也有其可取之處。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設想一種理想的社會以宣布歷史的終結最后總是陷入虛幻的空想。社會主義不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作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超越,它只是人作為真正人的起始點。所以社會主義的真正韻味應當在超越資本主義社會、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現實運動中。社會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靜止、凝固的社會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不但對資本主義實施否定,而且時時都處在自我否定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否定,社會主義不斷地獲得它嶄新的意義。因此,馬克思主義認為,在某個歷史時期對社會主義的未來進行描述只能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并且這種描述越是具體,空想的成分就越多。由此社會主義經歷了一個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過程。19世紀早期,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著名代表人物,他們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對未來的理想社會提出許多美妙的天才設想。圣西門把社會主義社會看作人類合乎理性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理想。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現在看到的比比皆是的消極和丑惡現象被洗滌殆盡,人們迎來的是幸福美滿的新生活。他們不能揭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和發展規律,不懂得階級斗爭,不認識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所以他們的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空想。當無產階級成長為獨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革命理論來代替它。在經濟方面,空想社會主義淋漓盡致地譴責了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揭露了這種新的私有制度所造成的貧富對立和無產者受奴役、受剝削的悲慘狀況;在政治方面,空想社會主義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對人民的奴役實質;在意識形態方面,空想社會主義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是“利己主義”的基本根源。空想社會主義的這些揭露和批判,對于揭露私有制社會的黑暗與被超越的必要性,促發人民對現存社會的否定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前存在的、無產階級先驅者的不成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空想社會主義產生于16世紀,終結于19世紀30至40年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成長時期剝削者與被剝削者間對立的反映,是在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無產階級先驅者的思想體系。它分三個階段。16、17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主要特點是:對未來的理想社會制度只是一種文學描述;提出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如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但還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方案時以手工工場為原型。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以莫爾、閔采爾為代表。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主要特點是:認識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確的規定,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對私有制、特別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對私有制引起的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論述,對過去所有的國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并為富人服務的分析等,已經接近歷史的實際;有了初步的階級觀點,絕對平均主義的、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是其突出特點;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場為原型。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以摩萊里、巴貝夫為代表。19世紀初期的空想社會主義,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其主要特點是:批判矛頭直接對準資本主義制度;理論上提出了經濟狀況是政治制度的基礎,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等觀點,并用這種觀點去分析歷史和現狀,從而預測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在設計未來社會藍圖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苦修苦煉的禁欲主義,使社會主義成為一種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他們甚至進行了社會實驗,1824年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1214公頃土地,開始新和諧移民區實驗,但實驗以失敗告終。

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科學社會主義是在西方空想社會主義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19世紀30至40年代,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機器大工業階段,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發展的局限性都充分顯示了出來,這為人們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向何處去、人類社會向何處去,提供了足夠的歷史素材。可見,馬克思主義是應運而生的。以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的《共產黨宣言》為標志,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到科學階段。從此,關于社會主義是社會進步合乎規律的結果學說代替了烏托邦的幻想,把社會主義思想發展的進程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自從由空想變為科學以后,就作為一種現實的運動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起來。巴黎公社的成立,十月革命的勝利,都是很好的證明。

查看全文

專利法的發展史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二戰以后日本的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技術立國的國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的"科技六法"較為完備,而專利法是其核心部分。在專利法的推動下,日本企業的技術改良與創新意識強烈,其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作為一種武器,專利制度不僅為日本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也為日本戰后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保障。

一、日本專利制度的緣起

古代日本是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后進國家。一般來說,先進的文明古國都先經歷青銅器時代,然后才可能進入鐵器時代;但日本卻借助中國大陸文化,從原始漁獵采集時代直接發展到鐵器時代,進入農耕文明。同時,也正是由于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的人生觀表現在他們的忠、孝、情義、仁、人情等德行規定之中。"[①]這樣,日本人"一貫重視非物質資源",并認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質當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卻是次要的,瞬間的。"[②]在這種文化下,盡管有一些懸賞征集發明的事例,但整個文化氛圍是抑制技術創新,甚至有時會出現禁止創新與改進的現象。例如,德川時期就實行鎖國政策,1721年(享保6年)公布的《新規法度》布告曰:"總而言之,新型者,如器體、織品之類,均不得制造。"又有云:"諸商品本應依據傳統古風,近年卻改變花色品種,制造新奇之物,此類均予以禁止,切記。"

改變這種局面的,首先是"蘭學"[③]在日本的興起;其次是"明治維新"的全面改革。前者為西學在日本發展作了一些鋪墊;后者則為日本確立西方"科學、產業、教育三位一體的國家政策"[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種基礎上,為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最初將歐美專利制度介紹到日本的,是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1834-1901年)。福澤諭吉不同于其他啟蒙思想家的地方在于,他不僅認識到日本科技落后的表面現象,還能認識到"不及外國之處,就是學術、貿易和法律。"[⑤]他首先將歐美的專利制度介紹到日本。而且,在他倡導下,日本社會各界紛紛介紹、解釋西方專利制度,并主張盡快在日本實行這種法律制度。

1871年(明治4年),日本頒布了《專賣簡則》。盡管該簡則在實行后的第二年就遭到了廢止,但其仿效歐美專利制度,開風氣之先,仍為日本人稱道不已。《專賣簡則》共19條。簡則開宗明義:"任何物品的發明人,在近來專賣御差的管轄下,有申請者,均可按規定向內民部省提出申請。"該簡則采取先申請原則,允許延長有效期和緩繳專利費,還對使用發明和專利標志方面作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突破了傳統習俗與禁錮,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進步的規定"[⑥]。后來,《專賣簡則》雖然被廢止,但先進的專利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在日本國民、特別是一些科技工作人員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最終為專利制度在日本的確立奠定了基石。

二、近代專利制度在日本的確立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育論文

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首要問題。馬克思自從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將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之后,便毅然地同以往的信仰實行決裂,并對這些信仰進行了清理和批判。他堅信自己的新學說是科學真理和行動的指南,并為之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列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越來越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遵循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列寧堅定不移地為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奮斗了一生。堅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堅持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第一次大飛躍,創立了思想。鄧小平是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把堅持馬列主義、思想規定為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在要求說“新話”的同時,強調“老祖宗不能丟”。鄧小平理論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列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這一重大貢獻正是建立在“老祖宗不能丟”的堅定信仰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集中體現。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做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斷增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馬克思主義是在曲折中發展的。既然曲折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不應該懼怕它;既然曲折之后必有大的發展,我們的信仰就應該更加堅定。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通過互聯網在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舉行了一次全球范圍的“千年思想家”網上民意測驗活動,以推舉過去一千年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結果,馬克思的得票高居榜首。這個結果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感召力、影響力和歷史穿透力是千年世界無以倫比的。正如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樣: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它的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上的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發揚實事求是精神,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的信仰是以科學為前提的,是來自科學、依靠科學而形成和發展的。信仰的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不是人類的精神世界所固有的,也不是僅靠教化獲得和維系的,從根本上說,是科學賦予的。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關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學。但是,科學不會自然地滿足人,不會自然地生成信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科學,才能實現科學的價值,才能在科學之樹上開放出永不凋謝的信仰之花,也才能堅持和發展好馬克思主義這門科學,使之永葆勃勃生機與活力。

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求是是全部科學和科學精神的核心與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靈魂。抓住了實事求是,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丟掉了實事求是,就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必然導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搖和喪失,甚至墮落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以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來指導革命和建設,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

在我黨歷史上,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幾經導致路線性的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了不少挫折。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只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純潔性和堅定性,永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實事求是的本質要求。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征。馬克思主義是一定社會實踐的產物,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展的科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表明,馬克思主義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是和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實踐要求相聯系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不僅在于它是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是正確的真理,而且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并沒有窮盡真理。實踐是無止境的,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是永無止境的。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需要到什么程度,馬克思主義就發展到什么程度。縱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程,從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著的。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既要堅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又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對待馬克思主義所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育論文

把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首要問題。馬克思自從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將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之后,便毅然地同以往的信仰實行決裂,并對這些信仰進行了清理和批判。他堅信自己的新學說是科學真理和行動的指南,并為之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列寧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堅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越來越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遵循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列寧堅定不移地為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奮斗了一生。堅信“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堅持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的第一次大飛躍,創立了思想。鄧小平是捍衛、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把堅持馬列主義、思想規定為立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在要求說“新話”的同時,強調“老祖宗不能丟”。鄧小平理論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列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這一重大貢獻正是建立在“老祖宗不能丟”的堅定信仰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集中體現。只有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做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不斷增強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馬克思主義是在曲折中發展的。既然曲折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不應該懼怕它;既然曲折之后必有大的發展,我們的信仰就應該更加堅定。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通過互聯網在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舉行了一次全球范圍的“千年思想家”網上民意測驗活動,以推舉過去一千年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結果,馬克思的得票高居榜首。這個結果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感召力、影響力和歷史穿透力是千年世界無以倫比的。正如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樣:一百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保持它的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起那樣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樣深遠的影響。盡管現在世界上的情況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并沒有越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規律。

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發揚實事求是精神,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也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科學的信仰是以科學為前提的,是來自科學、依靠科學而形成和發展的。信仰的持久而強大的生命力不是人類的精神世界所固有的,也不是僅靠教化獲得和維系的,從根本上說,是科學賦予的。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關于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科學。但是,科學不會自然地滿足人,不會自然地生成信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科學,才能實現科學的價值,才能在科學之樹上開放出永不凋謝的信仰之花,也才能堅持和發展好馬克思主義這門科學,使之永葆勃勃生機與活力。

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實事求是是全部科學和科學精神的核心與實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與靈魂。抓住了實事求是,就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丟掉了實事求是,就丟掉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必須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必然導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動搖和喪失,甚至墮落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以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來指導革命和建設,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

在我黨歷史上,由于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幾經導致路線性的失誤,使黨和人民的事業遭受了不少挫折。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只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純潔性和堅定性,永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