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10:35: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理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理論文

地理水文學研究管理論文

1關于地理水文學

地理水文學(GeographicalHydrology)與水文地理學(Hydro-geography)均屬水文研究的地理學方向,與直接服務于水利工程的工程水文學有所不同。但研究的對象是一致的。50年代受原蘇聯學術界的影響,促進了我國區域水文的研究,并且形成了水文地理學的主題。俄語中的水文地理(гидротафия)與英語中的Hydrography涵義相同。后者于16世紀在歐洲用于水道(河、海)測量制圖的描述[1,2],在中譯書刊中有人譯為“水象學”。水利工程專業人員把水文地理作為水利的自然條件來看待,例如,地質、地貌、氣候、植被、土壤等等背景,實際上是自然地理因素的特征描述。這里看不出對于水文與水資源本身規律的研究,不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學原理深入研究水文現象。為此,我們強調水文學的地理方向或地理方向的水文研究。近年來的實踐表明,水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工農業生產與人民的生活,廣泛涉及生態與環境等的方方面面[3]。水文地理學已突破了單純的水背景研究。實際上,從1978年以后,中國地理學會水文專業委員會的歷屆全國水文學術大會上都強調人與水關系的研究[4-6]。

適應水問題研究發展的需要,并與工程水文學相配合,深化水文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地理水文學更可拓寬水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內涵,有利于學科研究發揮自己的特色;促進水文研究與地理科學其它分支科學的橫向結合,如氣候學、地貌學、土壤地理學等,尤其是與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結合,形成新的邊緣學科領域和產生新的學科生長點;通過水與資源、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的廣泛聯系,有利于綜合性研究優勢的發揮,改變水文地理研究的傳統方法與手段,增加計算技術、遙感遙測與信息系統方法的應用,提高研究工作的水平。

地理水文學的提出是一種發展,而不是對水文地理學的否定。兩者既屬于地理科學也屬于水文科學。為了簡化敘述,它們的關系可以用圖1來表示:

圖1地理水文學與水文地理學示意

Fig.Relationshipbetweengeographicalhydrologyandhydrogeography

查看全文

語境媒介地理學研究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當代性;媒介;地理

論文摘要:媒介地理學以密切聯系人文地理為基礎,注重開展媒介與地理之間的影響關系以及比較特征研究。當代語境中,人文地理的整合與分層,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生成具有重大影響。同時,現代媒體也以想象和虛擬的方式塑造著媒介中的地理形象。城鄉地理與網絡虛擬地理是當下中國兩個具有廣泛覆蓋面和深度輻射力的媒介地理樣本。媒介地理學的當代思考必需應用立體的空間化思維方法。

人類對地理的認識和理解,從來都離不開媒介的幫助;任何媒介形態的生成、發展和嬗變,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間中展開。媒介與地理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決定了媒介地理現象的廣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學研究視野的學術必要性。作為交叉性的學術空間,媒介地理學是“一個曾被長期忽視的學術領域和審視窗口”①,需要綜合傳播學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展開深入的探討。

在通論的意義上,地理學一般有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相互關系。媒介地理學視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環境的意義上展開。人類的文明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人類適應、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同時又不斷發展和創造人文環境的歷史。這決定了媒介地理學的兩種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歷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當代性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動態的前瞻研究。回溯是為了清理和總結既有的知識以及方法積累,前瞻是為了進一步開拓新的理論空間與思維。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傳媒與不斷更新的人文環境,當代性的前瞻研究無疑更具有理論的實踐意義。

媒介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②。規律的總結需要以關系的辨析為前提和基礎。關系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影響關系,二是差別關系。從根本上說,媒介地理學展開的就是一種關系研究與比較研究,即以人為焦點,一方面透視特定人文地理環境對于特定媒介形態的影響關系,一方面比較相同、相似、相關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觀的差別特征。本文試圖立足本土中國的當代視角,對此展開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與分層

查看全文

鄉土地理|高中地理論文

一、用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一個成熟且經驗豐富的高中地理教師,總是會將每一堂地理課上得生動而有趣,而不是單純的照本宣科。地理教材本身就充滿著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怎樣將這些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恰當而有趣地引入,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的思維始終保持在一種興奮而積極的狀態,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運用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去分析和解決存在于現實中的鄉土地理問題,從而讓他們將所學的地理知識與挖掘本土地理資源、參與家鄉建設結合起來,既鞏固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大地理觀”的學習理念。如講到水資源利用時,可以讓學生結合鎮江本地水資源現狀,去研究和探究如何加快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鎮江市有過境水和當地水資源可以利用,受當地氣候影響,雖然鎮江年降雨量豐富,但蒸發量較大,因此產水率偏低;過境水利用主要是長江,伴隨近年來工業企業的發展,廢水排放成為水污染的主要因素,這使目前鎮江的水資源開發與利用面臨著諸多難題:如水資源短缺、地表水污染嚴重、水利工程逐漸老化、水浪費現象嚴重等等,針對這些問題,能不能提出合理化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策?可以說這些問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貼近,而探究的方向也與學生未來息息相關,因此他們對這樣的課題十分感興趣,通過對自己家鄉的了解,結合地理知識提出了很多關于推行農業、工業節水措施、開辟新水源、加強水環境保護等多種可行性建議,積極地為家鄉建設獻計獻策。

二、將地理事物和概念“鄉土化”,促進學生吸收

傳統地理課堂存在的教學詬病,是教師習慣運用憑空講解或者純粹講述,將知識枯燥化,尤其是地理知識中一些復雜而抽象的觀點、概念和規律,很多學生會“淪陷”在這些知識的枯燥講述中,覺得地理晦澀難懂,其實地理知識是與現實聯系最為密切的知識,只要適當借助學生熟練的生活經驗,將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概念“鄉土化”,就能夠幫助他們進行更為深刻的掌握與理解,促進知識的吸收與轉化。如在講到地球公轉所蘊含的地理意義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熟悉的家鄉地理環境,驗證鎮江地區在不同季節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高度角之間的關系;而講到寒潮時,可以讓學生以2013年2月份鎮江市氣象臺的寒潮藍色預警信號為切入點進行思考,寒潮是怎樣形成的?藍色預警與黃色預警有何不同?寒潮對當地農作物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它對生態平衡會有什么樣的作用?應當采取怎樣的防范措施?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各種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都能夠喚起學生的鄉土情結,也正是這種鄉土情結,恰恰是學生最為熟悉也最為親切的經驗,將這種經驗與地理知識相結合,讓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和深刻。

三、組織多種“鄉土考察”活動,培養實踐能力

“土生土長”的高中生,簡單而熟悉的鄉土生活就是他們最為主要的生存空間,學生內心與生俱來的“鄉土情結”會讓地理教學更具人情味和親和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這些鄉土素材來讓學生產生共鳴,而在課下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鄉土考察活動,讓這些地理知識更加直觀、形象和真實。如講到城市化相關內容時,由于城市化是歷史進程中出現的一種現象,這個問題可能對于歷史知識欠缺的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將學生所在城市的城市人口、用地情況以及城市擴建等多種數據進行收集、采集,并制作成圖像,讓學生通過這些不同時期的圖片、數據、資料對城市化有一個直觀體驗,然后讓他們從課堂走進城市,通過實地考察加深對城市擴充發展的印象,引導他們認真觀察城市化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如人口擁擠、土地荒廢等問題,去思考城市化的“過度”現象會給人類生存帶來怎樣的后果。這樣將學生始終置于一個社會化的地理學習氛圍中,這些難以理解的地理概念會在鄉土考察的活動中豁然開朗,融會貫通。

查看全文

媒介地理耕耘學管理論文

[摘要]媒介地理學是以人類同媒介、地理的相互關系及其互動規律為研究對象的,具有自主和獨立條件的新興學科。媒介地理學關注和重視特定地域產生的特定媒介形態,及其相同媒介形態中呈現出的不同地理樣本,認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下人的不同傳播特點,以及不同區域受眾對媒介內容會有不同的地理“看”法。面對復雜的媒介地理現象和問題,媒介地理學需要建立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和有梯度的、有層次的分析框架,同時要重視理論性和實用性的分析研究。這樣才能分別為媒介地理學、媒介學、地理學,進而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新興學科;媒介地理學;傳播生態學;傳播人種學;地方媒介

Abstract:geographyofmediaisanew-risingsubjectwithindependentconditionandstudiesthemutualrelationandregulationofhuman,mediaandgeography.Geographyofmediafocusedonthespecificmediastatusproducedinspecificregion,differentgeographicsampleappearedinsamemediastatus,consideringandunderstandingdifferentcommunicationcharacteristicofhumanbeingslivingindifferentgeographicenvironmentanddifferentgeographyviewpointfromreceiversindifferentregiontomediacontent.Facingcomplexmediageographicphenomenaandissues,geographyofmedianeedtobuildupacross-subject,comprehensiveandleveledanalysisframe.Thesubjectalsoshouldfocusontheanalysisresearchoftheoryandpractice.Afterall,thesubjectcouldcontributetogeographyofmedia,mediaandgeography;furthermore,makecontributiontoconstructaharmonysociety.

KeyWords:New-risingSubject,GeographyofMedia,EcologyofCommunication,EthnologyofCommunication,LocalMedia

任何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都既是一種偶然,也是一種必然;既是最新知識的強力切入,也是傳統學科的分化整合。媒介地理學(GeographyofMedia,又譯傳媒地理學)是從媒介學與地理學的交叉邊緣地帶劃分出來的一塊小小的學術領地,也是傳播學、媒介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知識攪拌、混合而建成的一座理論大廈。它既秉承了媒介學、地理學這兩門學科的優良傳統和遺傳基因,又吸收許多相關學科的活性因子和知識營養。

著名哲學家康德寫道:“如果想要把一種知識建立成為科學,那就必須首先能夠準確地規定出沒有任何一種別的科學與之有共同之處的、它所特有的不同之點;否則各種科學之間的界線就分不清楚,各種科學的任何一種就不能徹底地按其性質來對待了。”[1]的確,就像一個國家只有在確定了一定的地域之后才開始存在那樣,媒介地理學也只有在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和領域之后,才可以從本質上將自己同其它科學區分開來,并進而建設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查看全文

地理集理論分析應用論文

摘要:研究證明,產業地理集中能改善產業生命力,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文章首先探討了產業地理聚集的原因,并指出自然優勢聚集力、外溢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產業地理集中的基本動力;然后提出了利用產業地理集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產業地理集中;產業區位;區域經濟

一、產業地理集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捷徑

產業地理集中或產業蔟群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了一個穩定、持續有不尋常的競爭優勢集合體。工業化時代的代表性產業像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等大規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硅谷高技術產業和底特律汽車工業的集中是單一產業的地理聚集的兩個最有名的案例。克魯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個例外而是具有規律性。現在學者們越來越發現,產業聚集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在美國,有名的聚集還有華爾街的金融業、好萊塢的娛樂業、加利福尼亞的釀酒業、華盛頓的煉鋁業等等。伊利森和格拉澤(EllisonandGlaeser)通過對制造業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每個產業都顯示出過度的集中,459個四位數SIC產業中的446個有明顯的聚集。波特(Porter)指出產業地理集中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并認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著當今的世界經濟地圖,它是每個國家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州內經濟甚至都市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經濟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波特教授所說;“貧困國家由于缺乏發展完善的蔟群,他們在世界市場上,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參與競爭。要超越這一階段,發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那些欲從中等收入轉入發達經濟行列的國家來說,蔟群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制約性因素”。風行世界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等形形色色的園區不是產業區位理論或產業地理集中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無非是運用政府的力量造成產業的地理集中,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蔟群,從而獲取更高的生產率和持續的競爭優勢。

人們不禁要問,在網絡經濟時代,通過鼠標的點擊就能從世界各地獲取信息和生產要素,就能完成各種交易活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區位還能像以前那樣發揮作用嗎?或者說產業區位在全球性競爭中還那么重要嗎?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波特所提出的“全球經濟中地理位置的悖論:即全球經濟中持久性的競爭優勢,卻在遠方競爭者無法匹敵的當地要素——知識、關系和動機中日益重要”。有鮮明的依據表明在眾多的領域中,產業地理集中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強了,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地理位置上是越來越集中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了。

查看全文

產業地理集中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研究證明,產業地理集中能改善產業生命力,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文章首先探討了產業地理聚集的原因,并指出自然優勢聚集力、外溢聚集力和人文凝聚力是產業地理集中的基本動力;然后提出了利用產業地理集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產業地理集中;產業區位;區域經濟

一、產業地理集中: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捷徑

產業地理集中或產業蔟群是指某一特定產業的企業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了一個穩定、持續有不尋常的競爭優勢集合體。工業化時代的代表性產業像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造船業等大規模聚集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區域。硅谷高技術產業和底特律汽車工業的集中是單一產業的地理聚集的兩個最有名的案例。克魯格曼等人提出硅谷型聚集不是一個例外而是具有規律性。現在學者們越來越發現,產業聚集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在美國,有名的聚集還有華爾街的金融業、好萊塢的娛樂業、加利福尼亞的釀酒業、華盛頓的煉鋁業等等。伊利森和格拉澤(EllisonandGlaeser)通過對制造業的地理集中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每個產業都顯示出過度的集中,459個四位數SIC產業中的446個有明顯的聚集。波特(Porter)指出產業地理集中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并認為“蔟群”(Clusters)的因素支配著當今的世界經濟地圖,它是每個國家國民經濟、區域經濟、州內經濟甚至都市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在經濟發達國家尤其如此”。

蔟群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波特教授所說;“貧困國家由于缺乏發展完善的蔟群,他們在世界市場上,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參與競爭。要超越這一階段,發展功能完善的蔟群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那些欲從中等收入轉入發達經濟行列的國家來說,蔟群是一個尤其重要的制約性因素”。風行世界的高新技術開發區、高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等形形色色的園區不是產業區位理論或產業地理集中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無非是運用政府的力量造成產業的地理集中,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蔟群,從而獲取更高的生產率和持續的競爭優勢。

人們不禁要問,在網絡經濟時代,通過鼠標的點擊就能從世界各地獲取信息和生產要素,就能完成各種交易活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區位還能像以前那樣發揮作用嗎?或者說產業區位在全球性競爭中還那么重要嗎?這一問題實際上就是波特所提出的“全球經濟中地理位置的悖論:即全球經濟中持久性的競爭優勢,卻在遠方競爭者無法匹敵的當地要素——知識、關系和動機中日益重要”。有鮮明的依據表明在眾多的領域中,產業地理集中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強了,創新和競爭優勢在地理位置上是越來越集中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了。

查看全文

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建設方面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現階段應進行的工作。

關鍵詞國家空間基礎設施(NSDI)、"數字廣西"、地理空間基礎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已進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新經濟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發達國家在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和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1998年1月,當時的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數字地球"的概念。引發了繼"信息高速公路"、"知識經濟"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總書記在兩院院士會上提出了關于中國發展"數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發展信息技術,加快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早日實現中國的"數字地球",是我國爭先搶占世界科技、產業和經濟制高點,走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的發展戰略。十五期間,許多地區和部門相繼制定了數字省區和覆蓋本領域的數字工程項目發展規劃,如北京市已擬?quot;數字北京"總體框架和發展規劃,"數字海南"、"數字山西"、"數字福建"、"數字浙江"、"數字陜西"等規劃也在制定之中;國土資源部計劃用12年時間實施"數字國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實施"智能交通",國家海洋局提出"數字海洋",國家測繪局提出建立"數字中國"地理空間基礎框架。2001年10月,繼國辦發53號文后,國家計委、國家地理空間信息協調委員會召開了"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研討會",指出"必須將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應加快發展,以帶動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引發全國十幾個省、直轄市拉開建設"數字省區"地理空間基礎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義:

查看全文

地理標志法律保護管理論文

一、地理標志的由來與界定

地理標志與前文所述進出口貿易中的商品原產地是相互鄰近的兩個概念,但兩者卻有很多不同,進出口貿易中的商品原產地是貨源標志,而地理標志不只如此。地理標志的由來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要追溯到本世紀30年代的法國。本世紀30年代,法國出現葡萄酒生產過剩危機,市場上假冒名葡萄酒泛濫。為此,葡萄種植業者、葡萄酒釀造業者和法國政府于1935年組建了“全國特產葡萄名酒及烈性名酒研究所”,著手以原產地對商品命名的研究工作。“原產地”命名主要圍繞土地品質、葡萄品種和人三個方面展開,即本地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能夠為市場提供具有本地特色的獨特產品。法國自1935年實行地理標志制度以來,以原產地命名的葡萄酒產品有400多個,以原產地命名的酒類產量達23億升;以原產地命名的葡萄種植面積占法國葡萄種植總面積的52%。近幾十年來,法國以地理標志命名的產品的范圍已從酒類擴展到奶酪及其它產品如橄欖、核桃等。原產地命名注冊的產品與一般產品相比較,具有知名度高、品質好、高附加值等特點,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以原產地命名商品的做法。1992年7月14日,歐共體第2081/92法令,明確規定保護食品和農產品以“原產地”命名及保護地理標志。1996年6月,歐盟為加強對歐盟農產品的保護,公布了農產品品牌注冊名單,凡注冊的農產品品牌,只有在“原產地”生產,并嚴格遵守有關標準的生產者才能使用。

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第22條中的“地理標志”,指用來標示原產于某地區并具備由本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為要素所確定的特定質量和特色產品的一種商業標記。這里的“某地區”可能是一個國家,如中國陶瓷、法國白葡萄酒,也可能是特定國家中的一個地區,如天津鴨梨、峨山礦泉水,還可能是一地區內更小的地方名稱,如龍井茶、景德鎮瓷器。地理標志作為一種商業標記,一般是由地理名稱和產品通用名稱組合而成,如新疆葡萄干,其中“新疆”是地理名稱,“葡萄干”是商品通用名稱。當地理標志的知名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往往只取地理名稱便可實現整個地理標志的表示功能,如“香檳酒”習慣被人們稱作“香檳”。地理標志有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地理標志是一種地理名稱,但它不是一般的地理名稱。一方面,地理標志是實際存在的地理名稱,其涵蓋的地域范圍大可以是國家,小可以是省、市、縣、鎮、村。地理標志就是這特定地域內某種產品的生產、制造、加工者共同使用的一種商業標記。另一方面,地理標志是具有較高聲譽的地理名稱。一般的地理名稱(即商品產地落款或貨源標志)經當地某種商品的生產、制造、加工者的長期使用,其聲譽不斷提高,令消費公眾對這種地理名稱下的特種商品產生了穩定而又特殊的信任感,這時一般的地理名稱就轉化成了地理標志。其次,地理標志與其標示的商品的特定質量和特色密切相關。一般的產地名稱之所以能發展成地理標志,關鍵是商品的特定質量和特色是由產地內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決定的。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產地內的環境、氣候、土質、水源、物種以及天然原料等;這里的人為因素主要指產地特有的產品加工工藝、生產技術、傳統配方或秘訣等。上述人文地理條件對地理標志形成的作用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可能表現為產地內世代生產者對生產加工工藝、所選原料等生產要素的規律性認識,進而形成穩定的產品質量和特色,也可能表現為消費公眾對產品質最和特色的普遍認同,由此形成產品信譽,也可能二者兼而有之。再次,地理標志既是一種質量證書,又代表了產地信譽,因此有廣泛的社會影響。這種社會影響就地域而言,可分為世界性地理標志、全國性地理標志和地區性地理標志;就影響的社會主體而言,指達到一定數量范圍的消費群體。地理標志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地理標志是產地內生產、制造、加工者共有的一項無形財產,是他們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有利手段。

地理標志的屬性和功能與商標基本相同。它們都屬工業產權的范疇,是商品生產經營者參與市場競爭的一種手段,都有商品來源區別功能。但二者也有很多不同之處:一是地理標志用來區分不同的產地,商標則用來區別同類商品或服務項目的不同生產經營者。同一產地的不同生產經營者可以使用相同的地理標志,但使用的商標卻不同。二是地理標志一般只用于商品,而商標使用的范圍即可是商品,亦可是服務項目。三是地理標志的質量信譽表示作用取決于產地的人文地理條件,而商標的信譽表示作用則取決于具體生產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水平。有一點需要說明,依照有關國際公約和我國法律規定,地理標志可以注冊為“證明商標”。當然,注冊為“證明商標”并非地理標志獲得法律保護的唯一手段。

二、地理標志權

通過上文對地理標志涵義的分析,不難得出地理標志權的概念。所謂地理標志權是指產地內特定商品的生產者對其產地名稱享有的專有性權利。其中“特定商品”是由具備產地的人文地理條件確定的特定質量和特色的商品,該商品符合真實、穩定的傳統條件,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享有較穩定的信譽。“生產者”指從事特定商品的生產、制造、加工的單位或個人。關于地理標志權的涵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查看全文

地理信息治黃構想管理論文

1地理信息系統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一種特殊的管理系統,它以空間數據為基礎,可進行空間數據及屬性數據疊加分析,方便快速提取用戶關心的信息,通過地面模型自動生成功能及三維空間處理模塊,可實現虛擬三維現實的直觀演示和各種分析,為領導決策提供一種方便快捷的分析方法和信息支持。作為支持空間定位信息數字化獲取,管理和應用的技術體系.隨著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和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在經濟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特別是當今“數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使得人們對GIS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了解,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地理信息系統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

水利行業是一個信息密集型行業,古今中外的水利工作,都十分重視信息的收集、整編和利用信息。水利部十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建設水利信息系統時,要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框架。”“利用水利信息化推動水利現代化”。汪恕誠部長在今年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明確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標志。在水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大力推進水利信息化進程。”“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發展創造的有利條件,堅持用高新技術對水利傳統行業進行技術改造,特別要注意采用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現代通信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及自動化技術等,實現水利信息化。”部領導還提出:“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動力,對于水利系統的科技人員,當務之急不但要迅速掌握GIS這種新技術,還要不斷追蹤GIS的新發展,高質量地為水利各項業務服務。同時,GIS在水利的應用也需要國際國內各方面的技術合作。”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廣泛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遙感技術(即"3S"技術),建立了完善的防災減災網絡,對洪水演進進行預測預報,對洪澇災害和滯洪方案進行風險評估等等,水利信息化已成為水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由于我們國家政策上的引導,并且國內水利用戶技術儲備和技術需求都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同時又借助世界上最先進和成熟的GIS技術,所以GIS技術在國內水利行業的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迅猛,速度很快。長江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正在開展數字流域的研究工作。

3地理信息系統在治黃實踐中應用的構想

3.1建設數字黃河是大勢所趨

查看全文

配電地理信息管理論文

1系統硬件及結構

1.1系統硬件構架

系統采用運行穩定的C/S結構體系,使用Oracle10g數據庫。

1.2系統的價值

方便易用的操作形式,節省使用者掌握系統功能的工作量。快速建立設備臺賬,能夠結合生產業務的工程管理流程,動態地維護設備變化情況。直觀的圖形表現方式和豐富的查詢方式,使管理人員能夠很方便地了解線路設備的詳細情況。標準的圖形輸出和數據接口,為工程設計、線路改造、線損計算等生產業務提供依據。

2關鍵技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