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綜藝節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9 07:25: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電視綜藝節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綜藝節目

電視綜藝節目現狀

一、立意偏差,產生錯誤的導向

作為一種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眾參與,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種娛樂氛圍的節目形態,娛樂節目不可否認的起到了傳播思想和觀點的作用。在現代社會,媒介傳播的“信息環境”成為判斷標準被人們用來認知客觀環境。作為當今“信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娛樂節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須要有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否則就會給社會帶來一些隱性的問題,從而會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

比如現在風行的平民造星類娛樂節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長的一種普通人短時期內獲得成功的事例――鄰家女孩搖身變成大明星的飛躍。這類節目的立意就出現了偏差,它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個一夜成名的模板,將平民大眾與成功明星之前通過造星的比賽聯系起來,使人們(特別是那些尚處于學生時代的年輕人)對成功的看法產生了一些誤解,他們因此認為造星的活動就是一個通往富裕、名譽、成功的直達電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話,就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生活。這樣一來,人們的心態就會變得越來越浮躁,而導致“泡沫意識”的產生。除這類節目外,還有一些帶有巨額現金獎勵的游戲類互動節目也存在同意的問題。

二、格調不高、平庸媚俗

我國的娛樂節目在剝離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卻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節目的文化內涵的弱化。現在有很多的娛樂節目,一味的為了提高收視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級趣味來反映所謂的“真我”,給社會的文化娛樂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響。如臺灣的《綜藝最愛憲》就是一個典型的以“惡搞”為噱頭的一個綜藝節目,節目主要以主持人惡整毫不知情的來賓為主線,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謂的笑點。而這些明星來賓也成為了“喜劇暴力”的犧牲者。這樣的節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過大腦的觀眾的短時間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沒有什么實質意義。還有許多游戲類節目,制作的水準不高,表現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鬧劇,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這類缺少文化氣息的電視節目如果充斥了我們的電視行業的話,那么我們的文化必將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娛樂節目的規范問題。

查看全文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創作研究

摘要:我國的文化建設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果突出,人民的文化自信隨之上升,中國電視文藝領域思想活力和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展示,電視文藝蓬勃發展,高質量的文藝節目不斷涌現。文化劇情舞蹈綜藝節目《舞千年》在民族文化自信的現實語境下應運而生,以集合創新的形式、融會貫通的視聽語言貫穿華夏千年文明發展脈絡,展現中國舞之經典,為中國電視文藝“國潮”之風添薪加火,并在引導主流價值觀中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思考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舞千年》;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舞蹈綜藝節目;河南衛視

作為電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滿足了觀眾的文化、藝術、娛樂等精神需求,以其具備的文藝娛樂功能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隨著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出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各省級衛視充分利用我國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以精彩多元的藝術呈現方式豐富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形態,形成了獨特的當代電視文藝風貌。無論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國家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典籍里的中國》等,還是以河南衛視為代表的省級衛視打造的一系列“現象級”優秀文化類視聽產品,都以絕對的影響力引導了社會主流價值。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文化建設成就突出,全社會認同本民族文化并為此自豪的思想感情蔚然成風,體現著中國人民社會心理結構和情感體驗的電視文藝領域必然“國潮”風起。文化劇情舞蹈綜藝節目《舞千年》正是在中國人民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的優秀作品。其劇情式演繹、跨“三界”賦能以及省級衛視與網絡平臺合作的制作播出方式,不僅使節目成為收視率、點擊率雙豐收的“流量爆款”,而且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探討,其藝術價值與學術價值不斷提升。

一、文化自信語境與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創作

近年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迅速,多主題、多層次、多類型的優秀綜藝節目不斷推出,各類節目競相爭艷。除了高質量的傳統娛樂節目,展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大放異彩,充分體現出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的電視文藝創作得天獨厚的優勢。“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①在認清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資源來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實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以絕對的優秀作品展現文化自信語境下文化建設的非凡成果,以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精神力量徹底打破了片面追求娛樂的“泛娛樂化”電視文藝面貌,以潮頭之勢引領電視綜藝節目創新升級,并以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播效應引導主流價值觀。首先,在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上新了·故宮》等高質量、高口碑的綜藝節目以及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2022元宵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代表的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中,展現傳統文化的內容不斷增多,涉及傳統戲曲、詩詞、文物、禮儀、傳統節日、雜技等領域,覆蓋面不斷拓展,極大提升了節目的思想穿透力、文化影響力以及藝術感染力。其次,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主題內容深入,呈現出歷史厚度。作為頗具代表性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以“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方式,講述典籍的成書、核心思想及其背后的故事,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最后,在中國傳統美學表達上,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注重彰顯人文精神之美。如文化劇情舞蹈節目《舞千年》除完整表現劇情的舞蹈節目外,每一章都附加了互動章節,如《揭秘科幻制作幕后故事》《從新國潮音樂感受李白仙酒世界》《新春成書夜》等,帶領觀眾了解舞蹈作品、節目制作背后的故事和歷史文化,以紀錄片的形式向觀眾展現舞蹈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舞千年》的創作分析

查看全文

對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問題的思考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原創力稱得上是維系其發展的核心力量。千百年來,這種力量一直在主導、牽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今天,在探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未來的發展路徑時,這一力量不僅不可回避,而且是必須擁有的。原創力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立足點,也是中國電視文化發展的基礎,任何類型的節目創造都應該在實踐中蘊含著這種原創精神。從世界電視發展的歷程來看,綜藝節目水平的高低,某種意義上體現著一個國家電視發展水平的階段與層級,而真人秀節目又是綜藝節目中最為引人關注的類型。近幾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對電視綜藝節目進行調控,遏制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努力促進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轉型升級、改進提高,豐富思想內涵,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實現積極的教育作用和社會意義。”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原創力不可缺失。在全球化競爭語境中,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一個企業和團體的振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文化創新能力。無論是站在引領先進文化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的高度,還是站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成文化強國的高度來看,文化原創力的缺失都是不可想象的。①此外,文化原創力亦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內涵。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成為經濟力量之外的重要因素。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知識產權出口,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對外輸出的首要內容,與此同時,原創力還是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力量,是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對國家整體安全的維護產生深層次的、長效性的影響。作為一種文化的電視綜藝節目,其生命在于原創力,原創力也是文化生存、發展和繁榮的基本動力,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文化繁榮的關鍵。電視綜藝節目一旦失去原創力,也就喪失了生機與活力。

一、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

原創力即原始性創新的力量或能力。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力,主要體現為節目內容、表現形式、風格、運營、營銷等方面的原始性創新能力。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力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是首創性。這是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的首要因素,任何參考模仿性的制造都不能稱為原創。原創力必須是理論上的首次提出或首次技術發明。目前,國內流行引進綜藝節目模式并加以改造,雖然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這其中也有創造性的勞動介入,但這種創造只能稱為再創造或改造而非原創。第二是引領性。原創性成果往往引導其他后來者以新的研究方向,能夠帶動行業的創造性發展,在整個大環境或某一特定領域內形成一種前赴后繼的整體創新氛圍。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視界有一部叫作《一日女王》(QueenforaDay)的游戲節目,它被認為已經初具真人秀的雛形。②這一節目開“真人秀”節目之先河,引起了美國各電視機構的模仿學習,引領了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乃至世界電視行業“真人秀”節目的浪潮。今天,“真人秀”仍是世界熒屏的主流節目類型。從開創性與引導性來看,《一日女王》當是一檔具有原創力特性的節目。原創力本身是一個辯證概念,在新的原創成果問世的同時,也就宣告了自身原創性的結束,因此,追求原創永無止境。

二、中國綜藝節目原創力的困境分析

在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后,國內的電視綜藝節目迅速進入了一個“井噴”式的爆發期,《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蒙面歌王》等一批優秀的綜藝節目相繼獲得口碑、收視、收入的多重佳績。在這些“現象級”節目的帶動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迎來了一個輝煌時期,然而,這輝煌卻帶有一種苦澀的味道,仔細數來,目前國內電視界有影響的綜藝節目幾乎全是“舶來品”,難覓原創蹤跡。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中國電視在5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曾出現過眾多原創佳作。但是,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力在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提升后,卻在市場化的進程中逐漸迷失。原創力思維的疲軟、認知力的膚淺、實踐力的低迷,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并構成一種“原創力焦慮癥”,③這一癥狀給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帶來的致命傷害,便是當今的電視綜藝節目熒屏,幾乎變成了世界電視節目模式的傾銷地。有數據顯示,僅在2013年各電視臺引進的境外節目就接近60檔。雖然我們也在引進模式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創造力,在學習外來先進標準與理念的基礎上開拓、再創造,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文化模仿,而這種方式一旦成為一種習慣,無異于飲鴆止渴。近年來,雖然有媒體人開始將目光轉向國內,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創新,希冀從傳統文化中尋求綜藝節目原創的捷徑,但是,在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換再造中,急功近利的破壞性開發、低層次的粗放式開發、雷同化開發和盲目性開發等現象,④同樣是原創力缺失的表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國從一個文化原創力大國,逐步衰落為依靠引進、模仿、克隆甚至是盜版來進行電視綜藝節目的生產?曾經的文化自信因何不在?影響綜藝節目原創力的關鍵又是什么?從物質層面看,是技術與資金的基礎。《VOICE》(荷蘭)、《我們的星期天晚上:我是歌手》(韓國)等境外節目的成功,充分體現了資金與技術對于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的貢獻。從制度層面看,是政策法律與體制機制的保障。特別是關于版權保護方面的措施,是抑制惰性與激勵原創的重要力量。從精神層面看,全社會尊重人才、尊重原創并包容失敗的價值訴求與氛圍最為重要。首先,文化主體意識的迷失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缺失最主要且首先的責任。文化主體意識是指“一個民族自覺到其所擁有的歷史傳統為其所獨有,并對此歷史傳統不斷做有意識的省察,優越之處發揚光大,不足之處奮力加強,缺失之處力求改進。換言之,就是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認識,從而接受傳統、承認傳統為我們所自有、獨有、固有,進而批判傳統、超越傳統、創新傳統”。⑤百年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拋棄自有傳統和拿來主義的過程。如果中國文化對自身主體角色的認知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對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創造功能和形象的認識模糊、淡薄,原創自信心缺失,那么,原創力便難以形成。其次,工業化生產模式的限制。現代社會中,電視綜藝節目也被部分地納入到文化產業的范疇里,而產業講究的是效率和效益,一切以降低成本和創造收益為最終考核標準。標準化、模式化、市場化成為電視綜藝節目最主要的生產與銷售方式。在這樣一種“被規定了”的環境中,許多媒體人失去了對創造性思考和勞動的興趣,故而,原創性的文化成果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了。缺乏精神的動力,最終導致在技術層面出現了普遍化的原創力喪失:劇本是模仿的,歌曲的主題意境和旋律都是模仿的,就連作品和欄目的名字都要抄來抄去。誰也沒有獨家秘訣,誰也不能在藝術和技術上獨冠群芳。無論是藝術創作還是工業生產、產品設計,甚至城市規劃和有的領導講話稿,都變得一模一樣了。⑥同樣,大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下,在市場降低成本與追求高利潤的刺激下,特別是由于目前法治的不夠完善,造成文化生產在追求原創上的不給力。就目前國內電視業熱衷引進節目模式而言,一來引進成熟的節目模式有收視保障;二來可以減少電視臺研發原創節目的時間與成本,特別是對需要不斷營造“現象級”節目的中國電視業來講,引進模式能夠節約成本。由于相關法律不健全,特別是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治道路剛剛起步,部分電視機構心懷僥幸,將國外節目模式拷貝之后進行簡單的“中國化”處理,就堂而皇之地制作播出了。近期,韓國MBC發表聲明,稱除中央電視臺2015年第四季度制作、播出的中國版《無限挑戰》外,國內多家電視臺制作播出的類似“挑戰”類節目,都屬于非授權制作,MBC將采取果斷的法律手段。當引進、模仿、復制、盜版等非原創成本遠遠小于原創成本時,原創的行為就會成為個案,而原創力提升也就只能是一種幻想了。

三、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原創力提升的路徑與策略

查看全文

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探析

摘要: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環境的影響下,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迅速。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傳統文化類綜藝節目活躍在大眾視野中,依附于優秀的傳統文化,植根于五千年歷史的土壤,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品牌優勢、展現大國文化底蘊,是當前電視綜藝需首要解決的問題。而優秀的、賦予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的注入對于電視節目而言更是延續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品牌優勢;問題對策

一、《經典詠流傳》節目概況

為了響應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精神[1],2018年2月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制作推出了大型文化音樂類電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開播三天,全網平均收視率達1.33%,豆瓣評分高達9.3。節目以傳統文化詩詞為載體,以傳承經典為導向,重在闡釋文化內涵,傳播傳統文化。節目將中華古典詩詞文化通過電視媒介、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重在傳達詩詞文化的韻味、意境,并以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展現。傳唱人不僅有明星、藝術家,也有許多社會上的普通人。每個傳唱人都將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諸多感悟,通過演唱的方式,將經典詩詞轉化為動人、優美的旋律,并用現代流行唱法來演繹中國古典詩詞的新韻味。

二、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現狀及功能

(一)發展現狀。自2013年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開播以來,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便不斷涌現,掀起了一股“綜藝文化熱潮”。在此基礎之上,《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故事》《傳承者》等關于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更是發展迅速。此外,2016年底,《見字如面》在春節檔走紅,被網友稱為“綜藝界的一股清流”。2017年推出的《朗讀者》更是贏得了不錯的口碑。同年年底《國家寶藏》的播出再次帶來一夜刷屏的驚喜[2]。2018年推出文化音樂類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是繼系列口碑佳作后,又一經典力作。由此可見,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國家在文化層面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其發展的根本原因。文化是展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力發展和傳播優秀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重點打造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綜藝節目也是當下展現國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二)功能。1.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就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而言,達到宣傳的效果是最為理想的。《經典詠流傳》由中央電視臺打造,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和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播文化的同時,我們每個人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代言人,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并非易事。2.繼承傳統弘揚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優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新時代的不斷發展,致使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被時代淹沒以致流失,這對國家和人民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經典詠流傳》在這一點上的做法是千千萬萬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人的最佳典范,讓優秀的文化再次點燃,也讓繼承的火焰生生不息。3.彰顯國家文化底蘊我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國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所謂長久,首要傳承,之后才能繼往開來。從傳統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具備的主要功能來看,其不僅能夠喚醒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更能夠在提升個人內在上發揮重大的作用,同時也在國家形象的樹立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

查看全文

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分析論文

摘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節目體系逐步成熟和受眾對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認同,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起步過晚,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在發展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與國外的同類節目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文章通過對節目內容和受眾的分析,對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娛樂節目;平民化;泡沫意識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電視技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做好了技術準備。隨著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的不斷變化,綜藝節目從眾多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以它獨特的綜合性、參與性、媒介性及藝術性,逐漸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

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中,綜藝節目的備受矚目尤其表現在它的博采眾長。就它的科學技術支持而言,與電視藝術一樣,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多門類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說,綜藝節目實現了對多門藝術的綜合,它汲取了各門藝術的優點,使它的表現力得達到最好效果。從受眾面來說,它擁有最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涵蓋了不同的年齡、性別、群體、民族及文化層面。從電視技術方面來說,它是多種表現手法及多種構成元素的集中體現,使它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

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經歷了一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聯歡形式,它將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綜藝節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卻很少;第二階段是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游戲娛樂形式,以明星的參與作為賣點,主持人和觀眾部分互動;第三階段是以《幸運52》為代表的益智形式,觀眾被請上舞臺,成為了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可是這類互動的條件較苛刻,在節目錄制之前需要進行選拔和審核;第四個階段則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這類娛樂節目的特點是平民參與和評判過程的完全公開化。特別是節目的全程跟蹤式直播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現在我國的綜藝節目正處于第四個階段,即“平民娛樂時代”。這種形式的娛樂節目的口號是“平民參與、觀眾做主”,肯定了娛樂本身的平民性以及與大眾進行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的綜藝節目在我國的大眾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巨浪推動下,它在我國一直成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已經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意錯誤、格調不高、平庸媚俗、抄襲泛濫、創意不足等等。

查看全文

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敘事空間探討

“從本質上說,電視藝術主要是一種敘事藝術。”[1]電視將無序的畫面和聲音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排列組合起來再現真實或虛構的故事,并以此建構特定的社會意義。在電視敘事過程中,時間可以自由地延伸和壓縮,空間可以自由地轉換和放大,“電視再現的是‘現實的延長’,它能像文學那樣無限擴大敘事空間,自由運用時間,細膩地描述事件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把故事情節敘述為一個整體。”[2]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業界競爭壓力的激增和節目受眾觀看習慣的改變,創新敘事模式,轉變敘事視角、尋找新的敘事焦點已成為提高電視節目敘事能力的必然選擇。其中,擴展敘事空間是電視節目敘事進階的重要路徑,尤其是對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而言。“無視空間向度緊迫性的任何當代敘事,都是不完整的,其結果就是導致對一個故事的性質的過分簡單化。”[3]對于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而言,在構成其敘事文本的諸多元素中,故事和人物無疑是居于核心的位置,但故事的產生和人物的活動總是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進行的,離開具體的符號空間,單靠敘述者的闡釋和節目觀眾的想象是無法讓節目受眾進入“沉浸式”觀看狀態的。換言之,敘事空間是聯結節目觀眾記憶和想象的核心載體,敘事空間的拓展是提升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品質、提升節目受眾觀看體驗的重要元素,在新時代語境中,面對節目受眾觀看模式的改變以及激烈的競爭環境,敘事空間的多重建構已成為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敘事進階的重要路徑。

一、物理空間的拓展

演播廳敘事一直以來都是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慣用的敘事選擇,其基本模式是通過主持人的話語牽引,輔之以音樂、畫面等手段,讓觀眾進入預設的故事情景或人物活動中,并在節目受眾產生共鳴、震撼、感悟等心理體驗的過程中完成文化傳播以及節目售賣的目的。然而,隨著節目創作環境的變遷以及觀眾觀看需求的不斷提升,單一的演播廳敘事空間已不能滿足節目受眾的觀看體驗需求,多重敘事空間的建構已成為必然選擇,其中,物理空間的拓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它可以提升節目敘事的表達意境,為觀眾帶來更加真實立體的觀影體驗。以《上新了•故宮》為例,在節目敘事過程中,嘉賓鄧倫和周一圍并不是在演播廳推進節目進程,而是帶著文創任務對故宮進行實景探索,節目的敘事空間由演播廳變為故宮現場,節目的文化表達變得更加真實和立體,而節目受眾則獲得了“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對故宮歷史文化的感知也更加有深度。再如《國家寶藏》《朗讀者》等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同樣都通過物理空間的拓展來提升節目的敘事能力和節目受眾的觀影體驗。《國家寶藏》在演播廳敘事的基礎上,增加了國寶守護人在各大博物館尋找國寶文物的實景畫面,以此來豐富國寶文物歷史背景的物理表達;《朗讀者》在朗讀現場之外又增加了嘉賓訪談的第二現場,以此來豐富節目的空間層次,并在強化人物故事私密、真實的同時提升節目受眾對人物故事的認可,進而提升對節目預設價值的認同。

二、心理空間的帶入

心理空間的帶入可以有效地建構敘述者、敘事內容和接收者之間的情感聯系,提升敘事效能。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敘事需要具體物理空間的承載,更需要心理空間的渲染,即通過故事、音樂、字幕、特定鏡頭等話語符號將節目受眾帶入預設的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空間和心理狀態中,進而促成節目受眾在完成心理共識的觀影體驗過程中實現意義的建構。對于身處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時代的節目受眾而言,其內心的情感反應機制是基本保持不變的,其情感反應取向通常是可以預知的,由此,通過情感空間的建構來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預期傳播效果的達成便自然而成。具體而言,通過心理空間的有效建構,可以最大限度地構建節目與受眾在心理層面的聯結和共識,進而隨著情感共鳴、心靈震撼以及消遣娛樂等心理體驗實踐的完成,深度構建節目內容與節目受眾之間心理層面的強聯系,提升節目黏性,并最終達成節目預期的傳播效果。情感空間的敘事功能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情感共鳴:即通過感人的故事引起節目受眾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提升節目受眾對故事所承載的精神價值的認同。如《朗讀者》在訪談過程中,以朗讀嘉賓親身經歷的感人故事為依托,在節目受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心理狀態中,進一步通過經典美文的朗讀完成節目預設主題價值的引導和傳播,如《國家寶藏》中關于國寶文物今生故事介紹,《見字如面》中不同信件背后故事的挖掘等都是基于這種敘事功能機制。第二,心靈震撼:即通過極具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傳承價值的作品來突破節目受眾的認知界限,進而引發節目受眾內心的巨大震動。比較有代表性的節目是《國家寶藏》。作為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節目組從全國各大博物館(院)精心挑選了27件藏品,涉及書畫、樂器、青銅器等,大多歷史久遠,文化價值極高,它們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輝煌歷史,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延續,它們代表了所在特定歷史時期世界最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能夠給節目受眾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如在文物《千里江山圖》的展示過程中,其顏料的提煉過程、繪畫的上色技巧以及歷經千年依舊光彩如新的畫面質感等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節目受眾以往對于繪畫知識的認知,給節目受眾帶來了巨大的心靈震撼。第三,消遣娛樂:即通過“游戲型”的節目形式或在節目內容敘事中添加一些娛樂性元素來提升節目的趣味性,增強節目受眾黏性,以滿足節目受眾娛樂消遣的心理需求,進而輔助推進節目所承載的文化的傳播。在《上新了•故宮》的節目敘事中,兩名自帶流量的偶像級明星以新品開發員的身份帶領節目觀眾暢游故宮、開發文創新品的過程本身就帶有很強的娛樂性,而御貓“魯班”的穿插解讀和應景的牢騷、嘉賓心理狀態的幽默解讀以及趣味動漫畫面的呈現等都極大地增強了節目內容的娛樂性。節目受眾在滿足自身消遣娛樂心理的過程中,共時完成了對節目承載的文化的接受。第四,認知感悟:即通過不同時代語境、不同地域的感人故事來解讀人類共有的一些情感經驗和共同關注的認知概念,并通過專家的解讀,促成節目受眾對這些經驗和概念產生心靈的感悟,進而提升節目受眾對特定主題的認知。在《見字如面》節目中,信件背后是鮮為人知的人物情感和故事,節目組通過信件背景的深度挖掘,結合幾位專家的系統解讀,使節目受眾可以理性透視信件承載的情感和價值,從而獲得自身精神層面的升華。

三、記憶空間的聯結

查看全文

電視綜藝節目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娛樂節目;平民化;泡沫意識

【論文摘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節目體系逐步成熟和受眾對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認同,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起步過晚,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在發展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與國外的同類節目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文章通過對節目內容和受眾的分析,對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電視技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做好了技術準備。隨著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的不斷變化,綜藝節目從眾多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以它獨特的綜合性、參與性、媒介性及藝術性,逐漸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

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中,綜藝節目的備受矚目尤其表現在它的博采眾長。就它的科學技術支持而言,與電視藝術一樣,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多門類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說,綜藝節目實現了對多門藝術的綜合,它汲取了各門藝術的優點,使它的表現力得達到最好效果。從受眾面來說,它擁有最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涵蓋了不同的年齡、性別、群體、民族及文化層面。從電視技術方面來說,它是多種表現手法及多種構成元素的集中體現,使它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

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經歷了一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聯歡形式,它將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綜藝節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卻很少;第二階段是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游戲娛樂形式,以明星的參與作為賣點,主持人和觀眾部分互動;第三階段是以《幸運52》為代表的益智形式,觀眾被請上舞臺,成為了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可是這類互動的條件較苛刻,在節目錄制之前需要進行選拔和審核;第四個階段則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這類娛樂節目的特點是平民參與和評判過程的完全公開化。特別是節目的全程跟蹤式直播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現在我國的綜藝節目正處于第四個階段,即“平民娛樂時代”。這種形式的娛樂節目的口號是“平民參與、觀眾做主”,肯定了娛樂本身的平民性以及與大眾進行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的綜藝節目在我國的大眾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巨浪推動下,它在我國一直成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已經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意錯誤、格調不高、平庸媚俗、抄襲泛濫、創意不足等等。

查看全文

電視綜藝節目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娛樂節目;平民化;泡沫意識

【論文摘要】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電視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節目體系逐步成熟和受眾對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認同,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起步過晚,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在發展中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與國外的同類節目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文章通過對節目內容和受眾的分析,對中國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電視技術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為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的發展做好了技術準備。隨著人們對電視節目的要求的不斷變化,綜藝節目從眾多的電視節目中脫穎而出,以它獨特的綜合性、參與性、媒介性及藝術性,逐漸成為深受大眾歡迎的電視節目類型。

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中,綜藝節目的備受矚目尤其表現在它的博采眾長。就它的科學技術支持而言,與電視藝術一樣,它綜合了光學、聲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等多門類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說,綜藝節目實現了對多門藝術的綜合,它汲取了各門藝術的優點,使它的表現力得達到最好效果。從受眾面來說,它擁有最為廣泛的受眾群體,涵蓋了不同的年齡、性別、群體、民族及文化層面。從電視技術方面來說,它是多種表現手法及多種構成元素的集中體現,使它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

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經歷了一下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聯歡形式,它將歌舞、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創了我國綜藝節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與觀眾的互動卻很少;第二階段是以《快樂大本營》為代表的游戲娛樂形式,以明星的參與作為賣點,主持人和觀眾部分互動;第三階段是以《幸運52》為代表的益智形式,觀眾被請上舞臺,成為了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可是這類互動的條件較苛刻,在節目錄制之前需要進行選拔和審核;第四個階段則是以“超級女聲”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這類娛樂節目的特點是平民參與和評判過程的完全公開化。特別是節目的全程跟蹤式直播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現在我國的綜藝節目正處于第四個階段,即“平民娛樂時代”。這種形式的娛樂節目的口號是“平民參與、觀眾做主”,肯定了娛樂本身的平民性以及與大眾進行親密接觸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的綜藝節目在我國的大眾生活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巨浪推動下,它在我國一直成上升的趨勢。但是隨著它的不斷發展,我們也不難發現,它已經出現了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立意錯誤、格調不高、平庸媚俗、抄襲泛濫、創意不足等等。

查看全文

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建設論文

摘要:一期優秀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僅需要演員和節目主持人的共同努力,還離不開幕后導演團隊的辛勤付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不斷進行建設和完善,并表現出導播地位舉足輕重、團隊重技術指導及專業化趨勢明顯的現狀。為了打造高質量高水準的電視綜藝節目,整合和建設電視綜藝節目團隊,應加強導演團隊的思想文化建設、專業化建設以及樹立導演團隊品牌意識,以此促使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更加專業化。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

近些年以來,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和突破。而各大電視臺為了提高綜藝節目的播放量和收視率,也是運用各種方法形式打造和優化綜藝節目,以此滿足觀眾的情感及心理訴求。但是由于觀眾的鑒賞要求越來越高,而一檔優秀的綜藝節目往往由導演團隊共同制作,因此為了提高綜藝節目質量、打造新穎綜藝節目,必須對導演團隊進行整合和建設。

一、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內涵

從本質而言,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是由一批具備高水平導演能力組建的人員集合,他們有著各自的分工和任務,卻有著共同的目的,即共同打造高質量的電視綜藝節目。電視綜藝節目是一門美妙而有特殊的藝術形式,呈現出娛樂性、多元性以及深度性的特點,其藝術形式包括文化、音樂、舞蹈等各個方面。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近些年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視覺盛宴和情感升華。但是一檔綜藝節目僅有導演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許多優秀的綜藝節目背后都有由著不同工作人員共同組成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從本質上理解,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是由一批具有不同專業能力組成的導演人員集合,他們分別有著各自的職能和分工,其中包括導播、編劇、后期制作等。雖然他們在電視綜藝節目制作過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即制作出高水平高水準的電視綜藝節目。

二、電視綜藝節目導演團隊現狀

查看全文

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價值觀表達邏輯

摘要:近年來,話題度與公眾參與度最大、最廣的電視節目當屬以央視為首的幾大衛視推出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它們不僅成為人民群眾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消遣與談資,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電視綜藝節目不同,這些節目主動承擔起“開啟民智民德”的社會責任,尋求以新穎、生動的視聽表達來“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傳達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文章分析其與以往電視文化娛樂類綜藝節目的不同以及獨特的創新點,并試著去研究其價值觀傳遞路徑過程中的運行機制及表達邏輯。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節目;價值觀傳遞;運行機制;社會責任

自2017年以來,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異軍突起,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社教類綜藝節目。它們不僅在與傳統歌舞選秀類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還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潤物細無聲式的價值觀引導獲得了觀眾的喜愛,成為一股“文化清流”。而此類節目都有著鮮明的共同點,即節目內容與環節設計制作精良,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破傳統灌輸模式,提供了舒適、愉悅的視聽感官體驗,吸引了各個年齡段觀眾的注意力與興趣,形成了全民互動的熱潮。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與電腦的普及,各種面向不同受眾的網絡綜藝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觀看更為自由、內容更為多樣、模式更為多元的網絡綜藝節目。而這些網絡綜藝節目大多數本著“娛樂至上”的心態以吸引眼球、博取關注和吸引流量為目的,質量良莠不齊,沒有起到積極的文化傳播作用。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現代社會的迅猛變化造成了社會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的混亂,大眾傳媒應成為人們的引路人,教導人們正確看待社會新近形成的各種意識形態。在這個大環境下,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為了確保自身對觀眾的吸引力,也在力圖尋求變革,即通過優化設計、突出社會價值觀引導作用,加強節目綜合表現力,繼而為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效發展創設有利的輔助要件。[1]當今社會,人們工作及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停下來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們極易在這種“鐘擺式”的生活中迷失自我。而文化類電視綜藝節目滿足了觀眾對于追求更高文化水平、更多文化知識的精神訴求,使得觀眾在參與文化知識的角逐與對抗中拋卻空虛和麻木。[2]本文比較具有典型代表價值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研究它們的節目運行機制,并分析其關于價值觀傳遞的表達邏輯。

反向創新思維,在“表面娛樂時代”做“深層次文化綜藝”

電視節目的播出與受眾的接受能力緊密聯系,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播出與受眾的文化素養和文化氛圍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3]新時代以來,國內的電視綜藝節目數量及種類不斷增多,但部分電視綜藝節目存在著依靠引進、刻意模仿、缺乏創新等問題,節目的環節與內容形式都缺少“中國精神”“中國風貌”的時代表達與傳遞。有部分媒體人開始反思,認為當前電視臺應當致力于制作能夠反映時代精神、展現民族風貌、傳遞正確文化價值觀的綜藝節目,而不是一味隨波逐流,屈服于大眾市場娛樂需求。同時,觀眾也在過度的娛樂浸染下產生了對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觀看需求,《中國青年報》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89.3%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存在“文化缺失”的現象,61.0%的受訪者希望能夠發掘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制作更多類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4]在如此背景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承載著傳遞新時代主流價值觀的使命應運而生,而這正是電視綜藝節目理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當為娛樂而娛樂的綜藝節目充斥熒屏,一顆顆曾經平靜的心不再平靜,但即便如此,泛娛樂化洶涌的波濤下仍潛藏著人們對于文化知識的渴望,希望匆忙的腳步能等一等滯后的靈魂。[5]文化類綜藝節目是一種兼顧娛樂性的具有文化內涵的電視節目,其首要使命是傳播文化,它不僅能夠滿足在當下快節奏社會中的觀眾觀看節目時的娛樂性、放松性需求,同時還填補了當下人們心靈與精神上的價值缺失。央視出品的《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逆娛樂社會思潮的反向創新,把握了當下年輕群體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消費需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中國詩詞大會》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通過詩詞知識比拼及賞析的形式,讓觀眾感受詩詞魅力,提升欣賞品位,提高文化內涵。《中國詩詞大會》沒有天花亂墜的節目噱頭與包裝,也沒有賺取眼球與流量的當紅流量明星,參賽選手都是各行各業的平凡人,通過選拔進入節目。就是這樣一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又“接地氣”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第一期播出就取得了該時段收視率全國第一的成績。之后,央視相繼推出的《見字如面》《朗讀者》,雖各自呈現的具體內容不同、傳播的文化方向不同,但它們的共性顯而易見———守住大眾媒介的社會責任底線,用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人們的精神家園,在這個快節奏與快餐文化盛行的社會做傳遞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慢”綜藝與“深層次文化”綜藝。清華大學尹鴻教授曾這樣評價:“這些節目都是慢下來、靜下來,讀信、背詩、朗讀、訪談,用稀缺而有價值的內容來做電視。”[6]

走“真摯”路線,以感性為載體進行文化價值觀念傳遞

查看全文